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李岩-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公贵胄也要经他之手任命。在统辖六部的过程中,多尔衮锻炼了自己的行政管理能力,为他后来的摄政准备了条件。
更需注意的是,多尔衮一直秉承其兄皇太极意旨,对加强中央集权发挥了重大作用。崇德元年和二年,皇太极两度打击岳讬,意在压制其父代善正红旗的势力,多尔衮等人揣摸帝意,故意加重议罪。崇德三年遣人捉拿叛逃之新满洲,代善略有不平,便被多尔衮抓住大做文章,上报皇太极,欲加罪罚。这些举动,正合皇太极心意,他一方面对忠君的兄弟表示赞赏,另一方面又减轻被议者的处罚,以冀感恩于他。通过这一打一拉,来稳固自己的独尊地位。但是,皇太极并没有料到,多尔衮正利用皇帝的信任,逐渐削弱昔日曾打击他与母亲之人的势力,等待时机,觊觎权柄。
不久,这个时机终于来到了。崇德八年月九日,皇太极“暴逝”于沈阳清宁宫。由于他的突然死去,未对身后之事作任何安排,所以王公大臣在哀痛背后,迅速酝酿了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
这时候,代善的两红旗势力已经遭到削弱,他本人年过花甲,早已不问朝政。其诸子中最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廉年轻时已过世,剩下硕讬也不为代善所喜,满达海初露头角,还没有什么发言权。第三代的阿达礼和旗主罗洛浑颇不甘为人后,但崇德年间却屡遭皇太极压抑。由此看来,两红旗老的老,小的小,已丧失竞争优势。但以代善的资历、两个红旗的实力,其态度所向却能左右事态的发展。
皇太极生前集权的种种努力和满族社会日益的封建化,使皇太极长子豪格参加到竞争中来。两黄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他们认为,豪格军功多,才能较高,天聪六年已晋升为和硕贝勒,崇德元年晋肃亲王,掌户部事,与几位叔辈平起平坐。皇太极在世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势力,但同时又保持着一定实力,又把正蓝旗夺到自己手中,合三旗的实力远远强于其他旗。因此,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拥戴豪格继位。
另一个竞争者便是多尔衮。他的文武才能自不必说,身后两白旗和勇猛善战的两个兄弟则是坚强的后盾,而且,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就更使他如虎添翼。
还有一个人也不容忽视,他就是镶蓝旗主济尔哈朗。虽然他不大可能参与竞争,但他的向背却对其他各派系有重大影响,无论他倾向哪一方,都会使力量的天平发生倾斜。
现在,皇太极遗留下的空位,只有三个人具备继承的资格:代善、豪格、多尔衮。但实际上竞争最激烈的是后两人。就这两人来说,豪格居长子地位,实力略强,这不仅因为他据有三旗,而且由于代善和济尔哈朗已经感到多尔衮的咄咄逼人,从而准备投豪格的票了。
果然,皇太极死后不久,双方就开始积极活动,进而由幕后转为公开。
两黄旗大臣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等议立豪格,密谋良久,并找到济尔哈朗,谋求他的支持。
两白旗的阿济格和多铎也找到多尔衮,表示支持他即位,并告诉他不用害怕两黄旗大臣。双方活动频繁,气氛日益紧张,首先提出立豪格的图尔格下令其亲兵弓上弦、刀出鞘,护住家门,以防万一。
八月十四日,诸王大臣在崇政殿集会,讨论皇位继承问题。这个问题是否能和平解决,直接关系到八旗的安危和清皇朝的未来。两黄旗大臣已经迫不及待,他们一方面派人剑拔弩张,包围了崇政殿;另一方面手扶剑柄,闯入大殿,率先倡言立皇子,但被多尔衮以不合规矩喝退。这时,阿济格和多铎接着出来劝多尔衮即位,但多尔衮观察形势,没有立即答应。多铎转而又提代善为候选人,代善则以“年老体衰”为由力辞,既提出多尔衮,又提出豪格,意见模棱两可。豪格见自己不能顺利被通过,便以退席相威胁。
两黄旗大臣也纷纷离座,按剑向前,表示:“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们宁可死,从先帝于地下!”代善见有火并之势,连忙退出,阿济格也随他而去。
多尔衮见此情形,感到立自己为帝已不可能,迅速提出他的意见,主张立皇太极幼子福临为帝,他自己和济尔哈朗为左右辅政,待其年长后归政。这一建议,大出众人所料。立了皇子,两黄旗大臣的嘴就被堵上了,豪格心中不快,却又说不出口。多尔衮以退为进,自己让了一步,但作为辅政王,也是实际掌权者。济尔哈朗没想到自己也沾了光,当然不会反对。代善只求大局安稳,个人本无争位之念,对此方案也不表示异议。这样,这个妥协方案就为各方所接受了。
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为帝,曾被某些骚人墨客扯到他与其母庄妃的“风流韵事际上,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一是由于他年甫六龄,易于控制,而排除了豪格,因而也排除了叶布舒、硕塞诸皇子;二是由于其母永福宫庄妃深得皇太极之宠,地位较高,选其子为帝更易为诸大臣所接受,甚至可以说是符合先帝的心愿。当然,麟趾宫贵妃的名号虽高于庄妃,但她的实际地位并不高,所以她才两岁的幼子博穆博果尔也不可能被选中。同时,辅政王的人选也代表了各方势力的均衡。既然黄、白二旗是主要竞争对手,福临即位便已代表了两黄和正蓝旗的利益,多尔衮出任辅政则是必然之事。
但他一人上台恐怕也得不到对手的同意,所以便拉上济尔哈朗。在对方看来,这是抑制多尔衮的中间派,在多尔衮想来,此人又比较好对付。而对下层臣民而言,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是皇太极晚年最信任、最重用的人,许多政务都由他们二人带头处理,所以对他们出任摄政也并不感意外。
就这样,多尔衮妥善地处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争夺问题,自己也向权力的顶峰迈进了一步。随后,统治集团处理了反对这种新格局的艾度礼、硕讬、阿达礼、豪格及其下属,稳固了新的统治。多尔衮的这一方案,在客观上避免了八旗内乱,保存了实力,维护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基本一致。当然,他这一提案,是自己争夺皇位不易得逞之后才提出来的,是在两黄旗大臣“佩剑向前”的逼人形势下提出的中策或下策,而并非是他一开始就高瞻远瞩、具有极广阔的胸襟。
就在八旗贵族因为内部矛盾争吵不休的时候,明朝后院起火。这年十一月,李自成农民军攻破潼关,占领了西安,然后分兵攻打汉中、榆林、甘肃,在年底以前已据有西北全境,以及河南中、西部和湖广的数十府县。另一支农民军在张献忠率领下,转战湘赣鄂数省,亦给明廷以重创。而在关外,多尔衮一待政权稳固,并于九月派济尔哈朗和阿济格等率军出征,攻克明朝关外据点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割断宁远与山海关的联系。明朝内外交困,已经无力抵御。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李自成农民军和清军一南一北,都距明朝政治中心北京数百里之遥,究竟谁能逐鹿得手呢?
公元春,历史的天平开始向农民军倾斜。三月中,农民军便包围了北京城。多尔衮虽然试图与农民军协同作战,但并没有什么结果,直到明朝崇祯帝急诏宁远守将吴三桂回师勤王,才知道一块肥肉已落入他人之口。
但是,历史的偶然性使吴三桂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他在山海关首先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由唐通接管了山海关,然后率兵朝见李自成。但他走到路途中时,得知自己的私人利益遭到损害然复走山海关”,击走唐通,背叛了李自成。至此,历史的天平又开始向清方偏倒。
这时候,清廷已经意识到实现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遗志的时机到了。四月初四日,即吴三桂刚刚叛归山海关之时,内院大学士范文程上书多尔衮,认为“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是我非与明朝争,实与流寇争也”。主张立即出兵进取中原。他提出,“战必胜,攻必取,贼不如我;顺民心,招百姓,我不如贼”,因此要一改以往的屠戮抢掠政策,“严禁军卒,秋毫无犯”。即不仅在战略上改变得城不守之策,要入主中原,在战术上也要招揽民心。
多尔衮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议,并在得到北京为农民军攻破的确报之后,“急聚兵马而行”,与农民军争夺天下!
这一章,我几乎照抄、使用了一篇文章的材料。不知原作者是谁,在这里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第四十七章 两边备战
我们都知道:
崇祯十七年四月初十日,“吴三桂移檄至京,近京一路尽传”自成此时方知事态的严重,于十三日亲率部队往山海关讨吴,但仍带有招降他的侥幸心理,又受到吴三桂的欺骗,行军速度很迟缓,十九日前后才兵临关城之下。在此期间,吴三桂已派出使者向清军求援,使者于十五日便见到了多尔衮,向他递交了吴三桂的信函,表示如清兵支援,“将裂土以酬”。还不是投降的意思。多尔衮知道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他非常谨慎,一方面召集大臣谋士们商议,一方面派人回沈阳调兵,在清军到来后,故意延缓进军速度,逼迫吴三桂以降清的条件就范。由于事态紧急,吴三桂只得答应多尔衮的要求,请清军尽快入关,二十一日清军距关十里,而关内炮声隆隆,喊杀阵阵,农民军已经开始攻城了。
多尔衮非常了解吴三桂的窘境,因此长时间地作壁上观,在李自成即将攻下东西罗城和北翼城,吴三桂几次派人自己亲自杀出重围向他求救的情况下,估计双方实力已大损,这才发兵进入山海关。在与农民军的决战中,他又使吴军首先上阵,在双方精疲力竭之际再令八旗军攻击,结果农民军战败,迅速退回北京。可以说,在山海关以西发生的这次著名战役前后,多尔衮充分利用了汉族内部的阶级矛盾,挟制了吴三桂,使他不得不充当清军入主中原的马前卒。
山海关战役后,李自成慌忙退出北京,撤到山陕一带休整力量,以图再举。多尔衮则乘胜占领了北京,接受明朝遗老们的拥戴。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年轻的多尔衮,为了建功立业,战场上英勇拼杀,在谋略上显露出高超水平。在爱情上,多尔衮却是一个失败者。
这要从多尔衮十四岁的时候说起。这一年,皇太极带领只有十四岁的多尔衮,一同到科尔沁草原,去看望皇太极的岳丈。
皇太极的妻子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正宫皇后,科尔沁贝勒莽古思女。生于万历二十八年四月十九日崇德元年,皇太极并封五大福晋,孝端文皇后为国君福晋,正宫皇后,居中宫。皇太极的岳父叫莽古思。
后来的皇太极的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寨桑女名叫布木布泰。当时年纪也与多尔衮相当。在那个广阔的草原上,两个年轻人爆发了爱情的火焰。我们可以猜测,他们也是“一见钟情”。具体怎样爱上的,作者也就不具体介绍。
两小无猜的布木布泰与努尔哈赤的十四子多尔衮之间产生了爱情。老天似乎总是恶意捉弄有情人,皇太极即位后,孝庄文皇后被送到了满洲,只不过她要嫁的人不是朝思暮想的多尔衮,而是一代帝王皇太极。多尔衮为此曾失魂落魄,但很快他就平静下来,决心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使孝庄文皇后回到自己的身边。功夫不负有心人,太宗皇帝宾天后,多尔衮成为了当时最有实力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皇位的有力争夺者。当时的形势可谓一触即发。多尔衮在自己不能成为皇帝后,孝庄皇后预见到政治危机,女真分裂的可怕后果,事先说服过多尔衮拥立自己儿子福临为帝,在多尔衮自己当皇帝无望的时候,他提议福临当皇帝,化解了多尔衮与豪格的一场火并,保证了清代政权的平稳过渡。
在不能得到孝庄皇后的情况下,多尔衮就四处寻找漂亮的女人,走进了好色的漩涡。
俗话说:“色字头上一把刀”。什么刀呢,就是戕害身体的一把刀。多尔衮由于好色,身体也每况愈下。愈到后面,我们就没有看见多尔衮亲自上战场了。
什么原因呢?一个可能是公务繁忙,另一个就是身体大不如前,已经没有能力上前线去冲杀了。
多尔衮派遣专门的信使让小皇帝到北京来,除了完成努尔哈赤、皇太极的理想,以北京为首都,占领了北方,进而占据南方,夺取汉族人的天下。还有就是想孝庄皇太后前来,以满足他的爱慕之心。
现在倒好,杀出一个李岩来,从固关消灭叶臣,到山西北部消灭清军,恢复原来大顺的地盘。现在杀到北京的附近来了。天津调兵还比较顺利,保定调兵、沧州调兵就不顺利了。那里的军队,至今没有到北京来。多尔衮还在那里分析,保定、沧州的清军已经被李岩消灭了呢?还是见李岩打来,不敢到北京来了呢?
多尔衮这才发现,自己手里的女真军队只有守北京多铎的一万人了。如果调兵去打仗,只调女真兵一万人,女真人再勇敢,也人数太少。如果保留女真兵在北京,汉军八旗、绿营哪里是李岩的对手。
与李岩打仗,至少要汇集十万八万人。现在保定、沧州调集的部队没有来。北京以及北京北面东面还要人守。自从圈地以来,北京周围汉族“土贼”也多起来。已经有愈闹愈烈的形势。城不能没有兵去守。
早朝,多尔衮问:“有谁知道李岩的军队现在打到哪里了?”
有个女真大臣出列说:“报告摄政王。据一些被李岩夺走圈地,我们满人逃回来报告的情况,经过汇总来看:李岩的闯贼的部队,从涿县开始,接着攻占了固安,永清、武清。我们圈地所占领的土地房屋,投充的汉族奴隶,全部被李岩夺走了。凡是打死过汉族人的都判处了死刑。一些北京附近南边的县,我们满族人圈占土地的,一个一个都逃回了北京。他们被李岩部队杀人吓住了。再也不敢回圈占的庄园了。许多圈占的土地,房屋又回到了汉族人的手里。投充的奴隶也有很多逃走了。”
以前要求撤回满洲,只是派兵守北京的大臣出来说:“摄政王,我们以前要求只需派兵守住北京,我们还是撤回沈阳,现在闯贼的部队横行。我们可能不及时撤走,今后撤走的机会都没有了!”
多尔衮说:“我们自从太祖起兵以来,杀死了多少汉族将军,消灭了多少汉族军队。当然也有困难的时候,太祖也被袁崇焕用炮打伤后,我们多困难。总的来说,我们满族人还是一步一步在扩大我们的地盘,还是有许多汉族军队投降,我们的军队扩大了,最后统一天下的必定是我们满族人。”
刚才讲话的大臣说:“臣担心的是,范文程把摄政王鼓动到汉族地区,不是为了我们好,而是与闯贼勾结,为了在汉族地区,消灭我们满族军队,实现他们汉族统一天下。我只担心范文程与洪承畴一样,心怀歹毒之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多尔衮说:“我要说明一下啊!无任何根据诬陷大臣与敌人勾结,我是要治他诬陷之罪的。”
那个女真大臣说:“我不是担心嘛,还不是为了我们大清好,怕有人与闯贼勾结。”
“担心倒没有什么,你怎么指名道姓地说某某某与闯贼勾结呢?”
“我以后一定要注意,没有依据,不能指名道姓!”
多尔衮问:“兵部,我们调的兵现在来了多少?”
兵部尚书出来说:“报告摄政王,我们计划从保定、沧州调的两万部队,一个也没有来。一些原计划来的数量也大打折扣,因为当地土贼渐渐多起来。还有点老弱病残,调上前线,也会成为部队的累赘。原计划十万,现在恐怕只能到五六万人。”
多尔衮说:“六万人也不少了,太祖的萨尔浒之战,以六万人打败了明军的几十万大军。在辽国的时候,我们的金国英雄用一万多人,就冲垮了辽国的七十万大军。我们以前与明朝打仗,我们一两万人进入明朝境内,如入无人之境。既然达不到原来计划的数量,我们就以现有的兵力,与闯贼李岩的部队决战。只要打垮了李岩的部队,我们的困难就没有了,今后投降我们的汉军就会多起来。”
“还有,据说李岩的部队用了一些火器。我们要用西洋的红衣大炮,红衣大炮上阵一定会打败闯贼的部队。”
兵部尚书说:“现在我们后方的红衣大炮还没有运来,要使用红衣大炮只有在北京城调城防部队的红衣大炮。不过明朝的红衣大炮比我们的红衣大炮威力要大一些。不知战士们会不会使用?”
多尔衮说:“我们满族军队可能不会用,可以调平西王吴三桂的部队里面的炮兵,他们是会使用这些西洋的大炮。”
兵部尚书说:“臣马上调平西王的炮兵,使用西洋红衣大炮。”
在这里,我们要说明,女真人造红衣大炮是请的俄罗斯人,他们的炮比明朝仿造改进的红衣大炮要低一两个等级。他们正在锦州造俄罗斯的红衣大炮。打出去的威力要小一些,明朝的红衣大炮可以打十里。他们的红衣大炮只能打一二里。明朝的红衣大炮是开花弹,他们是实心炮弹。不过当时,打一二里,野战也够了。比他们弓箭的威力大多了。明朝的开花弹,是在西洋炮上的改进。在两百年后,还可以与鸦片战争时候的西洋炮相比。为什么清朝没有在后来使用这样的开花炮弹,估计他们没有吸取明朝的工匠。或者明朝的工匠不愿意做汉奸,悄悄地溜走了。以后,先进的制作图纸,制作工艺就失传了。
清军马上就调集北京的的红衣大炮、吴三桂的炮兵。由于摄政王见不能汇集十万大军,就汇集六万大军。这样还要影响北京的防务。既然摄政王已经批准新的出征人数,兵部就在做最后的准备。
前面我们讲了,李岩的部队打下天津,马上去阻击沧州来的清军。阻击战结束,见这些俘虏士兵眼睛还要一天多才能恢复正常,就命令部队就地宿营。又派出二千多人到天津去搬运军队库房的火药。
第二天,火药运回来,他们又按需要,制成良心炮的黑白炮弹,制成手榴弹一样的小炸药包。还有守城需要的炸药包。
李岩的部队,除了制炸药包的,除了俘虏过来的士兵在休息,其余的都在借此机会在进行单兵技能训练。
八月十二日,李岩的部队向西前进,走二十多里,前锋部队发现了一支部队在向东前进。他们用望远镜一看,是一支大顺部队。部队前面还有的大旗,这正是陈奏庭带领的部队。
很快,部队就会师了。
李岩见部队又会师了,就通知各部队的将军来开会。
陈奏庭先报告了打徐水、容城、雄县、霸县的经过,打清军的运输部队的经过。打这四个县,也没有多少讲的。清军的主力调走了后,这些城市的清军守军,士气低落,又受李岩宣传部队的宣传,都不愿意跟着清军干了。李岩的大顺部队一包围,一喊话,就投降了。
李岩也通报了自己这一支部队的战斗情况。两边的部队都扩大了。
李岩见大家把兵分两路以来的战果都说了,就让大家考虑今后的战斗方向。
红娘子说:“我们到平原以来,感到比打山西北部还舒服。一个是我们的战马,在一马平川的平原上,虽然有老百姓的庄稼不能乱跑。这里的官道也宽,跑起来也很爽快。这一段时间,天气也很好,不像在固关,热得要命。我们干脆还是兵分两路,一路沿运河南下,一路沿保定到真定的大路打下去。必然要收复很多国土,还可以扩大我们的部队。”
李怀仁说:“我看很好,又用不了多少力气,国土军队都扩大了。”
李岩说:“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陈奏庭李怀祯等都说:“我们想听总司令是什么意见。”
李岩说:“打敌人的少量的军队,我们现在还可以兵分三路。但是清军正在调兵遣将,如果敌人集中兵力,进攻我们一路。我们就不能保证打胜仗,就有可能打败仗。清军的太祖努尔哈赤,有一个用兵法则:‘不管他从几路来,我自一路去。’他这个法则,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我们只要有一路打了败仗,就会使我们这一支少数人的部队受到大的损失。”
“我们从易县开始,由西向东,把敌人一刀两段。北面就是北京城。南面敌人有一支主力部队正在进攻山东。由于我们打了胜仗,加之我们的宣传,已经没有主动投降清军的汉族军队了。”
“现在我们的实力,已经有了与敌人这两路的其中一路打仗的把握了。只要我们消灭了其中的一路。我们就更不怕另一路的清军。”
“现在我们不敢分兵,就是害怕给敌人提供了战机。”
红娘子说:“看来我的建议还错了?!”
李岩笑了一笑说:“现在,我们向永清前进,在固安与永清一带扎营。在那里等待清军前来进攻。到了永清,我们还要多派侦查兵在附近几十里侦查。一个是弄清敌人有多少兵力,如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