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灵魂的舞蹈-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娜恕U飧鲎约鹤非蠛拖蛲丫玫呐耍衷诶胱约航鲆徊街#慈盟涞帽孔熳旧嗥鹄础D切┰蘧形奘幕独质笨蹋艰蜩蛉缟馗∠衷谒矍啊6衷诩唇诶氡鹬剩⒚⒏械娇鹉谛牡挠怯粲氩话病�
夜幕降临,窗外白天的声音渐渐远去。凯瑞依偎着阿芒坐在卷起来的地毯上。他们没有开灯,由天空收走它的最后一抹余光。凯瑞的手,放在阿芒的掌心里。一种带着异性体温的、亲切而安详的感觉,扫除了阿芒忽隐忽现的欲念。阿芒有一种纯洁的感觉,一种温暖中包含着一丝湿润,一如吻别时留在舌尖微凉的暖意。
第二天凯瑞与阿芒,一起来到阿芒的父母家。凯瑞是第一次见阿芒的父母。阿芒的父亲,是一个威严而沉默寡言的老人。母亲却是喜欢唠叨的。她微胖,行动倒是敏捷的。她是各类业余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一个气功、剑术、心术的民间人物。几十年来,在她当着宣传部长的丈夫的浓荫遮蔽下,她平凡的女性生活,凭借她的能力和丈夫的支持,熠熠生辉。她也是一位擅长于在走亲访友的融洽气氛中,塑造各类社会新闻的人。她的娓娓道来的风格,很能打动那些四处恬噪的家庭主妇。但她从不居功自傲,也从不在喜怒无常的儿子面前自吹自擂。更不用说与丈夫争一日之短长了。她是谦逊的,好脾气的,懂得适时施加压力的,信奉妥协的,必要时全力以赴的妻子和母亲。
每天一大早,阿芒的母亲就起床了。她提着剑,去附近公园练上一套杨式太极剑。她花拳绣腿的演练,倒是能起到活血化淤作用。但丝毫没有武侠影片中的剑人之气。确切些说,连握剑的姿势也是不到位的。
凯瑞喜欢舞剑,这与阿芒的母亲稍微有了点共同语言。只不过凯瑞舞剑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她力求每一个动作做到位,踢腿,弯腰,劈叉,飞虹剑、紫阳剑地舞上两套。这两套剑都属少林剑术,其特点是动作轻快。凯瑞舞剑时,常会想起古代的剑客。剑客飘飘荡荡,提一柄长剑,除了阴森森的气息外,还有一段浪漫故事。然而自从荆轲刺秦王后,身怀绝技的剑客大多受雇于人、受制于人。他们以一生的精血气力练就的剑法,换取千古一击,最终沦落为别人的鹰犬。如今江湖上再也没有了剑客这个说法,舞剑只是一项普及的健身运动。那种剑与人,人与剑,相辅相成,相生相依,气息相通,动静一致,思维情感凝聚于剑,剑为人之魂,人为剑之魂,人剑合一,天人合一的剑客功夫,只有在纸上寻找了。
这天,凯瑞在阿芒父母家喝了不少酒。酒后吐真情,凯瑞隐藏在心底的对阿芒的爱,坦露无遗。紧闭或打开的窗,静止不动或飘拂的窗帘,行走或伫立的人群,仿佛都在一种疲惫不堪的倾听中。倾听,以一种无限隐秘的方式存在着。凯瑞在酒中想象。她想象自己在钢琴前,演奏舒伯特的曲子《未完成》。也想象自己是一本打开的书。女人如书籍,书籍可以用隐秘来遮掩乏味的陈旧。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霸气书库
流动哲学书1(17)
现在,凯瑞决定不送阿芒去机场。没有告别的告别,就是最好的告别。凯瑞走在回家的路上,她恍恍惚惚仿佛觉得自己是个异乡人。异乡人,漂泊和浪游在远离故乡的土地上。那里的百姓形销骨立、表情淡漠,有世世代代为皇宫炮制灯笼的故事。他们用相思树的枝条做成骨架,用祖上传下来的油纸围在四周,一只只大红灯笼就做成了。凯瑞想起祖父活着时,最喜欢大红灯笼。他从前的宅第有大小十几间屋,每间屋的门前都挂有两盏大红灯笼。就像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的场景一样。
凯瑞回到家已近黄昏了。楼下吹小号男人,不知什么时候养了一窝鸽子。此刻,那些鸽子正临窗而立,它们轻轻地用嘴捣着凯瑞晒在窗台上的红枣。然后翩然飞去,让那些振落的羽翅在秋季的天空中徐缓而落。吹小号男人在楼下的天井里,望着它们在空中的姿态,似乎是在端详鸽子和天空结合在一起的含义。他那仁慈的目光,在黄昏的夕阳下闪闪烁烁。
凯瑞没有与这个吹小号的男人交谈过。在墙门里碰面,最多就是点一下头。不过凯瑞蛮佩服他每天黄昏吹小号的精神。只要他在家,黄昏的时候凯瑞就能听到海顿的《降E大调第一小号协奏曲》。这时候整个庭院沉静得像无穷的浓雾,在没有星月的天地弥漫。而他吹的小号就像一把雪亮的利剑,挑破黄昏的包围,以刚劲的姿态在天地间挥舞。于是浓雾被划破了,一支小号在黄昏的天空中,作着悠扬的倾诉。这倾诉创造出一种纯净的意境,让凯瑞的精神为之一震。
凯瑞的脸上密布着渴望,它是倏然降临的。所有夜色的一切、微风、树丛、星星、灯光……以及夜色中的幻想,都与她的思索联系起来。这使她的记忆异常清晰。她清晰地记得,阿芒的父亲就是她曾经采访过的老人。那时他生病住院,在夕阳的无限中他穿着睡衣,脸色很苍白。凯瑞仔细端详了他,凭直觉他是一位在青年时代非常英俊的男人。在中年时代他又浑身透出忧郁、沉默、经验和感伤的男人。进入老年他沉默如水,带着回忆和叙事的方式回首往事,成为一个智慧而坦荡如天空的老人。
老人那时为凯瑞沏了一杯龙井茶,为自己点燃一支烟。他沉默了好长时间。他的沉默是经过长时间训练出来的。有时候这种令人心醉的沉默,会让人想念在爱情的季节,一片绿色之中荡漾的幸福。凯瑞曾无数次回忆阿芒对她产生的某种影响。她恍恍惚惚游动在过去的时光中。阳光与黑暗交替笼罩着万物,人类的命运,就是一年年变幻着走向死亡的。
沉默后的老人,仿佛打好了腹稿。他开始向凯瑞叙述一个女人的故事。那个他一直等待的女人叫红。那是30年前的往事了。老人在飘拂着一层层雾霭之中,记忆的潮汐忽然打开。这时凯瑞多么希望那个女人,忽然出现在老人凄然的叙述面前。老人说他一直在等待她的到来,可他都快等待得丧失希望了。你知道等待的滋味吗?等待是多么揪人心魂啊!他说他这一生都在等待她,她如果再不出现他就要消失了。30多年前,他被关押在一座岛屿上,他认识她的时候,她不但美丽而且善良富有同情心。她经常帮他洗衣。她不怕受“坏分子”的牵连。这在当时是少有的。然而那一天,她消失在沙滩上的黄昏。他是看着她消失的。可他没有能力把她拉回来。他眼巴巴地望着她远去,他流泪了。后来,他也在那个岛屿和沙滩上消失了。他曾找过她,可几十年来,他们没有得到一次新的震撼灵魂的重逢。他忘不掉她,她永远刻在他的心里了。
老人的声音在热烈地颤动着。凯瑞被老人感动了。她觉得世界上有很多人,内心深处都深藏着一份感情。那是支撑他们在艰难岁月中,走过来的一份无形的力量。这力量是巨大的。
##流动哲学书12
每一个有思想的人,仿佛都是一部流动的哲学书。无论你走到哪里,你产生的思想都会笔录于书中。阿芒如今行走在巴黎的天空下,巴黎的天空正如海明威在回忆他1921年至1926年在巴黎生活时说的:“如果你有幸年轻时候在巴黎待过,那么以后不管你到哪里,它都会跟你一生一世。巴黎就是一场流动的盛宴……”这话不错。巴黎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西方一切领域之源,它是一部流动的历史,也是一部流动的哲学书。阿芒将要在这部流动的哲学书里,写下一个孤独者带着中国的思考,在巴黎街头,昂首阔步,潇洒风流地信守人的尊严。阿芒给凯瑞的第一封信是这样写的:
凯瑞:
我已到达巴黎,并在巴黎有名的十八区住下,这里住满了黑人和阿拉伯人,中国人也有一些。
这个区枪杀、吸毒、卖淫,是巴黎人谈虎色变之地。我没有害怕,就是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感到特别孤独。如果你在我身边就好了。你来吧!作为女友你应该可以来到我的身边。我再去详细打听一下,办你出来的手续问题。
阿芒
没过多久,阿芒又给凯瑞来了一封信。在一张散发着香味的浅蓝色信纸上,他写了埃菲尔铁塔。他说埃菲尔铁塔座落在巴黎市区西南部的塞纳河南岸,对岸是著名的人类博物馆和夏乐宫。他的公寓离埃菲尔铁塔很近。他喜欢到那里散步。只是行走在三百米高的铁塔下,人显得很渺小。然而铁塔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从一八###年到现在,已有七千多万世界各国游客登上埃菲尔铁塔。铁塔的第一层,设有可以随时进餐的餐厅和咖啡馆。第二层和第三层有休息室、了望台和小卖部。塔顶平台宽大,能眺望方园九十公里的景物。巴黎的市容尽收眼底。那蜘网般的街道、威镇巴黎的凯旋门、巴黎公社的战士们最后与敌人决战的蒙玛尔特高地,那洁白的圣心堂、收藏万国之宝的卢孚宫、巴黎圣母院、先贤祠都历历在目。
流动哲学书1(18)
阿芒登上埃菲尔铁塔,感慨巴黎气魄的宏大。而在这宏大又苍茫的天空下,长眠着曾给人类文明和解放做出贡献的哲学家、文学家和无产阶级战士。笛卡尔、狄德罗、圣西门、拉法格、莫里哀、伏尔泰、卢梭、巴尔扎克、欧仁—鲍狄埃、雨果、左拉。这一连串的名字,在阿芒心里闪闪而过。阿芒从前喜欢德国哲学家,如今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福柯、拉康、罗兰—巴特,以及德勒兹、利奥塔德、布迪厄、波德里亚等,无疑对他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凯瑞知道他尤其喜欢德里达与福柯。凯瑞翘着兰花手指,捏着这封信。她的两条腿支在面前的桌子上,慢悠悠地想着心思。她想阿芒一直将他的学术之梦、文学之梦视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而她与他一样,也是把她的学术之梦、文学之梦视为她生命的一部分。她知道真正的爱情是互相砥砺着前进的。只有共同的前进,才是爱情久远的希望。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免费电子书下载
此刻,凯瑞还没有想好是否答应阿芒去巴黎。但巴黎是最诱惑她的城市。对一个搞学术与文学的人来说,欧洲之行无疑是重要的。然而在没有接到阿芒的邀请函之前,凯瑞除写学术论文外还想写一个小说。小说的题目拟为《屏风》。凯瑞想从失而复得的屏风,来塑造一群围着屏风转悠的形形色色人物。写他们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故事发生在1967年,那时候的术语是红卫兵、战斗队、文攻武卫、大字报等等。凯瑞在这部未来小说的构想中,觉得它应该是一个与她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纠缠不清的今生前世的恩怨。
转眼秋天来临了。城市在霏霏细雨之中,进入了夜晚。昏黄的街灯,映照着秋天雨幕中孤独的行人。凯瑞行走在雨幕中,她一边走一边想,自古以来女性很少有人搞哲学的。古今中外著名的哲学家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男人。难道女人不具备哲学家的思想、气质和沉厚?凯瑞是一个比较喜欢哲学的女人。但离哲学家的距离还很遥远。在现实面前她不得不承认,哲学之于女人,需要比男人有更大的勇气。因为哲学的枯燥使人望而生畏。有人将哲学称为“概念的木乃伊”,而哲学的魅力在于智慧的产生。智慧总是与痛苦相伴,其产生如孕妇十月怀胎分娩一样。阵痛,似乎是每一个哲学家的必然之事。
哲学家是痛苦的。然而,对哲学的不敬又是全球性的。在普通人眼里,哲学家是不切实际、是迂腐的象征。可如果普通人在生活中有哲思,那么生活质量就会提高。尤其是女人,容易被家庭琐事纠缠着变得庸常和不可理喻。这时候,哲学对她们非常重要。一个有哲思的女人,生活中随处都会出现智慧的闪光。因为生活是哲学的试验田,许多优秀的哲学家都是用其毕生的精力,去产生智慧的田地里耕耘。
有人说:“生活即思想”。如果女人思想,一定不会比男人差。女人的生活是纤细的、可感、可触的。只是女人历来与“弱”字联系在一起。“弱不禁风”“柔弱无骨”,一个著名的剧本叫做《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所以在男权社会里,女人要成就一番事业比男人艰难得多。但有哲理思索的女人,女人的力量是无穷的。希腊神话中的女人,她们不把希望寄托在侥幸身上。她们不甘寂寞、亲自出马,披挂上阵,参与到男人的厮杀当中。她们靠的是智慧、勇敢和哲理的思辩。而中国女人比起外国女人来,就要含蓄得多。她们不太会亲自冲锋陷阵。在众多的情况下,她们更善于利用男人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从妲己到褒姒,都是女人智慧和力量的成功显示。这种曲线释放,当然也是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殊原因。
中国的庄子和西方的苏格拉底,他们一生身体力行,把哲学的注意力转移到生活上。庄子与学生出去时,看到一山民伐树,高大笔直的树都被砍倒,而歪扭的小树则幸存下来,庄子对学生说:“无用乃大用”。而苏格拉底却验证了“哲学家一生都在准备死亡”那句话,他在饮鸩而死之前还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只有神知道。”
知识可以传授,智慧却无法转让。尊敬哲学,就是尊敬人类最美好的东西。作为女人,凯瑞觉得女人与哲学很重要。哲学虽然不是可感可触的东西,但它却能让人变得智慧。哲学是寂寞的。所以哲学不是诡辩,智慧也不是知识。真正的哲学无论哪一方面,它都会告诉你一种方法。
凯瑞回到家里,连绵不绝的秋雨依然下个不停。在一股微酸的湿气中,雨水将少许梧桐树的落叶,飘落后紧吸在玻璃窗上。凯瑞望着吸着树叶的玻璃窗,仿佛觉得自己居住在山顶木屋似的。她忽然想起歌德的《流浪者之夜歌》:
一切的峰顶
沉静,
一切的树尖
全不见
丝儿风影。
小鸟们在林间无声。
等着吧:俄顷
你也要安静。
这是歌德1783年9月1日,在伊尔美瑙的吉息尔汗山顶小屋上题壁的诗。1831年8月底,快到82岁生日的歌德,突然想起了什么。于是在某一天,他乘着马车前往伊尔美瑙的吉息尔汗群山,去看望很久以前居住过的一栋山顶木屋。其实他不是真正去看木屋,而是看早年题在木壁上的这首《流浪者之歌》。
重读旧作,歌德思绪万千不禁泪流满面。是的,“等着吧,俄顷/你也要安静。”这世界“一切的峰顶”便是安静。安静之后,便可以安然地向世界告别了。所以歌德当时的心境,决不是出于感伤而潸然泪下。而是对如梦的人生,有一种彻底的醒悟。那醒悟使他全身颤栗。因为,他正在一天天走近死亡。面对死亡,他已经可以无憾了。
流动哲学书1(19)
##流动哲学书13
凯瑞的母亲自从丈夫去世后,除了热衷于对艾滋病的研究外,还喜欢上了服装设计。服装设计在凯瑞的印象中,不仅要与时尚挂上钩,还要颇有新潮意识。母亲这个已经年过花甲的老妇人,能设计出什么独特新颖的款式来呢?凯瑞曾经劝母亲,不要去做这种不服老的事情。可母亲固执地抗拒着自己的年龄。她十分幽默地说她的心理年龄,只有28岁。她对28岁这个年龄,总是情有独钟。凯瑞已经无数次听到她骄傲地夸自己28岁那年,是一个美丽、高贵、大方的女人。家里的箱笼装满了她的红旗袍花旗袍,那五颜六色的旗袍,足可证明她是一个讲究服装艺术的人。
现在,母亲经过几年努力后,居然获得了一个服装设计金奖。这让凯瑞十分惊讶。凯瑞在强大的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母亲抗拒年龄的成果。这是一款“秋水伊人”的作品,它如音乐般长吟低回的旋律及层次分明的布局结构,正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一个现代女性所追求的精神面貌。
凯瑞已经失眠很久了。母亲获奖后的那天晚上,她忽然地醒悟了些什么。原来一个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关键在于自我的开发和行动。凯瑞不知道自己能开发些什么潜力来?她静静地躺在床上,让自己久久地沉浸在开发潜力的想象里。这时候,一缕淡淡的阳光透过百叶窗,用它柔情的舌尖舔噬着她的身体和灵魂。她觉得自己的灵魂在舞蹈。舞蹈着的她,痛苦地追求美的事物。这是她的理想。然而现实生活中,理想的、美好的事物总是不多。战争、疾病、欺凌和掠夺使世界陷入痛苦的呼喊中。凯瑞每天都能从报纸杂志上看到天灾、人祸。生命是多么脆弱啊!但这并没有使她停止人生道路上的追寻。她在追寻什么?与生俱来的虚无感,只有不停地迈动双腿,才能使自己保持头脑清醒。
这个秋季,凯瑞与母亲来到周庄。踩在周庄的石板路上,仿佛人就在水中央了。周庄的白天,是旅游者纵情的世界。谁不访迷楼,探绣阁,登临桥上楼,欣赏船从家中过的景象?母亲已经很久没有出门旅游了。她看什么都新鲜。周庄河汊上,泊着可以租用的乌篷船。船儿款款地贴着水镇人家的窗根儿摇,穿过一个桥洞,又穿过一个桥洞,咿咿呀呀地赶着湖鸭。
母亲一边与凯瑞观光周庄,一边鼓动凯瑞去法国巴黎。母亲知道巴黎是西方时装的中心,香榭丽舍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犹如时装表演的模特儿。五光十色、千奇百怪、各种风格特点的服装,一股恼儿地拥到你眼前。那些巴黎的时装设计大师,他们对生活深刻的观察、敏感的体悟又独具匠心的大胆设计,便是法国时装独霸西方的原因。母亲很想去巴黎,她想去那里看看时装,看看香榭丽舍大街。
现在,凯瑞与母亲进入周庄某户人家的院子和厅堂。那是一座不小的私家宅第。“沈厅”二字赫然入目。据说“沈厅”,为江南巨富沈万三后裔沈本仁于乾隆七年(1742)建成。它大小百余间房屋,分布在百米长的中轴线两侧。沈本仁的祖先沈万三,是个富得连皇帝朱元璋也红了眼的人。《明史—马后传》有记载,大意是说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要修筑高城伟墙,各方集资,沈万三慷慨资助筑造从洪武门到水西门高达两万多两白银的费用。此举惊动了朝野,皇帝于是封了他两个儿子的官。然而沈万三毕竟是个没有政治头脑的商人,他见皇帝高兴便又拿出一笔巨款想表示亲善,犒赏三军。这就犯了大忌。一个商人哪能凭着有钱到朕的应天府摆阔气、耍威风?皇帝当然是要勃然大怒了。后来有人说情,才免沈万三一诛。不过还是被流放到云南,最后客死他乡。
母亲虽然年过花甲,游兴却是很浓的。她说她每到一地,都想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民俗风情。她说年老不要紧,关键是要活出精神来,有一颗年轻的心。母亲进入老年后,似乎比年轻时更可爱了。她有时候会天真地说:“我的身体跟不上我灵魂的飞翔。我的灵魂就像舞蹈一样有形有质。”
凯瑞与母亲从“沈厅”出来,走在粉墙乌瓦和小桥流水构成的周庄石板路上,不时地有人要为她们算命看相。这纠缠令人生厌,又大煞风景。不过周庄仍然在凯瑞的视野中,有一种禅境。那不是古佛青灯下的“禅”,而是一种“平安家园”的感觉。凡俗、自足,像水做的骨肉,不把沧桑写在脸上,甚至不挂在心上。如此不动声色的面对沧桑和历尽沧桑的不动声色,让凯瑞和母亲都感悟到了一种历尽艰难之后的大气。
母亲是从艰难岁月中走过来的人。在那个特殊的“史无前例”的年代,母亲每天都要挂牌,低头认罪。那样的场景持续了半年左右,那半年母亲内心压根儿没有低头认罪。她衣着整齐、面色鲜艳,而且精神饱满地挂着牌站在那里,像展览她年轻漂亮的容貌。母亲是超然的、豁出去的,是痛苦而坦然地面对了那场劫难的人。她的孤傲,她的不肯低头认罪的头颅,在经过无数次挨打之后,才终究低了下去。但那是她极不情愿的事情。
凯瑞回想母亲当年低头认罪的形象,时常会有许多新的思考。她思考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所产生的生活本身的魅力。也思考一种更为广阔的东西。那便是因为广阔而使许多事物,变得渺小的东西。因为广阔而使人们变得崇高的东西。当然,凯瑞所指的不是母亲低头认罪的那些苦难日子,而是指一种人的存在方式。凯瑞从当年母亲的身上,看到了作为人的本质的力量、抗拒的力量、升华的力量和自尊的力量。如今具有这样力量的人,似乎不多。和平时代,物欲膨胀,为了物欲和金钱,某些人甚至都可以没有良心和道德地做出杀死亲人的事。凯瑞的老邻居,她家对门的牙科医生,去年春节前突然去世了。当时除养母外,谁也不知道他是被他的养子杀死的。直到数月后,他的养子偷盗被捕,养母才有胆量状告她的养子杀死养父的事实。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好看的txt电子书
txt小说上传分享
流动哲学书1(20)
凯瑞和母亲,当然都认识牙科医生的养子。这个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