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康熙大帝-第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士奇的话果然不差,二人来到西苑,早有一大帮六部官员迎了上来,一个个低眉顺眼“明中堂”、“高相”的叫得亲热。高士奇不愿和他们瞎掺和,便拉过一个人来,悄声问道:“你叫宋文远,是刑部的员外郎,我们曾见过一面,我记得不错吧。”那个叫宋文远的人,见高士奇和他主动说话,简直是受宠若惊,连忙躬身回答:“中堂好记性,下官正是宋文远。”“哦,我想问问你,刘芳兰和胡家的那场官司,不知刑部如何判了?这件事,你们可得秉公处置啊!”“是,是,回中堂的话,这案还没结呢。刘家和胡家原来是订了亲的。胡家的老爷子是个道学先生,儿子得了痨病,他不肯退婚,硬要芳兰姑娘过门冲喜。如今他儿子已经死了,还要芳兰去和他死了的儿子结鬼亲。刘家不知仗了谁的势力,非要退亲不行。胡老爷子几次到顺天府告状,又被挡了回去,一气之下,也一命呜呼了……”高士奇冷笑一声:“哼,实话告诉你,刘芳兰的后台就是在下。你们也不想想,为什么要逼着一个黄花闺女去跳火坑,过那终生不见天日的苦日子。你也饱读诗书,通晓大礼,这样做,合乎圣人之言、仁恕之道吗?”宋文远当了多年京官了,一听这话就明白了:“咳,高爷教训得是,谁说不是这个理呢!可怜他们,自己儿子死了,还要拉上个大活人去垫背,真是没有天理了。其实,这案子早就该了结了,可是,我们堂官说,这事,干系名教,又牵涉朝廷大员——咳,咳,想必就是高爷您了——怕人说闲话,所以迟迟未作处理。”宋文远说着,偷眼瞅了一眼高士奇,见他神色冷峻,连忙改口:“哎,这样吧,反正胡家的儿子、老爷子都死了,案子又没正经的苦主,只是几个族人哄着闹事。他们为的不就是几个钱吗,只要安置好这帮王公蛋,谁还敢再来出头告状?”“那,改天我派人把钱给你送去。”“哎,中堂说这话就见外了。您老在圣上身边办事,日理万机,用得着为这点小事儿操心吗?明儿个,我就把这事儿办好。完了,我亲自到府上去送信,顺便给大人请安。”“嗯,这就好,你倒很知趣,就这么办吧。”宋文远正要接话,却见六宫都太监张万强从里边出来,当门而立,高声喊道:“圣驾已临团殿,众臣工及博学鸿儒依次施礼晋见!”高士奇和宋文远不敢怠慢,随着众人,走进殿内。这次皇上亲设御宴,招待鸿儒和百官,规模之宏大,宴席之丰盛,确是空前的。但,御驾亲临,居中高坐,下边的人,谁敢放肆啊。眼看着山珍海味,美酒佳肴,却不敢轻易动筷子,不过是随着皇上的动作,虚以应景而已。
  康熙看出大家都局促不安,笑着说:“哎,今日咱们君臣同乐,何必这样拘谨呢。这样吧,今日面对西苑景色,美酒佳肴,不可无诗,大家愿意吃呢,尽管放开量地尽情吃喝,愿意吟诗作赋的,也可以随便走走看看,思索佳句,写出来呈给朕亲自阅看。凡是写得好,朕一概有赏!”康熙此言一出,众人顿时活跃起来了,此时此地,谁不想用绝妙的诗句,耸动天听,压倒众人啊。一时间,有的人品着美酒,苦思冥想,有的离席而去,凭栏构思。康熙却传旨把施愚山叫到跟前:“施老先生,这是上次体仁阁赐宴时,我要过来看的文稿。唉,蒲松龄是个飘零才子,诗文都很好,只是怨气大重,不是作官长寿之人。你瞧他还不到五十岁嘛,怎么就写出了'欲骚白头问渺冥,可许寄舟上灵台'这佯的句子,太颓丧了。不过,他写的聊斋,虽是前朝故事,于今世治道还是有用的。”在一旁的熊赐履听了,心里不禁一沉:嗯,一个皇帝,肯这样地看人待人用人,国家哪有个治不好的?记得康熙常说,驾驭群臣之道,在于使君子和小人各得其所,既防君子受到诬陷,又要用小人之才。这几年熊赐履周旋于索、明两党争斗之中,又兼着太子的师傅,所以受的挤兑也就不少。熊赐履心里明白,若不是康熙绝对信任自己的忠诚,仅就平“三藩”他不赞同,也早被明珠他们挤垮了……现在,索额图上表,要求退出上书房,显然是为了避开权重之疑,康熙究竟批准不批准呢?几日前索额图连上奏章,弹劾了几个封疆大吏,又调换了几个部院大臣,其中正人、小人都有。康熙是本本照允,言听计从。可见圣眷隆重得很呢。可是,索额图却偏偏在这个时候上表请长假,是为什么呢?……正胡思乱想,却听康熙对施愚山说:“蒲松龄是你的门生,你可以君子立命之说抚慰他一下。另外,再修一封书信给山东巡抚老于成龙,要他关照此人。信中,说明这是朕的意思,不然的话,于成龙可不是善人,要动本参你的。”高士奇一直在康熙身后凭栏眺望海淀。他听到了消息说朝中已有人参劾他投机钻营,并无实学。所以,今儿个他憋足了劲,定要吟出盖压群贤的诗。正在搜索枯肠,却被康熙一转脸瞧见了:“哈哈,高士奇,你正在琢磨诗句吗?朕今儿不许你出风头,另有差使给你!”“瞧主子说的,眼前有这么多才干硕儒,凭奴才这点才思,想出风头也没指望,主子有什么旨意,是不是奴才帮着看诗评卷?”“品评诗的优劣,朕自信还有点眼力!朕要你立即进宫,去给苏麻喇姑看病。你知道的,朕有个启蒙老师叫伍次友,如今也是出家人了。”高士奇见康熙如此动情,心中暗自惊讶,忙答道:“是,奴才见过伍先生。伍先生人品端方,学术纯正,曾辅主子习学圣道,后来——”“你知道就好,不必多说了。他出家为僧的缘故也非三言两语能讲得清的。说到根儿上,还是为了朕幼时的侍女苏麻喇姑,如今也出了家改名叫慧真,在宫内带发修行。朕听明珠说你颇懂医道,想叫你去诊视一下。唉,朕从小儿亲近最多的宫人,一个是魏东亭的母亲,再一个就是她。如今孙姆姆去了南京,苏麻喇姑又病得这样,万一有个好歹,可怎么办呢?”康熙说着,眼圈红了,嗓音也有些哽咽。
  高士奇连忙上前劝慰:“主子吩咐,奴才敢不尽心?但是奴才在医道上的本事平常得很,不敢在主子面前夸口。”“唉,只要你能尽心就好,快去吧。传旨武丹,叫他带你进钟粹宫。”高士奇便匆匆退出团殿外的龙亭,来寻武丹。
  告辞了皇上,高士奇和武丹二人各骑一匹红鬃烈马,从西华门进了大内,至隆宗门下马,沿着永巷直趋钟粹宫小佛堂。一进这佛殿精舍,高士奇还不觉怎么,可武丹早愣住了:康熙八年前武丹护卫康熙在宫外读书,几乎天天和苏麻喇姑见面。那时她是怎样的光采照人,怎样的伶牙俐齿,机敏干练啊!自从康熙二十年腊月二十三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在养心殿最后一次见到苏麻喇姑,至今不过六年,想不到这位刚满三十四岁的女子已是满头白发如银了!武丹猛然见她熬煎成这样,这个杀人如麻、铁石心肠的粗汉子情不自禁地打了一个寒战,突然一蹲身,抱头失声哭泣起来。
  苏麻喇姑半躺在精舍角落的榻上,高士奇的问安声,武丹的哭泣声她都听得清清楚楚,却无心去想,也无力去说。她已经没有欢乐,也没有哀伤了,甚至连对往事的回忆也没有了。只用那明亮的眼睛望着窗外的天空,听着一声声哀鸿的鸣叫。
  高士奇没有武丹那种感受。他只觉得从西苑花团锦簇般的欢乐中一下子跌到如此深沉幽静的环境里,心里有点发疹。看见苏麻喇姑转着眼瞧自己,连忙上前笑着说:“慧真大师,皇上因知学生颇精医道,特命前来为您诊视……”苏麻喇姑跟随皇上左右那么多年,可算是见多识广,却还没听医生自称“颇精”医道的。眼波闪动一下,盯视着高士奇,声气微弱地说道:“既然如此,你就诊脉吧……不过,我如今已是大限将至,恐怕你也无能为力,佛祖要召我去了!世间的一切繁华,都如过眼烟云……我要……去了……”高士奇听着她清晰的话音,没有言语,坐在椅上闭目诊脉,足有半顿饭光景,忽然开目笑道:“大师,你知道我是谁吗?”苏麻喇姑认真打量高士奇一眼,摇了摇头。武丹却感到奇怪了:郎中诊病,对症下药就是,要人家知道自己“是谁”干什么?
  高士奇松开把脉的手:“我姓高名士奇,虽不是华陀、张仲景转世,可是对治好您的病却有十分的把握!”苏麻喇姑听他如此吹牛,只是不置可否地微微一笑。
  高士奇高傲地仰起了脸,冷冰冰地说道:“我先说症候,若不准不实,高士奇即刻扫地出门,永不再替别人看病。观大师的脉象,主饮食不振,见食生厌,肝火上浮,以至中元气损,眩晕如坐舟中,长夜不眠亦无所思,静观月升星落。四肢百骸不能自主,行坐无力,卧则安然。我说得对吗?”高士奇说的这些症候以前来瞧病的太医们也都说了,并不出奇,不过,却没有人能断她“不眠亦无所思,静观月升星落”,苏麻喇姑不禁闭了一下眼睛。
  高士奇一撩前襟站起身来,略带得意地背着手来回踱起方步,一条乌亮的大辫子一摆一摆,显得十分潇洒。武丹眨着眼,奇怪地看着这位新贵,却听高士奇侃侃而言,“大师本来没有病。您乃出家之人,精通内典,必知无思、无欲、无求乃佛门修行无上菩提境界——说白了,这是您十年修行的一种进益,好比举人中了进士,能算是病吗?恕高某直言,您毕竟功底太浅,俗念未退,还没有勘破三界,得了这种'见功自疑'的病症,令人叹息呀!”苏麻喇姑忍不住开口问道:“你说的是何种境界,我又因何而自疑呢?”高士奇爽朗地笑道:“哈哈,我乃据医道和佛理推算而来。大师皈佛静修,本已进入幻空之境,却误以为自己体质衰弱已极,寿命不长。畏夜路寒,惧渺冥途长,因而心火命门下衰。嗯、据我判断你当年曾中夜咯血,如今已无此症,是不是?您笑了。我从不误人,这是您沾了素食和黄连的光!”苏麻喇姑大吃一惊,动了一下,竟勉强支撑着坐了起来!武丹眼瞧着她脸上泛出血色,不禁瞠目结舌,这高士奇真是绝了!就是变戏法,也不能这么快呀!却听高士奇继续说:“黄连这味药乃世上最平常,却是最好的药。可惜大师不懂用药之道。若与罗卜、青芹相配,日日食用,大师何至于此?……若再杂以谷米、黄粱一同眼用,我保你半年之内复元如初!”“高先生,只怕未必吧?”高士奇却不答言,转身来至窗前,将一溜儿青纱窗统统支了起来。房子里阴沉、窒息的气氛霎时间一扫而尽。高士奇回头笑道:“大师,你看窗外秋高气爽,正是碧云天,黄花地,山染丹枫,水泛清波。此时,若徒步登山,扁舟泛流,其乐无穷。可是您终日足不出户,困坐愁城,守青灯,伴古佛,诵经文,阅内典,邪魔入内,竟成了这般症候。唉!可惜呀!”苏麻喇姑随着高士奇的娓娓描述,想着外头景致,不禁浮想联翩。过了好大一会儿,长长舒了一口气,很硬朗地点了点头,目光流动,精神也大有好转。
  高士奇的医道这么“神”吗?不是。他见过伍次友,进宫之后,又听了不少关于苏麻喇姑的议论。今天,一见这位慧真大师,就知道她害的是心病——既然不能与心上人结成良缘,这伴青灯守古佛的日子,到哪天才算到头呢,活着真不如早早死了好。常言说:心病还得心药医。高士奇一番高谈阔论,打开了苏麻喇姑心头的郁闷,她能不见精神吗?不过,高士奇知道,苏麻喇姑的天分极高,要见好就收。他不敢再说了:走到书案前提起笔来说:“大师的病不须用药。我写个方子,大师若肯采纳,我保您十年之内,黑发再现,红颜如初。”说着便走笔疾书。武丹凑近了瞧时,却是一首诗,忙拿过来递给苏麻喇姑,只见上边写道:养身摄珍过大千,无思无忧即佛仙。
  劝君还学六祖法,食菜常加二分盐!
  药引:出宫走走。
  苏麻喇姑看了,不禁“扑哧”一笑,“请教高先生,不知佛祖吃盐出于何典?”“哦!这事用不着查书。上个月在下随老佛爷去大觉寺进香,因为有点饿,偷吃一块供佛点心,竟是咸的!”话未说完,武丹已是捧腹大笑,苏麻喇姑也不禁露出难得的笑容。
  十八 谋统一将军赴前敌 图令名道台阻河工
  辞别了慧真大师,高士奇兴奋地拉着武丹回宫缴旨。进了养心殿垂花门,就看见太监李德全正侍候在门口,调弄锁在大笼子里的一只海东青猎鹰。高士奇问道:“小李子,皇上这会子在见谁?”李德全抬起头来,见是他们两位,忙打了个千儿,笑道:“哟,是高爷、武爷!主子这会儿正见水师提督施琅呢!要不,我先给您二位进去禀报一声儿?”这边儿正说着,康熙在里边已经看见了:“是高士奇吗,进来吧!”两人一先一后进来,却见熊赐履和明珠都坐在左首椅子上。右边一个官员,矮胖身材,方脸庞络腮胡子,眯缝着眼儿,高鼻梁,大约五十岁上下,满脸皱纹,正双手扶膝端坐着听康熙问话。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水师提督施琅。高士奇知道,前些日子为了尽早收复台湾,康熙曾密令施琅在微山湖、东平湖一带,悄悄地操练水军。这件事,朝中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对皇上重用施琅,更有不少人出来说长道短。听了这些闲话,施琅又伤心、又生气,向皇上递了一分请求停练水军的奏折。皇上看了很不痛快,这会儿,看施琅的神气,恐怕是正在挨训呢。
  康熙只看了高士奇一眼,接着对施琅道:“……为什么要停止操练?嗯!五十门炮不够用,叫制炮局再造二十门嘛!你的水军单在微山湖、东平湖练兵,是不中用的,这件事你想过没有?”施琅沉默了一下,说道:“回圣上,造炮的事臣早已照会户部,原来说好的六月交货,却一直拖到如今,臣也不知是什么缘故。眼下最要紧的是士气。圣上方才说的极是,湖上练兵和海上打仗是两回事,臣也曾调一标人马到烟台海上试过,竟有人临阵逃亡,也有的托人给父母妻子写遗嘱的……”康熙冷笑一声:“什么士气不振,只怕是官气不振。大约你又听到什么闲话了吧?朕不是说你,六部里人办事不出力、尽出难题,朕心里明明白白。满朝文武,主战的只有李光地、姚启圣等寥寥几人。如今索额图请了病假,有人便以为李光地也不得势了!你施琅心里恐怕也存着这个念头,觉得朕也变卦了,是不是?!”康熙说着脸板得铁青,扫视明珠和熊赐履一眼,连高士奇也觉得心中一寒。
  施琅舒了一口气,忧郁地说道:“皇上说的何尝不是!臣自甲申年只身逃出台湾,父兄皆遭毒手,身怀血海之仇,报效圣朝。臣带着此家仇国恨,接连平定潮阳、琼州。雷州等地,以为既为国家立功,必受朝廷信任。想不到直到如今,还有不少人以为臣在台湾朋友众多,若率师东渡,将一去不返。唉!臣思念至此,能不心寒吗?”“哎!人生在世,谁能不听到闲话?听了闲话就不过日子了?比如,有人说你是什么'北斗第七星',你就不能当好话来听?你是第七星,朕看满够资格!这第七星难道不在紫微星之下,难道不是在护卫着代表皇上的紫微星座?哪个再来胡吣,你告诉他说,皇上圣谕,你想当第七星,还不配呢!”施琅听皇上说得如此恳切,不由得老泪纵横、哽咽着叩下头去:“谢主子天恩浩荡。”在座的熊赐履是主和派,他并不赞成征服台湾,不过他倒不是像有些人那样认为台湾是可有可无之地。他是觉得国家连年征战,应该有个休养生息的时间,再加上李光地咄咄逼人,仗着索额图势力,处处拿大帽子压人,这才拧上了劲儿。此刻,听了康熙的话,见施琅如此动情,心里一热也淌出泪来,正要说话,却听明珠道:“皇上不可为此区区小事伤神,往后六部的人若仍不肯出力,只管找奴才好了。好在索额图也不是什么大病,他一回来,有些人就老实了。”康熙的脸色突然变得神情冷峻,凛不可犯:“征服台湾的事是朕亲自定下的国策。今日叫你进来,就是要你知道,你身后不是什么李光地、索额图,乃是朕为你做主。大臣们中或许有不赞成的,朕并不怪罪。大家都是为江山社稷,何必叫人都立了仗马一样,噤若寒蝉呢?朕能容下不同心的人,却不能容下那些不肯出力者。传旨:革掉户部尚书郑思齐,着伊桑阿署户部尚书,崔雅乌进户部侍郎——着李光地兼协办大学士,统筹施琅部在京事务,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饷供饷!”听了这话,施琅脸上不禁放出光彩,和明珠、熊赐履“扑通”一声跪下,高声应道:“奴才等领旨!”“……至于士气嘛,湖河水战与海战毕竟不同,谁没有父母妻子,狂洋巨澜中叫人去出生入死,就得有个章法。施琅,你回去之后拟个条陈,凡因渡海作战阵亡,伤残者一律从优抚恤,要从优一倍。凡阵亡将士遗骨,能带回的带回,实在没法子带回的,列出清单全部进朕御览,勒石驻名!要让将士们知道,为国尽忠,死有名、生有利,朕不信士气鼓不起来!”施琅一跃而起,声如洪钟般说道,“皇上,臣请撤回停练水军的折子!”“哦?好哇!你坐下,听朕说。朕知道你,你少习儒术,读书不成,改学击剑,遂成为一代良将。郑成功父子加害于你,并非因你有扛鼎之力,实是害怕你智谋过人!像你这样的人他不敢用,足见他气量狭小,不成气候——朕不顾虑你不能克服台湾,但朕实也有心忧之处,你知道吗?”施琅睁大了眼,不解地望着康熙。熊赐履、明珠和高士奇也不由地交换了一下神色。
  “唉!这件事现在说似乎早了一点,但你听一听,多想想也有好处。台湾地处海隅,与内陆远隔百里海洋,民情不熟,吏治最难。郑成功部下有的与你有恩,有的和你有仇,恩怨连结、情势纷杂。若一战全歼,自不必说;他们若肯归降,朕送八个字给你——”施琅忙跪下叩道:“臣恭聆圣谕!”康熙目中灿然生光,走近施琅一步,一字一句说道:“只可报恩,不可报仇!”施琅倒抽了一口冷气,略一顿,说道:“臣明白——只可报恩,不可报仇——臣当以国家一统大业为重,绝不挟私报怨!”“好!这才是真丈夫,社稷臣!你放心去做,不要怕小人害你,不要有后顾之忧。朕再助你一臂之力,福建总督姚启圣不是你的八拜之交吗?朕命他到军中参赞军机,他所属一万水军也拨给你统领。我们君臣同心,利可断金,何愁大事不成?”施琅激动不已,叩头谢恩,辞了出去。康熙这才转脸笑着问高士奇:“你的差使办得如何?”高士奇舔了一下嘴唇,说道:“眼下看来,慧真大师的病一时半刻是不要紧的。”武丹在旁笑道:“圣上,高士奇未免太谦逊,奴才这回真服他了,真是神仙手段!竟一味药不用,像说因缘儿一般,一会儿就把个半死不活的慧真大师说得当场坐起,脸色泛红!”“不,皇上,大师她没有几年好活的了!她得的乃是灯干油尽之症,世间身病皆可用药来治,心病却只能心医。臣尽所学使其恢复信心、勉进饮食。她若肯依臣嘱时,尚可延五年之寿,过此臣不敢妄言!”康熙的神气变得庄重而又悲悯,双眼眺望着殿外,喃喃说道:“难道回天乏术吗?”“是……奴才只能做到这一步,让慧真大师无疾而终,去得安详一点……”明珠站在一旁,突然感到一阵内疚,他是这件冤孽公案的罪魁祸首。如今真正的结果出来了,他看了高士奇一眼,惭愧地低下了头。熊赐履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想起当年共同度过的艰难日子,旧事历历宛然在目,也禁不住潸然泪下。
  康熙长叹一声,突然喊道:“李德全!”“扎,奴才在!”“传旨内务府,为慧真大师备轿一乘。无论是五城内外,御苑禁地、京师直隶,她愿去哪里,愿意什么时候出游都成,不必再来请旨!”“扎!”康熙颓然地坐了,扳着手指暗暗算着日子:“苏麻喇姑素来有志到金陵一游,若能活到朕南巡时就好了!唉,要南巡就要走运河,不知靳辅他们什么时候才能把运河修好……”光阴如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靳辅他们在河工上,已经度过了三年。这三年里,户部每年照拨二百五十万两银子,没敢克扣,也没敢误事。靳辅他们呢,也是绞尽了脑汁,操碎了心,跑断了腿,勘察、测绘、计算,千方百计地把钱用在钢口刀刃上。每隔十天,他就要向康熙直接递上一本奏表,把河工进度,以及当地的水情雨情,百姓疾苦等等,一一奏明。康熙的旨意呢,也不经部院转达,而是飞马直送清江河督署。这样一来,上下直通,君臣合力,效率自然平添了三分。
  靳辅把河督署迁往清江,算是做对了。原来的河督府在济宁,守着那位山东巡抚于成龙,于成龙自以为自己深通水利,所以事事过问,处处掣肘,干好了他有功劳,干不好,他参你一下。偏偏这位于成龙,是个有名的大清官,领着宫保衔,官大名声也大,说出话来,附言的人也就多,河工上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