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之安居乐业-第1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不可能传给下一代,既然不能传下去,也就不能分封土地,而是户口。”
一番解释之下,赵佶等人总算是明白了,却马上又有更多地不明白。只是不好再问。
一群宋臣听得那是垂涎欲滴。这些封赏很丰厚呀,要是他们是唐臣那就好了。这些庸碌之辈只是看到了封赏的丰厚。却直接忽视了赵的那句话“无战功者不可爵”,如此丰厚的封赏那得立下多大的军功才能得到啊,这可都是要将士们一刀一枪浴血沙场挣来的,这些宋臣倒好,难道他们以为拍拍唐王的马屁进进谗言就能得到不成?
郑之原也在这群宋臣之中,他被驱逐回中原之后,因家世好,加上怎么说也算是于宋有功,因此被赵佶赏了个官职,也不过个把月的时间,这个把月的时间足以让他看明白了很多东西,尤其是现在看到神采飞扬的赵,更是让他感慨万千。
大唐虽然地处边陲,国小民少,而且唐王也没有什么好出身,郑之原原本对大唐是很不屑地,鄙之如夷,认为其比不上中原正统…………最主要的是,唐王废儒兴法,这让头脑中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郑之原怒火中烧,背叛唐王他是不敢,但身在大唐心在宋他却是这么做的,结果被唐王驱逐。
唐王废儒,结果大唐好生兴旺,大宋崇儒,结果懦弱至此。郑之原深吸口气,看着眼前神气而又凝重的赵,还有平静淡然的冲德,却也不知道自己的抉择是对还是错,儒或者是法孰优孰劣?
儒或者是法孰优孰劣还不好说?秦朝以法而盛,但过于严苛,是以二世而亡。秦以后各朝都是废法兴儒,结果每朝都是内乱外患。汉始兴儒,然亡于内乱;晋儒大兴,却亡于五胡;到了隋唐时代,这两朝没一个是独尊儒术的,唐朝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压制儒家,结果唐朝之盛强汉亦有所不及;而到了大宋朝,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结果这半部论语治出来的天下积弱百年,简直是个人都可以踩上一脚。历史已经证明,就治国来说,法强于儒。
赵佶也想了很多,不管大唐再怎么边陲再怎么国小民少,但大唐兵甲甲于天下,这一点毋庸置疑,而大宋朝缺的就是这样武功鼎盛地盟友,一旦唐宋结盟,哼哼,以后看契丹人还敢不敢对朕放肆。不过赵佶还是问道:“皇儿,朕以父亲的身份问你,你且老实回答,你说大唐的国力如何?军力几许?”
赵一愣,心下犹豫起来,虽然是赵佶这么说,但泄露大唐机密的事他可不做,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
见赵为难,一直沉默不言的冲德撇了赵佶一眼,道:“这也不是什么秘密,稍微一打听就知道,臣且说与陛下听。大唐现有六府三州之地。鸭渌府、营州府、安东府、兴中府、黄龙府、夷州府,琉球州、美岸州、仁州,再加上一个辽阳尹,疆土两千里,户口千万。这并不是什么秘密。”
赵佶听得眼睛一眯,恩,实力还不错,又问:“那军力呢?军力几许?”
冲德还没回答,郑之原却忍不住心中震撼,出班道:“禀陛下,此微臣可以回答一二。”
赵佶一见,原来是这个家伙,也不责他逾越之罪,只道:“爱卿快快道来。”
郑之原深吸口气。道:“大唐尚武,唐人从幼时起即跨刀挽弓,加上唐王曾令耕牧并重,唐人可以说是自幼长于马背之上,个个弓马娴熟,好勇武,善技击之术。是故,大唐全民皆兵,如果需要的话,只需唐王一声令下。大唐可以很轻易地征召百万兵甲,皆为精兵,征则可战,战则能胜。”虽然已经被驱逐出大唐,但全民尚武全民皆兵这一点时至今日仍然让郑之原满心震撼。“据微臣所知,长公主殿下虽是女子之身。但身为大唐公主,却也是久习弓马,不输于男子。”
赵佶惊骇不已,不由得望向冲德。
冲德点点头,道:“是地。父皇,大唐律定全民尚武,臣身为大唐长公主自然不能违背律法。”
大唐身处辽东虎狼之地,又是北方,那里的百姓就是不加以训练也是个个勇武…………自古如此,北人之勇武远胜南人…………林靖文入主辽东之后更是以各种政策和律法加以推动,枢密院每半年就集结百姓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训练。是故全民皆兵并不是什么夸张的话。加上大唐以森严地军法、优良地军械还有先进的战术加以操练,唐军之精锐甲于天下。
赵冲德二人给宋室君臣讲起了唐王的事。早年。那还是政和年间,那时候林靖文手上既没多少钱粮,更没几个兵,兵器铠甲也算不上优良,更重要的是,那时候地林家士兵大多是从泼皮、厢军还有两浙百姓中选出来的,那个时候的林家士兵根本跟勇武不沾边,当时林靖文完全就是以森严地军法和优厚地赏赐来约束部下,每有征战,全队退者斩队正,全队退而队正亡者全队皆斩,就是在如此严酷的军法约束下众士卒拼死奋战,一仗一仗打下来,林靖文才以区区千把人起家,到如今打下了偌大一个王朝。回想起那个时候,可真是怀念啊!
就在赵跟宋室君臣在怀旧地时候,辽东的林靖文现在非常郁闷。而之所以郁闷,乃是因为一个大光头从辽国跑来了。
辽国出兵从伐,林靖文也遵守约定,令唐军撤出了大定府,不过雁过拔毛,以林靖文的德性可能放过这么大一个国都吗?
辽国定都大定府已经百多年,百多年的积累啊,林靖文可是听说辽国国库里金银堆积如山钱帛无数。还有啊,大定府城北可是有一个大马场,在辽国鼎盛时期那里有百万匹战马,都是官马,当然,现在是没那么多了,但几十万匹还是有地,辽国民间正缺马,虽然官马无数,但耶律延禧这个守财奴是舍不得分给自己的臣民的,这下倒好,一股脑便宜了林靖文。
林靖文一声令下,那朵差点将大定府翻了个底朝天,辽国国库?搬走;粮仓?清空;王公贵胄?抄家。林靖文倒做不出发掘坟墓发死人财那样的事,那是没品的董卓才做的事,他林大官人可是高尚的人,可不会做这样的事。
大定府作为辽国国都,王公贵戚可不要太多,巨商大贾肯定也是少不了的,一个字:抄,有人反抗?好办,唐军也不杀人,现在辽东正在开凿大运河,奇缺奴隶,你敢反抗,好,拉回去挖运河。
而另一边,萧里得显带着征夏还朝的大军驱赶着掠来地党项奴隶,顺路将大定府北方的大马场清扫一空……
听说耶律延禧回到大定府之后硬是气得吐血不起,辽国国库尽失,钱帛粮草马匹军械一应皆无,大定府被俘的二十余万守军被唐军拉去开凿运河,从其它地方调集兵马吧又没有钱粮来养活,加上众多商贾被抄,赋税也征不起来,耶律延禧无法可想之下只得迁都祈律府。
这笔买卖辽国亏大了。
说起来。那朵几乎将大定府翻了个底朝天,王公贵戚商贾富绅被查抄无数,但有一个地方有那么一群人那朵是万万不敢动的,实际上是林靖文还不敢动,那就是佛寺。
也就是和尚庙。整个大定府也就那些个和尚庙没被如狼似虎的唐军光顾过。宗教善于蛊惑人心,佛教更是个中翘楚。别看佛教开口闭口什么普度众生慈悲为怀之类的屁话,看看历史上已经发生地四次所谓的佛难就知道了,若非佛教玩弄民心玩地太过火,北魏、北周、唐、后周四朝皇帝会放着宗教这么好的收拢民心的工具不用而要去剿灭吗?唐太宗、高宗两位皇帝都是抬出道教来压制佛教,可惜到了女皇帝那一代,女皇帝为了稳固帝位却反过来抬高佛教压制道教,而到了玄宗、德宗却马上又压制佛教,武宗时期更是大规模灭佛,这样地事后周世宗也做过一次。宋朝就更不用说了,道教、景教等大行其道,独独对佛教不闻不问,既不表示反对,但也绝对不会支持。
看看佛教的教义就知道了,什么出尘啊、戒律啊、慈悲啊之类地,整个太过消极,五戒七律之类的就不说了,戒嗔戒贪戒痴,这要都戒了那还是人么?那是机器人。还有出家。佛教讲究出家了就意味着斩断尘缘,何为斩断尘缘?意思就是,出家之后你的爹娘就不再是你的爹娘,而是陌生人,你的子女也不再是你地子女,他们跟你毫无关系……这是人说地话吗?不赦的十恶也没这么离谱。
还有。佛教地中心思想就俩字:慈悲,何为慈悲?普度众生就不说了,那是满头包的光头佬才做地事,一般的小和尚还没到那境界,一般意义上。也就是在普通人眼里的佛教慈悲就是忍让,什么都得忍让,忍无可忍还得继续忍,别人扇你左脸你得将有脸伸过去,别人杀了你爹你得念声“我佛慈悲”毫不介怀,别人**了你老婆你得视而不见……太过消极,实际上是太过懦弱。
所以。在汉人有血性的时候。佛教从来没有立足之地,反而是血性一代代消失之后佛教才大兴。佛教是西汉早期传入中国。当时强汉之威一时无两,那时候的汉人多是血性之辈,佛教传了四百年都没什么名声;汉之后五胡乱华,在异族的屠刀之下汉人苟且偷生,血性无存,佛教因此大兴;而到了唐代早期和中期,汉人又起来了,那时候汉人征服的土地何止万里,汉家儿郎用撒不尽的热血成就了“盛唐”赫赫威名,那个时候根本就没佛教什么事,安史之乱之后唐朝没落进入乱世,人命贱如猪狗,百姓又得忍让,佛教再次大
其实说起来,每次佛教大兴都跟异族有关。五胡乱华,佛教大兴;唐末夷乱,佛教大兴;契丹女直横行时期,佛教大兴;蒙古人入侵,佛教大兴;满清入侵,佛教大兴;百年国难,更是只闻佛教不知道教。
从这里就知道,当汉人饱受欺凌的时候,佛教的“慈悲”就大有市场,而当汉人地身份是征服者的时候,佛教算哪根葱?
现在林靖文意图复兴汉族,大唐在他的带领下不仅全民尚武,兵锋所指无不屈从,汉人的血性已经被他激发出来,所以,在大唐境内,佛教根本就没什么市场。
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大光头跑来对他说:“施主,你太好杀了,放下屠刀吧,我保你成佛。”
这个大光头是辽国有名的高僧:惠静。唐军在大定府纵横捭阖,被抄家灭族者不知繁几,虽然没有血流成河那么夸张,但几十万辽国军民被贬为奴隶被拉去挖运河,其凄惨程度也差不了多少,于是惠静这个光头佬坐不住了,想凭着他“有道高僧”的道行来感化他眼中地暴君:唐王林靖文。
第六卷 二十载征战四方 第七章 寡人来为你们选择信仰
更新时间:2009…4…24 0:44:00 本章字数:4986
唐王宫。
林靖文和惠静相对而坐,旁边就几个伺候的宫女和负责起居志的文吏,另外就是陆青城和惠静身边随侍的沙弥了,再无旁人。
惠静虽然坐姿端正目不斜视,但眼里却不时闪现一丝畏惧,毕竟他是来劝谏“暴君”的,暴君爱杀人,若是劝谏不成功他的脑袋可就不保了,高僧也得珍惜生命不是,还有“众生”等着他去“普度”呢。
林靖文的态度不咸不淡,虽然他十分的厌恶佛教教义,但毕竟佛教不是什么邪教,也是正统宗教,真正有德的高僧他也会尊敬三分。可惜,三千红尘,十万诱惑,今生后世算上两个时代他都没见过一个真正有德行的和尚,更不要说是高僧了。那些个和尚,念起经来比听曲都不差,摆起谱来比大明星高明多了,论道貌岸然连高官显贵也得甘拜下风……个个看起来已经很有“德”了,可实际上呢?名、利、财、欲,这些有“德”的高僧一个都不肯落下,个个捞起来比谁都狠…………实际上,这些所谓的高僧也不过是俗人一个,甚至,他们的欲望比大多数普通人更大。
不过古人底蕴醇厚,或许还真有几个真正有德行的高僧,就是不知道眼前的这个惠静是不是。
沉默了一会儿,惠静受不了王宫之中沉重的气氛,或者说受不了殿中甲士犀利的锋芒,不得不率先开口,“贫僧惠静,特从大定府赶来拜见大王,大王安康。”
林靖文摆摆手,“大和尚有心了,却不知大和尚远道而来。可是有何教以寡人?”
“不敢。”惠静颔首道:“却有一事欲与大王探讨。大王身为一国之君,挥军征讨原是正常,只不过,大王的兵马于大定府行事颇有不当之处。以贫僧观来……”
“大胆!”陆青城一声断喝:“大和尚。你是在指责我家大王吗?好大的胆子。”
“不敢。”惠静刚才还有几分惧怕。但让林靖文佩服的是,这会儿他倒是胆子大了起来,被陆青城这么喝斥也是面不改色。“贫僧何德何能敢指责大王。只是,贫僧修行有年,虽不敢说道行高深,却也明白了几分道理。大王乃是一代雄才,开疆拓土本也是明君所为。只不过大王麾下之将士却不如大王般贤明,行事却有些过了。”
林靖文挥退陆青城,饶有兴致地看着惠静大和尚,问道:“哦,不知如何个过法?”
惠静一时不知林靖文的态度。不过看林靖文也没发怒的迹象,也就豁出去了,他本就是为了劝谏而来。“天子兴兵,将主征伐,自古皆然,此为正道,即是有所死伤也不悖天德。然。上天有好生之德。征战厮杀在所难免,但凶蛮嗜杀却非正道。大王之兵马于大定府横行无忌。动辄抄家灭族,稍加反抗即掠之为奴,伤人性命者比比皆是。贫僧尝闻,天子有德,专人而不自专者,广夏有方,忠贤有常,是故,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也,天子有德而四方从服也。陛下乃一代圣君,岂不闻明一察道者……”
“行了行了,”林靖文听得一阵头晕,跟他掉古文,老天,虽然来到这个时代也有十年了,但他还是听不懂太过晦涩地古文,惠静的后半句话他也就听懂了三分,啥意思?不明白。不过大致上林靖文是知道的,无非是劝他不要滥杀百姓而已。“大军所出,不从则死,自古皆是如此,大和尚又何必管这么多,大和尚已非俗世中人,何不专心修你的佛法,却来考校红尘中事。”
惠静愕然,一句“已非俗世中人”却让他无从再言。
林靖文也不想再听他唧唧歪歪了,转眼跟他论起了佛经教义。
一番谈论下来,林靖文大吃一惊,这个惠静地欲望大不大他不知道,但这个大和尚对佛教教义地理解却让他大为失望。谈经论佛一般是背诵些佛经再谈谈对佛经地理解,跟儒生学儒差不多,都是死背书然后再断章取义一番,惠静对这些很在行,几乎就是滔滔不绝…………每个朝代新立,统治者大多会挑选一个宗教大力扶持,惠静还以为林靖文对佛教动心了…………不过林靖文对佛经可是个半吊子,也不想做这样的无聊事,惠静的俏媚眼算是白使了。他跟惠静谈起了佛教的教义、思想还有佛教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之类的,但让他失望的是,对几十部那么多地佛经张口就来的惠静对此却是哑口无言。
“陛下可是说宗派?贫僧所学佛法倾向于华严宗。”
林靖文算是看出来了,感情在这个惠静眼里或许连“佛教”这个观念都不存在,真是失败啊!不过难得的是惠静这个人的德行倒是不差,配得起“有德高僧”的称呼。
东扯西扯了半天,惠静几次把话题转到劝谏之上地时候都被林靖文给扯到别处,想问下林靖文是不是想扶持佛教吧,这个问题他敢问吗?结果两个目的一个也没有达到,惠静只能郁闷地回大定府。
惠静虽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不过他却是勾起了林靖文的一番心思,那就是宗教。
是时候考虑一下宗教问题了,不过,是从现在的宗教中挑选一个出来然后加以扶持呢,还是建立一个新的宗教?
景教、摩尼教之类乱七八糟地宗教就不用考虑了,佛教虽然缺点多多,但优点也同样地多。不过林靖文可是知道一件事:中国本土的佛教跟印度地佛教,两者之间的教义天差地远,除了慈悲论、众生平等论、转生说之外,两者之间几乎没有相同点,几乎完全就是两个不同的宗教。相对来说,中国本土的佛教受道教和儒家文化的影响十分的大,特别是受汉唐时代原滋原味的早期道教教义影响很大(学术界有一个说法就是,中国的佛教简直就是原始道教教义地翻版。两者之间不是说几乎完全相同,而是撇开上述三点之外几乎没有不同,就是两教的哲学观相差比较大),倒也有几分吸引林靖文的地方。不过转念一想。佛教又被称为“民族血性的杀手”、“进取精神地天敌”。还是离这东东远点比较好。
再说道教,林靖文考虑宗教问题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十年来都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也查阅了很多资料,拜天所赐,这个时代地文献资料失传还不太严重,林靖文查到地东西很多后世都已经失传了。
中国原始道教可不比经过儒家阉割之后的后世道教。原始道教的观念讲求的是积极、进取、务实。道家认为,这个世上没有神(三清四帝之流都是汉代以后历代学者渐渐“创造”出来的),只有人本身才是万物之灵,神仙神仙,所谓神仙也是人经过修炼而成的。也就是说,道家认为,普天之下,所有的人都是平等地……撇开这些外在不谈,道家的中心思想就是自然,所谓自然可不是跳出红尘之外冷眼看世事,或者是行事应该向自然万物学习之类的。而是说人的一切行为应该顺其自然。这一点林靖文很满意。有平等这个噱头,而进取、务实又是他想要的。只要再加点别地东西,一个符合要求的宗教不就有了么。
当然,林靖文想要宗教主要是有两个目的,一是出于政治需要,大唐现在虽然国小民少,但既然是征服者,以后的地盘肯定会越来越大,现在才打了个辽国就跑出来一个佛教,那打西夏呢,是不是伊斯兰教和景教都要跑出来?打到安西呢,会不会又有什么别的宗教?蒙古人征服了半个世界,却被这半个世界的宗教给同化了,金帐汗国被东正教同化,成为俄罗斯帝国的哥萨克;伊尔汗国臣服于伊斯兰教,被奥斯曼人称为鞑靼;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现在成了中亚,那里地人没有自称蒙古人地……还有一个显著的例子,日耳曼人,罗马帝国时代日耳曼人可是罗马地大敌,后来日耳曼人更是直接灭掉了西罗马,但之后呢,查理曼征服了日耳曼,引基督教入其地,现在的德国人可是大多信奉基督教的,直接被同化了。所以,必须要有自己的宗教。
惠静走后,林靖文也没心思打理朝政了,直接下令:“着,王后韩氏监国,垂帘听政。”
陆青城大惊,“不可,大王如今一不亲征二则身体康泰,亦无琐事缠身,大王即在朝中,又岂有王后监国之理,大王三思。”
林靖文摆摆手,“寡人是有一件重要的事需要处理,事关我大唐社稷,暂时无法顾理朝政,暂就由王后监国吧,陆爱卿,这些时日就劳烦你了,由你辅佐王后。”
“不敢,食君之禄,微臣自当尽力。”陆青城也不再说什么,事关大唐社稷,他也不敢拦。
“另外,速传将作大臣吴煦(蛋蛋出宫,大家鼓掌欢迎)来见寡人。”
吴煦这个人本就是个道士,只不过同时也精通匠艺而已,虽然将作院也离不开他,但现在么,只能将他抽调出来了,将作院的事看能不能另找个人替上,而最重要的是,吴煦忠心,即使让他掌握了宗教也不至于背叛,而另找个人就很难说了。再说,宗教之事要是成了,这也是一场富贵。
吴煦匆匆赶来,传旨的宫人催的很急,他还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只是,来到之后他却看到林靖文正在伏案奋笔疾书,时而停下来考虑些什么。吴煦不敢打扰,只得在一旁候着半晌林靖文才停了下来,他却是早就察觉到吴煦的到来,现在事情忙完了,拉过吴煦,道:“爱卿且看看寡人的构思有何不妥之处。”
吴煦简直摸不着头脑,这么匆忙的叫他来就为了叫他看这个?不过他只是以为自家大王又想起了什么匠艺上的构思,这种事以前发生了也不止一次两次,大王的构思一向都不错,那么就看看这次的吧。
不过,刚看个开头他就觉得不对了,越往下看越是不对,不禁以疑惑的目光看向林靖文。
“先不管别的,继续往下看。”
这个时候,女官来传报:“大王,总理大臣陆大人、兰台大学士李大人、大纳言李大人汇同各部大人求见,还有王后娘娘。”
“传。”
一会儿,一群人鱼贯而入,人可真齐啊,兰台和御史台有头有脸的几乎都到了,就差殿台没来人了,总理院、律政院各部尚书、少卿也来了不少,甚至枢密院都来了几个,有资格上早朝的人几乎都到了。
以韩玉容为首,众人拜见之后,韩玉容首次拜服于地,谏道:“听说大王传谕让臣妾监国,臣妾恳请大王收回成命。”
众人也跟着山呼:“请大王收回成命。”
林靖文这才注意到,韩玉容的穿着十分正式,居然是朝服,凤冠霓裳无不齐全,就连拜见的礼节都是中规中矩,这是哪一出?
一旁负责起居志的官员却连忙写下一句:“乙酉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