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康熙大帝-第1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险恶,令人寒心哪!他如今已是爪牙锋利,羽翼丰满,盘根错节,一呼百应了。阴险如此,朕怎能不触目惊心呢。老四,你素来诚实孝顺,朕很喜欢你这一点。可是,你办事过于刚强,不避仇冤,这一点可不如老八呀!”胤祯含泪答道:“父皇放心,儿臣记下了。我能改。”康熙挣扎着坐起身来,招呼把马齐叫到炕边,有气无力地说::“朕的身子越来越不行了,很多事顾不过来。这些天朕常想,说不定有一天,有人会称兵宫闹,逼着朕让位。朕料想,他们拥立的新皇帝,必然是老八。所以朕不能不做点防备。京师的驻军和各省的总督、将军们,都要调换一下。京师嘛,调兵不调官;外省则调官不调兵。马齐,你拟个条陈来,让朕再斟酌一下。”马齐连忙答应一声:“扎。奴才遵旨办理。不过,适才主子说的,似乎太严重了。八阿哥有不是,但奴才以为他还不至于称兵作乱。”康熙一阵冷笑:“嘿嘿……你们不要太天真了。老八这人,阴险的程度比胤礽大着百倍。我告诉你们,真有那一天的话,你们也不要当什么忠臣孝子,朕也不会去当那受人摆布的太上皇。朕将仰药自裁,含笑而死,去见列祖列宗去。”康熙说到这里,早已泣不成声了。众人连忙又是一阵劝说,好不容易才使这位老皇上的心境平静了下来。就在这时,侍卫张五哥走进来请旨,说三阿哥胤祉带着所有的皇子,递牌子要进宫请安,十四阿哥也要求进宫请罪。康熙皱着眉头说:“让他们跪着吧,朕一个也不见!”方苞微笑着上来劝道:“万岁,父子之间有什么大不了的冤仇呢。让他们进来,教训一番也就是了。”康熙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说:“唉,方苞啊!依你,叫他们来吧。”老三胤祉带着兄弟们来了,齐齐刷刷地跪了一地。有请安的,有谢罪的,有劝解的,有安慰的。老十四哭得一把鼻子一把泪,说自己粗鲁无知,犯了混,气着了父皇,求父皇重重治罪。康熙心中虽然清楚,这些都不过是来做样子的,可是,他们毕竟还是自己的儿子啊!他老泪纵横地挣扎起来,苦口婆心地从古讲到今,从孝道讲到臣道,从百姓讲到社稷,说得嘴干舌燥。可是,这些儿子们又有几个听得进去呢。康熙最后说:“朕心意已决,不再册立太子了。将来,谁是江山的继承人,你们等着听朕的遗诏吧。”这句话,趴在地上的儿子们全听清了。他们在心里惦算着,老人家这关子,卖的可真够大的了。听遗诏,谁知道您的遗诏在何年何月才能发布呢!
  四爷胤祯不在这群皇子中间。他正在外屋和太医切磋药方呢。可是,父皇的话,他却听见了。今天老八、老十四受到严厉训斥的事,使他更清楚地意识到,邬先生的话,确实是至理名言。“逐是不逐”。老八、老十四要争、要抢,落了个什么下场呢?回想今天,自己几次受到父皇的夸奖,他更觉得“不逐是逐”的重要,他的信心,似乎是更坚定了。
  胤祯的想法没错儿,这事也真让邬思明给说着了。逐鹿中原。争夺皇位确实是大有学问、大有文章的。光有野心,会耍计谋,没有高瞻远瞩的气魄,没有安如泰山的沉稳还真不行!就拿太子两次被废的事说吧。第一次,皇上废了太子,老大跃跃欲试,锋芒毕露,结果被囚禁了。老三心机算尽,派门下谋士四处活动,遭到了训斥。老八呢,见众大臣一致推荐自己,利令智昏,差一点被锁拿问罪。只有四爷胤祯得了个“孝顺儿子”的美名。第二次太子被废,老八别出心裁,装病在家,后来,又千方百计地试探皇上的心意,机关算尽,还是没有好下场。这正好应了邬思明的活,“逐是不逐”。你追得越上劲儿,出尖儿了,就有人掐。可是,那位冒犯了皇上的十四爷,刚才还气势汹汹地故意气皇上,一会儿功夫,怎么又痛哭流涕地请罪来了呢?朋友!你可能还记得,第一次废太子时,八阿哥遭到了严厉申斥,也是这位十四爷,在皇上面前放胆直言,气得皇上要拔剑杀他。这次他又故伎重演,还是差点被父皇杀了,他怎么不接受教训呢?这位十四爷心眼多着呢!他早看透了,父皇康熙一生精明要强,老人家最看不上的,是奴颜卑膝、俯首帖耳的窝囊废;最恨的,是言行不一、两面三刀的阴谋家;最喜欢的,是敢说敢当、敢做敢为的大丈夫;最疼爱的,是豪爽正直、舍身取义的血性男儿。在老八两次倒霉的时候,老十四敢于挺身而出,冒着杀头的危险替八哥说话,这本身既显出了自己天不怕、地不怕的本色,也是出自兄弟手足的骨肉至情。他心里很清楚,康熙再恼、再恨,也不会真杀他的。可是,这一回,他的目的和上次不同了。他既要保八哥,气皇上,还要给自己留条后路。现在,老大、老二、老三、老八、老十三全倒了,能在父皇面前说上话的,只有四哥他们俩了。自己执掌兵部,军权在握,一旦边疆有事,就能统领十万大军。到那时,凭他的文才武略,抢个皇位,还不是易如反掌吗?所以,这次他保八哥是做样子的。眼下,八哥在朝中势力最大,自己又是阿哥党的人,不能对八哥见死不救。他气皇上倒是真心。老人家早一天死,我就能早一天登基。可是,老十四也不傻,眼下,皇上还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真把老人家惹恼了,一道旨意下来,也给他来个“高墙圈禁”,那不全完了吗?所以,跑出宫门,躲过那一剑之后,他立刻又变了副嘴脸,诚惶诚恐地进宫,痛哭流涕地请罪,果然,再一次地得到了老皇上的宽恕。老十四的心也放下了。
  现在好了,皇上放鹿中原,任皇子们去追逐,越是追得急的,越是倒霉得快。到如今,能稳稳当当办事的,只剩下老四、老十四这一母同胞的哥俩了。吏部、刑部、户部等这一大摊子民政上的事,由老四管着。军事、河运,则由老十四管着。哥俩标着劲儿地干,都想落个好名声。这一来,康熙皇上省心了,朝廷上下也平静了。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康熙五十六年的夏天了。
  京城的事平静了,边疆的事却越闹越大。西蒙古的阿拉布坦部落和西藏之间的摩擦愈演愈烈。这中间,有政治上的原因,也有宗教上的纠葛。阿拉布坦率军长驱直入,攻进了拉萨城,杀了藏王,囚禁了达赖喇嘛。这一下,事儿闹大了,康熙皇上不能不管了,便派了两支军马分兵进剿。哪知,这些带兵的将军,多少年没打过仗了,既不懂兵法战阵,也不熟山川形势,中了阿拉布坦的诱敌深入之计,被困在喀喇乌苏河岸。内无粮草,外无援军,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六万大军,竟然全军覆没了!
  紧急军报传到北京,举朝皆惊。这是康熙即位五十七年来从没有过的大败仗。皇上知道了该怎么说呢?新任兵部尚书鄂尔泰不敢擅自处理,也不敢有片刻耽搁,揣了这份告急奏章,飞马去畅春园见驾。可是,他来得不是时候,被门口的太监挡驾了:“大人请稍候,皇上正在进午膳呢。”鄂尔泰急了:“哟,那可不行。我这儿有十万火急的事,要立刻奏明皇上。”鄂尔泰知道这些太监的毛病,一边说,一边摸腰包。却不料,今个出门儿太急,竟没带银子。他只好苦苦央求::“公公,我是兵部尚书,确实有急事得立刻叩见皇上。请公公通融一下,赶明儿,下官有点敬意拿来给公公道乏。”那太监一听,嗬,嘴上说得倒甜,孝敬银子却明天才能给呢。得了吧,赶明儿我还不一定见着你呢。他把脸一仰::“哦,原来是兵部尚书大人,失敬了。不过,您是兵部尚书,我可不是兵部的司官。您手中权力再大,也管不住这畅春园。明说吧,就是亲王来了,在皇上用膳的时候,也得在外面候着,这是规矩!”巧了!这太监的话还没落音,一乘杏黄大轿来到了园门口。轿帘一掀,四爷胤祯下了大轿。他听到这边吵吵闹闹的,便倒背着手走过来问道:“你们这是吵什么呀?”兵部尚书鄂尔泰见救星来了,连忙赶过来请安,顺手把那封告急文书呈了上去说:“四爷请看,这事儿能耽误吗?他们却不让我进去见驾。”老四接过来一看,脸都变色了。他正要发作,那个太监精明,也赶紧过来请安了:“四爷明鉴,内务府前几天传下话来,说皇上年事已高,龙体欠安。在皇上睡觉或者用膳的时候,任谁都不准进见。奴才不敢做主,就是四爷您老,恐怕也得在这里等一会儿……”四爷阴沉着脸打断了太监的啰嗦:“哦?有这事儿吗?你是新来的吧,老家是哪里人哪,叫什么名字?”“回四爷,奴才是新补进来的,保定人,叫秦狗儿。”四爷微微一笑又问:“嗯,你原来就姓秦叫秦狗吗?”“回四爷,小的在家里姓胡……”这太监一句话尚未说完,四爷已经抡起胳膊,“叭”的一耳光打在他的脸上:“混账奴才,知道皇上为什么要让你改姓秦吗?竖起你的狗耳朵来听爷告诉你。皇上因为你们这些太监,最爱狗仗人势,作威作福,所以,从康熙五十二年起,凡入宫的太监,只准姓三个姓:秦、赵、高。你知道秦桧和赵高吗?就是那三个字。你知道狗是哪一等的奴才吗?所以你只配叫秦狗儿。今儿个,你连我四爷也敢拦阻,我赏你一巴掌,让你长点见识。来人,即刻带鄂尔泰大人去见皇上。他有军情急报,一刻也不能耽搁。”鄂尔泰进去了,可四爷却没走。他看看趴在地下不住磕头的秦狗儿,冷笑着从怀里掏出一张五十两的银票甩了过去:“秦狗儿,你今天冒犯了四爷,我就责打你,教训你。可是,你是按内务府的条令办事,不管怎么说,还是知道规矩,忠心办差的,所以四爷又要赏你。爷再教给你一样本事,在这儿当差,不打勤的,不打懒的,却专打没长眼的。你好好想想吧。”说完,袍袖一甩,大步走进去了。秦狗儿挨了打又得了赏,简直糊涂了:这位四爷,到底是什么脾气呢?
  什么脾气?老脾气。说随便点儿,是赏罚分明,说严肃点儿,是恩威并用。自从那年听了邬思明的劝说,四爷是处处谨慎了。他不改自己“冷面王”的形象,下边的人也照样怕他,对他不敢有一点冒犯。可是,这位四爷也悄悄地改了一点,注意收买人心了。只要下边有一点长处,哪怕只干了一件好事呢,他就立刻重赏。像刚才对秦狗儿的处置吧,打了,骂了,训了,可一撒手就是五十两的赏银。五十两,三品京官半年的俸禄啊!秦狗儿能不傻眼吗?往后,他见了四爷,还敢不俯首听命吗?
  此刻,胤祯走在园子里,见不少小太监都手执长竿,围着林子转圈。他停下来一看,哦,原来是在粘知了。他不觉心中一阵感慨,谁说当皇上不好?外边热得人汗流浃背,这园子里却是冷风习习。为了让皇上能清清静静地睡午觉,知了都不许它叫。胤祯这么想着,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澹宁居了。
  总管太监李德全连忙迎上来见礼:“四爷您老吉祥。刚才皇上和大臣们议事时还夸您哪!说您办事认真,识大体,顾大局。”胤祯心中暗笑。嗯,前几天我给你李德全那二百两银子,看来没白花:“哦,多谢李公公照应。”李德全一边赔笑,一边打起了帘子:“四爷,您请进。”胤祯进来时,见桌上御膳还没有撤下去。显然,是鄂尔泰带来的那份军情急报,使皇上没心思吃饭了,上书房大臣张廷玉、马齐,还有方苞,都侍候在皇上身边。兵部尚书鄂尔泰则跪在地上。胤祯见了礼也退下来站在一边。他偷眼向上瞟了一下,见康熙的面色平静,虽然没有笑容,但也没有一点惊慌失措的样子。嗯,父皇果然是久经沧海,处变不惊啊。这一点,得学!
  康熙一边沉思,一边说话了:“咱们派去的将军不是废物啊。当年,朕西征时,他们都跟着朕打过仗,怎么一下子败得这么惨呢?鄂尔泰,你是兵部尚书,联想先听听你的看法。”鄂尔泰磕了个头说:“回圣上,臣以为此次失利原因很多。其一,是天下升平已经二十多年,八旗兵,绿营兵也换了几茬儿了,虽然终日操练,但毕竟没有真刀实枪地打过仗,没有实战的经验。其二,统率军兵之人,虽然当年曾随主子西征,但那时候他们不过是一些营哨、管带之类的下级军官,只知道听命行事,冲锋陷阵。这些年,他们的官越做越大,当了将军,可是无仗可打,得不到历练,不懂兵法,不知战阵,更不懂得保护粮道,以致孤军深入,遭此惨败。而阿拉布坦的西蒙古兵,却一直在寻衅闹事地打了这么多年的仗了。”康熙默默地点了点头:“嗯,你说得对,这个兵部尚书也算你没白当。那么,依你看,如今当何以处置呢?”
  四十二 定边乱选将解近忧 出考题用计防隐患
  前方军事失利,兵部尚书鄂尔泰来畅春园见皇上,陈述了这次失败的原因。康熙觉得,鄂尔泰的头脑还算清醒。便又问:“依你之见,眼下当如何处置呢?”这一问,鄂尔泰不敢回答了。他心里很明白,怎么处置,除了派兵出征,还有别的办法吗?但一说出征,头一条就是选将。选对了,打了胜仗还好说。万一选不准,再打一次败仗可怎么交代呢?这举荐人才不当的罪名,我又怎能担得起呢?可是,皇上问了,他又不敢不回答呀,吭哧了半天,才模棱两可地说:“圣上请恕奴才昏聩。奴才刚刚接了兵部的差使,对下边的军力和将佐的情形不大熟悉,不敢妄言。”听了这话,康熙没有生气。如今国家的军力,他能不清楚吗?老一辈的大将,如图海、周培公、飞扬古等等,早已去世了。剩下的几个,像狼瞫、武丹等人也都已年迈。年轻的、可以担此重任的确实不好找啊!与蒙古人打仗不同于在内地剿匪,茫茫草原,沙漠瀚海,这仗不好打呀。万一用人不当,失败事小,朝廷的体面也输不起呀。他叹了口气,沉重地说:“唉!想朕八岁登基,十五岁擒鳌拜,十九岁平三藩,三十二岁收复台湾,加上三次御驾亲临西征蒙古,一生中,大大小小,亲临战阵七十余次,从没有吃过亏。想不到说老就老,精力不济了,竟连一个小小的阿拉布坦都制服不了,连一个能用的将军都选不出来。可悲呀,可叹!”国家发生大事,臣子拿不出办法,让皇上如此忧愁,这臣子是怎么当的呢?所以说:主优即是臣辱。众人听康熙说得动情,“扑通”一下全跪下了。这里面,只有一个人比较超脱,也便于说话,那就是方苞。他想了想说:“皇上,请不必过于伤神。臣方苞虽然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但臣却知道,兵是带出来的,将是打出来的。靖西将军岳仲麒、四川巡抚年羹尧,都是骁勇善战的猛将。现在缺的是一位统率三军的元帅。既然在武将之中一时选不到合适的人,何不在众位阿哥中选一位,坐镇中军,代天行事,既可以有调动全国兵力之权,又能显示皇子代君父出征的威严。想那阿拉布坦,不过是个胸无大志的跳梁小丑,论兵力、财力,论粮草、供应,都与我天朝无法相比。臣以为不必立刻和他交手,只要我大兵压境,盛陈军威,相持一段,阿拉布坦将不战而自退。”四阿哥胤祯早就在心里盘算这件事了。按说,十三弟自幼苦练武艺,熟读兵法,他来接这差事最为合适。可是,老十三还在圈禁之中,胤祯摸不透父皇的心思,不敢贸然举荐。如果不用十三弟,那么,现成的就有一位老十四在这儿放着。他管着兵部,又有和老十三差不多的长处,让他带兵出征,顺理成章。但老十四一旦兵权在握,可不是个好对付的人哪!想到这儿,老四下了决心,他抢前一步跪下奏道:“皇阿玛,儿臣胤祯请旨,愿代父皇出征。儿臣虽不知兵,但方先生刚才所说的办法,儿臣能做到。请皇阿玛放心,有儿臣坐镇西疆,定让父皇安枕高卧。”康熙没有即刻回答,沉思了好大一会儿才说:“老四,起来吧。你有这份忠心,朕感到欣慰。唉,你小的时候,喜怒无常,在阿哥们中并不出色。长大以后,读书养性,进益很快,刚毅之性没丢,却沉稳老练多了。你办事,朕还是放心的。可是,朕不能放你去带兵。这些年,你把户部、刑部、吏部的事,办得很有起色。熟悉民政,成了你的长处。朕怎能让你弃长就短,再去带兵呢?再说,你走了,谁能代替了你呢?”胤祯听了这话,心中十分激动,皇上对我的评价是越来越高了。这样的考语,老人家对哪个阿哥说过呀!他连忙趁机回奏道:“阿玛如此夸奖,儿子不敢承受。不过,既然阿玛说儿臣那喜怒无常的毛病已经改了,儿臣斗胆,请皇阿玛免记这句考语吧。”康熙又疼爱。又轻松地笑了:“哈哈哈……胤祯哪,你怎么也学乖了。好,依你。李德全,刚才朕说四阿哥喜怒无常的那句话,不要记档。”李德全连忙答应:“扎,奴才明白。”康熙平静地说:“好,咱们还说正题。方苞适才所言,甚合朕意。阿哥之中,能替朕统率三军的,只有老十三、老十四两人。老十三不必说了,就让老十四去吧。不过,朕还要再想想,你们暂时不要让老十四知道了。”话刚说到这儿,新任的礼部尚书尤明堂来了。这些年,他忽然升官,忽然降职,着实折腾了一阵子。亏得四爷待他一如既往,这才提拔到礼部尚书的职位上来,他今儿请见皇上,是因为科举考试的日期临近,来请皇上出考题的。康熙一听就笑了:“好好好,正说着军事,你又来让朕出文题。嗯——出个'放太甲于桐宫'吧。这个题目冷僻一点,难为一下那些只会抄袭八股的举子也好。尤明堂,你要叮嘱北闱和南闱的主考官们,如果他们胆敢营私舞弊,闹出了科场丑闻,朕可就要让四阿哥去办他们了。”尤明堂答应着下去了。康熙看着胤祯又说:“老四啊,现在老三在忙着编书,你是外边阿哥中年纪最大的了。朕想让你把内务府的事儿也管起来。你不要怕麻烦。这不光是为朕分忧,也是关系着朝廷和紫禁城安宁的大事啊!”从刚才皇上向尤明堂说的话里,胤祯已经听出来了,老人家对自己是绝对信任的。此刻,皇上又亲口把内务府交给他管,他简直高兴坏了。接管了内务府,皇宫警卫,太监内侍,甚至皇亲国戚家中的奴仆,八旗子弟,就全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了。这是皇上多大的信任啊!他连忙跪下磕头:“谢皇阿玛重托。儿臣定当勉力为之,为君父分忧。”“嗯,好了,朕今天太累了,你们全下去吧。”众人都施礼拜辞了,可是方苞却没走。康熙看看他那欲言又止的样子,笑了笑说:“方先生,你好像有什么心事,坐下来说吧。”方苞凑近康熙坐下,四边看了一下,见没有太监、宫女,才悄声说:“万岁,臣不明白,为什么今年的文科考试,万岁要出'放太甲于桐宫'这个题目呢?”康熙深沉地一笑,没有回答,却仰着脸,望着房顶出神。封建时代的科举,考的是八股文,题目也大多来自《四书》。这“放太甲于桐宫”里,还有个小故事呢。说的是当初商王太甲无道,被宰相伊尹放逐到桐宫去闭门思过。三年之后,太甲改正了错误,伊尹又把他迎接回来,重新当了帝王。康熙出这个题目,自有一番深意。方苞在康熙向尤明堂说这个题目时,就敏锐地觉察到,这道题,似乎与废了的太子有关。现在,太子关了七年了,皇上是不是要放出点风,看看下边的动静,然后,照伊尹的办法,重新立胤礽为太子呢?刚才,当着众人的面,这话方苞不敢出口,现在问了,康熙又不回答,方苞可有点沉不住气了。他说:“皇上恕臣直言,是不是皇上有意于二阿哥呢?”康熙斩钉截铁地回答:“绝无此意!朕已下旨,凡有说胤初已经改过,应该复位的,杀无赦。言犹在耳,岂能更改。”方苞小心地说:“皇上虽如此说,但据臣愚见,这个题目很容易引起下边的猜测,以为皇上又要赦免二阿哥了。万一出了这样的事,恐怕对朝局不利,请皇上慎思。”康熙纵声大笑:“哈哈……方苞啊方苞,你真是个书呆子。你以为朕没想到这一点吗?你以为朕对臣子们的心,一点都摸不透吗?你是朕的朋友,朕实话告诉你吧,朕这是有意要把水搅混,以便于察忠辨奸,你懂吗?”别看方苞学贯古今,见多识广,康熙这话还真把他说懵了:“圣上,臣、臣愚钝不化,不解圣意,恳求圣上明示。”康熙神色严峻地说:“唉,朕老了,你方苞也不年轻。既然你是朕的朋友,朕今天就向你敞开胸怀,说说心里话,但你绝对不许说出去。”“陛下请放心,方苞对圣上绝无二心。”“好,朕信得过你。咱们先从朝政说起。别看臣子们每天在朕的面前说的全是好听的话,全是颂扬圣德的话,什么天下升平啊,百姓拥戴呀,什么千古英主,熙朝盛世啊,其实都是官样文章。朕心里清楚得很,放在二十年前,这些话一点也不过分,可是,现在不能这样说了。国家升平日久,弊端已经显露,而且到了不能忍受的程度了。第一是吏治腐败,几乎是无官不贪。第二是结党营私,门户众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方有难,八方呼应。盘根错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