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926之崛起-第2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o美拉尼亚战役,柏林战役等,被誉为“常胜元帅”。
虽然现任苏联红军军训部中校参谋的华西列夫斯基,在这三人中最不起眼,甚至后世军mi也没有特别推崇他,可是在宋哲武看来,华西列夫斯基是苏联真正杰出的军事家。正是由于他在二战中担任苏军总参谋长,亲自指导了斯大林格勒反攻作战,是克里米亚的收复者和柯尼斯堡的毁灭者,他是当之无愧的苏联陆军三驾马车中最具有才华的将领,也是作为最高统帅的斯大林的最得力助手。
宋哲武在jiāo换俘虏的名单中,把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华西列夫斯基这后世号称苏军三驾马车的重量级人物加了进来,完全是别有用心之举。宋哲武就是想利用斯大林的多疑,利用斯大林的残酷手段清除掉他们。没有了这三个人,在二战中,苏联会吃更大的亏,战后也就会更虚弱,他要收回外东北,包括整个西伯利亚也就会少了许多困难。
虽然宋哲武对于如何处理俘虏早有想法,可是具体实行起来许多问题就暴lu了出来。宋哲武发现,他对许多事情,多少有些想当然了。
比如,按他原来的想法,要把苏军俘虏中哈萨克人全部jiāo给卡西莫夫,他认为这些哈萨克人都会支持卡西莫夫建立属于哈萨克人自己的国家。可是事实却让他很惊讶,哈萨克人中的布尔什维克分子和许多共青团员,坚决拒绝加入流亡政fu。无奈之下,宋哲武只好把这些坚定的布尔什维克分子们重新送回了战俘营。
不过,苏军高级军官的态度却给宋哲武一个不大不小的惊喜。
在审讯苏军军官过程中,不仅布柳赫尔和苏军将校级军官,就是负责政治工作的各级政治委员和内务部人员,几乎都要询问宋哲武答应的用俘虏换他们家人的承诺是否是真的。在得到宋哲武真诚、坚定的承诺后,这些人几乎都表示愿意留在中国或者出国。而且,级别越高的留下来的比例越大,几个军长都表示只要把他们的家人接来,他们就愿意留在中国。只不过,级别越低的军官,愿意留在中国的比例也就越少。
这一点,宋哲武完全理解。
因为高级军官回国后,必须要为此次北méng战败承担责任,他们不仅肯定会被迫离开军队,而且几乎也可以肯定他们都会被关进监狱,或者被送到西伯利亚劳改。作为高级军官,这些内情他们都清楚。
而低级军官相应承担的责任要小得多,而且他们也不了解克里姆林宫的诸多内幕,选择回到苏联,也是情理可原。
宋哲武为了保证能实现自己的承诺,释放了一名苏军团政治委员,让他给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里那位冷酷的格鲁吉亚人带回口信。
口信的内容是:用布柳赫尔所有的家人亲属,换一万苏军被俘士兵;其它每个军级军官的家属们,换300名俘虏;校级军官家属们,换50—200俘虏不等。
宋哲武开出的那份有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华西列夫斯基在内的犹太军官名单中,他们本人每人换5000俘虏,而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华西列夫斯基三人本人换一万俘虏。这份名单中的人的家属,要比照jiāo换被俘苏军军官眷属jiāo换原则进行。
为了防止出现斯大林拒绝jiāo换某一人家属的事情发生,宋哲武强调,所有自愿留在中国的被俘苏军高级军官的家属,必须一次xing整体jiāo换完成,否则这次战俘jiāo换家属行动即告失败……
感谢“g7”书友的月票!
……
第五百七十七章 抗战 东北 泥沙俱下(一)
第五百七十七章抗战东北泥沙俱下(一)——
第五百七十七章抗战东北泥沙俱下(一)','
至于宋哲武提出的那份名单上的人,苏联方面能否全同意放人,那可就要看斯大林的心情了。wwW;3∴35686688
不过,宋哲武对这份名单上的人能否全都过来,其实本就不抱很大希望,因为只要斯大林看到了这份名单,他的目的就以经达到了。
还有,宋哲武强调,整个jiāo换行动,将在国民政fu和邀请的西方外jiāo人员的监督下执行。这样做,就是为了在全世界羞辱苏联,也加重对斯大林的刺ji。
至于剩余的近二十余万俘虏,宋哲武也不会扣住不放,他也有用处。
这些俘虏将用于jiāo换在西伯利亚的十多万世代居住的华侨和滞留在西伯利亚的二十多万中国客商劳工。
宋哲武之所以要用俘虏jiāo换这些人,是因为宋哲武记得,在抗战开始后,斯大林曾经以各种名义,迫害杀害这些华侨和中国裔百姓,把他们关进监狱,或者送到中亚腹地和北部高海拔地带服劳役,二战后,这三十多万人所剩无几。
现在把这些人jiāo换过来,既可以救了这些华裔和中国人的xing命,又可以得到一大批熟悉西伯利亚地势气候的人员,为他以后进军西伯利亚带来便利。txt电子书下载**
当然,因为这些人数量要比剩下的俘虏还多,不能是一对一jiāo换,必须要二对一jiāo换,而且还必须保证这些人的财产安全。
最后,宋哲武也没忘了送委员长一个天大的人情。
他没忘了,委员长的大公子蒋经国,现在可还在苏联。蒋经国现在在苏联可不是斯大林的座上宾,而是在西伯利亚受苦呢。
宋哲武告诉放回去的那个苏军团政治委员,jiāo换后剩余的所有苏军俘虏都用来换蒋经国。
另外,jiāo换俘虏这件事,不要和他谈,具体商谈,应由苏联外jiāo部和国民政fu外jiāo部商洽。他指派已经在北方发展建设委员会任职的王正廷,代表他全权参与换俘商谈。
宋哲武也没忘了告诉那个苏军团政治委员,在苏军俘虏没有回苏联以前,他们将要在北méng建设道路和铁路,以换取他们的生活费用,直到他们回到苏联。而且,这项工作马上就会开始。
还有,宋哲武在战俘营中,又耍了一个小手段,那就是把苏军战俘按民族分营管理,而且待遇不同。待遇稍好的,是中亚地区的民族,如哈萨克人、鞑靼人、阿塞拜疆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摩尔多瓦人、塔吉克人、立陶宛人、土库曼人,对于欧洲部分的少数民族,则极为苛刻。
此外,所有没有同意留在中国的苏军军官,都送到包头,分散关押。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这些人在回到苏联后,在契卡和格鲁乌,也就是克格勃的前身和苏军总参谋部情报局的审查中,根本无法说清楚他们在中国的经历。
宋哲武相信,这不仅会造成苏军中各民族官兵的互不信任,那些军官回去更会受到极为严厉的审查。恐怕这些军官们绝大多数都再也不可能留在苏军内了。
处理完这些事情,宋哲武又马不停蹄地赶赴东北。因为在这两个来月里,东北的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抗战形势急转直下,这让宋哲武即愤怒,又无奈。
本来,宋哲武在北平时,张学良已经答应宋哲武,派遣张作相返回吉林,主持吉黑两省军政,防止吉黑两省出现hunluàn,确切地说,主要是为了防止熙洽和日本人相勾结。
在锦州的张作相本来也已经答应了张学良。可是,不知张作相听信了睡得话,或者是又有了什么其他想法,短短几个小时后,张作相就改主意了,告诉张学良,他自己不回吉林,而是派他的亲信回去。
具体的安排是,派范广厚联系熙洽,momo熙洽的底,另外派吉林省训练总监李振声回去主持吉林军务,派从吉林逃出来的省政fu委员诚允回去主持政务,警务处长王之佑任保卫团总办联络地方武力。
张作相这一着,看着稳妥,毕竟吉林已处危地,万一进得去出不来,东北军第二号人物出个闪失,甚至被挟持,都不利局面发展。然而俗话说,山高皇帝远,张作相虽然督吉多年根基深厚,但自己不回去,靠几个威望不高的亲信,却是很难扭转局面。
没了张作相带队,回去的这帮人,首先在东省特别行政区长官张景惠那里就碰了钉子。
这群文武大员原本准备在哈尔滨亮出大旗,号令吉林军政,没想到一到哈尔滨,张景惠发话了,‘我这边还要保持太平,不想惹怒日本人引火烧身,你们要做什么我不管,只是不允许在哈尔滨给我惹麻烦’。
结果,当熙洽公开投敌,大张旗鼓的招兵买马时,吉林省政fu这群文武大员却呆在哈尔滨连个响屁都没法放。
更让人气愤的是,负责回来掌握吉林军务,联络吉林省东北军的李振声,一直躲在哈尔滨无所作为,任由吉林各部队自己折腾。
于是,吉林省东北军将领们,不管是跟着熙洽降日的,还是通电抗日的,好像都没看见这位李总监过来转悠过似的。
关东军在九一八后,很是手忙脚luàn,他们不仅急于攻打黑龙江稳定后方,攻打锦州把东北军的势力逐出东北,还要镇压后方蜂起的义勇军,没余力直接进攻哈尔滨,因此只能采取扶植汉jiān的政策。因此,在九一八之后将近很长一段时间内,哈尔滨及其附近的吉林省出现了三股东北本土势力相对峙,但却没有撕破脸的微妙局面。
这头一个势力,就是东省特别行政区的长官张景惠。
说起这张景惠,那可是东北军的元老级人物了。
九一八爆发的时候,张景惠正跑到锦州给张作相父亲出殡,回来在沈阳家中休息。事变后,坂垣征四郎就跑过来找张景惠,要求张景惠在北满一带和日本合作,张景惠满口答应
……
第五百七十八章 抗战 东北 泥沙俱下(二)
第五百七十八章抗战东北泥沙俱下(二)——
第五百七十八章抗战东北泥沙俱下(二)','
对于和日本人的合作,张景惠日后在战犯管理所里对此写的极是轻描淡写,只说他当时仅仅是答应日本人,负责维护好北满治安,还说为此组织了警察队,维持治安,以免日本人找借口进入北满。wWw。e^看
不过,张景惠手下的人就不客气了,直接揭发张景惠跟日本人达成密约,就连三千警察队的武器还是日本人提供的。只是这招募编成的警察队,战斗力只有天晓得了。因此,在日后的棋局中,凭借其东北军元老的政治影响力,张景惠能影响其它棋手的出手,但张景惠自己的军事实力几乎等于零。这就意味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张景惠还只能作壁上观。有资格对弈,决定吉林、黑龙江两省命运的棋手,至少在此时,还只有两个人,张作相和熙洽,东北边防军副长官和他的前参谋长。
张作相之所以放心的将走后的吉林军务一手相托给熙洽。主要是因为,熙洽一路当官,除了短时间做过一任旅长外,一直都是当教育长、处长之类的职务,手下没有基本部队可以依靠,就连熙洽身边的长官公署卫队团团长都是张作相的外甥,张作相当然比较放心,他也自然不怕熙洽翻到天上去。
然而,谁都没想到,9月18日沈阳沦陷,24日熙洽就组织吉林长官公署,跟日本人公然勾搭上了。
非常荒谬的是,熙洽投敌两个月,张作相既没有通令全省军政人员讨伐熙洽,甚至连新的吉林省政fu都要两个月之后才成立。这两个月,熙洽的汉jiān公署竟然成了吉林省内唯一的省政权,张作相几乎是眼睁睁看着熙洽坐大。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不得不说,这汉jiān可不总是我们电影上总看到的无能之辈,而这个熙洽,恰恰就是一个很有手段的能人。
张作相派了范广厚去联系熙洽,想要探探熙洽的虚实。熙洽一见范广厚就打哈哈,暗中示意自己身边就站着两个日本人在给他当“贴身shi卫”,不好说话。等逮着机会就向范广厚诉苦,说自己在虚与委蛇,在努力应付日本人,成立公署伪政权也就是应付一下。
可怜这范广厚就是一活生生的蒋干,还真相信了。张作相不撤熙洽的职,熙洽就可以名正言顺继续忽悠人,见鬼可以说鬼话,见人又可以说人话,左右逢源拉帮结派。等张作相明白自己上当,赶紧划清界限时,宝贵的两个月已经过去了,原本身边没有一兵一将的熙洽已经羽翼丰满了。
严格说起来;熙洽身边本来不是没兵没将,他所在的东北边防军副长官公署直属卫队团;就是一支装备非常强悍的部队。这个团步兵有三个营,骑兵还有一个营,炮兵一个营,还有一个迫击炮连,重机枪、通信各一个连。然而,这些兵,熙洽用不起也不敢用,原因就是,团长冯占海是辅帅张作相的外甥,这样的部队“警卫”着自己,熙洽还真没办法nonghuā样。
想勾结日军干恢复满清的大事,卫队团这尊碍手碍脚的大神必须得先请走。不过;调兵总得有个说法,该怎么说才能让这帮丘八听话呢?
于是,9月20日下午;熙洽就以副司令长官公署的名义下令,驻守省城吉林的部队全数开出城;命令很简单,为了避免和日方发生冲突,保存东北军实力,中日事件由外jiāo解决,各部队长应严约所部不得擅自抗击,致使事件扩大。着驻省城各部队即时一律开出城外数十里待命。
命令一下,卫队团团长冯占海看得是晕晕乎乎,马上去问熙洽,这到底是谁电令不得擅自抗击?
熙洽说,这你别管,反正发电报下令的人不准传达姓名,此时不便告知。冯占海这一琢磨,听着也不像是谎话,因为早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前,张少帅已经内部训示过不准抵抗的意思,东北军上上下下都是心知肚明。或许真是张少帅又要不抵抗,又不敢担骂名,冯占海想想,这倒也蛮合情合理的,又要当婊子,又不想拆牌坊嘛。
不过,冯占海还是多少有些怀疑,吉林城离长chun足有100公里,也没听说日本人要来吉林城。怎么还没个风吹草动,自己的部队却要巴巴的撤出城去呢?
很多人都说政治是演戏,熙洽显然是个很优秀的演员。冯占海虽然有所怀疑,可是毕竟熙洽解释得合情合理,而且,熙洽毕竟还是吉林省的最高军士长官,冯占海只好乖乖的听话,带着他的卫队团出了城。另外一支驻军,25旅的两个团也随之撤走。
可冯占海团长恐怕做梦都没想到,就在20日下午他们撤出城去的时候,关东军根本就还没准备好要向吉林城进兵呢。多mén现在只能chou调出800多关东军,还不到一个大队的兵力。这个时候,关东军也好,日军其它部队也好,战斗力远没有抗战初期那样强悍,多mén也没有傻到想拿800多人去和几十倍的东北军去硬撼。
不过,既然熙洽这么配合,那不去捡这个现成便宜可真是大傻瓜了。第二天早上3点,关东军才下达了向吉林进军的命令。上午10点,日军才坐火车开向吉林城,下午5点半,日军兵不血刃占领了吉林城。
100公里的铁路,多mén竟然在没有发生战斗的情况下,还要用7个小时走到,这很能说明问题。多mén很怀疑这是东北军的圈套,因此,在半途一度停下来,犹豫不前。还是在见到了熙洽派去联络的吉林警务处长王之佑,才奓着胆子下令向吉林进发。
日本人21日进吉林城后,熙洽行事再无顾虑,顿时下子如风。他下的第一手棋,是重组军政机构。因为之前,他的身份仅仅是边防军长官公署的参谋长,能指挥军队,但不能chā手民政。26日,熙洽召集还在省城没跑的官员,宣布把军队和政fu机构合二为一,28日,正式成立了吉林长官公署,自任长官。这就是九一八之后出现的第一个伪政权。
招牌打出去了,但是没有实力是不能长久的。要有实力,那就得抢钱抢粮抢地盘。luàn世之中,要想能抢到钱粮,占到地盘,首先就得有军队。省城有日军保驾,安全不成问题,但如果不能拉拢吉林省其他驻军,那么没兵没将的熙洽,就跑不了政令不出省城的尴尬境地。
九一八事变时,东三省里面兵最多的,就数是吉林省,整整七个步兵旅,一个骑兵旅再加一个卫队团。
吉林省当时分为四个道。吉林长chun等地是吉林省的jing华地区,叫吉长道。不算特种单位,驻扎在这里的是两个旅一个团。
其中一个旅是张作相的起家老本25旅,旅长张作舟,是张作相的族弟。三个团一sè的捷克步枪,装备最齐整。5200人,5100支步枪,重机枪18ting,轻机枪38ting,迫击炮34mén,步兵炮12mén。正是这个旅的任yu山团在长chun南岭兵营坚决抵抗,奋战日军,不算打伤的,一家伙打死日军四十多名,击毙日军中队长仓本,造成九一八当夜日军最惨重的伤亡。不过,任yu山团损失也很大。
另一个旅是独立23旅李桂林部,这个旅兵员5560名,步枪4921支,重机枪32ting,但不像25旅那样装备有轻机枪,6mén迫击炮,4mén山炮。九一八当夜宽城子兵营被袭击,战死的营长傅冠军就是这个旅的,驻在城内的一个营还被日军缴械。旅长李桂林还兼着吉长镇守使。
卫队团就是前面说的冯占海任团长的卫队团。按日本人战前的情报,这个卫队团人员1670人,步枪1510支,重机枪18ting,山炮12mén。
从省城吉林往东就是延吉道,驻扎在这里的是27旅吉兴部。这个旅兵员5970人,步枪5237支,重机枪32ting,6mén迫击炮,4mén野炮。
而从长chun往北走就是现在的黑龙江哈尔滨地区,但那时候,哈尔滨铁路沿线外面都属于吉林省的滨江道。在这里驻防的是三个旅。
其中,独立22旅苏德臣部,驻扎于哈尔滨南面的双城。这个旅人员6500人,步枪5800支,重机枪18ting,轻机枪38ting,迫击炮34mén,步兵炮12mén。
独立26旅邢占清部,驻扎在哈尔滨,这个旅人员7150人,步枪5900支,重机枪18ting,轻机枪38ting,迫击炮34mén,步兵炮12mén。
独立28旅丁超部,旅长丁超兼任滨江镇守使,也驻扎在哈尔滨,这个旅人员5700人,步枪4921支,重机枪32ting,迫击炮6mén,野炮4mén。
从哈尔滨沿着松huā江顺流而下,今天黑龙江省的东北部地区,当时是吉林省的依兰道。驻扎这里的是独立24旅李杜部,旅长李杜兼任依兰镇守使。这个旅兵员5560人,步枪4921支,重机枪32ting,迫击炮六mén,山炮4mén。这个旅曾经在中东路事件中和溯松huā江而上的苏军jiāo过手。
……
第五百七十九章 抗战 东北 泥沙俱下(三)
第五百七十九章抗战东北泥沙俱下(三)——
第五百七十九章抗战东北泥沙俱下(三)'搜索最新更新尽在,'
而在吉林东北的依兰道和吉林东南的延吉道中间,驻吉林的东北军还有一个独立21旅,这个旅驻扎在中东铁路的最东端,也就是现在的绥芬河一带,正对着海参崴。Www!
这个21旅旅长赵芷香兼任绥宁镇守使。这个旅兵员5336人,步枪4387支,重机枪32ting,迫击炮6mén,山炮4mén。
吉林省唯一的一个骑兵旅是骑兵第4旅,旅长常尧臣,驻防在长chun西北附近的农安。兵员2820人,步骑枪2800支,重机枪18ting,迫击炮12mén。
吉林省的这些部队,加上公署直辖的辎重工兵炮兵,总兵力五万四千名。
除了正规军,吉林和辽宁一样,还有人数众多的公安团、保卫队,总计5万3千人。这些准军事部队,统归吉林省警务处长王之佑管辖。
驻吉林东北军的八个旅,明显分为两种编制,一类就是旅长兼任镇守使的旅,一般都有四mén山炮或野炮,但是没有轻机枪,迫击炮也很少,按照行政区域分散配置,这就是所谓的省防旅,以绥靖地方,担负警备任务为主。
李桂林、丁超、赵芷香、李杜、吉兴旅就属于这种类型。
而另一类则是旅长不兼任镇守使的,张作舟、苏德臣、邢占清这三个旅,这些旅迫击炮多,驻扎在中东路沿线,便于机动,而且大量配备了轻机枪。这三个旅也就是所谓的国防旅,也就是东北军的jing锐部队。
这三个国防旅没有配备任何山野炮。原因很简单,不是这些国防旅的炮兵弱,而是东北军奉行的是炮兵集中使用的战术。吉林驻军原本有一个穆纯昌炮兵团,配备36mén野炮,如果匀到三个国防旅上,每个旅足可以装备一个12mén野炮的炮兵营。但不幸的是,这个被称为吉林陆军jing华的炮兵团,在九一八当夜,在长chun南岭兵营被日军先一锅端了。
驻吉林东北军的装备,在东北军系统中,强于驻黑龙江东北军,弱于驻防辽宁省的东北军jing锐,属于中上水平。但是这样的装备,已经强于关内很多中央军的部队了。
要知道,这一时期,号称中央军四大主力师之一的中央军教导二师,总兵员一万八千人,人员数量上相当于吉林军三个省防旅的兵员。但在武器装备上,可就比不上东北军三个旅了。
教导二师没有几ting轻机枪,重机枪只有36ting,仅仅相当于吉林军一个省防旅的水平。
教导二师的迫击炮有24mén,略超过三个吉林省防旅,但却比不过吉林军一个国防旅的水平。
教导二师有火炮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