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好女婿-第2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苏木还是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现在去问冲虚正德皇帝是否有生育还早了些,也显得突兀。不如再等上几年再问不迟。
    
    
第五百七十五章 余波(一)

      苏木之所以突然想到这事,一是好奇,想知道真实历史上正德皇帝为什么没有生下一儿本女;二是,如果正德依照真实历史上那么莫名其妙地去世,换嘉靖做皇帝。换了一个老板,苏木就得从新开始奋斗,将来再要想入阁,却不知道要付出比现在大多少倍的努力。
  其三,在苏木心目中可没将正德当成皇帝,而是哥们。哥们儿有事,义字当头,自然要关心关心。
  皇后接受朝拜之后,然后又是许多乱七八糟的仪式,看得苏木大呼有趣,真真是开眼界了。
  可到后面,他却是眼看越觉得眼前的场景有些眼熟。
  仔细一回忆,这才拍了拍脑袋:“我说怎么有这么强烈的即视感呢,原来是在电影里看到过,《末代皇后》啊!”
  《末代皇后》这部电影获得过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故事说的是清朝末代皇帝赙仪的前半生。其中,就有他登基大典一幕。
  清承明制,很多制度和仪式都没任何区别。
  今日正德皇帝大婚,同那部电影有六七份相似度,难怪苏木总觉得在什么地方看到过。
  这个议事鼓捣了半天才算结束,苏木只站得腿也酸了,腰也疼了,肚子里饿得汩汩乱响。
  他还算是身体健壮的,再看看其他官员,如吴世奇者,一个个都面色苍白,虚汗一阵一阵的冒。
  好不容易等到后世北京时间中午两点钟模样,仪式总算举行完毕。
  然后,皇帝和皇后各自乘了御舆,在吴世奇和苏木的导引下,从皇极殿出来,去太庙祭拜老朱家的各位先皇帝。
  这里又是一通折腾,到下午五点,一切才算结束。
  将皇帝和皇后送回大内洞房之后,苏木早已经被折磨得没了脾气。
  一上轿子,就软软地倒了下去,只感觉四肢百骸再提不起一丝力气。
  轿子到了门口,苏木叫了一声“饿煞本大人了!”
  就纵身从轿子里跃出去,就要叫来迎接的家人飞快跑进去让小蝶快些整治一桌酒席。
  就听到旁边那顶轿子里传来吴老先生低低的鼾声,两个轿夫面面相觑:“大人,大人你醒醒,到地头了。”
  吴世奇愤怒的声音传来:“本官就不能再睡一会儿?”
  轿夫苦笑:“大人,要睡你自己个儿回府去睡,睡小人轿子里,仔细受了凉。”
  可是轿子里却没有回音,鼾声有响起来,显得酣畅淋漓。
  苏木一笑,朝两人摆了摆手,掀开门帘子,将已经睡得满脸都是口水的老丈人背在背上,大步朝家里走去。
  背后传来吴老先生含糊的嘀咕声:“女婿半个儿,比念祖还靠得住,找个媒人过来吧!”
  苏家的下人们都捂着嘴,想笑却不敢发出声音来。
  ……
  到现在,年已经过完,正式进入正德年后,国丧期已满,民间的婚嫁饮宴也开了禁。如此一来,十五之后,京城反比春节期间更热闹。
  走上街去,到处都能看到迎亲的队伍,听到满耳的爆竹声。
  吴念祖也过来同苏木商量过,问苏家什么时候能够派媒人过去提亲,这事一日不定下来,两家都一日也不得安心。
  苏木现在一想到这事都头疼,闹到现在,连书也读不进去。就很干脆地说,等会试一结束就派媒人过去,现在且不想这事。
  吴老先生倒是赞了一声,连连点头,说,男儿大丈夫,还是功名要紧,其他都可以先放在一边。他本就是个糊涂人儿,也没什么原则,一会儿催苏木上门提亲,一会儿又觉得还是先准备考试要紧。
  如此一来,倒是让苏木暂时松了一口气。
  在他看来,没中进士之前和吴家谈婚论嫁毫无意义。因为,他还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胡莹,这事,总归要等她点头才是。
  个人问题纠缠了苏木将近一年的时间,到目前看来,短期内好象也没有一个解决的办法。既如此,索性也不去多想。
  至于邸报的风波,在皇帝亲政之后,又摆到了皇帝和群臣的面前,算是正德主持大政之后开门炮吧!
  作为联络上下,沟通左右,又是当事人的通政司,自然免不了要牵扯其中。
  这几日在经历司,苏木成天都听到同僚们议论此事。
  经过会试报名之后,苏木和同事们关系非常好,几乎是无话不谈。只段知事依旧一副爱理不理模样,他看苏木不顺眼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
  年一过完,作为邸报直接责任人,左通政华察上了一份请罪折子,说自己一时失察,将邸报办成这样,堵塞言路,请朝廷处罚。并保证,立即整改,下一期邸报务必让天子,让天下人满意云云。
  华大人品级本高,又是清流,今次勇于承担责任,自然是引起一片交口称赞。都说华大人知道错能改,是真君子。
  这消息,经历司的人自然知道。华大人的折子反响很大,看样子,邸报恢复成原来那种模样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这几日,段炅活跃起来,说话也更是尖酸刻薄,不段地拿邸报说事,矛头直指苏木这个始作俑者。
  到他口中,苏木和吴世奇简直就是*邪小人在世了。
  其他知事虽然对吴老先生不感冒,可感念到苏木的情谊,也不好说什么,只温言相劝,有担心苏木奋起反击,在经历司中又闹出风波。
  说来也怪,苏木却一脸的平静,好象是服了软的样子。
  这样一来,段知事以为自己打了个大胜仗,让苏木这样的大名士也哑口无言,神情更是得意。
  苏木一是不愿意和段炅一般见识,二是觉得正德皇帝既然已经采纳了自己的建议,肯定会有应对的方法的,且静观其变就是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吏部左侍郎焦芳突然上了份折子议论邸报一事,请朝廷将原先的邸报一分为二。
  一份依旧如年前通政司所模样,专门刊载好人好事,并发行天下,张榜公布,用于教化人心,使得生民皆感念朝廷的恩德,天子的伟大,大明王朝生活的幸福。
    
    
第五百七十六章 余波(二)

      另外一份,恢复以往府邸报旧观,刊载国政方针大事,只供在京和地方正七品以上的官员阅读,以为治国参考。
  称之为内部参考资料,七品以上官员在阅读之前要签字画押,阅读之后,还得按时统一上交存挡。
  以广开言路,免堵塞言论清议之情弊。
  两份邸报并行,各取其便,两全其美。
  ……
  这份折子一上,立即在朝堂中引起轩然大波。
  言官们纷纷跳出来攻击焦芳,罪名也是千奇百怪。
  焦芳乃是老牌的进士,又是翰林出身,可当年在京城的时候同翰林院的同事闹得很不愉快,名声也差。
  现在身居吏部左侍郎这种热得烫人的要职,如果板倒了他,不但能够获取极大的名声,还能讨好朝中绝大多数官员,何乐而不为。
  所以,言官们群起而攻之,大有不将焦侍郎整倒搞臭誓不罢休的架势。
  可惜他们却忘记了一点,这个焦芳的战斗力在正德一朝中至少能够排进前三,单论口才功夫,甚至还强过谢迁和李东阳。
  而且,此人性格偏激,可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
  就苏木所知道,当年焦芳谋取翰林院学士一位时,内阁大学士彭华推荐晋升人选的时候漏了他的名字。焦芳听到这个消息,就揣了一把匕首,天天在彭大学士下班的路上去等,说是不将他的名字加上去,就要和彭大学士来一个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彭华听到这个消息,吓得够戗,没办法,只能将他的名字添上去了事。
  所以,焦芳这人可不是一个普通的文官。
  邸报风波一起,等到言官们打上门来时,焦芳只冷笑一声,说出一番道理来:国政朝局,官员们知道就可以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知。引车卖浆者流都能议论朝政,好要我们读书人做什么?而且,读书人若是中不了进士,做不了朝廷命官,那是学问和道德不足,还是在多读几年书,修身、齐家之后,再来考虑治国平天下吧!
  古代有功名的读书人大多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心目中早就将自己当成人上人。一想,确实啊,国家大事,士知道就可以了,农、工、商就免了吧。所谓,士、农、工、商各归本位,社会才能和谐。
  ……
  在口舌之争中,言官们纷纷败下阵来。
  至于内阁,对于邸报一份为二,也是乐见其成,也懒得将火引到自己身上,都保持了缄默。
  很快,正德皇帝拍板,就依焦芳所议实行。
  既然皇帝这么说了,内阁也没其他意见,言官们也住了口。毕竟,光比嘴皮子,他们可战不过焦侍郎。至于邸报一分为二的事情,其实一想,有个内参也不错,此事就不再谈了。
  相比起此事,朝廷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办。
  那就是正德一年的恩科。
  正德亲政以来的第一次**,就这么波澜不惊地过去了。
  段炅这几日很是活跃,不断拿邸报的事情来触苏木的霉头。
  见大名鼎鼎的苏子乔没有只言片语回击,心中越发地得意。
  可听到自己背后的大靠山焦芳突然在朝堂里来了这么一出,立即想中了一纪闷棍,整个人都蒙了。
  刚才在同事们面前有些抬不起头来。
  好在苏木并没有痛打落水狗。
  苏木心中奇怪:这个焦芳怎么跳出来了,难道是得了皇帝的旨意?
  不不不。
  很快,苏木就拜头否定了这个想法。焦芳这人还入不了正德皇帝发眼,正德也不会糊涂到直接向一个文官下指示,若是传出去,他不被言官们骂死才怪。
  那么,最大的可能是,皇帝将这事交给了刘瑾,而刘瑾又选择了焦芳。
  恩,可能性极大啊。
  在真实的历史上,焦芳就是因为投靠了刘瑾,这才进了内阁。
  如此看来,刘瑾和焦芳因为我苏木这只蝴蝶而提前勾搭在一起了。
  有意思,很有意思!
  恩科才是关系到朝中各大势力的头等大事,正德朝文官利益集团细分起来,大大小小有十几个,都是以座师、房师、同年、同窗关系为纽带来维系。在政治上互为奥援,在利益上休戚相关,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科举制度的基础上面。
  相比起乡试,一个考官录取的生员只有举人功名不同,会试中,自己的门生,一旦中了进士,那是可以直接做官的。
  谁也不知道自己录取的学生中会不会出一个内阁辅臣,真若是碰到,那可就赚大发了。
  也因为看到这桩,明朝的会试和殿试,首席主考官都由皇帝亲自担任,一旦中式的进士,也被称之为天子门生。
  可大家都明白,皇帝高高在上,只不过顶了个主考的名头。真正决定自己生死的,却是几个考官、十八房同考官,那才是自己事实上的恩师。
  这恩情,自然要记到他们头上。至于皇帝,谁在乎。
  会试的几个主考官、十八房房师的人选,甚至誊录、弥封派谁去,都非常关键。
  于是,文官们摩拳擦掌想让自己的人加入进去,试图分润一杯。
  自然,又是一通吵。
  很快,府邸报的事情就被大家给忘记掉了。
  按照明朝的科举制度,会试的大主考由皇帝亲自担任。除了皇帝,还有两到三个副主考,这才是实际的主持人。今年的副主考有两人,一般来说,应该又内阁辅臣以下,六部侍郎以上的官员担任。
  通常,十八房同考官和誊录和弥封等外帘官,则在翰林院和六科言官中选拔,人数若是不够,朝廷还会选拔几个侍郎充任。
  朝堂里,群臣闹了大半个月,总算定下了名单。
  然后张榜,公示。
  一看到相关行文,苏木一楞,依他来看,副主考的最佳人选应该是杨廷和。老杨在翰林院养望多年,声誉正隆。
  却不想,今次却没有他的名字。
  仔细一想,苏木也是明了,杨大人可是主持过去年顺天府邸乡试的,怎么可能再去主持会试。
  这一回主持会试的考官其中之一和苏木也是老熟人了,正是新任户部尚书八股文大家王螯。
  想当年在西苑的时候,苏木可没少上这老夫子的科。
  如果说当今天下谁的八股时文写得最好,王大人当仁不让,他来做主考,别人也不敢不服。
  至于另外一个副主考,却叫人大跌眼镜,竟是段炅的大靠山焦芳。
  在蔫了半月之后,段知事听到这个消息,突然来了精神。
  焦芳是段炅父亲的同年,关系也是非常密切。
  段知事之所以能够得当到通政司知事这个职位,不至于饿死在京城,靠的也是焦大人的关系。可以说,段炅一进入官场,额头上就刻着焦芳这个名字。如果这次中了进士,同焦大人做了师生,更是一桩美事。
  焦芳现在是吏部左侍郎,位高权重,有他关照,中进士之后,什么官职得不到?而且,焦大人现在的前景看起来好象很不错的样子,将来做吏部天官也是有可能的。
  当然,前提条件是自己要能中进士。
  对于能够过会试这关,段炅还有很有把握的。
  可事实无绝对,谁知道考场之上会发生什么。
  如果能够……去拜访一下焦大人……
  想到这里,段炅呼吸急促起来。
  可是,贸然前往,以焦大人的性子,只怕立即就会将我段炅赶出门去。
  焦大人性格虽然偏激,可品行却高,自然见不得这种舞弊之事。上次不就是实在活不下去了,写信去求他给我谋一份差事,结果,焦大人误会我自甘堕落,来了一个闭门不见。解释了半天,才尽释前歉。这次又找上门去,只怕老大人他会翻脸的……可是,放着这么大一个便利不用,我岂不是太亏了?
  他又想:年前我去拜访焦大人的时候,说起文章风格一事,说是如今翰林院的人都喜欢奢靡浮夸的文风。如果写那样的文章,在往常,肯定是可以的。但这次是焦大人做主考,他并不喜欢南方文人的作文风格啊?
  我究竟该写什么样的文章呢?
  一时间,段炅陷入了深思。
  同段炅一样,苏木也在思考这次会试该用什么文风的问题。
  苏木考虑的却不是焦芳的口味,他更留意的却是王螯这个文章大家。
  苏木在王大人手下读了好几个月书,对他的喜好也是非常清楚的。
  王大人是吴县东山人,就是现代的苏州市。和所有的江南文人一样,喜欢华丽的文笔,也擅长此道。
  他的文章文章尔雅,议论明畅,成就极高,影响极大。可以这么说,你上街随便买一本时文集子,里面必定有一篇王螯的范文。
  在他那华丽得令人发指的文章的影响下,弘治正德年的文风为之一变,用开一代新风来形容,也不为过。
  “看来,这次会试,必须在辞藻上多下工夫了。可是……”苏木忍不住叹息一声:“华丽的辞藻在后人看来也许是一个负面词,可要想将文章写华丽却不是那么容易,需要有深厚的文字和学问功底。否则,一味东施效颦,也不过是弄巧成拙。”
  苏木开始系统的学习国学和八股文也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半路出家。八股文专一在经义和格式上下功夫,只求不出一丝一毫的错。至于文字功夫,却不是短期努力就能弥补过来的。
  看来,这次会试,比预计中的难度更高一些。
    
    
第五百七十七章 这一期恩科

      这个问题,苏木私底下也同吴世奇交流过。
  又将焦芳作为例子拉出来,解释明朝南北士人的地域之别。
  实际上,明朝南北读书人还是有不小的区别的。
  明朝南方经济发达,百姓比只饱经战乱的北方人要富足许多。读书科举本就是一件大费钱财的事情,通常是以举宗族之力供养一个读书士子。
  如此一来,南方的读书人在基数书却比北五省要庞大许多倍。
  又因为江南文风鼎盛,师资力量强大,因此,南方士子在科举上的表现也异常耀眼。
  如王螯大人所在的吴县,一个小小的县城,出几千个秀才,几百个举人也不是什么难事。到苏、杭这种遍地读书人的地方一看,走不了几步就能看到一座大牌坊。上面不是写着“进士及第”就是“父子进士”“进士坊”中进士对江南人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要点了翰林才是真本事。
  而江西一省,更是常年垄断会试榜的前三,出了无数状元公。
  最离谱的是,洪武年江南考生竟然将整个进士科给包圆了,北方书生无一中弟。
  如此,北方考生自然不服,闹了一气。最后,朱元璋杀了一批考官,才算将事态平息下去。
  最后,索性按地域分成南北两榜,增加了北方考生的名额。
  吴老先生悚然而惊,叫道:“难怪了,难怪了!”
  苏木问:“老先生明白了?”
  吴世奇叹息一声:“老夫对自己的文章和学问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可在此之前,考了十多年,死活也中不了。现在回头一想,也是迂腐。只觉得只要学问到家,就没有中不了道理,却不知道去揣摩考官的口味。难怪,要沦落至此。以举人功名做官,被世人所耻笑。”
  说到这里,他一脸的落寞:“苏木你说得有道理,翰林院多是南方人。江南人氏素来喜欢华丽的辞藻,看样子,老夫也得在这上面下些功夫才是。大道至简,朴素的文字最是难写。可要想华丽,却也不是什么难事。”
  吴世奇有这份自信,苏木也替他高兴。可自己现在就算是补课,也来不及了,心中不觉一阵担心。
  文字这种东西讲究的是祭奠,非一朝一夕就能进阶的。
  会试的主考官和考试日期已经张榜公布了,日子就定在三月九日,考三场,每场三天。也就是说,考生进了考场之后,要在里面呆足九日。
  考试的题目和乡试也是一样,计有经义、五言八韵、策问等。
  考试地点定在京师东南方的贡院,就在京城最繁华的地带,不用再像上次顺天府乡试那样要跑去通州,车舟劳顿。
  一般来说,会试的考试日期都在二月初春,所以,又叫春闱。、
  正德一年朝廷的事情实在太多,主要是皇帝大婚耽搁了些日子。所有,就延迟了半月,挪到了三月九日。
  延迟考试,考生们也不在乎。实际上,延迟半月也是好事。阳春三月,天气暖和时再考,也不用向以前那样坐在冰冷的考舍中受罪。
  而且,今年又是正德皇帝登基后的恩科,如果中了,仕途也比其他届中式的进士通畅。
  所以,几乎所有的贡生都在摩拳擦掌,想在这一期考试中一举成名天下知。
  会试报考资格须为举人,包括已任官之举人,如通政司的经历吴世奇和苏木等知事。
  早在年前,京城里就住满了前来参加考试的生员们。据礼部那边反馈过来的信息得知,报名参加这一期会试的考生加一起有七千来人。
  不过,今次会试的录取名额达三百六十人之巨,在明朝历届的会试中排名第一。也就是说,参加考试的考生中二十人中就有一个有希望拿到进士功名,摇身一变成为正七品的朝廷命官。
  看到这个消息,苏木倒是吃了一惊:正德皇帝还真敢干啊,一口气录取这么多进士,也不怕文官们反对?
  要知道,明朝的进士科录取数量一直都停留在两百出头的模样,毕竟,进士一多,官员数量就要增加,朝廷的开销就要往上涨。
  一口气取三百六十多人,确实是有明以来的第一次。
  要知道,在清朝人口大爆炸时期,雍正八年也不过录取四百来进士。乾隆时最少,只七十来人。
  不过,如此高的录取比例,对苏木来说,倒是一桩利好。
  时间已经进入正德一年的二月,距离进考场只剩二十来日。
  这个时候,经历司众人已经完全不管邸报的事情了,所有一切事务都交给了苏木和吴世奇。
  可怜,苏木现在又要温习功课,又要负责经历司的具体政务,累得要死。至于吴老先生,他也指望不上,老先生现在也复习到昏天黑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了。
  累,实在是累。
  莫道君事多,更有苦命人。
  翁知事,好象过完年之后就没出过通政司,在衙门里没白天没黑夜地补习。最近,更是添了失眠的毛病,怎么也睡不着。
  他眼睛里全是血丝,头发乱糟糟像和鸡窝,官府松耷耷地挂在身上,哪里像是一个正八品的官员,更如那饿鬼一样。
  翁知事本是个和气人,可长期的熬夜让他的脾气变得极坏,动不动就发火摔东西,不在那么宽厚了。
  今日,为了一道题目的分歧,他竟然同牛知事吵了起来。圣人之言,经意大道,那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说到喷火处,翁知事还动起了手。
  牛知事却是不不肯让人的,竟狠狠地给了翁知事两拳,将他给打得坐了了下去。
  众人大惊,忙上前拉住还欲动手的牛知事。却听到翁知事在旁边发出呜呜的哭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