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异史-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瘪了,要打出汉人的威风来,不知诸位意下如何?”陈唯一和四大金刚齐声道:“主公放心,我等皆不是怕死之辈。”林清华说道:“好!你们这就去准备,明天一早就出发。”陈唯一和四大金刚得令而去。
翌日一大早,林清华便在众人的簇拥下骑着马,领着三百多部下,押着十多架马车,浩浩荡荡的向南开拔。萍儿和圆圆还是共乘一辆马车,不过车夫已换成了陈唯一,他的赶车技术林清华可自愧不如。一路之上遇水搭桥,逢山开路,若是遇上小股响马、土匪、溃兵,或者消灭,或者招降,几日下来人马已扩充至近千人。三天前刚刚攻破了一个土匪小山寨,不仅得了上万两白银,还得了一老一少两个活宝。这一老一少本来是关在土匪小山寨的地牢里的,林清华本以为他们是寻常行商,不料从其行李中翻出几封信件和一个圣旨,看后才发现此二人不是寻常人。
这少年正是崇祯皇帝的太子朱慈琅,而那老的却是大太监高起潜。原来朱慈琅被李自成放了之后,就一直躲在高起潜府,后来清军攻城,趁着混乱和高起潜在几个家丁的护卫下出城,带着崇祯的遗旨,准备南下监国。不料刚到鲁南就碰上了土匪,家丁均被杀散,他二人却被土匪掳上山寨。既然救下了大明太子,林清华决定把握时机来一次政治投机,于是带领陈唯一和四大金刚去拜见太子。
朱慈琅与高起潜正在土匪头儿的卧室中坐立不安;均为自己的命运而担忧,虽然被人从地牢里救出,但救他们的人一个个凶神恶煞,显见也不是什么好人,不知将会怎么处置自己。
正胡思乱想时,门外忽然响起一个声音:“草民林清华率属下叩见太子,还望太子能赐见。”朱慈琅听后不知所措的望向高起潜,高起潜赶忙扶着太子坐在床沿,理了理太子的衣服,尖声说道:“进来吧。”林清华推开门,领着五人进屋,关上门后,向着太子,心中带着十二万分的别扭带头跪下,说道:“草民罪该万死,若不是看了太子的信件,还不知太子在此,以至慢待了太子,请太子责罚。”说完又磕了三个响头。
太子再次望向高起潜,高起潜便说道:“不知者不罪嘛,你救出了太子,这本身就是大功一件,若是能将太子平安送到南京,到时少不得衣锦还乡、封妻荫子,你可要好好把握机会呀。”林清华故作感动的说:“能为太子效力,草民万死不辞!”高起潜听了这话,笑着点点头说:“很好,你可要好好表现哪。另外以后不要自称草民了,太子现在任你为参将,你可要好好报答太子啊。”林清华立即说道:“臣肝脑涂地以报太子知遇之恩。”
第一章 历史转折点 第五节
七月十二日,林清华率领着部下护送太子来到了徐州城下,一路上林清华特别叮嘱太子要掩饰身份,以免意外,因此只有几个人知道太子的真正身份。
徐州城上的守军发现一支部队来到城下,便派出两名骑兵前来询问,同时也做好了战斗准备。
林清华向两名骑兵说明情况,并请求进城,但那两名骑兵说什么也不同意,说道:“高将军有令,要严防奸细。”这时高起潜凑过来问道:“是哪个高将军?”
“就是新近被封为伯爵的高杰高将军。”
“我与他有一面之缘,他现在可在城中?”
“正在城中。”
“那快带我去见他。”
两名骑兵商量了一下,便带着高起潜绝尘而去。
林清华无聊的等在城外,过了半个时辰,忽闻一阵鼓乐声,只见城门大开,一群人拥着一顶黄呢小轿走了出来,为首的正是高起潜,走在他身旁的是一军将,身材魁梧、虎背熊腰。他们来到朱慈琅的马车前纷纷跪倒,那军将开口道:“臣高杰恭迎太子入城。”
林清华熟读历史,对这高杰也略知一二,他原是李自成的部下,后与李自成的小妾通奸,东窗事发后投降了明朝,之后一直随孙传庭与李自成作战,孙传庭战死后尽有其众,并不断扩充实力,其部下多是山陕将士,战斗力很强,此时已是淮北最大的军阀。
高起潜将太子扶上黄呢小轿,众人簇拥着太子,敲锣打鼓入城去了,却无一人招呼林清华。
林清华心中大怒,暗道:你们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本事倒不小,要不是我,你们早就见阎王了,现在却把我晾在一边,真是岂有此理。当下手一挥,领着队伍也向城中开拔,那守城的军校见他满脸的怒容倒也不敢阻拦。
入得城来,却无人安置他们,林清华只得率领部下在离城门不远的空地上扎营。
虽然受到了冷漠,但这毕竟是林清华南下以来第一次在安全的地方过夜,因此他的心情还不错,安顿好了部下,他便进入马车与二女唧唧我我起来。
林清华正依红偎翠、乐不思蜀,且正要进行实质性的动作时,马车外边却响起一个尖细的声音:“林参将,太子有请。”林清华恼怒异常,掀开门帘一看,却不是高起潜是谁?此时高起潜满脸的奸笑,说道:“真是对不住,打搅了林参将的好事,咱家真是过意不去,不过太子吩咐下来的事可是天大的事,咱家只好得罪了,还望大人海涵。”
林清华无奈之下只好随着高起潜来到太子驻地——将军府。
进了将军府,林清华才发现徐州的文武官员都在,而太子却面带忧色的坐在客厅的太师椅上,高杰则陪侍一旁。
林清华正欲问时,太子却先说话了:“众位爱卿,这位便是一路护送孤王南下的林参将。高爱卿,你将现下的形势向林参将说说。”
高起潜忙道:“老奴遵旨。”当下便说了起来。原来明福王朱由崧在凤阳总兵马士英、操江提督诚意伯刘孔昭、南京提督赵之龙等人的支持下,已于六月十九在南京登基,改年号弘光,是为弘光帝。弘光帝还颁下旨意,于江北设立四镇以拱卫南京,其中刘泽清驻淮安,高杰驻徐州,刘良佐驻凤阳,黄得功驻庐州。而太子招众臣来正是为了此事,但众人却拿不出个好主意,文臣说向弘光帝上表,等候朝廷的旨意,而以高杰为首的武将则主张用武力讨伐南京、夺回皇位,太子无所适从,便把救命恩人找来,想听听他的意见。
林清华早知道福王会登基称帝,但他不知道具体的日期,没想到这么快,想了想道:“敢问众位大人,这登基的是否真的是福王呢?”众臣听后一脸的迷茫,太子却眼前一亮,问道:“此话怎讲?”林清华道:“臣听说闯逆攻进洛阳后,福王全家均被杀,只有一个王子逃出,后袭爵福王,但现在兵荒马乱的,怎能肯定此人就是福王?”这时一位文臣站了出来,说道:“这件事臣知道。六月初,马士英马大人将福王送到淮安巡抚路大人处,当时福王拿出一个印玺,正是这印玺证实了福王的身份,而当时臣也在淮安,所以知道此事。”
林清华冷笑道:“仅凭一个印玺就可认定此人是福王吗?朝中大臣有识得福王的吗?”那文臣答道:“似乎只有马大人认识。”林清华道:“这就对了,说不定此人是冒充的,而马士英就是幕后的主谋。”那大臣又道:“冒充王爷可是死罪呀!他敢吗?”林清华道:“马士英手中有十几万兵马,他当然有这个胆子和实力。”
这时高杰接口道:“肯定是假冒的,我早就知道马士英这厮不是好鸟儿,窜通小人要篡夺大明江山!还请太子下令讨伐叛逆,臣愿做先锋。”
高起潜见太子还在犹豫,便怂恿道:“太子只需下一道勤王诏令,则天下兵马云集,不需一月,定可攻破南京。”
林清华见太子有些心动,忙道:“此事不可操之过急,万一南京久攻不克,而清军又从后夹击,则不仅太子危矣,而且大明江山亦危矣。”
太子道:“那依爱卿来看,孤王应该怎么办?”
林清华答道:“依臣之见,应派可靠之人联络四镇,太子则从军中挑选敢死之士,便装南下,待进入南京后,与高将军里应外合,一举将叛逆拿下。”
太子道:“此法甚好,诸位爱卿谁愿为孤王联络四镇?”
一文臣道:“臣路振飞愿往。”
太子喜道:“爱卿忠心可嘉,孤王任你为左都御史,明日起程联络四镇。”
高起潜忙道:“湖广总兵左良玉与老奴有交情,老奴愿往联络,以为太子外援。”
太子道:“众位爱卿忠心可嘉,功成之日孤王重重有赏。”
众臣忙跪下谢恩。
太子又道:“只是还有一事孤王放心不下,方才林参将说得话大家都听见了,那伪福王尚且有一印玺,而孤王却只有一先王的遗旨,而我大明国玺于城破之日却已落入贼手,这可如何是好?”
高起潜说道:“老奴听说那李闯将国玺赏给了手下大将刘宗敏,而那刘宗敏后来却不知下落。”
林清华听到这里,想了想,决定还是保持沉默。
路振飞说道:“太子勿忧,只要有遗旨在,便可证明太子身份。治理天下靠得是仁德,以仁德治理天下必可光大大明社稷。”
众臣齐口称是,接着便是谀词如涌,大赞太子仁德。
太子听得不禁飘飘然起来,于是这个朝会便在歌功颂德中结束了。
第一章 历史转折点 第六节
第二天,林清华就率领着五百精兵护送太子坐船南下,这五百精兵是太子亲自从高杰军中跳选的,林清华的部队则由陈唯一率领,穿明军服装从路陆南下。和林清华与太子一起的除了萍儿、圆圆之外,还有四名文官和高杰的一员副将。
十日之后,林清华与陈唯一会合于长江北岸的瓜洲,林清华令陈唯一率部留守此地,自己则率五百精兵便装护送太子进入南京。
一进南京,随行文官便将太子领进了潞王府。这潞王本来也有可能登基称帝的,他在大臣们中的名声远比福王好,朝中文臣多支持他登基,但由于他只是皇帝的侄子,而福王是万历皇帝的嫡孙,又有手握重兵的马士英支持,因此他便在皇位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心中甚是不服,如今太子已到,虽然自己更没希望称帝,但若支持太子登基,扳倒福王,则自己必然大富大贵,前途不可限量,因此十分高兴的在府内秘密接纳了太子。林清华率一百精兵入府保护太子,其它四百精兵则在附近的旅店住下随时听命。
接下来的两天,潞王府内的文臣武将、大小官员四处串联,不断得将忠于太子和潞王的大臣拉拢过来。到了第三天的晚上,一场策划政变的秘密会议便在潞王府召开了。
在大门紧闭的潞王府议事厅里,气氛紧张而凝重,几十名身着便服的文臣武将正向坐在太师椅上的朱慈琅表示忠心。
“臣姜曰广誓死效忠太子。”
“臣黄道周能活着见到太子,实在是托了先皇的福,臣肝脑涂地以报太子。”
“臣侯方域愿为太子前驱,扫平逆贼,平定天下。”
“臣”
‘‘‘‘‘‘
站在太子身边的林清华望着这些人,耳中听着这些如雷灌耳的名字,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息。这些人可都是历史上的鼎鼎大名的人物啊,他们大多是东林党和复社的代表人物,都是忠于明朝的人,有的人在明亡以后自杀殉国,有的则至死都不肯致仕。
太子待众臣说完,朗声说道:“众位爱卿忠心可鉴,事成之后定有重赏,还望诸位今后戮力以扑,齐心协力,与孤王一道中兴大明社稷。林参将,你将明天的行事计划说给大家听听。”
林清华忙说:“臣遵旨。”说完便从怀里掏出一封信来。
“这是今天中午湖广总兵左良玉左大人差人送来的奏章。左大人在奏章中历数马士英祸国殃民的罪状,同时对伪福王篡位谋逆痛加批驳。奏章的详细内容我就不念了,明日早朝时就劳烦右都御史张慎言张大人在朝堂之上大声念出来,诸位便可乘机群起攻之。待时机成熟时,派一人到宫门旁吹响此铜哨,听到哨响,我便率领五百死士冲入宫内,将那逆贼一举拿下,则大事可成。”
张慎言接过奏章和铜哨,领头跪下说道:“臣定不负太子重托,太子只管坐镇王府,静候臣等佳音。”
太子说道:“众位爱卿快快平身。前几日,江北四镇也给孤王送来效忠书,表示与孤王齐心协力铲除国贼,有如此忠心的大臣,何愁大事不成?诸位快回去准备吧。”
待众人走后,太子对着林清华说道:“林爱卿,你认为此事可成吗?”
林清华道:“太子放心,臣拿脑袋担保,此事一定成功。”其实能否成功,林清华心中也没底,不过他也做好了一但失败便逃之夭夭的准备。还在瓜洲时,林清华便吩咐陈唯一准备船支与粮草,随时准备开溜。
七月的南京已经入夏,虽然才是初夏,但已是酷热难当。“南京真不愧是中国的火炉啊,才七月就这么热。”林清华想道。此时的他正坐在离皇宫不远的一个茶馆中,一边扇着扇子,一边喝着凉茶。从早朝开始,他和部下已等了两个时辰了,先后派了几个人去皇宫附近打探,但皇宫里一点动静也没有。“莫非宫中有变?有人告密?”想到这里,林清华心中愈发焦虑起来,手中的扇子摇的也更快了。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将林清华的思绪打断,一个派去打探的人跑进了茶馆,向着林清华气喘嘘嘘的说:“快快哨子响了,在东门。”
林清华霍的一声站起,掏出手枪,冲出茶馆,到了街上大呼一声:“行动!”
那些化装成乞丐、行人、樵夫的部下听到号令,纷纷从腰间和柴垛里抽出长短兵器,跟着林清华向皇宫东门冲去。一时之间街上鸡飞狗跳,行人纷纷躲避,街上的店铺也纷纷关门歇业。
林清华率众冲到东门,只见东门仍然紧闭,他便吩咐部下将背在身后的八个火药桶堆在门外,点燃之后隐蔽在墙边。“轰”的一声巨响,木门应声而碎。木门的碎片还未完全落地,林清华便率众冲进了皇宫。
待众人冲到武英殿前,只见殿前数百衣甲鲜明的禁卫军正在列队,本来他们是奉诏入殿镇压的,不料先是被一声爆炸声吓了一跳,接着就看见一群“暴民”挥舞兵器冲进宫来,当下不等列队完毕便迎了上去。
林清华手一挥,喝道:“杀!”
话音未落,众人便如饿虎扑食一样扑向禁卫军。那群禁卫军平时养尊处优、锦衣玉食,哪里是久经沙场的士兵对手,片刻之间便被杀得落荒而逃。
林清华制止了部下的追杀,带领众人杀进武英殿。
武英殿中早已乱成一团。群臣本来在天刚蒙蒙亮时就已入朝,但皇帝因昨晚酒色过度,一直到日上三杆才起床。早朝一开始,张慎言就将左良玉的弹劾奏章当着众人的面念了出来,念到马士英祸国殃民时,那马士英的脸色就变得极为难看,念到福王是假冒的时,马士英再也忍不住了,口中不停的念道:“狂悖至极!狂悖至极!”还从张慎言手中夺过奏章撕个粉碎,向皇帝奏道:“臣请讨伐左良玉。”还未等皇帝发话,群臣便对马士英痛加斥责,紧接着更有人对福王的身份提出了质疑,要福王或者拿出证据或者退位。其他蒙在鼓里不知根底的大臣见势不妙,纷纷闭口不言,明哲保身。马士英与皇帝看见这个阵势,心知不妙,赶忙下令禁军进殿弹压。但禁军尚未进殿,众人先是听到一声巨响,跟着传进耳中的是殿外的喊杀声,众人正茫然间,就看见林清华率众冲进了殿。
林清华命令手下看住群臣,不许任何人出入,抬头便看见一个身穿龙袍、缩在龙椅上瑟瑟发抖的人,心想:这便是皇帝吧。于是迅速冲了过去,一把揪住那人衣领,将其掀翻在地上,用手枪顶住他的脑门,恶狠狠的问道:“快说,是谁让你假冒福王篡夺大明江山的?不说实话,我一枪崩了你!”皇帝见人冲进殿时便已吓的半死,待被林清华掀倒后,更是吓得屎尿齐流,虽然来人只是用一个奇怪的东西指着自己的头,但料想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整个人完全吓呆了,只是张着嘴:“啊、啊”却半个字也吐不出来。
林清华只好低下头去,小声对他说:“别慌,你只需点头,但不许摇头,否则我宰了你!”这句话皇帝总算听懂了,忙点了点头。
林清华大声问道:“是马士英让你假冒福王的吗?”皇帝忙点点头。
群臣见状,立时群情激愤,先是对马士英破口大骂,接着便把马士英围了起来,你一拳我一脚的打了起来,可怜马士英戎马半生,竟被一群文臣活活打死。
林清华趁此机会令手下将皇帝绑了起来,堵上嘴后押回潞王府严加看管,并派人去接太子入宫。
不到一盏茶的工夫,太子便被潞王亲自护送,用小轿抬入宫中。在清除了马士英的余党并宣布全城戒严后,太子朱慈琅便在众臣的簇拥下,身穿一件从后宫找到的龙袍,于武英殿正式登基称帝,改元中兴,并大赦天下。
第一章 历史转折点 第七节
“恭喜威毅侯,如今威毅侯圣眷正隆,又得御赐金锏,他日前途必不可限量。”侯方域笑眯眯的向林清华道喜。
“同喜,同喜,侯大人如今入了吏部,在张大人手下做侍郎,他日必可高升。今后我们同僚之间还要多多亲近,互相照应啊。”林清华忙回礼道。
“那是当然,不如今晚下官做东,在媚香楼宴请威毅侯,不知威毅侯肯否赏脸?”侯方域立即顺着杆儿爬了上去。
“这个那好,恭敬不如从命,今晚我一定去。”林清华想了想后说道。毕竟多一个朋友比多一个敌人好嘛,况且此人这么巴结自己,不能不给人家面子嘛。
“好!一言为定,今晚酉时下官在媚香楼恭候大驾。”侯方域说完便入轿先走了。
林清华随后也坐进自己的官轿,令轿夫回府。林清华坐在又小又闷的轿子中摇来晃去,虽然有些头晕,但仍止不住的回想起今天上朝时的情景。太子登基的第二天便迫不及待的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国事,首先便是对参与政变的有功之臣大加褒赏,文官均升了一级,又任命张慎言为吏部尚书,吕大器为礼部尚书,江北四镇的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因拥立有功,均封了侯,而远在武昌的左良玉也特被恩旨封为宁南侯。小皇帝对立了大功的林清华更是青睐有加,不仅封了他为威毅侯,并挂兵部侍郎衔,而且还御赐给他一支金锏,并晓谕群臣道:“如见此锏,如朕亲临!”
如此的皇恩浩荡,让林清华不觉有些飘飘然,同时他也发现众官看自己的眼神都有些酸溜溜的。
“侯爷,到了。”一个尖细的声音将林清华的思绪打断,接着轿帘便被掀开。
林清华走出轿子,发现给自己掀轿帘的是一个小太监,约十五六岁的样子,和小皇帝差不多大,眉清目秀,脸色煞白,见到自己连忙跪下,而轿子一侧也跪满了人,从服色看,是丫鬟和太监。
林清华正纳闷时,一个领头的年老太监说道:“老奴祁海率全府上下七十七口恭迎侯爷进府。”
这威毅侯府是皇帝特地赏给林清华的,此府邸原是大太监韩赞周的,作为马士英的死党、弘光皇帝的心腹,韩赞周在马士英倒台的当晚便被下入天牢,这些太监、丫鬟本是府里伺候韩赞周的旧人,此时已随着府邸一同赏赐给了林清华。
林清华忙让众人起身,说实在的,他对这个时代动不动就给人下跪很是反感,不仅自己给皇帝下跪时觉得别扭,而且也见不得别人给自己下跪,便说道:“以后在府中就不要给我下跪了,见了我只鞠躬就可以了。”那祁海却道:“侯爷,那岂不是坏了规矩?下人见了主人若是不跪,那还不翻了天了?传扬出去对侯爷的名声也不好啊。”
林清华淡淡的道:“既然你这么喜欢下跪,那你就跪着好了。”不料那祁海真的又跪下了,林清华也不再看他,转身就进府了,那些丫鬟、太监们也都跟了进去,只剩祁海一个人直挺挺的跪在侯府门前。
林清华进府以后,只是大概转了转,就发现韩赞周很会敛财,不仅府邸占地广大,且府内假山鱼池、亭台楼阁众多,无一不是精雕细刻,尤其是那环绕全府的长廊,更是雕梁画栋、独具匠心。林清华心下黯然,一个太监尚且如此搜刮,更何况那些权臣了,明朝不亡天理难容!不过既然自己来到了这里,那么就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这种局面改变过来,还中国一个清平世界。
林清华向跟在自己屁股后面的七十多人挥了挥手,说:“散了吧,散了吧,大家各忙各的吧,别跟在我后面了。”接着又向给自己掀轿帘的小太监招手,让其过来,然后问道:“你叫什么名子?多大了?”那小太监答道:“奴婢没有大名,祁总管叫我小德子,今年虚岁十六。”才十六岁,真可怜,这孩子下半辈子算完了,林清华心里这样想着,继续问道:“你怎么会当太监呢?”小德子答道:“祁总管说我祖上是大官,后来得罪了皇上,大人们都被杀了,男孩都当了太监,女孩都被卖了,不过我都记不得了,祁总管说那年我才五岁。”啊?五岁就被阉拉,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