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长乐夜未央-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刘弗陵惊惧不已。
    ——由此引发的事情,他自己便可以想出一堆来了
    ——其中,没有一样是对他自己有利的
    刘弗陵不能不怕
    ——病重……
    ……
    ——接下来,最顺理成章的发展是什么?
    ——不就病死吗?
    ——霍光想做什么?
    刘弗陵心悸颤栗,却半晌都说不出一个字来了。
    ……
    “朕要见皇后”刘弗陵咬牙言道。
    左右应声出去,片刻之后,便又回来,在刘弗陵面前跪伏不语。
    刘弗陵心中一紧,死死地咬着牙,半晌才听到那人支支吾吾地禀报:“太仆云,中宫心忧陛下,亦染疾,不宜来见”
    刘弗陵猛地闭上眼,用力抿紧嘴唇,即使满口都是恶心的腥甜之味,他也没有开口,而是狠狠地将股翻涌的腥甜压了下来。
    “罢……”刘弗陵缓缓开口,随后重新躺了下来。
    闭着眼,一脸淡漠的少年天子却知道,他的心中充斥着不甘的情绪……那份不甘在翻涌,愈来愈激烈,但是,他也知道……他不敢表露……
    ……
    无论如何,元凤三年的孟冬时节,第一位被征的医者走进了未央宫,走进了帝寝内卧,但是,霍光仍旧没有出现,连兮君也没有出现。
    杜延年对少帝解释——辽东乌桓反,大将军正筹谋边事;天寒风急,中宫体弱,不宜出。
    后者似是而非,前者却是事实。
    似乎是因为几番挑衅之后,汉军并无还击,乌桓各部便多以为汉不可惧——真正经历过汉军兵锋的老人大多逝去了……
    ——没有人记得了……
    再加上,前番匈奴出二万骑击乌桓,汉军并未阻击……
    ——于是,乌桓反了
    事已至此,连赵充国都不会再说不宜出兵,于是,霍光以中郎将军范明友为度辽将军,将二万骑出辽东。
    ——不是击乌桓,而是击匈奴
    因为独子也在大军中,临出征,霍光还是将范明友叫来,一番叮嘱,最后更是吩咐范明友:“兵不空出;即后匈奴,遂击乌桓。”
122、“霍氏世衰,张氏兴矣!”
    122、“霍氏世衰,张氏兴矣!”
    乌桓从来都没有被大汉放在眼中,即使是寇边,反叛,汉朝廷上下也没有将之放在眼中。
    ——教训这种异族,根本不需要大汉天子调遣,边郡太守即可处置妥当。
    事实也是如此。
    乌桓寇边的烽燧未熄,辽东太守便派兵清剿了寇边的乌桓人,随后徇首乌桓各部。
    乌桓各部散居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辽东太守下令的徇首却不仅限于辽东,其它四郡一边借此震慑乌桓人,一边加大了对乌桓的防备。
    也正是因此,当匈奴二万骑进逼乌桓所在时,汉军并没有第一时间出击,这引发了乌桓的不满。
    匈奴也不愿靠近汉塞,二万骑并不要攻击上谷、渔阳、右北平与辽西塞外的乌桓,而直扑孤悬东北的辽东乌桓。
    大汉对乌桓不上心,但是,对匈奴的二万骑却不能不上心。
    ——乌桓即便反了,那块土地也是大汉的。
    ——难道就任由匈奴肆虐吗?
    因为乌桓的反叛,朝廷也不能强令边郡出兵击匈奴。
    ——那是为乌桓解围了
    ——谁甘心?
    将这些综合到一起,霍光才最终决定出兵。
    ——乌桓敢反,匈奴敢入汉境,汉军再不出,还行吗?
    ——至于最后究竟打谁……
    ——倒是不必太拘泥了
    总而言之,所谓的“兵不空出”就是大军既出,不管是哪一个敌人,总之要带着敌人的首虏回来
    范明友第一次领兵,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哪怕是自己的小舅子随行,也没有影响到他的情绪。
    ——更何况,霍禹也是个省心的。
    少时还有此骄纵的霍禹,随着年龄的增长,尽管仍是本性难移,但是,至少在行事时,沉稳了许多。
    更何况,此番出兵,校尉多为光禄勋属下,公卿子弟不在少数,哪怕是为了面子,霍禹也不会轻易胡乱行事。
    匈奴出二万骑,范明友领的也是二万骑,但是,毕竟倚仗边塞亭障,声势格外浩大。
    匈奴见汉军势大,立刻撤离,同时,范明友所领的大军还没有进辽东郡。
    真的到了辽东,辽东太守郊迎时,范明友才知道匈奴已退。
    “无妨。”范明友也很痛快地给了话,“大将军有言——兵不空出”
    辽东太守一怔,却是面露难色,
    孝武皇帝,景帝中子也,母曰王美人。年四岁立为胶东王。七岁为皇太子,母为皇后。十六岁,后三年正月,景帝崩。甲子,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太后窦氏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三月,封皇太后同母弟田汀⑹そ晕泻睢
    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
    春二月,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年八十复二算,九十复甲卒。行三铢钱。
    夏四月己已,诏曰:“古之立孝,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然即于乡里先耆艾,奉高年,古之道也。今天下孝子、顺孙愿自竭尽以承其亲,外迫公事,内乏资财,是以孝心阙焉,朕甚哀之。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鬻法,为复子若孙,令得身帅妻妾遂其供养之事。”
    五月,诏曰:“河海润千里。其令祠官修山川之祠,为岁事,曲加礼。”
    赦吴、楚七国帑输在官者。
    秋七月,诏曰:“卫士转置送迎二万人,其省万人。罢苑马,以赐贫民。”
    议立明堂。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鲁申公。
    二年冬十月,御史大夫赵绾坐请毋奏事太皇太后,及郎中令王臧皆下狱,自杀。丞相婴、太尉汀狻
    春二月丙戌朔,日有蚀之。
    夏四月戊申,有如日夜出。
    初置茂陵邑。
    三年春,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
    赐徙茂陵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初作便门桥。
    秋七月,有星孛于西北。
    济川王明坐杀太傅、中傅废迁防陵。
    闽越围东瓯,东瓯告急。遣中大夫严助持节发会稽兵,浮海救之。未至,闽越走,兵还。
    九月丙子晦,日有蚀之。
    四年夏,有风赤如血。六月,旱。秋九月,有星孛于东北。
    五年春,罢三铢钱,行半两钱。
    置《五经》博士。
    夏四月,平原君薨。
    五月,大蝗。
    秋八月,广川王越、清河王乘皆薨。
    六年春二月乙未,辽东高庙灾。
    夏四月壬子,高园便殿火。上素服五日。
    五月丁亥,太皇太后崩。
    秋八月,有星孛于东方,长竟天。
    闽越王郢攻南越。遣大行王恢将兵出豫章、大司农韩安国出会稽击之,未至,越人杀郢降,兵还。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六月罢。
    夏四月,赦天下,赐民长子爵一级。复七国宗室前绝属者。
    五月,诏贤良曰:“朕闻昔在唐、虞,画像而民不犯,日月所烛,莫不率俾。周之成、康,刑错不用,德及鸟兽,教通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徠服;星辰不孛,日月不蚀,山陵不崩,川谷不塞;麟、凤在郊薮,河、洛出图书。呜乎,何施而臻此与今朕获奉宗庙,夙兴以求,夜寐以思,若涉渊水,未知所济。猗与伟与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业休德,上参尧、舜,下配三王朕之不敏,不能远德,此子大夫之所睹闻也,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
    秋七月癸未,日有蚀之。
    二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
    春,诏问公卿曰:“朕饰子女以配单于,金币文绣赂之甚厚,单于待命加曼,侵盗亡已。边境被害,朕甚闵之。今欲举兵攻之,何如?”大行王恢建议宜击。
    夏六月,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将三十万众屯马邑谷中,诱致单于,欲袭击之。单于入塞,觉之,走出。六月,军罢。将军王恢坐首谋不进,下狱死。
    秋九月,令民大酺五日。
    三年春,河水徙,从顿丘东南流入勃海。
    夏五月,封高祖功臣五人后为列侯。
    河水决濮阳,泛郡十六。发卒十万救决河。起龙渊宫。
    四年冬,魏其侯窦婴有罪,弃市。
    春三月乙卯,丞相汀啊
    夏四月,陨霜杀草。五月,地震。赦天下。
    五年春正月,河间王德薨。
    夏,发巴、蜀治南夷道。又发卒万人治雁门阻险。
    秋七月,大风拔木。
    乙巳,皇后陈氏废。捕为巫蛊者,皆枭首。
    八月,螟。
    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县次续食,令与计偕。
    六年冬,初算商车。
    春,穿漕渠通渭。
    匈奴入上谷,杀略吏民。遣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青至龙城,获首虏七百级。广、敖失师而还。诏曰:“夷狄无义,所从来久。间者匈奴数寇边境,故遣将抚师。古者治兵振旅,因遭虏之方入,将吏新会,上下未辑。代郡将军敖、雁门将军广所任不肖,校尉又背义妄行,弃军而北,少吏犯禁。用兵之法:不勤不教,将率之过也;教令宣明,不能尽力,士卒之罪也。将军已下廷尉,使理正之,而又加法于士卒,二者并行,非仁圣之心。朕闵众庶陷害,欲刷耻改行,复奉正义,厥路亡由。其赦雁门、代郡军士不循法者。”
    夏,大旱,蝗。
    六月,行幸雍。
    秋,匈奴盗边。遣将军韩安国屯渔阳。
    元朔元年冬十一月,诏曰:“公卿大夫,所使总方略,壹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也。夫本仁祖义,褒德禄贤,劝善刑暴,五帝、三王所由昌也。朕夙兴夜寐,嘉与宇内之士臻于斯路。故旅耆老,复孝敬,选豪俊,讲文学,稽参政事,祈进民心,深诏执事,兴廉举孝,庶几成风,绍休圣绪。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今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积行之君子雍于上闻也。二千石官长纪纲人伦,将何以佐朕烛幽隐,劝元元,厉蒸庶,崇乡党之训哉?且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其与中二千石、礼官、博士议不举者罪。”有司奏议曰:“古者,诸候贡士,壹适谓之好德,再适谓之贤贤,三适谓之有功,乃加九锡;不贡士,壹则黜爵,再则黜地,三而黜,爵、地毕矣。夫附下罔上者死,附上罔下者刑;与闻国政而无益于民者斥;在上位而不能进贤者退,此所以劝善黜恶也。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
123、问子、刺王【第一更】
    ——“霍氏世衰,张氏兴矣”
    范明友大惊失sè,在座的其他人同样大惊失sè
    ——此时在座的皆霍家的郎婿。
    “大人竟如此言?”邓广汉喃喃言道。
    毕竟出去历练了一番,范明友老成了许多,因此,他是最快镇定下来的人,轻咳了几声,唤回众人的注意力,才仔细地问霍禹:“大人问尔何事?为何出此言?”
    霍禹拧着眉,不太痛快地回答范明友:“阿翁问我:‘此番击乌桓,战斗方略为何,山川形势如何?’我如何记得全?便答;‘皆有文书’,阿翁便面lù不悦,随后便叹息而言此语。”
    几人之种,范明友与任胜对霍光最熟悉,听到小舅子这般形容,不由无奈地叹息,心中却是安稳了不少。
    ——霍光这般叹息,恐怕只是对这个独子感到极其失望了
    ——并非霍氏出现了什么危机……
    ——当然,作为独子的霍禹的这般表现本身就是一种危机了
    ——后继无人
    到这会儿,赵平也恍然大悟,不过,看了看仍然一脸懵懂的霍禹,他也只能叹息道:“禹尚少……”
    邓广汉yù言又止,倒是范明友抿了抿chún,点头附和:“比右将军子少……”
    ——张千秋比霍禹年长数岁。
    听到范明友的话,任胜不由挑眉:“不知大将军见右将军之子时……如何?”
    范明友冷哼一声,却是不得不承认:“张氏子甚聪明”
    与此同时,被霍光和范明友这对翁婿同时称赞的“张氏子”却正在接受父亲的盘问。
    ——谁让霍光那句话中还说了“张氏兴矣。”?
    张安世自认行事谨慎低调,与霍光一向也是相得的,但是,毕竟上下有别,也难免担心霍光对自家生了戒心。
    ——那位大司马大将军,虽然行事正大光明,但是,绝对算不上心xiōng宽大
    张千秋更是一头雾水。
    他出征归来就被霍光召见,随后,回到家中,与父母见,也说了与霍光相见的经过,之后便直接休息了——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更何况是出征?张千秋自认为不是jiāo生惯养之人,回到家中,也难免觉得精神一松。
    吃饱喝足,又沐浴了一通,张千秋倒头就睡,却不料,睡得正酣之际,被父亲一把推醒,劈头就是一通质问。
    张千秋茫茫然地醒来,又被父亲的质问给绕晕了,好半晌才回过神来,连忙从chuáng上起身,向父亲见礼。
    “不必多礼。大将军见尔,与尔所言,一字不差,与我言来”张安世坐到chuáng上,对长子严厉地言道。
    张千秋一怔,心中不由奇怪——不是已经说过了吗?不过,张安世的积威甚重,他又是为人子的,也不敢跟父亲硬顶,便按捺着将自己与霍光相见的经过又说了一句,因为张安世强调了一字不差,他也就努力回忆霍光与自己的原话,尽量复述给父亲。
    张安世越听,眉头拧得越紧。
    ——不是对长子不满,也不是察觉情况有异,而是,他完全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
    其实,霍光召见张千秋的原因,张安世也是清楚的——不就是因为辽东太守的上书嘛——虽然辽东太守没有正式奏劾,但是,字里行间却是对范明友对乌桓用兵的不满。
    当然,这些都是小节。
    ——既然没有正式奏劾,就说明辽东太守多少少是有顾忌的
    ——事后妥善安抚一番也就罢了。
    让霍光不安的是,辽东太守提及的后果。
    ——若是因此让乌桓彻底投入匈奴,大汉的东北边境便少了一层屏障
    因此,霍光不能不问。
    ——范明友是主将,又是霍光的郎婿,霍光知道,他是不会说自己的不是的
    ——那就只好旁敲侧击了。
    霍光问的是战事与山川的情况,考虑的却是乌桓的份量。
    张千秋却不知这些,只是如实以对,答案可能不对霍光的心思,但是,并没有任何问题。
    况且,见过张千秋后,霍光并没有急召心腹议事,显然是对乌桓不甚担心了。
    张安世仔细听了儿子的话,又反复问了几个细节,答案并无异样,他也只能作罢,安抚了儿子一句,让他好好休息,自己便起身离开了。
    张安世一路思忖着,回到北堂正寝,迎面便看到適妻一人亲自迎了上来,也是一脸不安,却又不敢开口询问,生怕儿子真的有什么不妥。
    张安世在chuáng上坐,虽然仍然想不通,却还是强打着精神,安抚適妻:“千秋并无不妥。”
    张安世的適妻立刻松了一口气,抚着xiōng口在chuáng边的小榻上坐下,好一会儿,才拧着眉问夫君:“既无不妥……大将军为何出其言?”
    张安世苦笑着摇头:“我亦不知……”说着将自己的困huò对妻子说了,却也只是说,并没有指望適妻能说出什么来。
    也许是旁观者清,张安世的適妻听了一会儿,拧着眉对夫君道:“莫非……大将军之子的应对有所不妥?”
    张安世一怔,思忖了一下——霍禹也在其属下,他难免关注几分——却是轻轻摇头:“霍家郎君不似不肖……”
    张安世的適妻却是不以为然:“吾君所见乃其在京之行。”
    ——出了长安,霍光不在眼前,又没有一个正经长辈,谁知道那位公子会怎么做?张安世也是以己度人:“千秋行事并无差池……”说着就见適妻一脸不屑,不由讶然,便同有再说下去。
    见夫君看着自己,张安世的適妻微哂:“非妾自夸,吾家诸子比别家公子省事多矣”
    说着,张安世的適妻便tǐng直了腰,略带骄傲地对张安世说道:“吾君省心亦多矣”
    ——这是说自家儿子比别人家好很多,因此,霍家子是不能比的。
    张安世不由好笑:“何至于此……”说着,张安世却噤了声,似乎是想到了什么。他的適妻也不敢打扰,只能保持沉默地坐着。
    好一会儿,张安世才抬头看向自己的適妻,轻声道:“霍氏子弟在长安……卿可曾闻有何议论?”
    张安世的適妻摇了摇头,随即却是撇了撇嘴:“那位郎君虽是大将军之子,其母……”
    ——霍家夫人是何出身并不是秘密,虽然不会有人当面议论,但是,sī下说起来,却是没有人看得起的。
    ——却也不全是因为出身。
    ——元妃逝后,以媵婢继之,也不是没有的,尤其是那个婢女还育有主人唯一的子嗣,但是,像那位博陆侯夫人一般,不知轻重的,却是前所未有
    ——不说别的,只看那位夫人能与皇后数次冲突就可见一斑了。
    ——不说身份差异,皇后才多大?那位夫人又是长辈
    反正,张安世的適妻是真瞧不上霍光的继室
    提及霍光的夫人,张安世倒是无语了。
    ——的确……有那样一个母亲……霍禹究竟如何……还真的是很难说。
    ——连霍光自己都未必真的看得上那个女人……
    对霍家的内事,张安世倒也知道几分,只看掌管霍家家事的并非女君,而是霍光自己的亲信大奴,就知道其中必有缘故了。
    不过,此事究竟如何,张安世却不会轻易判断。
    “且看大将军如何待范郎君……”张安世轻语。
    不过,张安世并没有立刻等到结果。
    ——就在第二天,从西域传来了傅介子的急报。
    “好快”
    张安世问讯便是一惊。
    ——傅介子出使不过数月。
    从长安到楼兰,驰乘急报不过十数日,但是,傅介子并不是轻骑前往,而是带着黄金、锦绣而去的,打的旗号是行赐西域诸国。
    ——带着那些东西,是无论如何也快不了的
    杜延年也在惊讶,听到张安世的惊呼,便在心中算了一下,去掉路上与来报的时间:“傅中郎当是方抵楼兰数日而已。”
    霍光看过傅介子的奏报,更清楚一些,点了点头:“也正是数日。”
    说着,霍光让吏将奏报交与两人,让两人自看。
    两人这才知道详细。
    ——的确不过数日。
    ——不过,并非楼兰王大意……说白了,还是财帛动人心。
    ——傅介子一行至楼兰,楼兰王对汉本就心存戒意,根本没有见汉使者,傅介子也爽快,当即便辞去。汉是大国,楼兰王再不痛快也不敢过分怠慢,命译送傅介子一行送至其西界,傅介子才对译言:“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随即向译显示了金币等物。译急忙回去报告楼兰王,楼兰王贪图汉物,终究是来见汉使。傅介子很有耐心,与楼兰王相坐对饮,又将黄金、锦绣等物取出陈列,让楼兰王看个清楚,等到楼兰王喝醉了,傅介子才对楼兰王道:“天子使我sī报王。”此时,楼兰王已全无戒心,便起身随傅介子入帐中,又摒退左右,这时,早已埋伏在帐中的二个壮士迅速从后刺之,刃交xiōng,楼兰王当场便死得不能再死了。
124、议功定赏楼兰绝【第二更】
    第二更】
    “好一个傅郎竟真做成了”
    看着奏疏,杜延年击掌赞道,随后才反应过来,连忙向霍光请罪。霍光也没有在意,转头看向张安世。
    ——杜延年的赞叹已经等于是表态了。
    ——况且,他原本就是知道此事的。
    ——可虑的是张安世的想法
    张安世是尚书出身,看奏疏本当比杜延年更快,但是,这一次,他却迟迟没有说话,室内的气氛也就冷了下来。
    “王负汉罪,天子遣我业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
    张安世忽然开口,却是朗声念出傅介子奏疏中所写的,其对楼兰上下所放的豪言。霍光与杜延年一怔,随即就见张安世抬起头,满面叹服:“傅中郎此言方显我汉室之威”
    听到这话,杜延年立刻跟着附和:“甚是”
    ——张安世的此言一出,即代表其对傅介子的行为是认可的。
    霍光神色未动,心中却是实实在在地松了一口气。
    ——傅介子的行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