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吕布一统三国-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动就篡改历史,把历史当成任由权力打扮的婊子,吕布因历史而生,所以在尊重历史这一点儿,任何帝王都比不上他。即便蔡邕笔下把他曾经满手的血腥罪恶写得入木三分,吕布也只是一笑置之。
  吕布又联合司马徽、胡昭、卢植、蔡邕、杨彪、黄琬、陈琳等人又从《论语》《孟子》《荀子》等儒家典籍和《道德经》、《庄子》、《墨子》、《孙子》、《吕氏春秋》等诸子百家典籍里选择更复杂一些的章节,以儒家为主,其他诸家为辅,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编成三本书,供给中学堂五年级到七年级作为最基本的课程,名字便称做《中学》,跟那个儒家典籍《大学》相区别开。
  在中学堂毕业以后,又要经过一次残酷的淘汰考试,这次淘汰率更高,十比一,是因为中学堂之后,目前能够上的大学堂,只有一个中央大学堂,在中央大学堂课程学完以后,又通过毕业淘汰考试的都能有一个很光明的前景。
  从中央大学堂师范学院毕业的就可以去做教师,教师通常兼任亭傅、乡傅、县傅,主管地方教化,很受人尊重,不比当其他官吏差,在待遇福利这一块更有超过。
  从军事学院毕业的,通常都可以去中央军做一个两长、副队长或队参,直接就是中武士以上的军衔,在同样功劳下,军事学院的学生获得提升的可能性更大,若是想留在地方,也可以去亭堡做亭尉或副乡尉,上升的空间比通过其他途径进入行伍的军官更大,因为他们是吕布的学生。
  从政治学院毕业的,通常都可以去地方的亭里做亭长、亭丞,少数优秀一点儿可以去做乡丞,他们获得上升的空间比通过其他途径进来的文官更大,因为他们是吕布的学生。
  从技术学院毕业的,通常都可以去工部任职,或者在中央军总装备部任职。
  从文艺学院毕业的,通常都可以去礼部任职,或者在中央军文艺兵团任职。
  女子学院毕业的,可以去皇宫做女官,可以去中央军文艺兵团任职,亦可以去小学堂或中学堂做教师负责乐艺的教学,当然更多的女子学院学生都选择回家相夫教子,吕布对此很失望,但也无可奈何。
  !@#
  


 第211章 吕校长

  第211章吕校长
  求订阅,订阅不得力,更新不得力啊
  至于那些世家子弟,多仰仗家世,多是去邺城新办的太学就学,或者前去追随郑玄、管宁等私学,不屑于进入中央大学堂。
  等到他们意识到中央系的强大,意识到中央大学堂学生乃是吕布门生之后,中央大学堂已经对这些世家子弟关闭了进入的通道,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世家子弟应该入太学,中央大学堂是贫贱子弟的,世家子弟入了大学堂会辱没他们的身份。”
  当然,才能优秀、品德高洁、与众不同的世家子弟,吕布还是会给他们打开方便之门的,当然这样的世家子弟是凤毛麟角了,且多跟家主的品行教育有关,像田丰、沮授他们两家这样的子弟就多些,董昭、陈琳家族这样的子弟就少些,当然其他大部分世家里面更少见这样的子弟。
  在搞中央大学堂的同时,吕布不想引起世家大族的反弹,便安排了一些自己能够接受、才能品德都比较突出的做了县令、乡令,某些世家子弟甚至做了郡太守和郡丞,比如河内脩武人张范。
  张范的祖父张歆曾经担任过司徒,父亲张延曾经担任过太尉,颇有名望,太傅袁隗本想将其女嫁给张范,但张范坚辞不受。张范性格恬静乐道,不爱荣华、名利,不追求官职,喜欢帮助穷人,家无余财,内外的穷人、孤寡都十分敬重。吕布对这样的世家子弟是很敬仰的,便以天子诏令,招他入朝,委任他为渤海郡太守,取代了袁绍未曾担当过的位置,袁绍对张范做渤海太守无话可说。
  广平邯郸人刘邵,是广平大族刘家的子弟,吕布从广平人沮授那里得知刘邵学问详博,通览群,便招他做了内阁篆,负责搜集五经群,分门别类,纂为《皇览》,又与议郎庚嶷等人共同制订律令。
  中央大学堂各个学院的学制均是三年,入学的学员不限制年龄,只要能够通过入学考试,不论是十岁的还是五十岁的都可以入学,当然录取的名额都有限定,因为中央军政系统能够提供给中央大学堂毕业生的职位是有限的。
  大学堂的大部分学员,他们都是五岁堂,十岁入中学堂,十三岁入大学堂,十六岁就学成,通过毕业考试以后,就可以安排基层岗位,开始做没有官阶的小吏,再过两年,到了十八岁就可以授予官职。
  吕布觉得后世的小学、中学、大学学制拉的那么长,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教育制度的不合理,学生们浪费了太多时间学没用的东西。
  吕布确保的是中央系统下面的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所学的东西都是能够用得到实处的,那些暂时用不到实处也是基础学科,不像某些国家的政权为了粉饰太平,让学生多学一些没用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
  吕布从后世来,非常了解后世的教育之所以被人诟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填鸭的课堂教学过多,而学生的动手实践太少。
  吕布从一开始就着力让所有学员的更多学习时间放在实践,凡是在实践中检验有错或不实用的理论全部从教材里删除,到了最后,从小学堂、中学堂到大学堂,他们在课堂每天严格控制在两个时辰以内,课外的实践活动则控制在一个时辰以。
  实践活动有一半都是跟军事运动相关联的,这些实践活动都有相应的教官带领,小学堂的教官是乡兵的精锐,中学堂的教官是郡县兵的精锐,大学堂的教官则是中央军的精锐,举凡骑马、射箭、打猎、马球、赛马、武术格斗等活动,也有教官负责,大学堂师范学院毕业的教师负责整体管理和文化课。
  在后世,华夏国实行大国金牌战略,刻意培养出来的职业运动员横扫奥林匹克,可全国国民的整体身体素质却每况愈下,到了和谐年间,同一个年龄段的年轻人不论从身高、体力都比不倭国和棒子国。
  吕布可不想让自己的门生们变成后世那些孱弱得连倭国学生都比不的和谐学生,便下令,在小学堂入中学堂和中学堂入大学堂的升级淘汰考试里,把骑马、射箭、长跑等一系列的武科成绩列为总成绩的一半,文化课面考试成绩,又名文科成绩,列为入学总成绩的一半,如此一来,就从最基础的教育制度杜绝了大汉子民沦为后世的“东亚病夫”的可能性。
  在打基础的小学堂、中学堂阶段,吕布没有参照后世愚蠢的分文举武举或文理科,他让所有的学员都要文武齐备,不仅因为现在是乱世,每个人都应该有自保之力,更因为未来是征伐世界搞大中华共荣圈的民族狂飙飞扬的阶段,没有足够强健的体魄,文官们承受不起那么繁重的工作。
  在升学考试,吕布没有搞变态愚蠢的标准分制度,那标准分制度要求每个学生的每科成绩都平均,这样的分数制度扼杀了许多偏才,造就了许多庸才。吕布用的是总分,只要某一科成绩特别好,就可以稍微抵消其他学科的平庸,当然文武两大科的成绩都必须及格,有不及格的要复读,但复读的机会只给两次,他不希望再来什么范进中举的闹剧出现。
  中央大学堂各个学院的课程均有吕布敲定,跟中小学堂相比,中央大学堂的实践活动更多,几乎占据了二分之一的时间。
  吕布才不想让他的门生们变成后世的大学生,后世和谐年间的大学生们大学四年时间里真正的实践时间不超过三个月,若不是学生们自己刻意寻找,所谓的毕业实习也是走个形式,和谐年间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不完善的教育制度绝对是罪魁祸首。
  吕布给了中央大学堂的学员许多实习的机会。
  师范学院的学生每天下午都来中央军驻地教授普通士兵识字写字或去教授普通民众识字写字,每个学员都有实习任务,在他们学习的三年内,必须要把对口一个伍的士兵或一个甲的民众全都教会一千个字。
  军事学院的学员们每天下午都要来中央军驻地参与训练,同时负责后勤事务,每个月都要跟随中央军参与实战演习,同时也参与小规模的军事任务,比如讨伐小股盗贼。每个学员都归在指定的伍里,在这三年内,每个学员有一个任务,在三年内,要负责教会这个伍的五个士兵们背会孙子兵法。吕布有一个很强的企图心,若是麾下将士们都能熟读孙子兵法,并能逐步灵活运用,那他的军队该会有多么强大。
  政治学院的学员们每天下午都要去朝廷各个衙门、司隶校尉府、魏郡太守府、邺城令衙门帮忙,按照每个人的兴趣、特长分配在不同的衙门。如此一来,各个衙门不需要雇佣那么多小吏,每个差事对应的部门只留一个稳健小吏领着政治学院的学员做事就可以了。而这些学员经过三年的小吏生涯磨练,等毕业到了地方做事也是驾轻就熟,他们的表现绝对远远超过那些熟读诗却不谙事务的世家子弟。
  技术学院的学员们每天下午都要去中央军总装备部属下的军工厂、牧场帮忙,或者去朝廷的工部衙门各个司帮忙,按照每个人的特长、兴趣安排去不同的部门,有的去帮忙打造兵器盔甲,有的去做弓箭霹雳车,有的去养马,有的去做农具,有的人去帮忙研究造纸技术,有的人去研究最新的印刷技术,这些学员毕业后有一半留在中央军总装备部或工部衙门,剩下的则都去了郡县下面做了百工从事,隶属于工部。这些学员经过三年的实习,做起技术活来,驾轻就熟,毕业后到了各个衙门都能迅速手,成为部门的骨干。
  文艺学院的学员们每天下午都去中央军总宣传部属下的大汉日报、文工团、剧院、出版社、印刷厂帮忙,或者去朝廷的礼部衙门帮忙,或者去那些著名的文士如蔡邕家中做工作助手,这些学员毕业后亦能迅速地壮大中央军的宣传队伍,也能迅速地写出好的著作来丰富老百姓的精神。
  至于女子学院,可以做到以的所有实习任务,当然她们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便是做护士,吕布准备在女子学院里面设置一个护理系。当华佗、张仲景来到邺城以后,吕布便在邺城建立了一个中央军医院和一个扁鹊中医院,护理学院的学生便去这两个医院实习,等毕业后或者去中央军野战医院或者去下面郡县所属的地方医院工作。
  中央大学堂的师范学院由司马徽担任院长,邀请郑玄做名誉院长。
  军事学院由吕布担任院长,卢植为名誉院长。
  政治学院由胡昭担任院长,杨彪为名誉院长。
  文艺学院则有陈琳兼任院长,蔡邕任名誉院长。
  技术学院则有郑浑兼任院长,朱儁任名誉院长。
  女子学院则有蔡琰任院长,太后何莲任名誉院长,何太后出马说女子学院为宫中培养女官,那些对女子学院议论纷纷的世家人物都闭嘴了。
  吕布则为中央大学堂的校长,所有从中央大学堂毕业或进修过的学生,见到吕布都称做校长,让吕布不禁想起了后世的某位功败垂成的校长,相信自己这个校长要比那个校长好过不少。
  中央大学堂的名誉校长则让天子刘辩兼任了,中央大学堂的学子们在名义也算是天子门生了,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中央大学堂的学员们究竟是谁的门生。


 第212章 八年无文盲

  第212章八年无文盲
  中央大学堂的师资力量在一开始也是非常稀缺的。
  师范学院的教师们则让司马徽和他的好友、门生们担任,同时向各地征求郑玄等名师过来讲学。
  郑玄、管宁等人虽然很抵触吕布的“全民教化”的理念,但他们却也不得不欣赏吕布把儒学推广普及到所有民众的雷厉风行的大举措,对吕布是又畏又敬,同时又抱着比试一下的心理来到了中央大学堂。
  吕布虽然心底深处对这些沽名钓誉的名师们没啥好感,但他基于实用主义的态度,在表面上对这些名师很是礼遇。
  他的态度也感染了大学堂的学员们,这些学员们都抱着“求实不务虚”的心态,积极地向那些名师讨教,能学到一点儿就是一点儿,跟这些名师的大部分所谓弟子很不相同,那些弟子们之所以投靠这些名师门下,完全是想借助这些名师的名气为自己的仕途贴金。
  师范学院的学生们都是不走仕途一心做学问教学育人的,他们的向学之心更浓,这样也赢得了那些名师的好感,郑玄在邺城待久了,喜欢上了这里,便欣然接受了做师范学院名誉院长。
  军事学院除了胡昭、司马徽、卢植主讲之外,吕布也是主讲,田丰、沮授、董昭、郭嘉、徐庶、韩浩、高顺、黄忠、张颌、高览、麴义等将领也都有主讲的课程,吕布很讨厌门生故吏制度,所以他并没有给这学生们分别指定导师。
  在吕布有意无意的引导下,中央大学堂尤其是军事学院的学员们知道,他们只是一个人的门生,那个人就是吕布,其他人只不过是他们的授业教师之一而已。
  军事学院学《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等兵法外,更重要的一门课程便是吕布亲自授课的《战例》,在这个课堂上,吕布把这个时期之后历史上的所有战争战役都当做一个个案例拿出来讲,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猇亭之战、淝水之战之类的,当然里面的时间、人物都改头换面,吕布像说书一样地讲这些案例,学员们都听得津津有味,但每次到下课时他们就苦恼了。
  吕布给他们的作业是,假设他们是失败的一方,开始怎么准备,战役中怎么调动人马,才能胜利。批改他们的作业的并不是吕布,吕布没有这个时间,而是让郭嘉、徐庶等人帮忙。
  当然,其他将领们授的课程多跟自己的军事生涯有关,有理论又有实际,学员们听课听得很起劲,学得很起劲,提高的很快。
  政治学院有胡昭、杨彪主讲,卢植、马日磾、刘弘、郑泰等人和其他高级文官也被请来主讲,讲为官之道,讲律,讲策。
  军事、政治学院的主讲人多半是军中宿将、朝中老臣,这样的教授比起那些从来没有出过象牙塔没有实践经验的人做教授强上百倍。
  文艺学院有蔡邕、陈琳、路粹等人主讲,另外还邀请了海内闻名的才子如孔融等人前来教授。
  技术学院有郑浑主讲,田畴、李植等技术性官员也参与讲学,吕布在师范学院主讲《格物》时,技术学院的人都要前去旁听。
  女子学院的讲师们则有蔡琰和其他朝廷大臣家中有才学的女子们,吕布的妻妾严琳、貂蝉、吴瑕、甄姜等人也都有课程,严琳、甄姜多讲授陶朱之学,吴瑕教授武艺,貂蝉教授女红和女官经验。
  吕布严格限制大学堂教师们的资格,没有实际经验的人不能做教师,只能做助教,必须要在相应的岗位做过多年,有丰富的实际经验才能进入大学堂做教师,比如没有在军队里待过的不能进军事学院讲课。
  吕布知道,单单设立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这样的教育制度,并不算完成了全民教育计划。
  那些进入小学堂的五六岁的娃娃若成才也要等到十年后了,而吕布现在正缺人,他等不到十年后,他想要在十年内就把自己辖内的文盲率减少到二成以下,识字的人要达到八成以上。
  识字的标准可不只是会写自己的名字,而是要会看会写三千个常用字,光靠师范学院培养出来的教师是远远不足把辖内数百万文盲在短短数年之间教得会看会写三千个常用字。
  吕布一筹莫展,在家中吃饭的时候,他便把心中的计划以及遇到的问题讲给三位美妻听。
  貂蝉在三个妻子之中,不但是最美艳的,还是最聪明的,她略微想了一下,嫣然笑道:“夫君,您不是在小学堂、中学堂都设了助教,让优秀的学员做教师的助手,来帮助那些落后的学员提高,蝉儿由此想到了,在大部分的家庭里面,那些在小学堂、中学堂就学的子女相对于他们的父母在识字方面是优秀一些,夫君完全可以下令,让中小学堂的学员们回家以后务必把当天学到的教给他们的父母,务必让他们教会!”
  “蝉儿,你真聪慧!”吕布一把抱过貂蝉,在她的红唇上重重地亲了一口,然后激动地说道:“以我学习的经验来说,把自己刚学的知识教给其他人,非常有利于自己这个知识的巩固,如此一来,那些孩子不仅帮助他们的父母摆脱了睁眼瞎,他们自己学得也更扎实了!”
  一想到这个主张能够帮助自己改变整个大汉的气运,吕布饭都不想吃,想马上召集所有文臣议事,把这项制度给确立起来,却被严琳一把拉住:“夫君,你这火急火燎的性子咋不能改一下呢,这事不必急于一时嘛,吃完饭再去也不迟嘛?”
  吴瑕严肃地说道:“夫君,你以后可不能这样了,要食不语,三餐要得济,不然久而久之,你的脾胃就会受损,还怎么辅佐天子中兴大汉呢?”吴瑕出身于陈留世家吴家,对于养生保健略有研究。
  吕布想想也对,自己现在做了主公,为了天下大计也要学着养生,活的年龄越长,大汉民族的未来越好,不能再跟之前做学生那时天天三餐不继饥一顿饱一顿、呼朋引伴狂喝胡侃地耗费身体。
  吕布便坐下来,静静地,细嚼慢咽地吃完饭,稍作休息,才命人前去召集与“全民教育”相关的司马徽、胡昭等人来将军府议事。
  司马徽等人听吕布说让子女教父母认字,都皱起眉头:“自古都是父母教诲孩子,怎么可能让孩子来教父母,这乾坤不颠倒了吗?”
  吕布摇摇头:“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更何况学无先后,达者为师。”
  司马徽赞赏道:“好一个‘学无先后,达者为师’,我觉得这个可以作为我们师范学院的标语!不过,我还是不太同意让孩子回家教父母,估计父母也不乐意被自己的孩子教。”
  胡昭想了一下,笑道:“教这个字眼让人感觉那个教的人比被教的人高上一等,不如这样,让孩子回去把一天功课汇报给父母,让父母知道他们在学堂里究竟学了什么,避开‘教’这个字眼,也显得自然亲切。”
  “孔明此言甚有道理,便以此实行!”吕布和司马徽不约而同抚掌大笑。
  从此之后,每个小学堂、中学堂的学员们都有了一个必须要完成的课外作业,他们回到家必须要把这一天所学到的知识全部说给他们的父母,让他们的父母完全明白他们在学堂里学到了什么。
  小学堂、中学堂每个期中、期末考试不但要考学员的,还要考父母的,父母的成绩占孩子总成绩的三分之一,若是父母不关心孩子的学业,平时不好好听孩子讲自己一天的学习内容,那父母在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很差,也影响到了孩子的总成绩,孩子平时成绩不好,也会影响进一步考入中学堂和大学堂。
  如此一来,用孩子的前途,逼迫着那些对书籍文字头痛的父母打起了十分的精神,跟随孩子去学习文化。但在表面上说是在检查孩子一天的学习知识,让那些喜欢维护礼教的卫道士们也抓不住什么把柄。
  剩下那些没有子女的青年文盲们则交由师范学院的在读学生们跟进,作为实习任务。如此一来,受教育的民众几乎覆盖了整个司隶地区的所有人群。
  在一开始,由造纸术和印刷术的限制,普通民众和学生都只能沿用之前的书简刻字,等到郑浑的工部在吕布的指导下,把造纸术改良了,纸便宜了,把印刷术发明且极大改善以后,书便宜了,多年以后,家家户户都有藏书,学校里面每个学生也能做到人手一册。但在前期,他们只能用树枝在地上写字或者在竹简上刻字。
  小学堂的学生们经过四年的学习,基本上掌握了四千多字,他们的父母也掌握了三千多字,读书看报基本上都不存在太大的问题,吕布麾下的《大汉日报》的报纸和其他一些宣传书册便可以顺利地推广到整个治下地区,吕布治下的民众从此之后只听信吕布说什么,其他人讲得都是放屁,尤其是以前那些奴役他们、愚化他们的世家大族们。
  还没到吕布所预计的十年时间,就在八年后,司隶地区的文盲率已经降低到了一成,这一成人还多半是犯人、盲人,那些应该受到教育的民众基本上一个没拉的都接受了教育,包括那些世家大族的奴仆们。
  !@#
  


 第213章 说曹操曹操到

  第213章说曹操曹操到
  前面几章阐述理念有些郁,从这一章开始让你们爽,期待已久的戏份即将到来
  吕布推广全民教化,使得治内秩序井然,人人都乐善好学,人人都积极进,整个社会风气迥异以往,使得其他势力的主公们都甚为叹服,纷纷效仿。
  如此这般,就在二十年间,大汉治下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十年前,识字的人不足一成,二十年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7 1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