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青云路-第1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日子过得清苦些,也能自在许多。但事情不做都做了,银子也都花用了,再说出来也没意思,万一皇上怪罪,儿子岂不是要倒霉了?母嫔就当不知道吧!”
古太嫔见他没有领会自己的意思,只得又使劲儿眨了几下眼:“你既被蒋氏威胁,都做了些什么?没有犯下大过错吧?!”
齐郡王迟疑了一下,渐渐有些明白过来了,吞吞吐吐地说:“儿子犯的错,说重不重,说轻不轻,其实也就是把罗家那些钱拿出些来给蒋氏使,安排个庄子给罗家那些死士住,派人侍候他们的衣食起居,再来就是给京中各部衙安插人手……不过是为了打听消息罢了,太出格的事,儿子可不敢做。但前些时候,事情暴露了,那些人手也都被揪了出来。剩下的没几个了,至于罗家死士,蒋氏早就不信儿子了,便命那些人离开了,眼下在哪里,儿子也不知情。”
古太嫔暗暗松了口气,马上道:“把你安插的人手,不管是被朝廷抓起来的,还是没抓起来的,通通列个单子写下来。回头交给皇上的人。还有,蒋氏曾经做过的事,但凡是你知道的。哪怕知道得不那么清楚,也要一一写下。如今可不是想着要如何隐瞒的时候,再瞒下去,等皇上发现了你的罪证,你就真的脱不得身了。还是赶紧坦承事实更稳妥些。我也不指望你将来能有什么大出息,只盼着你能平安喜乐,顺顺当当地给我多生几个孙子、孙女、重孙子、重孙女,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齐郡王哪里还有不明白的?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他都只有应承的份了:“母嫔说得是。都是儿子糊涂,念着夫妻情份,不忍心拒绝蒋氏。以至于一错再错,起初只是小错,到如今已是大错了。若能得皇上宽恕,儿子哪怕是丢了这郡王爵位,只要一家老小能平安无事。又还有什么不甘心的呢?”
古太嫔更安心了,想起大孙子。忙又嘱咐齐郡王:“蒋氏这回一定是逃不过去了,她死不要紧,就怕她生的孩子会生了怨恨,日后袭了你的爵位,又要生出事端来。你打算如何处置那孩子?”
齐郡王一愣,心下还真有些不舍。那是他的长子,从小就被他寄予厚望,又一直不曾参与到蒋氏的阴谋中来,只因为是蒋氏所出,就要牺牲掉吗?他有些心酸,忍不住道:“那孩子其实什么都不知道,儿子寻个错处,夺了他的世子之位也就是了,横竖蒋氏害死了卢氏,还她儿子一个世子之位,也是应当的,但……不一定要他的性命吧?”
“你这糊涂虫!”古太嫔骂道,“当年你心软,以至于蒋氏保住性命,她又保住了罗家余孽,成了今日的心腹大患。若你如今还要心软,将来出了祸事,可别怪我这个做娘的没提醒你!”
齐郡王如遭雷击,眼圈都红了,但犹豫再三之后,还是含泪做出了决定:“母嫔放心,儿子知道该怎么做了。那孩子虽可怜,可儿子不只有他一个孩子,总要为其他骨肉着想呢。”
皇帝听到这里,也不耐烦听他们母子如何抱头痛哭了,转身回了正殿。太后、清江王与青云都在那里等消息呢。等皇帝把古太嫔母子的对话内容一说,青云就呆住了:“就这样?就这样了?齐郡王为了自保,牺牲妻子也没什么,反正蒋氏是罪有应得,可他连儿子都不要了,是不是太冷酷了些?他明明很宠爱那个儿子的,不是吗?”
其实更让她惊心的是古太嫔的果决,一听说皇帝已经拿住了齐郡王妃的罪证,就立刻决定牺牲大孙子,一般做祖母的,对嫡长孙都下不了这个手,古太嫔却半点犹豫都没有。这样的人物,当年在宫中想必也是不能小看的吧?如果不是她进宫太晚,生的儿子还小,皇祖父就早早驾崩了,夺嫡的过程想必还要再激烈几分。
皇帝也对此有些警惕,他对太后道:“太皇太嫔不是简单人物,如今母后且敬着她,别跟她结怨,但也要小心提防她些。她身边使唤的人,母后多注意一点,若能寻个借口换下,就陆续换了吧。等过些年,事情淡了,还得另想个法子处置了她才好。”
太后也有些后怕,忙道:“放心,我心里有数。她虽是长辈,但太过有心计了,在宫中也是个祸患,若不是她位份太低,齐郡王又平庸,咱们还要更加发愁呢!”
皇帝派了内侍,将毒酒送给齐郡王,让他亲自对蒋氏下手,却没有打算将事情公之于众,只想着秘密处置了事,事后只说蒋氏急病而亡就好。
青云不解,问他:“为什么呢?她有谋逆之心,这件事很多人都知道,宗室们也都心里有数了,何必藏着掖着?”
皇帝却叹了口气:“大姐姐,若连齐郡王府都做实了谋逆,那先帝的亲兄弟就没有一个是安份之人了!虽说罪不在先帝,可传出去了,先帝也得不了好名声。”
都是亲兄弟,一个做了皇帝,其他人都想着要反他,岂不是说明他不是个好皇帝、好兄长?先帝在世时,只有对带兵围皇城的湘王是从重处置的,对有贼心没贼胆的淮王一家只是圈禁,淮王病死前后,还接连有优容之举,事后也安排好了淮王家眷的生活。饶是如此,世人提起先帝的功过时,仍旧有“不悌”之说。
其实先帝朝时,藩王纷纷起反心,只是因为夺嫡之时,先帝原是个失败者,面对其他兄弟的攻讦,几乎没有招架之力,连元配妻子和岳父一家都赔进去了。那些斗得昏天暗地的皇子们,就没一个把他放在眼里的。谁都没想到,最后胜出的居然是他!他们都觉得,如果不是罗家选择了先帝做女婿,谁会登上皇位还难说呢!但先帝得了皇位后,转身就把罗家给灭了,没了这个最有力的支持者,势力必定大减。加上先帝又一直没能生下聪明健康的皇子,自己的身体又一年比一年糟,不抢他的皇位,难道要等到他熬不下去时,为了给体弱年幼的皇储留一个安稳的朝廷,就把他们这些藩王都抢先除掉吗?
藩王们执意要反,先帝也只能狠下心将他们除去了,但他还是很在意世人的评价的,临终前传位给三皇子,就曾嘱咐过,对剩下的皇叔、堂叔们,只要他们安份,就宽容些,别让后世之人提起他,就说他是个把所有兄弟都铲除干净了,才得以坐稳皇位的暴君。
皇帝如今紧记先帝的嘱咐,见齐郡王服了软,便也乐得饶他一命,但今后他想要象从前那般风光,是不可能的了,大约也只能做个闲王吧?只怕连富贵也难以保证。
太后与清江王对此都没有异议。齐郡王是仅有还在世的先帝亲手足,连他也死了,宗室里哪怕心知事情真相,也不免要非议的。
青云便问:“那齐郡王的长子呢?真要把他处死吗?”
皇帝想了想,微微笑了:“这件事就交给齐郡王自己决定吧。”
齐郡王没多久就出宫了,半个时辰后,陪同他回去的冯德安回到宫中,向皇帝禀报齐郡王妃蒋氏已死。
她似乎直到临终前,还不敢相信丈夫居然会亲手为她灌下毒药,一直死不瞑目。
第六十四章 坦言
齐郡王妃蒋氏就这么无声无息地死了。青云总有些不大真实的感觉。
不过蒋氏的尸首,皇帝已派了亲信内侍与冯德安一同前去验看过了,确定她是真的已死,才回宫复命的,应当不会有问题。太后这边,已经派人去请宗人府宗正之妻进宫,告知详情,当然对外的说辞只是蒋氏急病而亡,因是痨病,恐不干净,因此后事要从简,尸首也要火化,寻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葬了就是,专为宗室王公所准备的墓地,她怕是进不去了,等齐郡王百年之后,躺在他身边的也不会是她。
至于蒋氏所生嫡长子,也要为母守孝,离府到墓旁暂居。至于他是就此在人前消失,过闲云野鹤却无权无势的寻常宗室子弟生活,还是因为母丧伤心过度,“哀毁病亡”,就看齐郡王自己的意思了。
皇帝并不在乎这个堂兄的生死。蒋氏虽可恶,但还算是个不错的母亲,尽管自己做了大逆不道之事,却从没让亲生儿子参与进来,而她的儿子平素也算是个文武双全的俊秀孩子,在宗室子弟中,称得上出众,只因受了母亲娘家与外家的连累,虽有嫡长子之名,却一直被侧室所出的兄弟压着,从小受过不少气,直到正式请封了世子,卢侧妃又病亡,才好过些,但他一向并无恶行,只要不会因怨愤而行事有差,皇帝也不在乎多养活一个宗室闲人。
而太后,则因为同为慈母,也不忍心真的把齐郡王的长子给杀了。她还私下跟青云念叨呢:“太皇太嫔也好,齐郡王也好,都是心狠的,从前那么疼那孩子,蒋氏一出事。他们为了脱身,就立刻把那孩子推出来送死。骨肉至亲尚且能舍弃,还有什么事是做不出来的?你日后千万不要与他们一家子多接触,若是见到行事与他们仿若之人,也要离远些才好呢!”
青云只有笑应:“母后多虑了,我从来不爱跟他家来往,不会被他们算计到的。再说,我本来就不耐烦与人交际应酬,如果不是确定非常可靠的人家,我也不会跟他们亲近呀?有母后和皇上的火眼金睛在。真有不妥当的人,也近不了我身边,我还怕谁来?”
这话说得太后心里暖洋洋的。她立刻就露出了笑容:“这话说得是,你自小在外头长大,哪里知道那些高门大户之间交际来往的烦心事?说句再简单不过的话,也要拐上几个弯,含蓄再含蓄。隐晦又隐晦,真真是吃饱了撑的,叫人心里累得慌。你是什么身份?何必与人斗这心眼子?就交给母后吧!若有什么人是你不耐烦应酬,又非要粘上来纠缠的,只管告诉我。”
青云自然是撒了一番娇,承了太后的情。母女俩和乐融融的,不料宫外头传来一个消息,却是把她们都打懵了。
齐郡王世子把他老子齐郡王给杀了。
忽然被捆成了粽子关起来。齐郡王世子又不是傻子,如何猜不到是出事了?只是他心里对父亲仍抱有幻想,见父亲匆匆进宫又匆匆赶回来,还命人为自己松了绑,让亲信手下替自己收拾简单的行李。就要将自己送走,还以为父亲这是要保住自己母子二人呢。他乖乖听话。只等与母亲会合了出发,没想到父亲才进了内院,王府亲卫们就把正院中的丫头婆子全都杀了,王府中血流成河,接着又传出了他母亲“急病身亡”的消息,他整个人都傻了。
但再傻,也就是一小会儿,他马上就想到,父亲必然是杀了母亲以自保。再回头看父亲命人替自己收拾的行李,不过是两件家常外衣,中衣、中裤、鞋袜之类的完全不见,碎银子也没带,这哪里是要出门过夜的模样?他一个郡王世子,从小锦衣玉食,若真的出门,即便一切从简,衣食住行相关的物件少说也要带上几马车,光是衣裳配件,就要几大包袱,此外梳洗的家什伙儿,吃饭喝茶的用具,睡觉用的铺盖,这些都不可能用外头来历不明的东西,因此跟着侍候的人也不会少。虽说父亲安排他离开,极有可能是逃命,这些排场是顾不上的了,但换洗的衣物总要有的,钱财也要带上一点儿,不然日后如何生活?
但齐郡王却只是草草让人收拾了一个轻飘飘的包袱,看起来更象是为了收拾包袱而收拾包袱,并没打算真让他在外头住着,所以包起来的不是十分实用的东西。
齐郡王世子再看向身后跟着的两个牛高马大的护卫,发现他们都是自己不熟悉的人,俱是父亲心腹,板着个冷脸,腰间却垮着长刀,名义上是站在身后保护自己,实际上却将他置在严格监视下。他往前一步,他们就跟着往前一步,他要转身往左走,其中一人便迈前一步挡住他的去路,十分不客气地叫他老实站在原地等候王爷安排。
无人出门给各宗室王府送丧信;无人买棺材替他母亲装殓;无人在前厅布置灵堂;无人在大门外挂上蓝白灯笼;无人到他面前道一声恼,为他换上孝衣;他母亲身边侍候的人连院子里扫地的粗使婆子在内都被杀绝了;还有几个面生的婆子进进出出,低声议论着王爷竟命人将王妃的尸首送去什么地方火化,然后悄悄儿找个荒山野岭埋了,连墓碑也不必立一个。
接着他又听到管家吩咐下人去城外庄子上接回正为卢侧妃守孝的三位公子,尤其是其中年纪最长的二公子,要派最好的马车去,礼数一定要周到,因为二公子很快就要成为王府的世子了。
齐郡王世子心都凉了。
他不顾那两名护卫的阻拦,硬要闯进正院去见父亲,还未说上一句话,便看到自己的母亲满面狰狞地躺倒在地面上,死不瞑目,而他父亲却只顾着翻箱倒柜,不知在寻找着什么。
接下来这父子俩发生了一段不大愉快的对话,至于具体说了什么。由于旁人都被远远地赶了出去,也无人听见,只知道屋里的争吵声越来越大,还传出了碰撞的声音,等护卫们闻声闯进去时,齐郡王已经躺在地上了,腹部中刀,而世子怔怔地站在那里,仿佛成了傻子一般。
齐郡王中的刀,是他自己贴身藏的匕首。他本是从宫里出来。就直接奔进了正院,并没有换过衣裳,也没有回过房。无人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带上这把匕首的,也不知他带上它是要做什么。照理说,除了他本人,应该没第二个人知道他带着这把匕首才对。也不知世子是如何知晓,又从他身上夺下这把匕首。杀死父亲的。但世子既然做了这等大逆不道的事,自然要赶紧上报宫里,也不必再提他去母亲“墓旁”守孝的事了。
齐郡王世子没有再说过什么话,就乖乖任由别人押着入了宗人府大牢。得到消息急忙赶来的宗正气急败坏地问了他许多问题,他都没吭声,过了两日。方才提出想见皇帝。宗正自然是不愿意的,他连亲生父亲都杀了,谁知道会不会对皇帝也下杀手?
但齐郡王世子却非常平静地道:“我已是死路一条。又何必再造杀孽?我只是有话要告诉皇上,提醒皇上,等我把话说完,也就能安安静静地上路了。”
宗正看着他的眼神,不知为何打了个冷战。犹豫过后,还是把他的请求转告了皇帝。让皇帝来决定要不要见他。
皇帝年纪虽小,却很有胆识。他轻车简从,没有惊动旁人,便来到了宗人府,进牢时,身边也只有冯德安一人。看到那在短短两日内瘦得脱了形的堂兄,他只是平静地开口:“听说你要见朕?”
齐郡王世子看着他,呆呆地,忽然流下泪来。
他告诉了皇帝一个非常长的故事。
当年罗家覆灭,蒋家受了池鱼之灾,除去直接参与了谋逆的两名子弟伏法外,主要家庭成员基本保住了性命,却丢了官职,只能黯然归乡,对于罗家,他们根本无力伸出援手,甚至对嫁入宗室的女儿也保不住,只能眼睁睁看着她被齐王幽禁。
但事实上,当时齐王与蒋氏感情极好,不愿意眼睁睁看着妻子受外祖家连累,所以先一步将她幽禁,其实是为了保下她。她虽幽居佛堂,但除了不能出门走动,不能见外客,也不能在明面上掌管王府中馈以外,日子跟从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罗家死士大概是探听到了这一点,为了躲避京中官兵的搜捕,暗中联络上她,希望能得到她的庇护,同时,也想将那刚刚被发现怀有罗家血脉的丫环躲进齐王府里来,日后可以安然生下罗家子嗣。
他们同时还送来了罗家收藏起来以备东山再起的几大箱财物。可惜东西占地太大,很快就被齐王发现了。齐王起了贪心,同时也是为了断绝蒋氏再为罗家出力的心思,便昧下了这笔钱,但因为蒋氏哭闹,他最后也作出了妥协,允许她将那个怀孕的丫环养在王府中,并提供住处给罗家死士,条件是他们要装成一般老百姓,不许泄露身份,更不许为非作歹。
那丫头怀的胎,事先找大夫看过,据说是男胎,因此罗家死士们都期望很高。只是没想到,她生下来的是个女儿。若这件事让罗家死士们知道了,只怕他们的心就会散了,因为女儿无法传承香火,更无法以首领的身份带领罗家残存的势力东山再起。那这些死士们就有可能改变原本的想法,放弃这个女孩,各自分些财物离开。但他们会分什么财物呢?会不会就是先前罗家藏起来的那几箱子东西?万一齐王不肯放弃到嘴的肥肉,跟他们斗起来,会不会惊动朝廷?
无论是齐王还是蒋氏,都不愿意看着这件事发生,而蒋氏甚至还有自己的小九九。她一向是天之骄女,这次幽禁佛堂,实在是伤了她的自尊,不但让她怨上了丈夫,更让她恨上了皇家。她想要将罗家的力量为她所驱使,而不是事事都指望靠不住的丈夫。
于是她向罗家死士们撒谎,说那丫头生下了龙凤胎,然后把那丫头灭了口,另外让心腹寻了个男婴回来,充作“罗六公子”,抱到别处抚养。她只是需要一个傀儡。并没打算真的培养一个贵公子,因此除了一些花架子,完全没打算教导那孩子什么。为了不被罗家死士们发现端倪,她声称为了罗六公子的安全计,一年只让死士首领见他一面,不让他们发现那男孩只是个花架子,完全不中用。
与此同时,蒋氏又将罗家女儿抚养在身边,便是关蕴菁。她早前命人硬抢了蒋二奶奶的娘家侄女过来,打算将孩子弄死。让罗家女儿顶下关家女的身份,日后也好瞒天过海。关家女孩的奶娘抱着孩子在出城路上逃走的事,她手下的狗腿子们怕被责罚。便约好了回去报告说人已经被杀了,因此蒋氏完全没预料到会有知情人活下来。
齐郡王世子其实常常能见到关蕴菁,两人青梅竹马的,也曾生出过情愫,但蒋氏拦下了这件事。
她告诉儿子。会给他寻一位高门贵女为妻,关蕴菁虽然身份见不得光,却也不能与他为妾,而是另有安排。
对于关蕴菁,她最初的说法则是:要等罗家平反后,才让关蕴菁以罗家女的身份正正经经嫁入齐王府;但新帝登基后。清江王得出清江园,她又改了说法,要把关蕴菁嫁给清江王为侧妃。将来生下子嗣,便灭了新帝和那病弱的四皇子,捧清江王上位为帝,再立关蕴菁之子为储。到时候关蕴菁这个皇储的生母自然母凭子贵,正位中宫。将来孩子长大了继位,想要恢复外祖家的尊荣。自然是易如反掌的。
但事实上,这只是哄骗关蕴菁罢了。蒋氏真正的计划,其实是等到清江王登基后“病逝”,关蕴菁身为皇后却早失亲子,为保地位,只能矫诏,假借清江王遗命,让齐王世子继位。这么一来,离皇位十分遥远的蒋氏之子,便一跃成为九五至尊了,而她蒋氏,也母凭子贵,成为实际上的皇太后,哪怕是丈夫齐王,也要畏她三分。
罗家也好,蒋家也罢,其实都只是工具而已。蒋氏心中只有自己的儿子。
这个计划,她非常详细地告诉过儿子,但说完之后,却要他忘掉,更不允许他参与进去。无论她有多大的把握,谋逆就是谋逆,终究是有风险的。她告诉儿子:“你什么事都不用管,只要等着做皇帝就好。”
说到这里,齐郡王世子已是泪流满面。他对皇帝道:“母亲虽然痴心妄想,却是一片慈爱之心,做儿子的生了贪欲,不曾阻拦,实为不孝。母亲功败垂成,以致丧命,我也没什么可埋怨的,只是父亲不该亲自下手!昔年父母恩爱,他曾为了护住母亲甘冒风险,也曾对我这个儿子爱护有加,如今却都成了泡影。我激愤之下,杀了父亲,实在罪无可恕,能够做的,也就只有说出真相而已。”
他其实并不是真的什么都不管,任由蒋氏行动的,她做了什么,他都暗暗打听清楚,记在心间,因此蒋氏这些年收拢的人手和藏东西的地点,他都一清二楚,丝毫没有隐瞒地说了出来,还有罗家死士眼下隐居之处,连那假的罗六公子住在什么地方,都没有漏下。
等做完这些后,他就非常平静地喝下了毒酒。
皇帝一边命人去追捕罗家余孽,一边示意宗人府筹办齐郡王的后事。宗室们从宗正处听说了删节过的版本,得知是蒋氏露出反迹,被朝廷所察,齐郡王为了自保而杀妻,齐郡王世子则为母报仇而杀了父亲,这完全是一场人伦惨剧,若是传扬开来,整个宗室都要跟着没脸,因此非常合作地任由这场丧事低调地举行了。齐郡王府的爵位则由卢侧妃所出的长子继承,但又降了一等,成了镇国将军,另赐了府第让他带着弟弟家仆搬过去,原本的齐郡王府就收归公中。
齐郡王府的事解决了,但青云却有些心神不定,总觉得还有什么尾巴没收拾干净。
她找到太后,问:“卢太嫔宫里那个叫珠儿的丫头,不是齐郡王府荐来的吗?她还在不在宫里?”
第六十五章 嫁祸
珠儿心神不定地捏了捏右边的袖袋,那里有一小瓶药粉,是早已准备了许久的,只等着时机成熟便派上用场,但现在,这个时机可能永远都成熟不了了。
她原是罗家死士之女,也算是死士之一了,被蒋氏派到卢侧妃身边当差,本是为了助其在内宅争宠。她自认是罗家的人,是要做正经事的,却被蒋氏用在妻妾争风上头,让她很是不忿,只是想到两位小主人还需要蒋氏庇护,才勉强为之。但随着蒋氏的命令接连传来,她需要神不知贵不觉地说服卢侧妃荐她入宫,到卢太嫔身边当差,她才觉得自己终于派上大用场了。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