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的荣耀-第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百五十七章御前会议
10678帝国的荣耀第一百五十七章御前会议
习历示年四月初,刘浩然在内阁议事厅召开了御前仓佞,“六增到大明的中枢会议,一般分为四种。最高级别的就是御前全体会议,也就是刘浩然参加,李善长主持的全体军政要员出席的会议,内阁大学士、各部诸尚书和众侍郎、枢密院知院和众同知、枢密院各司都司和副都司、典军镇抚署镇抚都使和副都使、按察院诸按察都使、都察院都察御史和副都察御史、廉政公署专员、应天府知府、监察局都事等军政要员全部参加,翰林院正卿、弘文院学院院士、格物院学院院士、国史馆掌馆院士等人列席,以便咨询,总人数怕有上百人,如果遇到三年一次的各省主政述职,人数还要多,所以御前全体会议也被称为大朝会。这种会议的内容就是制定重大国策、审核年度政务报告和财政报告、重大人事决定等事项。
下来便是御前会议,参加的人不过是内阁大学士、直学士和枢密院知院同知,一般讨论的是稍重要的国策和人事决定。称之为小朝会。
再往下便是内阁会议,内阁会议也分全体会议和常议会议。顾名思义,内阁全体会议就是内阁各部主官、副官、监察局都事加上重要职能司的都司出席的会议,讨论重大的政务决策、从六品以上正三品以下的人事决定、年度政务和财政报告初审等事务。内阁常议会议就是十几位大学士、直学士关起门来开会。一般都是讨论内阁一般和日常政务决定、人事决定人选确定等事项,按照刘浩然所知的一句时髦的话,就是“局会议,为“内阁全体会议定调子。为参加御前会议统一内阁意见。”
至于刘浩然与大学士或部分直学士等人少数人议事,那顶多算是通气会,主要是与几位大员把议题和大方向确定下,再放到正式的会议上正式决定下来。
今天所召开的正是有大朝会之称的御前全体会议。原本这种会议一年到头也不过就召开十来次,只是由于刘浩然即将御驾亲征参加北伐了。这一去估计一两年是回不来的。所以临时召开这么一次会议,把很多事情决定下来。
说到刘浩然御驾亲征,国史馆的几个院士还有礼部几名名士出身的要员心里总有些不甘。当初刘浩然定下御驾亲征的调子后,这些人纷纷上表谏言,劝阻刘浩然不要以万金之躯以身犯险,可是刘浩然将这些上表一律留中,也就是不采纳他们的意见。
这些人反而闹得更厉害,上表一封接着一封,让刘浩然郁闷不已,当年我在另外一个世界看网络时那些作者们怎么没有这么更新快。不过刘浩然还是那一招,留中不发。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刘浩然“独创。的处理军政事务的方法,如果内阁、枢密院、按察院、都察院等军政有司部门上表请求他决定什么事情,如果被留中,那就意味着他同意了,你们看着执行就好了;如果不同意,刘浩然反而会批复意见下来,让有司进行修改。而除了这些有司部门,例如那些名士出身的大臣以个人名义上表,刘浩然如果觉得可行,一般都是批一斤小“阅”字转到相关的有司,让他们采纳意见,具体施行,如果留中也就意味着他不采纳,只是给你们一个面子不当面驳回来而已。
那些劝阻刘浩然御驾亲征的名士两次上表被留中,依然不死心,继续闹腾,甚至有古板的名士准备“死谏”以全“为臣之道“可是刘浩然依然不为所动。看到皇帝态度异常坚决,那些名士反而自己退缩了。他们很清楚这位陛下的个性,认准的事非常坚持,没有充分合理的理由是挡不住他的,不要说死谏,你全家上吊也没有,说不定他还会让人提前给你准备好绳子。不过似乎他坚持下来的事情都能获得成功。并不是一时的意气用事。看在他以往的“历史表现”上,这些名士们也就忍了。毕竟刘浩然算是一位很能容忍、对臣属非常礼待的“明君。”撕破脸皮对大家都没有好处。
李善长、冯国用为首,带着众人向刘浩然拱手行礼。按照礼部制定的朝礼,臣子们是应该要向刘浩然跪拜行礼的,可是刘浩然“体恤”臣子,每次都是优待免礼,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惯例,拱手行礼了事。
行礼完毕,众人分坐在早就排好的座个,前后顺序按照职位高低和部门重要性来排的,刘浩然坐在正中面稍高的位置上。
刘浩然治下的朝会不是那种“有事上奏,无事退朝”的版本,每次会议前通政司都会将收集各方意见。将该次会议的议题确定好,按照重要性列好,排好议程,印成文书。开会后再人手一份,按照议题和议程往下进行就走了,绝对不会出现“突然乱开炮“的事情。
众人纷纷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首先扫一眼桌子上那份文书,一目三行地先浏览一番。本来这种御前会议是刘浩然坐着,众人分站的,可是这御前会议常常一开就是一整天。中间只是稍微休息一下。要是一直站着那些六七十岁的老人如何受得了,于是刘浩然就改成各自列坐的形式。
这次会议的议程主要是人事方面。克其是各部各省主官方面的调整。刘浩然在北伐前希望把这些人事都安排好,后方更加稳定。
第一项是从现在各省抽调干部随时待命出任收复省份主官的事宜。北方已经被暂时确定好分为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辽宁六省,也就是需要六位主官和二十多为参政候补人员。
孙炎、章溢、胡深、杨元皋、郭景祥等人首先被确定,这四人都是理乱治政的好手,北方那些烂摊子正需要他们这样的人去打理一下。于是孙炎被定为河北布政使,章溢被定为山西布政使胡深被定为山东布政使,杨元最为定为河南布政使。郭景祥为陕西布政使。其余参政也是被精心挑选出来的,足以胜任。
这个议题大家没有意见,一致通过。
接下来的诸省各职能厅、各府县主官就有些麻烦了,大明从江南开始对选拔和培养官员都比较严格和谨慎。所以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原江南的各地官员虽然都够用了,可是现在北方一下子出现这么大的缺口,很是让内阁头痛。
现在北方什么情况大家也都知道,饥民遍地,盗匪横行,没有两把刷子根本不够用,可是你又不能把优秀的字员都抽调北上了,江南诸省也要维持运转啊。内阁斟酌了很久,拟出了一个名单,
“直仙犬八数还是凑不足。
“不如这样吧,我们光复一的。就从军队中转职一批军官到地方去。”刘浩然也为这个问题烦恼了很久,江南人口不少,读书人也不少。可是能干又让人放心的却不多。想来想去刘浩然最后想到了南下干部,这些可都是随军的军事和政工干部,解放一地就转业一批,主持地方工作。而大明经过十几年发展。早就积累了一大批合格的军官和军政人员,这些人忠诚度不用说。而且都是经过军官学院学习出来的,绝对不是什么只会打仗的莽夫。
大家议论的一番,觉得这是办法。北方光复之初,地方的确需要这些军中出来、带有杀气的人来押阵。这些人虽然可能在治政方面比不过专门培养出来的文官,但是可以出任地方守备、维持治安的巡检主官。而光复之初,社会治安和地方稳定是最大的问题,这些杀人不眨眼的“武夫”正好可以镇住那些盗匪蟊贼。
定下来之后。这事就要由吏部、法务部、陆军部和枢密院去协调了。因为陆军军官的军籍、“组织关系”都掌握在陆军部,可是调遣命令权却掌握在枢密院,而一旦转为巡检等地方治安主官,他们的“组织关系”又要划到吏部去了,任命却是由法务部来执行。
往下便是填补人员抽调后江南诸省的空缺,这可是重头戏。大家都知道,刘浩然御驾亲征后,由于要离开南京,这种重大的人事决定估计两三年是不会有变动的,各派人马都想抓住这斤小机会。
李善长接着总理政务大学士的便利。一口气提出了十二斤。人选,占据了四个布政使、二十个参政空缺的一多半,刘基、陈遇等人也不甘示弱。一口气也提名了十八人,毕竟江南理学和淅东理学合流之后,他们能掌握的学子文人资源比淮西派强太多了。
随后冯国用提出了几个诸省指挥使人选,秦从龙提出十几斤。诸省按察正使,陶安提出二十几个诸省都察全御史人选,大家很快便安静下来了。等待刘浩然的决定。毕竟这种大事没有刘浩然的拍板,谁也压不住谁。
刘浩然刚才一直在关注着李善长的言语和行动,对于这位老部下,刘浩然是非常了解的,非常有能力,忠诚度也母庸质疑,也绝对没有想“轮流坐皇帝”的野心和想法,唯独就是喜欢任人唯亲和擅权。擅权还好些,上次被自己敲打了一下收敛了很多,加上内阁制度,他想擅权也很难擅权。可是就任人唯亲这个毛病总是改不了。他提出的十二个人选,一多半是淮西出身,少数不是淮西出身也与其非常亲近。尤其是被其提名为江西布政使的胡惟庸。
胡惟庸是李善长一手提拔出来的,现在是江西参政,能力是有的,可走过于热衷钻营和贪财,而且气量很小。据密报,他和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走得很近,并通过他向李府送了不少重礼。
张明善曾经秘密查过他,可是胡惟庸把判情做得滴水不漏,让廉政公署调查人员无功而返。
刘浩然想了想最后出言道:“汪睿可为淅江布政使,詹同可为福建布政使,宋思颜可为湖北布政使。王源可为湖南布政使,罗复仁可为江西布政使,胡惟庸调任学部侍郎
刘浩然的意见可谓是折中,汪睿、宋思颜是李善长提出的淮西人选。詹同、王谦是江南、渐东理学派提出的人选,而罗复仁是刘浩然提出的人选,刚好与胡惟庸对调。
“陛下,罗复仁大人是江西人。出任江西主政怕不合适吧。”李善长微微皱了眉头说道,他倒不是敢反驳刘浩然的决定,只是依据官吏任命制度就事论事而已。
“我忘了。”刘浩然恍然大悟一般拍了拍额头道,然后笑着说道:“那就换个地方。既然如此。那就大家都换个地方吧。罗复仁调江苏布政使,汪睿调淅江布政使,詹同调广东布政使,宋思颜调福建布政使,叶深调安徽布政使,范常调广东布政使,毛驶调贵州布政使,阮弘道调广西布政使
众人一下子愕然了,这一调就把诸省的主官算是一个乾坤大挪移了。全部换了个地方。但是刘浩然却似乎玩上瘾了,继续说道:“诸省参政也全部换个地方,各省指挥使也轮换一下。”
沉吟了一下,刘浩然突然想起什么道:“对了,毛驶前些日子报了丁忧,要守制一年,就调胡惟庸任贵州布政使吧。”
按照礼部制定的朝礼,朝廷丁忧是要守三年的,刘浩然手上正缺人。那能让部下空闲那么久,于是便改为一年。
刘浩然这么一番动作,了解他的冯国用小刘基、朱升、秦从龙隐隐猜出其用意,而李善长也品出味道来了。按照开始刘浩然的决定,汪睿、詹同、宋思颜、王源都是从参政的位置升任本省布政使,现在全换到其它地方去了,而诸省布政使多则待了四、五年,少则待了两、三年,都在治地形成了一股势力。现在一通大轮换,全部重新开始。
大明地方官制中,布政使是主官、参政是辅官没错,可是参政权力也不少,足以钳制布政使,而且很多布政使和参政之间暗地里不合,毕竟谁还想往上进步一下。不过经过几年的斗争,最后多半是布政使占据优势,可是这优势还是不明显。参政依然有一定的发言权和决策权。现在一通大轮换,诸布政使、参政此前的势力全部为零,必须在新治地继续重新开始。而指挥使也是差不多的情况。
他们都知道刘浩然动身北伐最怕什么,就是怕有人在大后方背着他搞小动作,现在给你来了一个乾坤大挪移,你要想搞小动作先把自己的权威树立起来再说,可是在现行的官制下,你没个一两年如何压得住参政。等你摆平了各方势力,掌握了一省的主动权了,刘浩然也该北伐回来了,有他坐镇在南京,谁敢搞小动作?
冯国用等人不由暗暗叹息了一番。看来陛下为了这件事很走动了一番脑筋,他刚才任命罗复仁为江西布政使十有八九是故意的,就等着有人往上送借口。
而后将李善长的心腹亲信胡惟庸任命为贵州布政使恐怕就是为了在李善长发觉自己被当枪使后安抚一下这位老臣子。毕竟当学部侍郎远没有主政一省来得荣耀。
最重要的事情解决了,接下来的议程便顺利多了
第一百五十八章誓师北伐
10679帝国的荣耀第一百五十八章誓师北伐
册历示年四月十五日,南京西郊大内亲军校场,众里阶“州讲了数万全副武装的大明皇家陆军,内阁、枢密院的文武官员上千人也全部到齐,还有数百位海外诸国使节、代表。外围则是闻讯赶来的数十万百姓,将开放的校场围得水泄不通。
刘洁然身穿陆海军大元帅服在冯国用的陪同下走上了高台。刚才还一片嗡嗡低声的校场一下子变得无比的寂静,只有大风中的旗帜在呼呼的猎响。
这时,一队持枪的大内亲军手持滑膛枪列队走来。他们排成一队纵队,沿着检阅广场的边沿向前正步齐走,皮靴踏在校场上的水泥地上发出非常有节奏和清脆的声响。
这一队大内亲军每隔三米便有一位士兵停了下来,将手里托着的滑膛枪放下,然后转身面对校场。立正站立不同,而前面的队伍则继续向前走,过了一刻钟,校场检阅台前站着一排士兵,像一排白杨一样立在检阅台前,只是正中留下一个比较宽的空挡。
当脚步声停下没有多久,又一阵整齐的脚步声传来,一个军官在另外两名陆海军军官的护卫下扛着一面大明国旗走了出来,后面是百人大内亲军组成的护卫方队,他们将上了刺刀的滑膛枪举在胸前,左手握在枪身上,右手托在枪托上,迈着整齐的步伐形成一片刺刀林紧跟在国旗后面。
走到旗杆下方,护旗军官开始将那面五色龙凤旗挂在绳索上,而后面护卫的士兵们则横向散开,形成一个横向的长方阵。
国旗系好,只听到三声炮响。军乐队立即奏响了大明帝国的国歌《卿云歌》,军人敬帽檐礼,其余人右手捂心口,齐声高唱起来,在歌声和乐声中,五色龙凤旗缓缓地上升,《卿云歌》歌词很短。所以需要反复吟唱三遍,当歌声完毕。国旗也正好升到了旗顶上。
升旗仪式完毕,整个校场又陷入了一片沉寂中,过了一会,听到马蹄和车轮声徐徐传来,两辆双马敞篷马车不疾不徐地沿着校场自北而来。第一辆马车是空的,第二辆马车上站着一位身穿中将军服的将领,正是丁德兴。
马车很快就停在了检阅台前面。丁德兴大声禀报道:“陛下,大明皇家陆军北伐部队现已待命,请你检阅!”
刘洁然在一名副官的陪同下走下检阅台,快步走到第一辆马车前,副官抢先一步打开马车的车门,让刘浩然上去,副官关上车门,向检阅台行了个军礼,然后走上马车的后真。站在刘浩然的身后。
待刘浩然站立好后,马车手一抖缰绳,双马稳健地小跑起来,向校场北面跑去,而丁德兴的马车紧跟其后。
两辆马车一前一后地来到列队整齐的部队面前,看到刘浩然驶近。第一个方阵的军官大喊一声:“立正!敬礼!”所有的人都整齐地行军礼,目视着正在缓缓向前移动的刘浩然。刘浩然也将右手举了起来,放在帽檐上。
“驱逐勒虏!”驶在第一方阵中间时,刘浩然朗声说道。第一方阵的将士立即齐声高呼道:“光复中华!”
“将士们辛苦了!”刘浩然驶到第二个方阵时说道,“皇帝陛下万岁!”第二方阵将士们齐声高喊道。
来回就是这么两句话,刘浩然站在马车上,看着眼前晃过的将士们。看着他们脸上肃穆的神情,浑身上下洋溢着的杀气,心里激动万分。这些都是自己的部队,是大明帝国强盛的基石。
很快,马车检阅完毕,刘浩然和丁德兴一前一后回到了检阅台。
“十五年前,我站在定远县虎头山。就发誓要带领众将士们挥师北伐。驱逐勒虏。十五年过去了,今天终于是实现夙愿的时候了。十五年。无数的先烈倒在了我们的前面,他们前赴后继,抛头颅撒热血,为的就是一个信念,驱逐教虏,光复中华。”
利浩然站在检阅台上,高声演讲起来。
“今天,我们要北伐了,可是我们不祭天,不祭地,因为不管老天爷保不保估,我们都要将北伐进行到底。争取最后的胜利。什么是最后的胜利,那就是当最后一个蒙古人向我们投降的时候,就是我们的最后的胜利。勇敢的将士们,握紧你们手里的钢枪和武器,勇往直前。我们不需要任何的保估,因为我们有着无比坚定地信念。”
“靖康之耻,崖山国灭,这些都是我们中华天朝从来没有过的耻辱。我们读的圣贤书一次又一次被铁蹄野蛮地践踏,我们的富足安宁一次又一次被弯刀撕裂。多少次,我们的同胞在屏杀中哭泣,多少次,我们的同胞在牛马不如的艰辛中期盼着。我们浃殃天朝难道真的不抵蛮夷的铁蹄吗?我们礼仪文明难道真的要一次次屈服于野蛮愚昧吗?”
“不,我们不会再接受这样的轮回和宿命!今天,我们拥有了真正能代表我们文明力量的火药和川讥。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信念从来没有失去过去!钢铁、失”言念,它将带领我们洗刷历史的耻辱。重获我们应得的荣耀和辉煌!在钢铁、火药和我们坚定不移地信念面前。任何敢于阻挡的势力都将被我们击碎!最后被我们扫进历史的角落中去,我们不需要向上天呈现祭品。因为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将是我们呈现给上苍,呈现给数千年来为了我们国家和民族浴血奋战的先烈们,呈现给期盼上千年的天下百姓最好的祭品!”
“将士们!勇敢无畏的大明将士们!握紧你们的钢枪,擦亮你们的马刀,敌人就在我们前面,现在是我们实现誓言的时刻!”
刘漆然话音网落下,众将士们齐声高呼道:“万岁!万岁!万岁!”
待到如潮般的呼声平复下来后,刘浩然用最大的声音吼道:“现在。就让天下人看看我们的决心和力量吧!”
随着话音落毕,早就严阵以待的军乐队立即列队前行,由数百人组成的军乐队一边演奏着雄壮激昂的《前进进行曲》,一边迈着整齐地队伍向检阅台走来。乐曲由远而近,围观的百姓们无不欢呼起来。相对文士们喜欢庄重大气的“礼乐”百姓们更喜欢这种能让全身血液沸腾的军乐,刘浩然统治江南多年,其势力又是在军兴中发展起来的,江南的百姓多少演染了一些好武尚功的风气,所以这种最能激荡人心的军乐就成了他们喜欢的乐曲之一。
军乐队快步走过检阅台,然后转弯到旁边的空地站好,继续演奏着乐曲。随之列队走出来的是军旗仪仗队,三名军官分别持明军军旗、陆军旗、海军旗走在最前面,他们将旗杆握在胸口上,猎猎军旗就在他们的头上飘荡着。三百名士兵护卫方阵紧跟其后,他们托着枪,高昂着头。整齐地迈着脚步走了过来。
第二方队是军旗队,所有参加北伐的部队,无论是常备军还是守备军,以团为单位一面军旗,足有三百多面,组成一斤小火红飘扬的方阵走了过来。
刘浩然神情肃穆地看着这些军旗,它们代表着每一支参加北伐的部队。也代表每一个走上战场即将取的胜利或者死去的将士们。刘浩然看着那一面面旗帜,感觉这是数以万计的不同面孔汇聚在一起,最后汇集成了一面红色的军旗。
军旗队过后是南京陆军军官学院的学员方阵,这些刚刚毕业的学员们在经过检阅后会分配到各参战部队,以准尉军衔进行见习。在半年后。一切正常的话,而且也能够安全地活下来,他们将被正式授予少尉或中尉军衔,正式成为一名合格的军官。
他们身穿灰褐色军装,戴着短檐军帽,扎着军皮带,蹬着军靴,整齐地走了过来。最前面的是三名领队军官!他们是军官学院的教员,这次也将一起被补充到部队去。正中间的少校举着佩剑,在左右两位上尉的陪同最先走过检阅台。紧跟其后的六百名陆军学员军官肩并着肩。上身不动,高昂着头,踢着正步快步走过了检阅台。
接下来是南京海军军官学院学员方阵,他们的队形和人数与并面陆军学员方阵是一样的,只是军服变成了藏青色的海军军服。这次北伐。海军也动员了十几万人,几乎将主力全摆了出去。要不是这几天江南一直大力发展捕鲸船,利用捕鲸船和武装商船拼命地练合格的水手和海军军官,到今日指不定还凑不齐这么多人手。
海军军官学员方阵走过之后,便是陆军代表方阵。根据刘浩然的北伐命令,这次北伐被分为三路,每一路出两个队当代表,在检阅台列队接受检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