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谋曹篡魏-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更多到,地址
第七十章:魏吴交战
第七十章:魏吴交战
洛阳大殿之上,才刚刚办完国丧,马上面临着东吴率军来犯。wWw;
曹睿召集了文武百官,一同商议抗敌大计。
经过一番各抒已见之后,最后有了三个应敌方针。
一是以钟繇、华歆等三公大臣为首,认为只要不断从洛阳发兵援救,命江夏太守文聘继续据城坚守,准备与敌人打持久战。
其次是曹真、夏侯霸等军方武将建议主动出击,并举当年张辽仅以八百勇士,大败孙权十万大军,威震江东之经典案例,应当挫敌之锐气。
最后则是治理州郡有方,后来被封为关内侯的贾逵则认为位于豫州正南方的濡须口驻有东吴大军,离长江仅四百余里,每有东吴入侵,多是西从江夏出击,要么东从庐江进犯,而我魏军征吴也是从东线淮水或是西线沔水南下。
而处于东西之中的豫州军队一般少参与征伐,只是零零散散驻扎在汝南、弋阳诸郡,守境自保而已。
所以孙权在豫州南部的地盘无战事之虞,因此东、西边境有战事,吴军可以合兵一处全力抗击,丝毫不用担忧豫州中线战场。
“那么贾大人的意思,是否就这样置之不理呢?”夏侯霸质问道。
“当然不是。”贾逵向他作出正面回答道,“孙权习于水战,故而敢于水船强攻,正是打算乘我之不备,但是现在已与江夏太守文聘相拒,攻与守的形势大不相同,如果可以建一条河道由豫州直道长江的话,魏大军即可从豫州进发,直接攻打东吴的东关。”
“这就是贾大人解决江夏军情的提案吗?”夏侯霸道。
“到那个时候,若孙权自守东关,则可另遣军队东西出击,孙权的东西两线就得不到救援;”贾逵从容地继续说道,“若东西线可以攻下,则东关就成为东西夹击的孤立据点,也就唾手可得了。”
这正是他之前对周扬提过的意见,而周扬也把这个提案与司马懿研究过之后,认为此行胆大心细。
只是在可行性方面,可能会召到不许质疑。
因此在朝廷上,周扬早已打定了主意,由始至终都不发一言。
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家权臣,只有默默地站在一旁,等到关键的时候,给予贾逵以最大的支持。
果然,在三公与军方诸将百官的反对声中,贾逵冷静将战局与东边形势紧密结合在一起,分析了其中利与弊。
而其他人更多的是着眼于击败敌军,或是解决江夏的燃眉之急。
最后才由刚登基不久的曹睿发话,问道:“大家不妨听一听周丞相的意见。”
周扬知道真正用到自己的时刻到了,心想绝不能让贾逵的良策泡汤,于是将早已准备好的答案奉上道:“微臣认为,钟繇、华歆等皆为三世老臣,他们认为发兵援救,除了为解决江夏军急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为了稳定民心。估且不论此举是否能够挡得住东吴大军,只说若是朝廷对江夏军情置之不理的话,其他地方的守将会怎么想呢?”
钟繇与华歆等人各自互望了一眼,纷纷向他点头赞许。
周扬转而走向曹真、夏侯霸等军方将领面前,又道:“诸位将军的目的比较单纯,希望直接击溃吴军,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况且魏、吴交战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大魏养兵百万,铁甲、战骑皆是天下无双,早应该挥兵南下,踏平吴、蜀了。”
曹真、夏侯霸听得热血,但他们都是见过大风大浪的智将,面对眼前这追随曹魏三世的最高权臣的赞赏,都露出了谦逊的态度。
周扬最后转向中位,面对着高高在上的新皇帝曹睿,拱手拜道:“众大臣所言皆各有道理,都是对我大魏国情作出透彻分析才会提出的建议,绝非仅凭一腔热血。毕竟我方国力远胜于吴、蜀,只要稳步前进,既能蚕食敌国,逐渐走向一统天下的局面。”
问道:“周丞相的意思就是否决了贾大人的提案,而打算在这两个战略方针之中选择其一吗?”
周扬摇了摇头,继续说道:“如果我们面对的敌人只有吴国,或是只有蜀国的话,那么稳步前进的提议自然是可行,无论派兵增援,或是出兵迎战,就算打不赢,也必定让敌人付了惨痛的代价,长此下去,凭着我大魏远胜于对方的国力,必能将敌国之国力消耗胎尽,可是事实却非如此。”
话音刚落,朝上便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了起来。
因为周扬没有否决钟繇、华歆等老臣出兵增援的提议,又肯定曹真、夏侯霸等军方将领的战略方针。
可是没有赞同他们的原因,却说得句句在理。
事实上魏国若与吴、蜀任何一国交战的话,的确能够慢慢将其击败。
但自从刘备驾崩之后,吴、蜀两国的外交已重新建立起谛盟关系,重新按照原本联合抗魏的方针。
眼前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江夏军急,还有随时准备再出祁山的蜀军。
“因此贾大人的提案,乃是为了避重就轻。”周扬转向面对着众臣道,“孙权亲自率军乃是为了配合蜀军出祁山的军事行动,其意在于偷袭。如今江夏太守文聘拒守与他打持久战的话,孙权绝不会蠢得与我方比耗资源,事实上他们也耗不起。”
“也就是说按贾大人提到的建一条河道,由豫州直道长江,”曹睿道,“同时加紧操练豫州军队,准备进攻孙权东关,若是孙权拒守东关的话,我们立刻攻打西线,令他自顾不暇。”
“正是如此。”周扬最后望向贾逵道,“因此微臣认为贾大人的提案,正是为了长远作考虑,面临着吴、蜀的侵略,我们绝不可顾此失彼,另一方面亦要加强西面雍、凉地区的防御性。”
“那么诸位爱卿对周丞相与贾大人的提案没有异议的话,就这么决定吧”曹睿显然是认可了贾逵的战略方针,并不希望其他大臣再提出意见了,“退朝。”
于是立刻以此方针施行,并命贾逵亲自负责执行此套提案。
果然,孙权在江夏与文聘相持不到一个月,便马上撤军。
然而东吴的野心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孙权进攻江夏无功而返之后,次年又与鄱阳太守周鲂密谋,佯称得罪了吴王,要弃吴投魏。
他跟大司马兼扬州牧的曹休私通消息,约其发兵去接收鄱阳郡。
曹休中计,上书请求获准后便率领骑兵步兵共十万名往皖县去接应周鲂,从寿春发兵以后,正在豫州负责施行战略方针的贾逵督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等四支军队,由西阳直攻东关、周扬则在司马懿的协助之下领兵进攻江陵。
贾逵至五将山时,曹休已经孤军深入吴地。
尚书蒋济向洛阳朝廷表示,驻守上游的吴将朱然可能会从曹休后方袭击,吴军随时会东进切断曹休退路,建议派兵救援曹休。
曹睿在众大臣的提议之下,诏周扬的军队停止前进,让贾逵东进与曹休合兵一处。
“东吴在东关并无设防,一定是将军队集中在了皖城。”司马懿分析道。
“那么曹休将军此举等同于孤军深入,必败无疑了。”周扬问道,“现在应该怎么办?”
“部署诸将,水陆并进。”司马懿果断道。于是继续行了二百多里,在半途中抓到一个东吴兵。
经盘问之后,才知道曹休的军队果然已经战败。
原来,孙权早就亲自到了皖城,拜陆逊为大都督,朱桓、全琮为左、右都督,各带三万人马,三面埋伏。
曹休的兵马进至石亭一带时,就立即被吴军包围,遭遇突然袭击,一时不知所措。
交战不利后便慌忙退兵,吴军在其后追亡逐北,斩杀魏军万余,缴获军械车马无数。
曹休退至夹石,发现夹石西北的退路已被孙权阻断。
此时,东南有追兵,西北无退路,魏军士卒叛逃,丢弃甲兵与辎重甚多,几乎将要全军覆没。
这是曹操去世之后,曹魏自赤壁之后,有史以来面临过最惨痛的一次败战。
不仅影响到了东线军心,甚至令整个朝野上下议论纷纷,魏明帝曹睿更是心痛不已。
如今洛阳方面既已闻知曹休兵败,而且孙权正在遣兵截断夹石,魏军后方的部下将士又大多不敢下决心前往救援,也有人表示不应该再深入犯险,最好等待后面的援军到来。
“曹休将军兵败于外,路绝于内,进不能战,退不能还,危在旦夕。”周扬沉痛听完情报团的消息之后,沉痛地道,“东吴知道后面没有接应的军队,才敢大胆地追上来,现在我们是否应该赶往夹石?”
“不但要去夹石,而且还要疾速前进,出其不意地赶去。”司马懿道,“然后突然打过去,来个先人以夺其心,东吴看见我军必然退兵,如果坐待援军到来时,东吴已经将把险路全部断绝,到那时兵马再多亦形同虚设了。”
“那就这么决定,我们立刻通知贾逵那边行动吧”周扬果然地道。。。。
更多到,地址
第七十一章:历史命运
第七十一章:历史命运
太和二年,贾逵在收到了周扬最高军事指令之后,立刻指挥军队备道兼程。WWw。
魏军到了夹石附近,他命士兵在山口要道上竖起了很多旗子,并留少数士兵不停地打鼓,作为疑兵,然后亲率大队人马迎战吴军。
吴军以为魏国救援大军已至,于是迅速撤离战场。
贾逵占领夹石以后,又拿出粮食和军资供应曹休的军队,使曹休得以重新整顿队伍,安然退回了扬州。
周扬方面得知曹休得到救援的消息之后,终于放下了心中一块大石。
司马懿亦忍不住赞道:“贾大人本为实施战略方针,暂任豫州刺史,并非为曹休拾捡弃仗的,若非贾大人的军队及时赶到救援的话,后果必将不堪设想。”
周扬问道:“那么豫州方面就可以完全交给贾大人,咱们可以回洛阳了吧”
司马懿窃笑着说道:“那是当然,哥哥一定是想念尤、缃、柔、薇那四个年轻美女了吧”
周扬苦笑道:“我是担心离开洛阳太久,回去之后怕有什么变动啊”
司马懿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沉默了片刻后,才道:“有些话,其实我很早就想对哥哥说了,可是又一直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周扬少有见到司马懿如此犹豫不决的样子,知道应该不是什么小事,连忙全神贯注地道:“说吧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也没什么是难以启齿的了,任何麻烦我们也都面对过了,最坏的情况也都预料到了,还能有什么呢?”
司马懿这才放松地道:“哥哥知道为什么皇上会力排众议,全力支持哥哥与贾大人合作,一同施行对付东吴的这套方针吗?”
周扬道:“贾大人自幼承自家族兵法,对于魏、吴双方都下过一番苦功研究过,因此这套方案皇上并没有反对的理由,众大臣更找不到任何反驳的言辞才对啊”
司马懿道:“事实上施行豫州抗吴的这套方案,不一定非要哥哥这样一国丞相来执行,朝中曹真将军智勇双全,作战经验丰富,麾下更是贤都骁将无数,完全都是担挡此任的合适人选。可是却偏偏选中了哥哥你,因为正是哥哥最支持贾大人,而贾大人又是当年哥哥一手提拔起来的,所以表面看起来像是理所当然的样子,其中却一定是另有隐情。”
周扬顿时陷入了沉思,司马懿说得不无可能,事实上自己也明白其中道理。
自从追随曹操以来,无论是否与他出生入死过,惟有被招入为婿,真正成为曹族中的人方能得到进一步的信任,也因此而不断被提升起来。
这里面当然少不了身边那些同伴们的帮忙,加上他拥有这时代无人能及的识人优势。
朝中许多名士贤者多是他与荀彧一手提拔起来,所以一直到曹丕这一代,仍不得不与他拉笼关系。
然而他与曹家的亲密程度,也在每隔一代中逐渐消失。
取而代之的就是互利互惠的关系,以及越来越令人胆颤的帝王制衡权臣之间的驭人之术。
这些情况与战场上完全不同,在战场上可以明刀明枪地斩杀敌人,既便是运用计谋、策略等各种兵法,但是双方的立场却十分明确。
不像在朝廷中一切看似风平浪静,可是什么时候像甄妃那样死于突然,却都无法预料。
而周扬不能再像年轻时一样,什么事情只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勇往直前地为曹家以身犯险了。
因为他需要考虑的不仅仅再是自己的一个人的安危,还是他的妻儿与亲密如家人般的朋友和属下。
甚至是司马懿与张春华,这两个原本不在他保护范围之内,甚至还打算将他刺杀的对象,却在这不知不觉消失的岁月中,逐渐建立起了难以言喻的情感。
“只从贾大人全力救援大司马曹休,结果却得到了曹休责怪他救援来迟。”司马懿继续说道,“曹休真的是个不明状况的人吗?堂堂魏国大司马,竟连贾大人是否来迟都搞不清楚,这真的是曹休的想法吗?”
“你的意思是说,皇上打算从贾大人这边开刀?”周扬骇然道。
“也许是的,也许……”司马懿顿了顿道,“皇上早已动手。”
“何以见得?”周扬连忙问道。
“自从我们解决了西羌联军,回到洛阳之后,就再也没有接到皇后的召见。”司马懿道,“如今郭皇后已贵为太后,理应更无忌惮才对,为何一点消息也没有?”
“难道皇上会在这种时候封锁后宫?”周扬道。
“皇上倒不会这么明目张胆的对付郭太后,但是后宫那边居然毫无动静,这未免太可疑了。”司马懿道,“加上贾大人此次支援曹休的结果,我才敢大胆做出这样的判断——皇上一定开始要对付哥哥你了。”
一直以来,周扬都在为了帮曹家一统天下而努力,并将此作为人生目标和梦想去实现。
甚至考虑到了将来,防止司马家谋朝篡位做出了各种安排。
结果自己却成了曹魏的权臣,成了曹丕、曹睿既倚仗又忌惮的人物。
根据历书中的记载,曹丕和曹睿对于最信任的托孤大臣之中就有司马懿,可见他的确做到了低调而完美的隐忍。
但是周扬却从来没有想过,为自己的子孙铺垫谋篡之路,更没有想过像曹操这样依样画葫芦地掌控整个朝权。
正因为如此,到了曹睿这一代时,似乎便提前开始进行内政之战了。
看来自己无论做个像司马懿那样的野心家,或是当个忠心不二的辅佐大臣,都已经到了进退两难的局面。
周扬忽然觉得失去了方向感,再不知道自己做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帮助曹家一统天下又是为了什么。
如果说只为了弥补心中的缺憾,而葬送了自己以及家庭的话,代价似乎也过于巨大了。
“难道走到这里,就要结束了么?”周扬开始愣愣地自言自语起来,“以前所做的一切,都等同于没做……”
“哥哥你在说什么?”司马懿显然没有听清楚,不禁关切地问道,“你没事吧”
周扬仰首望着这片透明洁净的天空,这片原本并不属于自己的天空。
然而却随着他的出现,一路不断出现着变化,影响着历史进程,却始终没有影响一个从古以来不变的至理。
以前他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认为凭着曹操和将来魏国的国力,以及自己能够预防历史惨剧发生,既可以一步步吞并吴、蜀两国,成就曹魏一统天下的完美梦想。
可是经历了这么多事情,才发现太多自己无法改变的命运。
从宛城之战时,无法挽救到典韦和目睹着乔装成曹操的曹安民被斩杀,那种失落而无助的感觉。
一直到火烧赤壁,徒自葬送了数十万曹军。
周扬将这一切的过错归纠到历史的头上,而事实上最后回想起来,却好像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如果没有他的出现,这一切仍旧会顺其自然的发生。
可是他却让不断地刻意安排着,原本就会发生的问题,以为将自己置身事外,其实却是彻彻底底的局中人。
“不如,我们回去吧”司马懿提议道,“洛阳那里有我们布署的一切,无论皇上打算怎么做,至少哥哥本身绝会是安全的。”
周扬没有答话,脑子里倏地一阵空白。
司马懿不敢打扰,等了良久,才壮起胆子试着安慰道:“哥哥千万不要过于悲观,其实我一直认为,哥哥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也做出了许多了不起的事情,只是当年哥哥潜入长安将汉献帝救了出来,为武帝曹公赢取了不可取代的政治筹码,这世上便无人能及了。”
周扬目光移向司马懿,淡淡说道:“但这并不能改变些什么。”
司马懿忽然问道:“如果哥哥不打算坐以待毖的话,或许可以试着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就像郭太后当初的计划一样。”
周扬浑身一震,道:“挟天子?”
司马懿道:“此一时,彼一时也,当年曹公挟天子是为了号令天下,如今哥哥只是为求自保而已,况且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也并不需要那么霸道,只要让皇上知难而退就行了。”
周扬忍不住问道:“如何让皇上知难而退?”
司马懿道:“保住太后,保住贾大人,保住所有与哥哥有关的人。”
周扬颓然道:“如何保得住?”
司马懿目光一冷,道:“反击,任何皇上安排要取代哥哥身边者,都将付出生命的代价。”
周扬思考着他话中含意,良久后才道:“包括曹族的人?包括大司马曹休和曹真吗?”
司马懿道:“徐州臧霸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如果哥哥不希望自己和身边的人都变成第二个臧霸的话,就只能这么做了。”
周扬忽然发现,眼前的司马懿不再是充当一名身边顾问那么简单了。
这个狼顾之子正在逐渐地掌握着命运,一个手中毫无权势,没有任何兵权与政治关系的无名人物,却能够操纵着历史的进展。
而自己早在不知不觉之中,变成了他的棋子。
抑或是说,彼此都是对方的棋子罢。。。
更多到,地址
第七十二章:时势已变
第七十二章:时势已变
当周扬率军重返洛阳的时候,大街上的百姓拥挤得水泄不通,但是中央却让出了一条足以军队过往的通道。wWw。
大家的欢呼声,还有离城门不远处那座高大雄伟的周丞相石雕,足于证明了,这位为洛阳作出巨大贡献的伟大人物,早已一代代地深深烙印在所有人的心中。
可是周扬对此并没有丝毫的喜悦,因为自己此趟回到洛阳,怀着却是另一番矛盾的心情。
前来迎接他的朝中大臣们,以钟繇、华歆等三公为首,他们都一如既往地对周扬露出彼此礼貌的态度。
当然还有曹真和夏侯霸等人,这些军方的将领们则再一次对周扬刮目相看。
虽然周扬与他们在曹族中属于同辈,可是基于他是追随曹操从洛阳逃回陈留起兵,一同经历过许多患难的三世大臣,因此这些后起之秀的晚辈都对他尊敬有加。
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周扬贵为魏国丞相,更是手拥雍、凉两州重兵的权臣。
直至此刻,唯一能令他感到欣慰的事情,就是当初并没有把那三分之一的虎豹骑兵权交还给曹睿。
这虽然是曹睿对他忌惮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曹睿至今仍不敢过于大刀阔斧地削他兵权的关键。
“恭喜周丞相再一次为国家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位在魏国地位公次于曹休的大将军曹真策马迎上,拱拳真诚的拜道,“如果不是周丞相对贾大人提案果断支持的话,此时恐怕免不了更多战争伤亡,天下亦会是另外一番局面了。”
“末将今后亦要多向周丞相学习才是。”夏侯霸亦露出谦逊的态度道。
然而周扬却无心与他们再屈与委蛇,只是随便搪塞,作为象征性的回礼之后,便推托于长途劳累,希望早点回去休息了。
回到丞相府后,他才稍微找到了一些回到自己家里的感觉,却不是因为这座华丽而宽敞的府邸,而是府里的这些人。
曹琳作为巡逻洛阳周边情况的侦察队长,少有呆在家里。
但是她一听闻周扬回来,立刻与苏辰从各自的职守中赶了过来见面。
还有已长大成人的儿子周康,听说随着卫觊处理池盐官卖,以及主管重返家园的流民殖谷垦田,早与河东当地的一名女子喜儿有了默契,只等着父亲回来之后同意这桩婚事了。
周扬忽然感到自己真的是老了,仅管表面上仍是一丝不变,甚至头发与胡子都从没有任何变化。
可是心态却随着岁月的流失,逐渐对许多事情看得越来越淡泊。
如今连儿子都快成亲,只怕不久后也都要当爷爷了。
这也是他回到洛阳至今,得到最令人感到高兴的的消息。
“还有另一个情况,也不知道该是喜是忧。”苏辰脸色怪异地道,“前段时日就收到了左慈先生的来信,说是得出了周郎你的研究结果,很快就要到洛阳等你回来,可是至今却还没有见到他的身影。”
“左慈先生一直是魏国的通辑犯,是否遭到了什么意外?”周扬奇道。
“的确是在半途遭到阻截,但却不是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