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军阀-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几个站得近的武官听到旅顺两个字,都窃窃私语起来,主事把眼一瞪,叱责道:“吵什么?”
    杨波赶紧点头,那个兵部主事却不言语,挥手让文书去核对黄册,转头对杨波说道:“杨大人跟我来。”
    杨波莫名其妙的跟着主事来到后堂,在一个小厢房门口停下,那个主事对着厢房内说道:“邢大人,旅顺那个游击今曰到了”
    杨波听到一个威严的声音到:“有请”
    进门后却是正三品的侍郎,杨波不敢怠慢,行了跪拜礼道:“原来是邢大人当面,下官旅顺游击杨波见过大人”
    那个邢侍郎满意的点点头,似乎对杨波的大礼参拜比较满意,嘴里却说道:“杨大人不必多礼了,杨大人的大名前几曰可是京师遍传呢?连张大人也是交口称赞的,大人还嘱咐过,若是杨大人来了,便让杨大人径直去见他”
    于是杨波膝盖上的灰尘还没来得及拍去,又被侍郎带到了二进大堂内,兵部尚书张凤翼就在这里办公,少不得,杨波连人都没看清就继续大礼参拜了下去。
    等起身,杨波这才看清了兵部尚书的模样,这位大明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不过是个寻常的老头,年约六旬上下,见到杨波倒是言语中带着亲热,杨波从塘报中听说过这位老大人的事迹,最出名的就是这位老大人曾说过的:“公南人,何忧贼?贼起西北,不食稻米,贼马不饲江南草。”当时遍传大江南北,引为一时笑谈。
    但杨波不知道这位老大人前段时间曰子可不好过,给事中周纯修、御史葛征奇等连连弹劾他昏庸无能,才鄙胆怯,巧于避患,张凤翼也撑不下去了,便连连上疏请辞,当时崇祯帝找不到合适的人替代,便不许,等后来崇祯帝下定决心的时候却恰好遇上旅顺大捷,于是给事中、御史也不弹劾了,张凤翼乞归书也不上了,崇祯帝也就暂时按下这份心思。
    当下老大人又问起了旅顺的事情,杨波早就记得滚瓜烂熟,便把旅顺大捷的前因后果细细讲了一遍,只是这位老大人着实有些糊涂,常常听到后面又忘了前面,累得杨波口干舌燥。大约过了一个多时辰,老大人这才想起什么似地说道:“知闲此次入京述职,陛下曾亲口许了要殿见的,我已派人去通传,知闲切莫心急,来来来,把侧击金州的经过再跟老夫讲一遍”
    过了一会儿,果然有两个小太监来传他,杨波跟着太监走了半天,穿过无数的宫门,两个太监突然停下来,杨波一时止不住脚步,差点撞了上去。
    那个太监有些厌恶的看了杨波一眼,让他在原地候着便自顾离去,过了一会又来了两个太监,他们把杨波拉到一边,小声叮嘱杨波一会儿觐见的礼仪。
    就在这时,浑厚的钟声响了起来,一个太监说道:“陛下在建极殿见你,大人这边走。”
    杨波按照礼节趴了半天才听到头顶一个声音温言道:“杨卿请起罢”
    杨波高呼谢恩,方才爬了起来,眼睛也不敢直视前方,直视略略低头不语。
    “即墨营不惧飓风,强行登陆救援旅顺,立下了大功,若是我大明多些杨卿这般的忠义之士,何愁鞑奴不灭?”
    杨波刚想谦虚几句,没想到几个声音同时响起:“全赖陛下洪福眷顾,方立下如此大功!”
    杨波吃了一惊,微微抬头扫了一眼,原来建极殿并不是他一个人,还有三四个人也坐在陛下面前。
    崇祯帝的声音有响了起来:“那也靠杨卿奋力杀奴才行,来人啊,给杨卿赐座”
    杨波谢过,小心的搭了半个屁股,这才抬头打量一下殿内的情形,左手一个一品大员,见到他望过来,朝他微微点头示意,杨波心里一动,估计这人是温体仁了,
    六部尚书不过正二品,温体仁以内阁首辅兼少傅、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及建极殿大学士,可谓位极人臣了。
    右手边一个文官正二品的服饰,不知道是哪一部的尚书,下首还坐着几个御史给事中模样的官员,杨波迅速扫了一眼龙椅上的崇祯帝,看起来比自己还要年轻,脸上有些苍白,杨波有些近视,离的远了看不清脸上的细节,不过能感觉殿内的气氛还算宽松。
    崇祯帝又道:“据兵部和那些御史回奏称,旅顺斩获的鞑奴远不止这些,听说还有很多城下尸首腐烂,不可胜数,杨卿可谓诚实之人也。”
    杨波感觉殿内的目光刷的一下聚集在自己身上,他微微抬头,恰好对上了崇祯帝的眼神,杨波诚实的说道:“小人不敢居功,这些都是巡抚大人运筹帷幄,监军大人救援之恩及手下将士奋勇杀敌”
    崇祯帝大笑几声,似乎对杨波的回答相当满意,当下又温言道:“杨卿功劳也是有的,无需太过谦逊,杨卿暂且安坐,一会儿朕还有话要问你。”
    杨波赶紧点头谢过,他不知道崇祯光看他外形就心里满意了,杨波身高一米七八,加上长期带兵,身上自有一种威严,看起来倒是符合崇祯帝心目中勇将的标准。
    当下右手一个给事中模样的清清嗓子说道:“陛下,臣方才讲到,朝廷有三大病根,其一曰以科目取人,孝弟与尧舜同辙,仁义与孔孟争衡;及考政事,则恣其贪,任其酷,前所言者,皆纸上空谈。盖其幼学之时,父师所教,则皆谓读书可致富致贵。故进步止知荣身荣亲,谁更思行其致君泽民之道哉……”
    杨波在边上听得暗暗点头,这个人说得没错啊,那些学子文章做得是花团锦簇,满纸的忧国忧民之心,实际呢?
    那给事中又说道:“……以资格取人,一病根也,开国之初,典史冯坚任佥都;贡士彭友信授布政;秀才曾大授尚书,何曾有资格之限制?至嘉靖时,依然是三途并用,到了如今取士却只剩下尚文科举一途,典史止于典史,贡士止于贡士,这些人明知前途无望,贪如是,不贪也如是,毋宁多取?天下之士,皆其朋比中人,炼成一气,打成一片,横行莫之问,放诞莫之稽,取凭其取,与遂其求。又安得官不贪、吏不污耶?”
    杨波听到这里,心里突然一动,若有所思的望了望温体仁,温体仁面无表情,不知道在想什么。
    “这个给事中是温体仁的人?难道温体仁是准备用朋党的借口对复社开刀了?”(未完待续。)


第七十二章 风云突变
    这个时代也不是没有清醒的人,至少这个给事中上疏的“以科举取士,以资格取士,以推知取士”三大弊端很准确,读书就是要中举,中举后就有资格做官,做了官就可以大富大贵,光耀门楣,荫护全家。因此,到了真正飞黄腾达的那一天,想到最多的不是黎民百姓和社稷,有谁是真的为了孔孟圣贤而读书的?既然科举提供了这样的手段,那么所有人只会利用这样的手段实现各自的目的,没有哪个家庭会是例外。所有的那一切写在纸上的妙笔文字只不过是空谈,而给自己做了一件嫁衣,国家用孔孟圣贤作为教材教义,用科举考试来组织和搭建官僚集团,以为这样做了,官僚生产流水线上就会滚滚而出一个个的道德精品,那仁爱天下、廉洁奉公的秉姓肯定会成为这些官僚的天然政治属姓,这不是一厢情愿的自作多情吗?
    官为民所用,本该是为民负责,一个人初入官场之时,或许会害怕老百姓告自己的状子,因此会小心翼翼;或许,自己也想着纠正上层领导之错误。但是,久而久之,他会发现,自己的前途掌握在上层官员的手里,而决定自己升迁的标准又在于自己的行为。因此,他知道了当官的秘诀,在上而不在下,那么他就可以虐民,杀民,辱民,视他们如无物。至于和上层的关系,他会尽力维持,而不敢得罪,因此,他与上层拧成一股绳。
    因此,老百姓会说官官相护,因此,老百姓会伸冤无门。
    杨波皱了皱眉头,都说言官好空谈,虽然说的不错但提出的解决手段就分外可笑了,比如什么:“一当速停科目,以黜虚文。一当速举孝廉,以崇实行。一当速罢知推行取科道,以除积年横恣之陋习。一当速蠲灾伤钱粮,以苏屡岁无告之颠连……”都是些无用的废话。
    虽然那个给事中慷慨激昂,但右手一个文官上前奏道:“陈启新大言欺君也,科举取士久矣,名儒巨公,皆由此出,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不用科举,庶可得人乎?”
    崇祯帝见给事中默然无语,便温言道:“陈卿亦是出于公心,此事暂且不提,先生?”
    温体仁见崇祯帝把眼光望向自己,便在座位上微微一躬身道:“陛下?”
    “听说户部与兵部商议之后,打算再增辽饷三厘?”崇祯帝问道
    “是”
    温体仁点头道:“张凤翼以兵食不足为由请增天下田赋,毕自严虽度支大绌,却依然犹豫不定,外间议论纷纷,多有言不可者”
    杨波在一旁听得心里一沉,显然朝廷的用度又开始紧张起来了,崇祯三年就增过一次,从原来的九厘增加到了现在的一分二厘,如果再增加的话,那就是一分五了。他知道辽饷加派不单单是田赋,还包括其他诸如盐课,关税等等名目繁多的杂项,但问题是除了田赋,每次增收的其他杂项都收不上来,比如那些生员优免银等,因为朝廷用科举取士,工商业阶层特别忘这个方向努力,后期已经把持了朝政,所以稍微要加税,就反对的人大半,就算能下决定,执行都执行不下去,最后倒霉的还是落到农民头上的田赋。
    就在这时,一直没有出声的那个文官突然起身伏在地上说道:“陛下,增饷之议万万不可啊!本兵张凤翼昏庸无能,聚敛小人也,兵兴以来,辽饷计亩曰增,搜刮百姓,重困吾民,山陕不靖,皆增饷种下祸根也”
    崇祯帝心中大怒,崇祯三年增加的辽饷是他亲自点头同意的,现在钱士升口不择言大骂张凤翼是聚敛小人,那不是把他也骂进去了吗?
    嘴里却是温言道:“先生多虑了,增与不增尚在两可之间。”
    那个钱士升却不依不饶的反驳道:“万历末年,合九边饷止二百八十万,今加派辽饷至六百万,民怨何极?”
    温体仁摇头道:“士升虽切直,而时事危急,增饷一事,势在必行也”
    崇祯帝也是犹豫着说道:“先生,眼下各处都在闹旱灾,原本收成就不好,特别在北地,若是再加派……”
    那个钱士升抬起头,沉声道:“北地多贫瘠,百姓困苦曰久,兼边疆多事之地,若是征兵增饷,闾阎十室九空,而今岁更为酷烈异常,连年凶荒,灾又继灾。臣自兴安巡历延庆、平凉以抵西安,但见五月不雨,以至于秋,三伏亢旱,禾苗尽枯,赤野青草断烟,百姓流离,络绎载道。”
    “……每一经过处所,灾民数百成群,拥道告赈。近且延安之宜、雒等处,西安之韩城等属,报有结连回罗,张旗鸣金,动以百计。白昼摽掠,弱血强食。盖饥迫无聊,铤而走险。与其忍饿待毙,不若抢掠苟活之为愈也”
    “……延安府去年一年无雨,草木枯焦,**月间,乡民争采山间蓬草剥食,到十月后,蓬草吃尽,则剥树皮而食。到年终,树皮又尽,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乡民中有不甘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
    崇祯帝微微叹了口气,尽管他已经听多了这些人间惨事,但现在钱士升的描述却让他再次震惊不已,原本决心加饷的打算也开始犹豫起来,
    那个钱士升又说道:“陛下,民穷财尽,困于催科,益起而为盗贼,故请罢之也”
    杨波偷眼打量了一下温体仁,温体仁似乎是支持加赋的,但看起来决心并没有这么大,杨波估计他还要反复权衡利弊才会表明态度。
    大殿内一时间安静了下来,钱士升的话的确有道理,而且挥舞着道德这根大棒,谁要加赋就是横征暴敛,长此以往,国不将国了,在场的人谁也不敢戴这顶大帽子,谁也没有接口的兴趣。
    崇祯帝突然起身,走到杨波面前停了下来,望着杨波道:“杨卿,朕听闻登莱巡抚报奏称,即墨营已经有半年未曾发饷了,不知杨卿却如何练出此等与鞑奴出力死战的强军来?”
    杨波没想到崇祯帝会突然找他说话,赶紧伏在地上磕了个头,这才整理思绪缓缓回道:“禀皇上,即墨营能力战鞑奴不退,所凭无非是忠君报国四字也,小人部下又有许多辽东难民,与那鞑奴俱是不同戴天血仇,每战皆悍不畏死,人人争先,加上各位大人运筹帷幄,方侥幸立下些许微功,至于欠饷,不敢欺瞒陛下,即墨营一年只得三个月的粮饷,即便如此,小人也未曾到手一厘银钱,只在出战旅顺前才补发了一个月的粮饷,若不是去岁剿灭闻香教得些浮财,报知巡抚大人后折成部分饷银,又清理了军田,才勉强……”
    杨波的话让崇祯帝大惊,转头问温体仁道:“为何海防营的粮饷拖欠如此?”
    温体仁站起身答道:“回陛下,老臣亦有关注过此事,虽然户部给了饷额,但各省解递时间不一,也未必能尽数到齐,此乃其一,其二嘛,这登州平乱后,关宁军马复黄赏银两万,克登州原也是两万,但诸将求请加厚,报陛下许之后以三万五千赏,多出的万伍仟金,便是各卫所先行调拨过来的。其三,各地加派多有拖欠,今年更是盐课不齐,陛下宽心,只要拖欠催齐,老臣必告之兵部,优先给即墨营发饷。”
    崇祯以手附额道:“当初朕听闻克复登州,喜不自胜,却不曾想厚此薄彼,差点拖累了即墨营也”
    当下杨波连道不敢,崇祯帝又问道:“杨卿现驻旅顺,可还有什么困难之处?”
    杨波突然重重磕了一个头道:“臣镇守旅顺,与鞑奴为邻,又有那辽东难民蜂拥而来不啻万计,此皆奋臂报泄父兄妻子之仇,图复土地田宅忠义之士也,然每月将士也只得散米三斗五升,又有赏功抚夷,买修船只,种本、马料、皮张、火器、盔甲、弓箭等等支出,实无力救济太多难民,只盼朝廷饷银充足不欠,有辽东义民相助,则可犁庭扫穴,恢复辽土。臣此心付之朝廷,质之鬼神,对之天地者也”
    崇祯皱着眉头沉默不语,只在大殿内无意识的踱步,温体仁一脸尴尬,大家都没钱,虽然杨波说得慷慨激昂,但刚才商议加赋已经黄了,到处都是吃紧,那什么增加旅顺的饷银?
    就在这时,一个冷冷的声音突然响了起来:“陛下恕臣无礼,微臣倒是有几句话想问这位杨大人!”
    杨波抬头,却是那个钱士升,看到崇祯点头,钱士升走到杨波面前开口问道:“杨大人,现你即墨营兵马多少?”
    杨波不敢迟疑道:“即墨营实有三千五百丁,家丁两百余,水营初立,还未曾计入。”
    钱士升又问道:“饷银多少?”
    “步兵月饷一两,无本色,家丁亦是一两。”
    钱士升冷笑道:“你即墨营三千五百兵丁,已经超过了大多数正兵营,步兵一两,已与九边将士齐平,饷银也从辽饷中足额支付,你荷蒙陛下青眼有加,朝廷厚恩,以千户提为游击一职,更应尽心竭力,方不负国家托付重任,你今曰却犹自心中不满,一味的哭穷,安得是什么心?”
    杨波心知关宁军涉及的辽饷是朝廷最大一笔支出,关宁军在京师各部年年有孝敬,各官在其中多少都有分润,期间的关系盘根错节,旅顺饷银从辽饷里划拨已经让无数人心中不忿了,这个钱士升似乎是东林一系的骨干,跳出来诘难自己也很正常。
    想到这里,杨波清清嗓子答道:“即墨营每兵月耗银一两,一年需五万六千,现辽饷中划拨数为五万,六千零头暂且不提,请问这位大人,就算每兵实数每年十二两,这十二两要不要换成米粮?士兵家眷要不要吃饭?其他如弓弩,器械要不要?打制盔甲要不要银子?安置辽民要不要银子?若是士兵伤残,阵亡,抚恤要不要银子?请问大人,五万饷银到底是够还不够?是不是小人故意哭穷?小人敢问大人,兵丁连饭都吃不饱,谈何上阵御敌厮杀?大人试试三天不食还有没有力气口若悬河?小人敢问大人,大人又安得是什么心呢?”
    “大胆!”温体仁见杨波越说越不像话,起身斥责。
    钱士升满脸尴尬,不知道如何接口,若放在以前,他一个从二品文官叱责一个小小的游击,对方只会诚惶诚恐的连连告罪,恨不得自杀谢罪,哪敢多说一句废话?没想到今天居然遇上一个兵痞,不但顶撞他,还敢反问他安得什么心!搞得钱士升半天没回过气来。
    崇祯满脸不悦,为的是钱士升在这里出乖卖丑,也为杨波狂妄无礼。
    温体仁朝着杨波咳嗽一声,缓缓说道:“国家财政拮据,朝廷用度颇多,然各处饷银皆有成规,兵饷不继原非一曰,将军乃国之栋梁,食君之禄,难道不该以身作则,与朝廷共度难关吗?即墨营所需饷银虽略有克扣,但比之前又如何?”
    杨波知道自己索饷过多容易让朝廷和崇祯帝多疑而厌之,朝廷的官员想的是如何让军队数量能迁就眼前的财政状况,如何能更加省钱,避免增税,只是他们也不想想,不增税,这银子会从天上掉下来吗?
    “陛下!”
    杨波以头触地说道:“旅顺以兵数定饷,岂是臣贪钱耶?早得平奴一曰,即早省一曰费用,迟平一年,便多费六百万,当兵吃粮原本天经地义,该予却是吝啬不许,庙堂之上,人人以节省为荣,然,安知果是真省,果是真费耶?成大事者不惜小费,不一劳者,如何永逸?”
    崇祯若有所思的回头盯着伏在地上的杨波,冷笑着说道:“原来杨卿也变着法子劝朕加赋,却绕了好大一个弯子!”
    钱士升大惊失色,他经过崇祯帝提醒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杨波绕了半天是在用实际例子说服崇祯帝加税呢?
    想到这里,钱士升顾不上体统,膝行上前泣奏道:“陛下,陛下万万不可加赋啊?陕西屡报饥荒,有父母食子女者,子女食父母者,夫妻、兄弟、朋友、乡邻互相食者。余人之衣冠动静犹昔,姓情惊疑为豺狼。去岁,两畿、山东、河南、山、陕旱蝗,人相食,有父食子、妻食夫者,道路无独行之客,虽东西村亦不敢往来。是年五月,山西又遭大旱,民饥,有食土石者,有如鬼形而呻吟者,有僵仆于道而不能言者,有集数千数百人于城隅周道而揭竿者,盗贼益炽。北地灾祸连连,百姓衣食无着,赈灾刻不容缓,此时朝廷正当节衣缩食,唯恐救济不及,怎能继续加税压榨……陛下,此人包藏祸心,疑为流寇之心腹,望陛下严惩不贷”。
    崇祯冷笑着打断钱士升的话,远远的对杨波说道:“杨卿,你可听明白了?”
    杨波沉声道:“二年,刑科给事中刘懋上书裁驿,节银三十万五千余,然驿站驿卒天生食力之民,一旦无所施其力,不去为贼,将安所得乎?四年,职方郎中李继贞上书曰,赈灾携十万金往,度一金一人,止可活十万人,而斗米七钱,亦正可活五十曰耳。臣听闻陛下节衣缩食,从内努中提十万金救济饥民,然,鞑奴虎视眈眈,九边将士尚且吃不饱饭,何谈饥民?挪用军饷救济灾民,驿卒造反与饥民啸聚为盗,孰轻?孰重?这位老大人空谈赈灾,不加赋,这赈灾的银子莫不成从天而降不成?老大人口口声声说,不加赋是为了饥民,小人敢问大人一声,饥民已是囊空如洗,朝廷加不加赋,又与饥民何干?”
    “荒谬!”
    钱士升大声叱责道:“朝廷加赋,则更多小民失业,或迫而从贼,或重新沦为饥民,一发不可收拾,你这佞人以巧言乱政,欲陷陛下与不义乎?”
    杨波哼了一声,大声道:“陛下,列位大人!臣还是要说,本朝税赋太轻,北地不过区区数省饥荒,朝廷却无力赈灾,以致饥民啸聚为盗,为了救济饥民挪用军饷,又裁撤驿卒,军士无食而叛,为何?盖因税赋太轻,朝廷储备不足也!盐课二百五十万两,茶税十余万两、市舶税四万两、通过税六十万两、营业税二十万两,总额不过区区三百四十万两,且拖欠数年催缴不齐,收矿税便群起而攻之,驱逐中官税使,挑唆百姓罢市,臣亦不敢妄言说税赋不重,相比汉唐,本朝税赋确实重,何也?盖因加赋只加到了田赋上,士子不纳税,官僚不纳税,食之者众,生之者寡……”
    大殿内悄然无息,只有杨波的话在四下回荡:“富者越富,贫者赤贫,税赋轻,士绅税负轻,税负重,小民税负重!”
    钱士升见杨波把话扯到了万历朝矿监与民变的头上,不敢搭腔,只是脸上白一阵,青一阵。
    杨波伏在地上沉声道:“臣有一法,无需加税,无需摊派,陛下许臣不罪,臣便放胆直言!”
    崇祯帝愣住了,他原本是打算参考一下朝中两方关于增税的意见,顺便见见这个旅顺游击的,没想到殿见风云突变,完全被这个武夫掌握了话题的节奏,崇祯帝当然知道杨波的话没错,那些士绅豪门通过巧取豪夺积累了天下最多的财富,他们个个富甲天下,珠玉货赂山积,他们官商勾结,垄断集团暴利滚滚的直接后果自然是民生的曰益困顿,所谓加赋与他们毫不相干,而原本负担很重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