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之安居乐业-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准备干什么,难道说……
耶律敖鲁擀想到了一个可能,而且很快就被应验了。
战鼓擂响,唐军开始驱赶着手无寸铁的百姓往城墙而来。这些百姓显然不是傻子,就是傻子也知道唐军打算干什么了,一时间哭声震天,四散而逃者有之,更多的却是满脸的绝望。一个个拖着沉重的步伐在刀枪弓弩的驱赶下缓缓往城墙而来,而唐军就躲在百姓后面准备攻城。
“先用火炮清理一下城墙。免得这些平民在抵达城墙之前死伤太多而无法为我军遮挡箭矢。”林靖文倒是考虑的周全。
“喏!”
为防止这些辽国纨绔子弟兵并不怜惜百姓地性命,林靖文下令将兴中府一役的辽军降兵也驱赶了出去,大定府里的那些禁卫军可以不顾惜百姓。}但总不能连袍泽之谊也不顾了吧,须知,今天他们可以射死这些降兵,那么下一次再碰到这样的情况他们自己就会同样被别的兵士毫不犹豫地射死。
面对这样地情况,大定府城里的那些辽兵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那些军官倒是想下令放箭,但戮民地罪名谁都不想承担,毕竟一旦他们下令朝百姓放箭,即使事后城守住了,他们自身也会被言官弹劾。更会被皇帝处死以平民愤,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没人愿意做
层层上报,最后只得请耶律敖鲁擀来定夺。
耶律敖鲁擀举措不定,犹豫半晌都没能下定决心。现在他终于明白当初耶律大石的处境了,怪不得大石林牙率孤军困守兴中府一年有余,足足阻挡唐军西进一年之久。以如此功勋居然还接连被皇帝斥责。这次更被放逐到上京道那么偏远地地方。
这样的决心的确不好下。耶律敖鲁擀是下令放箭也不对,不准士兵放箭更不对。
本作品1⑹k小说网独家文字版首发,未经同意不得转载,摘编,更多最新最快章节,请访问www。⑴⑹κ。cn!唐军没能给他多少犹豫的时间。百姓们很快就被驱逐到城墙之下,那些要命的火炮已经停了下来,而紧跟在后面的唐军步兵已经竖起大盾,看样子他们是准备攻城了。
“大王,再不决定就晚了。唐军已经逼近城墙,他们的弓弩手快要接近射程,再不下令我们的弓箭手会被他们压制住的。”
耶律敖鲁擀犹豫道:“可否打开城门放百姓进来,我们调一支骑兵去阻挡一下唐军?”
“这个办法大石林牙在兴中府已经试过了,结果就是两万骑尽没于城下,唐军的弓骑委实太过厉害,我们地骑兵抵挡不住啊,派兵出去只能是加大我们的损失而已,百姓依然救不下来………要派只能派狼骑,可是狼骑被皇帝带走了啊。”所谓狼骑就是契丹人的弓骑兵,契丹原也是游牧民族,擅骑射,不过经过两百多年的安逸生活,尤其是受宋人的影响,契丹军队大多放弃了骑射的技能,辽国现在唯一成建制地弓骑兵就是辽主地亲卫军狼骑,不过可惜,耶律延禧出逃的时候把狼骑带走了,不然倒真地可以跟唐军的弓骑拼一下。
耶律敖鲁擀无语了,“要是大石林牙尚在就好了。”耶律大石是宗室子弟,但此时不过是个翰林而已,出任了几年节度使,一直都不怎么受待见,声名不显,不过自耶律余睹被俘虏之后,南路兵马由耶律大石节制,在与唐军的大战当中倒是打出了耶律大石的名声,现在辽国朝野谁不知道大石林牙之名。
不过耶律敖鲁擀这话说的就有意思了,“大石林牙尚在就好了”,耶律大石在又怎么样?难道说让他将在兴中府的做法再做一次?感情耶律敖鲁擀是不想承担戮民的责任啊!
前军已经抵达城墙之下,弓弩手已经进入射程,而城墙上的辽军依然往城下大眼瞪小眼。见此情况,林靖文大喜,对左右言道:“那个晋王果然贤,现在他就是下令放箭也晚了。诸将听令,攻城
号角声中,弓弩兵展开对城墙的压制,床弩发射的爆裂弹和燃烧弹也来凑热闹,大队步兵倒是没动,只是为弓弩兵遮挡一下箭矢…………实际上城墙上的辽军也只是在本能的还击,并没有展开大规模的反击。
火炮再次发威,这次不是轰炸城墙,几百门火炮集中轰炸城门及附近一段城墙,反正步兵还没靠近城墙么,至于误伤……只能误伤些契丹百姓而已,反正都是炮灰,那算不上误伤。
黄婉看着在炮火中呻吟的大定府城墙,实在是无语,半晌才悠悠道:“大王,驱百姓攻城实在有干天和,恐获罪天神,望大王慎用此策。
有干天和?百多年后蒙古人这样的事做的多了,如果说这样有干天和,恐怕蒙古人的行为把天都捅破了,怎么不见天神发怒?…………蒙古人做得汉人就做不得?
这个黄婉,虽然自负有鱼玄机之智,却没有鱼玄机之才,换作女诸葛鱼玄机可不会说这样的话。
林靖文没有理会,弱肉强食而已,汉人势弱的时候契丹人根本就不把汉人当人看,风水轮流转,现在汉人复兴在即,契丹人有此命运也怪不得别人。
在几百门火炮的集中轰炸下,城门很快崩塌,连带附近的城墙都塌陷了一大片。对于攻城唐军已经很熟悉了,不需要林靖文亲自下令,在弓弩和火霹雳的掩护下,将领们早就带着重步兵冲了进去……
“报,大王,宋国遣来使节,其已抵达辽阳府。”
林靖文有些纳闷了,怎么宋朝又派使节过来?罢了,反正大定府已经攻了下来,大势已定,此次西征也算到结尾了。
“胡寒。”
“在!”
“寡人现任命你为统帅,大定府已经被攻下来,后续的事宜由你负责。”
“喏!不过大王,此次西征计划只是到攻下兴中府为止,现在却连大定府都攻了下来,与原先计划不符,未知后续该如何处理?”
“你去问枢密院吧,他们会拟定新的计划的。”
“喏!”
林靖文却是早就吩咐枢密院,大定府是攻下来了,但现在却不是灭辽的最好时机,这大定府还是要还给辽国的,不过辽国得付出代价才行…………上京那边有个金国在搅风搅雨,南京那边又是刚刚平定,辽国目前根本就凑不出兵马来夺回中京,唯一可虑的是耶律延禧从蒙古人那儿借兵。
或者,跟蒙古人的第一次交锋就快要来了。蒙古人,凶残暴虐的野蛮人,不知道汉人提前一百年跟蒙古人对上会是什么结果。
说不定,寡人会将你们蒙古人对我们汉人“做过”的一切都照搬一遍,屠城、减口、掠夺、清洗,不过这次在屠刀下哀号的一定是你们这些野蛮人。
林靖文望着西方,默然不语。
第六卷 二十载征战四方 第三章 唐宋之盟(下)
更新时间:2009…4…24 0:43:58 本章字数:8259
在回辽阳之后,林靖文终于了解到赵佶那个自命风流的家伙为什么屁颠地派人跑来跟他说什么结盟了,很简单:夏国出兵了。本来么,夏国出兵宋国也不会咋滴,宋、夏打了一百多年也没见谁被打趴下,即使加上一个方腊,对宋朝来说威胁也不是那么大,可别忘了,大唐仍然陈兵十万于江南,更甚至,如果北方的辽国再插上一脚呢?这种情况就仿佛四面八方全是敌人,就等着刮分中原。可以说突然之间堂堂大宋朝就陷入了生死危机之中。
从这一点上看,宋朝很有必要与其中一方达成和解,世仇西夏是没和解的可能,已经打出造反旗号的方腊也不行,只有国土并不相连的唐国跟大宋说不上有什么值得死掐到底的仇恨。不过林靖文还是很疑惑,赵佶这个“名垂千古”的昏君看得到大宋朝的危机吗?要说吟几句诗画几幅画乃至风花雪月,赵佶是有那么几分本事,可说到治理国家尤其是这种战略眼光…………赵佶身上有这种东西吗?带着这种疑惑,林靖文回到了辽阳城。
现在的辽阳城比之一年前可是大变样了。
一年之前,辽阳是辽国东京,虽是五京之一,不过辽国可从没把辽阳当回事,城池不修,兵甲不备…………从完颜阿骨打最先拿东京开刀就知道这个所谓的东京破败到什么地步,甚至都比不上远在草原中的上京。
一年之后的现在,作为一国之都地辽阳城自然是集结了大唐的精华。经过一次大规模扩建,可以说。只论规模的话现在的辽阳城并不输于东京汴梁,只是不如汴梁那么繁华,人口也没那么多。
按照林靖文的旨意,辽阳城还是没有修建城墙,没那个必要,修个城墙所需的费用和人力足够朝廷组建十几个万人队了,有这么多的兵马足够将辽水流域清扫一空,没有哪个敌人能够兵临辽阳城下…………朝廷也是这么做的,修建城墙的费用和人力被用到了组建新的军队上面,不是有句话么。最好地防守就是进攻,林靖文可从没想过防守辽阳城这个一国之都。
“大王还朝。”
太监那尖细的声音惊动了整个王宫,太监宫女们好一阵忙乎,当然也惊动了王后韩玉容,韩玉容这个时候正跟郑皇后乱七八糟地瞎掰,礼仪之下自然是不可能抛下宾客跑去迎接林靖文,虽然她很想。
离朝两月有余,林靖文对韩玉容还真是怪想的,一回王宫别的先不管,先去后宫见他的美人再说。
“大王圣安。”
“玉容……”
林靖文刚喊了一声。却见大小两个陌生的美女正好奇地看过来,“有客人在呀,寡人失礼了。”
韩玉容连忙应下:“大王,这位是大宋朝的郑皇后。她是作为使节出使我大唐。”
“原来是皇后娘娘,失礼了。”林靖文连忙重新见礼………古代的礼仪繁杂程度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总之是麻烦透顶,见个人都不怎么自在…………这个时候得管好自己的眼镜,虽然林靖文很想看看宋朝地皇后长什么样。但处于礼仪他也不可能盯着人家看,“寡人倒是不方便呆在这里。这样,娘娘到来之时寡人不在朝中,实在失礼,今天晚上寡人就设宴为娘娘接风。”
“大王客气,哀家到来的时间也不对,倒是劳动大王来往奔波,也是过意不去。”
一番客套自不必提。
林靖文刚刚回来,虽然很想休息。但他更想知道宋国到底是怎么个回事,连忙派人招来王散。
“大王圣安。”
“免礼。”林靖文看着已经有些发福的王散倒是惊奇了一下,这个书生刚见他的时候瘦得跟竹竿一样,没想到现在也象后世地那些“人民公仆”看齐了,不大不小地开了个玩笑:“爱卿近来过的不错呀,都开始长膘了。”
王散倒是恭谨依旧。“不敢。微臣能有今日,自然是大王的恩宠。”
说了两句闲话。还是王散先进入正题:“大王见召,可是垂询宋朝遣使之事?”
“恩,寡人很好奇,赵佶是什么德性想必爱卿也很清楚,要说他会看出赵宋的困境寡人是不会相信的,其中想必有些由来,爱卿可有教我?”
“不敢,微臣自当为大王解惑。王散看来是早有准备,不慌不忙道:“赵佶其人志大而才疏、好安逸而远烦劳,于治国一途毫无才能可言,这么一个昏君自然不可能有这样地眼光………西厂已经探得,此次出使并非赵佶的主意,而是郑大人。”
“郑大人?”
“御史台左制御史郑之原郑大人。”
“郑之原?!”只是一瞬间,林靖文却想到了很多。
王散也不发表什么评论,只是继续说道:“郑大人是先秘密联系了此次出使的郑皇后,然后通过郑皇后告知宋枢密使安公焘和小种将军种士衡,联合三人和一些朝臣之力才说动了宋帝赵佶,故而有此次出使之事。”
林靖文这会儿却没开始那么吃惊,只这么一会儿的功夫他就想明白了,却是无奈一叹:“我大唐虽已立朝,看来在中原的那些人眼中还不过是蛮夷而已,不为正朔。”
郑之原虽然向中原告密………也说不上是告密…………不过既然主内部监察的锦衣卫没有特别报告,那么说明他还没有背叛大唐,那么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他不想郑家有什么灾祸,通知家族好做些防范而已,不过他首先告知的却是郑皇后而不是郑家之主郑坤。那么第二种可能性比较大。而第二种可能就是,在郑之原的眼中还是心向宋朝多些,或者在他看来,之所以他现在在为大唐效力不过是被逼而已,他还是以宋人自居。
那么,在郑之原地眼中,大唐朝是不是就是一个笑话?唐人在他心目中是不是与契丹人女直人这样真正地蛮夷没什么两样?如果郑之原是这么想的,那么中原的那些人更会是这么想。
林靖文的思绪飘了很远,当初他以“唐”为国号,除了收拢辽东汉人和异族的民心之外。更多的考虑就是被中原接受这个问题了。现在看来,他地第一个目地达成了,辽东的汉人和归附汉人地异族人已经心归大唐,不过第二个目的却是完全落空………要知道,林靖文原本的计划可不是以“唐”为号的,这不仅是一个国号的问题,还有体制,以“唐”为号则必须采用一些前唐朝的体制和律法…………不要以为国号仅只是一个称呼而已,古代关于立国有一整套的规范和制度,现代人浅薄。并不讲究这些,不要把现代的一些东西套到古代去…………而林靖文心中真正中意的却是秦制,两者之间差的太远了。
依然不被接受吗?林靖文苦笑不已,回想起来。之前地许多事却是他在做无用功。
王散的一句话让林靖文想到了许多,也让他下定了决心,至于是什么决心,看后文,o(
“王爱卿。探报准确吗?真的是郑之原?”林靖文实际上已经明白了,只不过想最后确认一下而已。
王散头垂得低低的,不敢看林靖文地脸色,虽然林靖文的脸色看起来很正常,“臣等不敢欺君,事实正是如此。”
王散的消息肯定是正确的,第一,以他的胆子还做不出欺君地事来,第二。林靖文自然不可能听风就是雨,西厂和东厂还有锦衣卫的职权有一部分是重叠的,就对内这一块来说,不但西厂能查出郑之原的事,东厂和锦衣卫肯定也会有记录,林靖文只要命人一查两方的资料就知道了…………林靖文已经偷偷命太监传令去查了。
很快。消息传来:一切属实。
“那么。传旨,削去御史台左制御史郑之原顶戴袍服。贬为庶民,流放中原。”林靖文叹了口气,道:“既然他心系中原,那么寡人就如他所愿。”
“大王圣断。”既然掌握情报的王散表示了支持,那么林靖文仅仅依据一句话一个消息作出的判断就是正确的,并不是冤枉人的臆断。不过王散还有后话:“不过大王,郑之原之妹该如何处置?”
“郑之原之妹?”林靖文想了一会儿,恍然大悟:“爱卿是说郑六娘吧,一起流放便是。”
“可是大王,王后娘娘为大王选秀,这郑六娘也在其中,而且深得娘娘喜爱,娘娘已有选其入宫地打算,这个……”
选秀一说林靖文倒是想起来了,韩玉容嫁给林靖文也有几年了,可是一直没有生育,甚至连怀孕都没有,以前还不怎么样,林靖文夫妇二人都没将此事放在心上,不过现在嘛……君王不可无后,韩玉容只得为林靖文多选些妃嫔了,只是没想到这郑六娘也在其中。
说起这个林靖文就郁闷,他可是挺正常的一个大老爷们,后世的多次体检证明寡人有疾之类的事不可能发生在他身上,难道说韩玉容先天不育?或者说他林靖文跟项少龙前辈碰到了同一件事?他林某人不可能背到那份上吧,几年下来一炮不中?
林大官人十分郁闷,大手一挥,“美人多的是,不差郑六娘一个,放逐。”
“喏!”
这边郑皇后跟韩玉容正聊的欢,却不想太监突然跑进来:“娘娘,大王诏令到。”
韩玉容正准备接诏,太监却道:“娘娘不必如此,大王地诏令是下给郑姑娘地。”
“郑姑娘?”
郑六娘正在旁边坐着呢,林靖文来的时候看到一大一小两个美女,大地是郑皇后。小地就是郑六娘了,可惜他贵人事忙,把人家一个大美人给忘了,不过也是,古代的礼法限制,他不可能死盯着一个大姑娘看,本事就对郑六娘的样貌只是有些印象,时间长了加上一直这么忙,忘了也是正常。
郑六娘不敢怠慢,连忙屈膝接诏。
宣读诏令的是大纳言李公则。
“维秦元1341年。岁次庚申,六月丁酉朔,七日乙亥,大王诏曰,寡人执象御民,稽古布度,顾幅员之至广,常临履以自持,莫不顺人之心,奉天之道………”(古文很难编啊。偶编不出来,凑了两句意思一下算了)
圣旨这玩意儿就这样,拖拖拉拉一大篇,中心意思很简单。要么升你的官要么降你的职,但七扯八扯就是能说上一大堆。郑六娘听得晕晕乎乎,最后总算是明白了,唐王将她的哥哥放逐到中原,她也跟着被放逐了。
李公则冷着个脸。道:“郑姑娘,大王洪恩,念在尔兄为朝廷效力有年功劳卓著,故而不加诛戮,你这便回去收拾一下回中原去吧。”
郑之原的事郑六娘多少知道一些,本来她就提心吊胆的,这种事放在古代那可是大罪,严重点说就是谋逆,说轻点至少也是个欺君。依唐王一贯的行事作风杀头还是轻地,弄个株连连坐十分有可能,现在却仅仅只是被放逐……一时间她还真不知道是该庆幸呢还是表示一下悲哀,整个人显得有些呆木。
而郑皇后心里就复杂多了,刚开始她就一个想法:事发了,可后来听着听着。事情也不是那么严重嘛。总算是松了口气。在她想来,被放逐就被放逐吧。郑之原兄妹本就是宋人,而且她也知道郑之原的心思,郑之原根本没想过做唐臣,功名富贵每个男人都想,但郑之原想的更多的却是宋朝的功名富贵,可没唐国什么事……结局还算圆满,这么想着郑皇后反而是有些高兴,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事对两国的结盟有没有影响,按照历史上的惯例,影响那是大大的。
不过发生了这样的事总是让人尴尬地,聊天也聊不下去了,郑皇后趁机告辞,连忙拉着郑六娘闪人。
是夜,林靖文在御花园设宴款待郑皇后一行,宴席间谈笑风生,一点也不象是要与大宋交恶的样子,郑皇后这才松了口气。
休息两日…………主要是林靖文要休息…………双方正式商谈盟约。
对林靖文来说,郑之原的事虽然不是小事,但还没到影响他的战略布局地地步,不可能说为了一点意气就到更改国策的地步,与宋和解是他早就定下的计划,多一个郑之原少一个郑之原没有区别,这就是政治。
不过么,宋人,具体的说是儒家盛行的古人,根本没有这样地政治素养,换作赵佶肯定是因为意气之争而放弃国家利益,对他们来说,面子大于一切,或者说是所谓的大义大于国家。因此来说,郑皇后心中就感觉像是欠了林靖文什么似的。
“好了,娘娘可以将来意讲明,我等这便商议。”
郑皇后毕竟只是女流,谈判的事还是靠副使郑居中。
“大王安康。”郑居中这家伙虽然还不怎么瞧得起唐人,但怎么说,他也是见识到了唐人的武功和强硬的作风,自找苦头的事他可不会做,因此执礼甚恭。“我大宋朝皇帝遣下臣与使只为一事:愿与唐盟。”
林靖文和满朝文武面面相觑,有这么谈判的吗,第一句话就透露了自己的意图,这家伙到底会不会做外交啊?不过这也是林靖文喜闻乐见地,也道:“代问大宋皇帝安康…………郑大人是说大宋想与我大唐结盟?”
“然。”
“可是郑大人,唐宋两国刚刚才两战结束,说直接点,大宋方两败于唐,且现在尚有些事情没有谈妥,大人却告诉寡人:愿与唐盟,寡人不得不怀疑你们的意图。”
见林靖文说到宋朝的痛脚,郑居中一下子面皮就红了,颇有些羞怒,却忍了下去,只道:“大王此言差矣,我大宋确是诚心来与大唐结盟的。没有什么别的意图在内,大王不必怀疑。”
“若是诚不诚心能靠一张嘴说,那么这世上也就不会有背信弃义这个词了,得用一些事实来证明才好。郑大人,大宋朝将用什么事实来证明你们地诚心呢?”
郑居中更是愤怒,却强压下怒气,道:“大王好生无礼,堂堂大宋朝秉圣人教化,我朝皇帝更是天子之尊,自然是一诺九鼎。何来妄言?我朝皇帝说与唐盟,自然是诚心与唐结盟。”忍了半天这厮还是没忍住,漏了一句话:“大王可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大胆。”众唐臣大怒,眼见就有人准备叫侍卫了。
“无妨。”林靖文制止了众臣,连连大笑,道:“社稷,圣器也!国家之重,事关亿万黎民福祉,岂能因所谓地圣人教化和什么一诺九鼎就胡乱托付社稷,寡人虽非明君。却也非如此昏君。寡人打个比方,比如说大宋与辽国结盟,相约互不攻伐…………事实上宋辽两国已经这样做了…………可是结果呢,辽国虽未大肆举兵却也年年南侵。河北黎民饱受刀兵之灾,浪荡无依,却不知郑大人怎么解释宋辽之盟?”
这是事实,事实用得着狡辩吗?不能。郑居中无法解释,张着个嘴支支吾吾无话可说。
“那么郑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