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宋武大帝-第1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食人之禄,忠君之事”,是中国古代帝王们告诫臣子的话。  郭侃以此为籍口,拒绝回归。  实在是大谬特谬。
    “皇上辨析入微,让人叹服。  ”清风子很是感叹地道。  他这不是废话嘛,李隽学者出身,辨析入微是他地强项,能不佩服吗?
    李隽笑言道:“道长,对于那些汉奸,不必手软,一定要严惩。  以此来警告那些心怀不轨之徒。  ”
    “皇上请放心,贫道明白。  ”清风子领命。
    李隽沉思了一下道:“史天泽,张弘范,罪在不赦,不必问他们要不要回归,直接处决。  到于阿术。  一并杀了。  ”
    史天泽,张弘范,阿术这三人可是让众人恨得牙痒痒的,李隽决心杀他们,那可是大快人心的事,众人无不是大叫深得吾心。
    “皇上,忽必烈有消息了。  ”段干木喘着气,冲进屋来,远远就把这条消息通报给李隽知晓。
    自从汴京光复,忽必烈就神秘失踪了。  朝廷多方严查终是没有结果。  段干木这话,无异于一个焦雷鸣响于耳际。  李隽蹭地一下站起来,急急问道:“他在哪儿?给我们抓住了?快带上来。  ”
    抓住忽必烈地话,中原决战就不是胜利一词所能形容了,那是完胜,完美无缺。  然而,段干木的回答让李隽大失所望,段干木回答地是:“皇上,忽必烈已经回到北岸了。  ”
    “什么,让他跑了?黄河上有我们的海军巡视,他还能飞过去?”李隽有些难以置信,惊奇地问道。
    为了抓住忽必烈,不仅仅出动了南宋海军,还发动老百姓,可以说黄河上是三步一小船,五步一大船,连一只鸟都不可能放过,更别说大活人了,要李隽相信忽必烈逃走了真的很难。
    段干木有点沮丧,道:“皇上,那没用,黄河给封起来了,我们的船动不了,只能靠岸。  ”很是遗憾地道:“忽必烈这鞑子的狗运真好,他逃出城潜伏起来,要不是黄河封冻,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逃走。  ”
    黄河封河后,冰层厚达数米,可以在上面开坦克,船只哪里还能停在河里,只有靠岸一途了。  当然,封河后,原本无法逾越地黄河一下子变成了坦途,忽必烈肯定是趁机逃过黄河,回到华北。
    “这这这……”李隽一口气不知道说了多少个这字,才道:“黄河中游不是很少封河吗?一百年也遇不上一次,怎么就这么巧,偏偏给我们遇上了?还是在这关键时刻,这不是存心和我们作对吗?真地是人算不如天算。  ”
    黄河封河主要地段是在内蒙,山东一带,三门峡附近有时也会封河,开封附近封河很少很少发生,今年却发生了,任谁得到这条消息都会沮丧。  众人都是默然,就是清风子都不得感叹忽必烈地运气真是太好了,好得让人难以置信。
    “皇上,河封得好宽哦,最长地一段足足有上百里之长。  ”段干木很是无奈地道:“成了坦途,人走在上面,根本不用担心掉下去。  ”
    黄河中游封河百年难得一遇,封河几十里已经罕见了,没想到居然一封就是上百里之长,更是千年也不见得能遇不到一次,李隽的眼珠再次瞪出来了,突然猛拍脑门,问道:“干木,你说什么?封了一百里?”
    “哎,哪才止一百里。  ”段干木回答道:“你说这天怪不怪,最长的一段是一百多里,这样的河段还有好几个。  从开封到洛阳这一带几乎都给封起来了。  ”
    李隽瞪着眼睛问道:“真的吗?”
    “真的。  ”段干木想也没有想,脱口答道。
    李隽一连问了三个“真的吗”。  段干木地回答就变了,道:“皇上,你这是怎么了?臣哪敢说假话,句句实言。  ”
    “太好了!干木,你告诉朕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李隽兴奋得几乎是唱出来的,道:“中游封河不多见,从汴京封到洛阳更是少之又少。  朕是难以置信,才多问了你几句。  ”
    高达一跺脚。  道:“皇上,忽必烈这鞑子逃了,还是好消息?那什么是坏消息?”也只有高达才敢这样质问李隽,别人没这个胆,也不会这样质问李隽。
    他的话很得解晋他父们的心意,都看着李隽,盼望他给出答案。
    一向是有问必答的李隽却没有理会他们。  大步一迈,道:“走,我们看看去。  ”也不等众人说话,率先而出。
    “封河有什么好看地?”高达犯嘀咕了,清风子一拉他道:“高将军,走吧。  ”高达嘀咕着“真是奇哉怪也”,跟着去了。
    望着一众人怀着惊奇地表情跟着李隽去了,段干木想不通。  摇摇头也出去了。
    XXXXXXXXXXXXXXXXXXXX
    北风劲吹,朔风怒吼,刮面生疼,如刀似割。
    此时的黄河,不仅仅是白茫茫一片地冰块,还在飞舞着无数的雪花。  望不见尽头,真的是当得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名句了。
    “怪不得这么冷,原来文章就在这里。  ”李隽呵着冷气,道:“封得结不结实?这得试试,朱将军,马上去调一百门钢炮来,一路炸过去。  不,调炮太费时间,廖将军。  马上调一千人过来。  带上炸药包,炸河面。  看不能能炸穿。  ”
    黄河封就封了,有什么好折腾的,李隽居然要浪费炸药包来炸穿冰层,太让人想不通了,高达愣了一下,问道:“皇上,你这是做什么?天要下雨,黄河要上冻,谁也奈何不了,就让他冻呗,有什么好折腾的。  ”
    解晋,欧军行,赵佥,朱瑞祥,代远军,许光汉他们很是赞同高达的说法,点头不已。
    廖胜功,杜大用,柳河子,陈兴道,张珏,张世杰地看法与高达相反,道:“是该试试,看结不结实。  ”
    清风子摸着白胡子道:“皇上不必担心,依贫道看,黄河封得很结实,足以行得千军万马。  皇上,请下令吧。  ”
    “我说,臭牛鼻子,你打什么哑谜?”高达拍着清风子地肩问道。
    李隽笑道:“高将军,你这人什么都好,就是有一点不好,不爱动脑筋。  你想想吧,黄河天险,难以逾越,要是在平时,朝廷大军渡过黄河,就算我们的海军强大,船只多,没有十天半月不会成功吧?这还要很长时间地准备工作,调集足够的船只。
    “现在好了,黄河上冻,变成了坦途。  你说,朝廷要是不趁此机会渡河北伐燕云,还等什么?”
    一语点醒梦中人,高达一蹦老高,猛拍脑门,道:“还是皇上圣明。  臣真是老糊涂了,连这么好的渡河良机都没有想到。  ”
    解晋他们也是恍然大悟,齐声赞同。
    “黄河意外封河,让忽必烈绝处逢生,让他逃过了黄河。  ”李隽话锋一转,分析道:“抓住忽必烈固然是好事,是喜事,但是和大军渡河比起来,又算不得什么。  抓住忽必烈,大军要渡河,不抓住他,还是要渡河。  大军渡过黄河,扫荡黄河以北,才是头等大事。  忽必烈逃就逃了吧,没什么大不了,跑了和尚还能跑得了庙?在汴京没有抓住他,可以在大都再抓他,大都抓不住他,还可以在大草原上去抓他,无论他逃到天涯海角,都要抓住他。  ”
    正如李隽所言,抓住忽必烈固然是大好事,人人都想,但是和大军渡河比起来只能算小事,大军渡河北上才是头等大事,才是根本大业。  没有抓住忽必烈,要军队去解决问题,抓住了他,还是要军队去解决问题,所不同的只是阻力大小而已。
    “皇上圣明!”清风子他们赞成李隽的分析。
    “传令,所有地军队结束休整,马上渡河。  ”李隽下令道:“越早渡河,越能打忽必烈一个措手不及。  朕在想,忽必烈仓皇北顾,还来不及调整部署,这是天赐良机,渡河之后,马上按照原订计划进攻。  ”
    张珏他们领命。
    “有劳道长马上调集稻草,撒在河面上。  ”李隽对清风子道:“还有,要将士们用布片、麻绳、稻草绳拧一个套子,套在脚上,行走在冰面上就不会打滑摔倒。  马蹄全用布片包起来,以防打滑。  ”
    以我在冰天雪地里打滚的经验,脚上套一个脚套,可以很好地起到防滑作用。  当然,我用的是山藤,不是布片,效果差点。
    “事无巨细,皆在皇上计算中,臣等佩服。  ”廖胜功他们再次感受到李隽缜密的思维。
    李隽不无遗憾地道:“春节马上就要到了,这个春节对于朝廷来说特别有意义,朕原本打算在汴京和诸君共庆中原光复,没想老天不给我们这个机会,不得不继续征战。  ”
    “皇上不必遗憾,”清风子发表看法道:“这是天意,天意要大宋朝昌大,才给了朝廷这样一个难得的良机。  ”
第三卷 汴京篇 第八十三章 渡河之战
    第三卷 汴京篇 第八十三章 渡河之战
    “将士们的冬装都都配发了,这都是祥甫的功劳。  ”李隽很是感慨地道:“要不是祥甫给我们提供了如此充足的补给,将士们没有冬装,时机再好,也不敢渡河。  ”
    清风子点头赞同,道:“皇上所言极是有理。  此时的北国,已是冬天雪地,黄河封河固然是难得的渡河良机,可是这渡河之后将士们将在冰天雪地里行军、作战,条件非常的恶劣、艰苦,充足的后勤保证更是不可缺少,冬装就显得犹为重要。  ”
    “不知道祥甫双鬓上的华发又多了多少?”李隽很是同情地道:“朕本想是中原决战后,让将士们先休整一段时间,等到春暖花开再渡河北上。  现在,黄河意外封河,这机会难得,万万不能任其流失,渡河也就成了急务。  我们还没有从中原决战中完全恢复过来,燕云之战只能靠将士们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了。  ”
    廖胜功分析着道:“皇上请放心,中原决战后将士们虽是疲劳,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  不过,将士们士气高昂,以臣之见士气已是百多年来最为高昂之时,比起当年的岳家军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北地虽苦,冰天雪地,也是挡不住将士们如火的热情。  ”
    “廖将军说得很对,臣也是这么看。  ”杜大用很是赞成廖胜功的分析。
    张世杰他们也是赞同道:“是啊,皇上。  ”
    高达的说法最为特别。  拍拍胸,道:“皇上,不要说将士们兴奋、热情似火,就是老臣好象也年轻了二十岁,昨晚上还吃了八大碗白饭。  皇上,你看,老臣地身子骨越来越结实了。  胜仗就是好。  可以让老头变年轻,可以使将士们充满热情。  不畏惧寒冷,北地之苦根本就算不了什么。  ”
    他的话立即引来一片笑声。
    李隽笑着指着高达道:“好你个老顽童,一件严肃的事情居然给你说得比喝南瓜汤还要轻松。  就是这样,仍然不能掉以轻心,你们要记住,一是要让将士们穿暖和,二是要让将士们吃饱。  ”
    穿暖和有利于行军作战。  这点不用多说都会明白。  吃饱不仅仅让人有力气打仗,也可以让人不畏惧寒冷,因为那会摄入足够多的能量,可以抵御寒冷。
    作为带兵的将领,张世杰他们不会不知道这两件事对进军燕云的好处,齐道:“谨遵皇上教诲。  ”
    清风子摸着白胡子道:“虽然眼下不是用兵的时机,但是兵贵奇变,当变则变。  有此良机我军渡河正所应当。  一则可以打忽必烈一个措手不及,让他地军队在来不及变更部署的情况下遭到我军地攻击,相较而言比起春天再进攻,阻力会小得多。  二则在冰天雪地里用兵,与兵法相反,很多人想不到。  正所谓出奇制胜是也,有此两点,朝廷必胜!”
    他的话立即得张世杰他们的赞同,道:“有此两点,就足以光复燕云之地了。  ”
    李隽点头赞同,道:“理是这个理,依然不能掉以轻心,该做的功课还是要做足。  朕可不想将士们没有战死在沙场上,而是冻饿而死。  冰天雪地这头怪兽,有时比百万大军更可怕。  ”
    对于这点。  历史是有很深刻的教训。  库图佐夫追击拿破仑的行动就是最生动的例子,出发时。  他带了十二万军队,等到追击行动结束后,十二万军队只剩下不到三万人,很多人是给累死地,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给冻饿而死。  就是库图佐夫本人,也死在了追击途中。
    另外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一九四一年德国人进攻苏联的失败。  德**队凶猛的攻势之所以在莫斯科城下被遏止住,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俄罗斯的冬天提前两个月到来,使得德国的装甲部队无法参战,最终不得不望着克里姆林宫的尖顶而感叹。  更糟糕的是,德**队和当年地拿破仑一样,根本就没有装备冬装,穿着单衣在冰天雪地里作战,有多少人给冻死,无法估计。
    李隽这个历史学家对于这两件事情当然是熟之极也,虽然华北的冬天比起俄罗斯的冬天暖和了许多,也是够让人受的,要是没有充足的后勤保证,出奇用兵演变成大灾难不是不可能。  正是考虑到这点,李隽才一再提醒将领们。
    “臣等明白。  ”张世杰他们齐声道。
    望了一眼排着整齐队列,只等他一声令下就可以开赴燕云之地的将士们,李隽道:“开始吧。  ”走到香案前,点燃一炷香,插在香炉里,道:“宗将军泉下有知:将军矢志渡河,光复故土,感彻肺腑!将军英灵不远,将军之遗志,朕今日代将军实现!将军千古!”
    如此做,并不是李隽迷信,而是因为当年宗泽三呼渡河而亡,感动多少豪杰,就是千年以后地今天读史至此,也是让人感叹不已,深深为宗泽将军忠心所感动,让人泪湿沾襟。  女真南下,山河破碎,矢志如宗泽将军者不知有多少,李隽在大军渡河之前祭奠宗泽,也是在告慰如宗泽这样矢志渡河光复故土的英雄们!
    他们的遗志今日被实现,泉下有知,也该瞑目了!
    “将军千古!”清风子他们跟着李隽念道。
    祭奠完毕,李隽大手一挥,道:“渡河!”
    骑马站在队伍最前列的欧军行振臂高呼,道:“渡河!渡河!渡河!”
    将士们跟着他齐声高呼:“渡河!渡河!渡河!”
    欧军行一拍马背,策马而出,直向北岸进发。  将士们随后跟进,渡河之声响彻在黄河之上。  宗泽将军渡河的百年遗愿。  终于给实现了!
    “道长,杜将军,就此告辞。  ”李隽冲清风子一抱拳,道:“中原之事就有劳二位了。  ”飞身上马,一拍马背,在段干木等侍卫地簇拥下直发北岸。
    这次渡河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渡河都不相同,没有用一艘船。  堪称中**事史上的一大奇迹。
    李隽投入华北的军队规模空前,一次性渡过过去了一百一十万军队。  如此规模的军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  当然,由于黄河封河在李隽地意料外,也在任何人地意料外,宋军地渡河很是仓促,根本就没有准备好,好多军队根本就没有到达指定地位置,只能先到先渡。
    先到先渡不是问题。  因为封河后地黄河是一条坦途,不存在用船只那样渡河的困难。  饶是如此,宋军也用了半个月才完成。  更让李隽放心的是,朱瑞祥的炮兵也过了黄河,还是一门炮不落下。
    黄河中游封河,很难遇上,清风子和杜大用知道机会难得,发动了大量的民夫。  把数量众多的军用物资趁机运过了黄河,为大军作战提供了很好的后勤保证。
    也许真地是天意,宋军头天渡完河,第二天黄河解冻了,不能再渡河。  李隽得知这事后很是感叹“真的是天意!”忽必烈得知之后,也是感叹无已“天意啊。  天意要绝我大蒙古国!”
    XXXXXXXXXXXXXXXXXXX
    “报告将军,发现鞑子军队。  ”探子跳下马,急急向欧军行汇报情况。
    欧军行眉头一皱,道:“鞑子来得真快!有多少人?在什么地方?”
    “就在前边,大约有三千人。  ”报子喘口气汇报。
    欧军行挥手道:“知道了,再探。  焦裕,焦将军。  ”
    焦裕一拉马缰,飞驰而来,道:“将军召末将不知有何要事?”
    “你一直唠如你在关中跟随皇上作战,是如何如何的来劲。  你一直嫌我们的仗不多。  让你的手发痒。  现在我给你一个机会。  ”欧军行看着焦裕道。
    焦裕双眼一下子放出光采了,那光芒比天上的太阳还要刺眼。  喜滋滋地道:“将军,又有仗打了?太好了!将军,你放心,末将一定打好。  ”为了打仗,他马上表决心道:“要是打不好,末将提头来见。  ”
    “这一仗要是打不好,你不用提头来见我,自己抹脖子吧。  ”欧军行马鞭指着前方道:“前面有三千鞑了军队正向我们开来,你率领本部去做掉,一个也不能逃。  ”
    焦裕开心地道:“遵令。  将军,那你呢?”
    “我嘛,当然是继续前进。  ”欧军行冷冷地道:“以我推测,这支军队应该是赶到黄河边上来阻止我军渡河的。  我岂能与这种小股部队纠缠,当然是马不停蹄,直插北方。  ”一拍马背,飞马而出。
    战争就是这样,如果你有重要的目标,在途中遇到敌人小股部队,只需要派出一支部队干掉就是了,用不着把主力都压上去。  这是战争中一条非常普通地规律,然而却有很多人恰恰违反的就是这条规律。
    安禄山造反,当时长安兵力空虚,他应该避开其他的目标,直奔长安。  而他却给张巡区区数千之众拖在巡阳达半年之久,为唐王朝调集军队准备好了条件。
    不为小目标牵制,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重要目标,在历史上做得很出色的可能要推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的战争了。  这次西征,人们把他地成功拢统地归结为蒙古军队的英勇善战,蒙古军队英勇善战这点没错。  但是,从当时的力量对比来看,成吉思汗远远不是对手,战争的结果却是他胜了,花剌子模给灭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他杰出的军事才干和摩诃末愚蠢的行动。  成吉思汗这次西征并不是一帆风顺,有败仗,也有攻不下来的城池,遇到这种攻不下来的城池,他就分兵围起来,大军直朝目标扑去。
    欧军行是一员良将,哪会不懂这个道理,当然不会与小股部队纠缠。  直插北方。  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欧军行向北方插得越远,胜利就越大。  因为他这是在撒网,等到他收网的时候,网中地蒙古军队有多少,不用想都知道。
    这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很好地战例。  德国人的中路集团军以霍特将军和著名地古德里安将军的装备集群为突击力量,置其他事情于不顾。  这其中还有元首叫停的命令,直插斯摩棱斯克,等到两路装甲集群会合的时候,给包围地苏军之多多到让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焦裕恍然大悟,很是后悔,道:“将军,这事你换个人去吧。  我要跟你去北方。  这种小鱼,没劲头。  ”
    “自己屁股自己擦!”欧军行地声音远远传来。
    焦裕虽是不高兴,还是不得不执行,带着军队直扑来犯的三千蒙古军队。  果然,前面不远正有三千蒙古军队开来,瞧蒙古军队的样子,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大祸即将临头,还排着一字长蛇阵开进。
    如此阵势。  很好对付,只需要拦腰一刀,截为两段,互不相应,再逐个击破就是了。  焦裕是一员良将,当然明白这个理。  把军队分成三个部分,左右两翼攻击蒙古军队的首与尾,他自己率军直插中部。
    《说岳传》里金兀术摆一字长蛇阵难住岳飞一段,可以说没有兵法常识,而读者们还为之疯狂,真的是让人无语。  《孙子后法》虽有“如常山之蛇率然,击其头则尾至,则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皆至”的话,并不说是可以摆一字长蛇阵。  只是打个比方而已。
    蒙古军队根本就没有搞明白宋军是哪里钻出来的。  就给焦裕斩为两段。  等到他们明白过来时,已经陷入了宋军地重围中。  很快就给歼灭了。
    “将军,快派人报捷。  ”亲兵队长凑上来给焦裕献计,道:“将军,这是我军渡过黄河以来的第一个胜仗,不可不报啊。  ”
    焦裕把宝刀还入鞘中,白了亲兵队长一眼,道:“报个鸟。  这叫胜仗?才闻到一点腥味,你就吃上鱼了?好吃的在后头呢。  传令下去,全速前进,一定要给我追上欧将军。  ”也不等亲兵队长说话,一拍马背,泼风般冲了出去。
    亲兵队长忙问道:“将军,报不报捷?”信裕早就冲得没影了。
    XXXXXXXXXXXXXXXX
    “这个焦裕,他居然不报战况。  ”张世杰眉头一皱,道:“大军过河后,我们需要随时掌握前线的情况,他打了胜仗居然不报,有他这么打仗的?应该要处罚他,要不然此风一长,我们还怎么掌握战况?”
    张世杰的担心并非多余,象他这样的一路大军的总指挥官,要是不能随时了解前线地情况,问题就很严重了。
    李隽分析道:“焦将军这个人,和朕在关中打过仗,他最喜欢的就是挑硬骨头啃,不怕蹦掉牙的。  他之所以不报,是因为他没把歼敌三千当作一回事。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