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翔-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炎听得眼睛发直,脑袋都懵了。只听杨沂中道:“好得很啊,如果没有您家,那有他父亲,那会有他。您家的小三儿也算是他的兄弟,那有不拉扯拉扯的道理。”
张嬷嬷脸上顿时笑开了花,一边的刘嬷嬷却一脸不乐,可惜插不上嘴。
杨沂中又对张嬷嬷道:“什么时候叫你家小三儿过来,我叫人给他量量身材,好制一套盔甲,在选几件称手的武器,以后就跟着炎儿吧!”
张嬷嬷一怔,道:“要什么盔甲、兵器?”
杨沂中笑道:“炎儿是做武官的,跟着他自然是要上战场打仗,怎么能没有盔甲武器呢?上一次我给他选的几个亲随这次都战死了,也正要再找几个了。您家的小三儿又不是外人,正好,正好。”
张嬷嬷的脸色立刻变色,强笑支捂道:“那好,过几天我就叫小三子过来,炎哥儿刚回去,我就不打扰了。”说着赶紧走了。
一边的刘嬷嬷一脸幸灾乐祸的过来,凑过来道:“她们家小三子傻头傻脑的,那能给炎哥儿当亲随。我看倒是炎哥儿回来,屋里一定要个得力的丫环服侍,我家的大姐儿能干得很,小模样也过得去,我叫来给老王爷和炎哥儿看看……”
她的话还没说完,杨炎脚一软,就是一个趔趄,差点坐到地上。杨沂中一把扶住他,笑道:“炎儿,你是不是酒过量了。”回头对一桌女眷高声道:“流苏。”
流苏正和杨婉;还有杨昌鹏的妻子张文敏等人座在一席,听见杨沂中叫她,忙答应一声,起身过来。
杨沂中道:“炎儿今天喝得有些过量,你扶他去歇会儿,再喂他喝碗鲜鱼汤醒醒酒,好好伺候,一会儿再过来陪客人。”
流苏还以为杨炎真得喝醉,心疼掏出手帕,先给杨炎擦了擦汗,忙扶着杨炎走了。刘嬷嬷张着嘴看着杨炎被这个温和柔美的少女扶走,一时也忘说话。
这时杨沂中才笑道:“少年人不惯喝酒,到教刘嬷嬷见笑了,您家的大姐儿今天带来了吗,叫过来让我看看。”
刘嬷嬷顿时结结巴巴道:“大姐儿,没有,改天改天我一定带来。”
杨沂中到是一脸遗憾的表情。杨炎心里己佩服得五体投头,姜是老的辣,这话果然一点也不错啊。
结果这一顿酒宴一直吃到快打更才收席,客人们纷纷告退,杨炎和流苏也向杨沂中夫妇告辞,回自己的东进院去了——
崇政殿,赵看着这个正在向自已行跪拜大礼的年轻人。心里十分感概。上一次召见他的时候仅仅只是在半年前,那个时候更多的还是对年轻人的鼓励以及对杨沂中这样的重臣的恩荫。然而这一次却实实在在是因为是这个年轻人的功绩。这在半年以前,赵是绝不会想到的。
赵点点头,道:“杨炎,平身。”
杨炎道:“谢皇上。”然后站起身来。一早他就领着辛弃疾、曹勋、高震、张师颜、刘复武、魏昌一共七人进宫。勤见赵,现在另六人都在殿外等着,赵是先召见他一个人。
赵微笑道:“杨炎,这次你们远征的经过昨天永安公主和永宁公主都对朕说了,你果然是足智多谋,没有辜付朕的其望啊。”
杨炎道:“这次远征黑阳山,焚烧金军的粮草成功,多是将士们忠心报国,出力死战的缘故。如虞公亮、王世隆、张荣、董成、朱震各位将军都为国尽忠,臣不敢自居功劳,只愿皇上能厚恤他们。”
赵道:“功赏过罚是朕的职责,你也不必过份谦逊了。这次远征的将士自然是都有功劳,朕定会论功行赏。为国捐躯的将士也会厚恤。”
杨炎道:“皇上圣明。”
然后赵又问了一些这次远征的事情,不过赵一直把话题限在这次远征以内,到并没有提整个北伐的事。杨炎都一一回答。
赵忽然问道:“杨炎,你也年满二十了,可有表字吗?”
杨炎呆了一呆,没想到赵会问自己的表字;不禁有些发窘,道:“臣还没有。”宋时男子二十成*人,可以自起表字。不过杨炎刚过二十,但一直忙于征战,到是无瑕顾及。
赵笑道:“二十成丁,怎能没有表字,你的堂兄杨昌鹏字子翼,那么朕就赐你字‘子昊’。”
皇帝赐名字,对于大臣来说是极大的荣誊。李显忠归宋时原名李世辅,是由赵构赐名显忠。杨沂中也曾由赵构赐名杨存中。杨炎又谢恩。
赵道:“现在两淮军情颇紧,等局面稍有缓和就立即给你和永宁公主完婚。”
杨炎道:“一切如皇上所言。”
一 返回临安4
随后,赵又诏其他人进殿。辛弃疾等六人鱼贯而入。此前辛弃疾曾两次被赵召对延和殿,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赵对他映像颇深。曹勋、高震、张师颜三人还是在尚武院参加战场比试之后,被皇帝例行召见。不过赵大概都不记得了。魏昌和刘复武还是第一次见到皇帝,几个人心里都十分激动。
赵对众人又免励了几句,所说的都是赞扬之辞。然后赐给众人战袍、玉带、镀金长枪等物品。然后又宣布一次赏下钱十万贯,犒赏这次远征军的将士。并单独赏给杨炎钱三万贯,绢、绸各五百匹,田地二百亩。又教杨炎将这次远征的经过详细写成札子,交由枢密院议论功。
从宫中出来。曹勋等人都十分兴奋,不住议论宫中的情景。辛弃疾却有些遗憾,因为赵一直没问恢复大计的事情,他准备了一夜的辛苦都白废了。
勤见了赵之后,杨炎等一行人又回到军营中,写札子的事情自然交给辛弃疾去办。两天以后,札子写好,连同这次远征阵亡的将士名单一并交给了枢密院去。
而这时赵所赐的钱、绢、绸等物也发了下来。杨炎自己只留下土地,立即托人将绢,绸等物拆成铜钱,加上赏给自己的三万贯和赏给全军的十万贯一起分发给士兵们。死者和终主残疾的拿双份,活下来的拿单份,每人如此——
汤思退府。
这时汤思退正坐在府内的一个小湖边的一棵柳树下,架杆垂钓。
因为张浚病重,以不能理事。赵在无奈之下只好任命汤思退以尚书左朴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而这时另一为副宰相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虞允文这时正宣抚四川,现在汤思退朝中论权势以无人能及。他也己是年过六旬的老人了,这时好不容易登上了权力的顶峰,但却毫无喜悦之色,虽然坐在湖边,双眉紧锁,似乎心事重重,好几次鱼以上钩,都没有发现。
前一段时间,因为无力阻止大宋北伐。汤思退颇受主和派大臣的诽议。现在宋军北伐失利撒军,主和派大臣大多都认为是机会难得,钱端礼、尹穑、王之望等人纷纷来访,劝汤思退出面,上书皇帝与金国议和。但汤思退这时却不至可否,迟迟不动。令他们十分不满。
其实汤思退自己心里自有想法,他并不是不愿议和,只不过他知道赵与赵构不同,赵构是一心一意和金国议和,甚至不昔一切代价。而赵从心里来说,不是到迫不得以的时候,是不愿意和金国议和的。现在北伐失利,最坚决的主战大臣张浚又病重辞职,这的确实是一个好时机,而且太上皇赵构也主张议和,太上皇对赵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但是他这时还摸不请金国的意思,因此汤思退绝不敢轻易提出来议和。如果金国一意攻打大宋,哪么就不可能和金国议和。如果再发生金国撕毁盟约的事情,那么这个责任自己可是担不起的。
这时一个家人来到他的身边,道:“相公,卢仲贤和孙造来了。”
汤思退眉毛一挑,立刻道:“带他们到书房去,我在书房等他们。”
家人答应一声,立刻去了。
卢仲贤四十多岁年纪,白面短须,身体稍胖,身穿长袍。孙造还不到三十五岁,身材稍高,双目有神,太阳突微凸起,一看便知是内功精湛的高手。这两人都是汤思退的得力心腹干办。卢仲贤的官职是朝奉大夫,工部郎中,孙造的官职是武翼郎。一文一武都是小官。这一次是汤思退得知金国左帅纥石列志宁派人暗中到了临安,就立即派这两人与他连络。
绍兴议和之后,宋金两国有二十多年相安无事,互遣使臣来往。因此宋金之间的一些大臣私下都有一些连系。而且即使是在宋金两国交战的情况下,双方也都刻意的保持了一些这种连系,以备不测之用。这到并非什么通敌叛国的事情。
见两人进来,汤思退立刻起身。卢仲贤和孙造拱手施礼道:“参见相公。”
汤思退摆摆手叫道两人的字道:“不必多礼。事情怎么样了。”
两人对视一眼,卢仲贤面露喜色,道:“相公,金国愿意与我们议和。”
汤思退长出了一口气,以手加额道:“太好了,太好了。快说说,详细情况如何。”
卢仲贤道:“昨天,我与和金国左帅纥石列志宁派来的人接头,交谈。他说金国也不愿和我们大宋继续打下去,只要我们在土地和岁币上愿意做出一些让步,可以与我们议和。”
汤思退点点头道:“他有没有说具体有那些条件呢?”
卢仲贤摇了摇头道:“他没有具体说。只说我们所占的土地必须归还,而且还必须割让一些土地,每年重新交纳岁币。如果我大宋有意议和,可以派遣使臣去汴梁,和纥石列志宁商谈议具体议和大计。”
这一点汤思退到明白,毕竟议和是一个双方讨价讨还价的过程,在没有十足的把握下,谁也不愿将自己的底牌过早暴露。不过着这次金国举动是真是假呢?汤思退背着双手不停在书房中来回踱步,心里在仔细思考着。卢仲贤和孙造见他正在思考,也不敢打扰,都在一边静静站着。
突然汤思退停了下来,道:“你觉得这次金人与我大宋议和,究竟有多大的成意呢?”
卢仲贤当然知道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也不能不答,想了一想,道:“目前我大宋和金国国力大至相当,短时间,谁也不可能灭掉谁。如果冒然开战,不仅与我大宋不利,但对于金也不利。这样看来,如果金国能得些土地、岁币的好处,也就不必在与我大宋交战了,又何乐而不为呢?因此仲贤以为这番议和,金国应是真意。此乃仲贤之浅见,还请相公定夺。”
汤思退捋了捋己经花白的胡须,点了点头。这些情况刚才他也都考虑到了,现在卢仲贤这公一说更坚定了他的想法。同时也对卢仲贤的见识颇为满意。他停下脚步,道:“很好,这一次你们两人做得都很不错,我决不会亏待你们。”两人听了,笑上都露出了笑容。
汤思退又道:“你敢不敢做使臣去与金国议和。”
卢仲贤心中一动,他现在只是一个从六品的朝奉大夫,工部郎中。而且自己的命运完全是和汤思退挂上钩的,他知道汤思退是一力主和的。假如自巳能与金国我和成功这件大事,哪么自已在汤思退心目中的地位自然大大不同,到那时,自已的官职起码可以升到六部待郎一级,今后或为一路制置使,或是执掌朝政也不是不可能的。
想到这里,他一拱手道:“仲贤愿为相公效力。”
汤思退微微一手,伸手相托道:“好,明日我更去面见皇上,向皇上推荐,以你为使臣,与金国议和。”又转头又孙造道:“,这议和之事用不着你,日后有机会我定会荐举你到地方上去做个团练使,你放心好了。”
孙造心中大喜,拱手道:“多谢相公。”
等到两人走后,汤思退猛的一阵咳嗽,一个家人端着一支瓷碗进来,道:“相公,该吃药了。”
二张浚病故1
六日三十日,金军出兵万余进攻宿州的临涣,李显忠遣时俊出战,双方大战一天各有伤亡,三十一日金军撒军。七月二日,金军复攻徐州的沛县,七月三日,金军破城攻入沛县。同时,在颖州、毫州等地,宋军和金军也有小的接触。这几天宋金边境冲突不断;连续发生中小规模的战斗;建康督都府的韩彦直一连发回好几封关于战争的折奏。
而金国甚至宣称,将起大军五十万,集倾国之力南侵,以报复宋国这次北伐。
消息传到了临安,临安城中也人心惶惶,流言四起,生怕金军杀过长江,攻入临安。
大宋皇帝赵闻讯也吃惊非小,因为以目前大宋实力恐怕很难抵抗金国五十万大军的进攻。于是召集了目前临安的朝中重臣,包括宰相汤思退、参知政事陈俊卿、同知枢密院事刘珙,钱端礼,梁克家、尹穑、王之望、蒋芾、叶、叶衡等人商议对应金军南侵的大计。
陈俊卿首先发言道:“陛下,微臣以为当务之急,应当宣告韩彦直、李显忠,在两淮一带加强守备,固守城郡,不让金军有机可乘,然后立即调集各地人马,并招募士兵,选拔将校,以被不患之用,另外魏公病重,不能理事,应当立即诏回虞允文主持大局。”
陈俊卿的话刚说完,钱端礼立刻道:“现在金军大军压境,皆因我大宋轻率北伐所至,如今臣观两淮名曰备守,守未必备;名曰治兵,兵未必精。有用兵不胜,只想侥幸行险,轻躁出师,大丧师徒者,必胜之说果如此,皆误国明甚。有用兵之名,无用兵之实,贾怨生事,无益于国。何况兵者凶器,愿陛下以杞县之溃为戒,早决以议和为国事,则为社稷安稳之计。”
紧接着王之望也道:“臣以为,人主论兵与臣下不同,惟有奉承天意而已。而臣观天意,现在南北之形已成,不可轻易相攻,我之不可过淮河而向北,犹如敌之不可越长江而侵南也。因此先当与金议和,若是将攻战之力以自守,则自守既固,然后随机制变,择利而应之。方为上策。”
刘珙忍不住道:“我大宋立国两百余年,岂得易乎。怎能以天数之说而定。如今只要全力守住两淮,金国不足为滤,又何必与金人议和呢。”
尹穑立刻道:“臣以为如今国家事力未备,两淮又如何守,当宜速与敌议和。”
梁克家也道:“用兵当以财用为先,而今用度以不足,又何以集兵事?何况我大宋如今兵力未振,如果不量力而动,将来必有后悔。不过可惟增岁币,勿弃土地,勿请陵寝,那么和议之事臣看也未偿不可。”
一时之间,主和派大臣们纷纷发言力劝赵与金国议和。主战派之中,张浚病重不能出列,虞允文又在四川,韩彦直在建康督战,陈俊卿虽不甘心,但苦于自己不通军事,无法反驳。刘珙等人资历尚浅,人轻言微,只好任由主和派发挥。
赵心中十分失望,他虽然答应赵构,愿以与金国议和,但从心里来说是不愿意的,但现在张浚病重,而其他主战的大臣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来抵抗金军,难道只能和金国议和吗?更开口道:“如此就与金国议和吧。”
只见陈俊卿“咕咚”一声跪在赵面见,痛声道:“皇上,万万不可和金国议和。”
赵一怔,正要说话。这时汤思退道:“皇上,当今之计唯有与金国议和为权宜之计。如今我大宋守住两淮,金国式者还会和我们议和,一但两谁失守,金军突过长江,那时纵然再想议和也是不可能了。陈大人,如果不与金国议和,你又有何法可以退金军呢?”他转身问其大臣:“诸位大人,金军入侵,那位大人有良策遇军呢?”
其他大臣都面面相觑,无人回答。赵禁不住有些心灰意冷,这次北伐他也是经历过了战场,深知战场的凶险,一但金军真的杀过了长江,就凭招募的民兵和地方的部队是很难抵抗金军的铁骑。到了那时难道又要学赵构一样,逃到海上去避难吗?
赵思虑再三,终于下了决定,道:“就如汤卿所言,与金议和,由你付责。不过只许增加岁币,不许割让土地。否则朕宁可起倾国之兵与金国决一死战。”
汤思退心中大喜,皇帝终于答应了与金国议和,急忙叩头道:“臣领旨。”——
张浚这时正在家中,躺在床上。自从回到临安以后,他就病势加重,一直卧病不起,只能在家中养病。但也不见好转,眼看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一方面是因为张浚本身年纪过大,这次北伐期间操劳过度所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心病:这一次北伐又失败了。
张浚回顾自已一生,这数十年来经历的富平之败、淮西军变、符离之败都一一回现在脑海中。尽管自己一心为国,力主北伐收复失地,但这一生所参与的军事活动几乎总是与失败相随。有人曾评价他是志大而量不弘;气胜而用不密。但张浚心中一直不服气,一心想找机会证明自己。
自从赵受禅之后,即召张浚入见,并言:“朕久闻公名,今朝廷所恃唯公。”然后果然对张浚信任有加。既使是在符离之败后,士大夫主和者皆议张浚之非,赵仍复赐张浚书曰:“卿不可畏人言而心怀犹豫。前日举事之初,朕与卿任之,今日亦须与卿终之。”受到赵的如此信任,自然令张浚感激涕零。数年来他一直为了北伐而积极筹备,费尽心计,就是希望有机会报达赵的知遇之恩,也证明自己并不是无能之辈。
可惜这一次北伐又失败而回,连皇帝也被困在杞县,如果没有杨炎远征黑阳山,烧毁了金军的粮草,几乎不保。更令他悔恨的是此前韩彦直、王炎等人都一再提醒自已,防备金人的诱敌之计,可惜那时他却被表面上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听从。如果那时听了他们的劝告,也不至于失败于此。现在想起来,更令张浚悔恨交加,病势自然日益严重了。
尽管他一直告病在家,但也知道现在朝中主和的声音又有抬头的趋势,而且主和的大臣也纷纷把矛头对准了自已。尹穑上书,弹骇张浚跋扈,费国不赀。经历宦海数十年的张浚自然不在乎这些,但现在皇上的态度是如何呢?会不会因为这次北伐失败而动摇,重与金国议和呢?那样一来不仅自己这数年的心血白费不说,恐怕大宋将永无收复失地的希望了。
其实真正令张浚惭愧的是在虞允文的指挥下,西线的宋军由四川出兵,不仅连续收复了秦州、巩州、陇州、凤翔九州,而且重新打通了宋与西夏的边境。面对虞允文的成功,张浚更觉自己面上无光。事实上既使是主战的大臣也对张浚颇有微辞,如陈俊卿就建议召回虞允文取代张竣主持对金大局。
想起当年采石矶之战,虞允文力挽狂澜之后,病中的老将刘琦道:“朝廷养兵三十年,一技不施,而大功乃出一儒生,我辈愧死矣!”自已这一辈的人真的老了吗?
张浚正在沉思中,这时儿子张急促促走进房中:“父亲大人,皇上来探病来了。”
张浚猛的一惊,立刻从沉思中惊醒过来。皇上亲自来探望自已的病情来了,皇帝还是没有忘记自己啊!张浚心中不禁百感交集,连忙挣扎着坐了起来。张急忙来到床边将他扶住道:“父亲,小心。”
张浚喘了一囗气道:“快,扶我起来见驾。”
这时赵巳在一大群宦官、待卫的拥簇下走进房中,见张浚要起来,连忙快步来到床边,伸手拦住道:“魏公,不必多礼了。你快躺下好好养病才是。”
张忙叫家人搬来一把座椅放在张浚床边。赵坐下之后才发现张浚己是满面焦黄,形容枯槁。他与张浚相处的时日并不多,但十分敬重张浚的忠义,视为师长。这时眼见张浚己是病入膏肓,心里也禁不任一阵心酸,险些落泪。
张浚看在眼里,微微一笑道:“皇上不必如此,臣以是年过七十的人了,这次纵然不能全愈也不为夭折。只是臣自被皇上起复,视为股肱,言必从、计必信,信任有加。臣本当竭尽所能,不负陛下之望,实现恢复,还于故都,鞠躬尽粹,死而后己。虽然事与愿讳,但臣却是一心为国,绝无私心,天地可以为鉴。”
赵道:“魏公忠义,朕全知道。朕与魏公君臣相知,倚如长城,不容摇夺。”
二张浚病故2
张浚轻轻吐了一口气,道:“这次北伐虽然失利,但陛下切不可因一时失机而又复不思进取,放弃恢复之念。”
赵心中却有些为难,他刚刚决定和金国议和,现在张浚却要他不要忘记北伐,只要道:“魏公之言,朕当谨记,绝不敢忘却恢复之念。不过收复大计非一促而就之事。现在这次北伐新败,我大宋暂时还无力再度出兵,朝中大臣议论,还是应该暂且摆军,以侍时机,实在不宜轻易开战。朕这次前来,也是想问一问魏公意下如何呢?”
张浚听了,更知道皇帝还是有意要与金国议和。突然之间,一股深深的疲倦感涌上了张浚的心头。他微微合上双眼,过了一会儿又缓缓睁开,终亍道:“如果不用对金国割让土地,也不用对金称臣,纵使每年给金人一些岁币,作为权宜之计;议和也无不可。”
赵心中大喜,他就是但心张浚反对,如果张浚坚持不与金国议和,就会领他十分为难。见张浚同意议和,忙道:“朕同意与金国议和,亦是迫不得以。只是为实现恢复大计争取时日。朕必当卧薪偿胆,十年聚生之后定会再度出兵北伐,收复失地。”
张浚微微点头,道:“陛下能作此想,臣纵是右九泉之下也该瞑目了。”
赵微微一怔,这还是张浚第一次提到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