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宋武大帝-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隽要求宋军入境,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步骤,只要越南同意入境了,也就是用他们的行动表示已经加入了南宋的阵营。  至于入境多远多深,根本就没必要去追究。
    陈兴道略一沉吟,虎目一转,闪烁着一丝精光,道:“皇上,臣以为好事就做到底。  我国一旦允许宋军入境,那么我们已经站到大宋朝一边了,我们已经没有选择了。  蒙古人贪得无厌,侵暴成性,对我国始终是个威胁,这仗迟早是要打。  我国何不趁此时机派军队与大宋朝一起去打蒙古人。  ”
    “兵凶战危之事甚是凶险,可得谨重。  ”陈仁宗迟疑道。
    陈兴道胸有成竹,道:“皇上请放心。  我们不需要派太多的兵,只需要一千足矣。  ”
    一千兵只是一个象征而已,没有什么实际上地作用,这一旦打输了,蒙古人问罪之时,完全可以找借口。  要是打赢了,完全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分点好处。  这是为什么老是有国家喜欢象征性派兵的原因,两边得利。
    陈仁宗自然是明白其中的好处,喜道:“就这么定了。  ”
    陈兴道请命道:“皇上,臣愿意为国出力,带兵出征。  ”
    陈仁宗没有想到其他,想也没有想,道:“好好好,陈将军出马,朕有何忧?”
    XXXXXXXXXXXXXXXXXXXX
    越南境内,一身彪悍气的黄汉戎装在身,精神抖擞,威风凛凛,与一身戎装的陈兴道并肩而站,正在检阅行进中地宋军。
    宋军排着整齐的队列,雄赳赳,气昂昂,人如龙,马如虎,气势如虹,仿佛他们不是凡人,而是神兵天将一般,具有一股威慑人心的力量。
    黄汉作战风格凶悍,给人一种就是泰山压来他也顶得住的感觉,他把他身上这种气质灌输给他统率的军队了,宋军自然是人人凶悍,如狼似虎。
    陈兴道也是名将,精通兵法,曾经打败不可一世的蒙古军队,自有几分自鸣得意,心想南宋虽然地域广大,但是说到军队反倒是不怎么样。  让他想不到的是,宋军竟是如此强悍,他此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以宋军的精悍,蒙古军队都不是对手了。
    宋军在李隽的统率下,一年多来征战不断,打了不少大仗,苦战不少,早就是精锐之师了。  再加上装备的更换,一大批头脑灵活、指挥果断、敢打敢拼地将领给提升,一大批优秀军官充实到军队中来,军人地地位和待遇大幅度提高,战斗力早就大为提高了。
    新式装备的出现,推动新地技战术理论的更新,宋军比起蒙古军队已经不逊色了,已经成了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之一。
    陈兴道很是庆幸自己说服了陈仁宗,没有与南宋为敌。  同时,他更庆幸自己做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一个正确的选择,这一选择让他名垂青史,成为一位战功卓著的名将。
    XXXXXXXXXXXXXXXXX
    越南皇宫,陈仁宗手捧李隽馈赠给他的十颗钻石,爱不释手,赞道:“真是好东西,亮晶晶,光闪闪,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东西。  真是好宝贝,就是太少了点,要是再多个几十颗就好了。  ”
    泰王、缅王也如陈仁宗一样,对着南宋使臣带来的钻石赞不绝口,眼睛里尽是美丽的小星星,巴不得出现一座钻石矿。
第二卷 巴蜀篇 第二十四章 全民教育
    第二卷 巴蜀篇 第二十四章 全民教育
    (新年到了,祝朋友们新年快乐!来年大发!喜事不带!好事无尽!钞票大大的有,数到手抽筋!)
    李隽不住地敲着自己的额头,眉头深锁,静静地沉思。  李隽是个才思极其敏捷之人,很少有难倒他的事,现在这事虽然难不住他,也是让他很伤脑筋,他正在为办教育一事犯愁呢。
    都知道两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不能让人满意的王朝之一,不能让人满意的地方不仅仅是在对外战争中屡吃败仗,还在于他本身的**,正是两宋王朝本身的**才导致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  要不然,都是相同的民族,为何在秦汉之际,隋唐之时却是那样的强盛,偏偏在两宋王朝却是那样的积弱。
    对于李隽来说,他对南宋朝庭积弊之深的体会比谁都深刻。  军事上刚刚好转,局势好起来了,经济问题来了,经济问题布署好了,头疼的教育问题又来了。  要想发展经济,要创新技术,没有大批人才,没有专才想都别想,这是现代历史已经证明过了的问题。
    在古代,历代王朝推行愚民政策,不推行教育,民智未开,李隽一心想发展南宋的教育事业,培养出大批人才、专才,可惜的是,根本就不具备这个条件。  不是没有钱,而是因为没有师资力量。
    用李隽的话来说“就算没有钱,我就是饿肚子,就是去求人。  去借去乞讨也要筹措到办学的银子。  可是,就算有了银子,把学校办起来了,谁来教授呢?要那些张口孔孟之道,闭口圣贤之言地老夫子们来教,还不如不办。  至少,不会误导人。  ”
    儒家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也曾经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是。  儒家最大的长处就是在于空谈理论,而无实际上的可操作手法,是以一提到儒家,人们就想到个与之相应的词“迂腐子”。  (按:我个人认为儒家在国家哲学的理论上取得地成就着实是中国百家中最高的,但是在实际操作手法上就不能认人满意了。  说到实际操作手法,可能要算法家取得地成就最高。  是以西汉的强盛用现代学者的话来说就是“阳儒阴法”,用汉宣帝的话来说就是“汉家自道。  王霸杂用”。  这仅是我个人看法,朋友一笑置之,不必当真。  )
    儒家的理论对于科技的缺乏那就是有目共睹的了,而李隽要地恰恰就是大批科技人才、各种专才,这是儒家理论所没有的,是以李隽打算另起炉灶,把现有的教育体制,也就是培养朝庭所要的官员的儒家教育摒弃掉。  另外建立一套体制。
    作为一个资深的教育工作者,李隽深知师资力量对于教育工作有多么的重要。  有人把教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不是夸大之言,是实实在在地很有道理。  教师要改变的是人类的灵魂,要是让那些迂腐不堪的老夫子们来教授,还不把全国老百姓都教成迂腐子?
    “皇上。  这些战俘怎么处置?”李庭芝向李隽施过礼,直接切入主题。  在江南的两次大战,南宋打了大胜仗,直接的后果就是战俘暴满,都快没地方关了。
    对于南宋战俘太多一事,高达曾戏言,道:“皇上地本事真是了不起,特别是抓俘虏这本事,真的是让臣佩服无已,一抓一大堆。  都没地方关了。  皇上。  要不要让臣抓几个回去关在马棚里?”
    高达的戏言,自然是引来李隽的大笑。  指着他笑言:“你这个老顽童,亏你想得出来。  想要人给你养马,你就直说嘛,还要找这么多借口。  ”
    李隽想了想道:“战俘有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三种,区别对待吧。  蒙古人和色目人罚去干活,挖矿也好,做工也好,只要需要就派他们去。  反正我们现在缺人手,不能白养活他们,也该让他们活动活动。  ”
    李隽真会说话,明明想“压榨”战俘,却给他说成活动活动,李庭芝在心里偷笑,道:“皇上,臣这就吩咐下去。  ”
    “不要亏了他们,给他们吃饱,有条件的话,也给他们吃好。  ”李隽一副语重心长的长者态度,都让李庭芝感动了,心想这些战俘遇到李隽这样的好皇帝,真是享福了。  可是,李隽后面的话把他刚刚涌上来的感动打消得干干净净,李隽说的是:“事务太多,没来得及处理。  这事,早就该处理了,他们倒好,吃饱了没事做就睡觉,朝庭是胜利者居然要白花银子来养活他们,太不划算了。  这干活时间,就根据情况,灵活处理,灵活处理!”
    听了李隽这番话,李庭芝差点笑出来了,紧抿着嘴唇忍笑,道:“臣明白。  ”
    李隽说地灵活处理,那就是说能干活,尽量让他们干,用现在地话说就是要压榨**们最后一滴血液。  不是李隽心狠,实在是李隽没办法。  李隽现在是除了穷不缺以外,什么都缺,能从战俘身上捞点回来也是好的。  再说,这批战俘总共好几十万,其中地蒙古有和色目人的数目也不少,每人每天多做半个时辰,创造的财富也不是个小数目,这种好事,何乐而不为?
    “对于汉人俘虏,愿意归顺朝庭的就归顺朝庭,不愿意归顺的发给路费遗散了事。  ”李隽笑着说,李庭芝发觉李隽的嘴边有抹让人不易觉察的笑容,这抹笑容是那种不怀好意的笑容,果不其然,李隽接道:“也不能就这样放了,要让他们背篇文章才放。  ”
    要俘虏背文章,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李庭芝不由得一愣。  嘀咕道:“背文章?皇上,背什么文章?”
    李隽笑道:“你去给履善说一下,要他写一篇文章,控诉一下蒙古人在北方的罪行,要他们背会了才放人。  不背,不放人。  ”
    李庭芝恍然大悟,李隽这招是逼虎上山了。  文天祥是文坛圣手。  由他写一篇控诉蒙古人在北方暴行地文章,还得了。  必然是一篇锦绣文章,蒙古人的所有罪行肯定都在上面。  要汉人俘虏背会了再放人,这事一传出去,他们回到北方还不给蒙古人收拾?即使他们不说,李隽已经打主意了,肯定会派人把这事捅给蒙古朝庭,到那时。  北方还不炸锅?还不上演一幕波澜壮阔的大起义?
    俘虏中汉人的数目最多,接近三十万之众,一旦在北方闹起来,再给朝庭一推波助澜,其中的好处有多少,李庭芝这个才思敏捷的政治家自然是想得到,大喜道:“皇上,臣马上就办。  马上就办。  ”这种大事,自然是越快办妥越是好。
    李庭芝今天的问题也真多,这也难怪,一场大战下来本身就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再加上李隽推行地改革涉及到各个方面,这事务就更多了。  李庭芝本人就给弄得一个头两个大,根本就没有理会李隽双眉紧锁,问道:“皇上,伤残的将士们需要安置,他们地生活朝庭要保证,需要的银子很多,现在还没有着落,请问皇上如何处理?”
    “真怀念朝庭先前的处理方式,任由他们自生自灭,我就不用伤脑筋了。  你的问题也太多。  没看见我在为办教育的事伤脑筋吗?”李隽拍拍脑门。  很是懊恼地想,突然。  愁眉舒展开了,一脸的喜悦,好象发象金矿似的开心,对李庭芝道:“祥甫,这事你怎么不早说呢?你可给我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
    “我是给你找问题,还给你解决问题了?这是什么事啊?”李庭芝有点弄不明白李隽话里地意思,不住在心里嘀咕,问道:“皇上的意思是……”
    李隽高兴地打断他的话头,道:“祥甫,我给你说,我一直在为办教育的事伤脑筋,一直在想这事,却没有想到好办法。  不是朝庭没有银子,而是因为没有足够的人来教授知识,这下好了,朝庭一下子有好几万人可以派上用场了。  夫子有了,弟子自然是大大的有喽!”
    李庭芝素知李隽机灵过人,神通广大,闻言之下也是来了精神,忙问道:“皇上,我们的夫子从哪里来?”李庭芝喜欢提携人,喜欢教书育人,对于办教育一事也是热心之极,自然是忍不住要问个明白。
    “祥甫,你不是说过了吗?我们有好几万伤残将士需要安置。  ”李隽高兴地给李庭芝解释道:“他们都是接受过文化培训,能识文断字,有了一定的基础,朝庭再拨出一批银子出来,把他们集中起来再好好上上课,让他们接受更加广泛地学习。  考核合格后,放他们回到原籍去办学,你说这不是一下子就有好几万夫子喽。  ”越说越来劲,眼里的热度都高了好几倍了。  李隽是个热心教育的人,一说起教育自然是来劲得很,恨不得马上就办妥。
    在冬训期间,为了提高军队的素质,李隽就曾在军队里推行过基础教训,还写进了文书里,明文规定文化课不合格的人不得晋升。  经过他的努力,现在南宋军队识文断字地人不少,虽然他们认识的字有限,总比一个不识好得多吧。
    要知道宋军招募的对象有很大一部分是流民,根本就不识字,能有这种成就,已经是很不错了。
    想想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推行教育事业,由于教师奇缺无比,还不是把那些读过几天书,认得几个字的人当作宝贝,发给他们工资,要他们去教书。  李隽此时遇到的情况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情况差相仿佛,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李庭芝的眼睛也瞪得老大,眼里全是美妙的小星星,击掌赞道:“皇上,你太英明了!真是太英明了!这真是个好主意!”李庭芝是个很少拍马屁的人,李隽地主意真是太好,由不得他拍个不停。
    “不过,你也不能高兴得太早了。  ”李隽开始给李庭芝泼冷水了。  自己倒是张着嘴直乐,好象遇到什么天大地好事似地,道:“这里面有很多问题需要处理,我们得好好合计合计。  要把他们教好,自然是要有一本统一地教材,这点已经有以前使用过的教材可以借鉴。  以前的教材仓促编就的,现在我们有时间了。  应该再好好审订一下,该增的就增。  该删的就删。  ”
    李庭芝点头赞同道:“皇上所言极是。  臣觉得应该成立一个专门地部门来推行这事,皇上,翰林院可以用。  ”
    翰林院那些儒生们都是集儒家之大成者,要是由他们去掌管,还不完蛋,李隽想也没有想就否决了,道:“不行。  千万不能让他们去编教材。  嗯,对了,翰林院那些人就派去研究文献去,皇宫里还有那么多的书没人去保护,要他们去好好研究,写写他们地心得,为学术的发展多做点贡献。  他们每十天要交一篇心得,要是不交。  俸禄就减半。  ”
    李隽笑嘻嘻的,李庭芝却觉得他的笑容很象狼外婆,李隽的意思非常明白,就是把这些人派去研究图书,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了,免得来添乱。
    对于这些腐儒。  李庭芝这个务实的政治家也没有什么好感,很是赞成道:“皇上,这些大儒十天交一篇心得可能太少,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三篇也不在话下。  ”
    李隽暗笑李庭芝也不是个省油地灯,整起人来一点不着痕迹,赞成道:“就这样定了。  我们可以成立一个教育部,专门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教材就由教育部来主编。  你,履善。  陈宜中。  黄永善,沈毕。  周山,章超玄,胡苟,李毕胡,常瑜还有我都来参与编写教材。  ”李隽要想推行的是新式教育,以科技知识为主,他不亲自上阵都不行了。
    这些人都是李隽认为思想灵活,不拘泥于教条的人,由他们来编写教材才能让人放心。
    “臣遵旨。  ”李庭芝对这事自然是责无旁贷。
    李隽想了一下,道:“这教育嘛,就分成两种,一种是基础教育,一种是专业技术教育。  基础教育能够认识、能够写一些字词句就行了,满足得了日常生活需要也就够了,不必苛求太多。  专业技术教育是针对专门的技术而设,比如制造火炮需要造炮专家,我们可以设立一个火炮学院,专门培养造炮专家。
    “你也知道,大宋朝现在是需要各个行业的人才,对这事一定要抓紧。  特别是火炮、船舶、钢铁、武器制造、机械设计、医药、农业这几个行业要先办起来,这几个行业与军队息息相关,朝庭能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就在于我们是不是拥有更加先进的技术。  每一个行业,就设立一个学院。  黄永善他们都是很好的技术专家,就给他们每人组建一个班子来规划教学内容,以及教材地编写。  ”
    李隽所言,实是深谋远虑之举措,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我们都知道中国现在提的口号是“科教兴国”,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大批的人才,要是没有人才,谈什么科教兴国。  南宋现在对科技的需要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迫切,这点李庭芝是深有体会,很是赞成李隽所言,喜道:“皇上圣明!皇上,臣以为黄永善他们都是很有经验的专家,有他们参与,把他们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弟子们,要不了多久,大宋朝就会出现一大批专才。  到那时,我们是要炮有炮,要粮有粮,要银子有银子,这仗嘛,自然是越打越好打。  ”
    李隽点头赞成道:“那是自然。  不过,我们也得务实,不能脱离实际。  我们一下子有了几万师资力量,但是要想在全国推广教育,仍是太少了,可以说是杯水车薪,这基础教育不可能做到每个人都来上学,都来学习。  嗯,就办成夜校吧。  老百姓可以白天忙活,晚上去上上课,增加一些知识。  ”
    “皇上,臣以为可以在农闲时节加大上课量,还可以搞点突击培训。  ”李庭芝接着李隽地话进行发挥。
    李隽大加赞同,道:“对对对,就是要这样嘛。  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推行教育,绝不能浪费时间。  要给夫子们说清楚,他们教得好不好直接和他们的俸禄有关系,朝庭会进行统一考核,不合格者,就减薪俸。  优秀者,不仅可以多拿到薪俸,还可以升官,赐给他们爵位。  ”要是在平时,李隽肯定是说教师一词,现在心情大好,一口一个夫子,说得好不爽快。
    李庭芝充分表现了一个务实政治家的优良素质,道:“皇上,臣以为光凭夫子们可能难以把分散的老百姓集中起来,非得当地官员参与不可,推行教育就是他们的职责之一,教育不好,不能晋升。  还有,不去读夜校的老百姓,成绩不好的老百姓,他们的税收就要重些。  ”
    “完全同意!”这四个字李隽是差点唱出来的,道:“也要考虑到特殊情况,比如说身有残疾,生活困难,无法自理,还有年纪太大地,比如五十五岁以上,可以不参加。  ”
    李隽思虑周详,虑及细微之处,让李庭芝不得不服,道:“皇上圣明!”
    “这专业技术教育就从现在地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科技人员中抽调一批优秀者出来,进行统一培训后去教授。  学员就从工人中、聪惠的孩童中选出一批人就是,先给他们教授一些基础知识,再接受专业培训。  他们中地优秀者,可留下来一边从事教育,一边从事研究。  ”李隽信心十足地道:“朕敢断言,要不了多久,大宋朝必然迎来民智开启的新时代!”
    朕之一字李隽是很少出口,现在心中一高兴,居然脱口而出了。
    教育这事好是好,可是需要大笔大笔的银子,李庭芝现在最怕的就是和银子和关的事了,皱着眉头道:“皇上,可这银子到哪去找?”
    “这事简单!”李隽想也没有想,道:“我早就想好了,履善还在挖金矿,可以拨出一笔银子出来。  所有的官员、吏员都要捐出他们俸禄的一成支助教育。  这还是不够,我去给皇后说,要她带头把宫里的金银首饰全捐出来,这又是一大笔银子。  最后,宫里的生活从朕开始,每顿饭就实行三菜一汤,一荤两素一汤,若有违者,驱逐出宫。  ”
    听了李隽这话,李庭芝眼里涌现出了泪花,向李隽拜倒,哽咽着道:“皇上仁德!皇上是大宋朝,是华夏历史上的第一仁君!功德无量!仅此一件就会为后人千秋万代颂扬!”
第二卷 巴蜀篇 第二十五章 废除科举
    第二卷 巴蜀篇  第二十五章 废除科举
    (新年到了,祝朋友们新年快乐!来年大发!喜事不带!好事无尽!钞票大大的有,数到手抽筋!)
    战争时期属特别时期,大权在握,好多事情可以从权处理,再者战争能够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人们都去关注战争的输赢去了,只要打赢了,无论你做过什么,他们都会认可,都认为你是对的。
    有一条关于改革的历史规律,那就是任何一位改革家要想推行改革,必须要和守旧势力进行一场殊死搏斗。  人们都有一种习惯,那就是习惯于旧有的生活方式,很难一下子接受新的生活,无论你的改革主张是多么正确,可以说主张越正确,遇到的阻力越大,这是造成好多改革家总是为他同时人所不齿的原因,而历史却恰恰相反,认可他们的行为。
    对于那些既得利益者来说,他们更是不能容忍改革,那会损害他们的利益,这点在历史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商鞅变法就连秦国的太子,后来的秦惠文王也来反对。  当秦惠文王看到商鞅改革带来的巨大好处时,他又积极维护起来,并没有因为商鞅割了他老师的鼻子而废除“商君之法”。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李隽才决定趁这段时间对南宋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李隽相信等到战争不再吸引人的时候,人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内政上来时,那时他们方才发现一切都已经改变了,他们已经适应了改革。  他们过上了更加幸福的生活,就不会有对改革地抵触,只有对改革的认可。
    现在,李隽不得不对改革阻力重新审视了,因为他遇到了空前的压力。  到现在为止,李隽对南宋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