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工业大明-第1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于这里只能够智取不能够强攻——要是强攻的话把城墙打坏了占领了以后还要自己修,那是多么让人不爽的事情啊。
既然不能够强攻,那就必须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粮食问题,如果从关外运输粮食的话,距离远时间长,根本就得不到保障,于是他做了第一个部署,那就是屯兵义州。
金天德三年置义州。治所在弘政 (今义县九道岭镇复兴堡)。辖弘政、开义、同昌三县,相当令辽宁义县、阜新地。属北京路。元属辽阳行省大宁路。明洪武初废,二十年置义州卫;属辽东都指挥使司。
义州离锦州90里,皇太极派军队屯田种粮,解决后勤供给。这样就可以不用远距离调运粮食,不但得到了粮食的供给保障,而且更将运输士兵改为战斗士兵编入队伍,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为进行战斗做准备。
在义州站稳脚跟之后,皇太极解决了后顾之忧,接下来便是围困锦州。仍用当年围大凌河城的办法,四面包围,内外隔绝。在锦州东南面18里是松山城,松山城偏西南30里是杏山城,而杏山城西南约20里便是塔山城。这三城护卫着锦州城。在其背后西南120里是宁远城,为锦州城之后盾。锦州被围,粮薪奇缺。外援断绝。羽书告急。
他有饭吃了就不让别人吃饭了。这一招效果显著,不费自己一兵一卒,城内的人便不得不像朝廷求援了。
八旗兵将锦州团团围住,让它成为了一座孤城,皇太极也不着急进攻,只是让人围着,日夜不停地围着,外面的人一个也不要想进城里面去。就这样,城市里面的粮食得不到供给,日益紧张了起来。
整个锦州城总不可能会坐以待毙,祖大寿和里面的士兵组织了几次冲锋,都被皇太极给打退了。皇太极早已经抱定了必须攻下锦州的信心,是怎么样都不能让他们逃脱的。
锦州被围,消息传到京城,崇祯又是吐血,他问身边的王承恩道:“张雷他们已经出发了吗?”
王承恩说道:“是的,他们已经从太平岛出发。直接北上就可以到锦州登陆,投入战斗。皇上放宽心。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身体养好啊。”
听说张雷已经出发了,不知道为什么崇祯的心里就好像有一块大石头落了地,似乎是战斗已经胜利了一半,过了一会儿他又说道:“现在咱们还可以调动多少兵力?有的话就派到锦州去吧。”
王承恩摇了摇头,这个时候到处都在打战,怎么可能会还有其他的士兵来调动呢?崇祯叹了一口气,闭上眼睛便躺下了。
崇祯是无兵可派了,却没想到歪打正着,锦州城被围,突围又不能成功,明朝肯定会派军队来救援。辽西走廊是平地,八旗骑兵有优势,可以乘机歼灭明军。崇祯帝派洪承畴前去增援,恰中皇太极围城打援之计。
当然了,正所谓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在不远处的洪承畴现在也正在朝这边赶了过来。
洪承畴的三个前任均战败而死:萨尔浒大战杨镐入狱被杀;沈辽大战统帅袁应泰兵败自杀;广宁大战经略熊廷弼传首九边。洪承畴接下解围锦州的任务后就考虑自己怎么办了。
杨镐为什么失败?总结为一个字就是:分。兵分东西南北四路,分进合击,没合起来;而努尔哈赤则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结果,杨镐大败。这个教训对洪承畴来说太深刻了。所以,洪承畴不敢冒进,他采取了一条措施:合,把13万军队集中起来,抱成一个团,这样皇太极就不能各个击破了。洪承畴率军从宁远出发,采取“建立饷道,步步为营,边战边进,解围锦州”的策略。但是,洪承畴军行动迟缓,从受命到出师已经6个月;从宁远到松山约百里,其间拖延又4个月。洪承畴兵到松山之后,设立大营,以图进取。
这段时间是从崇祯十二年清兵进攻锦州的时候开始算起的。
洪承畴与清军相遇了,总的来说因为他的稳打稳扎,所以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洪承畴虽然有点小小的得意,但是他也不敢掉以轻心,十分谨慎不敢贸然进攻。
清军初战失利,军报传到沈阳。皇太极正患病,鼻衄(nu)流血。他接到军报后,立即出发,用碗接着鼻血,骑马急进,星夜兼驰,来到前线!皇太极到松山后,没有休息,立即登山,视察形势。他见明军大众集前,后队颇弱。猛然省悟道:“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
“权”是个军事术语,“有前权,而无后守”就是说把重点集中在前头,而后面的防备薄弱。通俗来说就叫“虎头蛇尾”。这是因为洪承畴要把兵力集中起来逐步往前推进,他考虑后金军队前头打援,就把重点部署在前面。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在指挥这样重大的战役时,中军、前权要强,后守也不能弱,左翼和右翼要并重,前、后、左、右、中都要有部署。洪承畴是接受了杨镐失败的教训,不分兵、前权布置是其优势,但他没有意识到,后守薄弱就是其弱点。人以长取胜,以短取败。三国时,关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结果以骄傲取败;张飞善待士大夫而鞭打士卒,结果被部下所杀。《三国志》评论说“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洪承畴的长处很明显,就是不分兵。前权布置得很好。但是后守是薄弱环节。
了解了根本所在。那就必须要改变策略了,皇太极马上召集了诸王贝勒进行会议,在会议上面,皇太极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面,在他的左手边是此次行动的主要将领,自己的儿子爱新觉罗?叶布舒,而在左边却是一个空位子,那里原本也是另外一个将领。自己的儿子豪格,可惜的是豪格现在已经被张雷的杀死了。为了纪念自己的这个得力助手,他便每一次召开会议的时候都把这个位置让出来,不仅仅是显示豪格在他的心目之中的地位,也是为了提醒自己和明朝的仇恨。
“目前就是这样的状况,不知道列为对此有什么看法?”皇太极将所有的情况都说了,然后满怀希翼地看向周围的人,他们是这一次战役的主要将领。
叶布舒说道:“皇阿玛,儿臣以为咱们有四条应对的计策,可以试一试。”
“哦?那你倒是说说看。你都有什么计策?”皇太极饶有兴致地说道。
叶布舒说道:“第一,包围主力。明军以步兵在松山城北和乳峰山之间设立七个营。以骑兵驻松山东、西、北三面,合步骑兵,号13万,部署严整。于是,皇太极将主力部队部署在松山与杏山间,乌欣河南山至海边,“横截大路,绵亘驻营”。并于锦州至海之间,掘三道大壕,各深八尺、宽丈余,包围松山明军,并切断其松山、杏山之间的联系。第二,前锋打援。皇太极之作战部署是:围锦打援——将原重点围困锦州的兵力,转移到重点打击援锦明军。这就由松山、锦州明军对清军的包围,转变为清军对明军的反包围,即将洪承畴率领的13万大军,包围在松山一带,使锦州、松山、宁远,彼此孤立,无法互援。清军由被动转向主动。第三,断敌粮道。洪承畴统率13万大军的粮道被清军切断。这引起明军的恐慌。第四,退路设伏。派精兵伏于杏山、连山、塔山及沿海诸要路。特别是在明军退往宁远必经之路——高桥,预设伏兵,等待退敌。”
“不错不错,果然是深得朕心啊,说的分毫不差,就是不知道你们各位还有没有什么更好的计策?”皇太极笑眯眯地说道。
既然这皇太极已经对这计策赞不绝口,更加上叶布舒是这一次行动的总指挥,谁还敢杵逆他的意思呢?于是纷纷称赞他说的对,哪里还会提出其他的意思,只是狠狠地将叶布舒夸奖了一番,直夸得他眉开眼笑,整个人都飘飘然起来。
会议就这样简单地结束了,大家都散去了各自部署,与此同时,洪承畴也开始了自己的部署,他率领十三万大军,围绕着松山建立营寨,企图用围魏救赵之法来救锦州。他自断与后方杏山、塔山、宁远等城的联络。皇太极观察洪承畴阵势,决定掘长壕,断粮道,使之陷于绝境。
皇太极的这一策略对洪承畴影响很大,他马上就将各位主要将领都召集起来召开紧急会议,他说道:“如今咱们解救锦州不成,反被他皇太极围困与此,不知道各位有什么好的法子来摆脱眼前的困境?”
兵部职方司郎中马绍愉说道:“大人,下官以为咱们可以派精锐骑兵出去杀他个出其不意,等他乱了阵脚,咱们再来考虑看是走还乘胜继续攻打。”
另一个名叫长斗的人说道:“咱们应尽早退去,免得让他们断了后路,到时候那就糟糕了。”
他们两人的话让洪承畴不由得心都凉了半截,皇太极手下的谋士各个都是顶尖的,从这一段时间以来的部署就能够知道,他们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各种各样的情况。再来看看自己的这些个读书人,还没开始打就说要跑了,这能比吗?洪承畴生气地说道:“我已经做了12年的督师,你们这些书生,懂得什么!真是靠不住。算了以后都不问你们了,由我来决定,既然满清鞑子要战,那我洪承畴就和他战一场!”
主意已定,洪承畴即刻发兵往清军方向去,按照他的话来说,这是唯恐迟则生变。
于是在松山城外,明清两军,列阵大战。接战良久,矢飞炮鸣,杀伤相当,未分胜负。皇太极先派阿济格率军进攻塔山,夺取了明军在笔架山的12堆储粮。其时,明军粮食被抢夺,退路被截断,因为无粮秣,而气挫势穷。洪承畴担心明军步、骑兵被分割,将步骑数万之众,收缩在松山城内。
二十一日,洪承畴见形势严峻,召开会议,共谋对策。他对八总兵等诸将说:“现在我们被围困在这里,和锦州一样,现在我们只有背水一战,明天我亲自击鼓,所有的士兵都一起进攻,成败就在此一举了。”
下面的人吵吵嚷嚷的,根本就拿不出一个具体的想法来,洪承畴又说:“你们还有什么办法?就算是现在在这里呆着守城是死路一条,不打也是死,如果打了估计还能够突围出去,倒不如孤注一掷,还希望明天各位将士们能够同心协力。”
“大人,咱们突围出去之后又去哪里呢?现在锦州还被围困着,咱们的粮食全部都被鞑子给抢去了,倒不如先回宁远去,等咱们养精蓄锐之后再来战过。”一名将领对洪承畴说道,这名将领名字叫做吴三桂。
洪承畴想了想之后说道:“看来也只有这个办法了,那么今天晚上大家都听我号令,兵分三路,往宁远方向突围。”
大家都表示同意,当天晚上,大家兵分三路,准备听从洪承畴的号令选择合适的时机突围。
大敌当前,所有的人都十分紧张,但是却不惧怕,不过有一人却不同,想要接下来就要生死决战了,他好几次吓得尿了裤子,他叫做王朴。
说王朴之前,还必须要说说王朴他爹王威,王威官左都督。王朴以父荫屡迁京营副将。崇祯六年,当上了右都督。崇祯七年代替曹文诏镇守大同,当左都督。崇祯十一年加太子太保。
很大程度上来说,这一次的图为失败就是因为他。(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五章 与清决战(5)
夜幕降临,整个锦州城内依旧灯火通明,洪承畴正在紧急部署着各路兵马,在不久之后,时间过了两更天,只需要再多等一个时辰,清兵基本上都熟睡了,便打开城门往外面突围。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一队人马悄悄地来到了南大门,领头的正是王朴,这种等待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折磨,再多呆一段时间,可能会要了他的老命,他按捺不住了,他想要安全,他想要活下来。
他想到,如果和大家一起冲锋的话,那在混战之中可能会不小心死去,倒不如让这群士兵掩护自己先逃出去,只要自己活命了,鬼才回来搞这些东西呢,如今大明王朝拆东墙补西墙,垮掉只不过是迟早的事情,倒不如找个机会投奔了这大清算了,如今他们兵强马壮,正是入主中原的势头啊。
想到不如做到,当然为今之计是要逃出这松山城,其他的都可以推迟到以后再说,他坐在马匹上面,看着后面自己的这一队人马已经来得差不多了,于是吩咐守城的士兵打开城门,自己率先冲了出去。
这边的动静很快就让洪承畴知道了,如今大敌当前,居然有人不听自己的指挥,这让他感觉到十分震惊,他对身边的人说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是谁守在南门的?”
跟在他身边的白广恩说道:“那边是王朴的队伍,看起来他们已经打开了城门。”
“什么?不是说了听我的号令的吗?现在他们怎么可以私自行动?完了完了,现在已经惊动了清兵,看来想要神不知鬼不觉地走掉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城门已经打开。这个时候要想阻止王朴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就在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的时候。有人突然之间大叫道:“赶紧逃啊,现在正是个机会,过了这个时间等清兵过来咱们就都完蛋了。”
这话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喧闹了起来,大家为了逃命,争先恐后,唐通、马科、吴三桂、白广恩、李辅明等,马步争驰。自相践踏,弓甲遍野,尸横满地。
城门拥挤不堪,已经没有人能够出得去了,而外面的清兵也已经行动了起来。洪承畴无奈,根本就出不去,突围未成,退守松山城。冲杀出去的明军,遭到截击,伤亡惨重。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当吴三桂、王朴等沿海边逃跑时。清军迎头截击。数万明军,东有大海。后有追兵,盔甲遍野,溃不成军当时正赶上潮水大涨,全军尽没,只有200余人逃脱。后仅白广恩、曹变蛟、王廷臣败入松山,与洪承畴及其万余残卒,共守松山城。
突围失败,十三万但均仅仅剩下两百人,洪承畴已经绝望了。
当然,这事情并没有完,将松山团团围住,居然还让人给跑了,皇太极感觉到自己受到了严重的挑衅,于是剩下的逃脱的几百个人也没有放过。第三天,皇太极命设伏于高桥大路。逃入杏山城的吴三桂、王朴等,率残部逃出,向宁远奔遁,遭到清军追击,败奔至高桥。吴三桂、王朴恰中皇太极的预算——清军多铎等伏兵四起,阻截前路,追兵蹑后。吴三桂、王朴和众士卒,手足无措,伏兵合力进击,各路溃窜。吴三桂、王朴,仅以身免,逃回宁远。
最终十三万人,仅仅吴三桂和王朴两个人逃脱。就算是这样,他们两个都已经是狼狈不堪了。王朴用满是泥浆的袖子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却弄了个大花脸,不过他都不在乎这些了,能够活命已经算是上天对他的恩赐了。他转过头去看了看吴三桂,说道:“总算是逃出生天啊。”
“是啊,不容易,有好几次我都以为我自己就要死在那里了,现在能够活着来到宁远,真的是要谢天谢地。如果活以后有机会的话,我再也不想过这种日子了,如果能够安安稳稳的享受生活,那多好。只是可惜了,如今大明江山风雨飘摇,去哪里去找一个安稳的所在?”吴三桂感慨地说道。
两人慢慢地往宁远方向而去,来到城门下的官道的时候,上面放哨的守卫发现了他们,顿时大声叫道:“你们两个是什么人?”
王朴从怀抱里面拿出来自己的身份铭牌,说道:“我是王朴,他是吴三桂,我们是从宋山城内逃出来的,放我们进去吧。”
“什么?从松山逃出来的,那现在松山还在明军手中吗?”那个士兵吃了一惊,赶紧问道。
还在吗?不知道,不过应该在打仗这是肯定的了,王朴说道:“先让我们进去再说吧,我把情况告诉城主。”
过了一会儿,几个士兵下来了,他们打开了城门,验证了王朴和吴三桂两个人的身份之后才将他们两个人给放进城里面去。
当然,这个时候松山已经在打战了,虽然并没有逃出去多少人,但是皇太极还是很恼火,于是在将逃兵给追击了之后,又反过头来准备攻打松山城。
如今的松山城可以算得上是人去楼空了,各种守卫兵力去了十分之七八,只剩下那些个来不及跑掉的人和洪承畴这一支队伍,当清兵开始组织力量准备进攻的时候,洪承畴站在城墙上面看着,丝毫也不显得畏惧。他拔出手中的宝剑高举,大声说道:“誓与城池共存亡。”
“誓与城池共存亡。”仅剩的那些士兵们跟着洪承畴大声叫喊道。
于是松山之战开始了,在力量完全不对等的情况下开始了,清军多如牛毛,将松山城团团围住,各种火炮和投石机一起考验着松山的城墙,城墙上面的士兵手持弓箭,尽量朝下面的士兵射击,对于他们来说,现在已经是到了杀一个够本杀两个就赚一个的时候了。
洪承畴已经不奢望能够将清军打退,他只是希望能够尽量支持得久一点,让其他的城池能够多存货一段时间,这不是他的情操高尚,而是事实已经如此,就算是他不承认也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时辰,城墙多处破损,城门已经摇摇欲坠,用不了多长的时间清兵就会进入到松山城来,这是毫无疑问的,现在的这些士兵之所以还在坚持着,只不过是在尽人事听天命罢了。
皇太极亲自主持了这一场攻城战,对于他来说洪承畴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他必须要亲自将他击倒,这样才能够显示他的虚荣心。他抬起头来看着城楼,上面是士兵跑动的身影,他写了一封信,亲手用弓箭射上了城墙。守城的士兵在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不敢怠慢,赶紧拿过来给洪承畴看。上面写的自然就是劝降词,皇太极答应只要洪承畴开城门投降,他可以保证不杀一兵一卒,并且直接让洪承畴当大将军。
这是一个很大的诱惑了,洪承畴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继续坚守城池,等着城池被攻破,城里面的百姓包括他自己在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遭到铁骑的践踏和野蛮的屠杀。而另外一个选择就是开门投降,这样他自己便能够大富大贵,唯一要放弃的就是作为大明臣子的节操和良心。
当然,这是丝毫都不用怀疑的,洪承畴一下子将所有的东西都撕得粉碎,然后沿着城墙一路挥洒了下去,看着那纷纷扬扬的碎纸屑,皇太极已经知道了洪承畴的选择,他冷笑了一声,下达了进行总共的命令。
所有的投石机都被动用了,整个大地似乎都在颤抖,厚实的城墙在这一刻变得非常脆弱,就好像是纸糊的一样,用不了多久,半边城墙就已经塌了下来,只需要再过一会儿,鞑子士兵就能够进入松山城了。
就在这个时候,天上传来轰鸣声,这轰鸣声是大家都从来没有听过的,它们声音密集,比打雷还要让人感觉到害怕和烦躁。不管是清军还是洪承畴,所有的人都忘记了做自己手上的事情,他们一起抬起头来望着天空,过了一会儿,在天上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小黑点,从东南方向而来。
“快看,那是什么?”所有的人都惊恐了起来,等看到了它的真面目的时候,发觉那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看起来就好像是一个十字架,不过却不像是十字架那么简单,上面各种各样复杂的构造,完全是他们索不能够理解的。就在这个时候,有眼尖的人发现了另外一件更加奇怪的事情,那就是这东西上面居然还有一个人!
“有人,上面有人。”大家纷纷尖叫起来,有人居然能够坐着这个东西在天上飞,实在是让人不敢相信。
就在大家聚精会神地看着天空的时候,天空之中的这些怪物也开始送给地上的人们礼物了,那是一个个像是橘子一样大的黑黝黝的东西,它们冒着烟掉下来,落在地上。(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六章 与清决战(6)
这天上飞的,自然就是张雷发明的被称为“空军一号”的飞机。
而丢下来的这个,也自然就是空投下来的手榴弹。
手榴弹丢在了人群之中,在大家都还没有从看到的景象的震惊之中回过神来的时候,发生了剧烈的爆炸,整个一片区域被炸得人仰马翻,好多人在还没有搞清楚状况的时候就已经魂飞西天了。
大家开始慌乱惊叫起来,虽然依旧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但是至少体会到了这个东西是会要人命的,对生命的本能让他们想要远离这些东西。
但是又怎么可能会逃得了呢?这炸弹就好像是雨点一样落下来,就算是跑到一边去,另一外一边的炸弹也会将人给炸飞的。
这些东西在丢下威力极大的炸弹之后马上就从另外一个方向飞走了,连让人看清楚都不能,更不要说还击了。皇太极眼睁睁看着这一幕的发生,却又无可奈何,心中又急又气,一个急火攻心,竟然就那样倒在了地上。
“皇上,皇上……”周围的人顿时都慌了神,过来将皇太极给团团围住,有人去叫了御医过来,御医让人将皇上给扶进帐篷里面去,然后又是号脉又是用毛巾擦脸,折腾了好长的时间皇太极才醒过来。
看了看周围的人,皇太极问道:“刚才那个是什么东西?你们有谁知道的吗?”
大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