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男人的天方夜谭-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祖庙祭祀祖先。从此,那名义上一息尚存的周朝,断了最后一口气。
随后,秦王子楚封吕不韦为文信侯,这是当时秦国封赏的最高贵族爵位。同时,封给他大批“属邑”,就是领地。包括吕不韦刚刚从周天子手里夺过来的河南和洛阳,共十万户。这里所说的河南,是当时洛阳附近的一处地名,并非今天的河南省。从当时的情形判断,子楚的举动慷慨到了罕见的程度。我们或许可以将其理解成他是在履行自己当年与吕不韦分享秦国的诺言。
又过了三年,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子楚死,秦王嬴政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时年十三岁。
这个十三岁的少年,从父亲手中继承下来的,是战国七雄中最强大、而且力量还在不断增长着的一个国家。这时秦国的疆界,早已不是那偏居在中国西北角上,不引人注意的“戎狄之邦”了——
在南方,秦国兼并了巴(今四川省东部、湖北省西部)、蜀(四川省西部北部)、汉中(陕西省南部)、宛(湖北省南阳)、郢(湖北省江陵),并且还在那里设置了南郡;
在北方,秦国已经拥有上郡(今陕西省北部及邻近的内蒙古地区)、河东(山西省南部)、太原(山西省北部)、上党(在山西省南部)等郡;
在东方,秦国的领土到达荥阳(在河南省郑州附近),灭亡东周以后,在那里设置了三川郡(河南省黄河以南部分地区)。
就是说,秦国从他的邻国韩、魏、赵、楚等国蚕食了大量的土地。这时的秦国领土,已经几倍于几年以前了。这些后扩展的地区,在当时都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就为秦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国拥有如狼似虎的强大军队,拥有一大批足智多谋的文臣武将。而他们的领袖,则是七国中最年轻、最有才干、最为雄心勃勃的国王。
此时的秦国,也同这位少年国王一样,如日中天,蒸蒸日上。
四年之间,秦国死掉了三位国王。此时,吕不韦已经在秦国相位上执政三年多了。没有资料可以证明,这三位国王的死与他身居相位有关。但有证据显示,年仅三十岁便已成为寡妇的王太后赵姬,又回到了他的身边;或者说,是吕不韦又回到了王太后的身边。他们恢复了几乎是半公开的情人关系。
由于国王年幼,此时王太后与吕不韦共同摄政。年轻美丽的王太后,几乎每天都将吕不韦召到自己的寝宫甘泉宫中,商谈国是。这种商谈常常通宵达旦。
至此,商人吕不韦胜利完成了他的投资计划,并获取了N倍的利润。从纯粹商业的角度考察,这真是一次完美的投资范例,其成功登峰造极:
——这位珠宝商用了相当于今天大约不到一百万美元的投资,将自己变成了战国七雄中最强大国家的首相,封文信侯,他的采邑是洛阳十万户,加上蓝田十二县,再加上燕国所封的河间十城,他门客三千,奴仆逾万,一时富贵冠天下;
——他将自己心爱的女人变成了这个国家的王太后,并使她在三十岁时重新成为自己的情人;
——他将可能是他自己儿子的人变成了国王,并在他打下的基础之上成为了中国第一位皇帝。这位未来的皇帝称呼他“仲父”,就是“第二父亲”或“次于父亲的父亲”。
面对这样的成功,想必任何一位竞选或帮助竞选美国总统的人士,都会由衷地心生敬意与妒意。
就在吕不韦登上秦国相位的那一年——公元前250年,李冰出任秦国蜀郡太守,开始了即便在今天看来都堪称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这一工程可能是在吕不韦主持秦国国政期间完成的,使饱受洪涝灾害的成都平原当时就已经成为天府之国。秦国之所以连年征战而粮饷不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天府之国这个大粮仓。
而吕不韦则在他执政的十三年间,主持修建了造福秦国的又一项伟大水利工程——郑国渠。
这条渠的设计者与建造者名叫郑国,是秦国的敌人韩国派来的间谍。派他来的人赋予他的使命是:用修这条渠的浩大工程,消耗秦国的人力、财力、物力、国力,减轻秦国对韩国的压力。当然,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能争取拖垮它。由此可知,这大约是全世界古往今来最为奇妙的一次敌对行动。
中国曾经被这样拿下(4)
吕不韦知道郑国的身份和使命后,仍然继续任命他为工程总设计师兼总工程师,并用十年时间完成了这个具有很高科技含量的工程。工程完工后,秦国甚至下令将这条水渠命名为“郑国渠”。这条渠沟通了泾水与洛河,长达三百多里,浇灌面积达四万多顷。工程完工后,四百多万亩土地旱涝保收,亩产最高者达到六石四斗,远远超出当时的平均水平,甚至放到今天都不算低。就此,八百里秦川立即物产丰饶,变成了旱涝保收的第二个大粮仓,也就是第二个天府之国。
为此,秦国国力迅速强盛。秦、韩两国则在这场角力中高下立见。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免费电子书下载
在投资获利千万倍以至接近无穷大的同时,这位商人兼投资家还主持编撰了《吕氏春秋》,赚取了长达两千多年的思想家的名声。
吕不韦为什么要组织创作这样一部书呢?按照司马迁的说法,他是想与战国四公子争强,才写这部书的。但是,这只能说是原因的一部分。我们看看《吕氏春秋》中表达的一些观点,就可以知道大概了:
“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见《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孝行》)意思是说:统治天下,治理国家,一定要先做根本的事情,而把不重要的事情放在后面。
“凡治乱存亡,安危强弱,必有其遇,然后可成。”(《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长攻》)意思是:但凡治乱,存亡,安危,强弱,一定要在某种适宜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
“贤主愈大愈惧,愈强愈恐……故贤主于安思危,于达思穷,于得思丧。”(《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慎大》)意为好的君主,事情做得越大越谨慎小心,力量越强越戒慎戒惧……所以,好的君主在平安的时候,会考虑到危险的时候;在顺利的时候,会想到不顺利的时候;在得到了什么的时候,就会想到还会失去什么。
“凡用民太上以义,其次以赏罚”,(《吕氏春秋·离俗览第七·用民》)即:治理百姓,首要的还是要靠道义,其次是奖励和处罚。
不必再多举例子了。这部洋洋洒洒的巨著,恐怕并不是一般的杂家之言,在一定程度上,它很有可能是吕不韦站在国家治理的角度上,为他可能的儿子嬴政准备的教材。
从以后的发展判断,秦始皇显然没有按照“仲父”吕不韦教他的治国思想去做。
后来,这部《吕氏春秋》被看成是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中杂家的代表作。至少,在他死后2238年后,在当时被称为齐、楚、燕、秦、赵、魏、韩诸国的土地上,这本书中的两个章节——《慎大览·察今》和《慎行论·察传》,仍然被编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立高中的课本。
考察吕不韦十三年秦国首相生涯,我们的确很难在他的治国行为中找到为非作歹的证据。相反,他倒是一直小心翼翼地试图避免伤害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民、王太后与他的国王儿子。
假如不是他那位可能流淌着商人与舞女混合血液的国王儿子,一定要置他于死地的话,这段故事本来应该是一幕绝妙的历史喜剧。可惜,我们看到的结局却是悲惨的。
吕不韦死后,声名狼藉,成了野心家与阴谋家的代名词。
事实上,这也许并不公正。
与发生在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官场中的野心与阴谋比较,吕不韦所做的一切,并不令人特别感到恶心而不可接受。
士农工商是中国传统的社会等级制度,崇本抑末重农轻商则是我们帝国悠久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传统,这套制度与传统极为坚强有效地统治着中国人的头脑,以至于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轻而易举地见到其遗存。或许仅仅因为吕不韦卑贱的商人出身,才在自命高贵又掌握着话语权的士大夫们眼中,显得特别不可原谅。事实上,若以今天的眼光回望过去,吕不韦的成功与失败意味极为深长,个中含义历两千多年可能都还没有被国人品味清楚。
另外一个相当私人化的解释则是:或许由于秦始皇的存在,中国人从此丧失了吕不韦那样天生的宏大幽默感,与喜剧大师、投资大师般的才能,使后来两千多年的历史都或多或少沾染上了某种黑色幽默的色彩。
随着岁月的流逝,吕不韦越来越刻骨铭心地感受着双重的痛苦:
一方面,秦王嬴政已经从懵懂少年成长为雄心勃勃的青年帝王,日益显示出冷酷精明的才干。
就在几年前,他满怀敌意的异母弟弟成峤——一位具有正统秦王室血统的十七岁王子,在一位勇敢、正直、能征惯战且具有侠义心肠的将军樊于期的辅佐下,发动了一次不成功的叛乱。这位将军后来逃到燕国,他就是为了达到接近、取信、最后刺杀秦王嬴政的目的,而宁愿把自己的脑袋割下来交给荆轲的那位好汉。他们发布公告,揭露嬴政、吕不韦与王太后之间的秘密,号召人民起来推翻篡位者。
叛乱虽然平息了,公告则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嬴政不可能无视这一奇耻大辱。尽管这位青年帝王在读到那份公告的当时没有任何表示。然而,这才更加可怕。随着他的长大,国王亲政的日子一天天逼近,吕不韦分明在他阴鸷的眼中读出了血腥的信息。
另一方面,王太后则完全无视这残酷的现实。正当盛年的王太后,美丽、成熟而情感丰富,每天都在满怀喜悦地焦灼期待着爱人的到来。
中国曾经被这样拿下(5)
而这位肩负治理国家重担的情郎,已经将近六十岁了。他可能时时刻刻都在咀嚼着身心交瘁的苦涩与羞辱,不得不费尽心机地逃避心爱女人的召唤。最后,这位商业天才想出了一个愚蠢的主意来对付这道无解的方程,从而彻底断送了自己的事业与生命,也葬送了王太后的幸福。
秦国有一个叫ND267ND271的家伙,强壮而善讨女子欢心。根据伟大历史家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这是一个大阴人,即长着特大号生殖器官并有极强性能力的人。在一次叫做“纵倡乐”的、相当于现代狂欢节的日子里,此人把一个桐木做成的车轮套在自己的阳具上,转动着在街上飞跑,一时轰动了帝国的首都。如果不从下流处着眼的话,这个故事十分有趣,至少表明中国人曾经有过活得相当舒展的年代,并不是从来就像现在这样庄重严肃、假模假式。吕不韦为他施行了一次虚假的外科手术;然后,宣称此人已被阉割;然后,将他送进王太后的寝宫做宦官。
不久,王太后怀孕了。于是,他们借口辟邪,离开京城前往王国故宫所在地雍城,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凤翔县附近。随后,在两年多无忧无虑的夫妻生活里,他们秘密生育了两个孩子,假宦官还由于代王养母的功绩被秦王嬴政晋封为侯爵——长信侯。
公元前238年春天,一颗巨大而明亮的彗星飞临帝国的京城。甚至在白天,人们都能看到它那不祥的大尾巴。灾难的预兆搅得人心惶惶,人们祈祷灾难不要降临。然而,灾难还是降临了。
这一年是秦王政九年。国王已经二十三岁了。按照仲父吕不韦的承诺,嬴政应该在这一年正式执掌君王大权。国家规定:他需要先在雍城的王国故宫拜祭天地、鬼神、祖先,行加冕礼,最后才能正式掌握君主权柄。
雍城,这里是秦国最早的首都,秦国历史早期很多精彩的故事都是发生在这里。比如申包胥哭秦廷,就发生在这里的大郑宫门前。这件事情发生在公元前506年。当时,曾经一夜愁白了头发的伍子胥辅佐吴王,发奇兵长驱直入地打下楚国首都,成为我们所知的最早的闪电战范例。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掘开楚平王坟墓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就此给中国文化留下了一个成语,叫做“鞭尸三百”。楚国大夫申包胥为了拯救自己的国家,来到秦国首都,站在这个宫殿的门前,痛哭七天七夜,终于感动了秦国君臣,发援兵打败吴军,救下了楚国。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免费TXT小说下载
公元前350年,秦国将国都从雍城迁到了咸阳。但是,秦国政府规定,凡是遇到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等大礼仪时,必须到国家的故都王宫去举行,其作用很像我们今天看到的北京天坛、祈年殿与圜丘。
一切都顺利完成了。
在青年国王正式下达的几项命令中,有一项是立即任命两位首相,帮助他管理帝国的军事事务,这项命令显然旨在剥夺仲父吕不韦的权力;另外一项命令则是全国放假五天,立即进入“纵倡乐”即狂欢节状态。
中国人有一句古老的格言:物极必反。说的是做事情不要极端,否则会乐极生悲。狂欢节的第五天,一个无赖显示出了之所以被称为无赖的行径:
ND267ND271参加了一次酒后聚赌,他赌输了之后,却以暴力拒绝向另一位帝国官员支付输掉的赌债,并在狂怒之中宣布了一个并非众所周知的事实:即他是王太后事实上的丈夫、刚刚行过加冕礼的国王的父亲。赢了钱,却拿不到手,还惨遭殴打的帝国官员惊恐地逃离现场,却迎头撞上了路过此地的国王。一切都无法隐瞒了。国王不动声色地返回王宫,火速调动军队前来包围这座城市。
夜里,慌乱中的假宦官发动了一场叛乱:他声称,有人假扮国王混进了王宫,企图谋害国王,他奉王太后之命包围王宫,捉拿坏蛋。近万不明真相的人跟随他包围了王宫。这些乌合之众遭遇到国王卫队的顽强抵抗。到第二天中午,留在咸阳的仲父吕不韦派来的轻骑兵近卫队赶到了,在国王一百万钱的重赏之下,人们很快平息叛乱,捉住了这个家伙。
ND267ND271被车裂并灭九族。车裂就是用五辆马车分别栓住人的头、双手、双脚,向五个方向将人活撕成五块。
两个孩子被装在口袋中乱棍打死。
所有参加叛乱的被俘者全部被斩首。
王太后被打入冷宫,不许离开宫门一步。
吕不韦被撤职,在家闭门思过。
秦王政十年十月,即公元前238年11月,嬴政宣布免去吕不韦相国的职务;一年后,他被送往自己的封地河南洛阳。又过了三年,在洛阳的家中,他收到了秦王嬴政给他的一封信,信中写道:
“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居然受封河南十万户!你与秦国有什么亲缘?居然号称仲父!带上你的家属迁到蜀地去住吧。”
蜀地当时是秦国流放罪犯的边远之地。
这显然是一封索命书。
两天之后,吕不韦喝毒酒自尽了。时为公元前235年。时年六十五岁。
六年后,早已迁回甘泉宫的王太后赵姬,孤独而平静地死去,时年约四十五岁。时为公元前229年。
这一年,距秦始皇统一中国还有八年时间。
中
以今天的眼光回望过去,我们会发现,科学技术使世界真的变得很小很小。而在这小小环球之上,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罗斯——这样一个多极世界间的纵横捭阖,与秦王嬴政所处的合纵连横的战国时代,颇有几分相似之处。以今天美国动不动就大打出手,再以美、欧、中、日、俄诸国间的外交风云,我们大约可以略微想像得到当年秦国与六国间争斗的激烈程度。
中国曾经被这样拿下(6)
想想我们今天时不时就充盈于耳的建立什么什么商业帝国、打造什么什么航母、组织什么什么托拉斯之类的豪言壮语,再看看实力还不及那些跨国公司一个零头的公司老总们,出出进进已经俨然伟人的派头,假如我们还愿意回顾一下数年来许许多多折戟沉沙的商场英雄们的故事,我们可能就能够大体了解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不易。
在后来的岁月里,秦始皇统一中国,被看成是中国四千多年历史上的第一大事件,至今还在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人们歌颂他实现大一统的丰功伟绩,也在痛斥着他酷烈残暴的统治。事实上,过去,我们喋喋不休地纠缠于那些已经发生的显而易见的事实,究竟有多大的意义,相当令人怀疑。
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或许实在更应该了解:
——为什么战乱纷争的时代会结束在秦始皇的手里?
——在漫长的征服岁月中,为什么与他相对抗的六个国家——齐、楚、燕、赵、魏、韩,高人无数,却始终处在被动挨打的状态,找不到一个对付他的有效办法,直到一个一个地被灭掉?
——有证据表明,统一中国之前和之后的秦始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些公认的坏事,大多发生在他实现大一统之后,为什么?
——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祖龙虽死秦犹在”,中国从此进入了长达两千二百多年的极权专制社会,社会形态长期停滞不前,所形成的政治文化传统至今还梦魇般地笼罩着中国人的头脑,阻滞着中国人迈向现代社会的脚步。这是为什么?
这些,也许才是秦始皇带给中国人的最大遗产;可能也实实在在是最值得今天的中国人关注的。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好看的txt电子书
翻开史书,上面记载了许多这位秦王政杀人的故事:
一次,他看到宰相李斯仪从显赫,便很不高兴。过几天,又发现李斯的仪仗队少了很多。就认定有人告密。找不到告密的人怎么办?好办。他下令将当时在场的所有人全部杀掉,一个不留。
还有一次,今天河南濮阳一带掉下来一块陨石,有人在上面刻了一句话:“始皇帝死而地分”。嬴政大怒。找不到这个刻字的人怎么办?好办。他下令将周围村庄里的人全部杀掉。
从这些历史记载中,我们很容易得出这个人暴虐无道、只会杀人的印象。
但这显然又和中国人传统而又坚定的“不嗜杀人者得天下”的政治经验政治智慧相矛盾。
事实上,从治理国家的角度判断,秦王嬴政应该说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帝王:他给自己规定了一个工作量,每天必须处理完至少六十斤重的报告才可休息。这使他的案头堆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报告文书,使他可能经常走在路上、蹲在厕所里时都还捧着竹简在看,直到深夜。
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述,可以把他称之为标准的工作狂。
在兼并六国的进程中,似乎来自商人与舞女的遗传因子给了秦王嬴政不小的帮助,使他很会判断货色的好坏,并且随机应变,特别懂得怎样做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在统一天下的十七年征战中,嬴政自己从来没有亲临过前线。在太史公司马迁的记载中,秦国统一六国的武功,大约有一多半来自王氏一门祖孙三代名将。他们是王翦、王翦的儿子王贲和孙子王离。除了灭亡韩国的战争之外,其他五个国家——赵、魏、楚、燕、齐都是王翦父子领兵灭掉的。其中,灭亡楚国的战争意义最为重大,也最具有戏剧性。
这件事情发生在秦王政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24年。在决定对楚国开战后,不知嬴政哪根神经搭错了,夺了王翦的兵权,交给了一个名叫李信的家伙。
当时,他问年轻有为的将军李信:打楚国大约需要多少兵马?
李信相当轻率地回答:二十万人足够了。
嬴政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至少需要六十万人。
嬴政不太高兴,说:看来将军是老啦,要不然怎么这么胆小?看来还是李将军棒。于是拜李信为帅,给了他二十万人,让他去征伐楚国。王翦很知趣,立即以身体不好为理由,辞职回了乡下的老家。
结果,李信在取得一些小的胜利之后,遭遇了一次大败。七个将军战死,几乎全军覆没。并且楚军乘胜追击,直向秦国杀来。这时,嬴政放下身段,亲自跑到频阳乡下王翦的家里,几乎声泪俱下地向王翦道歉,并且请求他:将军,您虽然生病了,可看在先王的份上,难道您真的忍心抛弃我吗?请王翦回来主持工作。
王翦答应出山,但却坚持要六十万军队,并且向嬴政索要大批良田和庄园作为奖金。嬴政答应给他六十万军队,但不同意给那些赏赐。嬴政的理由是:只要打了胜仗,还愁得不到富贵吗?王翦的回答相当惊人,他说:给大王打仗,反正有功也不能封侯;我要趁着大王现在用得着我,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点好处。嬴政大笑。
此后,王翦在行军路上,一口气派出五拨信使去见嬴政,不谈公事,就是替他请求田园赏赐。弄得边上的人都替他难为情,劝他别这么掉价。结果,王翦说出了一番更加惊人的话来:大王本来就是个多疑的人,如今几乎倾全国之兵都交给了我,我不这样做来加深他的信任,难道要让他怀疑我吗?
最后,王翦只用了一年多一点时间,就干净利索地把楚国给收拾了。
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