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926之崛起-第2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徐永昌摇了摇头说:“这是谣传,杨星如在给我的电报中说了,百川是自己顾的日本民用飞机飞回来的,不是日军飞机。”
宋哲武也不和徐永昌争辩,把话题又拉回来。
“阎锡山既然赶在这个时候回来,就是打定主意不会再走了。”
徐永昌看看宋哲武,无奈地说:“可是,委员长的这份电报……”
徐永昌叹口气,接着又不放心地说:“文戈,委员长要是想武力驱逐阎百川,这事你可得尽力阻止。你在太行行署做得很好,我支持你,这样的大好局面可不能让它毁于战火啊”
解决了冯玉祥的事情,宋哲元这时浑身轻松,思绪也活络起来,摇摇头笑着说:“徐主席,这件事是蒋委员长在吓唬阎锡山呢,他现在最主要的目标是GCD的红军,他没时间也没能力调集中央军来山西。”
宋哲武点点头,同意宋哲元的说法。
“这封电报是吓不住阎锡山的。张学良刚刚平定了石友三的叛乱,部队伤亡不小,东北军的那些骄兵们不经休整,是无力再战的;河南的刘峙也要关注围剿鄂豫皖红军的事情,也不会轻易大举北上;至于我嘛,正如徐主席所说,我一心发展经济民生,巩固北方国防,绝不愿意让这兴旺的大好局面付之东流,不会和阎锡山刀兵相见的。况且……”
宋哲武很想说出,一个月后张学良和蒋介石都会焦头烂额自顾不暇了,哪里还会有心思管他阎锡山是否在山西。可是,九一八事变是不能说的,否则,那可就过于匪夷所思了。甚至事变之后,他宋哲武事先就料事如神,极为准确地成功预测了一个多月后在千里之外的东北发生的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会绝不仅仅是匪夷所思,那是要用骇人听闻这个成语来形容的。
徐永昌有些沮丧地说:“虽然南京方面现在仅仅是口头恐吓,可是中央这次又集结了几十万大军,中原大战,我们百万人都失败了,GCD的红军只有几万人,他们失败那是早晚的事情,到时候还是会采取武力手段的。”
宋哲武看了宋哲元一眼,对徐永昌说:“其实要阎锡山离开山西也容易。”
“哦文戈有办法?”
徐永昌和宋哲元,都有些惊讶。蒋介石和张学良都不可能派兵,在他们看来现在是拿阎锡山没有办法。
见宋哲武沉吟不语,徐永昌有些着急地催促宋哲武:“既然文戈你有办法,那就不要再买什么关子了,你倒是快说啊”
“徐主席不要急,这个办法倒是有,不过主要是看徐主席你是不是肯了?”
宋哲武的话徐永昌没有明白,可是宋哲元已经悟出了点什么,若有所思地低头思索了起来。
宋哲武收起笑容,看着徐永昌说:“如果徐主席肯做,我倒有一个办法。”
宋哲武吸了口烟,不急不缓地说:“晋绥军能发展到今天,这和徐主席当年这些晋绥军将领们绝大多数都是跟着阎锡山的,徐主席当年第三军的部下都虽然还有很多,可是现在都不在主要位置,比如你原来的副军长黄胪初现在只能做你的秘书,原来的参谋长刘荫远现在也只是一个参议,这对吧。”
徐永昌叹了口气说:“我当年率第三军加入晋绥军,为的并不是一己sī利,这件事我现在也不后悔,只不过,倒是真的亏欠了以前的老部下了。”
宋哲元看了一眼宋哲武,冷笑一声对徐永昌说:“徐主席是个好人呐不仅真心加入晋绥军,还绝对交出了自己的部队。可是阎锡山却还是对徐主席不放心,不知不觉间不仅完全吞并了第三军,还大肆排挤徐主席的部下,实在不是个东西。”
徐永昌这时已经明白了宋哲武和宋哲元两人的意思,不过徐永昌这个老好人不愿意在提这件事,一摆手说:“文戈,你有什么办法让百川离开山西,你就快说吧。”
宋哲武明白,在徐永昌这样光明磊落的人面前,挑拨他和阎锡山的关系只能点到为止,再多说恐怕会适得其反。
“我们如果想逼使阎锡山离开山西,不一定非要借助张学良和中央军,我们自己就可以……”
感谢“还没发现”“唯楚メ铁手”书友的月票,同时再次感谢“70生人”书友的打赏深蓝鞠躬致谢
第四百四十三章布局还有人不愿做省主席
第四百四十三章布局还有人不愿做省主席
“我们自己?”
对于宋哲武的提议,宋哲元很有些意动。wWw。
如果他能够和宋哲武一道驱逐阎锡山,那就必定会和在山西的晋绥军发生冲突,虽然晋绥军在山西还有二十来万兵力,可是宋哲武在太行行署的部队就有二十来万,再加上包头井岳秀的部队和他的二十九军,总兵力超过三十万,在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
更何况宋哲武的部队装备精良,而他也自信凭他的二十九军,只要有李思炽的那个军配合,先解决在晋南的晋绥军有绝对把握。一旦,解决掉晋南的晋绥军,再回过头来对付五台地区和大同地区的晋绥军,更是不在话下,他甚至还会借机壮大二十九军的实力。
战后,宋哲武就会在山西拥有绝对控制权,为了感谢他,也绝对会给他这个大哥一块地盘自给自足的。那样的话,他宋哲元就再不需要仰张学良的鼻息,也可以让他的二十九军好好休养生息一番。
不过,对于宋哲武当着徐永昌的面提出这个问题,让宋哲元很诧异。
宋哲武知道宋哲元误会了,摇摇头说:“不是我们两人,这样做还要有徐主席和我们一起干,否则势必是一场持久惨烈的大战,这样的后果,我们承担不起。”
宋哲武对脸上惊讶神sè刚刚退去的徐永昌说:“晋绥军并不是铁板一块,阎锡山虽然在晋绥军里极力提拔山西籍的将领,可是还是有人和他离心离德。比如李生达和李服膺这两人,就未必对阎锡山很忠心。据我所知,这次他们两人去大同,完全是身不由己随大流。”
“我的意思是等这些将领们回晋南时,我在太原扣下这些人,如果李生达、李服膺愿意服从徐主席的领导,我就放这两人回去。另外,杨效欧也可以争取,如果他同意,就让他们回去帮助徐主席掌握部队。有我和明轩大哥的部队在一旁协助,徐主席就可以兵不血刃地整编晋南的晋绥军部队。”
“阎锡山在绥远和大同、五台地区虽然还有近十万人,可是我们三方的部队加起来就有四十多万,即使徐主席刚刚整编的晋南晋绥军不愿意参战,我和明轩大哥的三十来万人也有绝对优势,不怕他阎锡山不走。然后,让二十九军驻守大同,看住傅作义,五台、大同地区的晋绥军全部调至晋南。”
宋哲武虽然没说五台地区如何处理,可是他要五台地区的晋绥军调至晋南,明显就是他要对这个地区的控制权。
宋哲武关于让二十九军驻守大同的话,让宋哲元的眼中不禁一亮。大同可是个好地方,那里不仅是平绥线进入山西的唯一通路,还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有大同在手,仅是收税,二十九军的财政状况就可以得到极大改善。
看着一脸震惊表情的徐永昌,宋哲元极力忍住想要大声叫好的冲动,暗暗咽了口口水,不过眼中那**辣的神sè还是掩饰不住的。
徐永昌被宋哲武这个大胆的想法惊得头脑有些发麻,神情jī动的徐永昌站起身来,在室内急速地来回走动着。
宋哲武对于宋哲元那**辣的眼神,没有理会,也没有劝徐永昌再仔细考虑他这个建议,只是神sè平静地吸着烟。
他已经清楚了徐永昌的态度,他的这个建议徐永昌如果接受,成功的希望极大,而付出的代价将会极小。而如果徐永昌反对,那这个计划就绝对不可行。
因为,没有徐永昌的配合,来硬的不仅人员的伤亡会很大,时间也会很长,而且还会因为时间会很长,会极大地影响到太原,乃至整个山西欣欣向荣的繁荣局面。这样的代价是宋哲武不愿承受的,甚至也是他所承受不起的。
不过,最让宋哲武忌惮的还不是这些,如果徐永昌不配合,一旦打起来后,刘峙的中央军就很可能会进入山西,甚至河北的张学良也会有兴趣来山西插上一脚,这才是宋哲武最不愿意看到的。
有中央军和东北军在山西,那还不如阎锡山在要好些,毕竟阎锡山这个有前科的人,是不会得到蒋介石的明确支持,也不会成为蒋介石制约他宋哲武的强有力的对手。
因此,对于徐永昌是否同意他的建议,宋哲武并不是很在乎。
只是坐在一旁的宋哲元倒是一副焦急的模样,一会看看宋哲武,一会又看看徐永昌,眼中那种强烈之极的渴望表lù无疑。不过,他宋哲元和宋哲武以及徐永昌相比是外人,他的二十九军是客军,这件事他是不好发表意见的。最后脖子转得都有些发麻的宋哲元,很是无奈地靠在沙发上,闷头独自喝起茶来。
转了半晌后的徐永昌,好似下了决心,在宋哲武面前停住脚步,目光坚定地看着宋哲武,断然的摇了摇头说:“文戈,今天这话再也休提,我徐永昌当初既然加入了晋绥军,就不会再做分裂晋绥军的事情。而且,这样做,难保不会让山西重燃战火,这是万万使不得的。”
宋哲武的意思是,如果能帮助徐永昌夺到晋绥军的领导权,那可真是大好事了,徐永昌不会争权夺利,虽然想要争取徐永昌到自己这边来不太可能,可是有徐永昌在山西掌握晋绥军,他就会少了许多麻烦,至少不用再小心提防阎锡山的算计了。
而且,宋哲元在富庶的大同驻守,他也不会再跑去河北,宋哲武也就有时间慢慢的影响二十九军,甚至真正收归己用也是很可能的。抗战开始后,有二十九军在大同,把日军拒于山西之外把握就会更大。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宋哲武认为如果没有宋哲元在河北,河北省主席很有可能落到他的手中,在七。七事变前,他可以更好地利用河北的人力物力壮大自己,尽可能的将日军挡在山海关之外,甚至在37年发生的七。七事变,推迟发生也是很有可能的。
徐永昌的态度让宋哲元很是失望,见宋哲武只是平静地点了点头,宋哲元忍不住问徐永昌:“徐主席,可这阎锡山要是不走呢?”
徐永昌神sè很决然地说道:“明日我亲自去大同劝说百川离境,如果他不肯,我就去南京找蒋委员长,把这个省主席交给百川来做,只有这样,山西现在的这个局面才能维持得住……”
深蓝鞠躬感谢“1580253958”书友20000币的打赏也感谢“cn2541‘书友的打赏和“这个名字很难取”书友的月票深蓝鞠躬致谢
第四百四十四章布局王兴刚的无奈(一)
虽然对于徐永昌这个大好人的态度,宋哲武早有心理准备,可对于徐永昌要把省主席让给阎锡山的决定还是让他很吃惊,他可绝对没有想到徐永昌放着堂堂山西省政fǔ主席和晋绥军的领导人这个山西最有实权的位置不做,却甘愿把这些多少人都梦寐以求的东西拱手送人?
宋哲元也惊讶的目瞪口呆,张了张嘴想要劝徐永昌,可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Www;他毕竟是在宋哲武的这个计划中要得到利益的人,说多了会让徐永昌看出他的心思,甚至也会感到不快。
宋哲元的表情,宋哲武自然全都看在眼里,想一想这两人以后的境遇,宋哲武心中越发佩服徐永昌的为人。
这样令很多人大跌眼镜的事情,大概也只有徐永昌这个全无野心,又很有远见,毫无任何私心杂念,真心为国家、百姓着想的人才能做得出来,想来这也是蒋介石很看重徐永昌,并且也是国民党高层少数有善终的人员的一个原因吧。
宋哲武前世的记忆中记的很清楚,徐永昌的为人很得蒋介石看重,自徐永昌离开山西去南京中央政fǔ任职后,即被委任为很有实权的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八年抗战中更是一直担任军委会军令部长,主管作战。同何应钦、白崇禧、陈诚三人被人并成为军委会四巨头。
徐永昌生前,蒋介石不仅把代表中国,到停在东京湾的美军密苏里号战略舰上与美、英、苏等9国代表共同签字接受日本投降书这一荣耀给了徐永昌。在其死后,蒋介石更是颁赐“怆怀良辅”挽额悼念。
徐永昌在阎锡山最困难的时候,两次帮了阎锡山大忙,堪称阎锡山的恩人,阎锡山也对其最为了解。徐永昌去世后,阎锡山不仅亲制祭文,更送上“事人忠而律己严;造诣深则所见远。”的挽联。
阎锡山的这份挽联,完全可以作为徐永昌一生光明磊落的真实写照。
对于徐永昌的这个决定,宋哲武不仅很失望,也很无奈,不过,对于徐永昌这样的人,他也不好再劝。
当晚,宋哲武本想好好招待两人一番,可两人都已没了心情,宋哲武只好退掉了在外面酒楼订的宴席,找来箫国栋、陶蓉、贾景德和赵丕廉几人,就在北方边防长官公署里面的中和斋内,简单地宴请了两人。
第二天一大早,宋哲武站在公署的院子里,送走急着要走的宋哲元和徐永昌两人后,正要回后面的南厅和李如娟打个招呼,好去热火朝天的太库铁路建设工地视察。
可还没等宋哲武转过身,就见一个穿着类似于第四路军军服颜sè制服的邮差,在一名执勤卫兵的监视下,推着一辆后座上挂着两个装满报纸的大布袋的自行车来到mén卫岗亭,按照数量,一一捡出各种报纸jiāo给当值的卫兵后,推着车子转身出了公署。
邮差的出现,让宋哲武猛然想起了一件事情,对于忘记了这么重要的一件事,宋哲武很有些懊恼。
宋哲武略一思索,对跟在身后的叶青纷纷道:“叫王兴刚到我的办公室来。”
王兴刚自从担任北方边防长官公署宣传委员会主任以来,心情十分舒畅,他这个大学生做起宣传工作来也是如鱼得水,得心应手,这可要比在部队里做政训处的工作要畅快得多了。
在政训处时,他的工作会受到许多人有意无意的“关注”,因此他做起事来很是xiǎo心。尤其是政训工作很枯燥,他这样的一个年轻人来做,实在是让他感到很乏味。
不过,现在情况就不同了,他的这个宣传委员会管辖太行行署、绥远、南北蒙的所有新闻媒体。不仅这些地方的所有的报纸、杂志的发行都要经他批准,甚至它们的内容也在很大程度上要受他的制约。特别是他的宣委会自己的《北方晨报》,想刊登什么,那更是他自己说了算。
当然,文章的内容也是要有所限制的,不过,只要不是宣传赤化、谩骂政fǔ、影shè攻击宋哲武和北方北方边防长官公署的文章,他都可以随意刊登,这让王兴刚这个北大毕业生正好可以一展所长。
王兴刚早就对时下的报纸,为了招揽读者,大多刊登一些低级的风花雪月的事情很反感,虽然他这个统管宣传的主任,并不能强制命令其它报纸不刊载这些没什么营养的东西,可是《北方晨报》那可是他绝对说了算。因此,《北方晨报》从一开始就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除了刊载宣扬北方边防长官公署的政策命令,更是大量反映农民、工人的诉求,对国内、国际的新闻时事也设有专栏。当然,王兴刚也免不了对时事做些评论。
宋哲武对于这份报纸和王兴刚的工作大致是满意的,不过他给王兴刚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开辟科普专栏和民声专栏、反腐专栏等全新的专栏。
宋哲武开辟这些专栏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启迪民智,反映民意、监督各级行政体系的官员的行为。
在这些专栏中,尤其是民生和反腐专栏,在社会上反应尤其强烈。
宋哲武在控制太行行署、绥远、南北蒙后,因为楚风领导的那些干部有限,各地旧有官吏几乎全部留任,沾染旧习气的官员有许多,工作方式仍然还在沿用以前的那些做法,这让宋哲武很不满意。
对于这些官员贪赃枉法和不检点的行为,只要有人向《北方晨报》反映,一经查实,《北方晨报》都会在第一时间在报上被曝光,而只要在《北方晨报》上被曝光的,各级政务机构自然都不敢怠慢,都会马上做出处理。
因为这些部mén的头头们都知道,宋哲武是每天都要看这份报纸的,不处理那些违法违纪的属下,那他们自己的乌纱帽可就保不住了。因此,只要是被曝光的,不管是什么人,都会马上就会该罢免的罢免,该法办的法办,都是立竿见影的让民众见到效果,几个月来,已有数百名官吏被拉下了马。
由于这份报纸的作用极大,宋哲武又提议,《北方晨报》每半年一次,在社会上广为征求民众对各级政fǔ和各部mén的满意度,征求的结果要在《北方晨报》上公布,以此作为各部mén改善施政行为和官员升迁的依据。
由于这份报纸的存在,北方边防长官公署下属控制地区的官场风气为之大变,戴金表chōu洋烟的人都极为收敛了,官员们都是认认真真的做起了实事来。
现在,《北方晨报》不仅在太行行署、绥远、南北蒙广为发行,在山西的其它地区也成为最受欢迎的报刊,甚至在河南、陕西、河北平津地区也有少量发行。
为了扩大影响,王兴刚还和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申报》这两个国内极有影响的大报建立了密切的业务联系。三方不仅互相jiāo换新闻,甚至还互相jiāo换一些广告位。这也让三家报纸上的广告价值更高,影响更大。
由于《北方晨报》影响太大,许多商家都愿意花重金在《北方晨报》上做广告,而王兴刚起初是根本不同意,因为他的资金全部是由北方边防长官公署列支,他不缺钱。他认为这份报纸只能按照现在的这种状况发展下去,是绝对不能沾染上任何铜臭的,那会玷污这份报纸的神圣。
对于王兴刚的态度,商家们反应很强烈,不仅是太行行署总商业协会会长乔映霞代表商人们来找宋哲武,李如娟也给宋哲武没少吹枕边风。最后,还是宋哲武亲自和王兴刚说了这件事,王兴刚才勉强同意在“他的”宝贝报纸上只列出极xiǎo的版面刊登商业广告。
不过,这也给王兴刚添了许多麻烦。因为版面较xiǎo,商家们竞争激烈,每天刊登那个广告都让王兴刚很头痛,还是宋哲武给王兴刚出了主意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宋哲武的主意很简单,就是仿照他前世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竞标标王的办法,对《北方晨报》上有限的广告版面划分出三类进行竞标,价高者得到广告位置。
这个政策一经出台,立刻引爆了商家们的热情,jīng于计算的商人们都清楚,只要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在这份报纸上露面,自己的企业知名度立刻就会大涨,销售业绩也一定会水涨船高,财源滚滚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毕竟酒香也怕巷子深。
因此,商家们都纷纷不惜重金前来竞标。以至于《北方晨报》广告部天天人满为患,现在最差的广告位置一天都涨到了100大洋,一类的位置更是超过了1000大洋一天。
因为《北方晨报》的经费都是由北方边防长官公署列支,现在《北方晨报》每天都会收到10000多大洋的广告收入,这让王兴刚深感为难,第一个月就把近四十万大洋给宋哲武送了过去。
相比于王兴刚的吃惊,宋哲武则早有准备,把这笔钱完全jiāo给了王兴刚。宋哲武告诉王兴刚,《北方晨报》的办报经费以后都由他们自己解决,多余的资金可以再办份纯文学杂志。
因为宋哲武认为,一个国家要强盛,并不仅仅是科技和经济的强盛,还需要民族jīng神的觉醒。
第四百四十五章布局王兴刚的无奈(二)
宋哲武还亲自提笔为这份杂志题写了书名,这本文学杂志的名字就叫《呐喊》。WWw!
呐喊取自当今著名左翼作家,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员的鲁迅先生的同名xiǎo说集。鲁迅在这本xiǎo说集中,对中国当今现实社会做了深刻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
鲁迅的这本xiǎo说集寓意深邃,读之令人深感气血澎湃,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一种发愤图强、努力向上的冲动。
对于能有一本自办的纯文学杂志,王兴刚这个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自然欢喜异常。不过,有些让他吃惊的是,宋哲武为杂志题写的书名竟然是《呐喊》。
王兴刚不仅身份背景特殊,他同时也是一个热血青年。对于鲁迅他是很熟悉的,在北大读书时,他还是鲁迅的学生,他很熟悉,也很喜欢鲁迅的那些笔锋犀利的作品。
鲁迅是著名左翼作家,对政fǔ一向颇有微词,宋哲武这个国民政fǔ的高级官员,居然用一个政治倾向偏左的作家的作品做他的杂志的名字,这不能不让他感到奇怪。
王兴刚甚至由此联系到刚到太原的时候,宋哲武让他去太原模范监狱审核犯人那件事,这让他不由得对于宋哲武的身份立场产生了些许期盼。
其实,宋哲武为这本杂志取名《呐喊》,并没有更多的意思。
他只是认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