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秦皇纪-第2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以说,两人是天骄并世而生,只是因为各种原因,并未在战场上交手。不过,这不能阻止两人的神交,两人虽是初次见面,却是神交已久,今日一见面,顿生知己之感,惺惺相惜,仿佛已经是数十载交情的老友似的。
    “人言‘能敌白起者,非乐毅莫属’,你二人是并世天骄,如今,皆归秦了,寡人之幸也!秦之幸也!”秦昭王把白起瞧瞧,再把乐毅瞧瞧,欢喜不已,咧着一张嘴哪里合得拢。
    白起和乐毅都是天才,二人在军事上的才干非常杰出,一生能有一人为臣已经是了不得了,秦昭王如今却把两人都网络了,还有比这更让他欢喜的事吗?
    秦昭王上了穆天子车,然后把白起和范睢请上去,陪着乐毅。这驾车之事就着落在秦异人身上了。本来,秦昭王要亲自驾车,乐毅再三推辞,他不敢当。
    再者,秦昭王年岁大了,这驾车之事他是不是能胜任还在两说。
    秦昭王不能驾车,自然是要太子代劳。只是嬴柱身子骨太弱,他无论如何不能驾车,这驾车一事就只能着落在秦异人身上了。
    对这事,秦异人倒不推辞,因为这是乐毅,是让他心折的乐毅,更何况乐毅对他有大恩,为他驾车也无不可。
    乐毅的名声太响亮了,赶来迎接的秦国国人庶民太多,官道两旁全是热情的秦人,呼喊着乐毅的名字,这让乐毅格外激动。
    “秦人质朴、热情,果如斯也!”乐毅看在眼里,大是感慨:“山东之地骂秦为虎狼,何其误也!乐毅一路所见,秦人质朴、敦厚、热情、勤于稼穑,安居乐业,此王道气象,秦将一天下也!”
    秦国一直是山东之地谩骂、贬低的对象,在山东之地嘴里,秦国就是虎狼,就是残暴不仁,真正能够看到秦国可贵之处者少,最有名的就是荀子了,他不仅赞扬秦国,还得出秦国必将一天下的结论。
    正是因为如此,荀子虽是“儒家六宗”之一,曾经一度不被儒家承认。
    到了王宫,秦昭王举行了盛大的酒宴,欢迎乐毅的到来。
    这次酒宴很隆重,很奢华,比起秦异人班师归来还要胜上三分。
    这又让乐毅感动不已。
    要知道,秦国崇尚节俭,秦昭王是出了名的节俭之君,一餐饭不过一份肥羊炖、一些饼,一碟蒜泥、苦菜,就是酒也不过三爵。象今天这般奢侈的事情,在秦昭王一生中绝无仅有,这都是因为乐毅之故,要乐毅不感动都不成。
    酒宴罢,秦昭王把乐毅请到上书房,冲乐毅躬身见礼,道:“秦欲一天下,结束数百载战乱,还请先生教我。”
    (未完待续)
第二十二章 绝世两水工
    乐毅大才绝世,把他请到秦国来,对秦国的帮助不仅仅在于办学,还在于他可以给秦国提出极富远见的建议,而这正是要统一天下的秦国极需要的。
    对于一心想要统一天下的秦昭王来说,他心里火热,要不是怕太过突唐,秦昭王在见到乐毅之时就会问计了。如今,礼节终于完了,秦昭王第一时间就问了出来。
    听听乐毅的见解,这是特别重要之事,不仅秦昭王期待,就是范睢、白起、司马梗、秦异人、王翦、李斯和韩非也是期待,无不是瞪圆眼睛,死盯着乐毅。
    “长平大战前,秦赵对峙,皆有一天下之势。长平大战,秦胜而赵败,赵国已经无力问鼎天下了。”乐毅开始剖析,道:“秦操天下大势,一天下只是早晚间事。乐毅有一句话:先内后外,稳打稳扎,多施仁义,少行杀戮。”
    先内后外:这话与范睢主张的暂缓东进厚筑国力不谋而合。
    秦国虽是一强独大,操天下大势于己手,然而,山东之地的力量仍是不小,若秦国想要一统,就必须要更加强大。至少,要从长平大战的巨大消耗中恢复过来。
    是以,从国内着手,恢复国力让秦国更加强大,就成了必要之事。
    稳打稳扎:秦国是一强独大,再无统一的竞争对手,操天下大势于己手,只要不操之过急,只需要求一个“稳”字,就能扫灭列国,一统天下。
    历史上,秦国在长平大战后打了一系列的败仗,损兵折将数十万,秦国曾经一度极为虚弱,无力东进,就在于秦昭王太急于求成,太过急躁了。他很想在有生之年一统天下,不顾秦国因为长平大战消耗过甚的事实,大举用兵。再加上误杀白起,失去了统兵大将,还有邦交上的失策,没有进行逐个击破,最终造成山东合纵,秦国一败再败。
    乐毅要秦国求稳的说法,太有见地了,打在秦国的要害上。
    多施仁义,少行杀戮:这是因为秦国要进行的是统一战争,而不是争霸之战。争霸之战,杀就杀了,烧就烧了,抢就抢了,反正是一锤子的买卖,你奈我何?
    统一战争,那就是打下来的土地城池是秦国的,破灭之国的口众是秦国的子民,当以仁义为先,结其心。若是过多的杀戮,就会积累仇恨,不便于接下来的治理。更别说,这会损耗华夏的有生力量。
    乐毅不愧是名动千古的大才,一句话把范睢、王翦的说法全包括进去了,还给秦国指明了策略,那就是求稳。
    “好!采!”秦昭王他们大声喝采,个个一脸的赞叹。
    “先生好谋划,让嬴稷如同醍醐灌顶,幡然醒悟。”秦昭王又是一脸的惭愧,道:“不瞒先生,嬴稷对于一统之事太过心急,太过急躁了,幸得丞相与异人阻止,要不然的话,几铸大错也。”
    听了乐毅的话,秦昭王方才知道他急于扫灭山东之地一事太过于急躁了。
    秦昭王能够正视自己的过错,这是他的可贵之处,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雄视天下数十载,令山东之地谈秦色变。
    “先生能入秦,秦之幸也!”秦昭王满脸的喜色,道:“先生可否屈就客卿?”
    客卿,相当于现代的“顾问”,没有实际的职权,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给一国之君出谋划策。
    在山东之地,客卿一职是虚衔,是国君邀买人心的,做个摆设而已,没实际的用处。而秦国的客卿,却是举足轻重,商鞅、张仪、范睢都曾做过客卿,最终这三人都成了丞相。
    秦昭王让乐毅做客卿,因为乐毅年岁太大的缘故,不会再拜他为相,不过,对他的重视已经很明显了。
    “若秦王不嫌乐毅年老,乐毅愿做秦之客卿。”乐毅当然知道秦国客卿的重要性,秦昭王也很真诚,欣然领命。
    “呵呵!”秦昭王发出一阵畅笑声,道:“还请先生为寡人出谋划策。”
    若乐毅能为秦国谋划,那是再好不过了,秦昭王这是真的欢喜。
    “秦王但有所命,乐毅定不推辞。”乐毅忙道。
    “这次请先生来秦,不仅仅是要请先生为寡人出谋划策,还在于有一件极为重要之事请先生来办。”秦昭王大为是欣慰。
    “何事?”秦昭王一代风云雄杰,他口中的大事,必是天大之事,乐毅眉头一挑,一脸的凝重。
    “办学馆。”秦昭王给出答案。
    “办学馆?”乐毅一愣。
    办学馆,多大的事?用得着整得如此隆重,还以为是天大的事呢。
    “先生误也,秦要办的学馆,与周公所办的太学,孔子所办的学馆截然不同。”秦昭王知道乐毅误解了,解释一句,冲秦异人道:“异人,这事是你首倡,你给先生说说。”
    “诺。”秦异人领命,为乐毅讲解,道:“周公修明堂,建太学,诗书所美,把他吹得跟花儿似的。不过,周公那点太学,这才屁大一点,他培养的人才几多?大秦要建的学馆是……”
    接下来,秦异人为乐毅一通讲解。
    “……”秦异人讲完,乐毅的嘴巴张得老大,半天说不出话来。
    不是乐毅的理解力有问题,相反他理解得很是透彻。正是因为他理解了秦异人的用意,这才震惊不已。
    “古往今来,虽有周公修明堂、建太学,虽有孔子育人三千,可是,与秦国这手笔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过了好一阵,乐毅这才抚着额头,感慨不已,道:“若是此事办成,何愁无人才?何愁百业百工不兴?”
    在春秋战国时代,读书是一种特权,只有极少数人能享有这种特权。周公修明堂,建太学,培养读书人,那是为了周朝的统治,所培养的人并不多。
    后来,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办学,“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流芳千古,就在于孔子打破了读书是特权这种束缚,在于他能收颜回这样的贫苦之人读书。
    秦国要办的学馆,比起周公,比起孔子要大得多,而且,更加帖合实际,要以实务为准。若是真的办成的话,秦国就会拥有大批大批的人才,百工百业都会兴旺起来。
    这种事情,不要说去做,就是想想也是让人震惊无已之事,即使以乐毅的才情心智,也是好一通震憾。
    “好!这是乐毅的荣幸!”乐毅欣然领命。
    “呵呵!此事付托于先生,嬴稷放心之至!”以乐毅的才干,他当然不会象孔子去教那些华而不实的迂腐之学,一定会教人实际才干。可以想象得到,这学馆培养出来的人才,都会有不错的才华,会实务。
    “秦王,乐毅以为,学馆建成后,当向天下招收聪慧之人入学。”乐毅立时献计。
    “是极!是极!”秦昭王重重点头,道:“这事就仿抡材大典而行,前来秦国求学,未被录用之人,大秦给以舟车之资。”
    “甚好!甚好!”秦异人在邯郸办抡材大典就是凡来邯郸参与之人,都可以领到舟车之资,这极大的鼓舞了读书人的热情,这是抡材大典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可以想象得到,一旦实施,前来秦国求学的人一定会络绎不绝。
    “凡录用之人,就当吏员处置,不仅免费给他们食宿,还要给他们薪俸。”秦昭王接下来的话让乐毅更加振奋。
    “秦王好大的手笔!”乐毅振奋不已,又是感慨。
    既可以求学,还可以领到薪俸,养家糊口,使得家人不会挨饿,不会受冻,这会极大的促进学子的热情。同时,也必然会招来真正的人才。
    “这事极为重要,我这就去处置。”乐毅是雷厉风行之人,一经决定,就要操持。
    “先生且慢,还有一事得拜托先生。”秦异人却是拦住了乐毅,道:“先生是知道的,自周室衰弱以来,天下大乱,户籍紊乱,不知口众之数,不知地理山川,不知山河之险,这不利于治理。我是想请先生牵头,由荀子和公孙龙子襄助,率领一批博学多才之士,整理天下户籍山川地理。”
    这是治理的基本资料,若是没有这第一手资料,秦国即使统一天下,也无法进行治理。即使治理,也不会切合实际。
    “王太孙深谋远虑,乐毅佩服。”乐毅深知此事的重要性,欣然同意。
    秦异人能在统一大战之前就着手整理这些资料,这是深谋远虑,高瞻远瞩,无论如何赞誉都不为过。
    “好!好!好!”秦昭王更是捋着白须,欣慰之极。
    就这样,乐毅当即操持办学馆和整理图籍之事。
    XXXXXX秦异人的王太孙府,秦异人正在埋头公干,神情专注。
    “禀王太孙,有水工揭榜了。”就在这时,孟昭快步进来,冲秦异人禀报。
    “哦。”秦异人大是振奋,猛的站起,笑道:“看来求贤诏挺有用的嘛,这么快就有水工揭榜了,好,好!”
    水工这事关系到一统大业,秦异人早就在盼望能有水工揭榜了。
    “王太孙,不是一个,是两个呢。”孟昭忙禀报。
    “两个?好!越多越好。他们叫什么名字?”秦异人忙问道。
    “一个叫李冰……”孟昭不知这个名字对秦异人的冲击有多大。
    “李冰?”秦异人一个趔趄,这可是大名鼎鼎的水工啊。
    “……一个叫郑国。”孟昭颇有些惊讶的看着差点没站稳的秦异人。
    “郑国?”秦异人在心里大叫一声“我的妈呀”,竟然把舌头咬了。
    李冰、郑国,这是两个绝世水工,竟然全到了,秦异人能不震惊吗?
    (未完待续)
第二十三章 韩非哭韩
    李冰和郑国,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水工,一提起二人的名字,谁个不知,哪个不晓?
    李冰父子修都江堰,使得原本灾患频生的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四川人民从中受益。而且,这种受益,不是十年数十年数百年,而是两千多年了。
    就是用现代眼光来看,都江堰仍是了不得起的水利工程,让人赞叹。
    郑国,也是一个了不得的水工,他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是一个集排水和灌溉于一体的系体工程,使得关中之地旱涝保收,从而,秦国的实力急剧提升,一举超过了长平大战前的巅峰时期。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底气,秦始皇这才敢出兵扫灭六国,一统华夏。
    重要的是,郑国风骨凛然,品德高尚,让人佩服。
    他本是韩国的间谍,韩桓惠王要他入秦消耗秦国的国力人力物力财力,让秦国无法东进。为了逼迫郑国就范,韩桓惠王用他的家人做人质,要是他敢不做,就要杀他的家人。
    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郑国依然没有做对不起秦国的事情,他只是做了一个水工该做的事情,这是何等的难得。
    众所周知,秦始皇有容人之量,明知道郑国是韩国的间谍,还引来发了“逐客”风波,可以说郑国罪大恶极,就是杀他一百回也不为过。然而,让人意外的是,秦始皇不仅没有杀郑国,反而还重用郑国,让他接着修渠。渠成之后,秦始皇还把这渠命名为“郑国渠”,由此可见秦始皇对郑国的重视了。
    修完郑国渠后,郑国并没有离开秦国,而是留在了秦国,为秦始皇主管水利之事。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兴修了一大批利国利民的水利工程,这都是出自郑国的谋划。
    秦始皇之所以如此做,就是因为郑国品德高尚,让人钦佩,没有做对不起秦国的事。要不然的话,郑国就是有一百颗脑袋也被秦始皇砍了。
    就是这样的两个绝世水工,齐齐来秦国,还揭榜了,这事对秦异人的冲击相当之大。
    “娘嘞,战国时代不愧是牛人多如狗,神人满地走的时代,这神人牛人太多了。先是遇到李牧、廉颇、蔺相如、白起、范睢、王翦、吕不韦、清夫人,如今又遇到李冰和郑国了。”秦异人在心里大是感慨:“就连水工都是如此大名鼎鼎,战国时代真不愧是英雄辈出的时代!”
    感慨一完,秦异人忙道:“叫他们进来!哦,请,是请!快快有请!”
    秦异人的态度与往昔不大相同,在往昔里,凡百官前来见秦异人,秦异人都说叫他们进来,今日秦异人用的是“请”字,而且,还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是请。
    孟昭看在眼里,大是不解,秦异人催促道:“快去。”
    “诺。”孟昭这才领命,快步而去。
    “恭喜王太孙!贺喜王太孙!”黄石公站起身,冲秦异人见礼。
    “哦。”秦异人颇有些诧异,有些不解的问道:“喜从何来?”
    “王太孙,你可不知,李冰是一个了不得的水工。”黄石公不知道秦异人是穿越者,李冰之名是如雷贯耳,还以为秦异人不知李冰其人,为秦异人介绍道:“李冰本楚人,天生善治水,奔走于楚国各地,想要为楚国治水,楚国却是不用。我原本以为,求贤诏要是不能招到能用的水工,就去请他入秦,没成想,他自个儿就来了。”
    “这个李冰,我也有所耳闻,的确是了得。”尉缭微微颔首。
    “惜乎哉!楚之大才入秦也!”李斯却是慨然一叹,道:“楚非无才,实不能用才耳!”
    李斯是楚人,深知楚国的弊端。楚国的朝政为世家大族把持,布衣才子无出头之日,为求一用武之地,不得不入秦,李斯本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放眼天下,能用人,能人尽其才者,唯有秦也!”李斯的感慨深得黄石公和尉缭的赞赏,大声附和。
    “你们知道李冰,那你们可知郑国?”秦异人见黄石公他们知道李冰,有心要考考他们,是不是知道郑国。
    郑国不过是一布衣水工,名声不显,要不是因为“疲秦计”,都不会在历史上留下大名。黄石公和尉缭对郑国就不知道了。
    “我知。”韩非道:“郑国是……韩国水工,善治……水。一心要为韩……治水,韩王却是不……能用。”
    韩非是韩国公子,对韩国之事很是清楚,郑国是一个了不得的水工。
    “哦。原来是韩国人。”黄石公和尉缭恍然。
    “嗯。”秦异人轻嗯一声,眼里掠过一抹讶异。
    不仅秦异人惊讶,就是黄石公、尉缭和李斯谁个不如是?
    不为别的,是因为韩非有了怪异举动。
    只见韩非三两下把头发抓得乱糟糟的,披头散发,一脸的悲戚。
    战国时代要结发,要束发,披头散发被认为是极不文明的行径,与现代当街裸奔差不多。韩非竟然披头散发,这着实让人想不到,要不惊讶都不成。
    “韩非,你怎么了?”李斯不解,大声喝斥,道:“在王太孙面前,休得轻狂。”
    他这是为了韩非好,要是秦异人治韩非一个大罪,也不是不可能。
    然而,韩非并没有理睬李斯,而是两行热泪直下,仰首向天,大声悲呼:“呜呼!韩之悖行若此,韩之不存也!苍天啊,韩非恨为韩国公子!呜呜!”
    说到后来,就是放声大哭,哭声震天动地,天愁地惨,如同他爹死娘嫁人似的。
    而且,还有一股冲天气的怨气。
    韩非这举动太出人意外了,可以说是狂悖无行了,黄石公脸一沉,喝道:“韩非,你如此狂悖无行,饶你不得。来啊,拉下去。”
    马盖带着铁鹰锐士进来,就要把韩非轰出去。
    “慢。”秦异人右手一摆,阻止孟昭他们,道:“你们出去,不需如此。”
    “王太孙,韩非如此狂悖……”在马盖的心目中,秦异人就是他的天,就是他的地,任何对秦异人不敬,哪怕是一丝一毫,都不是他能容忍的。
    更别说,韩非这种狂悖之行让人无法容忍,马盖非要治韩非的罪不可。
    “没事。”秦异人摆摆手,马盖不敢再说,只得狠狠瞪了一眼韩非,这才带着人出去。
    “韩非,你心中苦闷,你要哭韩,我能理解。”秦异人打量着韩非,道:“可是,你哭不得其法。”
    韩非身为韩国公子,他不哭韩还哭谁?这很对头的事,怎又成了不得其法?
    韩非颇有些惊讶,颇有些想不明白,问道:“王太孙,此话怎讲?”
    “你不该哭韩,你只要哭你的祖宗就成。”秦异人指点一句。
    “祖宗?”一提起这两个字眼,韩非的眼泪如同雨点般滚落:“列祖列宗在天之灵,韩非无能啊,不能救韩,韩王狂悖,韩必亡!列祖列宗,韩非当如何是好?”
    哭泣声震天价的响,蕴含着无尽的怨气与不甘。
    韩非是韩国公子,宗室中人,正是这个出身,造成了韩非的悲剧。
    众所周知,秦始皇非常重视韩非,想要韩非辅助他,为此,秦始皇是极尽礼遇。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让人想不到,秦始皇竟然杀了韩非。
    为何有从极尽礼遇到处以极刑的巨大转变?后世的说法很多,有人说是李斯忌妒韩非之才,中伤了韩非,秦始皇这才杀了韩非。
    有人说是李斯和姚贾联合起来对付韩非,置韩非于死地。
    这些说法都不对,真正的原因在于韩非求死,秦始皇成全他,这才杀了他。当然,杀了韩非之后,没过多久,秦始皇又后悔了。
    原因就在于韩非的公子身份,他是韩国宗室。
    如果韩非是一个普通的韩人,他一定会象李斯那般,为秦始皇效力。要知道,韩非和秦始皇极为知心,韩非的着作秦始皇是再三赞叹,引为知己。象韩非这样的大才,能做他知己的有几人?平生能得一知己足也!
    更别说,秦始皇还是雄材大略,古今少有的伟大人物,若是为师为友,再为臣,那就是一段佳话。
    就是周武王与姜太公也不过如此。
    问题就在于,韩非是韩国公子,是韩国宗室,他不能背叛韩国。因为,他背叛韩国就是背叛自己的祖宗。
    他可以不要荣华富贵,他可以不少公子这个身份,可是,他不能不要祖宗!
    一个人若是连祖宗都背弃了,还有何可贵之处?活在世上还有何用?
    正是因为这个公子身份,让韩非万分苦闷,他把秦始皇引为知己,很想为秦始皇奔走,却又不得不为韩国谋划。是以,他力阻秦始皇灭韩,就成了必然。
    如今,郑国这个韩国水工入秦,要为秦国效力,触动了韩非的心事,所有的苦闷全发泄出来了,方有这哭韩之事。
    “韩非,从古至今,从无不败之王朝,从无不衰之国,你尽力就好。”秦异人当然理解韩非的苦闷,再度点醒韩非。
    “尽力?”韩非若有所悟。
    韩王无才无智,悖逆无行,不能治理韩国。他韩非不过是一个公子,即使有心为韩国做事,韩王也不会用他。非他对不起韩国,实韩国弃他,何必纠结呢?
    “公子,若韩亡,可保宗庙?”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