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顺治十四年-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旭日嘴角翘了翘:他的这位便宜娘亲,还真是有自信。
要说起来,袁珍珠是个颇强势的性子,就说上回吧,“岳母”大人亲自登门来访……
董鄂氏的身量颇高,在满族女子中应该算是高的了,比中等身材的袁珍珠高了半个头还多,头发梳的很整齐,用一根碧玺翡翠扁方固定着,全身上下穿的戴的,无不用心打扮过,处处显示着满族贵妇人的富贵和雍容。
袁珍珠反其道而行,却是朴素大方的装扮。这两位“亲家”,一人周身的旗装,专门往气派上动脑筋,一人以汉装示人,气场丝毫不弱。
两个女人面对坐着,对方硬是没讨到好去。
端看董鄂氏的言行,陈旭她女儿的脾气,不敢抱持乐观的心理。
事关金真儿,但母亲这边关心,宫里边,董鄂妃也时时关切。因为在这件事上,没有办法违逆孝庄的意思,帮不上表妹,董鄂妃有很长一段时间,表现的郁郁寡欢。
也不知道顺治怎么想,或许董鄂妃从中出了力?一次两个人私下说话时,突然问到金真儿,陈旭日坦言,自己仍然希望维持与金家的婚事。顺治默然良久,最后道:这件事,他会放在心上……
进月份,赶在过年前,陈旭日接到了两封远方的来信。
一封自蒙古草原,布日固德写来的。
布日固德用兴奋的语气宣布:他做父亲了!
静妃离开京师回到科尔沁草原,从前种种,俱已放下,在那片自由的天地,开始了崭新的人生。
今年夏初,布日固德生日的那天,以此借势,两个人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一年之间,不但得娶娇妻,兼且要做父亲,布日固德心情好的简直要飞到天上去,在信里又一次郑重邀请陈旭日有机会时到草原一游,并且慷慨的承诺,他结婚时,一定送他一份体面的大礼,以示感谢之情。
一封来自福建,陈浩的父亲、陈旭日的爷爷写来的。
他终于答应要北上来京城,一家人团圆。
陈浩欢喜的一遍遍看着父亲的来信,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陈旭日发现他眼圈发红,背过头去,悄悄用手抹眼睛。
袁珍珠见状,一手安慰的拍拍丈夫的腿,一手指着陈旭日笑道:“这几年,咱们日也盼夜也盼,盼着爹他老人家能过来……这回好了,爹终于恳来了,咱们应该高兴。爹也一定高兴,大孙子都这么大了,又这么能干,到现在爷孙俩一面没见,爹想孙子想的不得了。去年儿子没去成福建,我看哪,咱们得感谢儿子,咱们是沾了儿子的光。”
陈旭日问道:“爷爷什么时候来?”
“你小姨上个月出嫁,你爷爷打小看着你小姨长大,无论如何得看着她出嫁。不然秋天时动身,咱一家人今年就能在一块过年。这一南一北路隔的太远了,路上耽搁的时间太长……”袁珍珠说到这里,转头对陈浩叫道:“快点,快给咱爹写信,让他们明年开春,天气暖和些再动身,爹年纪大了,嗯,这样,到时候我们这些雇人雇车过去接,可别路上有个闪失。”
陈浩连连点头,“就是,是这个理儿。我们这些年没在跟前侍候,也知道他老人家这会儿身体怎么样,咱们派人接,一定得派人去接,安排伶俐的人,路上帮着打点食宿……”
夫妻俩个忙忙商议了一通。
陈浩跟陈旭日交代:“往后一家人在一块才是正经过日子的,旭日啊,你爷爷行医多年,你爹我这点能耐不能比,他早就念叨着要亲自教导你,这下好了,以后抽些时间跟爷爷学些医术,往后不管你吃不吃这碗饭,这是家传的东西,不能丢了……”
跟爷爷学医?爷爷医术高明?
陈旭日眼神闪动,袖里的双手忍不住紧握成拳。
是了,这位未曾谋面的爷爷,前明时就是宫廷御医,医术高明,四阿哥隆兴上回中的毒,父亲之所以能认出来,还是听他提到过的。要不是知道隆兴中的是毒,毒发的大概症状,自己也不敢请命进宫,以致有了今日种种际遇……
正文 第五十六章 礼物
更新时间:2009…12…7 1:54:38 本章字数:3754
去春来,天气日渐暖和,厚衣夹祅有些穿不住,大人开始换上春装。
这天,陈旭日刚回家,就被袁珍珠扯到屋里边。
她捧出一套新衣服,一边抖落开一边道:“来,试试合身不合。你爷爷就要来家,娘寻思着给扯些衣料,顺便给你也做两身新衣服。前些时候跟真儿去布庄,这是真儿捡中的料子,娘瞧着也是真好,昨儿才刚做好送来的。”
“真儿来我们家了?”
“倒没来家里。这不是春天来了吗?这些天瞧着天气怪好的,郊外的草长高了,花也开的热闹,我和真儿就约着一块儿去庙里烧香拜佛。一来你爷爷已经在路上了,求菩萨保佑他老人家一路平安,二来呢……”
袁珍珠瞅了陈日一眼,归根结底,还不是他的婚事闹的?她是见一回“亲家母”,就头大一回。
“亲家母”是春天生人,不久前家里摆宴,说是不做大操办,只专门请了亲戚坐一块吃顿便饭,使了管家过来下帖子……
算了,当那些事她也懒得想了,总之真是迫切希望绝了这门亲戚,得便便会烧几柱香,在菩萨跟前祷告祷告。这时顿了顿,含糊道:“二来也求菩萨保佑我们家宅平安,事事顺心。”
陈旭日张了张嘴,又紧紧闭上。
他想问问金真儿的现状,却又不好口。时下男女授受不亲是为大规矩,严禁私下往来。
好在时不时他还是能到金真儿地消息。偶尔她会跟袁珍珠见个面。另外董鄂妃那头也会得些信儿。
“娘。爷爷这会儿走到哪儿了?有准确家地日子没有?”
老实说自打心里有了除掉孝地念头。陈旭日为此没少伤脑筋。
有些怕。有些恐惧也有些隐约地兴奋和期待。
杀人地念头一旦滋生。便如一条毒蛇心底最深处牢牢盘踞。时不时吐出猩红地信子。嘶嘶作响。
陈旭日前世是做医生地。拿手术刀地外科医生。工作环境使他见惯生死人身上动刀子是家常便饭。如此才使得他地神经较常人坚韧。
这个时代的人,对于剥夺一条人命,乃至数条人命视为家常便饭。到现在为止,陈旭日虽没有亲眼看到杀人场面,听也听的多了。
等级森严上下分明,使得人命就不值钱了。那些看上去天真的小姑娘或是雍容华贵的贵夫人,随便发作一个下人,实为常事,重责之下人为此失掉一条命她们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失于孝庄手下的人命,光在皇宫里就不下几十上百条,为着自己将来着想道拦路虎,势必要想法子搬开。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庄是个寿命颇长的家伙,活了七十多岁在她还不足五十岁,还有差不多三十年好活。
这三十年,正好占了自己一生中最精华最想做事业的黄金年龄,她的保守思想,首崇满洲,敌视汉人的保守施政作风,与其将来尾大不掉让自己头疼,不如想法子早早搬开。
在陈旭日看来,孝庄一死,自己的婚事自然而然就会做废,因为顺治那头,自然是倾向金真儿的,至少,先用一个拖字,拖个三年两载不成问题,最后求得顺治也来一道旨意。以顺治的性子,朝中大臣不是不能接受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呢。而且,这样一来,也就排除了孝庄对顺治的干涉,对少年玄~的影响力,对朝中大臣对朝政的干涉和影响……
这个险值得冒!
动枪动刀是不成的,陈旭日想来想去,觉得最保险的法子,就只有下毒。
任何人都知道毒能杀人,皇宫膳房自配有试毒官,每道菜都要经银针测试,还要经过试毒官之口。下毒,也不是件容易事,况且还得完美善后,不能让人怀疑到自个儿头上。
困难多着呢。不过这些都可以暂放,眼下最关键的是,陈旭日对毒道了解有限的紧,根本就不晓得该下哪种毒。
中医与西医不同,整天跟草药打交道,是药三分毒,在这方面怎么说都是有经验的行家。爷爷陈正德行医一辈子,又是世代行医的人家,陈旭日相信,这方面老人家一定能帮到自己。
这桩心事在陈旭日心里日夜纠纠缠缠,使得他比陈浩和袁珍珠夫妻俩个更加殷殷盼望陈正德的到来。
“快了,估摸着最多也就十天半拉月的事,说不定再有三五天工夫就到家了。怎么,想爷爷了?”
“嗯。”陈旭日重重点头,“光去年我就给爷爷写了好几封信,从爷爷的回信上看,他是位
老人家,很喜欢我哪。”
“瞧把你乐呵的,你呀,是你爷爷的大孙子,都说隔辈亲隔辈亲的,能不喜欢吗?”
袁珍珠帮着他换好衣服,末了整整衣领,拉平衣襟下摆,退后两步,左瞧右看的,很是满意的点头,“真儿眼光真好,这颜色就是适合你,好看。”
又比量着他的身高,欢喜道:“这两年你可真长个子了,瞅瞅,这都快赶上娘的个子了,将来一准比你爹还高哪。”
“这人有时也像树一样,在宅子里圈着,就是没有在野地里长的欢实。可能跟我经常练习骑射有关系吧。”
陈旭日自己觉也还好,他现在的个子,怎么说呢,按着现代的标准,大约一米五五左右吧,最多就这个数了,有可能还差个一两公分。
其实他还是有些着急的。目来看,今年他应该通年住在紫禁城,赶明年,一方面庶吉士期满出仕,一方面四阿哥隆兴五岁该进学了,而自己个子更高,年纪也大了些,再住在后宫于礼不合。想到自己的打算,他还是很有紧迫感的……
陈正德坐的马车,在清明节的前一天赶到京城。
同行的除了雇请的人手,还有陈伯济潘石等自己人。
适逢清明节,陈旭日休在家,和父母一起欢欢喜喜把远来的客人迎进家门。
陈正德六十出头,比较清瘦,许是本行医的缘故,善于调养,身体瞧着十分康健,虽赶了远途,一路上跋山涉水的,精神倒还不错。
亲人相见,自有一番激动,也不详叙。
到最后,一家人到屋里坐下慢慢说话。陈家的幼子陈钰三岁了,倒不怕生,笑嘻嘻腻到了爷爷怀里。
陈家这对兄弟俩,年岁上差的比较多。大儿子是用来管的,小儿子是用来宠的,陈浩和袁珍珠平素对这个承欢膝下的小儿子不免就多了些宠爱,而陈旭日一惯主张,小孩子就应该活的像个小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只把他宠成了个顽皮小子,好在只是调皮些,倒没有惯成无法无天的性子。
“钰儿,快下来。爷爷刚进门,身上又累又乏,哪里能抱动你个胖小子?”陈浩对小儿子喝斥道。
“无妨无妨。”陈正德连连摆手,“今天头一回见面,难得我的小孙子一点也不认生,我欢喜还来不及,昨儿晚上早早歇了,不累。”一边对陈旭日招手,让他挨着自己坐下,“旭日啊,来爷爷身边儿坐,让爷爷好好看看你。”
陈正德对这个大孙子闻名已久。多少年来,儿子媳妇每封家书里,必要提点到他,什么时候会走路了,什么时候会喊人会说话了,什么时候开始读书认字开始跟着儿子学习医理认识药草……虽然不能见面,这个孙子成长的每一步,他都知道。清闲下来的时候,每每都要把家书翻出来,一遍遍看着,仿佛也就亲眼看到了一个男孩儿,怎样从呀呀学语一点一点长大了,出息了……
“像,真像——”陈正德边看边点头,“真像——”说着说着,眼里就露出几分湿润来。
“爷爷?”陈钰扭动身子,歪着头看,不解用软软的小手试图去摸刚见面的爷爷的脸,爷爷怎么哭了?小手没摸到就停了下来,然后转到袁珍珠的方向,冲袁珍珠伸手叫道:“娘——”
陈旭日伸手安抚燥动不安的幼弟,另一只手握住陈正德干燥却透着温暖的大手,“爷爷,我爹常说我长得像大伯父,对不起,惹您伤心了吧?”
陈浩说起过,他那位亡于兵荒马乱中的兄长,性子温淳方正,于医道上极有天赋,是陈正德的骄傲,也是陈家的衣钵传人。陈正德数年来迟迟不愿北上,就是不想重回伤心地。而自个儿长相上肖似,学医的灵性也颇相似,甫见面就勾起老人的伤心也不奇怪。
陈正德举手遮眼,稍停片刻,情绪恢复平静,对媳妇道:“这趟进京,过年那阵儿你娘他们还念叨着,要一道做伴来看看你们,看看他们能干懂事的外孙,临出发了,正赶上你小妹有了身子,反应的历害,你娘不放心……你把孩子教的很好,很懂事。好孩子……”又拍拍陈旭日的膝盖,“爷爷给你带了礼物,去看看喜不喜欢。”
陈浩看着仆人们卸了几个大筐,搬进院子里,很重的样子,一筐要两个人一起抬,半是好奇半是抱怨道:“爹,您老人家真是的,京里什么都有得卖,家里什么都不缺,您何苦千里迢迢带那么多东西来?多辛苦!”
陈旭日揭开盖布一瞧,都认识:地瓜、玉米、土豆……
正文 第五十七章 忧虑啊忧虑
更新时间:2009…12…8 2:02:09 本章字数:3659
济帮着从车上把一些小包裹卸下拿进屋,拍了拍手,身边,指着几筐土特产道:“前年夏天就听你念叨过一回,说这地里种的作物,来来去去就那么两三种,产量低,丰年庄嫁人勉强能过活,赶上荒年就得饿肚子……”
陈旭日给他大概形容过这几种东西,去年南行时,又特地叮嘱着路上遇到时,别忘了买些种子送回来。
像这玉米土豆啥的,上个世纪国内就有人栽种,只是零星种植,形不成规,而且多在长江以南偶尔能遇到一点,北方极少见。
“这回我从北往南走了一遭,途经数个省份,路过很多地方,多方打听,终于买到了这两种作物。”潘济指指土豆和玉米,然后又指着地瓜道:“倒是这东西,一路上都没见,只福建那边有,要是没走到那里,还真弄不来……这些东西又重又占地,老太爷好奇,听说是你专门让我们找的,有大用,还叮嘱我们多带些。老太爷给我们开玩笑说,他这个做爷爷的身无长物,就把这些东西当做礼物送给你啦。”
陈旭日摸出一个地瓜,在手里掂了掂,满意的点头笑道:“这礼物好,这礼物好的很,我喜欢!”
地瓜不但可以水煮熟了吃,烤着吃更是美味,而且还可以做地瓜粥、地瓜饭、地瓜饼,晒成地瓜干,炸做地瓜糖,等等,变着花样吃。
至于同样高产的土豆做就更多了。还有玉米,煮玉米最是美味,铁锅饼子焖鱼,喜欢吃的人甭提有多少了……
都是好东西!
潘济也拿了个地瓜,道:“们在福建呆了差不多一年对这东西算是比较了解。福建那边年年有狂风、暴雨、干旱,水利不兴,朝廷禁止出海,种茶没有出路,种粮又减产甚至绝产,多亏了有这红薯,百姓们才不致饿死。”
陈日如何不知呢?这红薯的生命力极强,不管是山岗还是沙石土,红薯对土地的钟情程度,达到了不分贫富的境界。尺把长的秧子插随活,到得秋天,就能喜获大丰收。解放前的灾荒年月,全靠它养活了无以计数的中国老百姓。
“可惜户人祖祖辈辈。只种那几样传统作物代相传形成习惯。很难接受新事物。”潘济顿了顿。轻声道:“如果有人下力气去做这件事。像牛痘一样向全国推广。肯定能活人无数。这是大功德!”
自家变后活彻底掉了个儿。屡经磨难后济就养成一种习惯。他习惯把自己藏得很深很深来不向外人表露什么。不给人增加麻烦加负担。也从不过多地对人要求什么。空闲地时候。他常想起他教地那些孩子。七、八岁就开始下地干活。满手地老茧子。十一、二地就个全劳力了。种地、养猪。那些过早懂事地孩子。带着认命般地无奈。看着总是让人从心里面感到心痛。
他已经没了那种悲悯地感觉。只是机缘相合下。仍然想在中间做点什么。
陈旭日点头。重重点头。却是默然以对。半晌后。长长吐了口气。没有出声。
这些高产且不挑地地农作物。他思量已久。他一直在犹豫。不知道该不该现在就推广。
因为这其中牵涉到人口地大规模增长。地瓜种植倘若大规模推广。首先就要引起人口地大幅度上涨。人口激增。倘若不加以控制。却是遗害无穷。三百年后。十几亿人口。实在是个太过惊人地数字!
原本的历史,这些容易活人的作物,在清朝中后期才得以推广全国,如果自己在时间上给提前了至少一百年,而且,跟古人讲计划生育根本就是一件行不通的事,再加上死于天花的人大大减少……
将来中国的人口,又将达到怎样一个惊人的数字?
他还得再想想,好好想想……
除了这事,还有一件事压在陈旭日心头良久。
“爷爷,像四阿哥中的那种毒药,我可从来没听说过,书本上也没有。”瞅个空儿问道:“爷爷,皇宫里、是不是真的有几种秘密的毒药流传呀?”
陈正德看他满脸好奇,摇头道:“你怎么对这个有兴趣啊?”
“我也不想有兴趣啊,这不是情况需要吗?我至少得了解了解。您也知道,我现在在太子身边做事,太子中毒既然有了第一次,谁敢保证就没有第二回?说不定也就有人冲我下毒手。这只有千日做贼的,哪有千日防贼的呀?根本防不胜防,我得把源头搞搞清楚,省得哪天莫名其妙就着了道。”
陈旭日的理由光明正大,
您是不知道,我以前还寻思着,要不要尝试着吃药,让身体对毒药有点抗体,免得哪天遭了人家暗算触手无策。”
陈正德吓了一跳:“你真那样干了?你爹晓得吗?他同意啦?你这孩子胆子也太大了,那什么东西都敢往肚里吃呀?谁告诉你这些管用的?你真吃啦?”
“没有,没有,我就是想想,就是想想,没真吃。”
陈旭日看到老人满脸焦急,赶紧安抚道:“我吧,我在书上,杂书上看到,传说不少皇帝自幼服食少量毒药,慢慢培养出抵抗力来……我就单想了想,没真做。
”
陈正德松了口气:“你说你这孩子,净说些吓人的话。”
陈旭日缩缩脖,:了个告罪的手势:“爷爷,您还没告诉我,是不是真的有一些毒药,无色无味,下在食物里,连银针都测不出来?四阿哥当初中的毒,就是银针测不出来的。”
这白银测毒一说,在古早候,一般人,或者说人人都信它。
陈旭日却是道,这东西吧,有些道理,也没有道理。
说它有道理,因为很多候,这银针银筷银碗还真能测出毒来。就好比用银筷子挟一盘菜,诶,这银筷变黑变蓝了,抓只鸡牵只狗过来吃下饭菜,不多会儿,这鸡也死了狗也亡了,人们也就知道,哦,这菜不能吃,有毒。所以说它还真管事。
说没道理呢,举个例子,就说砒霜吧,凭谁都知道砒霜是夺人命的剧毒,可是真正高纯度的砒霜,恰恰就是这银物件测不出来的。但是,同样就是这砒霜,很多时候,你用银器又能测出来。其中的关键,就是这白银之所以能够变黑,是因为被硫化物氧化了的关系,而一般常见的砒霜,提纯度不够,其中最容易掺杂硫化物的杂质,所以能够使白银变黑。
这里面的道一点都不复杂,不过是牵涉到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只是时下的人不了解这些,而且提炼砒霜的手法相对粗糙,这砒霜又是下毒的人最常见的选择,遂以讹传讹,以至于以为银针真的可以通用于各种毒物的测试。
富贵人家,备了银筷吃饭,有那讲究的,甚至专门打造了几套银质餐具,包括碟儿碗儿筷子勺儿什么的,一应俱全。皇宫里日常传膳,大抵也是用银针银筷先行试过,所不同者,为着更谨慎保险起见,正式入口前,又加了一个专门负责尝膳的。
其中种种,陈旭日耳闻目睹,了解的清清楚楚。“四阿哥当初中的就是一种慢性毒,服食少量不致命,没有什么特殊感觉,有一定的潜伏期,积少成多就没救了,这种毒药多吗?您还知道别的吗?”
隆兴中毒解毒的始末,跟陈家的兴衰息息相关,陈浩早在家书里用隐晦的笔墨提及,陈正德自是知晓,“这毒药一道,非正途,我辈行医人行医济世,当然不能学它,对其了解也就不多。不过,我行医几十年,咱们陈家又是数代行医为生,手底下的病人经过的多了,免不了就诊治过一些各种各样中毒的患者。有的是被人投毒,有的是进山做事被毒物咬了,有的是不小心误食了有毒的东西……咱们要救人,救人就得对症下药,首先对毒物有所了解,才能谈得上施治救人,经验慢慢积的多了,关于毒药这方面,也就有些耳闻。”
“这世上的毒,千变万化,真要往深里说,我也说不清。大抵分三种,一种是霸道的,稍有沾染即夺人性命,见血封喉,根本就不给你一点施救的机会。一种呢中毒后让人痛苦,病人有种种不适的症状,要是时间拖的不久,或者碰上高明的医生,兴许就能捡回条命。还有一种,就是你说的慢性毒药,没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