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兴明-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崇祯落座于龙椅之上,俯视校场一圈,大声说道:“众卿家平身!”大臣们谢过恩后方才各自落座。崇祯徐徐念道:“我大明太祖皇帝奋起淮右,以武力平定天下而开万世之基业,及至成祖,北伐漠北,南下西洋,昭显国力,于是万国来朝,武力之强盛,古今罕见。然自‘仁宣之治’以来,天下承平,国富民强,崇武之风,遂渐渐衰落。北方蛮首努尔哈赤,祖上七世受我天朝大恩,不思回报,擅起刀兵,欺我大明,夺我辽东之地。奈何我大明武风衰落,竟然无一勇将可当金虏蛮兵,以致我堂堂天朝上国受金虏蛮子欺压达三十余年。太祖、成祖等在天之灵,也感蒙羞!而今天佑我大明,终于诞生两个不世之勇将,一个以五千铁骑大败四万金虏,令金虏不敢正眼瞧我宁远孤城,一个只率领精兵三万驰援山东,大败纵横山东半年之久的十万金虏,终雪我大明三十年积弱之耻辱。”说道这里,崇祯再次扫视了校场一圈,大声喝道:“朕想知道,此二人是谁!”
事先便受过曹化淳指示的士兵们高声应道:“宁远吴三桂!山东朱震!宁远吴三桂!山东朱震!。。。。。。”
崇祯挥了挥手,示意士兵停下来,接着说道:“朕今日在皇城校场召见此二人,其用意在告知天下,我大明崇武之风,依然未减。为国征战沙场,依然可以封妻荫子,显贵天下!”
在座的文武官员齐声喝道:“皇上英明!”
崇祯满意的点了点头,对着曹化淳说道:“宣吴三桂,朱震觐见吧!”
曹化淳操着那鸭公般的嗓子,高声喝道:“宣宁远总兵吴三桂觐见!宣山东总兵朱震觐见!”
站哨的士兵们也跟着高声喝道:“宣宁远总兵吴三桂觐见!宣山东总兵朱震觐见!”声音一层一层传递下去,直达校场之外。在校场外侯旨的吴三桂、朱震随着喝声,缓缓的向校场内走去。一直走到离龙椅百步之处,才停了下来,跪伏在地,高声说道:“末将拜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微笑着说道:“两位卿家平身!”
朱、吴二人谢过隆恩,方才起立,崇祯看着二人说道:“你们两个都是朕倚重的栋梁之才,平时一南一北,难以相见。现在齐聚京城,应该多多亲近亲近。”
朱震赶紧说道:“吴将军勇冠三军,末将不如。”
吴三桂也道:“朱将军智勇双全,末将不如。”
崇祯笑道:“朕刚才才说过两位爱卿都是国之栋梁,你们何用自谦!朕今日在校场召见二位,就是想听听二位爱卿是如何大败金虏的。吴爱卿,你是去年八月间大败金虏正白旗四万大军,事情在前,你先说。”
吴三桂应声说道:“无他,一个勇字耳,末将并虽少,但人人都想着报效皇恩,奋勇杀敌,都能以一当十,故取胜!末将不敢居功,若无皇上坐镇朝廷,便是宁远有十万雄兵,也难当金虏四万铁骑。”
崇祯见吴三桂把功劳都归到他头上,自然满脸笑意,冲着吴三桂点点头示意嘉许,才对着朱震说道:“朱爱卿,你呢?这十万金虏自去年九月入关,纵横于京、晋、冀、鲁。兵部二十几万大军前去围剿,依然大败而归,你只带三万精兵入鲁,如何打败这十万金虏的?”
朱震也同吴三桂般,恭敬的说道:“正如吴将军所言,有皇上您坐镇朝廷,末将麾下士兵均奋勇杀敌,以一当十。但为何兵部二十万大军不能建功,却让末将程勇?起初末将也不明白,等打败金虏后,末将审问了几名金虏俘虏,这才知晓,金虏去年九月入关,为时半年有余,人人都思念家乡,无心恋战。末将精兵一至,金虏士兵均想着如何保住性命,回家和亲人团聚,一战即溃,如何能不败!”
崇祯大喜,说道:“兵能勇,将之用。也是受到两位爱卿的英勇感染,士兵们才会奋勇杀敌,两位爱卿居功至伟!来人,赐座,朕要好好同两位勇将亲近亲近。”
崇祯命人把两张椅子摆在自己左右首,招呼二人入座。朱震、吴三桂两人虽说是一方统兵大将,但是皇帝左右首的位置还轮不到他们来做的。但此时两人却不辞让,谢过皇恩,都不约而同的朝着那两张椅子走去。朱震谦让道:“将军年长,当坐左首。”古代以左为尊,朱震故有此语。
吴三桂却推辞到:“将军功高,理居左首。”
崇祯微笑道:“两位爱卿都是谦让之人,朕到有个主意,你们当着朕和文武百官的面,比试一场,谁胜谁坐左首,如何?”
朱震、吴三桂齐声喝道:“皇上有命,末将焉敢不从!如何比法,还请皇上示下!”
崇祯笑道:“即为将,当比领兵征战,你二人回京,所带想必都是军中最精锐之士。你们便各自带着部下在校场结阵对垒,一决雌雄。”
朱震、吴三桂齐声说道:“皇上英明!”
满座文武官员也站起身来,高声喝道:“吾皇英明!”
本书首发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正文 第180章 阳谋(三)
更新时间:2009…7…2 14:56:22 本章字数:2337
第180章 阳谋(三)
皇城校场上,战鼓齐鸣,旌旗飘展。校场四周站哨的士兵都兴奋的看着校场里对垒的两拨军士,口里高声叫喊着‘杀啊!杀啊!’仿佛正在对垒的使他们一般。
崇祯、文武官员们高座平台之上,看着两拨军马井然有序,散发出来的肃杀之气刺激了整个校场的士兵,心中也不禁嘀咕,这二人打败金虏,也并非他们刚才所说那般,全靠皇上坐镇朝中再加上一点好运气。至少,他们手底下的士兵比起京营厉害多了,八十人的相互对垒所散发出来的气势不比往年皇上阅兵时一千京营军士散发的气势低。
随着一声常常号角,朱震、吴三桂各自拔出要种武器,他们都是用刀。长刀向前一指,大喝一声:“杀!”士兵们操着早已取下尖头的长枪向前杀去。
这是校场比武,所以不需要任何战术,更不需要计谋了。八十名士兵分成两队,各自捉对厮杀,而身为将领,朱震的对手自然是吴三桂了。
‘当’的一声,朱震、吴三桂两人手中宝刀相交,绽出一丝火花来。朱震趁着这个当儿,高声问道:“我手中宝刀名唤鸣鸿,是我驰援开封时周王殿下所送,相传此刀乃黄帝采集首山之铜所铸,重二十八斤十三两,刀长三尺九寸。吴将军手中宝刀,看起来似乎不比我的差。”说完,却小声的说了一句:“最厉害的是吴兄装模作样的本事,世人都知道吴兄虽然勇冠三军,却是一莽夫耳,愚弟却知,吴兄智谋过人,最善于审时度势,权谋之术更是精通无比。”后面这几句话说得端是小声,加上校场上一片杀喊声、鸣鼓声。除了吴三桂,谁也没听到。
吴三桂听到朱震所言,并不觉得意外。所谓以己度人,同是一方领兵大将的朱震能猜透他的心思,原在正常之中。所以他小声也回道:“朱贤弟也不差,愚兄听闻贤弟故意在皇上面前指责王承恩,还哭着请求皇上给你做主,这不是装模作样,又是做什么?还有你别告诉我不知道这鸣鸿刀曾经被汉武帝赐给东方朔,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叫出来,还不是在装傻?”说完这几句,才大声说道:“好刀!不愧是黄帝采集首山之铜所铸。我手中宝刀虽没有显赫出身,但却丝毫不比朱将军手中宝刀差。它是我初任辽东都督指挥副使之时,亲自监督辽东军器局所铸。名曰翎翅金背刀,重八十一斤整,刀长四尺三寸。我军之中,只有我一人能使得动,朱将军要小心了。”
平台上观战的崇祯看着朱震和吴三桂,心中甚喜,果然是两员勇将。朱震手中武器竟然是鸣鸿宝刀,还朱恭枵送的,待会朕的好好问问。
而文武大臣却是议论纷纷,都在猜测着朱震和吴三桂谁更厉害。有支持朱震的,也有支持吴三桂的。
校场上,捉对厮杀的士兵不知是有默契,在故意演戏,还是真的势均力敌,杀得难解难分。总之一团混战,精彩至极,却很难让人看出胜负。朱震和吴三桂又接战了几个回合,吴三桂双手举刀,狠狠的向朱震劈来,朱震举刀相迎,又是‘砰’的一声,声音之大,竟然盖过了校场的杀喊之声。吴三桂大声喝道:“朱将军好手劲,居然硬接我这一刀。你是第二个,第一个是号称金虏第一勇士的鳌拜!”私下里又小声嘀咕道:“贤弟,所谓以己度人,我们这些镇守一方的大将看似风光,其中凶险之处,却是有苦自知。你看那左良玉,嚣张无忌,也正因为如此,皇上才容他至今日。若是他韬光养晦,精炼士兵,我敢肯定,皇上早就不惜一切代价把他除了。”
朱震硬接了吴三桂一刀,虎口隐隐发麻。心想他‘勇冠三军’果然不是吹出来的,这样威猛的一刀,若是再多来几记,自己肯定招架不住。手上却丝毫不示弱,把刀收回,单手持刀,猛地朝吴三桂腰间削去,同是大声喝道:“鳌拜比之洛芳如何,吴将军可知洛芳乃是我手下败将。来而不往非礼也,吴将军也接朱某一刀!”喝完之后,才小声说道:“可惜朱某起初之时无人指点,在山东做了不少幼稚之事。如今皇上对我疑心已起,若想打消皇上心中疑虑,尚有不少困难啊!”
崇祯端坐龙椅之上,听到朱震和吴三桂的言语,心中甚是欣慰。金虏第一勇士敌不过吴三桂,金虏骁勇战将洛芳被朱震生擒。有此二人,再不惧金虏矣!
吴三桂见朱震单手持刀削来,隐隐间夹有风雷之声,心中一凛,不敢大意,把刀尖向朱震手中宝刀刀背挑去,以挑破削,想把朱震那一刀挑开。朱震见状,向前踏出一步,同是在半途把刀式一变,该削为刺,刀尖直指吴三桂胸前,这一招赫然就是朱震在丹山所遇老道所教的武当玄功刀十六式中第十五式‘进步中刺’。吴三桂改下挑为上挑,刀尖正好挑在朱震刀刃上,两人均向前一步,刀与刀之间顿时发出咔嚓咔嚓的摩擦声来。朱震和吴三桂顿时面面相对,距离不到一尺。
朱震神秘一笑,说道:“吴兄,愚弟有个提议,我们两家结成联盟如何?不管皇上动我们中哪一个,另外一个便举兵呼应,你我一南一北,皇上必定有所顾忌,不敢妄动。”
话刚说完,朱震用力把刀向下一压,借着弹力在空中翻出一个跟头,同是用力把刀向后一挥,吴三桂听得脑后传来风声,回身挥刀一挡,‘当’的一声,朱震接着刀势,脚尖在地上一掂,跃身而起,挥刀直砍吴三桂头顶!
这一翻一跃,正是十六式玄功刀中的第三式‘龙腾虎跃’。玄功刀内涵武当养生之道,招招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哲理奥妙,但却以中庸为主,没有太大的杀伤力,唯独这一招龙腾虎跃,隐含着猎猎杀机!
本书首发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正文 第181章 阳谋(四)
更新时间:2009…7…2 14:56:23 本章字数:2406
吴三桂也感受到了朱震身上崩裂而出的杀气,冷哼一声,他在九边之地征战十余年,大小战役不下百场。死在翎翅金背刀刀下的金虏没有一千也有八百,锻炼出来的杀气岂是朱震能够相比的?就是平时,吴三桂手下将领看到他那凌厉的眼神,都会觉得背上发寒。为了面见皇上,吴三桂好不容易在把身上的杀气内敛,此时受到朱震散发出来的杀气刺激,顿时轰然崩裂,向朱震轰来。同时手底下也丝毫不弱,双手举刀,狠狠的朝朱震的刀砍去。
碰!的一声,刀刃再次相交,此刀吴三桂全力而发,震得朱震双手发麻。而又因此时他身在空中,无从借力,顿时被劈飞出七尺余远,才落到地上。创出玄功刀的人也料到若是遇上力大之人,可能会把人劈飞,所以创出了第四式‘灵官坐殿’,臀部往下一坐,把全身的重点集于下半身。犹如不倒翁一般,下落之时,顿时直立起来。吴三桂见朱震虽被劈飞,却并未露出败像,大吼一声,又提刀杀到。
连忙举刀相迎,刀兵相接之时,朱震依然小声说道:“吴兄好大力气,你真想劈死我啊?若是把我劈死了,吴兄上哪找盟友去。”说完之后,却大声吼道:“吴将军,你本事也不过如此,看来你‘勇冠三军’的名头今日要送给我了。”
吴三桂高声接到:“大言不惭,也不知道刚刚是你被劈飞了还是我没劈飞了。哼,下次就没这么好运了。”然后才冲着朱震露出苦涩,羡慕的说道:“举兵呼应?我还真羡慕朱贤弟,你占有山东之地,东临大海,北上可进取京畿,南下可攻占应天,西进更加能争霸中原。兵员、粮草均可自给。若要举兵,全无顾忌。我就不同了,背后有金虏虎视眈眈,东西全无进路,只有面对北京铁城一条路可走。兵员尚能招募,粮草却全靠朝廷接济。若是举兵,朝廷把粮草一断,短时间内攻不下北京城,就只能活活饿死在城下了。”
朱震听了,心中微怒,看来整个天下都把自己当冤大头了。你跟我说粮草不济,不就是想着要我给你些么?山东和辽东隔着渤海,粮草若从水路出发,数日便可运至宁远。而且,水路比起陆路,安全的多!
但怒过之后,朱震又不得不仔细思之,虽然和吴三桂接触不久,但却能从其言语中判断,此人也是一个不甘屈居人下之人。而且朱震心中对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有了一个全新的解释:为了自己做皇帝。
正如吴三桂所说,他所处于的辽东有三面已经落入金虏手中,若是举兵,只有南下一条。而李自成声势浩大,有大半个中原做后盾,他若强攻北京,肯定败北。只好借助清兵对付李自成。原想着金虏惯于少杀掠强,来到花花中原,肯定收不住手,会弄得民怨沸腾。到时他再兴义师,联合旧明将领,把金虏逐出中原。哪知道多尔衮有远见卓识,入关后约束士兵,整肃军纪,又大肆收买人心。并没有弄得想像中的民怨沸腾。对于他们这些旧明降将也是恩威并施,表面上委以重任,背后却用金虏大兵震慑,稍有异动,大军马上杀来。吴三桂没法子,只得在清兵的驱除下一步步汉奸的道路,帮助满清一统中原。即使如此,吴三桂的雄心认为磨灭,反而愈加旺盛,所以爆发了三番之乱。
当然,这只是朱震一家之言,实际如否,还有待验证。不过朱震喜欢有野心的人。只要吴三桂真有野心,便一定会答应和自己结盟的。而此时,在平台上观战的崇祯却显得有些不耐烦了,这二人真是不像话,身为一方统兵大将,在朕面前,如同那江湖莽汉一般,成何体统。大将决战,当以气度服人,怎么能够骂骂咧咧呢!战斗,已经进行有小半个时辰了,崇祯已经由开始的兴奋转为困意,他打了呵欠,强打起精神,往校场上望去。
校场上捉对厮杀的士兵已有许多倒在地上,若是在真正的战场上,倒地的便算是死人了。但崇祯惊奇的发现,双方倒地的士兵人数竟然一模一样,难道这两支军队战斗力真的如此接近?再看朱震和吴三桂,似乎吴三桂渐渐占到上风了。崇祯一喜,看来不用多久便能分出胜负了。
吴三桂一刀接一刀的朝朱震劈来,那重达八十一斤的翎翅金背刀被他使得滴水不漏,朱震虽说勇猛,开始有点招架不住了。他使力拨开吴三桂一刀,喘了口气,笑道:“吴兄,你在来,愚弟就接不住了。结盟之事,吴兄好自斟酌。想必吴兄还会在京城呆上一段时日,若是有意,找个时间细细商量一番。”话未说完,朱震突然像发疯一般,双手抡刀,狠狠的朝吴三桂劈去,大有同归于尽的架势。吴三桂也不示弱,举刀相迎,几个回合下来,两人身上都受了几处伤。
崇祯看到校场上突然而来变化,用力一拍龙椅,喝道:“胡闹,这还是比试么?曹化淳,快叫他们两个停下来!”
曹化淳急忙把令传下去,先是鸣鼓的鼓手和叫喊助威的军士停了下来。朱震,吴三桂察觉到了变化,顿时分开,先把军令一传,让交战的士兵停止,然后双双走到平台之上,跪在崇祯面前,听候发落。
崇祯道:“两位爱卿都是朕所倚重的肱骨,朕原意让你们二人切磋一下,你们怎么能够生死相搏呢?”
吴三桂道:“末将谨记皇上教训,但刚才是朱将军率先生死相搏的。”
崇祯看了朱震一眼,发现他尚自气喘吁吁,眉头一皱,问道:“方才吴爱卿愿把左首位让与你,你却推辞,为何到了校场,却要生死相搏?”
朱震深吸了一口气,恭敬的说道:“末将自知敌不过吴将军,故而辞让,然校场比试,乃是皇上授命,无皇上允许,末将即便战死,也不会退让,落入下风之时,只好博命!”
崇祯听了,马上喜笑颜开,大声说道:“两位爱卿忠勇过人,来人,看赏!”
本书首发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正文 第182章 阳谋(五)
更新时间:2009…7…2 14:56:24 本章字数:2285
历来皇帝赏赐,都十分丰厚,但谁都知道,崇祯的赏赐,却只是形式。正史记载,山海总兵唐通率部勤王,崇祯赏赐唐通白银四十两,兵丁没人银钱无钱。
所以当朱震领到崇祯赏赐给自己的二十两白银时,实在愣了许久,皇帝赏赐,可代表着朝廷的颜面。像崇祯这种最顾忌朝廷颜面的人,居然赏赐大将区区二十两白银,只有一个解释,朝廷真的穷疯了。但朱震愣过之后,马上装成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感恩戴德的谢过皇上赏赐,同是斜眼瞧了吴三桂一眼,见他跪伏在地,全身激动得在颤抖,心中忍不住想笑,这家伙,也太会装了吧。
崇祯却把朱震脸上那一丝变化看在眼里,微笑着说道:“朱爱卿手中宝刀是周王送给你的吧,果然是好刀,朕的赏赐还比不上周王所送,实因朝廷如今周转困难,爱卿不要见怪。”
朱震恭敬的说道:“末将惶恐,皇上所赐,即使是一草一木,也是贵重万分,怎么是区区鸣鸿刀能相提并论的。皇上若是喜欢此刀,末将愿意把它献给皇上。”
崇祯道:“这是周王送给你的,朕怎么能夺人所爱呢!相传这柄鸣鸿宝刀曾是汉武帝的佩刀,后赐予东方朔,东方朔感汉武帝赐刀之恩,竭心竭力辅佐汉武帝,开创大汉盛世之基业。周王把这柄刀赠送与你,你不要辜负才好。”
朱震知道,崇祯又在试探自己和周王之间的关系了,作为帝王,他谁也不会相信,尤其是那些藩王,更是防贼一般防着他们毕竟崇祯这一脉本来也是藩王,是通过靖难之役才位登九五的。朱震记得,唐王朱聿键在南阳招募了三千兵丁,并打了几次胜仗,崇祯不仅不奖赏,反而以藩王不得私自募兵为名,夺其封号,贬为庶民,并囚居于凤阳。现在未放出来。但这也是朱震乐于见到的,他把早已想好的言辞说道:“末将定用此刀为皇上征战沙场,奋勇杀敌,死而后已。不过这柄刀是周王殿下所送,比不得汉武帝赐予东方朔,末将斗胆,请皇上回收此刀,再以天子之命赐予末将,让末将也沾一沾皇家瑞气,以后在战场上厮杀之时,想到皇上,杀起敌来,就更神勇了。”
崇祯猛的一拍龙椅,大声叫道:“好!史官,记好了,自今日起,朱震、吴三桂两位爱卿手中宝刀便是朕御赐宝刀,以后入皇城之时,可按大明律例,不必解刀。”
朱震、吴三桂大喜,刀剑代表杀伐,象征意义极大,所以不会轻易赐予的。只有战功赫赫的开国元老,才会得皇上御赐刀剑,便是赐给督师出征的大臣的尚方宝剑,都只是暂时之物,一旦职务解除,尚方宝剑便要上缴。而像崇祯刚才那样赐予朱震、吴三桂确实永久性的了,而有了皇上御赐宝刀在手,征战之时,遇上同等级的将领,无形中便要大上一级了。对于野心勃勃的朱震和吴三桂,作用自然极大,所以他们二人赶紧跪伏于地,高呼万岁,以谢皇恩。
朱震、吴三桂谢过皇恩,在崇祯允许之下,坐在早已安排好的两个座位上。此时,才开始进入另一个正题,检验武事。京营士兵自然要出来操练,一些权贵子弟也趁机上校场展现一番,中间有穿插几段歌舞。一场盛会,便在一片热闹声中慢慢结束了。然而,皇城校场检验武事之时,朱震大战吴三桂的事却很快在京城传开了,而且传得神乎其神。两人所用兵器、所用招数、打斗时所说的话,都说的有模有样,甚至当时一心二用的两个当事人——朱震和吴三桂都不知道的这么仔细。
当然,传得最出神的,莫过于皇上当场御赐朱震、吴三桂宝刀,这再一次向天下宣示了崇祯对这一南一北两员武将有多么的宠信。也宣示了朱震、吴三桂手中莫大权力。有皇上御赐的宝刀,临战之时,完全可以擅自处理和自己同等级的将领,这种权力有多大?当然,这种权力主要还是象征意义,如果朱震或者是吴三桂真凭借手中御赐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