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天工-第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坚持十几天以后,复辽军先后放弃了镇江堡,以及临江大营,但是在鸭绿江的对岸,义州城临江堡垒已经筑成,随着河水开冻,复辽军水营的舰船也开始在江面上航行,封锁航道。
建奴虽然如愿以偿地收回了镇江堡,但是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超过第二次金州之战,在复辽军封锁江面以后,也已经无力继续东进。
此刻,复辽军在朝鲜集中了灭虏、破虏、选锋三大老营,还有东江营、镇江营,一共五个营近两万人。
东江战役中,复辽军共动员了六个主力营,参加的规模较大的战斗包括义州之战、临江大营防守战、大虫江之战、孤山之战、镇江堡防御战等,其中,大虫江之战、镇江堡之战,战斗进行得都比较激烈,复辽军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不过,凭籍良好的后勤保障,复辽军的伤兵都得到了比较好的护理,很多伤兵在治疗休养以后,很快就能回到军中效力,真正的减员并不多。
此外,参加这次会战的辅兵与工程兵,经历过战场的熏陶,也可以补充到军中。按照参谋部的计划,东江将保持五个营的编制。并在条件允许地情况下,扩充到两个协,六个营。
义州之战以后,消息传送到金州的时候,李彦已经得知广宁溃败,立刻将义州之战以捷报送往朝廷。
义州之战斩首不过五百。俘虏汉军七百,战果尚不及复州之战,远不如第二次金州之战。李彦在第一次金州之战以后,就不曾被加过封赏,不过这一次义州之战地胜利,是在广宁溃败的背景之下发生,无论有些人如何遮盖,朱由校还是能判断孰优孰劣。
广宁军十万大军在辽西失城失地。辽南额定兵员一万二。还有八千是登莱提供地粮秣。甚至都没有饷银。却在辽西大败地背景中。取得可贵地胜利。两者一比较。辽南地功绩一下子就显得无比高大。
此前。当广宁战败地消息传来之时。朝廷一片恐慌。也有些别有用心地人攻击辽南不遵朝廷旨意。没有出兵牵制。此时。他们依然抱着这样地态度。认为辽南不去盖州。而是在建奴空虚地东江偷袭了一座空城。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严格说来。不仅没有功劳。反而有错。
已经入阁拜相地大学士孙承宗站出来驳斥了这种说法。他认为朝廷地旨意下到辽南。建奴大军已经渡过了辽河。如果辽南军这个时候去盖州。等他们赶到地时候。建奴已经占领了广宁。可以从容地回过头来。将辽南军包围在盖州。
“辽南军只有一万多兵。牵制有余。决战不足。所谓牵制。就是攻敌虚弱之处。使其不能全力出兵。辽南军兵发东江。就是这样地策略。”
虽然有孙承宗代为辩驳。但朝中对辽南地责难依然不绝于耳。其焦点便是辽南是不是应该遵从朝廷地旨意发兵盖州。还有就是辽南军在东江。有没有起到牵制地作用。至于辽南军在义州取得地胜利。反而是被忽略了。
直到建奴大军离开广宁。回师辽东。金州送来建奴大军进攻辽南地消息。朝廷中又是一片哗然。很多人跳出来攻击李彦用兵行险。兵往东江。而不守金州。
在朝廷地很多官员看来,包括孙承宗也觉得,辽南军既然发起了东江会战,那么辽南空虚,此番肯定是守不住了。
一时之间,攻击李彦丢失辽南地弹章又多了起来,反倒是李彦报告的,主动放弃复州城一事,没有人去关注,好像李彦已经丢了整个辽南似地。
到了后来,金州送来了铁工城、金州城初战告捷的消息,朝中地大臣顿时失声,一时都难以相信,辽南竟然守住了?王化贞、熊廷弼以及十万大军、高大的广宁城都挡不住地努尔哈赤,竟然被辽南挡住了?
有人怀疑,这是李彦谎报军情。
不过这份战报不仅有辽东兵备道的署名,还有登莱总兵沈有容的副署,后来还有登莱巡抚袁可立的奏章。
紧接着,辽南报捷的奏疏是接连不断,先是临江大营一战,七千明军面对近万建奴,顽强防守数天之久,杀伤大量的建奴,不过因为是防守作战,通常是没有首级的,自然也会遭到朝中一些人的质疑。
随后的大虫江之战,又是七千明军面对数量差不多的数千建奴发生野战,最后竟然也赢得了胜利,打跑了建奴,这让朝中的大臣觉得更加难以置信,很多人都指出,这肯定是李彦在谎报战功。
不过大虫江一战,战斗主要是在明军阵前发生,建奴留下来的首级,很多都是被明军所掌握,虽然也只有几百首级,却是实实在在、无法抹杀的战功。
然后就是孤山、铁工城、镇江堡三战,辽南军都是处于被动防守,上报的战绩却是越来越大,孤山之战用火炮毙敌数百,铁工城激烈的攻防造成建奴数千人的伤亡;到了镇江堡索性是激战旬日,毙伤建奴万余,朝中始终都有质疑。
不管有人如何质疑,辽南送来的战报后面,辽东的局势倒是渐渐明朗。
首先是建奴真的从广宁撤走了,建奴的主力出现在辽南、东江,并且鏖战将近一个月,这个时候再也不会有人提起辽南军是不是发挥了牵制作用的话题,这确实不是牵制,已经是主战场了,反而是广宁与辽西,两天都没能坚持下来。
其次就是辽南虽然主动放弃了复州城,但是在建奴大军面前,铁工城与金州城都是没有丢失,也就是说,不管辽南军有没有取得战报上那些战事的胜利,但是他们确实守住了金州城,还有铁工城,这是无可置疑的。
王化贞在广宁,袁应泰在辽阳做不到的事情,李彦在金州做到了,广宁、辽阳、沈阳、开原这些军事重镇,在建奴大军面前,都是未能守住,但铁工城、金州城却守住了,与辽西十万大军将辽西走廊拱手相让相比,这样的战绩,无疑是光芒万丈的。
还有就是东江的战场形势,虽然镇江堡还是丢了,但是明军却占领了义州,而建奴也望江兴叹,终于是罢兵回去,虽然有人说建奴或许本来就没有想要渡江进攻朝鲜,但是有一点是谁都不能否认的,那就是在东江地区,与战前相比,复辽军没有任何损失,但是却占领了义州,将建奴驱逐过江,从此与建奴隔江对峙,形成全新的战略态势。
与战前相比,辽西的防守体系全部崩溃,一片糜烂,而辽东却似乎没有怎么恶化,虽然丢了复州,不过谁也没有指望辽南军能够守住复州,只要金州还在,金州半岛还在,辽南的根基就在,这是朝中很多人对辽南仅有的期望。
而与原来龟缩在铁山、皮岛相比,复辽军在东江的战略态势无疑变得更加明朗,也更加乐观,按照孙承宗的说法,若是能重建辽西防线,则从今而后,明军可从辽西、辽南、东江三面,对建奴形成压力。
也就是说,要不是辽西脆败,此战过后,辽东的局势是可以有一定改观的。
一直在孙承宗引导之下,通过国战棋、兵战棋、练兵棋学习治国、治军之策的朱由校,与历史上那个沉迷于木匠活计的天启相比,已经有了较大的区别,起码他在很多事情上,有着自己的判断,而且也懂得道理,知道大的方向、原则应该是如何。
孙承宗也亲自与朱由校推演了辽西、辽南的战事,更使得朱由校认识到辽西的脆败,辽南的顽强。
“这一次,朕一定要好好奖赏三娃,谁说坏话也不行,”朱由校板着小脸,冷冷说道。
魏忠贤虽然与李彦不太对付,也曾经暗中下了不少绊子,不过看到朱由校下了决心,也知道这时候不能自讨没趣,趁机说了几句不痛不痒的奉承话。
天启元年三月初七,天启下旨加李彦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南、东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并准李彦所奏,开镇东江,以骆养性为东江总兵,征虏右将军;王国兴依然是辽南总兵,征虏左将军,并赐子爵,复辽军从上到下,各人皆有封赏。
随着辽西局势的稳定,王化贞、熊廷弼也都被传回京城勘问,张鹤鸣被弹劾,并请辞,朱由校因为舍不得孙承宗离开,拒绝了他自请督师的奏疏,而是以兵部侍郎王在晋为兵部尚书,任辽东经略,孙承宗以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前往山海关一带勘察前方形势,以定战守之策。
正文 第一八四回 发行纸钞
更新时间:2009…8…22 0:26:26 本章字数:3562
辽南衙署军政联席会议上,后勤部正在报告这段时间的收支情况,辽南、东江之战,虽然没有给辽南造成多大的直接损失,但是为了防御辽南,以及东江作战,辽南系统的经济资源被最大限度的动员,同时很多工厂停工,船队也优先保证军事的需要,经济上的间接损失却是不少。
战争之后,辽南的经济压力骤然增加,特别是新增加了锋锐、铁工两个营,并且要建立东江镇,常备营已经达到九个,并可能继续增加,三万多的兵员,已经大大超过朝廷所认可的两万额员,而且朝廷也没有足额的饷银发放。
这一次会议的议题,主要就是战后重建,以及如何缓解当前的经济压力。
“目前,辽南的产出,以及华夏工场的产出,加起来也无法满足辽南、东江两个镇的维持需要,特别是工场要继续发展,本身也急需更多的投入,”郑书冷静地分析道,他能说这样长的句子,已经很难得。
李彦点了点头,也知道过去华夏工场一直都在向辽南输血,不可能继续这样下去,那会毁了他好不容易建起来的这些工厂。
李彦想了想:“盐场那边,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地方,再建几处盐场,产量提一提,跟天津的盐商说好了,尽量多卖一些。”
盐场生产简单,销量大,利润也高,如今已经成为辽南最丰厚的经营项目之一。
“前面发行的代银币使用情况如何?”李彦无奈之下,只好打起了别方面的主意。
代银币在天启二年八九月份之间,由精作坊用水力冲压机冲压生产,包括一钱面值的标准银元,一两面额的大银元,还有一分面额的小银元三种。
标准银元的重量通常只有九分,成色也在七八分左右,每一块银元,大概可以得到一分银左右的铸币收益。也就是说,一百两银子用来压成银元的话,辽南就可以从中赚取十两银子左右。
一分面额地小银元重三分左右,不过成分主要是铅和铁,含银的成分很少,但收益也不高,也是在一成左右。
一两面额地大银元重九钱二分到五分。成色也在八九分左右。铸币收益都差不多。这都是辽南可以控制地结果。
代银币开始主要用来给复辽军地士兵发饷银。每个月发半饷只有五块标准银元。相当于五钱银子。
过去地四五个月里。辽南大概发出去十万两面额地银元。其中多数是标准银元。按照新地统计方法。也就是发出去一百万元。
银元与银锭相比。有固定地面值。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而且辽南地冲压铸币机技术领先。冲压出来地银元外形很漂亮。也不容易造假。再有辽南官府担保。信用也有保证。
辽南实行军事化管理。士兵、劳工平时都不发放酬劳。有需要地都通过物资调配来实现。也限制区域内地商品交易。
衙署在发出一百万银元地同时。地方上地物资仓库也会接受这些银元购买生活物品。衙署包括下面地工厂、盐场及贸易商行。都接受这种银元作为与银子等同地货币。
虽然发行量小,并且声明是内部流通使用。银元的优点还是被一些辽南经营的商人发现,他们也愿意在交易中接收这些银元,然后再用这些银元,从辽南的商行那里,购买辽南的工业品,或者食盐之类的商品。
这样地交易,看上去还是让银元在内部流通,不过随着交易地频繁,有一些银币终究是流了出去,在山东、天津都出现了一些这样的银元。
对这种银元地使用者来说,他们并不担心银元的价值无法体现,包括天津、滦州、北京以及北直隶华夏系地工厂店铺,都愿意无条件接收这样的银元,还有一些与辽南关系密切,交易比较频繁地商人,也都愿意接收银元作为支付货币。
辽南与各地的商品贸易,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李彦的设想就是辽南可以承诺接收银币作为支付货币,并且也用银币支付货款,这样一来,初始阶段就能收进银子,付出银币,赚取中间的铸币收益,以辽南的贸易量来说,一成的收益,已然是不少。
银币本身的价值就比较高,是一种硬通货,加上辽南以及华夏的经济作为担保,完全可以使银元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流通货币。
现在的问题就是扩大银币的总量,以及流通的范围,后者就会面临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朝廷不会允许私铸钱币,虽然银元是以辽南军代币银元的名义流通,但是流通的范围广了,必然会被人注意。
要想让银元广泛流通,就必须得到朝廷的认可,这很难,所以李彦打算回避掉这个问题。
“银元并不能有效缓解辽南现在的经济窘境,我的意思是成立一家银行,此前在筹备津滦厂矿的时候,就已经有华夏钱庄,”李彦一边想一边说道,有些全新的东西,也需要他摸索整理。
“辽南衙署不适合作为银币的发行主体,我想钱庄可以发放银票,自然也可以发放钱票,”李彦说道:“是不是可以用华夏钱庄的名义,发放一笔固定面值的钱票?以一文、一分、一钱为单位?”
“交钞?”郑书皱了皱眉头,有明一代,从开始就因为银铜的缺乏,发行纸钞推行天下,不过因为滥发,纸钞的价值一直都比较混乱,纸钞、铜钱的价值都很低,只有银子才是硬通货。
“这样,既然银元在辽南已经被广泛接受,那么从这个月开始,就用华夏钱庄的纸钞代替银元发放,但是也不要一下子发得太多,还是按照银元的发放节奏,只给官员、士兵、劳工发放半薪,一个月可能也就是三五两左右,我们的商行、工场都可以接收这种纸钞,一定要保证纸钞面值的坚挺,一个月三五万两,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李彦说道。
郑书点了点头:“只是发放三五万两流通,应该不是问题,不过若是物资短缺,有钱买不到东西,价钱必然上升,纸钞的价值也就下降了。”
“嗯,”李彦点头说道:“还是要鼓励商人多来贸易,保证市面商品的供应,我想只要辽南有这个购买力,他们是肯定会来的。”
“不过纸钞最终还是要回到辽南的,”郑书道,他虽然擅于算账,不过对现代金融肯定并不熟悉,郑书认识到李彦这个办法,等于凭空弄出了几万两银钱,解决了士兵的兵饷,官员、技术人员的酬劳等等,但是归根到底,这些纸钞还是需要辽南来支付的,如果辽南没有这个支付能力,这些纸钞就会变得一钱不值。
通常来说,发行纸币必须要有担保,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用金银等硬通货担保,但是对现代金融体系来说,货币的发行通常已经和金银存储无关,一国货币的币值,是以一国的国民经济为担保,而不是黄金。
当然,现在金融体系之复杂,并不是李彦能够理解透彻的,他只知道要保持纸币的币值,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保证这些纸钞随时可以调换成等值的金银;第二种就是让这些纸钞随时可以买到与价值相应的商品,这两种方式,都能够保证纸钞的币值。
大体的原理就是这样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其中钱庄就是重要的一环,华夏钱庄要在辽南、登州、天津等地设分号,办理纸钞、银元与金银的兑换业务,这是保证纸钞与银元流通的关键之一,其中的风险也很大。
华夏钱庄从经办津滦厂矿起家,利用几家厂矿的投资银钱,以及几大股东投入的本金,拥有几十万两的现银,然后借鉴这个时代的钱庄运作模式,又加入李彦设计的一些经营方式,办理银钱的存取、兑换等业务,当然最重要的是票据结算,以及汇兑业务。
其中,以票据为核心的结算业务,其实就是让商人的银两留在钱庄里面,商人之间的交易,通过钱庄的票据进行结算,如今这种方式已经被广泛使用在辽南、华夏系统的贸易中。
通常来说,天津的商人来辽南贸易,将货物卖给辽南以后,可以拿着辽南开具的银票,直接到华夏钱庄在天津的分号兑换银子,而不必从辽南运回银子,大大降低了来回的风险,更加安全、方便。
同样的,天津的商人购买辽南或者华夏系统的商品,也都可以用华夏钱庄的票据支付。
因此,对那些经常要与辽南或者华夏系统作交易的商人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于将银子放在华夏钱庄,而是用华夏钱庄的票据进行交易。
在不断交易的过程当中,华夏钱庄的票据信用度,已经并不局限在辽南与华夏系统当中,别的商人也开始乐于使用华夏钱庄的票据,来进行那些并非与辽南或者华夏系统进行的交易。
华夏钱庄今日的实力和信用度,也确实足够发行一种小范围的、总额不高的标准纸面票据,也就是纸钞。
正文 第一八五回 政府债券
更新时间:2009…8…23 1:42:24 本章字数:3613
某种意义上来说,纸钞就是一种特殊的标准票据,其单一面额可能比较小,同时流通的范围又更加广泛、灵活与普遍。
辽南衙署与华夏钱庄对发行纸钞都比较慎重,虽然反复的论证都表明发行总额不是很大的纸钞,风险很小,最终还是采用了比较稳妥的方式,在三月印发五万两面额的纸钞。
纸钞的面值与银元相对应,包括十元、一元、一分,还有更新的一种一文面额的纸钞。
与铸币银元相比,发行五万纸钞,等若是多出五万两银钱,当然为了币值的稳定,华夏钱庄会提取三万两银子作为储备,但也可以从中多出两万两银子使用,并且储备银也能发挥更多方面的作用。
华夏钱庄在辽南一直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辽南与华夏系统的贸易,通常都会通过华夏钱庄进行结算,华夏钱庄与辽南衙署之间,也有存银和放贷的关系。
辽南衙署组织的很多厂矿建设,包括辽南的盐场、工矿,建设初期都曾经向华夏钱庄借贷,虽然对李彦来说,这种交易类似于左右手的互倒,但通过华夏钱庄的对外融资功能,方才为辽南的建设争取了资本上的保障。
在很多方面,华夏钱庄已经很像李彦印象中的现代银行,不过李彦对现代金融体系的了解并不深入,因为这种相像还只是表面上的,华夏银行当前所能发挥的作用,与现代银行相比,还是缺乏可比性,很多东西,还要通过实践中的摸索,逐步去建立、完善。
李彦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将一些印象中的东西,提前拿出来,但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他也并不清楚应该如何做。
这一次华夏钱庄决定推出实际意义上的纸钞,就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此外,华夏钱庄还将承销辽南衙署发出的五万两债券。这也是一种全新地事物。
按照李彦的想法,五万纸钞、五万债券,再加十万银元,辽南衙署差不多可以从中得到十万两左右的银钱。可以大大缓解眼下的经济紧张状况,由于纸钞与银元迈开地步伐都比较小,主要的依靠还是这五万两债券。
由政府发行债券,这在明朝绝对算得上是稀奇的事情,也很难让人理解。这种债券很容易让人想到官府打出来的白条,或者是税监对百姓地欺压。
辽南衙署为了发行这五万两债券。是拿出了几家盐场、水泥厂地收入作为担保。相对这几家地收入来说。五万两确实是个很小地数字。
但是。这种担保地可信度本身就让人感到疑惑。因为很少有商人能够相信。在债券到期以后。官府还会不会承认。若是不承认地话。他们又如何能够取得作为担保地盐场和水泥厂。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债券地发行同样依靠了华夏钱庄地渠道。首先是辽南衙署用盐场与水泥厂担保。委托华夏钱庄销售五万两地债券。然后华夏钱庄再行销售这五万两债券。并进行担保。
这样一来。凡是购买债券地客户。在债券到期以后。可以向华夏钱庄要求兑换。也就是说债券地信用是与华夏钱庄联系在一起地。
说来也好笑。在这样地时代。形象并不怎么好地商人地信用。可能要比官府更值得信赖。由华夏钱庄出面进行担保。看上去确实非常合适。
当然。这种担保也会让华夏钱庄承担一定地风险。
好在五万两并不是一个很大地数字,在很多与华夏、辽南交往比较多的商人的支持下,五万两的债券很快被认购完毕。
为了方便发行,这一次的债券都是一年期的,如果是三年、五年期的债券,因为时间太长,购买者对风险的疑虑也会更大。
战争结束以后,辽南与东江都是在第一时间全力组织生产恢复,因为生产周期,以及建设投资,这一领域仅仅是能保持平衡,而且需要不断引进外部的投资进行补充。
随着军队规模的扩大,军费及其他开支都在增加,通过铸币、发行纸钞和债券,并在华夏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