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刘墉文集-第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是理智的分析、公开的评论。
  评论是使人类文化进步的一项重要方法,它使我们提出个人的见解,也采纳别人的建
议,更使我们深一步地检讨,推翻陈旧的形式。所以就评论而言,应该是:“客观地批评,
也接受他人的评论。”

仙人掌
  我前些时买了一棵仙人掌,上面正结着一个小蓓蕾,为了盼望它早日盛开,真可以说是
悉心照顾、早晚浇水。但是过了一个月,花不但没有开,蓓蕾也调萎了。伤心之余,我看仙
人掌本身没有什么异样,想或许会再开花,所以仍然按时浇灌,直到有一天仙人掌的茎突然
倒下,才发现它由根部腐烂,早已死去多时了。而腐烂的原因,却是因为我浇了太多水。
  对于许多事物,我们常巴望早日成功,而给予过度的照料,结果产生了反效果不自知,
等到发觉的时候,却已经无法挽回了,为人父母师长者,能不引为警惕吗?

石膏像
  当我在师大美术系做学生的时候,教室里程了许多石膏像,因为疏于照顾,上面落了许
多灰尘,但灰尘是渐渐落上去,看来石膏像还是很白。直到某日工友用鸡毛掸子一掸,大家
才惊讶地发现掸过的地方要比其它地方白得多。而后有同学用橡皮擦了一下,居然擦过比掸
过的地方还要白。
  为人也是如此,当不良习性渐渐养成的时候,我们是无所感觉的,甚至彼此看来都还跟
过去一样。只有当某一天回顾原来的“真我”时,才发现已经相差得太远,而且愈是比较,
愈是心惊!

教书的法宝
  当我在台湾教书的时候,有一位同事对我说,他控制学生有两样法宝,一个是每堂点
名,一个是监考严格。因为每次点名,所以学生不敢溜课;因为监考严格,所以没有学生胆
敢作弊。但是另外一位同事也提到他教书的心得,他说因为经常为学生复习,加深记忆,所
以学生考试用不着作弊;因为他充实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兴趣,学生认为不听课是一种损
失,所以总是座无虚席。
  以上两者效果似乎相同,做法上却是迥异其趣了。

气静神凝
  我小时候看过一则故事:有个人拜师学射箭,但是师傅除了起初教他张弓、瞄准这些基
本功夫外,后来只是在门上用线悬了一个铜钱,天天叫他站在远处盯着铜钱看。许多学生都
因为耐不住而离去了,只有他依然遵照师傅的话去做,久而久之他觉得铜钱似乎一天比一天
大,后来居然变得如他身体一样。这时师傅把弓箭交给他去射,“当”的一声,他才惊讶到
射出的那支箭,已经穿过了铜钱。
  这个故事所启示的是:当我们学习时,最大的阻碍往往是精神不集中,唯有达到气静神
凝的境界,才能神乎其技,也才能参透最上的禅机。

音乐
  我有一位朋友每次看书的时候,都听音乐,但是如果问他音乐的内容,却说因为看书专
心,根本就毫无感觉。我问那又何必要听呢?他说这是为了保持宁静,因为音乐的旋律是柔
美的,可以掩盖周遭不合谐的杂音,使自己更容易专心念书。
  人生不也是如此吗?在这个错乱喧闹的环境里,如果我们都能拥有一件使身心平和的
事,也就可以排除外界的干扰了。

无题
  当我们看画展的时候,常责怪有些画标上《无题》的名字。其实这并没有错,因为画既
然呈现在我们眼前,又何需题目去指引呢?如果他画的是冬天;我们自然会有冬天的感觉;
如果他画不出冬天,即使题上冬天的画名,也没有用。
  同样的道理,我们做许多事情,是不必向别人说明的,实质上的建立,远比徒具虚名来
得有用。

自然与形式
  文学与绘画是相通的,而它的变化也有类似之处,譬如《诗经》比较自由,但是经过
“骚赋”、“五七言古诗”到“律诗”就极端形式化了。再由诗而词而曲,到民国以来的
“新诗”,却逐渐恢复自由。绘画发展也是这样,如果我们拿现代画家与原始民族的作品比
较,常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唐代的“金碧山水”却很形式化。两者都是由自然而形式,又因
归自然。这因为过于自然常缺乏创意,过于形式又失之刻板。艺术既是以各种方法描写自
然,所以总在这两者之间参酌变化。

三六九
  我有一位画国画的朋友,外号叫“三六九”。因为他如果以三个小时绘画,就得用六个
小时作诗,再加上九个小时去欣赏。他的理由是:用六个小时作诗是为了得到画的神髓,能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否则把画上的东西再说一遍,显得毫无意义。至于用九个小时去欣
赏,是为了深入检讨,否则下一张作品不可能有大的进步。
  我想如果我们从事任何创作,都能有他这种“三六九”的精神,是绝对能够成功的。

文学的寓言
  我曾经看过一则文学的寓言,当混饨初开的时候,世界上只有四种人,也就是诗人、哲
学家、科学家和商人。诗人感叹地说:“这个世界真是太美了!”哲学家讲:“上帝为什么
要创造这个世界呢?”科学家想:“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造的?”商人则说:“我真希望能
拥有这一切。”
  接着诗人作了一首诗,哲学家看了讲:“我终于知道上帝为什么要创造万物了!”科学
家看了说:“这真是一首结构严谨的作品!”商人则高兴他讲:“这首诗如果印成书出版该
多好!”
  由这个故事可以知道:同一件事给予每个人的感觉是大不相同的,而人类的文化不也就
靠着他们的创造、思想、分析、推展而日益进步吗?

当局者迷
  当我们画素描的时候,常面对石膏像几个钟头也画不正确,但是此刻如果到外面活动一
下,聊聊天,走动走动,然后回来再画,却可能一眼就发现原来的错误。这是因为当我们与
一件事物接触太久之后,常会流于主观的固执,就如同我们常见不到自己亲人的错误一样。
只有换个角度,做疏离的反省,才能很快发现问题的症结。这也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
清”的道理了。

动如脱兔,静若处子
  中国画论中有所谓“未动笔前,要兴高意远;已动笔后,要气静神凝”。自从加入新闻
工作,我深深感觉这两句话也很适用于记者。因为采访的时候必须要活跃快速,否则就抢不
到新闻;至于回来写稿,则要安静地整理,否则就找不到头绪。
  我想其它的职业也当是如此,在这个既要行动快速,又得思想冷静的时代,谁能做到
“动如脱兔,静若处于”,谁就是成功者。

写生
  当我带学生到公园写生的时候,常有人围观,我发现虽然在教室里程度差不多,但写生
时怕人看的学生,总是急于表现,多半画不好。至于根本不理会四周,而按照自己计划慢慢
描绘的学生,则表现都不差。
  同样的道理,在这个人与人接触频繁的时代,我们固然有时要毛遂自荐,但是不能汲汲
营营,为求表现,而失了步骤。凡急着在小处获利的人,多半个能成大的争业。

东西画风
  如果在以前有一群画家郊游,我们常很容易就能看出哪些是国画家,哪些是西画家。因
为国画家常是纵目四顾,记丘壑于胸中,回去再加以整理;西画家则常是把握瞬间的光影,
就地取材,当场写生。
  但是现在画家们如果在一起,我们就不大容易分出来了,因为国画家日渐重视写生,而
不愿落入古人的集臼。西画家则力求更多的感性,而不愿跟照相机比写实的工夫。大概东西
画风渐渐会通,也可以由此见出一端吧!

美与艺术
  许多人认为所谓美就是艺术,其实是不对的,因为艺术的东西都美,美的东西却不一定
艺术。譬如一盆插花可以很艺术,但是个别的花只能称得上美。油画很艺术,但是画油画的
颜料却并不艺术。
  所以艺术有个必要条件,就是经由人再创造的。那些不用思考、情感,只想把自然物再
现的人,不可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黑纸眼镜
  眼科刚开完刀的病人,医生常给他们戴一种挖有两个小洞的黑纸眼镜。原因是:这样病
人必须由小洞向外看东西,眼睛不会转动,反比把脸蒙上,病人合着眼皮转动目珠,对伤口
有好处。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心神不宁的时刻,找一件引发兴趣的事去做,要比枯坐在屋里,更
能够产生安定的作用。

空前与绝后
  当我们读历史,看到燧人氏钻木取火,有巢氏构木为屋的时候,常觉得很好笑。因为对
我们来讲,那只是最肤浅的发现罢了。但是如果亿万年之石,谁敢说那时的人类看爱迪生,
不会像多们对燧人氏、有巢氏一般呢?
  世界上只可能有空前,不可以有绝后的事。就因为能空前,所以我们可以超越古人;就
因为无绝后,所以未来比现在更进步。像燧人氏、有巢氏在当时能有空前的发现,也就具有
他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了!

劳者多能
  我们常说:“能者多劳”,其实也可以讲“劳者多能”。“能者多劳”是形容有能力
者,需要他的人多,所以劳碌,也就是“聪明才力大者,服千万人之务”。“劳者多能”是
说劳碌的人因为做事经验丰富,所以多能,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
章。”
  就因为能者多劳,又劳者多能,所以能者愈能;就因为愚者多怠,而久怠则愚,故愚者
愈愚。能愚之别,肯不肯“劳”实在是一个重要的关键。

游泳
  我有一位朋友最近刚学会游泳,我问他有什么心得,他说:“当我全身放松,水就把我
托起来;当我一紧张,它则使我沉下去:,我发现放松自己,竟是那么困难的事。”
  人生不也是如此吗?许多事情如果我们心平气和,泰然处之,常能很容易地解决。倒是
斤斤计较,战战兢兢,容易导致失败。如同游泳一样,“放松”应该是我们学习任何事的第
一步。

灯火阑珊处
  当我在教书的时候,经常问学生有没有去过外双溪的故宫博物院,而每次令我惊讶的
是,由南部来的学生多半都去过,一直住在台北的却有许多根本不曾去过。原因是南部来的
学生,以前因为住得远,总向往着故宫,所以一到台北就赶去参观:北部的学生,因为故宫
离家不远,心想什么时候都可以去,所以拖上好几年也没到过一趟。
  毕加索曾对张大千说:“我奇怪有那么多中国人到巴黎来学艺术,真正的艺术应该在中
国。”人们总是如此,愈是容易获得的东西,愈忽略它的价值,所以当我们艳羡别人瓶花的
时候,应该先想想自己屋后美丽的庭园。这也就是王国维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摹然回
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了。

为文与开山
  写文章就如同开山路,起初是披荆斩棘,一词一句细细地推敲。既而开出来一条小路,
也是坎坎坷坷,估屈聱牙,险怪奇丽。只有到了真积力久,才能成为坦荡大道,平实宽广,
敦厚含蓄。

诗比历史更真实
  诗人们常说:“诗比历史更真实。”我想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诗更逼近于人的心灵与
情感。所以英国名艺评家罗斯金(Ruskin)曾说:“莎士比戏剧之所以完美,是因为他描写
不变的人间性。”不哈姆雷特的犹豫、奥赛罗的怀疑,或是李尔王的固执,虽然年代久远,
仍然可以在我们身边的人群中见到,也给予我们一种现代的真实感。
  艺术、音乐、文学不都是如此吗?今古人隔千百年,通过作品,仍然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的。

潜能
  听人说:“不平凡的人,都有不平凡的遭遇。”其实我们更该讲:“不平凡的遭遇,常
能造就不平凡的人。”
  岩石问的树根,总是长得特别苍劲;沙漠里的种子,常能在偶然有水时快速萌发;极带
的苔藓,可以经历长期的干寒,而依然存活。生物既然被环境哺育,就当然受环境的塑造,
只是一般动植物,唯有在适应的机能上被锻炼得更坚强,人类却能在精神、意志上,被塑造
得更伟大,这也就是“草木不经霜雪,则生意不固;人不经忧患,则德惠不成”的道理了。

独立思考
  我每次逛书店,看到近年出版业发达,著作丰富,总感慨现在学生的福气,有那么多好
书可看,而不必辛苦地自己动手找原始资料。但是在教书时,又叹息现在学生的思考和创造
能力,似乎并不比以前的人强。究其原因,只为如今的好作品太多,学生们直接采取别人现
成的说法,而疏于独立的思考。知识愈容易得到,愈不去重视,既觉得满足,又再难有进步
了。

禽鸟无欺
  一位欧游归来的朋友对我说,有一次她在伦敦的公园里,看见许多人拿着食物喂鸽子,
也就装作手里有食物的模样,引诱鸽子过来,但是被旁边一位老太太看见,就责问她为什么
要骗小动物。
  我们常说“童臾无欺”,更将“曾子杀猪”的故事传为美谈,但是那位英国老大太能
“禽鸟无欺”,似乎又进了一层。

画展
  我有一位艺术界的朋友,经常开画展,我问他开画展有什么好处,他说最大的收获,在
于平常很少把自己的作品加以比较,即使偶尔拿出来排列着欣赏,也不过几张而已。但是开
画展时,有数十张作品放在眼前,可以很明显地见出自己画风的变化与缺点,而加以改进。
  为学做人不都是如此吗?我们对于过去的事情很少拿来思考,即使有,也常专对一两件
事,不容易有大的发现。唯其当我们做通盘的检讨时,才能明显见出自己的过失。

气温与学问
  风大的时候不一定凉,无风的时候也不一定热,最重要的是气温。
  能说善道的人不一定渊博,沉默寡言的人也不一定贫乏,最重要的是学问。

发挥潜能
  瞎子常富于音乐才能,聋子常具有美术天赋,因为他们有着失明失聪有缺陷,而在另方
面发挥潜能,产生了补偿的作用。所以有些人在正常时对音乐美术毫无天赋,但是不幸失明
或失聪后,却发现自己具有强烈的音感和艺术表达力。
  由此可知:我们天生有许多才能,只是在迫不得已时才去发掘,所以难显现。假使我们
能如盲者对音乐,聋者对形色般地专注,自然能有惊人的表现。

盲与聋
  许多人都会想,如果聋子跟瞎子在一起,应该是最好的了,因为聋子听不到,瞎子看不
见,两人在一块则可以彼此弥补。但是事实却大相径庭;据盲哑学校的老师说,瞎子跟聋子
在一起的,几乎没有。因为聋者多半都哑,看到了却说不出,瞎子听到了说出来,聋子又听
不见,两者在一起,彼此毫无帮助。
  由此可知,许多我们表面看来可以两全其美的享,真正做起来,却可能与理想相差甚
远。

眼观鼻,鼻观心
  我们学写字的时候,常听人说要“眼观鼻,界观心”,又讲“执笔要手中能握蛋,且握
笔要有力,别人由后面乘其不备抽笔也抽不掉”,其实这几句话的意思并不是停留在表面,
而是有所比喻。“眼观鼻,鼻观心”是说要“气静神凝”。“手中握蛋”是讲手指要灵活连
动,不可死死握拳。至于抓笔有力,则是指要力贯笔尖,锋透纸背。如果只照表面的意思去
做,非但不可能写好字,只怕还会变成斗鸡眼和僵硬的功夫架子呢!

生命的价值
  西洋后期印象派大师梵高的画,我想许多人都看过了。他那黄色炽热的色彩和充满律动
的线条,给予我们强烈的感受。梵高有着坎坷的境遇,虽然从二十六岁才正式走上画家的途
径,三十六岁就过世了,但是仅仅十年间却留给我们许多不朽的作品,在艺术上的成就,较
之活了九十多岁的毕加索并不逊色。
  由此可知,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那段时间中所建立的一切,这也就是王勃、
李贺,享年不过三十,却能扬名千古的道理了。

釜底抽薪
  小学课本里曾经有两则故事,都是众所熟知的。一个是讲司马光小时候跟许多孩子在花
园里玩,”园子里有个盛满水的大缸,其中一个孩子不小心掉下去了,别的人都吓得跑开,
只有司马光赶快拿起一块石头把缸打破,救了那个掉在其中的小孩。另一则故事是父亲把苹
果放在地毯中间,问孩子们谁能不用东西够,又不踏到地毯,而拿到苹果。多数的孩子都徒
劳无功地想尽办法伸手去拿,只有一个最聪明的,走过去把地毯卷起来,取得了苹果。
  由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做许多事情,如果我们只注意目的,而不想过程,
只会扬汤止沸,而不知釜底抽薪,则终归失败。唯有能洞观事理,从根本着手,打破溺我之
缸,翻卷阻我之毯,才能冲破险阻,获得最后的成功。

塑制与雕刻
  我有一次参观水晶玻璃工厂,看见工人用金钢砂轮,一条条刻磨着花纹,就奇怪地问为
什么不在制模型时一并塑造,而费这么大的力气。
  “我们早就想到了,但是先用模型塑造的花纹,总比不上后来一条条切磨出的光彩。”
工人口答。
  做学问不也是如此吗?学校里塑造的,常不如进入社会中历练所获得的深刻。

吴道子与李思训
  吴道子和李思训都是唐代著名的大画家。据说玄宗有一次命他们两个人同写蜀道风景于
大同殿,吴道子写嘉陵江三百多里山水,一天而就。李思训却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画完。
  许多人看到这则故事,都笑李思训太差,而一心向往吴道子的境界。其实这只是表现方
法不同罢了,吴道子固然有才,如果力不足,也是徒然;李思训速度虽慢,依然能成千古不
朽的作品。所花时间虽不同,价值是一样的。这也就是李白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
神”,杜甫却“借问别来太瘦生,总谓从前做诗苦”,而同样享有诗坛最高地位的道理了。

树大招风
  当台风过后,我们常可以看到高大的树木被连根拨起,所以一到台风季节,有大材的人
家就要修剪枝叶,以免树大招风。
  为人处世不也是如此吗?我们既不能唯恐招风。而要更上一层楼,就应当时时修剪,涵
养柔德,自我检讨。

追求知识的冲动
  在我教书的过程中发现,年纪较长的学生,学习和创造的能力非但不比年轻人差,而且
常有过之,尤其是那些幼年失学的人,更有卓越的表现。这固然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特别用
功,但也由于他们常具有比人更强的学习冲动。过去苦于不懂的,现在急于了解;过去的抱
负,现在急于实现;过去感受到地表达不出的,现在都一股脑儿地涌上了笔端。
  所以学习不受年龄的限制,问题是有没有追求知识的冲动。

不良成年
  有一位中学的训导主任对我说,大家总是讲如何取缔不良少年,其实更重要的是取缔不
良成年,因为不良少年常是由不良成年造成的。桃色文字是不良成年写的,低级场所是不良
成年开的,不良少年的父母更常疏于管教、耽于游乐。
  成年人能不以此自惕吗?

现在就做
  有个人晚上去拜访一位富翁,请教发财之道,富翁在答复他的问题之前说:“让我们先
关了灯再谈吧!”
  有一个学生去拜望一位教授,希望知道怎样才能做到如教授般的学问,教授半句话也没
讲,只是把他正在看的书,交到学生手里。
  以上虽然只是两则小故事,却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任何事要想成功,最重要的是:
“现在就做。”

信、达、雅
  随着科学的进步、交通的发达,为了沟通知识与意念,翻泽的工作愈来愈重要。翻译必
须合于三个条件,也就是“信”、“达”,“雅”。“信”是诚信,“达”是通达,“雅”
是典雅。
  对原作不信,所翻译的会失真;表现得不达,别人就难以了解;信达而不雅,则不够生
灵活泼。三者比较,信最重要,达是其次,雅为第三,翻译如此,为人处世的道理不也一样
吗?

考试
  我们的留学生在外国多半都能获得相当好的成绩,这固然是因为他们肯用功、程度好,
但是据分析,中国的学生从小就经常接受考试,对于考试的状况特别能适应,试场上情绪稳
定也是原因,所以即使原本与外国人一样的程度,考出来的成绩常高出很多。
  国家不也是如此吗?同样的冲激,对于历史短暂、升平已久的国家,很可能造成一片混
乱而难以维持。对于久经风霜、历尽兵灾的人民,却能处变不惊,沉着应付。

认定回标
  某年夏天,我住在乡间,每天下午四五点钟,总看见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在门前草地上
捕靖艇。似乎那是他日常的功课,除了刮大风、下大雨,从不例外。有一天我走过去问他,
为什么对捕蜻蜒这样有兴趣?这个小男孩眨着一双大眼睛说:“我喜欢蜻蜒,我天天都研究
蜻蜒,几十年后我一定能够成为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5 16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