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财迷抗日记-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来财迷自己想想倒有点不好意思:五凤这么小的小孩,都被她利用来赚钱,是不是有点太过功利了?
不过五凤自己挺得意,对阿爸捧她当设计明星,当成是对她关爱看待。只要孩子自己开心就好!另外,财迷还找了一些服装设计的书本来给五凤看。书是外国买来,都是外文的,所以,还要找人翻译,并教她。
不过后来一个阶段,五凤看了这些书后,设计的思路反而不行了。看来艺术这东西,与技术不一样,靠的不是严密的逻辑思维,而是灵光一闪的灵感。基本的东西不学习不行,但学得多了,反而容易受其约束。
5
第六十八章 去西北
4 在上海过纸醉金迷生活的人们,是怎么也想不到同一个国度的西北地区人们是在过着怎样的生活。财迷也是去了一趟西北,才知道西北人民的贫穷困苦。
章芝春的信寄出快二个月后,宋哲元、赵登禹他们的回信才到上海。回信中说,现在他们人还太多,很多人不得不编遣回家。但部队又没钱发给他们回家路费!叫章芝春他们不要去了,反而问他们,能不能叫上海的徐老板,帮他们驻扎的地区发展经济?还能不能帮着再安置些兄弟?
给他们第三军的编制是三万人,而实际上他们已经挤下了近五万来人!就这样还有二万多士兵要安排,因为冯玉祥的部将中,有好多都去了宋哲元的第三军,有张自忠、刘汝明、佟麟阁、过之纲、葛金章、冯治安、赵登禹等等(过之纲、葛金章的名字大家不太熟,他俩也是冯老帅的十三太保之一,后来去了韩复榘处)。
士兵不想回家的原因,主要是家乡也都很穷,好多人的家里是在灾区。当了兵,自己能混口饭吃,有点饷银还能接济点家里。这点钱,对城市的人不算什么,但对贫困农民家庭而言,也不无小补了。
据西北军的人对财迷讲,以前他们一千人每月才一、二万元就对付了,而中央军的军官饷比较高,中尉就一百多元一月了,估计要四万元才够。
财迷算了一下,算上装备和一般训练的军火开支(子弹是自己产的,成本价),自己保安队平均每人每月要三十几元钱。约每月三万几千元足可以养一千人的军队。
为了新的产业的投资,为平安联运买新的海轮,都需要钱。不过每月用个十万来养一支军队还是拿得出的,所以,财迷觉得可以再要一、二千官兵。
第三军的驻地开始是分散安排在几个贫困的西北地县,说是以后由阎老西负责供给。但阎老西把他们打入另册,供给非常困难。
一九三一年三月初,财迷带上叶展雄父子和赵文化、黄宏林,以及国货公司的王怀尧等人一起,一行二十来人,去了一趟西北,第三军的驻地。
宋军长等人热烈欢迎财迷等上海老板的到来。财迷送上十万元钱作见面礼,换到了一张第三军上校高参的委任状。与中央军、东北军的委任状比,这是最不正规的一张。全是毛笔写的,宋哲元签了名,还盖了一个大大的印(当时叫做关防),纸质还不太好。可这是财迷三张委任状中唯一一张花钱买的,还是高价!
财迷在实地亲眼看到了西北的贫困。
西北的地方当时有“三光”之称,不是日军“三光”政策。
家里都有个火炕,但没有钱买炕席,光土面。这是第一“光”。
家里有锅,但是没有粮食,光锅。这是第二“光”。
没有衣服,男孩就不提了,连好大的女孩都没有衣裤穿,光身子。这是第三“光”。
在去年的旱灾中,西北地区共饿死二百万人。灾荒最严重的在陕甘地区,饿死一百万,三分之一的人口受灾。
如果有人要穿越时空,千万不要落到这儿。否则看到这贫困的景象,就能把你吓死。作为财迷,虽然对上海、东北等地的现状,已经有了一点缓冲作用,但对西北的贫困景象还是感到震惊!
但当地人已经麻木了。处于死亡边缘的人们,每天只是想着怎样找一点能塞入肚子的东西,以维持生命。只要能让他们每天吃个半饱,别说让他们加入共济会,让他们干什么都行。
财迷亲眼目睹了这种凄惨的景象,无论如何也不能不管的,总不能看着人们这样饿死!他了解了当地的情况,定了几个地方,收购一些土地,投资开设了几十个农牧场,组织、招收当地灾民、农民,并安置一些士兵和军属。
这儿就只有土地便宜。很多土地是荒地,有些连村庄一起被人遗弃。另一时空办农场最大投资的买地买房,这儿都基本不用钱。房子是泥土自己垒的,土地可以开荒。荒地中间夹有一点还在种的地,需要买的话,也是便宜得很。
所以,办农场的投资主要是用于提供前几个月的口粮和种子、农具,实际上也就是救灾。
财迷是带了电报的,与上海基地联系,叫派人来帮忙办农场,让徐向西派农业技术人员来,并向上海各界募捐。
龙头大哥号召,共济会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来帮助办农场的干部中间,有几个是小港留下的三十六人中的。其中三个还是留苏学生。他们还是想为国家民族干事情的,有这样的事情,他们就涌跃参加了。
从上海来的共济会干部多半是学生,把农场办得有点集体农庄的样子。农庄中也办学校,让小孩读书。还办扫盲班,让农民在农闲时读书。
有个学生还提出要办俱乐部!后来他真的组织了一个文艺演出队,在各地乡村、农场转着演出。对提高共济会农场的声誉倒是起了一些作用。
而财迷主要关心生产,让农场应地制宜,搞水利,搞副业。科辉学校学农业的学生派了过去,管理生产技术,还从南方的浙江、太湖、山东农场调一些技术人员过去。向内蒙草原批量买牛、马,又搞作坊,制作大车等生产工具。
财迷办农场的地方,基本上都是缺水的地方,十年九旱。除了挖沟、挖水塘,剩下的就要看他带去的小麦种子,是不是像说明书上写的这么抗旱了。
这个时空,办农场并不是财迷的首创。全国有不少地方之前都有办农场,朱庆澜先生也办了。在南方镇江纪振纲办的茅麓农场也很有名。一些农场的人有点乌托邦的理想,有想办成国内新农村试点的雄心。
在大家都这么贫困的条件下,有热血青年组织大家一起搞集体化生产,生产率还是比较高的。科辉农场有先天的优势,他们的种子,他们的技术、资金,都比别人强。加上财迷对农民吃大锅饭后利弊的经验教训还是知道一点的,管理上注意农民收入与劳动成果挂钩。所以科辉的农场办得比同地区的农民生活要好。
后来,看到共济会农场的景象,农场边上有的村庄整个村庄要来加入共济会,更多的是一些农民要加入农场,于是,共济会后来又组织了一些“农村合作社”,有点以土地、大牲口等资产入股形式的合作社。
上海各界捐款三十多万,财迷自己捐了十几万,这样,首批西北的共济会农场,就办了有一百多个。
这下,慈善家的名声总算盖过“龙头大哥”的形象了吧!
…………………………
财迷申请签约未果,可能准备转移阵地。感谢起点,特别感谢这儿捧场的众位读者!感谢大家的支持。
5
第六十九章 朱庆澜
4 西北军士兵复员回家乡的生活,是这么贫困的生活,难怪这么多士兵死活不肯复员回家!
叶展雄他们挑选了其中三千四百多个士兵。
本来挑到近二千个时就觉得够了,但面对这些士兵的加入保安队的渴望,叶展雄他们实在是不好意思拒绝。
赵文化把他们在上海的生活和训练情况作了有点水分的吹嘘。
上海的马路多么平、多么宽!上海的高楼大厦多么高,抬头看时帽子都要掉下来!天天有鱼肉吃!看看我们用的枪!训练的水平高,……
外面再一传说后,想去上海的士兵就更多了。好在他们只需要在没法安置的二万多士兵中挑人。没挑上的士兵就回家,或者在财迷的农牧场工作。
西北军中以体格好、力气大为好兵的标准。而财迷要的是射击准的、冷静的、头脑好、学习能力强的,挑中到上海的有些兵看上去瘦弱一点,但有不少聪明好学的、机灵的,战斗经验多。
西北军对知识分子是“敬重而不重用”,让他们在军队中担任参谋、文书等职。而他们的军官都是打出来的,以勇敢晋升。所以,有好多原西北军中的“知识分子”,这次被挑到了财迷手中。
剩下的人,都不肯回家。财迷只好把他们全部安排到农场里,并答应以后有可能,优先招他们出来当兵,这才让他们都服从安排。
这些到农场的士兵毕竟见识比一般农民多,还认识了几个字,所以他们都成了农场的小干部。财迷的这些农场,也因此都有点像部队化农场。
在西北办农场时,财迷又认识了一个在这个时空的名人:朱庆澜。
朱庆澜(1874~1941),字子桥,浙江绍兴柯桥渔后村人。前清时任四川陆军第十七镇统制,与同盟会员程潜等编练新军,成为西南主要军事力量。辛亥武昌起义,响应革命,宣布四川独立,被推为四川大汉军政府副都督。民国元年(1912),任黑龙江督署参谋长,后改任护军使兼署民政长、巡按使、黑龙江省将军。一九一六年七月,受段祺瑞任命为广东省长。一九一七年七月,任广东新军司令。张勋复辟,首先通电声讨,响应孙大总统“护法”主张,电请来粤主持大计。7月17日,孙大总统率起义海军及部分国会议员抵粤,备受欢迎与支持,并从省长警卫军中拨出二十营改编为护法军。段祺瑞对此大为不满,为逼走庆澜,下令改长广西,遂不得不离开广东。后寓居上海。
一九二二年,应张大帅之邀,重返东北,任东北特区行政长官兼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将铁路沿线俄人所占100多万亩土地全部收回。
他曾是高官,官至都督、督军、省长,是军政要人,在现代中国史上举足轻重。他是辛亥革命前后叱咤风云的名将、“封疆大吏”。
孙大总统先生曾夸他:“是位难能可贵的朋友,是个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对他,蔡廷锴自称“老部下”,李济深赠送勃朗宁,足见他的资历和地位。
这位老前辈现在是全国最著名的慈善家。去年大灾中,朱庆澜以华北慈善团体联合会的名义联合慈善团体组织,提出“三元钱救一命”的口号,筹集到百万元以上捐款,购粮16万担,救济灾民约百万人。当时灾情波及多省,16万担救济粮不敷分配,朱庆澜又亲赴东北找友人购粮。时值中原大战、交通阻塞,朱庆澜押解救灾粮克服重重困难由沈阳西行。到天津时,前清逊帝溥仪也被他的义举所感动而捐款。
粮食解决后,灾民过冬又发生困难。朱庆澜赶赴天津,募蓝土布一万匹运往西安,发给各地无衣者。他特别关注灾区儿童的生活和教育,曾促请冯玉祥让出兵营300余间,成立西安灾童教养院,又在灾情最重之扶风设立教养院,收养灾童数百名。
财迷到西北办农场时,朱庆澜还在西北一带救灾。朱庆澜还记得财迷这个又捐款、又收养灾民的“上海慈善家”,见他又来西北办农场,很高兴,一切都大力支持。
难得啊!难得!这么年青有为!这么急公好义!灾民幸哉!国家幸哉!阿弥陀佛!凡有用得着我这把老骨头的地方,尽管开口!
财迷这个“上海年青慈善家”惭愧啊!财迷来办农场,本来并不是因为救灾。
财迷麦子种子多了,本来就是要在北方搞农场的,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目的是帮助西北军安排复员军人。所以开始办农场的地方,都是选西北军驻军地区中,农田基本建设较容易的地方。第三个是到西北开通商路。
这救灾民,是财迷看到这儿的贫困景象,实在是惨不忍睹,才尽力量,顺便多办点农场的。
这儿的灾荒,有天气的原因,但匪灾(兵灾?)也是一个原因。不过财迷的农场不用担心,有这么些复员军人,发下枪就是民兵骨干。
财迷还建议第三军部队自己屯田,和开设牧场,发展生产。
第三军开始分散在绥远、山西、陕西和河北。最富裕的地方是河北涞源,太行山脚下。可西北军说是他们的管区,边上的东北军也说是他们的。好在黄宏林去调解,两面都同意了科辉办农场。
财迷还在西北投资工业,在绥远建造皮革厂和毛纺厂。财迷最后在西北的第三军驻地建设了一些农牧场和一些小厂:皮革、毛纺、肉罐头厂等等。这些厂都是不需要用电的厂,皮革、肉罐头厂就不提了,毛纺厂都是脚踏的纺车,纺出本白色的毛线,就运到上海。
这些厂都不大,但对维持二十九军的生计起了很大作用。
不过后来二十九军驻地主要被集中到山西东南部,也是贫困地区。财迷还是过去发展经济。否则,以阎锡山提供给二十九军的供应,他们养活额定的三万人都困难!
而二十九军宋哲元等人与财迷的关系,就不用说了。二十九军有什么事要在大城市办的,都找财迷他们,把章芝春他们当成二十九军驻上海办事处了。
王性尧等人在太原、包头等地开了国货商店,试着打开西北的商路。
黄宏林,还是开路先锋,为平安联运开辟交通。有河的地方,航运;没河的地方,就是车子运输队。不是汽车,是牛马拉的大车,有的地方就是人力车。
搞运输,关键是打通地方驻军和帮会的关系。反正黄宏林有办法,一会儿抬出大哥是中央军某某将领的救命恩人,一会儿是你们某医官的老师,或者是你们少帅的朋友、将军高参。
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的地盘,平安联运都能混得通。在晋军傅作义的地盘,财迷的平安联运倍受欢迎!傅作义此后还特别注重民生,请了共济会的农业技术顾问,在他的管辖区域(绥远等地)大修水利,昌工商!
其他军阀的地盘,平安联运也不会比别的商家混得差。通关的钱,还是要交一些的,不过比其它过路商人要少得多,还安全。
这中间黄宏林还在搞副业。现在他的副业开拓要容易多了,共济会,洪帮的分支。带了手枪、收音机,去送礼。基本上是平安联运发展到哪儿,共济会也发展到哪儿,只是会员多多少少的区别。
………………………………
财迷已经决定要转移到“好看文学城(香港文学城)”,非常感谢这儿的各位朋友们!希望以后继续关注财迷!
5
第七十章 黑口罩
4 西北军新到上海的士兵单独编了二个大队,以前在财迷的教导队里训练过的人,放进去当官,还在原保安队中抽了些优秀士兵去当临时班长、排长。等训练三个月后,再来重新考核,军官的升、降,根据考核结果来定。三个月后,保安队全部重新编队,重新抽人设立教导队。
一共四千八百多人,三个大队,加上一个教导队,统称保安纵队。财迷算是队长,章芝春、傅保田是副队长,他们俩还各兼一个大队长,另一个大队长是傅保国。教导队由财迷和叶子雄带。
奉贤小港的军营是个很好的射击场。自己生产的侧把子驳壳枪都在这儿试射击,在四百米外,驳壳枪的射击精度不如三八枪;但在四百米内,二者射击精度就基本一样了!而驳壳枪可以连发的性能,是三八枪没法比的。如果是三百米内,一支侧把子枪能当几支三八枪。但五百米外,侧把子枪就要挨三八枪的打了。
财迷的其它军用装备,也有异于当时别的军队,也有别于二十一世纪的部队。这个时空,别的部队的军装,特别是裤子,都肥肥大大的。财迷的服装厂做成窄的、合身的,只比以后的牛仔裤大一点,反正现在的人普遍瘦。原来做一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一套半。
保安队的制服是黑色的,有点像学生装。还有一套“作战服”,是到印染厂定的布料,自己服装厂生产的迷彩服。还有一套城市特别作战服,就是各式便衣。二种作战服,平时都不许穿。
在小港村找了些妇女,办了个织网厂。不是织渔网,而是伪装网。单兵伪装网是用细棉绳织成一米五见方的网,还在网上缝上绿色、黑色、灰色的不规则的破布。
妇女们直奇怪,缝些破布就能多打鱼?只有网合起来后当围巾用,这些破布才有点挡风作用。
橡胶厂有余力,就生产胶鞋、胶布。生产的胶鞋就像老土的解放鞋,不过在现在就是很好的鞋了。胶布也被人叫做雨布,涂有橡胶的一面是黑色的,另一面是草绿色的布。一部分用来生产民用的雨衣,或直接出售。
军队里不发雨衣,每人发一块一米六乘二米的胶布。四边都穿了几个孔,可以用绳子把几块胶布拼起来。这样,下雨时,战士用这块胶布当雨衣,睡觉又可以铺在地上,几个人还可以合搭帐篷……。
财迷不知道绑腿有什么用,本来准备不发绑腿带的。可西北军的人很奇怪,行军、站岗,没有绑腿怎么行?!财迷只好发了绑腿带。一九三二年财迷自己到东北打仗,也用了绑腿,发现在长时间行军和站岗中,绑腿确实能减少小腿肌肉的疲劳!只是小腿的肌肉处,越绑越瘦。(想减肥的读者,不用试,不绑了以后,就会恢复。)另外绑腿还可当绳子用,爬墙、爬山,都可以用。
“三防”中,防毒面具已经生产出来。为了生产这防毒面具,财迷通过在南京的军需处黄将军,搞了一个德国产的防毒面具当样品。可这个防毒面具有根长长的橡胶管,通到可以挂在腰间的一个铝制活性炭过滤器。很笨拙、很费材料,这不符合财迷的风格。财迷设计了现代的“猪八戒”式面具,把过滤器直接连在鼻子前。
当时橡胶产品都是天然橡胶,没有合成橡胶,所以成本比较高。军需处黄将军知道财迷生产了防毒面具,就来谈订购。不过,他出的价格本来就低,还要很大的回扣。最后,财迷以很低的利润,卖了一些给军需处。
为此,财迷又设计生产了“口罩式”防毒面具。实际上就是一个厚厚的、大一点的布口罩,里面放入了棉花和活性炭混合的过滤层。由于生产时有活性炭粉,口罩总要被搞脏一点,所以就干脆用黑纱布做。发下去后,士兵就叫它为“黑口罩”。另外又用橡胶和玻璃做了小小的眼镜,像另一时空游泳运动员用的潜水眼镜,与黑口罩配合用。
这黑口罩的优点就是便宜、轻而且体积小。缺点是在毒气中能坚持的时间短,视毒气浓度,只有二十分钟到四十分钟。不过怎么也比用蘸了水的毛巾强几十倍。
与橡胶面罩比,士兵都更喜欢用黑口罩,因为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戴黑口罩都比戴橡胶面具要舒服得多。更不用说携带方便了。有风沙时,单独戴个眼镜,也很有用。
保安队没有军号,而是用哨子。以不同长、短声音组合,表示集合、警报、冲锋等。缺点是声音比军号轻,优点是不用训练,记住长短声后,人人都会吹。而且便宜、容易带。一支军号的钱,可以买多少个哨子!
财迷到西北化了一个月,从西北回来,决定要沉下心来搞科研了。但欧洲又要开医学年会了!这次的会,主要议题是抗菌素!这一年抗菌素的应用下来,各类有关应用的论文多了,去年还不引人注意的先锋霉素和青霉素,今年成了医学大会的主要研讨目标。所以,医学博士、先锋霉素的发明人,肯定是要去出席会议的!在学会开之前一个多月,邀请信早就到了。
科辉医院的院长任震宇因为二个新药(中成药)的论文,也受这次大会的邀请。这也是推销科辉药品的一个好机会。
为了扩大平安联运海运分公司的航线,财迷以相当低的价格买下了英国生产的一条一万吨的新船。这条新船原来订货的美国公司在提货前就破产倒闭了,这船因此而拍卖。不过现在能买这么大的船的人很少,上海国货公司驻欧洲代表处的人只举了一次牌,以底价买下了船,让财迷占了个便宜。
现在,平安联运用这船开通了上海到欧洲的航线。从上海到欧洲的首航日期与财迷到法国巴黎开会正好合得上。所以,财迷决定他自己就坐这条船去。并且,他让研究院中研究潜艇等武器的人员都一起坐船到欧洲旅游。而在船上他们也可以一起工作。
财迷还乘机安排了五凤到巴黎去开时装推介会,这也是一队人马:缝纫师傅、服装模特儿。
财迷还让所有可以去的二龙他们,都一起去。
不过真正跟着去的小孩只有一半人。大龙和大凤,因为要管理科辉实业,走不开。小凤要拍电影,也不能去。三凤留下管理抗菌素生产,而且去年她已经去过欧洲了。女孩就二凤、四凤和五凤一起去,男孩有二龙、五龙、小龙和咪龙。咪龙还是在推掉了一个片约,才能去的。李小姐作为财迷一家的生活秘书一起去,当一家人在一起时,有点像妇主人的样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