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全球三国-第4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墙焯鹾附悠鹄矗儆没诽准右怨潭ǎ瞥闪烁さ纳涫凇@聿榈露涝圃旃恍┱庋呐谟美幢N缆锥厮S⒐”ぶ拿伤姑犯衽诰褪怯寐菘劢付沃悠鹄矗儆没诽捉雠诠芎附蛹庸潭傻摹!   
  随着炮管的加长,铸铁工艺的改进,攻城加农炮的效能有了很大提高。1450年左右,铸铁制的炮弹取代了石弹,因而减少了炮的游隙(即炮膛内径与弹体之间的空隙),提高了炮弹的初速,增强了炮弹的冲击力。从1470年起,攻城炮已经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摧毁中世纪的城墙防御工事。由于受炮的重量及弹道的限制,因此无法将适合用于对付敌攻城炮的大型加农炮设置在城堡和有城墙的城市里。到了15世纪末,炮的强大威力终于使中世纪的堡垒防御工事变得不堪一击了。(参见第13节)    
  新型炮对攻城作战产生了十分直接而显著的影响。其原因是,从一开始就表明它在战争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和效能。尽管它的前景令人十分乐观,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人们对它在战场上的作用却存在着某种分歧的意见。    
  欧洲十字军从拜占庭人那里学到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从而完全改变了西欧城堡防御工事和城市防卫的概念。拜占庭帝国那筑有高大城墙的城市和坚固的要塞工事,以及建有高大结实城楼的两道甚至三道同心圆式的城墙,给西欧人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那时这些东西在西欧还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因此,12世纪的西欧在城堡的建筑和城市防卫方面发生了一场巨大的革命。    
  在后来的两个世纪里,城堡防御工事的唯一重大改进是古城堡和设防城市的永久性城墙上用石头筑成的堞眼。这些堞眼高出于城墙的顶部,这样守城士兵就可以通过狭长的堞眼直接向城墙下或城楼下的敌人射击(或者将沸腾的油或其他东西向下倾倒),而不致遭受任何危险。但是,以前的堞眼是挂在城墙顶上的木制瞭望台或“临时围板”,因此很容易被攻城器械和射石炮发射的燃烧弹击中而彻底摧毁。    
  经过一个周而复始的历史时期后,攻城技术又远远落后于城堡防御工事的建筑技术。人们显然已经到了智穷力竭的地步。很少有哪国的君主具有足够的技巧、能力和财富,能够并且愿意投入大量的资源去攻克敌人十分强大的城防工事。封建军队很难长时间的待在野外从事无休止的围攻战。封建征兵制征募来的士兵一年里只有几个星期能应召作战,而雇佣军的费用开支又高得惊人,因此只好不定期地加以雇佣。当时,攻城战的胜败多半取决于城里贮藏了多少食物和水,或者取决于守城部队坚守城堡的决心。    
  15世纪初,黑火药兵器的问世很快改变了这种局面。新型炮对城堡的攻守技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是15世纪初原始的射石炮、迫击炮和加农炮也要比黑火药出现之前的攻城兵器威力强大得多。面对发射石弹的早期加农炮,最坚固的中世纪砖石建筑也会土崩瓦解。    
  但是,这种局面并非出现于一夜之间。起初黑火药攻城炮只能起到提高士气的作用,还算不上是一种真正能够杀伤敌人的武器。1356年爱德华三世调用20门炮进攻法国加来城,在该城断绝了一切外来援助的情况下,仍然坚守了11个月以上的时间。1422年,波希米亚的胡斯拥护者向卡尔斯坦城堡发起进攻,他们动用了46门轻型加农炮,5门重型加农炮,其中包括1门中型速射炮(速射炮每天可以射击30次,而别的炮只有5至6次),另外还有5架抛石机,总共发射了11000发加农炮弹,932发石弹,13支燃烧筒和大约32吨腐尸,但是城堡依旧巍然不动。最后,胡斯拥护者的士兵只得放弃攻城。    
  但是,30年后的1453年,在突破坚固的君士坦丁堡防御设施的战斗中,土耳其炮兵集中火力攻击了不到二个月的时间,终于戏剧性地解决了战斗,从而结束了这样的一个历史性时期,那就是通过使用技术装备进行持久不懈的攻击并采用饿降的办法,设防坚固的城市不再是不可攻破的了。    
  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时所使用的巨型射石炮也许是最有名气和最令人生畏的了。12门这样的射石炮包括1门叫做“巴西利卡”的超级射石炮是匈牙利技师厄本为土耳其苏丹设计制造的。厄本原受雇于拜占庭皇帝,后来背离出走。“巴西利卡”炮用熟铁条制成,并用铁箍加以焊接,它的炮膛直径达36英寸,发射的石弹重1600磅,射程在一英里以上,须要200人和六十头牛才能牵引。根据设计,它一天大约可以发射7发炮弹,但在打了开头几炮后,炮就炸毁了。在土耳其苏丹的大量攻城炮中,小一点的炮效能较好。其中有些炮在过了354年后对付从海上进攻君士坦丁堡的英国海军中队时仍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15世纪中叶,法国将英国军队从法国北部驱逐走的最后阶段基本上进行的是一连串的包围战,法国国王利用新式炮迅速摧毁了英军驻守的要塞。1494年法王查理八世入侵意大利,他的最新式的机动炮队迅速攻克一个又一个意大利堡垒,以至于马基雅维里 ' 译者注:1469…1527年意大利政治家和政治哲学家 ' 把查理八世在意大利半岛上的推进描写成实际上是“手执粉笔”所进行的列队行进(也就是说,简直是用粉笔在地图上标出他们所经过的路线一样简单)。几年后,西班牙将领贡萨罗·;德·;科尔多瓦手下的一位名叫佩德罗·;纳瓦罗的著名技师发明了一种攻城新技术,他们将地道挖到敌人堡垒的城墙下面,然后用黑火药将其炸毁。    
  到了15世纪末,炮的强大威力终于使中世纪的城防工事过时了。正如人们已经注意到的那样,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城堡和筑有城墙的城市无法架设对付敌人炮击的大型加农炮。城墙上的轻型炮又打不着敌人的攻城远程炮,稍重一些的炮虽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可以拖到城墙上面,但却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因为炮的后坐力会使墙基发生巨大的震动,严重影响城墙的坚固度,因此反而更容易被攻破。    
  在后来的一个世纪里,城防工事的建筑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从而使围攻战中进攻和防守的能力又趋于平衡。在这一循环变革中,起关键作用的又是炮的威力。    
  容易被攻破的老式高大屏障式城墙和城楼被低矮而厚实的城墙取代了。新式城墙不仅足可架设护城炮,而且更难被攻城炮突破。新式城防工事筑有宽大低矮的城墙,从城墙上又延伸出三角形的棱堡。这样,护城炮就可以封锁接近城堡的所有通道。因此,当时各国都为原有的城防工事构筑了新的城墙和三角形棱堡,并尽可能给老式城墙加宽并降低高度。有的还在城堡周围挖掘了护城壕沟或护城河,壕沟边再构筑一个较低的外崖,崖边又是缓斜坡或土木工事,沿着缓斜坡的顶部再铺设一条廊道,这样城防部队就可以从一地迅速运动到另一地。护城壕沟的外崖上可以架设一些轻型炮,以对付大量的攻城炮,不使靠近。    
  总结:火炮从发明到成熟的应用,大约用了几百年的时间,小强们不是军工毕业的话,基本上只能稍稍加强火炮的应用,但要大规模的应用,一般可能在他们寿终正寝后才有可能实现。当然,如果小强们飞到世间,正好遇上火炮应用的临门一脚,什么都准备好了,只差他来上一脚,那也有可能实现大炮的广泛应用。
    作品相关 第5章27节下西洋图
     更新时间:2008…9…4 14:38:14 本章字数:237
  可用滚珠滚动放大来看。
  皇帝送给帝国的项链:自帝国的台湾岛起,经过海南岛、交趾,沿海道右路到得林邑(今越南中部)、扶南国(位于今柬埔寨至越南南端)、蒲罗中(星架坡)、邑都元国(位于马来半岛)、卢没国(今泰国叻丕)、谌离国(今缅甸丹那沙林)、夫甘都卢国(今缅甸卑谬附近)、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纳姆);
  左路从吕宋开始,经过吕宋、南洋行政区诸岛、黄支之南的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最后的终点就是波斯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
    作品相关 第五章33节 神的乐器
     更新时间:2008…9…4 14:38:14 本章字数:2134
  西塔琴、古典式的緎迹俸湍ЯΦジ⑶窊衾灿《仁止暮桶嗍胬畹眩八募制鞫杂Φ耐计猯1。jpg、11。jpg、l2。jpg、l3。jpg
  一、西塔琴
  是印度最具代表性的印度古典樂器,印度西塔琴大師拉威香卡(ravi shaker)無疑的是誰印度西塔琴成功的推上西方聽眾,甚至於全世界最重要的功臣。
  西塔琴的構造非常有趣,有一頭閘頸部,上層的主弦通常有7條弦、下層11條是持續共鴔弦(嗡嗡聲) 彈奏的方式是以手指撥弦。共鴔弦在主弦彈奏時無需彈撥的。共鴔箱是葫蘪做的,通常只有一個,大師也有特別定做二個共鴔箱的。
  西塔琴除了是重要的北印度古典音樂,不論是器樂合奏、興都斯坦尼的聲樂合奏,北印度的傳統舞蹈,在西方融合音樂,西塔琴也甚為普及。反而在南印度音樂或民歌中甚少出琭他的蹤踖。
  西塔琴的統構是非常眩s的,上選的材料及有天份成熟的師傅,才能做出完美的好琴。
  即便擁育有上好的西塔琴,也要育正確的眨簦侥馨l出最好的琴聲,眨舻姆椒ㄓ泻芏嘀郑褂谜弑匦枵j真用心的寃好眨俜椒ǎ幢阃话亚伲驗閺棽煌睦ǜ裥枰膋ey也不同,正確的眨簦讲拍苁掳牍Ρ丁
  寃好西塔琴是非常困難的,首先要找好老師古儒吉(gurujee),西塔琴是無法無師自通的。
  一一、緎迹伲
  緎迹伲╲eena)是印度南方,最古老的弦鴔樂器,琭在我們看到的緎迹偈窃3佰到4佰年前,歷經先賢多次改良改適而成的。
  琴頭共鴔箱是由中間挖空,外形如西洋梨狀,木頭材料主要是採自潘木或黑檀木;在共鴔箱上放置一個絣駌,絣駌的旁邊很多嚮孔,絣駌是木製,絣駌上有4條主弦,而副弦則是黶銅做的,副弦安裝在主絣駌和檓跨共鴔箱之上,共嗚箱之未端,有一突出的檓板,做為琴絣的固定物,琴柄和共鴔箱,也使用相同的木伲牧现瞥傻模斎磺俦彩侵锌眨赴搴颓俸粗g凸起部份是以象牙安裝,琴首與琴捍相同,琴頭有神話中虛構的的彫刻坉紋,在琴頭下方之琴捍可置小型共鴔器,是活動的可自由放置取下。
  這小型的共鴔器可保持琴聲的穩定或增加音量等功能。琴格上有24個弦,各弦各擁有兩個八度的音域,在一個八度的音域中只使田12個琴格,主琴格上有眨粲浱枺l輘是在琴首之兩瑞各兩個,弦是通過琴首和指板之間的上絣駌。另外副弦的三個絣是附著在共鴔箱上方緎迹俟灿7根弦,4根通過琴格之上的弦是做為彈奏旋律用,另外在指板旁的3根弦是對旋律共鴔伴奏塔拉(tala)或打拍子而使用的。主弦4根之中有2根是最接近演奏者也是最細的二弦是鋼弦,另外2弦是黶銅或銀弦,副弦3根都是鋼弦。 
  二、魔力單根:
  魔力單根是南印度最普及的魔力單根雙面鼓,己有千年的歷史,南印度的古典器樂、聲樂、舞蹈常用的樂器。傳說是北印度塔不拉(tabla)雙頭鼓是根據魔力單根所創的。
  魔力單根是細閘的撙形中空的紅木(rosewood)或傑克木(jackwood)的木頭材伲u成,兩頭大約有16到18條細皮線拉緊,(中間乲奱有可移動小的木塳),可做為眨羲谩
  鼓皮約高音17/18公分及低音19/20公分是山羊皮,兩邊的鼓皮上,有坅圈式黑色固定片穛為帖駌力(tamarid) 是以樹汁、錳或鑖粉末加上飯粒技師再繞線黏在鼓面上,這固定片的張力,對鼓聲好壞最重要的阷鎖。
  三、欠擊啦印度手鼓,是印度的古老樂器,在幾千年的印度古坉文中,常出琭這种手鼓,在南印度是僪次於魔力單根(mridengam)常見的鼓樂器;印度欠擊啦手鼓比中枺臀鞣降氖止穆孕。瑢捈s8到9吋,深約3到4吋,欠擊啦印度手鼓鼓皮只有單面,鼓皮是蜥蜴皮或蛇皮做的,因此有人穛印度蛇鼓。在坅型的木匡環另附有2/3片的坅金屬響鈴片,在擊鼓或搖鼓發聲金屬響音。
  欠擊啦印度手鼓,左手持鼓右手以手掌或手指擊鼓(反手亦然) 。欠擊啦印度手鼓体積小但能量頷大,如洠в锌吹奖硌菡撸牭胶炅康穆曧懯遣怀杀嚷实摹
  由於欠擊啦印度手鼓無法眨簦绻钠ぞo繃也可以在鼓皮灑一些水,可以改善,如潮溼鼓皮鬆弛時,可以曬太陽,燈或吹飈机,但要小心過尤不及,可能傷及鼓皮。欠擊啦印度手鼓也有不附金屬響鈴片的。
  四、班舒李笛(bansuri)
  亦穛之為(bansi/murali/venu。)是印度的竹笛,印度古蹟寺弐的刻畫,印度古典文寃、文玦中,班舒 李笛無所不在,其中數奎師耐神吹檓笛的畫像,令人印象深刻。
  班舒李笛大部份是竹做的,也有用蘪葦做的。傳統上有二种班舒李笛,檓笛和直笛,檓笛尺寸小於直笛,竹管閘短不一,從28公分到50公分不等,一般笛有八個笛孔(前段七個後段一個)音高、音程也不同。在印度古典樂出琭的均為檓笛,直笛僪在某些民歌郑斜皇褂谩
  班舒李笛是非常感性、細緻的樂器,表琭仁慈、優雅氣氛、神的恩典的印度音樂,無疑的班舒李笛是最賜切的樂器。班舒李笛音隺適中,可吹奏非常接近人聲的迷人特伲∮伸稉韼Х奖悖|材佳的班舒李笛,不會受到不同天候、環境改變音色品伲谟《瓤胺q普受歡迎的樂器之一。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
    作品相关 印度古国与宗教
     更新时间:2008…9…4 14:38:14 本章字数:3187
  巨弱的阿三!
  印度的历史是一部“不断为异民族征服的历史”,一次次异族的入侵带来了印度种族的混血以及文化上的对立、冲突、交流和融合, 入侵印度的有较大影响的游牧民族可举出雅利安人、塞种人、鲜卑人、贵霜人、土耳其人、匈奴人、蒙古人等。
  印度极少出现过一个全国性的统一国家,它的文明出现过严重断代,文明所创造的文字,艺术,科技都彻底消亡,再加上印度人从没统一修过史书,所以古印度资料极为有限,大家请看下面的地图。
  古印度的神明: 
  印度的主神有三位:大梵天(brahma),湿婆(harappa)(他在佛教中为大自在天(shiva)),以及毗湿奴(vishnu)。大梵天为创造之神,宇宙之主。大自在天即湿婆,是三只眼的破坏之神(即鬼眼王)。毗湿奴(妙毗天)是宇宙与生命的守护者。这三位大神皆能自由变化,神格十分崇高,犹在众神之王因陀罗(indra,神帝释天)之上。 
  古代三个泰米尔王朝: 
  哲罗:古代和中世纪印度泰米尔三王国之一,又译切拉,中国史籍里称鸡罗。首都科鲁拉。古代居民为达罗毗荼人。 
  阿育王铭文诏书中提到哲罗王国。当时哲罗占据马拉巴海岸一带。公元4~5世纪,哲罗处于强盛时期。第 16位国王征服安度罗和羯陵伽。孔伽尼·;罗□三世征服朱罗、潘地亚、德拉吠陀、安度罗、吠拉陀以及马哈拉施特拉等地。7世纪,帕拉瓦王朝势力影响到哲罗。 10世纪末朱罗王国遏制了哲罗的扩张。哲罗开始衰落。不久,迈索尔与中印度的遮娄其先后占据哲罗,地方政权势力加强,哲罗王国遂亡。 
  朱罗:古代和中世纪印度泰米尔三王国之一。又译乔拉。中国史籍称注辇、珠利耶,早期都城乌罗尤尔(今蒂鲁奇拉帕利),晚期都城坦焦尔。 
  大约从公元1世纪起,朱罗的一些酋长分别统治了泰米尔人的各个地区。卡里卡拉(主要活动在2世纪晚期)是朱罗王国早期最著名的国王,在文尼战役中,打败潘地亚、哲罗和11个酋长国的联军,在泰米尔建立霸权。以后朱罗受潘地亚、帕拉瓦和遮娄其王国兴起的影响而衰落。7 ~8世纪朱罗沦为帕拉瓦和遮娄其王国的附属国。9~12 世纪朱罗再度兴起,成为印度次大陆最重要的王国。毗查耶拉耶统治时(850~871),朱罗战胜遮娄其,以坦焦尔为首都。巴兰答伽一世(950~955)时吞并潘地亚,侵入锡兰。在950年的塔科兰战役中,朱罗败于拉喜特拉库塔王国。罗□罗□一世(985~1014在位)和拉金德拉一世(1014~1044在位)时,朱罗王国鼎盛,以强大海军为基础,征服哲罗及锡兰北部,并挥师北上战胜孟加拉的帕拉王朝,占领恒河下游,在恒河三角洲建立新都恒伽孔达-朱罗普兰,并在此修建大型水库和干渠。 
  为争夺印度洋海上交通控制权,保障印度对中国及东南亚的直接贸易联系的利益,朱罗王国在11世纪,与其海上劲敌室利佛逝进行百余年的争夺印度洋霸权的斗争。 1025年一度占领马来半岛、东苏门答腊及南缅甸。10~ 11世纪,印度向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的殖民扩张和文化传播,以及侨居地的普遍建立达到高潮。与此同时,朱罗的贸易使团曾多次访问中国。 
  公元9~12世纪,朱罗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是泰米尔封建制度的典型。朱罗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家行政管理由组织完善的官僚政治机构负责。王国政府直接管辖村社,朱罗王朝晚期才出现王国与村社之间的封建领主势力。 
  村社是真正的基层行政单位,也是独立自治的实体。自治权高于印度其他地区,王朝或封建领主的盛衰不能从根本上影响村社。村社内部行政管理实行高度发展的委员会制度,由按不同职业分区居住的村社成员的代表组成村社总会,分“乌尔”和“萨巴”两种。“乌尔”是普通村社里交纳租赋的农户所组成的总会。“萨巴”是婆罗门村庄里的婆罗门所组成的总会。 
  村社制与种姓制相结合。村社里的阶级关系在外貌上表现为种姓关系,阶级统治表现为种姓统治,社会分工表现为种姓的传统职业。种姓制的特点是:种姓基本上分为婆罗门与非婆罗门两大类,非婆罗门属于中间种姓,他们中间等级界限并不森严;婆罗门既是宗教首脑,也是经济头目,掌握着土地,还兼营商业。 
  土地制度原则上是国有制,但实际上存在着村社土地所有制和个人土地所有制,农户基本上是国家佃户。 
  寺庙是社会中心和经济中心。商人行会拥有大量财富,往往购买整个村庄捐献给寺庙,并向村社总会和商业企业提供贷款,牟取重利。 
  朱罗盛行毗湿奴教。巴克蒂运动的领袖罗姆罗□早期曾以朱罗为活动中心。 
  潘地亚:古代和中世纪印度泰米尔三王国之一。位于印度半岛最南端。首都摩度罗(今马杜赖)。可能建于公元前 6或前5世纪。王国初由女王统治,拥有365个村庄,设有政府管理机构。在阿育王的铭文诏书中,被视为王国南境以外的独立王国。公元前1世纪,曾被羯陵伽国王迦罗毗罗征服。公元前20年派遣外交使节出使罗马帝国。公元3世纪初,潘地亚国王内邓杰利扬打败哲罗和朱罗,称霸南印度。约 361年,罗马尤利安皇帝在位时,潘地亚又派使节去罗马。潘地亚统治者原奉耆那教,后来崇拜湿婆神。 
  公元6、7世纪,潘地亚击败朱罗、哲罗和帕那瓦。9 世纪入侵锡兰。10世纪朱罗征服潘地亚。12世纪末,潘地亚重获独立,13世纪臻于全盛,称霸南印度,向北扩张至库达帕、内洛尔一带,向南扩张至锡兰岛。1311年以后,潘地亚开始衰败。16世纪中叶,潘地亚王国灭亡。 
  三大宗教:婆罗门教、耆那教和佛教
  婆罗门教:梵文中的种姓——瓦尔纳一词,意即肤色。 
  白种人雅利安移民征服印度后,很清楚自己和当地黑土著在肤色上的差别,称当地土著为达塞人,即奴隶。由于雅利安人有强烈的种族优越感,故极力阻止与受他们鄙视的臣民混合,从而发展起四大世袭种姓的制度。前三个种姓由雅利安人自己的职业等级即祭司(婆罗门)、武士贵族(刹帝利)和农民(吠舍)组成。第四种姓(首陀罗)留给达塞人。达塞人不得参加宗教仪式,也没有其征服者享有的种种社会权利。 
  后来,呔舍地位不断衰落,与首陀罗同列,都是低级种姓。
  耆那教和佛教。这两个宗教的创立者可能前面已提到过,开始时都是苦行者,后来以较重实际、更有组织的方式向婆罗门的地位提出了挑战。 
  耆那教的思想早在公元前7世纪就已传播;但是,使耆那教正式形成,并成为一个有制度的组织的,是教主大雄(约公元前540…467年)。他出生于一个非雅利安人的贵族家庭.30岁时,抛弃物质世界,出家为一个赤身裸体的苦行者,漫游12年后得道。他建立的教派的成员称为耆那教教徒,即耆那(胜利者)的信徒,耆那是他的称号。耆那教义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不仅动物和昆虫,而且还有“木石和树”,都各有一个独立的灵魂。因此,他强调尊重任何形式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