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926之崛起-第2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宋哲武是在夜袭当天的中午,才得到李文田转发的这个战报的。
王德民收到的命令实际上是宋哲武下达的,因为迟滞西线苏军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如果在阻止西线苏军的前进步伐,东路、甚至中路的部队就要承受更大的伤亡。
在李文田和李瑞芳报上来的有功人员名单中,宋哲武很惊喜地发现了史泽波这个名字。
对于史泽波这个名字,在宋哲武前世的记忆中还是有印象的。
史泽波,字恩澍,河北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8期步科毕业。1936年任晋绥军独立旅412团团长,抗战爆发后,在38年5月升任第19军201旅少将旅长,1940年1月任第19军暂编37师师长,1943年9月升任第19军军长。
让宋哲武印象最深的是,史泽波在二次直奉战争中,还是连长的史泽波和他的连队被奉军一个团包围在大城县白洋桥,双方力量极为悬殊、但史泽波机智指挥,坚持了整整一天不说,最后竟然还率部突围出来,显露了极强的军事指挥才能。三六年,在山西,更有有两次击败渡河的红军。其中一次更是打败了黄埔四期毕业,在和杨虎城的十七路军作战中九战九捷的红二十八军军长刘志丹。
史泽波一个外省人,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排外心理极强的阎锡山的赏识,没有出众的军事能力是绝对做不到的,宋哲武很为自己又发现了一个人才而高兴。
虽然这场夜袭,甚至上次全歼苏军的运输部队,都仅仅只能算得上是一场小胜,仅以歼敌数量上来看,在北蒙战场上甚至也可以说是无足轻重的。可是,这还是让宋哲武感到很高兴,不仅仅是成功拖住了西线苏军的脚步,还因为这场胜利来的很及时。
北蒙传来的战报,虽然通过《北方晨报》每天报道出来的,都是第四路军如何英勇抗击苏军侵略,如何冒着苏军的狂轰滥炸坚守阵地,可是东西两线和苏军作战的地点不断变化,表明苏军在不断向前推进的事实还是无法完全掩饰的。已经有人在报上开始表明了这种担忧。
尤其是中路苏军主力已经接近库伦,最严酷的攻防战即将展开,在没有按计划歼灭苏军西线部队之前,没有一场像样的胜利,这会对民心士气产生一定不利的影响。
如果这个时候适时渲染一下这场胜利,倒是一个很好的提振士气、民心的好机会。
而且,近来国内以《申报》为首的一些媒体,已经开始指责蒋介石一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认为蒋介石对北蒙战事漠不关心,皇皇国危之大事,竟紧系宋哲武一人之手。
特别是以汪精卫为首的广州政府也开始拿这件事情来说事。
汪精卫发表讲话称,‘蒋介石放任外敌入侵,置国土沦丧于不顾,致使北蒙战事全赖宋哲武一人抗之,北蒙以岌岌可危。尤其是对内一味在党内国内实行**,打击党内坚持真理,秉承先总理遗愿之**同志,以不适合继续作为国民政府领袖。’要求蒋介石辞职下野。
原来,早在今年二月,蒋介石和立法院长胡汉民发生约法之争,蒋介石一怒之下,以宴请议事为名,将国民党元老、立法院长胡汉民骗到总司令部,逼胡辞去立法院长职务,然后押送胡汉民到南京郊外汤山温泉别墅软禁。
胡汉民被扣压一事,在国民党朝野引起了轩然大*。
早在三月,汪精卫就在香港发表了《为胡汉民被囚重要宣言》,斥责蒋介石“一面摆酒请客,一面拔枪捉人,以国民政府主席而出於强盗绑票之行径,较之青霜剑之狗官,有过之而无不及。”四月底,国民党中央四位监察委员古应芬、林森、邓泽如、萧佛成,发表了《弹劾蒋中正提案》的通电,指责蒋介石排除异己,制造**,要求对蒋进行撤职查办。五月,两广将领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张发奎、唐生智等数十人联名发表通电,拥护“四监委”弹劾案,要求释放胡汉民,蒋介石下野。
五月二十七日,两广地方实力派陈济棠、李宗仁等人,效法孙中山当年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成立了“中国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打出“打倒**”“护党救国”的旗号,提出凡国民党第一、二、三届中央执监委员赞成反蒋者(**员除外),均自然成为非常会议的委员。陈济棠、李宗仁等人邀在香港的汪精卫出任领袖,在汪精卫的主持下,成立了广州国民政府。
以汪精卫首任国民政府主席,陈济棠任军事部部长,李宗仁任参军处参军。否认南京国民政府的合法性。
6月2日,广州国民政府非常会议召开第2次会议,决定成立军事委员会,以陈济棠、李宗仁、唐生智3人为常委。同时整编部队,将陈济棠的第8路军改称为第l集团军,陈为总司令,下辖第l、第2、第3军,以余汉谋、香翰屏、李敬扬分任军长。在此基础上,陈济棠又借机扩充军队,增编1个教导师、2个独立师、5个独立旅、8个独立团及炮兵团、战车营等部队,使其军事势力大为增强。
将李宗仁的桂系军队改称为第2集团军,以李为总司令、白崇禧为前敌总指挥,下辖3个军,以张发奎、杨腾辉、李品仙分任军长。桂系也同样借机扩充实力,从国外购置大量军械装备部队。
同时,广州国民政府还扩充了海、空军,并以陈策为海军总指挥,以张惠长为空军总指挥。为联络其他武装力量参加反蒋作战,派员联络个地方势力和江西第19路军处做联合反蒋工作。许崇智、唐生智也提出要收编旧部,率兵反蒋。
蒋介石在内外交困之下,十分狼狈。
感谢“avdfgdsf‘书友的打赏。
第四百九十六章抗战委员长的胆子更大
让蒋介石很恼火的是,广州政府现在已不仅仅满足于口舌之争了。wWw、
九月二日,在汪精卫的督促下,广州政府开始出兵北上。其作战方针是:对江西采取守势,对湖南采取攻势。进攻湖南的部队以桂军为主力,粤军李敬扬的第3军配合,分3路先取衡阳。
桂军前敌总指挥是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他于9月5日从桂林到兴安向桂军布置北进计划。11日,广州政府委任陈济棠为粤、桂联军统帅,统一指挥粤、桂联军北进。粤、桂联军集中5万余人逼近衡阳,唐生智也随军前往。
何键指挥的湘军多数都是唐生智的旧部,他惧怕唐生智分化他的部队,急忙在湘军中进行统一意志的行动,并把原唐生智的部下调开。与此同时,蒋介石也担心何键与桂系、唐生智重新联合起来,不得不暂时放弃围剿江西朱毛红军的事情,急忙派刘文岛、顾祝同、周佛海等入湘,帮助主持军政事务。
好在何键深知,他如果倒向广州政府,不管广州政府最后的结果如何,他的湘军肯定会被唐生智拉走绝大部分,因此对中央的安排十分配合。
九月六日,刘、顾、周3人到长沙后,即与何键召开军事会议,根据蒋介石的旨意,决定由顾祝同部固守衡阳,必要时从江西抽调3个师入湘助战;何键的湘军集中于长沙附近,名义上是保卫长沙,实际上是将桂、粤联军与何键的湘军分开,防止他们串通起来,又把粤方派到何键部的代表扣押起来,在广东问题没有解决以前,不予以释放。
13日,蒋介石又令何应钦率中央军一部入湘增援。何键已察觉蒋介石对他的不信任,为表示自己的忠诚,何键特电南昌行营,欢迎何应钦率部队入湘。
如果没有“九。一八”事变,宋哲武相信,汪精卫等人组织的广州政府绝对不是蒋介石的对手,很快就会烟消云散。即便是国民党内对蒋介石大量的不满力量,也会逐渐的被蒋介石一一瓦解、征服、消灭。
可是,宋哲武知道,今年的十二月十五日,蒋介石在以汪精卫为首的广州方面和国民党内的不满力量这个内忧,以及“九一八”事变这个令全民族悲愤不已的外患的逼迫下,不得不无奈下野。
现在,“九、一八”事变还没有发生,这个外患就是北蒙战事。宋哲武可不希望蒋介石因为北蒙战事受到过多的反对派压力,如果是那样,蒋介石难免不会在复出后迁怒于他。
如果这时有一场胜利,并借此机会高调、甚至夸大宣传蒋介石对北蒙的支持,那会让蒋介石的日子好过一些,也会让蒋介石小小感激自己一下。
而这种情况,又绝对会对以后自己的发展,是颇有助益的。
只是山地师通过李文田报上来的这场胜利,实在是太小了,仅仅歼敌一千余人,这样的小战果让宋哲武感觉实在是有些拿不出手,对蒋介石的帮助也不会很大。
很纠结的宋哲武只好找来贾景德、箫国栋、陶蓉、何其巩等人商议。
宋哲武现在越来越佩服贾景德,甚至也包括何其巩。这两人不仅在处理让宋哲武很是头痛的繁琐的政务上得心应手,在处理和个地方势力以及和南京方面的关系上,这两人的见解和方法也经常让他茅塞顿开。
在和贾景德、箫国栋、陶蓉、何其巩几人商议后,当晚宋哲武报给蒋介石的战报里,除了对蒋介石支持抗战做了十分夸张、甚至还很可能让蒋介石脸红的表述外,歼灭苏军人数已经由1000变成了5000。在焚毁苏军军需物资上,则是使用了“无算”这个词来形容。
仅仅过了一个多小时,就在宋哲武对于虚报的战果还很有些不安,甚至脸上的余热还没有完全消失的时候,蒋介石的回电就到了。
从蒋介石在电文中的语气和内容可以明显感觉到,对于这场雪中送炭般的胜利,以及宋哲武的善解人意,蒋介石显得极为高兴
在电文中,蒋介石除了对宋哲武一贯坚决服从中央命令大加赞扬外,并对北蒙“大胜”表示祝贺,还很大方地嘉奖有功将士30万大洋。并表示,他已指示外交部和军政部全力襄助宋哲武从国外购买武器。同时,再次拨款300万大洋以为抗苏军用。
让宋哲武十分震惊的是,在蒋介石的电报中,歼灭苏军的人数又有增加,而且增加的还不是一个小数目。
宋哲武是在贾景德等人的一再劝说下,才脸红心跳地添了4000人的氺份,而蒋介石则更加干脆地直接在宋哲武报上的水分十足的歼敌数字前,又加了一个一,王德民团歼敌数字一下子变成了15000余人。
宋哲武仔细想了想,这事也要怪他自己,歼敌5000人这个数字对于饱受指责的蒋介石实在是帮助不大,只有一万以上的战果才有分量。
最后,蒋介石勉励宋哲武,希望他能再创一个满洲里大捷,为党国再建殊勋。
这场小胜,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意义,那就是让宋哲武对于战胜苏军有了绝对的信心。
因为宋哲武有前世关于二战的记忆,对苏军的战斗力颇为忌惮,不过这两场小战役还是让他的心里有了信心,甚至也让北蒙部队有了战胜苏军的信心。这个时候的苏联红军,要比二战后期的红军战斗力差了很多。
虽然东路苏军的攻击力度很强,在密集炮火和空中轰炸之下,给东线楚溪春指挥的第四路军的阻击部队造成很大伤亡,可是苏军步兵却被挡住了。
这一切都说明,这时的苏军,不论在武器装备上,还是战斗力上,都还远没有达到二战后期的令人生畏的水平。因此,只要他在战略上不出错,在战役上指挥得法,他完全可以战胜苏军,粉碎这次苏军对北蒙的入侵。
九月十日苏军对北蒙发起进攻后,不仅是山西、绥远、南北蒙这些宋哲武控制的地区,全国的舆论都为之一片哗然,各地舆论纷纷愤怒声讨苏联的无耻侵略行径。太原、南京、上海、沈阳、北平、天津、济南、武汉、广州、西安、成都、南昌、长沙等各大城市的学生们都走上了街头进行抗议游行,声援第四路军抗击苏联侵略,要求国民政府和苏联宣战,举全国之力把苏联侵略者赶出北蒙。
国民政府当天也发表声明,除了表示北蒙全境包括唐努乌梁海地区都是中华民国的当然领土,已有条约证明外。还表示,北蒙各民族都是中华民国的子民,那里的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无权代表中华民国政府,伪蒙共和国和它所签署的任何协议都是非法的,它的任何邀请也都是无效的。声明强烈要求苏联政府,应该悬崖勒马,立即停止对北蒙的侵略。
另外,对于要求政府全力抵抗苏军入侵一事,除了没有向苏联宣战,也做出了适当的正式的回答。
军政部长何应钦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高调宣布,国民政府对北蒙战事一向极为关心,军政部遵照委员长的指示,正在为北蒙积极筹措大量武器弹药,其中部分武器弹药已运至北蒙投入使用。
此外,以命令正在漫川关围剿从大别山西逃的鄂豫皖赤匪徐向前部的中央军最精锐部队——胡宗南第一师,在围剿结束后,即刻开赴甘肃,时刻准备入蒙参战;任命马鸿逵为宁夏省政府主席,所部三十一师开赴宁夏,积极备战,准备入蒙;命高桂兹十一师驻防榆林待命;中央军其它后续部队也正在积极调配准备中,只待南方局势稳定,即刻北上抗敌。
同时呼吁,“至此党国危难关头,期盼党内一切秉承先总理遗志的**同志,精诚团结,共赴国难。万勿以个人成败进退之私利,危害国家社稷之安危。”
何应钦的这个表态,除了告诉中外舆论界,中央政府在北蒙问题上并不是不抵抗,实在是南方局面不稳,才无法派出部队北上入蒙抗苏作战。
何应钦所谓的南方不稳,说白了就是指江西朱毛红军和汪精卫组织的广州政府正在准备的北伐,也就是说,南京政府把现在不能派出有力部队北上作战的责任推给了红军和汪精卫。
只不过,胡宗南和马鸿逵的部队开赴甘肃和宁夏,以及高桂兹部开赴榆林,并不完全是因为北蒙战事的原因,仅仅是蒋介石为蒙蔽舆论所作的顺水推舟之举。
胡宗南部西调甘肃,是因为杨虎城推举孙蔚如任甘肃省主席的原因。
刚刚结束了中原大战,蒋介石让国内绝大多数的地方势力都对其俯首帖耳,至少明面上不敢再和南京中央政府唱反调,这样的局面实在是来之不易,蒋介石又怎肯再让杨虎城在西北坐大。真要让杨虎城坐拥陕西和甘肃两省,再在西北出现另一个西北军并不是不可能。
所以,胡宗南西调甘肃,是为了把杨虎城的势力挤出甘肃,而不是为了北蒙战事,而且这也是早已决定了的事情。
第四百九十七章抗战都来给委员长添乱
而马鸿逵的三十一师调至宁夏,则是因为马鸿逵在围剿鄂豫皖红军时,他的三十一师保存实力,出工不出力。Www!这让蒋介石十分恼怒,蒋介石甚至准备让刘峙将三十一师武力缴械。
还是马鸿逵的老爹,时任安徽省主席、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在中原大战中为蒋介石多方奔走,策反了不少西北军部队的马福祥,见事情不妙,亲自去见蒋介石,为自己的儿子求情。表示他自己愿辞去所有职务,替这个不孝子赎罪。
蒋介石看在马福祥几年来尽心尽力做事的份上,这才网开一面,免去马福祥安徽省政府主席职务,转任国民政府委员。同时,同意把马鸿逵调至宁夏。
不过,他并没有准许马鸿逵把三十一师全部带走,而是仅仅让他带走了两个团去宁夏省主席任上。
至于高桂兹部调至榆林,也是事出有因。
中原大战后跑到晋东南的高桂兹,接受中央改编后不久,就被**山西特委军委书记谷雄一策反了一个一个多团,并把这个旅拉到了太行山区的阜平,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24军。
蒋介石担心高桂兹部在山西再受共党蛊惑而发生兵变,同时也是为了在陕西有一个可以和杨虎城“掰手腕”的力量,这才借机把也是陕西人的高桂兹部调走。
只不过,因为宋哲武的出现,让中原大战结束的时间稍有提前,导致马鸿逵任宁夏省主席的时间,比真实的历史上也提前发生了几个月。
外交部长王正廷也信心满满地宣布,外交部已经把苏军入侵一事提交一战后成立的,专为维护和平、调解国际纠纷的国联仲裁,相信国联一定会干预苏联对中国的入侵。
只是,南京的这些表态并不能得到国内民众的完全认同,虽然有相当一部分舆论开始转而对汪精卫在两广组织叛乱,分裂政府的行为表示不满,不过仍有媒体指责南京政府消极抗战。
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汪精卫亲自出面,在广州接见学生代表和媒体记者时表示:‘任何代表中华民国的政府,都应该积极支持宋哲武和他的第四路军,坚决抵抗苏联的入侵,广州政府是坚决支持宋哲武在北蒙进行抗战的。如果中央军肯北上抗苏,他将命令广州政府部队停止北上,保证绝不出两广一步。如果蒋介石肯下野,他将马上集合国内各派军力,全力北上入蒙参战。’
汪精卫并号召为第四路军募捐,他自己则当场认捐一万大洋。
此外,在泰山读书的冯玉祥也不甘寂寞,也在这时跑出来给蒋介石添乱。
对韩复榘当年背叛深恶痛绝的冯玉祥到山东后,从不到韩复榘那里去,甚至济南城也不很少去。可是,这次冯玉祥却下山到济南召开中外媒体记者会,谴责苏联入侵北蒙,要求政府派部队北上抗敌。并表示,如果南京政府政府无力派遣北上援军,他愿意出面组建援蒙部队,统筹北蒙抗苏战事,并且不用政府出一分钱。
让冯玉祥重组部队再掌军权,这件事打死蒋介石都不会同意。在蒋介石看来,冯玉祥不仅野心极大、胆量极大,他的号召力也极强。如果放任冯玉祥筹部队,蒋介石绝对相信冯玉祥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再建立起一支西北军来,那时北方刚刚安稳的局面又会不可避免地崩坏。
冯玉祥这支猛虎,他是绝对不会,也不敢放出笼的。
因此,蒋介石秘密指示山东省党部,严密监视冯玉祥的一举一动,必要时甚至可以采取非常手段。同时,指示对冯玉祥心有余悸的韩复榘,要加强对冯玉祥的“保护”,以免冯玉祥受小人蛊惑。
不过,冯玉祥的这番言论还是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天津的学生们甚至喊出了要冯玉祥重组西北军的口号。这让蒋介石很是恼火。
此外,张学良、韩复榘、李宗仁、刘文辉、刘湘、杨虎城也都通电表示支持宋哲武抗苏。
杨虎城甚至在通电中表示,如果战局需要,他愿亲率十七路军全体开赴北蒙,参加抗战。
对于杨虎城离开陕西,蒋介石倒是很高兴看到。只不过,现在他的一个学生刘志丹,正在陕北领导红二十六军闹腾的很欢,杨虎城部一旦调走,恐怕陕北局面会很快糜烂。
面对国内反苏的汹涌的舆论声势,宋哲武这个主角当然也不会无动于衷,在苏军入侵北蒙的第三天,他亲自撰文,在《北方晨报》上发表了《一寸山河一寸血,誓死保卫中华民国神圣领土——北蒙》的通电。
宋哲武在通电中表示,虽然和武装到牙齿的苏军相比,第四路军还很弱小,可是为了中华民国国家主权的尊严不被践踏,神圣领土的完整不被侵犯,第四路军虽力有不逮,却愿尽其所有,拼死作战。只要苏军还占有一寸中华民国的国土,第四路军就绝不退缩,即使每一寸北蒙的土地都被第四路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也在所不惜。只要苏军还占有一寸国土,第四路军全体就会和侵略者血战到底,不死不休
宋哲武的通电离刻在国内引起强烈的共鸣和支持,在全国掀起了一场支援第四路军抗击苏军入侵的轰轰烈烈的运动,各大城市都有学生组织进行募捐,支援第四路军。
青年学生踊跃参军的热潮也再一次出现,各地支援第四路军的物资和到太原参军的青年学生把京浦路和平汉线挤了个满满登登。
相比于全国各界的抗苏热潮,南京国民政府的态度相对要平淡得多,这让舆论对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满和压力始终没有完全消失。
面对压力,南京政府再次表示,除了积极请国联干涉苏军入侵,还会在武器弹药和其它军用物资上给予第四路军更多的支持,并追加拨付军费200万给第四路军。
这些天来,蒋介石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党内外的压力,蒋介石的心情也越来越焦躁不安起来。
而正在这个时候,宋哲武的报捷电报及时到来,这让蒋介石万分高兴。
北蒙战事越紧张,舆论对他的压力就越大。而北蒙战事越平稳,他的压力也就会越小,他也就可以从容应对汪精卫和陈济棠、李宗仁等人。
这场胜利,对于普通百姓和不谙世事的学生们来说,无疑会让他们对北蒙战事感到乐观,他们对政府的压力自然也就会减小许多,可以让他稍稍喘上一口气。
虽然精通军事的蒋介石自己很清楚,这样的小胜,对于北蒙战事的最终胜败几乎不会有什么影响。甚至他还认为,这个让他稍感轻松的胜利效应肯定是极其短暂的。因为他并不认为宋哲武和他的第四路军可以抗住有备而来的苏俄几十万大军的疯狂进攻。
在蒋介石看来,北蒙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即使他再向北蒙增加兵力也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