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件事,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毁陵事件。而且,这条记载在郦道元的《水经注》里《渭水》中又重复了。郦道元前面不是说了,三十万人用三十天还没有搬完吗?后来又在这后面加了两句话,说“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这说得就更离谱了,说牧人找羊进去了,点着火把,把地宫给点燃了,这个地宫的火一直烧了九十天还没有灭。类似项羽一把火烧咸阳城的宫殿,大火三月不灭。地面上项羽一把火,地下是放羊娃一把火,说得太离谱。而且,后来的类书除刚才说过的《太平御览》外,还有一部初唐编的叫《艺文类聚》的类书里也记载了这件事情。这个书的编纂都是欧阳询,他说这个放羊娃掉到墓里头去后,把墓点燃了。就是说秦始皇陵不但被项羽盗过,而且被放羊娃烧过,又盗又烧,等于啥也没有了。但是,我觉得牧羊娃误入地宫说,它存留的疑点太多了,因为这里边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牧羊娃怎么能够掉到地宫里头去呢?他掉进去一定得有个通道,这个通道的形成只有两种原因:一个,自然塌陷形成的;第二,盗墓贼进去过留下的。我们先分析一点,秦始皇陵修了三十九年,它能够自然塌陷形成一个通道,点着火把就能进去,还轮得着这小孩进去吗?拎着洛阳铲到处找的人不早就进去过了吗?不可靠。再说秦始皇陵那么坚固,我们今天陕西考古工作队的人用洛阳铲在封土堆上面挖了三十米深,才挖到那个地宫上面那一层石头,怎么可能有一个墓道进去呢?帝王陵墓的封闭都非常之好,自然塌陷不可能。那有没有可能是盗墓贼去挖了一下形成的通道呢?我们前面分析过三种盗陵说:项羽盗陵、天下盗贼盗陵、无名贼盗陵,但盗陵基本是不能成立的,这些文献资料不可靠,都是以讹传讹的传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盗陵不可能,盗陵说不能存在的话,它就不可能形成一个盗墓的通道。没有自然形成的通道,又没有盗墓的通道,你说这个放羊娃凭什么一下子就掉到地宫里去了?那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谁都想能走着走着,扑通一下掉到地宫里,那不是一下子就发了吗?不可能的。我们上一集介绍过,现代考古通过物理勘探,通过传统的洛阳铲的挖掘,已证明地宫不可能被盗掘过。
我们知道,秦始皇陵里面,《史记》记载放了很多水银。水银是一种容易挥发的金属,秦陵如果被人盗掘了,水银这种金属早就顺着墓道挥发了。但是这次科考检验的结果证明在地宫里边,包括地宫的封土上面都有大量的水银,汞的含量远远高于其他地方。既然水银还没有被挥发完,或者说水银大部分没有被挥发完,那说明什么?说明《史记》记载得准确,确实用水银制作了江河大海,同时也说明陵墓没有被盗。假如被盗了,水银早就挥发光了。这里,我们还可以再补充一个说法,就是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非常古老的学科,叫“金石学”,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它就是我们今天考古学的前身。金石学是研究什么的呢?它研究的对象一个是铜器,一个是石刻,凡是在社会上流传的铜器和石刻,它要一一地记录下来,这就是金石学研究的内容。假如秦始皇陵被盗掘过,秦始皇陵中的宝物一定会在社会上有所流传,一旦流传,金石学家就会有记载,这件石器或这件铜器出自秦陵。但是我们翻遍了中国的所有的金石学的记录,找不到一条有关的记载。说明什么?恰恰证明秦始皇陵从来没有被盗掘过。假如它被盗掘过,它就一定会有一个东西流传到社会上。不可能保证所有的东西都被人收藏了,而不流传;你这一代收藏可以,你能保住你儿子以后不拿去卖吗?你儿子不卖,你能挡住你孙子去卖吗?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你家祖宗收藏的东西绝对过不了几十代,一定会要流落的。
我看到很多的古代文献被人收藏,每个收藏人都在上面盖有自己的收藏章,我们从收藏章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经过哪些人收藏过。所以说,如果秦陵被盗,秦陵的古物——那个铜器跟石器在金石学上一定会有记载,但是我们现在看不到任何一条记载。这就是非常奇怪的一个现象。这只能说明秦陵没有被盗,秦陵的所有的铜器、石刻没有一件流传到社会上。所以,我们认为盗陵说也好,毁陵说也好都不可靠。当然,我所讲的这些只是一种推测,我讲的很多例子都是推测性的,是逻辑推理的分析。这些东西讲完以后,我觉得应当对秦陵的地下文物的存留抱着一种可信的态度,就是相信它没有被破坏。当然最终的结论还必须由考古来验证,待到秦陵真正打开的那一天就可以说明这些问题了。谢谢大家!
44:汉儒评秦
'画外音'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建立泱泱秦帝国,然而这个帝国只传了三世,历经十五年就灭亡了!汉朝离秦朝最近,而且有很多人是看到秦朝灭亡的,所以汉朝人对秦朝的速亡是很关注的,那么汉朝人究竟是如何评价秦始皇和秦朝的灭亡的呢?
在前面的节目中,王立群教授用了四十四集的篇幅为我们全面系统地讲述了秦朝的兴起和衰亡,但是我们该如何评价秦朝的缔造者秦始皇呢?千百年来人们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他穷奢极欲,横征暴敛,实行严刑酷法,为当时的人们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但是也有人认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他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集权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今天,我们就把焦点对准在秦朝废墟基础上的汉朝。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需要,汉初学者陆贾、汉文帝时期的才子贾谊、汉景帝御史大夫晁错、汉武帝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董仲舒等等,都对秦始皇及他的秦帝国兴亡发表过评论。在众多的汉儒评秦中,王立群教授认为贾谊的《过秦论》是代表作。那么,王立群教授为什么这样说呢?从贾谊的《过秦论》我们可以看出汉儒评秦的什么特色呢?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先生为我们倾情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汉儒评秦》。
很多汉朝人就是从秦代生活过度到汉代生活的,他们亲眼目睹了这个摩天大厦的倒塌,所以给汉朝人的刺激非常震撼。所有的汉朝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个摩天大厦为什么会倒塌,倒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这就引发了许多的汉朝人对秦始皇和秦王朝的评价,所以我们这一集讲汉儒评秦。汉代四百年,对秦朝和秦始皇汉朝人有许许多多的评价,在这里只讲一个人的评价,这个人是谁呢?就是西汉初年的一个洛阳才子叫贾谊,他的名作是《过秦论》。为什么把贾谊的《过秦论》当做汉人评秦的代表作呢?三点原因:第一,《史记·秦始皇本记》的后面引用了《过秦论》的全文,这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唯此一篇,绝无二例。司马迁的《史记》在引述别人文章的时候,一般引用的都是传主的文章,比如说司马相如传,引用了他的《子虚赋》、《上林赋》,因为这个传的传主是司马相如,所以在他的传中引用了他的赋。但是《史记》在这里很奇怪,在《秦始皇本纪》后边全文引用的是贾谊的《过秦论》,而且把我们后人称之为贾谊《过秦论》的上篇、中篇、下篇全引用了,一个不落地引用了。我们读《史记》讲秦始皇,既然是读《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后面为什么会附了贾谊《过秦论》的全文呢?很明显,它是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回避不了的第一个原因。第二,《过秦论》从司马迁的《史记》引过以后,就被历代经典文章总集所选,特别是它的上篇,从南北朝梁代萧统的《昭明文选》,一直到晚清重臣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抄》,再到我们今天的中学语文课本,都选贾谊的《过秦论》,这就叫经典之作,所以我们也不能回避这个经典之作。第三,代表性强。贾谊的《过秦论》完全代表了汉朝人评秦的主要观点,所以我们不能回避贾谊的评论。那么贾谊是谁呢?但凡读过中学的人都知道贾谊是西汉初年汉文帝时期的一个著名的文人、政论家、词赋家。他是洛阳人,被称为洛阳才子,他年轻的时候受到洛阳当地的一个高官的赏识。洛阳在秦代的时候称之为河南郡,汉代建国以后它仍叫河南郡,这个河南郡的郡守姓吴,历史记载他叫吴公,这个吴公不是一般的人,他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的弟子。他的老师是谁呢?就是秦国的宰相李斯。郡守吴公非常欣赏贾谊。汉文帝时期吴公因为政绩好,被调到中央政府去做廷尉,就是当时最高的司法官。吴公调到中央政府后,就向汉文帝推荐了少年才子贾谊,然后贾谊也被调到中央去任职了。这个时候贾谊多大呢?十八岁,十八岁就当了博士。汉代的博士是个官,我们讲过秦代的博士也是个官,不是学位。一年以后汉文帝把贾谊从博士提升为中大夫,提拔得很快。
'画外音' 贾谊从小就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无所不读,青少年时期他就写过《道德论》、《道术》等论著。他酷爱文学,尤其喜爱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的著作。贾谊十八岁的时候就因为能背诵《诗经》、《尚书》和撰著文章而闻名于河南郡。他在被任命为博士和中大夫的两年内,就向朝廷提出了很多极有远见的建设性奏疏。贾谊以他的真才实学,震动了当时的政坛。
贾谊的迅速提拔引来了一批老干部的反对,这一批老干部都是跟着刘邦打天下的人,是刘邦建立汉朝之前就跟着他打天下的,所以我们称之为建国干部。这一批人反对贾谊,认为他这个年青干部提拔得太快了。在老干部与青年干部的冲突之中,汉文帝毫无悬念地站在老干部一边,就把贾谊放逐了,放到哪儿?放到今天的长沙,做长沙王的太傅。所以后来贾谊被称为贾太傅,后来又被改任做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骑马的时候摔死了,贾谊觉得自己没有尽到太傅的责任,非常自责。按我们的今天的话说就是极度郁闷,心情很不好,三十三岁病死。贾谊英年早逝这是很值得惋惜的。
'画外音' 虽然贾谊只活了三十三岁,但是他几乎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贾谊的卓越才能和坎坷经历反差强烈,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的典型。后世的文人一旦怀才不遇,志向得不到施展的时候,就常常在诗文中借用贾谊的典故。同时贾谊的短暂一生还为后世留下了很多不朽的文学作品,比如《吊屈原赋》、《鹏鸟赋》、《论积贮疏》、《治安策》等,尤其是他的政论代表作《过秦论》,代表了汉儒评秦的主流观点。那么,对于秦朝的速亡,贾谊究竟提出了怎么样的观点呢?
贾谊在《过秦论》中着重是讲秦朝的过失,什么是《过秦论》呢?应该倒过来理解叫《论秦过》你就明白了。他主要论述的是秦朝的过失,也就是探讨秦朝灭亡的原因。贾谊归纳的秦朝灭亡有四大原因:第一,三主失误;第二,不施仁义;第三,民心尽失;第四,大臣失语。这四点就是贾谊对秦朝速亡下的一个结论,我们可以大体简单介绍一下。先说三主失误,第一,贾谊明确提出来说秦朝的灭亡,秦始皇、秦二世、秦王子婴三个人都有责任,其中秦始皇、秦二世要负主要责任,秦始皇的主要责任是自以为是、坚持错误;秦二世是沿袭秦始皇的错误,不知道悔改;秦王子婴是没有力量来挽狂澜于即倒。所以三主都有失误。第二,是不施仁义。在《过秦论》中贾谊明确提出来秦朝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取天下,第二阶段守天下,第三个阶段是失天下;取天下表现了秦国之强,守天下是不施仁义,失天下是表现秦国之弱,这是秦国灭亡的重要原因。第三,是民心尽失,秦国最后把所有的民心都失完了。按照贾谊说的,到秦朝灭亡的时候,从它的公卿大臣到民间的百姓,所有的人都怀着自危之心,就是感觉到自己很不安全,人人都想叛变,导致了秦朝灭亡。最后,他认为秦朝灭亡的非常重要原因是大臣失语,就是秦王朝的大臣患了集体失语症,大臣们都不会说话了。贾谊认为秦朝绝对不缺乏看出秦朝弊端的大臣,为什么这些大臣不说话?大臣们如果说话可以挽回来秦始皇很多过失,但是大臣们集体失语。根据这个情况,贾谊就总结出了秦朝灭亡的四大原因。这就叫做“秦速亡震惊汉人,贾太傅纵论秦朝。”
'画外音' 汉朝建立以后,为了证明汉朝改朝换代的合理性以及提醒统治者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汉儒评价秦朝大多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贾谊在《过秦论》中,对于秦朝政治的逐一评判代表了汉儒评秦的主流论调;对于秦朝的速亡,贾谊旗帜鲜明地提出秦始皇和秦二世应该负主要责任,尤其是秦始皇不施仁义更是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那么,贾谊这样的分析有道理吗?秦始皇不施仁义的背后,究竟暗藏着什么样的隐情呢?
汉朝人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秦朝灭亡的责任,究竟要谁来负?贾谊认为三代国君都有责任,主要是秦始皇和秦二世要负主要责任。这话有没有道理?我想举一个例子就可以明白。我们算一算这三个人掌权的时间,秦始皇十三岁登基继位,二十二岁亲政,到他五十岁去世,可以说在位三十七年,实际上执掌政权长达二十八年。秦二世执掌政权多长时间呢?三年。子婴执掌政权多少天呢?四十六天!三十七年、三年、四十六天,你们想想谁该负主要责任?所以我认为贾谊讲得很有道理。这里面最不应当负责任的是那个四十六天的子婴,你说四十六天能干出什么事情呢?这是第一点,三主失误,我觉得这一点说得很有道理,秦始皇对于秦朝的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二点,贾谊说的秦朝不施仁义,这个话有没有道理呢?很有道理。我们看秦始皇在位的时间,特别是统一六国之后的这十几年,他搞了一连串的工程,什么修长城、修驰道、修直道、修阿旁宫、修宫殿、修陵墓,然后是北伐匈奴、南征南越,把老百姓折腾得死去活来,使老百姓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大臣们也不敢提意见。而且秦始皇用严刑峻罚,很多人都指出来他这套做法是崇尚法家,这个话没有错,因为法家提出了一个专职独裁的理论,最适合秦始皇的口味。秦始皇虽然没有把儒家灭掉,但是儒家有两点他不满意:第一,儒家的仁政他觉得不适合他;第二,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套东西,秦始皇没有意识到它对巩固中央集权制的巨大作用,所以他摒弃了儒家,重用了法家。这是他不施仁义的原因。还有一点,我们过去讲那个德运王朝的时候,讲过五德终始,秦始皇认为金、木、水、火、土的五德中间,秦朝属于水德王朝。水德王朝主东,他的方向是北,在阴阳中它主阴,在仁义和刑杀之间,它主刑杀,秦始皇就信了!就是五德终始说误导了秦始皇,他就觉得只有刑罚才能够统治天下。秦始皇滥用刑罚很大的一个原因,一方面是法家思想对他的误导,另一方面是五德终始说理论对他的误导。所以秦始皇非常重视刑罚,结果导致了他的不施仁义。
'画外音' 通过王立群先生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对于秦朝的速亡难辞其咎,尤其是他的不施仁义,这也是汉代群儒加在秦始皇头上的莫大罪状。这样一来,秦始皇的政治就成了彻头彻尾的暴政。贾谊在《过秦论》中为我们指出,秦始皇不施仁义最终导致失民心。那么,贾谊是如何认定秦朝失民心的呢?他论述的有道理吗?
第三点原因是民心尽失。秦王朝的灭亡可以说是民心尽失啊,这个民心尽失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贾谊在《过秦论》中他做的一个比较,他做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比较。他先拿秦国与六国比,六国那么强大,最后秦国是轻而易举地把他们给收拾了,收拾得非常利索。他又拿六国和陈胜比,这么一比的话,陈胜啥也不是,陈胜军队的将领不如六国的将领,你看六国的军事将领有廉颇、有赵奢,有多少名将啊,陈胜手里有什么有名的将领?然后他拿谋士来说,六国有多少谋士?陈胜手下有什么谋士呢?拿武器装备来说,陈胜的装备远不如六国军队的装备;拿军队的素质来说,陈胜领的是那八百个起义的新兵,比起六国训练有素的上百万的军队,陈胜的军队也不如。那就是陈胜样样比不过六国。最后是拿陈胜跟秦朝比,结果陈胜一起义把秦朝给灭了。秦国灭了六国那就是秦国比六国强得多,而六国又比陈胜强得多,到最后呢?这个最弱的陈胜又把秦朝给灭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在秦朝、六国、陈胜三者间,最弱的是陈胜,但最后还是陈胜灭了强秦。贾谊在《过秦论》中专门给陈胜写了一大段话,说陈胜是个什么人呢?说“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陈胜地位低下,才能连个中等水平都达不到,别说顶尖啦,财富更无从谈起。实际上我们替贾谊做一个总结,陈胜叫六无之人,什么叫六无?无才(能)、无德、无地位、无财(富)、无名、无依靠!合起来,陈胜就是什么都没有。但是陈胜最后把秦朝给灭了!为什么呢?其实贾谊讲了一个道理,六国面对的秦国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秦国,而陈胜面对的秦朝是一个人心尽失的秦王朝。所以你别看陈胜什么都没有,就象贾谊刚才说的那句话,什么氓隶之人,什么迁徙之徒,什么叫瓮牖绳枢之子等等。就说陈胜家里的那个房子没有窗户,是挖了一个洞,塞上一个大水缸,没有底的水缸那就是他家的窗户。陈胜家的门没有门轴,是用一根草绳吊了一个门板,那就是陈胜家的门,这就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就是世世代代给人家当雇工的,迁徙之徒就是去当兵的。才能不及中人,连个中等水平都达不到。没有仲尼、墨翟之贤,仲尼是孔子,墨翟是墨子。他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才能,没有陶朱、猗伅之富有。陶朱、猗顿是古代的大富商。陶朱公就是我们过去讲过的范蠡。说陈胜这个人什么都不是,但是这个人蹑足于行伍之中,崛起于阡陌之间,他竟然从一个当兵的行伍出身最后成了气候,就是因为陈胜面对的是一个民心尽失的秦朝。陈胜一起义,全天下的老百姓都响应。而且陈胜起义的时候讲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叫“天下苦秦久矣”。这句话在《史记》中出现过四次:第一次是陈胜起义的时候说的;第二次是刘邦起兵的时候给沛县城中写的信,信中说“天下苦秦久也”;第三次是刘邦在臭骂那个郦食其的时候说的;第四次是陈胜派到赵国的一个大将说的。“天下苦秦久也”这六个字大家可不要轻易放过,什么叫天下?天下不是一群人,而是整个天下的人。什么叫苦秦?就是受秦之苦。什么叫久矣?就是长时间。这六个字揭示了一个道理,就是整个天下的老百姓受秦之苦时间太久了!人人都对秦朝怀有切齿之恨,只要有一个火星,它就会引发一个连环大爆炸。但这不是一个恐怖事件,这是一个反秦大起义的洪流。因此我们认为贾谊讲的这个民心尽失的话是完全有道理的。
'画外音' 据统计,《史记》中汉朝人总结秦朝教训的有八十一处,其中指责秦始皇实行暴政就有六十七次,所以汉儒普遍认为秦始皇不施仁义,最终导致民心尽失。可是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对于种种弊端,秦始皇的大臣们看不出来吗?所以贾谊在《过秦论》中明确指出,大臣失语也是秦朝速亡的重要原因。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大臣们集体失语了呢?大臣们失语与秦朝速亡究竟有怎么样的关系呢?秦朝速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最后一点,关于大臣的失语。大臣们的集体失语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贾谊这一点讲得非常准确。我们为什么要说大臣们的失语呢?因为我觉得秦始皇很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创立了皇帝制度,这样一种政治制度创立以后,它有没有生命力,看什么呢?看这个制度本身它有没有一种自我修复的能力。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如果说它是比较完善的,就一定有一种自我修复的能力。这种自我修复能力就是决定当一个人犯错误的时候,这个制度可以纠正它。在皇帝制度之下来纠正帝国败政的途径有哪几种呢?第一,皇帝罪己,皇帝下罪己诏检讨自己的错误。这可以挽救一个王朝的败政,比如像汉武帝就这样做了。第二,大臣劝谏,大臣们看见皇帝做错了,就向皇帝提出意见,皇帝改了,这也可以挽救一个王朝的败政。第三,易代易人,就是改朝换代把这个皇帝给换了。这个易代易人在中国历史上是最难做到的了。大家知道,皇帝是典型的终身制,他都是到死才交权,没有说活着就交权的,这个很少。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