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青云路-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与此同时。第一批一千间为老兵们修建的房屋近乎落成,龚知府下令陈通判等人要加班加点,尽快将房子完全建成。因为已经有老兵陆续带着家眷抵达了。虽然朝廷定下的报道日子是八月,但总有些人心急着想看到自己即将拥有的地产,提前赶到了锦东。为了安置这部分人,可费了龚知府不少心思。刘谢与众吏员也完成了量地的收尾工作,从荒原上赶了回来。
青云拉着周楠,带了家人,坐着马车往老兵社区那边参观。那些屋子盖得离城不远,就在锦东城北城门到吉门子庄之间的空地上,放眼望去,一排排,一列列的,虽然结构简单,但还是挺壮观的,吸引了不少人去看。
青云与周楠逛了一圈,回来的路上就忍不住挑刺:“那位陈通判,好象只让人盖了三间房,周围划了线表示是院子的范围,也就算了,其他配套设施完全没有啊!”下水道呢?粪池呢?消防设施呢?道路也有些窄,走路是没问题,但两辆马车并排走就有些不够了。可在这锦东府,马车是基本的交通工具吧?等老兵们入住社区,加上家眷,那可有几万人呢,这么窄的道路,可不利于日后的发展呀!再说了,这么大的社区,不需要划分成几块,便于管理吗?
周楠听得半懂不懂:“还需要什么东西么?我觉得那房子挺宽敞的,算不错了,看起来比清河县大部分流民们盖的房子强些。”
专业工匠盖的房子,跟普通流民盖的当然不能比,但生活可不仅仅是有屋可住而已。再说,那种房子住也住不舒服的,她留意到,盖房子的人好象没有修火炕,在东北过冬天,怎么能没有炕?本地人不应该犯这种低级错误,那么会犯错的就只有那位陈通判了!
还是回去跟周康与刘谢说一声吧,可别等老兵们都来了以后,弄出点乱子来,对整个锦东府衙的人都不好。
青云心下拿定了主意,也就不再多言,等到晚上刘谢从衙门里回来,便跟他说了。
刘谢起初在她跟前还是有些佝谨的,尤其是龚知府特地找过他谈话,让他对青云礼敬些。不过日子一长,青云态度如昔,他也渐渐回复了原状,与她有说有笑的,倒是龚知府在青云拜访了他夫人一次以后,便不再跟刘谢谈论这方面的事了。
刘谢听了青云的话,颇有些吃惊,他觉得陈通判虽不中用,但龚知府一直在旁监督,应该不至于出这种纰漏,但想到近来龚知府的精力基本都在与东秦之间的纠葛,以及楚王府一事上,大概也没留意到陈通判在工程将近完结之前出了差错吧?他连忙换了身衣裳,叫过青云:“你随我上龚家去一趟吧,我瞧你去说,龚大人兴许会更上心些。”
青云哑然失笑,便答应了。两人一同出门去了龚家,但到了那里时,就看见龚知府还穿着官服,脸色阴沉地坐在客厅里,手中拿着一封信,似乎在生气。
龚知府看见他们来了,不等刘谢上前行礼,便先开口道:“莱城来信,派往京城送急报的士兵遇劫,东西和信都被抢走了!”
青云一惊,眯起了眼:“是被楚王府的人劫走的吗?我记得当日来刺杀我的是三个人,跑了一个是不是?”
龚知府冷声道:“不但如此,我的人报了官,当地官府竟不肯用心去搜索。哼,我知道是怎么回事!莱城的副将,可是楚王世子妃的亲舅舅呢!”
第三十八章 秋日
青云闻言吃了一惊:“楚王世子妃的亲舅舅?那就是跟楚王府的人是一伙的了?龚大人,您怎能这么大意呢?应该避开的呀!”
龚知府郁闷极了:“楚王平日结交的权贵极多,交好的官员也不少,为世子定下定国公府这门婚事,又得了一大助力。定国公府本身的姻亲就极多,门生趋附者众。从前人人都以为楚王这么做都是为了皇上,也没人去拦着,如今却是想防都防不来了。与他结交的勋贵官员里头,谁是忠于皇上的,谁是投向楚王的,压根儿就没法分辨清楚。若是将所有与他有关系的官员都避开了,这信也就没法送进京城了。”因为那样的人可谓是遍布全国各州府啊!
青云想想也是,楚王世子妃是定国公世子的掌上明珠,她的母亲自然也是大家子出身,有兄弟做官是很正常的。乔致和还是定国公的庶子呢,不也是皇上这边的人吗?不过他好象跟嫡支那边素来有不和,立场也可能不大一致。
记得定国公夫人姓陈,就是皇帝元配陈氏的同族姐妹,从前是跟着倒过霉的,但在皇帝的努力下,陈家东山再起,她也重新夺回正室的权势地位了。现在陈家连陈通判这种无能的家伙都能稳稳当当地做着官,皇帝亲信的龚知府居然还拿他没办法,想必陈家人不会糊涂地参与到夺位之事中去——换了另一个皇帝,谁还能对他家这么照顾?可偏偏这位定国公夫人陈氏的亲孙女又嫁给了楚王世子为正妃,一旦楚王世子做了皇储,她孙女就是稳稳当当的东宫皇储妃、未来的正宫皇后了。这似乎是个难以拒绝的诱惑。
所以说,定国公府及其姻亲们,在皇帝与楚王这场权位角力中分别抱持着什么样的态度,还真是说不清楚呢!
青云皱着眉头问龚知府:“那现在该怎么办?那个莱城的地方官府既然要听楚王世子妃的舅舅命令。不肯帮你们搜寻劫道之人,这件事恐怕就真没法查出结果了。是不是再送一份报告进京去为好?我担心,楚王府拿到你的奏折之后,会有针对性地将所有罪证抹去。再另想法子先下手为自己洗白。到时候知府大人你再告他的状,就没用了。”
龚知府对此倒是有不同的想法:“楚王府派人来锦东,只是为刺杀姑娘而来,若姑娘所言为真。楚王并不曾与东秦勾结,意欲挑起两国战火,那劫道之人想必不会知道此事有多严重,也未必能马上将消息报到楚王耳中。因为那就得提及楚王妃的密令了。我一收到信,就立刻重写了一份奏折,命人快马加鞭再送入京中。这回会特意避开莱城。只是有一点……”他顿了顿。有些为难地道:“所有可以证明姑娘身份的证物,全都被人劫走了,即使下官禀告给皇上,只怕也……”
原来如此。青云轻轻地叹了口气:“算了,其实我原本也没打算做什么宗室女,现在看来恐怕天意也是如此。我就继续过我的小日子吧,就是怕楚王妃拿到东西后。没了后顾之忧,又派人来追杀我了。”
龚知府十分严肃地道:“姑娘放心,下官定会护得您周全。而且,下官也会将此事如实禀告皇上的。物证虽已全失,但姑娘本人就是证据,只要再搜索当年知情之人,哪怕没有那些物证,也能为姑娘正名!”
青云冲他笑了笑:“龚大人,你不必在这种小事上费心,我现在也过得挺好的。当务之急,是把正事办好了,一方面,要告诉皇上的紧急军情不能耽误,另一方面,给老兵们盖的房子,似乎出了点纰漏,你已经有多长时间没去关注过那边的事了?”
龚知府怔住了:“怎么?出纰漏了?”
刘谢总算有插话的机会了,连忙将青云发现的几个不当之处一一说了出来,最后道:“当初周通判与下官在清河时,曾为流民们划出几块荒地,由得他们自行盖房,因行事仓促了些,又没管他们如何建屋,结果事后便时不时出点纰漏,使得周通判与下官常常疲于应付。两年下来,倒是让我们得了不少经验,知道这种建庄立村之事需得注意些什么。周通判与下官在出发前往荒原前,也曾将所知心得一一写成折子,送给陈通判参详,只不知为何,陈大人似乎没有将我们的提醒放在心上。”
龚知府沉下脸:“这是我的疏忽,我应当好生敦促他的,若非我这些日子只顾着忙别的事,也不至于让他在我眼皮子底下犯这等错!”
他命随身小厮从书房拿了老兵社区的简易地图出来,就摊在客厅的圆桌上,对着图纸问了青云与刘谢许多问题,心里也就有数了,微笑道:“幸好发现得早,再作补救也来得及。明儿我就让人去加建火炕,本地工匠都精于此道,费不了多少工夫;道路太窄,只需要把每户人家的院墙线往里缩三尺就好,横竖院子也够大了,陈通判为了赶工,没有为这些院子建墙,反倒是件好事了;至于排水沟,怕是要等过些日子工程完结,才能拨出人手开挖了,所幸锦东一带少雨,一时半会儿还用不着这东西;防火之事,就每隔几户人家备两个大水缸,不必专门运水了,等到冬季下了雪,就有现成的水可用;倒是粪池麻烦些……”他皱起眉头苦想。
刘谢大着胆子提了个建议:“如今房子都建好了,无论在哪里开挖粪池,怕是住在附近的人都不会乐意的,不妨在本地的贫民里头寻几个老实有力气的,让他们专门负责每日清早到家家户户后门去拉粪,再集中运到一个地方?这地方最好建在下风处,才不至于臭了住在附近的人,不过若能离田地近些,方便众人取粪肥地,那就再好不过了。干这行的人若是能多几个,那些没处找营生的穷人也可以赚几个钱,养活一家老小。”
龚知府听得连连点头:“这法子不错。是老成之言。”他将地图重新收起,笑道:“好了,明儿我亲自带着懂行的人过去瞧一瞧,看还有什么疏漏之处。一并寻出来改了,也省得老兵们都来了以后才出漏子。刘经历不妨随我一道来吧?我会连周通判也叫上。”
刘谢连忙答应下来,眉眼间透着喜气。刚刚完成了量地的任务,这么快又被委以重任。看来他在锦东府已经算是站稳脚跟了。
青云又向龚知府提出一个问题:“您说这锦东府少雨,那么新开垦的那些地要怎么灌溉?就荒原上那几条小河,分布得又散,用起水来很不方便吧?老兵们住的地方如此集中。固然有利于统一管理,但水源也是个大问题啊!”
对此龚知府倒是早有想法:“荒原上的河流,水源都来自于北面雪山融化的积雪。每年暮春初夏开始。水流就会增多,河流变宽,甚至会在一些河床浅的地方形成小湖泊,入秋后水流减少,河流又变窄了,甚至会缩小成溪流,入冬后则直接凝结成冰了。如今已是初秋时节。那些河流的水量早已降低,因此姑娘才会觉得水少,事实上,若只作农田灌溉,那水是足够的。我预备秋后雇些人到荒原上,把那几条小河挖宽、挖深些,等明年春夏时节多蓄些水,大家用起来也方便。”
青云忙道:“要是人手够的话,不如多挖几条小支流出来,让水能够流到原本缺少水源的地方?不然这么宽广的土地,那些老兵们要是为争水源闹起来,府衙也会很烦恼吧?”
龚知府想了想,迟疑地点点头:“听起来似乎是可行的,我会派人去察看地形,看能否如此行事。”
刘谢在旁笑道:“这法子以前我们在清河也用过,清河县紧挨着百里河,夏季里雨水多了,水位上涨,差一点儿就淹过河堤了!青姐儿给我们想了个法子,在河两岸挖了几条水沟,将水引至内陆农田附近,既分流了河水,也方便了农户灌溉。水沟口安个水闸,等秋冬时节河水减少时,把水闸关上就行了。因水沟里的地比别处湿润,有农户就趁机种了水萝卜。第二年开闸的时候,县衙费了不少事才把那些水萝卜清理干净呢。”
龚知府有些诧异地望向青云:“是姑娘提的建议?”
青云笑道:“我就是随口一说,是周大人和干爹请了积年的老农去视察过地形,确认可行才做的,并不是我的功劳。”
龚知府沉吟片刻,试探性地问:“明儿我等去察看给老兵们修的房屋,姑娘可要一同去瞧瞧?姑娘心细,兴许能发现一些我们看不出来的纰漏?”
青云想了想,还是推拒了。明天同行的应该还有府衙内的其他官员,她的身份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没必要出这个风头。有周康与刘谢在,应该不会出什么篓子。她还没有自负到那个地步,觉得自己不在场,别人就干不好活了。
第二日,龚知府与周康等人到老兵社区处逛了一圈,周康与刘谢都提出了不少整改意见,另外还有关通判等人,也就牲口棚的分布与建设等问题提了不少看法,龚知府采纳了许多有用的意见与建议,对老兵社区的工程进行了调整。对此陈通判自然是很不高兴的,因为进度再次被拖慢了,不过这回龚知府倒是十分硬气,强令他必须照办,还要办好,否则这差事就交给其他人好了,省得再出篓子。陈通判无奈地接受了,至于他心里要如何骂娘,就无人知道了。
转眼时间就进入了八月。天气已经转冷了,寒风凛凛,还下了两场雨。一早一晚,气温格外凉,一不小心就容易伤风感冒。周楠就中了招,幸好她身体底子不算差,吃了两日药,也就好了,谁知钟淮的妻子钟太太又病了,通判宅里成天弥漫着药味,周楠索性逃到青云这边来躲避。
最近锦东府十分热闹,老兵们陆陆续续抵达了,已经有四千多人,再过几日,第一批五千人就能到齐。加上同行的家属,已经超过了两万人口。这么多人要安置好,可不是件轻松的活计,锦东府衙上下忙碌不停,周康、刘谢已经有几日不曾吃好睡好了。
给老兵们建的房子总算勉强赶工完成了,配套的排水沟、牲口棚等等也都先后建好,防火的大水缸已经到位,拉粪工也找好了,眼下府衙的人正忙着从附近锦城府那里拉冬天取暖要用的煤炭过来,还要安排所有人秋冬时节要吃的粮食,用的布匹。虽说老兵们自己也有准备,但官府也要负担一部分,以免引起他们的不满。但老兵们千里迢迢从异地迁来,虽然房子田地都到手了,生活却一时半会儿还适应不了,心中的不满多着呢。如今每日里为了谁家嫌自己的地不如旁人的好,自己的屋子不如旁人的舒适,老兵们总要到府衙里闹几场,闹得众人头都疼了。
还有老兵们之间,或是他们的家属之间,有口角、冲突、打闹乃至械斗等事,也都是府衙负责调解。龚知府深觉自己工作负担重,开始考虑起周康给他提的建议:将这五千户人家当成是一般的百姓般,照里甲制度统一管理,编造黄册,再从老兵当中挑选武职较高、较有威信之人充当里长、甲首,以后有什么邻里纠纷、小偷小摸的鸡毛蒜皮事,就让他们自行解决了。
不过,老兵们听说北边百多里外有蛮人王族的残余势力作怪,都有些蠢蠢欲动。他们跟蛮人打了十来年仗,本来还以为再也不会遇上了,结果如今正闲得发毛的时候,老对头们竟离他们这般近,立时就有不少人提起自己惯用的兵器,出门牵了马就要往北边冲。这可不是里长、甲首们能压得住的,搞不好他们自己就是带头人,龚知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他们劝住,还是有不少人偷偷去,借口去看自家田地,其实是往北边五十里外的地方跑,石统领带兵巡视荒原,每日都能押不少人回来。
锦东城忽然增加了这么多的人口,又都是兜里有点银子的,附近的小商小贩都出动了,纷纷从四面八方赶过来,向老兵和他们的家属兜售各种小物件,锦东城忽然间热闹繁华起来,还有一些商人从外地过来租买了铺面,预备开门做生意。
另外还有东秦人,虽然尚未得到皇帝和朝廷的明令允许,但从前又不曾有过禁令,因此不少人都越过国界,跑来帮本地地主种田,或是到城里寻零工。其间曾有过本地贫民与东秦打工者之间的争斗,后来龚知府为防有蛮人细作借机生事,就把东秦人全都组织起来,统一负责挖沟渠等工作,每日统一在一处工作,一处吃饭,晚上也在一个地方睡觉,不让东秦人有落单乱走的机会。至于那些零工什么的,就由本地贫民分担去了,双方关系很快缓和了起来。
外地人多了,龚知府与石统领他们都十分警惕,担心会有不怀好意之人潜入生事,但对青云与周楠这样的女孩儿来说,市面变得热闹,却是件让人欣喜的事。
第三十九章 逛街
周家与刘家都有人每日出门到市集上采买食物与生活用品,从他们的口中,青云与周楠很容易就打听到市面上最新出现的各种商品,比如某种高档衣料,比如最近在京城周边流行的小饰物,又或是富贵人家女孩儿们才用的上等胭脂香粉。
周楠对这些曾经如数家珍,但自从外祖家虞山侯府换了主人,她也跟母亲、兄长决裂,随父亲留在清河就任,这些东西就远离了她。清河因为背靠着淮城这个繁荣的城市,还偶尔会有些新鲜时髦玩意儿流传过去,但锦东这地方,却是天之涯地之角,别说京城里的最新时尚了,在本地官家千金们之间最受欢迎的妆容和打扮,还是京城在去年春夏时节流行过的。她们想要得到最新的资讯,只能通过原本家住京城近来才新上任的官员家眷,或是那些从外省赶来赴任的官员的妻子女儿们,带来她们原本所处的地方的流行时尚。而那通常都经过了各种荒腔走板的修改,往往已经面目全非了。
比如京城的闺秀圈中曾经流行过的石青色软罗,上头用金线绣成斑斑点点的小花,在阳光与烛光下会一闪一闪的,仿佛夜空中的星光闪烁,无论配什么颜色的衣裳,都十分好看,但首要的一点就是裙子的用料必须轻而软,薄而透,层层叠叠,金绣小花必须够小,金线的亮度也必须足够,才能透过层层薄纱,透出金光来。
但这种时尚款式在传到外省时,就经过了人为的修改。有一位地方官的千金找不到石青色的软罗,就改用了上等的同色绸缎,而她母亲在吩咐裁缝做衣裳时,又嫌那金绣小花太小了不显眼,不够富贵,让人绣得大一些。于是本来应该是星光在夜空中闪烁的效果,变成了石青色绸缎上面绣金色小团花的图样。
另一户官宦人家的少奶奶看见了。又改成了石青色的绸缎裙子,带一条两寸宽的金绣团花裙'。这位少奶奶的娘家妹妹看见了,嫌裙料颜色太深了,不适合小姑娘家,就改成了大红裙子,上头带了金绣团花裙'。看起来跟一般的裙子已经没什么区别了。
这位姑娘随父亲来到锦东上任时,将这种所谓的“新款”裙子当作最新时尚介绍给其他姑娘们,就被人吐嘈“京城里的千金小姐穿的还不如我们老家土财主的女儿别致”。
周楠恰好有一条星光裙子,那是她在青河时找淮城最好的裁缝做的,因此对于那条大红团花的变款格外不能接受。一脸惊恐地拉着青云道:“若我在这里待上三年,也变得那样土气,回了京城后。一定会被人笑死的!我宁可一头撞死了,也不能忍受这种耻辱!”于是一听说市面上来了京中最新流行的衣料,她就立刻拉着青云出门了。
青云对此有些啼笑皆非,在马车上,她劝周楠:“流行的东西都只是昙花一现罢了,现在会在锦东城里叫卖的所谓最新款衣料,只怕在京城里已经过气了,买了跟没买都没啥区别。想要永远不落伍。那就只穿经典款,不跟流行,不然有多少钱也禁不住折腾!你要回京。恐怕要到三年后,现在急什么?”
周楠却早已被街道两旁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了注意力,笑说:“没关心。就当是散心嘛,咱们逛一逛好啦!”
青云无奈地依了,事实上,她本人也有些蠢蠢欲动,马上就要入冬了,要预备过年的新衣,她现在手头有钱,也想给自己弄点好东西呢。
她们这回来的市集,离府衙不远,与姜锋旧居离得更近,本来就是一处专为中上层居民服务的商业中心,顾客与店家们大都彼此熟识,有什么矛盾也有人居中说和,因此一向比较安静平和。只是最近来了不少老兵和他们的家属,他们与本地人素不相识,彼此间也有不少人结下了小仇小怨,一旦汇集到一个地方采买物品,就总要生出点事来,有时为了争一样东西,便忍不住要起些口角,闹得这处市集一天比一天热闹了。
青云与周楠带着丫头婆子,驾了马车前来,在市集入口处就被堵住了。无他,来的人太多,基本所有人都是驾车来的,锦东城的道路修建时并没有预料到会有这么多人口涌入,稍嫌有些窄了,许多人只好弃车步行。青云见状就劝周楠也下车步行,反正商店就在前头,戴了纱笠遮住脸,有这么多下人陪着,也没什么好怕的。
婆子一听就想劝周楠回头,周楠怎么可能答应?立刻就戴了纱笠跳下车去,比青云还要心急。婆子无法,只好嘱咐了车夫半日,便带着丫头们跟上去了。
周楠今日逛兴格外浓,每一家店都要进去看上半日,每一种料子都要挑上一盏茶功夫,青云都逛得累了,她还兴致勃勃的,甚至小声跟青云说:“这里比清河县要繁华些,差不多可以跟淮城西市比了,只是在淮城时,我没法亲自去逛,如今总算得偿所愿,果然比在家里等人上门强!”
青云暗暗好笑,道:“那是当然了,买东西,当然是亲手摸到实物,亲眼对比不同货物之间的优异,然后才决定要不要买比较好。等人送货上门去挑,你咋知道人家是不是开了高价?你是不是被人当成肥羊宰了?”
周楠瞪她一眼,又拉过一匹淡青色的纱罗:“这个雨过天青的颜色好不好?夏天里做成褙子,配碧色或月白色的裙子,一看就觉得清爽!”
青云歪头看了看:“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