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争大唐-第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明知道武媚娘这话不尽不实,可燕妃却并没有点破,长叹了口气,放下了手中正绣着的纱巾,走到武媚娘的身边,以疼惜的口气道:“媚娘,这事情没那么简单,听姐的话,不要插手此事,一切随其自然好了,回罢。”
见燕妃说得如此坚决,武媚娘便明白自己怕是无法说服燕妃了,也就不再多言,乖巧地点了点头,告退而去,只不过出了敏安宫之后,却将身边的贴身宫女叫到了身边,低声地吩咐了几句,这才转回了自己的住所。
“娘娘,此事重大,是否该通禀殿下?”武媚娘刚走,始终默默无语地站在一旁的秦无庸忍不住站了出来,试探着问了一句。
燕妃默默地坐在椅子上思考了许久,这才摇了摇头道:“不必了,贞儿素有主见,该如何做他理应心中有数。”
秦无庸却不怎么放心得下,犹豫地开口道:“可是……”
“不必多说,本宫绝无那等心思,贞儿该是知道的,此事休再提起!”燕妃很是坚决地摇了下手,打断了秦无庸将要出口的言语,拿起先前绣到一半的纱巾,低头接着绣了起来……
“啊芡!”正埋头于公文之中的李贞突然觉得鼻腔一痒,不由地打了个大喷嚏,这动静可是不小,不说满桌子的公文不幸地飞得到处都是,便是满大堂正等着李贞批示的兵部大小官吏们也全都被吓了一大跳,眼瞅着满大堂公文乱飞的样子,人人都禁不住好笑,只不过却没能敢当着李贞的面笑出来,愣是一个个憋得面色通红,满脸子的尴尬表情。
靠!谁在背后咒老子?李贞扫了眼满大堂憋得难受的官吏们,有些子无奈地耸了下肩头,挥手示意身边侍立着的亲卫们去收拾满地的狼藉,自个儿却缓步走下了大堂,也没管那起子官员们的请安,踱着步走出了兵部大堂,果不其然,李贞才刚出堂口,后头一片哄堂大笑声便响了起来。
妈的,都笑出来了,嘿,罢了,让他们笑笑也好,都累了这么多天了,就算是放松一下好了!听到背后传来的大笑声,李贞除了少许的尴尬之外,并没怎么生气,无他,这些天来因着平乱的后续事宜,整个兵部从上到下都累得个半死——兵部日常的工作本就不轻,再算上平乱齐州的大军归来粮草供应需得兵部筹划、有功之士需得造册、京师动乱中十六卫军官的升迁也得兵部出面打理,还有武举之事需得跟礼部协调,如此多的事务凑在一块儿,不单李贞本人,下头那些官吏也跟着忙得个四脚朝天,早已累得疲惫不堪了。
累是累了些,可李贞却很是满足,先不说政务上能得到难得的锻炼,也不说趁机笼络了一批兵部官吏,更重要的是李贞借着此次京师平乱的机会,将立有战功的一帮子亲卫安插了出去,当然,李贞并没有傻到将这帮子亲卫全都安插到十六卫中,恰恰相反,李贞为这帮子亲卫所谋划的职位大都是旁人不屑一顾的边军统领或是稍偏远之地的折冲府都尉之类的中级官职,至于其中的奥妙说穿了也很简单,李贞这是在布置后手了,就防着自家老爷子卸磨杀驴来着。
“殿下,外头有人求见。”正当李贞想得出神之际,亲卫队长陈亮走了过来,轻声地禀报了一句,同时将手中一面小巧的令牌递给了李贞。
嗯?怎么回事?李贞只扫了一眼,便认出了那面令牌是武媚娘所有之物,立时愣住了,一时间想不明白武媚娘为何要派人来寻自己,皱着眉头想了想道:“将人带进来,哦,算了,还是本王出去好了。”话音一落,背着手便走出了兵部衙门,径直走向自个儿停放大轿的所在,老远就瞅见一名身着青衣的“男子”正站在墙角的阴暗处,可那面貌明显是武媚娘的贴身宫女莹玉——武媚娘在宫中只是个才人,并无专属之寝宫,只是与其它数名低等嫔妃一道住在明德殿中,身边使唤的宫女、太监也少得很,因着武媚娘常去敏安宫的缘故,她身边的几个宫女、太监李贞倒是都认得。
“参见殿下。”一见李贞走来,女扮男装的莹玉忙躬身行了个抱拳礼,只是动作却别扭得很,显然不是干“特务”这一行当的料子,瞧得李贞暗自好笑不已,也懒得多啰嗦,只是点了下头道:“尔寻本王究竟有何事?”
“殿下,我家娘娘让奴婢给殿下传一句话:当断则断。”莹玉虽不是第一次见到李贞,可跟李贞说话却还是头一回,见李贞不苟言笑的样子,立时有些子慌乱,忙不迭地回答道。
啥?当断则断?妈的,这武婆娘究竟想说啥来着,没头没尾的,让老子猜哑谜啊,狗日的,还真不是个省心的货色!李贞素来提防武媚娘,此时一听这句话有些子无厘头,顿时来气,皱了下眉头,扫了眼莹玉道:“就这句话么?武娘娘可还有其他交待?”
“没了。”莹玉摇了下头道:“我家娘娘说了,殿下会知道发生了何事,望殿下切莫失了先手。”
狗屁,说的是啥玩意儿!李贞越听越糊涂了,眼瞅着问不出个名堂来,也懒得跟莹玉再多废话,随手将手中的那面令牌交还给了莹玉,点了下头道:“本王知道了,回去替本王谢谢你家娘娘。”
“奴婢告退。”莹玉见李贞没有多交谈的意思,也就不再多留,接过了令牌,再次躬身行了个礼,急匆匆地走了。
妈的,看样子一准是宫里头出岔子了,该死的!李贞皱着眉头想了想,挥了下手
第一百八十三章布局伊始(上)
后宫六年无主不单与礼不合,与大唐律法也相抵触,迟早是要出乱子的,这一条李贞心里头有数,可李贞更清楚的是长孙皇后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无人能取代得了——这六年来后宫里竟然无一子女出生,也无任何一位嫔妃能得专宠便是明证,据李贞所知,在他所来自的时空里,自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终身未再立后,只不过现如今历史早已被李贞搅得面目全非了,老爷子究竟会不会迫于各方的压力而立后李贞却不敢保证了,故此,一回到府中,听完了纳隆的情况汇报之后,李贞便陷入了沉思之中,良久不发一言。
皇后?嫡子?嘿,妈的,这倒是件诱惑人的事儿。李贞不是没考虑过将燕妃拱上皇后的宝座,虽说他从不曾在人前透露过此等心思,就连在两大谋士面前李贞也从不表露出此等想法,可心里头却没少盘算过这等可能性——李贞想要入东宫,最大的障碍就在于庶子的身份上,在这等立嫡不立长的年头,没个嫡子的身份还真是件令人闹心的事儿,不说在争取朝臣们支持上要落下风,便是在民间的舆论乃至世家的态度上都得吃大亏。吴王李恪的遭遇已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无论自身的能力、年岁、才华还是政绩,李恪都远在魏王李泰之上,可李恪忙活了十几年了,在朝中的势力却远远不及李泰,这其中就只有一个缘由——李泰是嫡子,李恪不是!也正是因为此,当初莫离、纳隆两大谋士才会提出迂回的战略,其中固然有李世民无法容忍强势太子的缘由在,可更多的还是顾忌到庶子的问题,若是能将燕妃拱上皇后宝座,这庶子的问题也自然就迎刃而解了,至于老爷子的权力欲问题,对于李贞来说却倒不算甚难事了,毕竟李贞前世那会儿就是个长袖善舞的主儿,玩些个退避三舍之类的把戏还是轻松得很,怎么着也能熬到老爷子寿命耗尽的那一天。
想归想,能不能做得到却是另一回事儿,姑且不论燕妃那头是否有此等心思,也不说李世民那头能不能同得过,就算老爷子肯点头应承此事,要想取得朝臣们的支持也是件千难万难的事儿,别人不说,光是长孙无忌那儿就绝对通不过,即便李贞如今战功赫赫,在军中威望渐起,可与长孙无忌在朝中的势力一比较,差得绝不是一点半点,再说了,李贞在军中的势力也远不及李世民登基前那般无敌,贸然行事的结果,只能是撞得个头破血流。
大唐军制复杂,将军众多,其来路也复杂的很,不过按出身而论,大体上可以分成五大类——以李绩、程知节为首的瓦岗派;以李孝恭、李道宗为首的宗室派;以李靖、薛万彻为首的前大隋降将派;以侯君集、段志炫等人为主的关中派,再有一派那就是新生实力派,内里大多是这些年征战中新涌现出来的将领,不过因着朝中老将、名将比比皆是,这一派的实力弱得很,也并没有形成一个团体,大多是规划到前四派门下。
自打侯君集造反之后,关中派不少将领都牵涉其中,被杀、被贬者不少,到如今实力已是大损,基本上成不了太大的气候了;李孝恭退隐山林,李道宗入主礼部尚书,其余宗师子弟不成气候,唯有李贞算是个特例,故此,在此派中大多数军中的宗室子弟都心向李贞,算是个李贞能用得上的力量;因着秦叔宝的缘故,李贞跟瓦岗出身的将领关系都极佳,不过这帮子老将全都是李世民的嫡系,虽说不见得会为难李贞,可要想指望他们出头为李贞撑腰却也绝无可能,唯一能帮着李贞说话的,而又有影响力的也就只有秦怀玉而已,至于李靖,他早已不理政务,加之年岁已高,垂垂老矣,就算他愿意帮着,李贞也绝不愿累着自己这位恩师,而薛万彻跟李贞交往不多,反倒是跟李恪有些来往,这一头自也指望不上,这么算将起来,李贞虽能笼络住一大批青年将领,可真儿个能在朝中说得上话的却并不算多,当然,相比于其他兄弟来说,李贞在军中的实力还是第一位的,那些个武将即使不帮着李贞,也绝对不会去帮着其他皇子,这一条李贞还是有把握的,可麻烦就出在文官体系上,虽说李贞已经很努力地在朝中安插人手,也从几个兄弟手中撬到了不少的官职,问题是这些人全都是中下级官员,尽管都很有才华,迟早有一天能出人头地,可毕竟目下还指望不上。
将自家所有实力分析了一番之后,李贞很是不情愿地承认,就目下的实力而言,并无跟李世民扳手腕的可能性,成功的几率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盲目出手的话,不但于事无补,反倒可能将目下所拥有的一切全都赔了进去,白白便宜了其他兄弟,故此,李贞虽心痒难搔,却始终没敢有甚举动,甚至连口风都不敢露,只能是将事情闷在自个儿的心里头,原本打算就此作罢了,先行应付了夺嫡之争再说,却不曾想宫里头竟然如此快地便出了乱子,反倒令李贞大感意外,闻到了一丝阴谋的味道之余,也隐约瞅见了一线可利用的机会,当然,李贞想的不是如何趁机将燕妃推上皇后宝座,而是想着能不能借这个机会将长孙世家废了,哪怕大大削弱一番也是件了不得的大好事来着。
对于所有有志于夺嫡的皇子来说,长孙无忌都是个绕不开的庞然大物,绝对是那种若是不能引为己用就必须除掉的人物,哪怕李泰、李治身为嫡子也同样如是,别人或许不清楚,可李贞却是知道的——长孙无忌虽到如今都没有表态支持哪个皇子,但其心目中的人选却绝对是李治无疑,倒不全是因着李治那个嫡子的身份,而是因为李治的无能和怯弱,便于控制,这关系到长孙世家能否在后李世民时代继续荣华富贵,当然,李贞也知道,在他所来自的那个时空,长孙无忌是得了手,可惜到了头来却被武则天摘去了胜利的果实,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问题是这结果李贞知道,可长孙无忌无法看到,哪可能凭借这等看似荒谬绝伦的“理由”去说服长孙无忌,那不被当成疯子才怪了,再说了,李贞与长孙世家还有“夺妻之怨”在,彼此间根本没有丝毫的和解可能性。
和解不成,拉拢也没有可能性,那就只剩下除掉一途了,只不过想归想,能不能做得到却还是另一回事——要想彻底除掉一个人,最好的办法自然是从**上消除,来个一了百了,只不过这法子却很难奏效——虽说长孙世家暗中也掌握了不少高手,可以李贞的武功再加上手中握有的“旭日”,若是拼死一搏的话,倒不见得不能成事,可成事之后呢?先不说似长孙无忌这等人物遭暗杀会惹起多大的麻烦,李贞可没有丝毫的把握能做到完全隐人耳目,一旦被老爷子知道了,那乐子可就大得没边了,废爵还是小事,掉脑袋的可能性都高得很,再说了,就算能神不知鬼不觉地除掉了长孙无忌也一样不成——李贞目下在朝中的势力远不及李泰、李恪,除掉了长孙无忌,也不见得太子之位就一准落到自个儿怀中,若是被其他兄弟得了手,那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一条路显然行不通!
杀不得,又拉拢不到,所剩下的其实就只有一个选择了,那就是从朝局中入手,设法让长孙无忌失宠,而后再步步紧逼地打击长孙世家的势力,尽可能地削弱长孙世家在朝中的影响力,若是时机成熟,李贞倒是不介意给长孙世家扣上个谋逆的罪名,彻底将他们从这个世界上抹去,问题是想法是美好的,道路却是曲折的,希望不是没有,不过嘛,微弱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李世民的心目中,长孙无忌不单是长孙皇后的兄长那么简单,无他,李世民一生中只有两个肝胆相照的挚友,一个是被李渊砍了头的刘文静,再有一个就是长孙无忌,李世民能成就今日的霸业,可以说跟长孙无忌的鼎力支持脱不开关系,故此,其在李世民心中的分量之重比起诸皇子来只怕有过之而无不及,再者,长孙无忌并不是那等靠外戚关系爬上高位的人物,其本身才干出众不说,还廉洁得很,不单他自身谨慎修身,便是几个儿子也都是小心之人,从不行差踏错,至于受贿违法之事更是不曾有过,要想给长孙无忌下蛆,难度着实太高了些,除非栽赃,麻烦的是这赃还不好栽,至少不能由李贞这方面的人出手去栽,否则一旦暴露出来,那等风波就算是李贞身为亲王也一样承担不起。
只要李贞还想着要入东宫,甚或是想要登上大位,就必须想尽办法去整垮长孙无忌,这一条是确定无疑之事,不过,按李贞原本的计划,并没打算立刻出手,除了是时机尚不成熟之外,更主要的是李贞心里头并无十足的把握能达成此事,可如今后宫的动静却让李贞看到了希望所在——李贞虽不清楚杨淑妃与李恪之间究竟谈了些什么,可在李贞看来杨淑妃起了当皇后的心绝对是假不了的事儿,其他后妃也未必就没有这等心思,如此一来后宫绝对会有一场乱事,身为嫡子的李泰、李治不可能不卷入其中,而长孙无忌自也不可能置身度外,表面上看起来,这甥舅三人必将会结成统一联盟,誓死捍卫死去的长孙皇后的地位,然而,三者间的道却是不相同的,若是从中挑拨乃至趁乱下黑手对于李贞来说却也不见得是件难事,一旦能成功地将李泰的矛头调转向长孙无忌,事情便有了成功的把握,现如今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李恪会不会动,又将如何动,只有了解了这一切,才能料敌机先。
“老三会不会动?”李贞将所有能想到的事情全都想清楚之后,这才开口问了一句,脸色虽沉稳,可声音里却不免透着几分期待之意。
莫离与纳隆都是当世智者,李贞想到的事情,他们自然也都想到了,同样明白眼前这场后宫之争所代表的意义,一听李贞这话便知晓李贞打算要干什么了,只是兹事重大,一个不慎便是满盘皆输的下场,故此二人并没有立刻开口接话,各自沉思了片刻之后,纳隆率先开口道:“殿下,依某看来吴王殿下动不动尚在其次,此次后宫之乱怕是另有蹊跷在内,胡松其人恐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蹊跷?嗯,本王也觉得其中有些不太对头,这事情来得也着实太巧了一些,唔,看样子老四那厮只怕在其中有些手脚,这厮想做甚子?”李贞先是一愣,接着猛地想起胡有德叔侄二人都是李泰那一边的人物,顿时暗自警醒了过来,紧赶着问了一句。
“无甚,左右不过是一箭三雕罢了。”莫离哈哈一笑,摇了摇手中的羽毛扇,笑盈盈地接口道。
三雕?哦,妈的,好小子,差点被老四那厮蒙了过去!李贞心中一动,已明白了莫离所言之意——若是李世民真儿个立了后,倒霉的人里头首当其冲的就是李泰,再下来是长孙无忌,至于此时尚未曾长出羽毛的李治也无法幸免,如此一来,李泰与长孙无忌就有了共同的敌人,自是会联起手来抗敌,一来二去之下,李泰势必有极大的可能得到长孙无忌的全力支持,从而为夺嫡铺垫出一条金光大道,当然,这得建立在老爷子无心立后的基础上,从目前的各种情况来看,李泰得手的可能性极大,这是一只雕;其二,后宫之争一旦抬到了面上来,势必就会形成燕妃与杨淑妃之间的争斗,就算燕妃不想动,在众多“有心人”的推动之下,只怕也难独善其身,若如此,李贞与李恪乃至蜀王李愔之间势必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旦矛盾激化,势必再无联手对抗李泰的可能性,这就给了李泰各个击破的机会,此为第二只雕;其三,后宫诸妃子一旦争后失败,势必会彻底失宠于李世民,如此一来,就算李贞、李恪都不曾卷入其中也一样得玩完——后宫大权一旦真的落入李泰之手,虽说李泰不见得能借此机会掌控后宫,可断掉李恪等兄弟的内援却还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一旦如此,在朝臣们的拥戴下,即便老爷子满心不想立李泰只怕也难违诸重臣之心,这第三只雕就是老爷子本人!
他娘的,狗日的老四,好狠毒的伎俩!李贞将所有的线索一串起来,立时倒吸了口凉气,暗自为自个儿险些落入圈套而心惊不已,皱着眉头想了想道:“莫先生所言本王心中有数了,而今之计看样子还得着落在胡有德叔侄身上,唔,只是老三那头又会作何算计?”
一见李贞收回了盲动的心思,莫离、纳隆虽都没有言语,可脸上都露出了释然的神色,互视了一下,交换了个眼神之后,纳隆开口道:“殿下,某等能想到的,想来吴王那头未必就想不到,不过依某看来,吴王殿下只怕还是会出手。”
“嗯?”李贞愣愣地看着纳隆,满脸子的疑惑之色,不过并没有马上开口发问。
纳隆苦笑着摇了摇头道:“时也,势也,吴王殿下只怕没有选择的余地了——论势力,他不如魏王,论威望、才能他又不如殿下,要想入主东宫,除了铤而走险之外,只怕未必有第二条路可走了罢,况且吴王殿下向来都不是坐而待毙的庸才,出手一搏自是必然的事情,如今唯一无法确定的便是吴王殿下打算如何动作!”
不错!是这个理儿,老三那厮虽素来善忍,却不是个无能之辈,眼下之局想来他是不会再退缩的了,再说了,老四那混球玩出的这一手虽是阴毒,却未必就能稳胜,老三来个富贵险中求也不是没有胜机的,只是这小子会从何动起呢?李贞心思动得飞快,突地想到了一事,眼中精光一闪,看着两大谋士道:“若是借势而为,能否先行除掉胡有德叔侄?”
“有这种可能,但要看吴王殿下的气魄有多大了,某若是料得不差,吴王殿下这一、两日定会前来寻殿下一叙,到那时一切自将会有定论!”纳隆尚未开口,莫离笑着抢先答道。
“也罢,如今这个局面下,一动不如一静,还是等等看再说也成,左右也不差这么点时间。”李贞点了点头,沉着声地道:“传令下去:让‘雁组’、京畿处即刻起动起来,将京师各处都给本王盯紧了!”
李贞话音刚落,就见燕十八匆匆从外头走了进来,俯身凑在李贞耳边低声说了一句,顿时令李贞脸上露出了丝惊疑之色……
第一百八十四章布局伊始(下)
这世上能令李贞吃惊的消息不少,可能让李贞吃惊到失态的就不多了,不过嘛,眼下就有这么一条摆着——李世民刚下了道旨意,将高阳公主许配给房玄龄的二儿子房遗爱,此消息之突然还真令李贞的脑筋一时间有些子转不过弯来。
公主,皇帝的女儿,听起来威风八面,可实际上皇权时代的公主大多是最悲哀的一群人,往往是皇帝手中的政治筹码,不是被赐婚于重臣之家,就是被用来和亲,即便强盛而开明的大唐也一样如此,哪怕再得宠的公主也很难逃过这等命运,就这一点来说,高阳被许配于房家也无甚出奇之处,可问题是时机却显得太过诡异了些——房遗爱,房玄龄之二子,其人也算是偏偏年少,颇具才学,名列京师四公子之一,无论家世还是本身的才华,倒也不是配不上高阳公主,可问题就出在此人的站位上——房遗爱一向都跟在李泰的背后摇旗呐喊,言语间对魏王每多赞誉,甚至不恤因力挺魏王李泰而与其父发生争执,算是个不折不扣的魏王党,当然,房遗爱是房遗爱,房玄龄本人从来都不曾发表过对诸皇子的看法,也从不卷入诸皇子们之间的争执。
房老爷子为相多年,朝中门生故吏极多,就潜势力而言不在长孙无忌之下,可以说房玄龄乃是朝中唯一能与长孙无忌相抗衡的重臣,房玄龄是司空、右仆射,长孙无忌是司徒、左仆射,都顶着三公的头衔,圣眷方面也相差无几,所不同的是长孙无忌是外戚,房玄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