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散文新势力·风华-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一时曾经疯狂地谈着恋爱。在灯下写几万字的情书,直到现在回忆起,依然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候自己的文章能写得那么长那么好。曾经拿着一枝玫瑰站在人家的弄堂口,还有那一通通的电话,一次次的心跳回忆。直到后来发现到头来一场空时,也没有留下什么后悔的印记。    

  直到过了十七岁,在别人眼中依旧的青春,蓦然回首时却已刻上深深的岁月痕迹。高晓松在《青春无悔》中说,〃成长是憧憬和怀念的天平。当它已倾斜得颓然倒下时,那些失去了目光的夜晚该用怎样的声音去抚慰?〃那些一去不回的时光,那些也许永远不会再走过的长街,那些曾经开放或者依然开放的花儿,似乎只是从手心中轻轻地流走,连一声告别也没有,留下便成了记忆长河中的永恒。    

  岁月是一条河,不断地冲刷走我们身上的生命。有时候想起,感觉寒冷;有时候挂念,却又温暖。昨天有个女孩问我八十年后张信哲是不是依然会流行。那时我正在听Beatles 的《Yesterday》,于是笑笑而没有回答。其实流行又能代表什么呢?只是许多曾经的东西,在岁月的风尘中沉淀,等到青春散场再去怀念,像一场午夜的电影。    

  老狼在《恋恋风尘》里唱:〃当岁月和美丽已成风尘中的叹息,你感伤的眼里有旧时泪滴。相信爱的年纪,没能唱给你的歌曲,让我一生中常常追忆。〃感觉像我这样喜欢听老歌的孩子容易苍老。但是岁月,无论你是谁,总在掌心中悄然流逝。    

  记得有一首校园民谣,名称叫《岁月》。记得有这么一段很美很伤感的歌词:    

  开始时我们相遇,后来是我们分离,天空都一样美丽。那许多简单情节,那许多复杂表情,慢慢都成为记忆。再翻开旧书信,再唱起老歌曲,字字句句仍熟悉,留存在我们心里,流传在他乡梦里,都终将成为过去。   

  以前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没有感觉,现在却加倍怀念。然而音带已无处寻觅。很多事情错过了就错过了,后悔只是徒留感伤罢了。因为当我们摊开掌心,里面永远是空洞的,只有手纹在那里无情地嘲弄时间。          

←虹←桥书←吧←WWW。HQDOOR。COM  

第29节:她是一条河(1)         

  她是一条河   

  当我发现我的每一篇文字中都闪现着弄堂里跳橡皮筋的小女孩时,我终于明白我是被愚园路抚养成长的。   

  愚园路。有时候我想她是一条河。我打开窗就可以看见她蜿蜒流淌,夹杂着提着菜篮从股市回来的主妇们永远的唠叨声音,不断地冲刷走附着在路边灰色洋房上爬山虎叶子深处的那叫做岁月的东西。   

  眼睛疼痛的时候我会一个人从路的这头走到那头。是秋天的时候,大片大片的金黄盛开在梧桐树叶上,有几片骄傲地落下,去亲吻它的影子。   

  在老人们的嘴里,愚园路上每一条弄堂都是有一个唯美的名字的。我住的弄堂叫采芝邨,旁边那条充满红色砖房的弄堂叫桃源坊,还有一条两旁开着大朵大朵有着诡异清香的野花的弄堂,叫做红叶花园。   

  后来老人们渐渐离开了。年轻的孩子们再也不会提起这些美丽的名字,每一条弄堂在他们口中都是一串枯燥的数字。   

  我不知道会否有人将这些名字记录下来。我的弄堂里那些和愚园路同样年纪的参天的老槐树,在〃还绿于民〃的借口下被砍去了。我同样不知道这些充满岁月风尘的老树在被做成一次性筷子的时候会不会哭泣。   

  在一些沧桑的小弄口有一些小店,好像什么都卖。有戴着袖套穿着普蓝色中山装胸口还别支钢笔的老伯伯在里面打着算盘。这些开店的老人大多就住在弄堂里面,整条弄堂的人都认识,谁有什么要的就上那儿买点,赊账也不要紧,他会张开满口漏风的嘴说:〃一条弄堂的嘛!〃   

  我的童年中有太多的回忆是属于这些小店里三分钱一粒的话梅、两角钱一大版的香烟牌子和一块钱的变形金刚的。我并不是有太多零用钱的孩子,当我穿着膝盖上打补丁的灯芯绒裤子歪戴着脏兮兮的红领巾盯着店中用木夹子夹着在风中摇曳的粘纸时,那个老伯伯会颤悠悠地把它拿下,说你拿去吧,不要付钱了。年复一年,他常常地这样做,对别的孩子,对弄里的邻居。我不知道他的店会否亏本,不过他一年年地生活了下去,只是头发越来越少。   

  直到有一天,有些戴红袖章的男人跑来拆违章建筑。那些小店一家家被夷平。一年里,那些老人一个个地死去。不知是贫穷,还是孤独。   

  我当时读的是愚园路二小。它在长宁区少年宫的后面,隐藏得很深的样子,有破落的秋千和只剩篮板的篮球架。教学楼是灰色的,进去是一块黑板。我做大队宣传委员的时候它是我的圣地,有欢笑和果实,争吵与甜蜜。教室里有黄色的木制课桌椅,上面密密麻麻刻满了字。从窗外看出去是满街的梧桐和梧桐丛中区少年宫楼房尖顶的〃星星火炬〃。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免费TXT小说下载
  区少年宫过去是汪精卫的公馆,她的影子壮丽而豪华。在一间间曾经簇拥着一些显赫人物的房间里都有参加各种兴趣小组的孩子,巨大的豪华花园被改造成儿童乐园,一些退休的阿婆微笑着负责管理,收取孩子们手里四分钱一张的活动券。   

  我是个贪玩的孩子,总是一放学就往少年宫跑。日子长了那些阿婆都认识了,那个负责开动小火车的似乎永远在织同一件毛衣的阿姨在我每次坐上小火车时都会向我点头微笑。   

  等我长大了也就不去了。后来小学校被装修一新,白色的马赛克覆盖了灰色的尘土,遗憾的是秋千被废弃在一个角落里。当年坐过它的梳羊角辫的女孩也许有的在高级写字楼里和千千万万人同时面对着跳跃的电脑屏幕,有些在用美金堆砌的豪华外销房中一个人用烟草和酒精度过一个又一个寂寞的夜晚。   

  少年宫还是有的。梧桐树丛里开出了证券公司。四分钱的活动券变成了五块。阿婆都老了,不知道去哪里了。现在管理的都是些下岗工人,靠这些维持生计的,眼里有些凄凉。织绒线的阿姨不再开小火车,倒是经常看见她的身影出没在证券市场,时而快乐时而悲哀。   

  愚园路上的房子往往是花园洋房和新式里弄交杂着出现。花园洋房大多是二三十年代造的,那些房子的主人往往曾经显赫一时。四五十年代造的新式里弄,三层楼的,弄堂里总是有坐在藤椅上摇蒲扇的老人和跳房子的孩童。后来这些显赫的和世俗的房子在一场变革中纷纷褪去过往的衣服。一幢花园洋房里往往住下了八九十来户人家,慢慢地生出十来个灶头,十来个抽水马桶,十来扇门,它们充斥在走道和楼梯上,慢慢地割裂一个时代,粘合出一个新的时代。   

  老房子里的人是热情的。他们喜欢东家长西家短的。邻里之间总是三三两两在一起东拉西扯……往往手里拎着菜篮或腰间系着围兜。谁家的孩子考进了大学,整条弄堂都为之骄傲;谁家的老人过世,隔壁邻居也都抱头痛哭。   

  我高中的那个从小在新工房长大的同桌曾无不愤慨地说他最厌恶旧弄堂里那些〃gossip〃,他说那是没有隐私,进而没有安全感,进而是道德的沦丧。我不知道,也许他是对的。但当我看见他冷漠而有些不平的脸,我的心里感到疼痛。         

▲虹桥▲书吧▲BOOK。HQDOOR。COM  

第30节:她是一条河(2)         

  我非常害怕那一代老人全部离开这条马路的时候,这里是否会变得如新工房一般地冷漠。于我而言,里弄中的人情如透过梧桐树叶缝隙照到地面的斑驳阳光,暧昧而温暖。而这里的铁门已经越来越多,花园洋房中的人家有不少搬走了。随着那些公用厨房在某一个清早被锤声和电钻砸开,那个几十年前粘合起来的时代又被一举砸得粉碎,在那些废墟和一代人的尸体上我们造出又一个新的时代。   

  愚园路上开的是20路。这般老旧的电车线路横穿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和最有人情味的愚园路。两根长长的辫子拖曳着无数人匆匆的步伐。也许每个住在愚园路的孩子都曾被那晃晃悠悠的车厢改变了生活,也许有些泛黄的印着穿旗袍的旧式女人的挂历被那缓缓碾过的车轮带去了遥远的地方。   

  20路到愚园路的东端便会右转离开愚园路开向南京路。在那个路的尽头是一座红房子的中学,来来往往的孩子带着不同的笑容;中学的后面是有着尖顶和红色十字架的教堂,进进出出的老人脸上写满了虔诚;教堂后面的砖房是我懵懂岁月里喜欢过的女孩的家,窗门总是紧闭着。我总是坐在车厢里看着这些梧桐树后面的房子和故事,每一次都带着不舍,似乎车子一转弯,我就可能永远地离开了这条马路。   

  黄昏的时候喜欢看着街灯一盏一盏亮起来,那种老式的惨白的水银灯。有一天所有的街灯都不复存在了,然后奇怪的新式灯罩里发出金黄的灯光。这些新的灯光就是和愚园路上秋天的梧桐一般颜色的。   

  就在那一天我借助这些昏黄的新的灯光看见褶皱的墙壁上有隐隐的红色字迹。我把尘土拨去,那些暗淡的红字写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在后面的字无从分辨了,也许属于更久远的年代。   

  而月光终于如水般地泻在了这条河流上。她是一条河。那些惊天动地的大变革都不曾改变她的流向。她冲刷走那些岁月,把它们埋葬,然后自己慢慢地老去。         

※虹※桥※书※吧※BOOK。HQDOOR。COM  

第31节:湮没的青春(1)         

  湮没的青春   

  春天   

  老师们死了   

  木马笑着抵达狂欢   

  暗处   

  延续的舞步   

  在整个节日里盛放哀荣    

  看吧   

  朋友们死了   

  每块墓碑上都涂抹着青春   

  你的舞步   

  充满了戒备   

  带着惊奇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好看的txt电子书
  隐入,黑铁般的未来   

  随后的事由你自己决定   

  没有什么事可以自己决定   

  ……〃木马〃乐队 〃舞步〃   

  一、每块墓碑上都涂抹着青春   

  有一段时间不停地听〃木马〃的音乐。听那个把头发遮住眼睛的二十三岁主唱用四十三岁老男人的低沉嗓音唱着恍惚迷醉的曲调。   

  忽然笑。〃木马〃也是属于青春的吧,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们。那首〃舞步〃也是为青春而作的吧。那样的音乐,因青春的力量而走向悲痛,走向一种极致的纯粹。   

  或许那些玩着朋克的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们,也曾在慵懒的午后翻阅时尚杂志,或是像个初恋男孩般腼腆地笑。隔着厚重的生活的门,忧郁和颓废已经听不到了。   

  疯狂、嘈杂而刺耳的音乐并不能代表全体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就像那个叫卫慧的写的小说和为自己而创作的第六代导演拍的电影,它们承载的都是于钢铁丛林边缘徘徊的感情与记忆。   

  如果你发现自己无条件地喜欢上了他们,那么你一定与他们一样,曾在那片永不会被遗忘的天空下流连忘返。   

  我们八十年代的孩子也无法逃脱。   

  因为我们已经在为他们的青春写起挽歌。   

  二、天真是一种罪   

  习惯于叫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孩子〃,即使他们中最大的已经三十岁了。   

  像我们在街头遇见的那些二十多岁的人,也许有很多的岁月痕迹,却总是可以看见他们回眸一笑露出满嘴的四环素牙齿。   

  那一刻他们是美的呀!那一刻他们真的是孩子。   

  他们不像上一代人,生活中有太多浓重的命运阴影。他们不再游行街头高喊口号,他们把自己埋藏在都市的角落,结出蛹来让自己永远长不大。   

  酒吧,摇滚,性,夜生活,糖,上海宝贝,或许这些并不是七十年代的孩子们真正想表达的。   

  或者他们只是想表达他们的天真,他们的孩子气。   

  他们不愿像上一代人一样早熟而过早地衰老,不再关心社会,不再用那么多的热血和勇敢涂抹青春。他们在钢铁森林中生存。他们沉默。偶尔的几声呐喊苍白而沉重。   

  谁愿意相信《上海宝贝》中描写的是七十年代孩子生活的全部?或者这只是他们中的一些孩子曾经希望的生活。   

  那些舞台上的生活。暧昧而沉重。   

  七十年代的孩子,像久居在黑夜中,忽然看见阳光,刺痛了眼睛。   

  那种突兀的改变,使他们的生活变得焦灼而不安。   

  他们的生命中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一些旧的成分,因而他们不是彻底的叛逆者,他们并没有彻底拥抱新生活的勇气和决心。   

  于是有些人选择用笔记录下印象中曾忽然占据灵魂的生活的印记,有些人用其他的方式。   

  因为他们是负重的爬行者,需要有东西扛起他们,需要有东西能承载他们背负的苍茫。   

  有时候在网上看到一些七十年代的孩子批评某些被一些人看作他们代表的人物。有人说他们恶心这些人,有人说他们宁愿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胜过《上海宝贝》。然而他们不曾在某个时候歌唱?歌唱一些游移于边缘的图腾?   

  有时候宁愿七十年代的孩子都是一样的。虽然他们有太多不同。其实不喜欢七十年代的人扮演批评家或卫道士,对着和自己一样的孩子。   

  天真的孩子不该争斗。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好看的txt电子书
  何必总是指责?总是埋怨?总是在钢铁与糖之间争论不休?或者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你?   

  都只是孩子罢了。有一天他们会长大。有一天。那时候他们或者会不再冲动。不再为物质化的生活争论不休。无论是钢铁或是糖。但是他们也不再有青春。   

  又有谁忍心责怪他们对青春的定义?又有谁能够阻止他们? 只因他们是一群勇敢的孩子。天真,是他们的力量。   

  三、我们没有未来   

  有人说八十年代出生的是老子。   

  他们是新一代的独生子女群。是真正的新新人类。   

  我害怕他们的说法会湮没他们美丽的青春。   

  他们之于生活,有太多太多被替代的阴影。或许他们中有许多还不会叠被子,不会烧榨菜蛋汤,还在校园里嘻嘻哈哈看似高枕无忧地生活。   

  只是因此,他们比七十年代的孩子有更多的自由,也许会有更早的思考。   

  他们很早就为太多的生活方向混搅得焦灼而不安。他们因他们的自由而过早地发现他们的不自由。   

  因而他们比七十年代的人对生活有更早的认识,他们比他们一心标新立异的兄长更为现实地生存。         

WWW。HQDOOR。COM§虹§桥书§吧§  

第32节:湮没的青春(2)         

  他们比七十年代的孩子有更多的大学生,却有更少的人吸烟。   

  相比于七十年代孩子的天真,他们倒显得更为现实。   

  他们像看当年的手抄本一样怀着纯粹的娱乐心理看着卫慧、绵绵,甚至只是翻阅其中的性描写,他们自得其乐地放纵欲望,合上书后他们没有任何冲动,甚至没有任何想法。为那两本书争论的都是七十年代的孩子。八十年代的老子对他们只是不屑一顾地置之一笑。   

  他们并不是没有思想,只是他们更关心眼前的生活。   

  他们最爱看的七十年代的作者不是卫慧,不是棉棉或者石康,他们宁愿看安妮宝贝。   

  因为安妮的文字能给人更多绝美的感动。纯粹为了文字的美丽,为了那种空洞的诡丽。   

  他们面对巨大的现实阴影,不像父辈那样呐喊,不像兄长那样深陷,他们更愿意去寻找阴影中丝缕的阳光,给他们以温暖和慰藉。   

  他们有了更多选择生活方向的权利,却也有了更多的焦虑和更多的不自由。   

  他们狂热地追逐偶像。七十年代的人用艺术表现他们想要的东西,八十年代的人选择了更简单的方式:追随。   

  他们很早就学会了冷眼看世界。不知是不是他们过早地成熟?或者是不是过早的衰老?   

  八十年代的老子对未来有着前人所没有的巨大的茫然和恐惧。他们过早地发现了未来的不可预知和若隐若现的宿命阴影。   

  他们总在想的是,他们不确定未来。   

  而不停地追问使他们没有了未来。   

  四、他们不得不长大   

  我们喜欢把人的成长描述成一种必经的过程,如同穿过隧道的火车。   

  同样看见棚户弄堂口倒马桶的憔悴的中年妇人,七十年代的人想的是我以后不要成这样,八十年代的人想的是这就是以后我的生活。   

  也许七十年代的孩子有更多的梦想。因他们是天真的。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txt电子书下载
  八十年代的老子有更多近似于宿命的现实。因他们是早熟的。   

  我们都不知道三十年后他们会在哪里。是不是能有个地方前往名字叫天涯?   

  只是他们都不得不长大。   

  就像要去某处的火车,必须经过的隧道。   

  某一天隧道倒塌了。人们换一个地方又造一条隧道。   

  也许过程是不同的。隧道的长短大小也有区别。   

  但是我们都要经历那黑暗,然后走出来。   

  没有出来之前,谁都不知道外面是什么。   

  谁也看不见阳光。         

虹←桥←书←吧←WWW。HQDOOR。COM←  

第33节:一座城的两端         

  一座城的两端   

  曾不止一次听见初来上海的北京人的抱怨,奇怪的是,这样的抱怨常常并非是我们想当然的关于城市或人情,却往往是从天气开始的。身边的北京朋友,对于上海最大的不惯,竟是上海的冬天。   

  许多上海人估计对此匪夷所思,这些来自拥有冰封的湖面和鹅毛大雪的城市的大老爷们,竟都抱怨上海冬天的寒冷。   

  上海的冬天从气温上来说,远不及北京寒冷。但那般的潮湿阴冷,加上完全没有管道暖气的不适应,常常令首都来的同志冻得瑟瑟发抖。笔者念大学时,印象深刻的是冬天一到,北京同学们便躲在被窝里不愿出来面对上海人习以为常的湿寒冬季。于是一到毕业,他们几乎全都逃了回去,甚至还有平时在上海工作,一到冬天就逃回去的。   

  同样地,上海人对北京最深的抱怨,也往往是在天气上。   

  满城的风沙绝对是上海人无法容忍的,他们甚至会天真地认为,这座城市应该被放弃迁移重建,因为人类无法生存。   

  更突出的,是北京的干燥。上海人绝无法想象整个月的不下雨,或者干涸皲裂的河流裸露在城市中。很快他们的皮肤便会产生种种不适反应。随后,不少人便落荒而逃,卷起铺盖回到湿润的家乡了。   

  历史专家有一种论调,即一切历史问题与人文问题,皆是地理差异所造成的。   

  因着地势的差异,而有了季候风的变幻,于是有了北京的悠然大气,与上海的温柔婉转。北京的街道皆是方正,东南西北,宽阔笔直。而上海的街道往往狭小而弯曲,近来好容易建了内中外环,却依旧是那样九曲回肠,与北京的环路之笔直周正,又完全是另一种味道。   

  甚至有朋友开玩笑,你看,北京的出租车,皆是浓烈的色彩,大红,金黄。而上海连出租车亦偏爱冷暗而潮湿的色彩,水绿,湖蓝,藏青。因北京是属于壮阔的麦田与风沙,而上海,则是水乡与暖湿的气流。    

  由风物及人,皆能见到地理与气候的根源。北京人豪爽大气,而上海人则精细周全。仿佛北京有北方黄土地带的高远,他们更热衷于站在高处所见的宏观与壮阔的范畴。而顺着曲折蜿蜒的稻田与河道,上海人更为看重眼前的人事,亦更有务实的态度。   

  便像若让上海办奥运,是不能指望〃One World ,One Dream〃这样的主题的,那种大气不合上海人的气质。若让北京办世博,亦很难定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样细巧实际而温润如玉的主题。   

  上海人看北京办奥运,总是有那么点带着半看笑话的心态,〃你们不是爱出风头吗,出吧出吧,出风头出得汽车出门还只好隔天了〃;北京人看上海人办世博,总是也有那么点挑刺儿的心态,〃这也太抠门了吧,每个国家的国家馆还让他们自个儿掏钱建造?要是在咱北京……〃   

  北京的老百姓们会因为奥运连老头老太都在学英语,这对于上海人来说完全是西游记故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