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楚-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鱼主动送过去让小鱼吃的。
三,项梁的对陈胜和怀王的态度
先看一下时间。
1,元年七月,陈胜起义。
2,九月,刘邦在沛,项梁在会稽起兵,田儋起兵于齐。
3,二年十月,章邯在戏击败周文,两月后在曹阳,周文兵败身死。
4,十二月,陈胜死于下城父,起义陷入第一个低潮。
5,六月,项梁接受范增建议,立熊心为楚怀王,项梁自立为武信君。
6,七月,项梁破章邯于东阿。
7,八月,章邯大破项梁于定陶城下,项梁死。起义陷入第二个低潮。
关于项梁过江的时间,没有准确的说法,书上说是“召平闻陈王败,章邯且至,乃渡江。”也就是说,项梁过江在陈胜死之后,但是当时陈胜死讯并没有传到广陵,而且章邯还没到,应该相隔时间不长,大概应该在一二月左右。但是也有一个疑问,项梁在攻击景驹的时候,就说过:“陈王先首事,战不利,未闻所在。”然后又说“项梁知陈王定死,召诸别将会薛计事。”好象是说一直到了五月份,项梁才得到准确的消息,说陈胜已经死了。
但是从路程上算,项梁过江在二三月之间,应该是比较可信的。
那么对项梁的行军路线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他对陈胜的态度了。
1,过江,联合陈婴,当在东阳附近。
2,军下邳。
3,击秦嘉彭城东,追之胡陵。
4,入薛。
他的路线,一直在东海郡和泗水郡的东北部,离陈胜的张楚国都陈县很远,让人感觉他是在故意避开陈县,绕了个大圈,从东部向北,到达薛郡后才开始与秦军接触。他接受了召平以陈王命授予的上柱国之职,但是大概心里从来也没有准备听从陈胜的命令,更没有去救援陈胜的打算。对他来说,接受这个任命,大概只是可有可无的鸡肋。
吞并了秦嘉军,借秦军之刀杀了余樊君与朱鸡石,又得到了陈胜“定死”的消息,项梁在薛召集诸将议事,这个时候他议事的主要目的当然是找一个人出来主事,但是他的初始想法没人知道,只知道结果——因为范增的意见,放羊老头熊心成了楚怀王。这个结果,大概是项梁没有预料到的。
熊心与陈胜相比,根正苗红,号召力不可同日而语。项梁对陈胜可以不屑一顾,但是对熊心,他不敢掉以轻心,在不好明言反对的情况下,他立熊心为楚怀王,但是却把他放在盱眙,又以陈婴为上柱国,封五县,以高官厚爵换取了陈婴手中的人马,同时自立为武信君(这个武信君的称号没查出来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武臣要自立为武信君,项梁又自立为武信君,搞不懂是什么原因),独揽大权。把放羊老头熊心当成了摆设。
项梁立了楚怀王,不管他的心里是不是有些后悔,但是当时的情形是不错的,在项梁的带领下,楚军与齐军一起援魏,虽然项佗和田儋在临济被章邯夜袭大败,但是项梁随后就重创了章邯,打得章邯一路败逃,然后龟缩在濮阳不敢动,兵力损失不小。项羽、刘季多处征战,所获颇多,一扫陈胜兵败后的颓势。
四,意外的结局
不过,项梁的好戏就到此为止,他犯了一个后来章邯同样也犯了的错误——没有趁胜拿下章邯,反而给了他喘息的机会。也许是章邯守得严密,项梁一时半刻攻不下,也许是项梁大意了,觉得所向披靡的章邯不过如此,反正他没有围困章邯,反过头来攻打定陶。
定陶是个大城,项梁在定陶城下久攻不下,被缓过气过来的章邯再一次上演了夜袭的好戏,一战身亡。他和陈胜一样,象一颗流星,从秦末的天空一划而过。项梁的战败,对刚刚缓过气来的楚国的打击是相当大的,“士卒恐”,正在攻打陈留的项羽和刘季因此引军向东,而傀儡熊心趁着这个人心不稳的大好机会,却出人意料的移驾彭城,一举夺了吕臣、项羽、刘季待人的兵权,“自将之”。
当时项家的反应,现在不可得而知,只知道熊心一系列的动作,都是针对项羽的,在安排入关的人选时,最主动的项羽被排除在外,只是担任了援赵的次将,位居宋义之下,而根本没有什么实力的刘季,却被推到到了前头,担任从武关入秦的主力。
如果不是项羽的强悍,恐怕项家的光荣,也就到此为止。如果怀王不是误用了宋义这个书生,秦末的历史可能又是另外一种情况。
然后就项梁这个人来说,他已经失败了,在大好形势下失败了,原因很简单,只是一个骄傲。但是我总觉得,说项梁骄傲,就象是说关羽骄傲一样,可能另外有不为人知的原因。因为当时的情况,并不容得项梁骄傲。章邯虽然大败,但是却坚守着濮阳,河北的长城军团围住了邯郸,韩国还没有复国,魏国都城临济刚刚被秦军占领,齐国内乱不止,秦军的形势依然很强劲,以项梁的眼力,他怎么会骄傲?
难道是因为潜伏了十几年,终于一朝得志,心里那份过早抑制的张狂突然暴发起来了?
说不清。反正他就这么死了,死得很窝囊,以他的能力,本当走得更远的。
五,项梁的性格
项梁是个不安份的人,从他年轻的时候杀人逃亡,到以兵法调教手下人和子弟,以及用近似于黑社会的手段暗中召集力量,都显示了他是个不安份的人。在他的心里,恐怕报家仇要比报国恨迫切得多。
项梁又是个老练的政客,他看不上陈胜,但是却接受了陈胜的任命,还借着陈胜的由头击杀了景驹、秦嘉,又借着秦军的刀,斩杀了余樊君和朱鸡石。在舆论不利的情况下,也能压制心里的想法,立楚怀王为主,并且借着这个机会独揽大权。他总是能在不利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自己争取到最多的利益。楚怀王资助了千余人给魏豹,让他复了国,但是项佗却成了魏相,这恐怕楚怀王也觉得很憋屈的事,也是项梁的神来之笔。
比起项羽的火爆来,项梁要阴险得多,也更有城府。如果项梁没死,范增也许会有更多的展现机会,不至于落得一个疽发而死的下场。有项梁和范增这两个老奸巨猾的家伙联手,天下的形势还真的难说。我一直在想,如果项梁入了关,他会怎么对待楚怀王这个傀儡呢?以他的性格,大概不会象项羽那么简单粗暴,但是楚怀王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也基本上板上钉钉的。
六,其他
最后说说我为什么对项梁印象不好。
其实说起来也简单,就是因为看到那几个字:“知陈王定死”,我觉得项梁是个虚伪的家伙,太擅长作戏。其实,如果去除这个很主观的印象,从项梁的角度来说,他似乎也只能如此,以他的家世,难道给陈胜做下属去?陈胜的所作所为,已经表明了他不是一个能够雄霸天下的英主。项梁如果不想背上背主自立的恶名,他也只有尽量避免与陈胜接触。只不过他没有想到,陈胜固然不得人心,但是他同样也不够份量,项家虽然名头响,可是依然不如一个放羊的王孙。
这就是当时的背景,陈胜、共尉遇到的问题,项梁同时也难以避免。
人人都知道阴险的人更有可能成功,可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讨厌阴险的人,正如每个人都喜欢和光明磊落和人交往,同时也用不同的方式努力使自己变得阴险一样。
人,就是这么复杂。
道德和利益,总是背道而驰。
一家之言
千古阴谋话陈平之反间计(作者:姚磊)
(来源:凤凰网军事频道)
历史上英雄项羽败给了流氓刘邦,惋惜者有,感叹者有,不屑者有。。。。。。但说起项羽失败的原因,总是要加上一点“有一增而不能用”!似乎范增不去则不亡,千年前苏东坡就叹息:“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而正是陈平的千古阴谋反间范增使项羽有一增而不能用,也加速了项羽的灭亡!而读史记之陈平的反间计却叫人大惑不解,史记上写“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从这段记载上我们看到陈平的计策,不禁想这样的反间计也太幼稚了吧!如果我们的项羽先生也会中计,那不是太SB了吗?而我们的千古阴谋家也太小儿科了吧?
苏东坡范增论有分析“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见无疑之主栽?”
又分析说项羽和范增是早有矛盾,而矛盾就是在义帝!范增早先进言立义帝,而项羽后杀之,范增必受牵连!这个论点不敢苟同!想范增当年投靠项梁项氏家族,出谋划策,均为项氏大业为谋,立怀王孙心也是为项氏获得更多政治资本和更多的号召力!非是为怀王而谋!何况项羽自己也说了“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後以伐秦。”一个假立道尽本质,这点也是当时诸将皆清楚的(当然后来项梁死后,怀王利用形式夺权只能说是个意外之事,不能算是范增本意)!何况项羽在杀宋义夺走被剥夺的军权后,尊范增亚父,委以大任,信任有加!谈何会因为怀王有矛盾呢?
不过苏东坡说项羽和范增早有矛盾我赞同。
我们来看下项羽和范增的关系,项羽是起义军首领项梁的侄子,当年楚国大将项燕的孙子!由于出色的军事能力,组织能力,加上才气过人,一直很受项梁的宠,带领一只偏师在反秦战争中独当一面!后来范增来投靠项梁献计立怀王正式成立楚政权!从这时候项羽和范增应该已经相识,不过范增为项梁谋士,项羽一直和刘邦带领偏师在另一路反秦,交往应该不多!后来项梁败死在秦军之手,怀王夺项羽军权,用自己亲信宋义统率全军,项羽,范增为次,过河救赵!项羽趁机杀宋义,夺回兵权!这是有史可寻,项羽和范增第一次合作(不清楚范增在杀宋义中所起的作用),以后项羽和范增到了一个“蜜月期”,项羽对范增尊为亚父,范增为项羽出谋划策,忠心耿耿!在陈平话中项羽的骨鲠之臣中排名首位!
从道理上讲项羽怀疑范增好象不可信,但是我们从人性的角度去推测,发现实情并非如此!我们知道关系越是亲密的军臣越是容易出现矛盾,像刘邦就曾因萧何在后方权利过大而怀疑萧何!萧何把自己的家属子女送到战场(可以说是作人质)刘邦才打消疑虑。权利的摩擦足以产生裂缝!
项羽和范增的摩擦我认为起于鸿门宴上,从鸿门宴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杀刘邦上,项羽和范增有着很大的分歧!而范增的做法是悄悄叫来项庄,叫项庄借舞剑来杀刘邦!当然从主观意思上范增深谋远虑,对项羽忠心耿耿,不惜一切代价为项羽除去未来的心腹之患!但是如果从一个谋士的角度上来讲,范增的做法并不合适,首先谋士的任务是为上司出谋划策!范增在项羽不听自己的计策后,私自叫项庄来实行自己的计策!这显然是一个有主见的上司所不能允许的。何况范增在刘邦走后,用剑击破玉斗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这样在众人面前如此很是不给项羽留余地。以项羽好面子的性格必然会很是不满。不过由于项羽知道范增是为自己的江山着想,平时对范增又很尊敬,所以一时没有发作!但是这件事留下项羽有一增而不能用的种子。
再从范增私自招项庄杀刘邦,而作为项羽堂弟项庄竟然不怕项羽责怪而听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推测范增在项军大营中地位之高,威信之重,权利之大,也可以看得出范增行事独断专横。我们从史记的零星关于范增的资料得出范增个性和项羽一样高傲和倔强,而且脾气大的出奇!在权利这个很敏感的东西下,自然范增和项羽之间必然会有很多不快之处!
回头我们在来看陈平的反间计——先是用重金收买项羽手下,四处造谣!谣言传在项羽耳中必然不是滋味,心中压抑的那根弦被拨动!范增听了当然也不是滋味,自己为项家忠心耿耿,自己的决策又没有得到采用,现在受到这种怀疑!以范增的心高气傲必然不屑解释或像萧何那样运用手段解除怀疑!唯一就是希望项羽相信自己的忠心,后来在项羽中了反间计也怀疑的情况下!范增真正又气愤又难过,赌气离开项羽!
当然造谣只是陈平一个渲染,真正的反间计在后面!项羽的使者见刘邦,刘邦假意好吃好住的招待,等到使者说是项羽派来的,立刻换了脸色,说;还以为是范增派来的呢?又换上差的饭菜,待理不理!使者受了委屈,回来向项羽报告,项羽怀疑范增与汉有私!
关于项羽怀疑范增和汉有私,我认为是司马迁的误解!
虽然项羽和范增有摩擦,但是会不会怀疑范增和汉有私呢?不会!项羽真的怀疑范增和刘邦有私怎么会让范增告老还乡呢?而是因该把范增留在军中!在对刘邦的前后政策上我们看到项羽并没有因为范增的去留而改变,说明项羽并非怀疑范增为汉说话。在上朔到鸿门宴中,范增正是杀刘邦的坚决拥护者,而在史记中范增后来的几次出谋都是对付刘邦的,怎么会和刘邦有私呢?
联系到项羽和范增的摩擦,我们在来看陈平的反间计(陈平曾经在项羽帐下,受项羽重用,自然察觉项羽和范增的摩擦!)——对范增的使者优待,对项羽的使者恶待!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陈平计策的老辣狠毒,陈平这个计策就是要激化项羽和范增的矛盾,使项羽有个错觉,以为对方阵营只知道有范增而不知有项羽,项羽对此有所察觉,会对范增有忌讳!以前的摩擦如果只是留在项羽心中几丝不快的话,现在摩擦就摆在台前!项羽或在此时认为范增的权利过大,应该到收敛的时候了!而史记有载:“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我们看到稍夺之权,项羽对此的反应是限制范增的权利,不是对刘邦的政策有什么变化(范增走后,项羽还是攻击荥阳,才有陈平再次献计用女子打扮成士兵,纪信装成刘邦吸引楚军,刘邦才得一逃脱),正说明项羽和范增是因为权利的摩擦!而太史公认为项羽怀疑范增和汉有私,却是没有理解其中奥妙!
楚汉人才流向论(上)(作者:姚磊)
(来源:轩辕春秋网)
'摘要':本文通过楚汉人才流向的个案分析,纠正了长期以来因为项羽的用人失误而导致人才背楚亡汉的错误观念。并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全面分析研究揭示历代学者对楚汉人才流向原因分析研究之片面性,矛盾性。笔者通过对当时天下大势对人才的影响以及刘邦项羽集团之前的总体探索,得出真正造成楚汉期间人才流向的根本问题所在,并对刘,项用人手段优劣之研究,比较,来分析领袖个人才干对人才流向的影响。
'关键词':背楚亡汉人才流向项羽刘邦用人手段
汉朝建立之后,刘邦与手下大臣讨究探讨汉胜楚败的原因,曾有段精彩的论述:“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1)此后人才问题上的得失遂成公认之楚汉成败的关键。甚至有人以为:三国时期因为人才的分散而导致三国并立,楚汉时期因为人才的集中而导致楚灭汉兴!
是什么原因导致楚汉时期人才都流向刘邦那边呢?对于此问题,历代研究者皆一致公认为项羽不识人才,刚愎自用,用人唯亲;而刘邦善于用人,能够纳谏,用人唯能,一致于人才都纷纷背楚归汉。早在汉朝太史公司马迁也认为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2),亦是不善于用人的意思。扬雄更是认为:“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憞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曷故焉!”(3)。韩信,陈平,英布本来都是项羽手下,却都投到刘邦那里去了,成为楚灭汉兴之关键人物,更使楚汉人才流向的原因成为铁论。对此结论,笔者认为都过于浅显,未深入研究其前因后果,失之片面,未免牵强。我们根据历史资料,从人才流向个案的分析来重新探讨一下楚汉人才流向的症结何在。
一:楚汉人才流向的个案分析
楚汉时期韩信,陈平,英布本来都是项羽的手下;张耳,张良也与项氏有莫大的关系,但是这些在楚汉战争的胜负起到很大决定性作用的人物纷纷背楚亡汉。由于几人史料多有记载,借几个个案的研究来分析其背楚亡汉的根源所在。
1;汉初三杰韩信之背楚亡汉
韩信是妇孺皆知的人物,楚汉时期战必胜,攻必取的大将之才,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项羽的痛失江山。项羽失韩信,亦成项羽不识人才,不会用人的典范。而笔者深入研究历史发现以韩信的事例来说明项羽不会用人亦不符合当时情况,完全是〃成者王侯败者寇〃传统观念作崇。
韩信早先在秦二世二年初投靠项梁(4),但是在项梁那里以及到项梁死(秦二世二年末)近一年的时间都是普通士兵(另有一说是为食客)(5)。韩信是在项梁死后,项羽接手项梁兵权归属于项羽。项羽把韩信提拔为郎中(6),关于这一点后世受张晏集解的影响(7),以致认为韩信做的是个小官,不过看大门放哨级别的。韩信也自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
这里有必要对当时的官职简要的叙述一下,韩信的官郎中与位执戟是并列的,不是一会事。郎中是官职,执戟是爵位。郎中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先秦郎中的职任大致有三项:
“1,近侍左右,参与谋议。2,执兵宿卫。3,捧命出使。
由于郎中常在君主左右,处亲要之位,不仅可以参与制定政策,影响君主所作出的各项重要政治决定,有时甚至可以形成一种重要的政治势力。另外,如秦国的公孙衍,李斯,缪毒均由此进身封侯拜相,成为当时政治上举足轻重的人物”(8)。
另外在楚汉时期郎中亦是很重要的位置,比如刘邦的亲信樊哙,灌婴都曾经为郎中(9),后为独当一面的大将。而执戟是楚国的爵位,比如还有执帛(曹参自五大夫封执帛,号建成君);执珪(夏侯婴赐执珪)。史记曾记载韩信“数以策干项羽”(10),韩信由一个普通的士兵到了可以参与决策的核心层当中,由此可知说项羽没有重用韩信是不合理的。后世在这里都有个奇怪的逻辑,认为非要一下子让韩信做独当一面的大将军才算重用!或则历史上曾经有过一夜暴富,一举成名的传奇让后人无限景仰,梦想有一天得明主赏识一步登天。可现实毕竟是现实,历代将军不论是名将还是一般将领都是从基层做起,纸上谈兵的教训也足以让后世引以为戒。
韩信在投奔刘邦那里时,并未受到重视,曾为连敖(一般的客卿),后来犯法要被斩的时候,恰好主刑者是刘邦亲信夏侯婴,夏侯婴放了他,并推荐给刘邦,但是刘邦对韩信并未重视,仅仅给了管粮食的闲差(治粟都尉)。韩信得不到重用,又打算逃跑。这个时候韩信的机遇来了,汉朝宰相萧何曾经和韩信交谈,知道其才,追回韩信,并亲自推荐给汉王刘邦,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做大将军颇有传奇色彩,但是对比在项羽处的遭遇,项羽不会用人,刘邦善于用人的结论并不能成立。首先,项羽把韩信从一个小兵提拔到重臣;亲信,可见其识才眼光,而韩信逃跑只能说明韩信的心太高,而不能说项羽不懂用人。有人或以为韩信是因为项羽不用其策而逃亡,这里就有个问题,君主并非所有臣子的计策都要采纳,项羽如果真的一点都不用韩信,为何破例提拔韩信为亲信?比较项梁,刘邦,被后世一致称为知人善用的项梁,刘邦,对韩信却都是忽略不用。刘邦最后封韩信为大将军也是给萧何面子而不是发现韩信有什么才能,而且萧何推荐韩信做大将军亦有疑点:虽然大将军位高,但是却是个空职。韩信在刘邦阵营中没有任何势力,基础,可以说上有刘邦,下有将军各有自己的军队,指挥全军有刘邦,各个军团的指挥则有曹参,樊哙等将军,韩信实际上连一个人都指挥不动。刘邦开始建议给韩信封将军,虽然位置低于大将军,但是可以指挥军队,慢慢积累战功往上提升。所以萧何的建议实际给韩信的职务不过是和项羽郎中实权相当的参谋(当然名义上高了很多)!考证韩信后来事迹,发现韩信在后来很长时间都没有任何作为,直到汉二年四月刘邦彭城之败才得以收散兵抵挡楚军立下战功,终于得以指挥军队,成为一代名将。
2;汉初鬼才陈平之背楚亡汉
陈平的名气要远小于汉初三杰,但亦是汉朝举足轻重的人物,刘邦视之心腹,常留在身边,几次出谋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和谋圣张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