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臣-第1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信默然叹气,刚才在城外巡视的时候,他特意经过金山卫临时驻扎的军营,发现军卫情况比俞大猷说的更加差,诺大的军营之中见不到有人的操练,只有寥寥几个人懒洋洋的在军营前站哨,面呈无精打采的神情,这样的军卫能打仗才怪。(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正文 第一百九十一章 旧识
     更新时间:2009…8…1 8:50:42 本章字数:3511
  “那些倭寇一般是在什么时候活动的?多久就上岸劫掠一次?”张信问道。
  “一般是在三月份到八月份这段时间,倭寇们活动极为频繁,不过他们一般劫掠一番之后,要等到第二年才再次前来。”俞大猷冷笑说道:“知道倭寇们的活动规律,那些军卫和当地驻守官员们更加过份了,看到倭寇的船后,根本为中积极予以抵挡,而是借故离开避战,变相纵容倭寇劫掠百姓,长此下去倭寇们自然横行无忌,再也不把防海水师放在眼里。”
  张信并没有感到愤恨,只是觉得深深的无奈,当年郑和曾说过:“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来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海洋,华夏危矣。我国舰队战无不胜,可用置于扩大通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海洋。”
  可惜像郑和这样有战略眼光的人才毕竟很少,大明的君臣们只见到从海外带回来的奇珍异宝,只想到万国来朝的盛事,只知道七次下西洋国库耗费臣大,只懂得朝贡贸易,从来没有自由经商的概念,从来没有受到过海外的威胁,他们自然不会重视海防。
  使得在全盛时期拥有数千艘战舰,称雄南洋的大明水师精锐军卫,现在却变成连十几个海盗都可以在自己面前耀武扬威的渔民,他们现在恐怕只会懂得出海打鱼,连战舰都不知道怎么操控,更加别说打海战了。
  当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无论大明的海防力量怎么薄弱,但是根基却摆在那里。只要将领使用得当,使用人海战术。以多欺少,将一些海盗驱赶出去还是可以的,取得几场胜利并不是什么难事,只不过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而已。
  “那些海匪是怎么回事?”沉默片刻,张信继续问道。
  “海匪原本也是当地的乡民渔夫,后来被倭寇掳去,因为熟悉地形。所以倭寇们并没有杀死他们,后来成为倭寇们的帮凶,带着倭寇在各地掳掠,待倭寇们离去之后,将劫来地财物分给他们一些。”俞大猷苦笑说道:“财帛动人心,这些人干脆也做起了海匪,倭寇来了就与其勾结在一起,倭寇离开之后。就单独行事,为祸百姓。”
  当然,俞大猷说的情况未必属实,有些人之所以沦落成为海盗,也是因为实在是活不下去,干脆铤而走险,做起了无本地买卖,与其他落草为寇的山贼也没有什么区别。
  “一群忘祖弃宗的混帐东西。”张信大骂起来,对于当地乡民当海盗张信并不在意。反正因为种种原因沦落为匪的人多如牛毛,也不差这些人,可是他们不应该和倭寇勾结在一起,一同祸害自己国家的百姓,深受十几二十年国家民族观念教育的张信。对这样的行径自然是痛恨不已。
  这样俞大猷感到有些糊涂。刚才听到倭寇烧杀掳掠张信都没有这么激动,怎么一听到海盗地情况就大发脾气。不过虽然不明白,但是俞大猷却深深点头表示赞成。如果没有这些熟悉地形的人引路,倭寇之患可能会轻一些,相对而言,为虎作伥的人更加该死。
  将沿海的情况都了解清楚之后,张信并没有多说什么,而俞大猷也识趣的告退而去,而独处的张信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心情久久不能平息。
  “大人一路走好。”
  两天后的清晨,松江府的大小官员在城门外有序站好,面带微笑地拱手行礼,张信准备要离开了,他们的心情自然格外舒畅,虽然这几天张信并没有训斥他们,或者明确表示自己的不满,可是在松江府的官员们看来,张信就是悬挂在他们头上的一把刀,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落下来,与其留在身边,不如赶快离开去祸害别人吧。
  “志辅,才几天你就要走了,我还想与你讨论一下王学和闽学之间的差异呢。”徐阶遗憾的说道,他是王守仁心学的支持者,而俞大猷从小就师承闽学,对王学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几天两人针对这两个学术讨论得非常激烈,不过可能是年轻单纯地原故,两人虽然意见不同,可是经过辩论之后,交情反而更加深厚起来。
  因为两人都是在驿站争论的,张信不时见到这个场景,得知徐阶的姓名情况后,张信自然不会大惊小怪的,江南名人众多,偶然遇上也不是奇怪之事,相对来说,张信更加在意的是两人虽然意见不同,却能和平相处,不过也可以理解,毕竟两者相比之下,朝廷之中地纷争就显得功利许多,不再是纯粹地观念之争了。
  “我想亲自了解一下各地的灾情情况,而且张大人邀我同行,我也不便推脱。”俞大猷有些歉意说道。
  “真羡慕你,我是想去,可是聂知县也不让。”徐阶摇头叹气起来。
  “你明年就要准备参加制试了,聂大人这么做也是为了你好。”俞大猷微笑说道,心中何尝不羡慕徐阶有这个机会,可是自己是军户出身,注定要继承先祖之位,参加科考地念头早民已经被打消了。
  “我自然明白,可是心有不甘啊。”徐阶轻叹一声,从小背负父母及乡邻期待的他,身上没有压力才怪。
  “放心,到时候我会给你修书地。”俞大猷看看了已经起程的队伍,连忙微笑拱手行礼说道:“子升,后会有期。“后会有期,一路保重啊。”徐阶也爽快的回礼,又不是什么伤离死别的,两人自然不会作哭啼之状,一礼之后,两人洒然挥别。
  大半个月后,苏州府城门前,一干官员们早早就来到这里等候钦差大臣的到来,鞭炮乐队也已经准备妥当,乡绅百姓也召集起来了。
  不久之后,从远从走来一支队伍,前面有百多锦衣卫在开路,后面还有数百衙役在保驾护航,中间自然是一顶装饰华丽的轿子,慢慢的奔着城门方向而来,接近城门之时,百多锦衣卫威严而整齐的分列站好,十分恰巧的挡在城门官员们的跟前。
  “下官苏州知府马文焕见过钦差大人。”见到轿子停下之后,官员们自觉的正好官帽官服,在为首官员的带领下,恭敬的行礼拜道。
  “起来吧。”轿子之中传来和煦的声音,而在一旁边服侍的轿夫们,也非常知机的掀开轿帘,将里面之人扶了出来。
  “李大人辛苦了,城中已经备好驱乏茶水,请李大人移驾。”马文焕向前迈了几步,来到钦差前面,客气的引手说道。
  “张侍读如今在何处?”钦差李大人轻微点头,随后询问说道:“皇上有口谕命本官带给张侍读。”
  “张大人也在城中驿站恭候李大人。”马文焕答道,心中却有些惶恐,朝廷两个钦差都来到苏州府,怎么接待也成问题。
  “马大人在前面引路吧。”李大人似乎也有一丝迫切之意,随意和其他官员寒喧问候几句,马上急着进城了。
  马文焕自然不敢有所异议,客客气气的在前面带路,不久之后就到来一座豪华富丽的府邸园子,畅通无阻的进去内宅之后,张信已然微笑的迎了过来。
  “宗易兄,你可来晚了,知道你下江南后,我可是一直盼着你来呢。”这并不是客气虚言,知道朝廷已经商议好,让李时带着粮食下江南赈灾之后,张信可是分外的高兴,数着黄历看李时什么时候才能到来。
  “知道你在苏州,我可是马不停蹄的奔了过来,连茶水都没有喝上一口,你还嫌晚啊,早知道我就在扬州多待几天。”仔细打量张信后,李时心中顿时舒了口气,满面微笑的打趣起来。
  “知道你会如此说,我早就已经被好酒宴,就等你来了。”张信轻笑说道,知道李时在扬州是办正事,数百船的粮食等着他分配到各府县呢,本来打算亲自过去的,可是却收到李时已经前来的消息,张信也只好作罢,懒得再跑一躺了。
  见到两位钦差大臣和睦相处,在场的官员纷纷放松下来,不约而同的拥着他们到后园之中落席坐好,这里自然已经准备好酒宴,以及助兴的歌舞,直到傍晚时分,酒宴这才散去,苏州的官员们纷纷告退离去,而李时理所当然的留了下来。
  “子诚,见到你平安无事我就放心了,前些时候听到你遇刺的消息,传闻你身受重伤,我心里可是担忧不已。”李时拍着胸口说道。
  “这是哪个家伙造的谣啊,当时我可是毫发无损的,怎么传到京城就变得身负重伤了。”张信有些哭笑不得,还好没有说自己受伤死了,不然在已经安然到达京城的绿绮肯定忧心不已。
  “谁知道,反正消息就是这么说的,皇上听闻后也忧虑不已,立即传下圣旨,让我下江南接替你,好让你回京城休养诊治。”李时说道,语气之中带有几分羡慕,什么时候皇上也这般恩宠自己,那自己了不往此生了。
  “我说怎么我这个钦差还没有当上多久,朝廷又派一个钦差下来,害得我以为皇上不满意我在江南的所作所为,准备命我回京治罪呢。”张信玩笑似的说道。
    正文 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京
     更新时间:2009…8…1 12:08:14 本章字数:3706
  “你也知道啊,不知会朝廷一声,就砍下一个四品知府的脑袋,不知道有多少御史参你专权、擅杀,如果不是皇上护着你,而且费学士也在旁为你说上几句好话,恐怕现在你真的有麻烦了。”李时叹气说道。
  “宗易兄,你没有目睹常州的情况,不然你也会愤然的。”张信认真说道:“如果还可以重来一次的话,我一样会这样做。”
  “见到灾民们的情况后,我可以理解你的心情,这些贪官污吏确实该杀。”李时赞成说道,隐瞒灾情不报,趁机夺取百姓财物田地,射杀前来求助的百姓,无论是哪一条,都足以将他们砍杀抄家发配。
  “宗易兄,不是我妄加诽谤,只是有些朝廷的大臣们,长年身居高位,恐怕早就已经忘却民间疾苦,丝毫不理会百姓的死活,只关心自己的前程。”张信低声鄙视起来。
  “子诚,这话你可不能乱说。”李时小心翼翼的说道。
  “本来就是如此,江南灾情如此严重,不思为皇上分忧,安置灾民百姓,却还在为兴献帝仪注名份争论不休,简直就是本末倒置。”张信愤然说道,自己将这件事情都上报这么久了,现在才运来粮食,不知道有多少人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死去,他们有闭心有精力作口舌之争,还不如多把心思放在赈灾上面。
  李时苦笑,不知道怎么回应张信,沉默片刻之后才肃容说道:“子诚,皇上口谕,让你放下江南之事。尽快回京。”
  “微臣遵旨。”张信站起朝北拱手,随后坐下轻松说道:“既然宗易兄已经来到江南赈济灾民,这里也没有我什么事,我自然也该回京了,正好能赶上皇上大婚。”
  “子诚好运气,可惜我只能错过了。”李时叹气说道,似乎非常遗憾。
  “宗易兄不用泄气,等你回京城之后。我会把当天盛况为你转述一遍的。”张信微笑说道,心中还真有几分急切,不知道绿绮是否平安到家了,当初为了掩人耳目,张信悄然在常州附近下岸后,毕竟皇家船队实在太引人注目,况且时间紧迫。宫里急用绸缎,也耽搁不得,干脆让五艘大船先行回京。
  考虑到巡视各地的辛苦,张信自然不能让绿绮一同随行,极力劝慰之后,善解人意的绿绮这才答应下来,虽然说有陆炳和一些锦衣卫在旁保护,不会出现什么意外,可是在没有确认之前。张信还是有些放心不下。
  “那就要谢谢子诚了。”李时笑道。
  两人聊了一些趣事之后,见天色逐渐暗淡,已然夜深人静,也就相互告别,返回自己的房间休息,毕竟李时劳累了一天,刚才宴会之时虽然没有贪杯多喝,可是在苏州官员们地热情敬酒之下,还是有几分醉意的。根本没有精神和张信秉烛夜谈。
  翌日清晨,当李时宣布张信准备回京复命后,苏州府的官员心中高兴不已,虽然这么久没有再见张信处置过任何官员,可是前车之鉴就是眼前。谁敢放松警惕。要知道那些锦衣卫还在各府县盘旋着呢,官员们不是笨蛋。一想就知道是张信授意的,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是巴不得张信赶快回京。
  “志辅,有兴趣随我进京城吗?”客厅之中,张信微笑询问起来。
  因为张信从来没有摆过架子,所以俞大猷在他面前也放得很开,哪怕张信就坐在自己的对面,俞大猷也没有太多的拘谨,可这回闻言却着实椤住了,以俞大猷的聪明才智,自然能听出张信言下之意来,可是他从来没有过这个心里准备,一时之间也不知道如何回复张信,只好在一旁默默不语,似乎在权衡其中的利弊。
  “俞兄弟,只要你答应一声,到京城之后,锦衣卫之中自然会有你一席之地。”知道俞大猷祖上是跟太祖皇帝打江山地有功之臣,王杰对他自然另眼相看,而且见他身手不错,而且待人有礼,心中也有几分爱才之心,见到张信似乎有意招揽俞大猷,王杰当然也要在一旁帮衬起来。
  “志辅,你早晚要继承祖上百户之职,只不过没有经过考核而已,依我来看,以你的能力承袭百户那是理所当然的。”张信微笑说道,言下之意不言而喻,虽然说军户官职世代相传,可是也要经过兵部考核的,如果没有通过考核的话,那么就得不到应有的俸禄和待遇。
  俞大猷心动了,虽说他的祖上跟从朱元璋打天下,以开国功臣袭泉州卫百户官,但是传至其父时已历五代,与其他军户一样,家中早已不复当年地辉煌,俞大猷也是自幼家贫,靠母亲杨氏编发网和亲友资助,勤学不辍,自从父亲死后,向为家中的男丁,俞大猷只能支撑起这个家来。
  想到家中的清贫情况,白发苍苍的母亲,俞大猷心中一颤,正欲开口答应下来,可是却忽然迟疑起来,听张信的意思,让是自己进锦衣卫任职,可是大明上下谁都知道锦衣卫的名声,若是家中的亲人好友知道自己成为锦衣卫,那么他们将如何看待自己。
  “志辅,你不必急着回答我,回去再好好考虑一下。”张信微笑说道。
  “大人,在下告退。”俞大猷拱手点头,脸上带着几分挣扎之色离去。
  “这个俞大猷真是不识好歹,随大人进京即可保他前程,有什么好犹豫的。”王杰用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道。
  “说到底还不是因为锦衣卫地名声太差了。”白了王杰一眼,张信悠悠的回房,准备走人了,当然要收拾好行李。
  两日后,苏州城外河渡前。李时携着苏州府上下官员礼送张信起航回京。
  虽然说皇家船队已经率先运绸缎走了,可是以张信的身份地位,根本不用自己直说,苏州府的官员们已经为他准备好一艘豪华地大船,而且还备了划桨百多百船工,就是希望张信一路顺风,早点离开江南之地。
  “宗易兄,小弟告辞了。来日京城再见。”甲板之上,张信轻笑挥手,轻快的走进船舱。
  在船工的指挥下,大船很快就起锚扬帆,见到大船真的消失在北方天际,苏州府的官员们却没有感到多大地喜悦,眼前还有一位钦差要应付。在还没有了解这位钦差的性情脾气之前,他们还要继续绞尽脑汁呢。
  “王杰,随行的护卫安置好了没有?”船舱一晃动,张信就明白这是起程了,心中也有一些喜悦,随口询问起来。
  “已经安排妥当。”王杰神态自若地说道,待在江南的这段时间里,经常乘风破浪地,王杰早就已经习惯船上地摇晃。丝毫没有开始下江南时眩晕的感觉。
  “志辅最后还是出现,真是可惜了。”张信叹气说道,船都已经起航了,而俞大猷却没有露面。
  “俞兄弟说,家中还有年迈地母亲要尽孝,只能辜负大人的一番心意了。”王杰也在一旁叹息起来,为俞大猷放弃这么好地机会感到可惜之极。
  “算了,以他的才华,日后早晚要进京的。到时候看他怎么躲。”张信一笑,也没有再计较下去,而且问起其他事情来:“王杰,保山村的情况查得怎么样了?”
  虽然表面上不在意,可是张信还是惦记着。回到杭州的时候早就暗暗派人去调查那里的情况了。只是最近这段时间太忙,一时之间也抽不出时间来理会这件事情而已。
  “根据杭州锦衣卫都司罗纪探回来的消息说。事情与海匪有关,这两年不知道怎么回事。海匪经常前去骚扰保山村那一带的地区,保山村的村民担心害怕之下,决心迁移到其他地方去,上虞县令害怕负上安民不利地罪责,这才隐瞒起来,决口不提此事。”王杰回答道。
  “原来如此。”张信轻轻点头,偏头问道:“王杰,你觉得事情真是这样吗?”
  “卑职自然不相信,这分明就是借口,虽然东海匪徒侵扰繁多,但是卑职从来没有听说哪个村子,因为这个原因,到背井离乡迁到他处的。”王杰冷笑说道。
  “你说的一点也没错,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张信点头,古代的乡土观念可不是一般的固执,除非村子的人都死绝了,不然肯定有人要留在村子之中。
  “保山村的村民是被上虞知县下令强行迁移他处的。”王杰说道。
  “原因是什么?”张信淡然问道。
  “保山村不远处有个梁湖村,村子就在海边,这两年经常有货船从这里起航,一去就要数月才回,而且有商人商队在那里集聚。”王杰回答说道:“就是在那时起,梁湖村附近的几个村子经常受到海匪地骚扰,但是这些海匪从来不伤人性命,也不夺人财物,不过总是闹得村民不得安宁,上报县衙后,知县以安全为由,下令让他们迁移。”
  “那些村民们迁去哪了,现在情况怎么样?”张信问道,虽然王杰说得轻描淡写,但是张信也明白,让一群祖辈都生活在村子之中的人离开自己熟悉的乡土,肯定不会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但是在官府的高压之下,什么矛盾冲突都只能消逝无踪。
  “迁出时,县衙每户人家给了三两银子路费,把村民们迁到上虞最偏远地太平山一带,任其开荒垦田。”王杰说道。
  张信沉默不语,起身向船舱外走去,此时船已经驶进太湖,望着绿油油地湖水,清风徐徐拂面,张信轻闻清新的气息,认真地对一旁的王杰说道:“王杰,江南是个好地方,我还会回来地。”
    正文 第一百九十三章 回家
     更新时间:2009…8…1 15:30:15 本章字数:3590
  大明嘉靖元年九月十五日,张信安然无事的返回北京,大船靠岸之时,迎接他的既没有亲朋好友,也没有官员同僚,对此张信丝毫没有在意,因为心中急切的原故,自己下令让船工们加快迅速,朝廷恐怕还没有得到自己已然到达京城的消息。
  虽然说河渡前而站着数百锦衣卫,可是京城怎么说也是锦衣卫的大本营,附近百姓哪天没有见过锦衣卫在京城里转悠,所以对此情况也没有感到惊讶,只是稍微瞄了一眼,又继续埋头做自己的事情了。
  “王杰,你带着他们回镇抚司报到,我先回家了。”张信微笑说道。
  王杰当然不愿意,挑了十几个锦衣卫,让其余之人自己返回镇抚司,决定先把张信送回府上再说其他事情。
  “那就随你吧。”张信轻笑,也没有理会随行的十几人,在渡前的集市上顾了辆马车直接朝城内驶去,有锦衣卫在旁护送,城门兵丁自己识趣的没有收进城税,而是让准备进城的百姓让出一条路来,恭敬的在前面引手牵马。
  京城仍然如以前一样繁华,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张信坐在马车之上,探头向外望去,熟悉的叫卖呐喊声传入耳中,让他心里也有几分激动。
  “大人回来了,快些向夫人汇报。”
  张府门前,当张信从马车上下来之时,眼尖的门房发现是自家府邸的大人回来,立即朝院里大叫起来,随后满面笑容的迎了上去。
  “大人回来了,快出来迎接啊。”
  张信府邸里的仆役闻迅赶来。争相给张信见礼,一路拥着张信进了客厅之中,其中自然没有忘记招呼一旁地王杰等人。
  “相公。”没有说上几句话,客厅外突然飘来一个女子惊喜的叫唤之声,嗓音娇美清脆,有若黄鹂出谷,喜鹊归巢。
  张信回转望去,只见一个纤巧轻盈的身子正从厅外疾步走来。淡青色衣裙随风旋转飞舞起来,就像一朵飘逸不定的流云,转眼之间就来到张信的面前,正欲有所动作时,却发现厅中挤满了人,小脸之上登时飞来两朵红云,粉腻的脸颊上蒸出一抹鲜丽的胭脂。显得格外妩媚动人。
  “见过夫人。”仆役们自己识趣的上前见礼,然后纷纷借口退去,只留下十几个不知所措地锦衣卫在旁,谁都知道眼前之人就是张信的亲眷夫人,纷纷垂下头来不敢张望,片刻之后锦衣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