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异史-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再分别上奏章,表奏我为淮扬督师总领江北诸镇。”
林清华道:“此事恐怕不容易吧?而且好象我没有捞到任何好处啊?”
李成栋接口道:“侯爷有所不知,朝廷现在正陷于内斗,朝中大臣分成两派,一派以史可法为首,一派以阮大铖为首,两派互相攻击。而且他们各自联络军镇作为自己一方的外援,所以只要我们上了奏章,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巴结我们,此事就十分容易办了,况且凭我们三人的实力,谁敢说个不字?至于侯爷的好处嘛,还是让黄将军来说吧!”
黄得功说道:“我们得知那左梦庚与侯爷囹圄甚深,数次向侯爷挑衅,真是猖狂之极!侯爷宽宏大量,不与他一般见识,但他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向侯爷发难,实在令人不齿。他凭的是什么呢?还不是他老子留下的那二十多万兵马?侯爷的兵少,现在又损失不小,恐怕他会更不把侯爷放在眼里,仗着兵多继续与侯爷作对。所以我跟成栋商量了一下,只要侯爷开口,那么我们就和侯爷结盟,一起揍那小混蛋。不知侯爷意下如何?”
林清华终于明白他们的意思了,他们是想以此做条件,来交换他的官位。他仔细寻思了一下,认为与其领着个名不符实的督师衔,不如实在些,与二人结盟,也好共同对付那左梦庚。
于是林清华道:“既然如此,那么我就答应了。不过如今山东大部还在清军手里,只怕李将军吃亏不小啊!”
黄得功听完哈哈大笑,说道:“怎么?一向消息灵通的威毅侯竟然会不知道姜禳已经反戈一击,归附了大明?”
林清华道:“什么?何时的事?”心中疑惑为何他的消息比自己还灵通。
黄得功道:“我也是昨天才得到的消息,听说他五天前就反了,不仅杀了鞑子的大同留守,而且还派出一支骑兵前往直隶西北一带晃悠,吓得多尔衮连夜率军返回北京。所以现在山东的鞑子兵已经很少了,我准备与李老弟一起出兵十万,只要我的大军一到,山东立即光复!”
林清华想了想,说道:“那好,就这么定了,我过几天就写奏章。”
李成栋道:“过几天写不如现在就写,免得夜长梦多,让那些溜须拍马的钻了空子。”
林清华想想也对,于是立即拿出笔墨,与二人一起写起了奏章。由于李成栋识字不多,所以由黄得功代写,最后由他本人画押盖章。写毕以后,三人才又坐下痛饮,因为除去了心中的包袱,所以黄得功与李成栋格外高兴,拉着林清华灌酒,直把他灌得烂醉如泥。
第二天,三人分别派人向朝廷送去奏章,黄得功与李成栋与前来支援的数万部下合兵一处,随后与林清华告别,便率领着十万人浩浩荡荡渡过黄河,向山东进发。
在开封一战中俘虏的三万清军,林清华与黄得功、李成栋各分得一万人,林清华从中挑出了七千人补充镇虏军,剩下的则全部遣散。
林清华又在开封呆了几天,待军中的轻伤员可以走动后,他才率领五万人返回西平寨,留下陈唯一率领两万人继续留守开封。
当大军经过林清华率领镇虏军一千人阻击豪格的清军,掩护南撤的北伐明军的山垭口时,林清华特意停留了一天。那次惨烈战斗的痕迹仍在,而镇虏军战死的士兵们的遗骨也还隐伏在草丛之中,微风吹过,遗骨便会显露出来。
林清华吩咐士兵们将战死者的遗骨全部收集起来,合葬在一个大坑之中,并立碑纪念,为了让后世的人们永远记住这个地方,林清华将此处改名为“血垭”。
很快大军就返回了西平寨,让林清华稍微放心的消息是,左梦庚的军队并没有什么大的动静,而且“斜子洼”一战所抓的俘虏也已安排妥当。总数三万人的俘虏中,收编一万五千人,而那两千余名八旗俘虏则全部押到汝宁城附近的盐井服苦役。
让林清华感到意外的是,他从别处游击队送来的情报中得知了阿济格可能已经被击毙的消息。这是从一个缴获的褡裢里的信件中分析出来的,那些信件除了有阿济格的私人通信和多尔衮给他的军令以外,还意外的发现了左梦庚写给阿济格的亲笔信。在信中,左梦庚向阿济格表示,一旦清军击败林清华,或者攻破西平寨,那么他就将率领部下乘船顺流东下,趁明朝不备,一举攻破南京,作为回报,清朝将封左梦庚为王,世代镇守湖广,永不反悔。为了表示诚意,左梦庚还拜仅比他自己大十几岁的阿济格为义父。
看着这封信,林清华如获至宝,他马上又写了一个奏章,连同信件连夜派人送往南京。
待送信的人走后,林清华看着阿济格的褡裢,不禁想到:“按送褡裢来的人的话,那支清军骑兵部队被他们几乎全部消灭,只跑了一个人,只是不知道那人是谁。若是这样的话,那么大汉奸吴三桂也恐怕凶多吉少了!”想到这里,他立即派人向那支游击队送出命令,命他们务必仔细搜索,看看有没有吴三桂的踪影。
第三章 烈火凤凰 第五节
就在林清华为吴三桂命运操心的时候,吴三桂却正在开封周围东躲西藏。自从他从民兵的伏击圈中逃出来后,就一直在开封以南转悠,因为附近的民兵武装很多,对过往的行人盘查很严,凡是可疑的人全部抓起来送到西平寨。而吴三桂早已剃了头,脑袋后面的那根辫子使他难以伪装,所以他不得不到处躲避追捕。这样逃了几天之后,他随身带的干粮已全部吃完,眼看就要挨饿,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得挺而走险,趁着天黑,到一个村子里抢东西吃,不料被村民所养的狗发现,行踪暴露,逃跑时所骑的战马也被火枪打伤,没走多远战马便死了。
吴三桂只好躲藏在一个树林里,靠着马肉熬了十天,但没多久民兵的搜索力度明显加大了,因为林清华已悬下重赏,凡是找到吴三桂的尸体或是抓住吴三桂的人,重赏白银五百两。
吴三桂被逼无奈,只好从藏身处逃走,在跋涉了三天之后,终于抵达开封附近。此时的吴三桂已饿了整整三天,身上的所有东西也全部丢掉。由于他的脑袋后面还拖着辫子,行动十分不便,他为了顺利逃到北京,只好用随身小刀将辫子割掉,并把头剃光,想化装成和尚。为了弄到僧袍,他只得在附近到处寻找,终于找到了一座寺院。
这座寺院名为“普济寺”,本是开封城南的一座较大的寺院,鼎盛时期寺中有僧人三百多人,而现在由于多年的战乱和饥荒,寺中只剩下了十五个老眼昏花的老和尚,所以吴三桂就很容易的趁着夜黑溜了进去。
进寺以后,吴三桂东找西找,好不容易才在一个禅房里偷了件破僧袍,接着他又溜到厨房里啃了两个素面馒头,喝了两碗冷水,然后在柴草堆里扒开个窝睡了进去。睡到后半夜时,吴三桂忽然被屋子外的脚步声惊醒,他条件反射般跳起来就跑。
寺院很大,吴三桂跑了几圈就跑迷糊了,他怎么也找不到进来时的那个狗洞了,不知不觉他跑进了寺院的后院。这里是和尚们的菜地,种着不少蔬菜,院子的西北角就是茅房,茅房紧邻着寺院的围墙,而紧靠着茅房有一棵老树,顺着老树就可以爬到茅房上,再从茅房顶上爬到围墙上。吴三桂看得真切,所以他立即将僧袍的下摆系住,跑到茅房下开始爬树。虽然吴三桂年纪不小了,但多年的军旅生涯使他的身手仍很敏捷,所以他很快就爬到了树枝上。正当吴三桂站在树枝上想继续爬到茅房上时,忽然“啪”的一声,他硬是将树枝压断了。情急之下,吴三桂拼命想抓住茅房顶上的稻草,但那用绳子绑住的稻草房顶怎能经得住他的体重?只听“扑通”一声,吴三桂两只手中各抓着一束稻草跌进了茅房脚下的粪坑之中。这粪坑是僧人们用来堆肥的,里面积满了大粪和水,而且坑很深,足有一丈。吴三桂跌进去后立即喝了几口粪水,呛得他眼冒金星,他拼命想爬上去,但坑壁四周都很光滑,根本用不上力。挣扎了一阵后,吴三桂筋疲力尽,终于淹死在粪坑之中,一代枭雄,历史上最大的汉奸就此殒命。
正当吴三桂在粪坑中挣扎的时候,林清华也没闲着,他正在冥思苦想,俯在桌子上认真画着一幅草图。开封会战结束后,林清华被镇虏军的巨大伤亡所震撼,他感到自己曾引以为傲的全火器部队已经不可能独领风骚了,虽然清军仍是火绳枪为主,但仍给镇虏军造成重大伤亡,而他也亲眼看到,在黄得功的部队中也出现了数支和左梦庚一样的装备着燧发枪的全火器部队,而且据潜伏在武昌的细作报告,左梦庚继续从南京购买燧发枪,试图也把自己的部队变成像镇虏军一样的全火器部队。
在这些事情的刺激下,林清华决定改进镇虏军的武器装备,用更好、更先进的武器武装镇虏军。林清华打算研制一种后装线膛枪,用这种枪逐步替换前装枪。
要想制造后装线膛枪,就离不开冲压机和车床,而这两种机械必须要有动力来驱动,在目前的生产条件下,最好的动力恐怕就是水力了。
林清华在上学的时候就对机械很感兴趣,所以设计简单的冲压机和车床并不太困难。他设计的冲压机结构很简单,就是一个冲台加一个冲锤,在冲台的四个角上各有一根定位槽,均长一丈,它将用来限制冲锤的运动路线。冲锤是一个五百斤重的铁块,顶上有一个铁环,上面拴一根铁链,铁链穿过一组滑轮组,连接在由水车带动的一个绞车上。当水车转动时,带动绞车旋转,绞车拉动铁链,进而将冲锤缓缓提起,当冲锤到达定位槽的顶端时,绞车在工人的控制下与水车脱离,这时铁链就松了,而冲锤则在重力的作用下快速下落,击打冲台。
冲压机主要是用来加工枪管的膛线的,这种加工膛线的方法是林清华根据抗战时期根据地兵工厂的土方法改进的。这种方法较简单,先制造一个枣核形的硬度极高的钢模,在钢模的四周欲先刻上几根凸起来的斜线,然后将此钢模放入枪管毛坯,在其上插一根很硬的钢条,直径小于枪管,接着便将其放在冲压机上进行冲压,直到将钢模从枪管的另一头打出来,这样,一根线膛枪管就算是初步做好了。
除了用来加工膛线以外,冲压机还能用来加工金属弹壳。不过,至于到底能不能用这种粗糙的冲压机造出弹壳来,林清华心里也没有底,毕竟没有实验过,他让工匠们先制作了一台人力冲压机,在这台机器上进行实验。实验的结果是令人鼓舞的,虽然没有冲出完整的弹壳,但冲出了许多比较规整的铜盅,这些铜盅长度约为三分之一寸,而且厚薄均匀。林清华决定改进这种弹壳,比照猎枪子弹制造一种前部为纸筒,后部为铜盅的混合型子弹。
车床的制造就比较困难了,虽然林清华努力回忆,并画了详细的图纸,但工匠们还是琢磨了十几天,最后终于做出一台简陋的车床,由于没有适合的刀具,所以这种车床的效率很低,而且废品率也比较高,但林清华还是很满意的,毕竟这个时代的技术只能做到这样了。
枪和子弹的问题解决了,剩下的就是火药了。现在各国所用的都是黑色火药,这种火药的威力较小,而且点燃后的烟雾很大,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它燃烧后的残留物较多,若是用在前装枪上问题不大,但若是用在后装枪上就不行了,每发射几发子弹后,枪管中就会留下许多污垢,若不及时清理的话,很容易发生炸膛事故,危及射手安全。
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制造无烟火药。无烟火药通称硝化棉,是用棉花或其它植物纤维放入硝酸中进行硝化而成的,这种硝化棉俗称强棉,燃烧速度快,并不适用于线膛枪,线膛枪所用的火药为弱棉,是在强棉中加入钝化剂后制成的,它的燃烧速度比较慢,能保证火药燃烧完全,子弹的射程也就远了。
要想制无烟火药,就必须先制硝酸,而硝酸的制造又离不开硫酸,所以林清华让工匠们动手制造了几个陶罐反应器,用接触法制造硫酸,接着用制出的硫酸与硝石反应,从而得到硝酸。
有了硝酸,制造无烟火药就不是难事了,而且子弹上的底火所用的雷酸汞也可以制造了,更为重要的是,以硝酸和甘油为原料的硝酸甘油也能制造出来,再用吸附力强的多孔物质将其吸收,那么爆炸力强、安全性高的军用高爆炸药就能装备军队了。
为了保持自己在这种先进武器上的垄断性,林清华决定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生产硝酸、硫酸和雷酸汞。他准备修建一个大型的全封闭式的工厂,工厂的四周被三丈高、一丈宽的围墙围起来,然后他准备向朝廷上道奏章,以修建防御工事为借口,向朝廷索要数百名被判了斩监候和绞监候的死囚,把这些死囚关进这座工厂,让他们来生产雷酸汞等物。为了保证生产质量,这些人将被分成三十个组,每一批生产出的东西都要严格验收,若是质量不合格,那么整个组的人都要受到惩罚。这些人除了不能出工厂以外,其它的待遇都很好,每人一间单独的小屋,每天有酒有肉,而且若是其本人提出申请,那么可以允许他的家属前来与其一起生活,不过进来以后就再也不能出去了。
为了保卫这座工厂和看住这些死囚,林清华决定把他的卫队扩充到一个旅,称为“近卫旅”,由其负责工厂的安全。这支部队将长期守卫工厂,并将不定时的进入工厂进行检查,以防其中的死囚造反。
这些只是林清华的初步构想,要想将其实现,还需要时间。首先要做的就是选一处山溪较多而交通便利的地方,把生产线膛枪的工厂建起来,经过派人勘察,林清华决定在豫鄂交界的桐柏山中建造枪厂,在镇虏军三千人扫荡了那里的土匪后,枪厂就动工兴建了,与其同时动工兴建的是位于桐柏山脚下的火药厂。
在这些工厂兴建的同时,林清华将镇虏军重新进行了整编,将原来的白旺的人马和其他的一些军队并入镇虏军,并从民兵中又招募了一些人,从而将镇虏军扩充到了十五个师。随后林清华对这支部队进行了强化训练,特别是各级军官,由于很多军官是从士兵提拔上来的,所以素质不高,必须通过军校对其进行严格的培训。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军队的士气又恢复了,而且枪厂和火药厂也已基本完工,可以进行生产了。正当林清华踌躇满志的要把镇虏军变成一支真正的现代化军队的时候,一个从西安传来的消息又让林清华感到不安了。
原来,自从中原大会战结束以后,山西、河南、山东已全部重新归明朝所有,而满清所能控制的地区仅局限于直隶、陕西、蒙古,由于阿济格所率领的陕西清军精锐尽失,陕西的兵力空虚,加上多尔衮准备调集兵力固守直隶一带,所以他下令驻扎陕西的清军大部绕道蒙古撤到直隶,而留在陕西的清军不过只有近一万人的汉军部队。正因为这样,占领着四川的张献忠准备派兵从川北进入陕西,占领关中地区。
另外一个让林清华感到意外的消息是,在陕西南部的终南山一带活动着一支忠明武装,他们约有三万人,首领是明朝副都统孙守法,他们先是抵抗李自成的大顺军,后来又与清军作战,现在孙守法趁清军兵力空虚之机,派副将贺珍与另一名忠明武装首领武大定合兵三万人,攻打西安。由于消息闭塞,所以无论是朝廷还是林清华,以前都没有注意到这支武装。
现在让林清华为难的是,到底是应该先休整一段时间呢,还是先带兵前往陕西,将清军彻底赶出陕西,并阻止张献忠对陕西的进攻呢?林清华左右为难,始终拿不定主意。
第三章 烈火凤凰 第六节
北风呼啸,草木萧瑟,天阴沉沉的,似乎马上就要下雪。在这凛冽的寒风中,一支黑压压的大军正顶着风头而行,与这周围肃杀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支大军中散发出来的火热激情,所有的人都是那么的斗志昂扬,随着铁皮鼓的鼓点声坚定的踏动着步伐。
他们全是步兵,跟在他们身后的则是数百辆拉着辎重的马车,赶车的马夫嘴里不停的喊着,手里的鞭子也不停的在空中挥舞着,发出“啪啪”的响声。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镇虏军所派出的一支部队,他们的使命是进入陕西,支援那里的忠明武装,并阻止张献忠进入陕西。
经过一夜思考,林清华最终决定派兵入陕。他将镇虏军中最精锐的第一师和新组建的第十四师与第十五师整编为第一军,由第一师师长沈猛兼任第一军军长。这支部队在进入陕西后,将派出一个旅前往西安一带,支援那里的孙守法军,并带去赠送给孙军的五千支燧发枪。剩下的部队将在军长沈猛的亲自率领下前往汉中,阻击张献忠的军队,并趁势占领汉中。
在送走了第一军后,林清华并未清闲下来,他必须抓紧时间处理一些重要的事情,而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训练军队了。除开留守开封的两个师和派往陕西的第一军外,驻扎于西平寨附近的镇虏军共十个师,由于很多士兵都是新补充的,所以其战斗力下降了很多,虽然经过两个月的整训,其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还远远没有到让人放心的程度。为了激起士兵们的荣誉感和自信心,林清华在这十个师中又举行了一次“比武大会”,不过其内容有了些小变化,由于天气转冷,原来的游泳渡河改变为划羊皮筏子渡河,每支部队有三十支羊皮筏子,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所有参加比武的人运过河去。
有了第一次比武的经验,这一次就顺手多了。随着第七师师长凌飚从林清华的手中接过“掷弹兵师”的锦旗,镇虏军中的第二个“掷弹兵师”的荣誉称号诞生了。为了鼓励士兵们争夺此荣誉称号的欲望与斗志,林清华规定凡是“掷弹兵师”的官兵,其每月的军饷增加一倍,同时规定此荣誉称号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动的,每年将举行这样的比武大会两次,胜利的师将获得此称号,失败的将失去此荣誉称号,而且其增加的军饷也将被撤消。
除了练兵之外,林清华还组织起各寨、各村的农民,利用农闲修理道路,为将来的快速调兵做好准备,他还在河南全境恢复了驿站制度,沿着主要道路,每隔一百里设立一个驿站,每个驿站配备一名伙夫,一名兽医,伙夫兼任驿站的驿长,他负责管理手下的兽医和十名驿卒,每个驿站都饲养三十匹快马,并由兽医和驿卒精心照料。因为驿站属于很重要的军事目标,所以每个驿站均配备十二支步枪,现在还是燧发枪,等到后装枪制造出来后,将全部换装后装枪。
由于现在的河南全境都已纳入林清华的管辖,所以他的日常事物也就多了很多,最让他感到头疼的是缺少地方官吏。虽然林清华不太愿意让朝廷派人来河南当地方官,但他实在也拿不出合适的人选,所以他不得不向朝廷上奏章,希望能尽快派些地方官来,协助他维持河南的秩序。而在这些官吏到来之前,河南那些新光复的地方的实权也就不可避免的落入了地方豪强的手里,这些人目无国法,为非作歹,鱼肉乡里。林清华对付他们的办法有两手,一种办法是将其纳入“河洛联寨”,使其为我所用,但当那些人不知好歹,硬要与林清华硬顶的时候,林清华就会采取第二种方法,用镇虏军前去进行武力镇压,既消灭了异己,又锻炼了军队,更为重要的是,每剿灭一个地方豪强,就能缴获大量的财物与粮食,这就大大的缓解了林清华的财政压力。
说起河南的财政,林清华就直叹气,经过多年的战乱和灾荒,河南的经济全面衰退,百姓已把每天能喝上三碗稀粥当成是富裕的标志,虽然豫南的情况好点,但仍不能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幸亏先后从刘洪起和大顺军那里得到大量财物与粮食,否则林清华早就破产了。现在林清华的脑子里全是银子,能想的办法他都想了,但还是不能阻止银库中的银子一天天减少的趋势。
林清华想开源,但穷困的河南无源可开,他想截流,但镇虏军这支现代化的“吞金兽”每天都在消耗着大量的金钱,何况还有那正在开工建造的枪厂和火药厂,它们所生产的产品还未问世,就已经吞噬了林清华大笔的金钱。
为了捞钱,林清华绞尽脑汁,甚至打起了军火的主意。他知道黄得功和李成栋对燧发枪很感兴趣,只是由于南京的产量不大,而且朝廷也对火器加强了管制,所以他们不能大量装备,在他们的部队中,燧发枪的数量均未超过三万支,他们对于镇虏军很是羡慕,多次向林清华表示愿意从他那里购买燧发枪。
自从林清华在工匠中实行一带二的学徒制度后,他的燧发枪产量就成倍提高,库存量已达三万余支。不过由于林清华已决定生产更先进的后装枪,所以他命令工匠停产燧发枪和火绳枪,现在他因急需金钱,因此又下令从工匠中选出数百人继续生产燧发枪,并将这些枪卖给黄得功和李成栋,先后卖了近五万支。
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林清华的努力,财政收支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