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醉回七九当农民-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国家主要领导人边鼓掌,边朝大会堂内站立鼓掌欢迎的人群招手致意,走向他们的座位。大会堂内好一会人们才从激动的情绪中平静下来。文艺演出开始了,我们才被允许从休息厅中走出,到其他的大厅参加联欢。
  按事先安排,我们先到了东大厅。美丽的东大厅明灯灿灿,春意融融,一只欢叫的孔雀模型,展开绚丽的尾屏,迎接着欢度新春佳节的首都各界人士:巨型的花篮,引来蝶花扑蕊,百花盛开更增添了人们的喜悦心情。一个记者摸样的正拿着话筒采访一个中年男子:“吴书记,您是咱们房山县的副书记还兼了下面一个大队的支部书记,能给我们的听众朋友讲一讲你们去年的生产情况吗?”,“好的,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一年多来,我们大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队的集体积累比上年增加了百分之五十,全大队的每个社员年终分红比上年增加了百分之三十。。。。。。”正听着前面带队的老师催促着到下一个厅。
  这次是来到了一个游艺厅,大厅内四周挂着五颜六色的宫灯,上面写着各种灯谜,里边还有玩克郎棋、蒙着眼睛贴鼻子游戏的。刚进大厅,有一位记者就拦住了冯霞的姑姑:“您是清华大学的冯教授吗?恰逢新春佳节,在这和你的学生相遇,能给我们的听众朋友说两句吗?”,“进入八十年代,我们大学作为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有许多事情要做,人才的培养极为重要,我们要从各个方面为祖国培养出一批又红又专的‘四化’接班人。”看来这都是事先安排好的,连时间、地点都掐的准准的。我转身正要离开,“这位同学,你来说两句,谈一下参加这次活动的感想?”可能是我个子高,长得又帅(谁,别望我脸上吐唾沫),那个记者一下就盯住了我。今天对于我,的确是激动万分、感慨万千。没想到咱一个平头老百姓,能在这——人民大会堂亲眼看见那么多活生生的我最敬慕的伟人,一时心潮澎湃,诗情大发,“我今天很激动,只能用一首词来表达我的心情”
  “好啊,”记者高兴了,无意中的即兴采访倒出来了一位小诗人,“是你刚做的吗?给咱们朗诵一首,也让收音机旁的听众朋友们听一听。”
  我望着话筒深吸了一口气,“腊梅含香吐蕊,喜鹊枝头欢唱,爆竹一身震四方,惊动人间天上。壮哉八十年代,扬帆乘风破浪,继往开来事业昌,锦绣前程在望,”
  “好,真好”一首词毕引发周围一片叫好声和掌声。
  “好一个爆竹一声震四方,惊动人间天上。还有扬帆乘风破浪,锦绣前程在望。你是哪个系的,古文底子不错。”人群外挤进来一五六十岁的老者。
  “我是国际工商管理系的。”我恭谨地回答。
  “清华什么时候有了这个系,我怎么不知道。”老者有些纳闷。
  “王教授,他不是咱们学校的,是和我侄女一块来的,外贸学院的。小吴,这是我们学校中文系的权威教授王教授。”
  “什么权威教授,别听他们的,一个老家伙而已,你的古文底子不错,谁教你的?”王教授不以为然地摆摆手,两住眼睛又紧紧盯住我,生怕我跑了似的。
  “我四姐教的。”我灵机一动,“她从小古文底子就好,文学功底也扎实。可因为‘文化大革命’的耽误没能上成高中和大学。去年参加了电大中文专科学习,明年毕业。现在一边还自学大学其它课程,准备明年大专毕业后,想考你们学校的研究生,不知行不行?”
  “应该没问题。回头你找冯老师联系,我再给你几本参考书,让冯老师带给你,回去让你四姐好好复习一下,明年就考我的研究生。”
  狂喜,这可是意外收获!!
  正文 39。年三十“守岁”
  由民政部、文化部、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这台一九八零年新春联欢会在元月十五日晚上九点三十分就基本结束了。冯霞和她爸爸连夜赶回天津,接着过年三十去了。我和高保平随着人流走出人民大会堂,向他家走去。他妈妈今天中午就专门跑来告诉我们,晚上一定要回去过年三十,吃年夜饭。
  一路上,我还沉浸在今天的所见所闻里,高保平则嘴里一个劲嘟囔:“我说没劲你偏要来,人多挤的要命不说,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好玩的地方,催命似的一个劲催的让往出走,那能比得上在家里痛痛快快放鞭炮自在。就说那文艺演出,都是些什么呀!除了咿咿呀呀的京剧外,就是傻不楞登的革命舞蹈,还不如找个漂亮姑娘,唱个港台的校园歌曲带劲。”切,你想得倒美,这年月、这场合,你还想听港台的校园歌曲,你怎么不让他们给你来几首流行歌曲,听过吗你?我斜了高保平一眼,没吭气。
  高保平家住在外贸家属楼,换乘两趟公共汽车后,我们来到了他家。他家住在三楼,也是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一进门,他爸爸就热情地迎上来过来了:“快进屋、快进屋,不要客气,就跟在家一样。”他爸爸有四、五十岁的样子。
  “高叔叔,过年好!给你一家添麻烦了!”我一进门给他爸爸鞠了一个躬。
  “不麻烦、不麻烦,瞧你这孩子客气的。你和保平是同学,又是好朋友,到叔叔家就像回了你自己家一样,千万不要闹生分。来,先喝点水把身子暖和暖和。”一边说一边给我倒过一杯水来。我接过水还没喝,心里就暖呼呼的。穿越到这个苦难的岁月,可我遇到周围的人,都是善良淳朴的好人,他们总愿意在我困难的时候,伸出他们友情的手来帮助我。为了他们,我也不能让此生虚度,起码不能说要改变这个世界,也要让他们尽早过上幸福、富裕、美满的生活。
  “妈妈,饭好了没有?快饿死我们了,怎么这么慢?”高保平一进门,就朝厨房大喊。
  “好了、好了,这不等你们一直没敢吵热菜。马上就好。你们先吃点凉菜和点心垫垫肚子。”白阿姨从厨房里端出两盘凉菜放到桌子上,然后热情地朝我打招呼:“小吴过来了,饿坏了吧,饭马上就好,你先随便坐下,吃点点心。”
  “白阿姨,过年好,给您添麻烦了。我来给您帮忙吧!”
  “不用、不用,你先坐着吧,瞧你这孩子多懂事。在家也常帮你妈妈做饭吧,保平,你也多向人家小吴学着点。要不你长大离开妈妈怎么办。”
  “知道了,你快去做饭吧。”高保平一边推着他妈妈朝厨房走去一边说:“我长大也不离开妈妈,再说不是还有我未来的媳妇嘛!”
  不一会菜就齐了。坐在桌子上我一瞧,菜挺丰盛,有四凉六热十个菜。高叔叔给我们每人倒了一杯红葡萄酒:“小吴,来,欢迎你到我家做客。今天年三十你俩也喝点红酒,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多学知识,早日为实现’四化‘尽把力,干杯!”
  白阿姨笑着说:“小吴,你尝尝阿姨的手艺。随便点,别光听你高叔叔的,他把在部里给人做报告的那一套搬到家里来了。今天年三十,咱们都说说过年的话。别搞的那么严肃。”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好看的txt电子书
  “好、好、好,那咱们就聊点轻松的话题。小吴,你家乡是怎么过年三十的?”高叔叔问我。
  “我们家乡,”我想了想,这还真不好回答。八零年我们那怎么过春节,我可是记得不太清楚了,毕竟我到这个世界还没有过一个春节,“我们那过年三十,主要是晚上吃一顿饺子,然后就开始‘熬年’,小孩们在外面放放鞭炮,就这嘛简单。”
  “‘熬年’?什么是‘熬年’?”高保平好奇地问。
  “‘熬年’就是‘守岁’,”高叔叔回答他,然后高叔叔若有所思地说;“‘熬年’这个‘熬’字用得贴切,咱们中国的老百姓饱受苦难,却默默承受,从来没有一点反抗,只是自己艰难地杠着,苦苦地熬,熬过一年又一年,盼着来年的好日子。多善良的老百姓哪!”屋内的气氛顿时沉重起来。大家一片沉默。
  “高叔叔,北京是怎么过年的?”我为了活跃气氛,主动引起话题。
  “北京嘛,”高叔叔振作起精神回答我:“北京的过年就复杂了,久居京城的‘老北京’都知道这么一句话:送信儿的腊八粥,廿三糖瓜儿粘,廿四扫房日,廿五糊窗户,卅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爸,你这是乱七八糟说的什么呀?”高保平感到莫名其妙。
  “这是老年间北京人过春节留下的风俗。”高叔叔接着说什么意思呢,送信儿的腊八粥,就是说腊八这一天,家家都要熬一大锅‘腊八粥’。除按传说的纪念意义供奉外,还在亲友邻居之间互相馈赠,然后是自家享用,家里有白事的人家不熬粥。粥里放入杂豆、杂米和多种干果,意味着一年之中五谷丰登。这天,老北京人除了喝粥以外,还要用米醋泡蒜,封入坛子,搁在暖室,为的是大年初一吃饺子用。据说吃了它可以防瘟疫。‘腊八’过后,各家各户开始忙着置办年货。除去准备吃的以外,就是要买些新衣服了。有些人家还要蒸年糕、做油炸食品准备过年吃。”
  “奥,还有这么一说,不过咱们这几年可没喝过腊八粥。”高保平点点头。
  “这几年什么日子呀,谁有心思做那东西。”白阿姨说着眼圈都有些红了。
  “廿三糖瓜儿粘那就是说到了腊月廿三,家家户户开始大忙。进了廿三的每天都有说法:廿三糖瓜儿粘;廿四扫房日;廿五糊窗户;廿六炖大肉;廿七杀公鸡;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卅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糖瓜儿粘’是过去讲廿三那天要祭灶王,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糖瓜、关东糖供着,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请他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的想法。北京有这么一句歇后语:‘灶王爷升天………好话多讲’。”
  “神仙也兴走后门呀!”高保平怪叫起来,“几块糖瓜就把他嘴给糊上了,这神仙也忒不值钱了。”
  “别打岔,让高叔叔接着讲》”这些知识到挺有意思的。
  “‘廿四扫房日’就是说过年时是要搞搞卫生、擦拭家具、扫墙顶灰网、撕掉旧年画、粉刷裱糊、贴新画等等。廿五糊窗户是过年时要重新买些白纸,把窗户糊得白白净净,再贴上春联、福字、窗花和刻有吉祥图案的挂签儿(剪纸),过年的气氛就特别浓了。其他就是把过年吃的菜都做出来,过年的几天是不再做饭的。”高叔叔举了举酒杯,“喝呀,咱们一边吃一边听我唠古儿。”
  “对、对、对,小吴咱们赶紧吃,要不菜都凉了。”白阿姨给我夹过一只鸡腿。
  “爸爸,那你接着说老北京年三十怎么过?”高保平听的反倒上了瘾。
  “年三十嘛就是‘卅晚上熬一宿’,到了三十晚上,全家吃完年夜饭后,要尽情地玩上一夜。到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大年初一吃饺子’就开始了。‘年初一的饺子’可不在初一白天吃,而是年三十的晚上零点一过就端上桌的。第二天就成了新的一年的大年初一了。待到天明,家里的晚辈都要给长辈拜年、祝福。初一到初五则是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聚会的日子,或者是出门逛庙会。那时街上随处可见头插红花的姑娘、手举风车的小伙儿,还有身挂大串山里红、手里抖着空竹的孩子,过年那几天,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高叔叔说到这儿声音越来越低,仿佛又回到了儿时老北京过春节那热闹的时候。高叔叔在我刚进门时满脸热情而不失矜持的标准政府官员的表情,此时却变得那么纯净、那么深情。
  “高叔叔,在你小时侯,正月里有什么好玩的?”吃了几口菜,我拣他乐意说的话题又问(这是我当秘书时养成的察颜观色的贱毛病)。
  果然,高叔叔又眉飞色舞:“那时侯正月里就是四个字吃喝玩乐。从初一到十五就是逛庙会了。庙会上有吃有喝,有玩有乐,不去庙会逛逛,过年过不出味来。北京人喜欢小吃,那时有著名的厂甸庙会,可称集小吃之大成。什么新出炉的芝麻酱烧饼啦,金黄喷香的油炸鬼啦,咬一口顺嘴流油的猪肉包子,酥香蹦脆的干蹦儿,螺丝转、豆沙包、茶汤、油茶、杏仁茶、香油排叉、炸灌肠、卤煮火烧、羊霜肠、卤丸子、豆汁、豆腐脑、老豆腐数不过来。用西葫芦羊肉拌馅儿,烫面做皮儿的饺子,先蒸后炸,叫‘蒸而炸’。伙计在摊旁一边忙着呼唤顾客一边吆喝:‘吃来哟,西葫芦羊肉好吃的馅儿皮儿是开水烫的面儿,外焦里嫩的‘蒸而炸’,又脆又香啊!’。。。。。。。”
  “嘿、嘿,爸,你别说了,你还让不让人过你了?”高保平用筷子敲了敲菜碟,“听得我口水都流下来了,这几年去哪找你说的那些吃的。”
  大家给他说的都笑了起来,然后都陷入了一片沉思。是啊,北京什么时候才能再有那些繁华的景象。
  “乒乓”、“啪啪啪啪啪啪”楼下放“二踢脚”和鞭炮的声音惊醒了沉思的我们,“哎呀,菜都凉了,我再去热一热。”白阿姨惊叫起来,“小吴,你还没吃好吧?”,“我吃好了。”我连忙站起,“阿姨我帮你收拾吧。”
  “不用、不用,你坐着和他们聊吧。我自己来。”白阿姨急忙推辞。
  “没事,闲着我也难受,在家我常帮妈妈收拾(其实哪有)”。高保平见我帮忙,只好也上手了。
  “白阿姨你是上海人吧,你们上海怎么过年”,在厨房里我一边帮白阿姨一边问她。
  “阿拉上海人过年和这大概差不多。”白阿姨不经意间说出一句上海话,“也是从廿三开始,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夜里每家在贴着灶神像的厨房灶头上,供上酒、水果、荸荠以及好鱼、好肉,有一首竹枝词这么写到‘名利亨通少是非,全叼神佑默相依。今朝酌献无他物,鱼买新鲜肉买肥。’”白阿姨说到这停顿了一下,好象在想什么,脸上满是喜悦的神情。
  稍停一会,白阿姨接着说:“过了二十五,家家户户开始忙着过年的各方面的紧张张罗。首先是要购买、备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每家还要磨粉,为了包汤圆,有些家庭又磨米粉自制年糕。汤圆是取‘团团圆圆’的意思,年糕吃了可以‘高高兴兴’、‘年年高’。然后是准备新衣、新帽、新鞋。人们一般也许一年中都穿旧的,但在新年中是一定要翻翻‘行头’的;再次是开始买春联、买年画、买‘门神’,贴在门上户首、楼上楼下。这一时期,市场上卖这些东西的品种很丰富。各家也是各取所需,如买春联,店家多数选‘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一般住家则多选‘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园’。最热闹还是正月十五闹元宵。十五月满,正好合团团圆圆之意,是为大吉大利。这天家家都吃元宵,也就是汤圆,取团圆、吉利之义。但元宵最红火的还是‘灯节’。那天家家户户、各家店铺都把灯挂在门前,寺庙、园林、广场这些公共处所,更是大张灯彩。晚上万灯齐放,连片连城,红光耀天。灯彩造型五花八门,有各色花灯,各种植物灯、动物灯、人物灯、故事灯等,最常见的有兔子灯、元宝灯、走马灯,最大、最精彩者为“龙灯”:龙身有首有尾,鳞片闪烁,共长9节,下面用长木柄,由舞龙得的操持。还有人人拿着‘滚灯’,与龙周旋、追逐,甚至打斗,这时人们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出来观灯。城隍庙和豫园又是一个活动的中心点。这里亭台楼阁遍饰灯彩,内外通明。园中大假山高岩处,还燃放花筒烟火,最为吸引人。观众们摩肩接踵,笑逐颜开。这灯节除看灯外,领略的还是一种特别的‘人气’:所谓‘十里珠帘都不卷,看灯人看看灯人’,便是那种独特的意境。元宵节一直闹到半夜,等到灯阑兴尽,人们才慢慢回家。有一种说法,这天正好还是灶神归来的日子,那么回家正好将这位灶老爷接住。真热闹啊!!可惜文革开始就再也没有这热闹的灯节了,都让当‘四旧’给破除了。”白阿姨感慨着。
  正文 40庚申猴,啊,我的所爱!
  帮白阿姨收拾完后,我们一起坐在客厅里看电视。这时候还没有春节联欢晚会,文艺节目如歌舞、访谈等也很少(春节联合晚会好象在一九八三年才出现)。电视台也很少,这里只能收到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节目就更少的可怜,只有一些新闻节目和几部国外引进的电视剧,《大西洋第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等。这会他们正在看《大西洋底来的人》主人公麦克的紧张历险。对这些老古董电视剧,我是不太感兴趣,要是《加里森敢死队》倒还能凑合。我随手拿起一张搁在旁边桌子上的报纸翻了起来。习惯性的先看看抬头日期,二月十五日的,不错,北京不愧是全国政治的中心,当天报纸当天到。大致浏览了一下报纸内容,无非就是七九年己未年已要过去,八零年庚申年就要来临。恩,庚申年,“庚申”这两个字咋这么熟悉,我随手放下报纸,若有所思,可怎么也就想不起来。苦思了半天,也理不出一点头绪。在前生我对这些天干地支、乾坤八卦还有什么二十四节气是一点也不感兴趣。别看我在乡镇呆了十几年,有时连什么季节种什么庄稼,也不太能搞清楚。没办法,一直在县城长大,实在是没兴趣去弄懂这些东西。看着就头疼。“高叔叔,今年是什么年?”这个问题只能慢慢考虑了。
  “今年是猴年吧?!”高叔叔答得也有些迟疑,看来他对这些也不太感冒。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txt电子书下载
  猴年,庚申猴,我的脑子里突然电光一闪:难道第一张猴票就是今年出的?我急忙又拿起几张报纸,一张一张细细翻阅起来,看看报纸上有没有这方面的报道。在我的影响里一九八四年我在省城读书时,一张八分钱的猴子生肖邮票涨到了几块钱还不好找。应该是这一年发行的!终于在一张报纸的第四版右下放的小栏内,找到了它的消息,只有短短的十几个字:二月十五日,我国第一枚生肖邮票……庚申年猴票正式发行。原作者黄永玉,设计者邵柏林,发行量500万枚。
  我抓狂了。天哪,二月十五日,今天可不就是二月十五日吗?庚申猴,这可是好东西哪,八分钱的东西在八十年代后期涨到了几百块钱,这是因为国家从八一年开始,接连发行了几套生肖邮票。集邮者才想起龙头老大庚申猴。大家从后向前一枚一枚寻找,在供求需要引导下,猴票价格就开始脱离了邮政资费的界限,向商品领域进军。当时八四年我在学校也是个小集邮迷,每个星期都到邮市上转悠,看到有便宜点的就买下,但也只限于一两角钱的,毕竟当时也在上学。对后来几十、几百块钱的猴票却是敬而远之——太贵。八分钱的的东西,卖那么贵!真是穷疯了。我心里狠很鄙视了他们一把。谁料到了九十年代猴票一路攀升,从几十、几百块钱一直涨到三千多,四方联涨到了一万五千元。唉,不是咱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后悔的我肠子都悔青了,你说八四年我以几块钱的价格买上几十枚,到2005年抛出去哪不就发大了嘛,哪用得着穷困潦到,让老婆每天骂,以至于咱怨气冲天喝了醉酒闹了个穿越。不知现在老婆和孩子可怎么活?唉,爹死娘嫁人,随他去吧!都怨那该死的、爱虚荣的、爱唠叨的臭婆娘,怎么不让她穿越到这,重尝一尝这年月受苦的滋味。她也是那个年月农民家出来的孩子啊,忘本哪!!!不是好鸟!
  “永成,你是不是有点累了,脸色不太好。要不先让保平带你去休息。”白阿姨见我脸上一会喜悦、一会哀怨,表情变幻不定,关心地问。
  “没事、没事,刚才想起了一些事情。现在好多了,咱们接着‘守岁’”。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赶忙坐直身子,恢复了常态。
  “永成肯定是想家了。可以理解,毕竟是第一次在外面过春节。”高叔叔关切地说。
  “嘿,有什么想的?我要是能在外面过年,乐都乐死了。”高保平接口就道。
  “你这个没心没肺的东西,你要是在外面过年,妈都能愁死,你还乐都乐死了。”白阿姨一指头捅到高保平的头上,“永成妈妈现在还不知道怎么在想永成呢。”
  “随口一说、随口一说。”高保平嬉皮笑脸跑到卫生间了。
  听了白阿姨和保平的对话,我的鼻子一酸,儿行千里母担忧。记得在我前生时,我在省城上学。母亲一接到我的来信,抱着先哭半天才看,两张薄薄的信纸,要看几天才宝贝似的珍藏起来。而现在的妈妈肯定也是正坐在大门外的圪塄上,边哭边想他的五儿呢。一行泪从眼里流下来,我悄悄地转身擦去。牵挂我的人太多了,我牵挂的人也太多了。为了牵挂我的人和我牵挂的人,吴永成啊,你没有任何借口偷懒,你也没有任何借口逃避。老天给了你机会,再不抓住你对不起任何人。我的眼睛里立即充满了无比的坚毅和自信。
  时间到了二月十五日的零点,楼下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