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满唐春-第4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ps:  炮兵盯着月票榜,暗暗祈祷着:万能的书友们,让我今天月票过百吧。。。。。。。


 1021 皇后巡视

  “什么时候出来的?俺老张怎么没听说?”张老头吃惊地说。
  赵叔摇摇头说:“都说让你多看看报,不会也听别人坊啊,很多人秀才大爷们都喜欢给我们这些老百姓读报的,你看到没,老周没事就听喜欢听别人读报纸,所以说,有时候还是多见识一下好,你看,老周加入去,卖的是功德包子,金玉世家也说每卖一件功德首饰,就会捐一两银子到功德社,用作修路之用、京华书斋也加入了这个活动,每出售一本功德书,也会捐一文钱、墨韵印局厂每售出一本,同样捐一文,就是长安报,由于物价上涨,需要涨价一文,可是它也把这涨价的一文钱捐作修路之用。”
  “醉月楼、春花楼、唐记阿婆清酒、胡记羊肉馆等等,也加入了这个活动。”
  张老头吃惊地说:“不会吧,这么多?这银子能花到修路上吗?”
  “什么话”赵叔有点鄙视地说:“那些高僧、道长,那都是神仙一样的人物,会看得上这点钱银吗?就是那个执事刘将军,倾家荡产凑了一百万两银子捐出,真金白银啊,还会看中你这一文半文?人家直接不捐就行,看你这德性,再说还有长孙皇后加入功德社,负责监视那些钱银的使用,就你这样的,还比不上清楼的妓女的,据说有二间妓院也宣布从收入中捐钱修路呢。”
  “不会吧,这。这喝花酒也是做善事了?”张老头有点吃惊地说。
  卖个胡饼,是功德胡饼、卖本书,是功德书、卖件首饰。是功德首饰,可是去找青楼找个妓女,那些叫做功德女?
  “那当然不是,听说平康坊很多妓院也想在功德坊登记,不过这要求有点荒唐,最后被婉拒,说可以捐钱。但是不能打着功德的旗号,你看仔细一些,每一户登记。功德社都会给他发一面旗子,上面有功德社几个字,据说都是那些老神仙真自所书,意义可是不凡。不光是长安。就是洛州、凤州、苏州、扬州、桂州等地也有人开始了呢。”赵叔倒是很热心地解释道。
  张老头一下子心动了,没想到挂一面旗子,除积功德,还可以帮忙拉生意,闻言马上说:“赵叔,这功德社怎么进?”
  “听说在东西两市的市署都可以登名,至于怎么报名,要什么手续。赵某也不知清,你自己去问问吧。”
  “哎。好的,赵叔,太感谢你了,这袋胡饼不用钱,送给你,就当是晚辈的一点心意。”
  “这么多都给我,你生意不做了?”
  张老头焦急地说:“今天不做了,俺老张还是先去功德社找人问问,不然这心放不下,做事也不来劲呢。”
  看着张老头好运急急忙忙的背景,赵叔忍住呵呵笑,心里暗暗猜想这张老头还是像年轻那样性急,不过样也好,他把摊上炸好胡饼都送给自己了,好大的一包,这样一来,不仅自己,就是全家中午都够一餐了,算是捡了一个大便宜。
  不仅训示了一下后辈,还得到一大包胡饼的作为回礼,绰号赵叔的人心情一片大好,抱着大包胡饼经过街口时,忍不住摸出一枚铜钱,学那些人一样投进一个特制的钱箱里,这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那特制的钱箱上面,龙飞凤舞地写着几个大字:每天捐一文,做个好唐人。
  。。。。。。。。
  市署,是管理市场秩序,处理买卖纠纷还有替国家征税的部门,可以说是市场上的一方霸主,很多小贩商人,视他们如衣食父母,特别是商人属于最低层,地位不高,看到市署的人都是点头哈腰,视市署的人如“爷”一样。
  环境是经常变化的,就是西市很多商贩,看到平日一脸高的高在上的市署官员们,一个个点头啥腰,那老脸都笑成一朵花地站在一市署大门处,不由大为好奇,一个个都在小声地议论他们为什么今日如此反常。
  市署的官员听到有人在议论,也不生气,一个个恭恭敬敬地候着,很简单,长孙皇后携动长乐公主在这里巡视功德社,扬威将军刘远,则是亲自作陪,这些都是大人物,皇后能视察这里,这是莫的光荣啊,虽说并不是来看到市署的运作,不过有幸看到长孙皇后的真容,听从她的教导,还是脸上有光。
  长孙皇后功德社挂了名,作来荣誉大使一般的人,长孙皇后并没有行过且过,相反,她抽空出宫,亲自检查这功德社的工作和进度,作对功德社中唯一“干活”的人,刘远只能亲自陪同了。
  长孙皇后信佛,对于修路大功德的之事,非常上心,再说修筑一条高速公路,也有利于大唐对边境的控制和统治,所以她对此事非常上心,得知母后出宫来巡视功德社,长乐公主啄磨着此事肯定与刘远有关,于是也吵着出来,这不,不时和刘远眉目传情呢。
  刘远一边走路,一边在长孙皇后面前和李丽质眉来眼去,倒时别有一番滋味。
  “刘卿家,这功德社关年前成立,现在上元节已过,本宫很想知道,进展如何?”长孙皇后终于开腔问道。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即逝,不知不过,功德社已经成立了一个月余,在这一个月里,刘远过了一个简单而又温馨节日,陪着众女在家守岁,然后又携着全家在上元佳节上街游玩、赏花灯,平平淡淡,没有发生什么大事,就是李二在宫中设宴,也婉拒了,一家人自己过,乐也融融。
  不知是不是打败了吐蕃的缘故,这一年长安上元节的花灯更盛,百姓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虽说官府一如既住节俭开支。没有花费大笔的银子来置办,官府不大花大气力,士族世家和百姓接力。坐了主力之位,全民参与,盛况空前。
  很多长安的百姓都说,那是有史以来,最漂亮、最难忘一次上元节。
  刘远高兴地说:“回皇后娘娘的话,一切进展还算顺利,大唐的百姓很善良。而几位大师、特别是皇后的加入,也给了那些商贾莫大的信心,从功德社一推出这项功德旗活动。第一天见报,那些精明的商家,已经上门询问,一听到有这么好的事。当下表态有兴趣。于是,,当天就签了八份使用功德旗之合契约。”
  顿了一下,刘远继续说:“前期的宣传到位,再说功德社的阵容庞大,签约很顺利,而这八人得到功德旗后,用功德包装他们货品。第二他们的的生意额最差也涨了一倍之多,虽说他们的利润分润了一些。但是基于他们生意额大幅上涨,所以他们反而赚多了,有了这八个做榜样,原来一直持观望态度的商贾们开始行动起来,这一个月内,光是长安合作的商家就有几百家之多,此外,还以长安为中心,把这套的方式推广出去,没多久,除了长安,其它地方的商贾也纷纷前来了解、合作,至目前为止,现在发了功德旗的商家不下一千家。”
  这么快就有一千家了,长孙皇后闻言大喜,连连称好:“不错,不错,这么快就被人接受了,刘卿家,你是怎么做到的?”
  刘远笑着说:“皇后,原因有三,第一,这是善事,民间有日行一善,益寿延年的说法,很多百姓为善不甘人后;其二就是有功德旗的商家,生意明显好于没有功德旗的商人,这里就有一个很大的吸引力,最后一个原因是,微臣手里的物业还不错,光是金玉世家就超过三百家,墨韵书斋的分号也有二十多家,加起来都有三百多家,也算出了一分微薄之力,一千多家,并不是夸张。”
  听到刘远这般说,长孙皇后微微一笑,柔声地说:“刘爱卿处处为大唐着想,事事领先,行善积德,从不甘于人后,此次一下子捐了一百万两之巨,据说为了捐这笔银子,到处调度,差不多倾尽所有,本宫非常感动,皇上也感叹,说若是大唐的再多几个像刘爱卿这样的人才,何愁大唐不兴?何惧四海不平?”
  说完,好像感到不给一点好处、不安抚一下,倒是显得皇室的人小气了,很快又补充道:“刘爱卿放心,你的所作所为,大唐的百姓看在眼中,大唐的文武大臣看在眼中,本宫和皇上,也是心中有数,像你这等功臣,皇上是不会亏待你的。”
  “这些都是微臣应该做的,皇后过奖了”刘远笑着说:“再说也快是一家人了,也就不必客气了。”
  刘远没想到,一向淡泊名利的长孙皇后竟然说出这样的话,一向惠贤的她,极少参与或干涉政事,没想到这次能说出这样安抚、甚至暗示的话,这已经非常了不起,刘远都有一些受宠若惊地的感觉,这是一种鼓励和认同。
  的确快是一家人,宫中传来消息,经过再三商榷,自己和李丽质的婚姻,就订在六月初八,两人一旦成了亲,自然就是一家人,一家人之间不用客气。
  古代交通往来不便,像有头有脸的人家,想办个喜事,也得提前一二个月通知亲朋戚友,皇家公主下嫁,更为隆重,通知分赴各地的宗族至亲、邀请一些交好的友邻等等,一来一回,没个三五个月不行,对此,刘远也没有办法,反正礼部的人怎么安排,自己就怎么接受吧。
  李丽质是李二和长孙皇后的长公主,也是最得宠的公主,隆重其事,也没人说什么闲话。
  听到刘远用自家人相称,长孙皇后楞了一下,轻轻一瞄,只见自己的宝贝女儿已经俏脸带红,低着头,有些不知所措的样子。
  这个小妮子,生米都煮成熟饭了,还这么矜持,长孙皇后心中一时母爱泛滥,倒也没有反驳,闻言点点头说:“不错,很快就是自家人了,那么刘远,若是你有何委屈,以后可以找本宫说,只要你有理,本宫替你出头。”
  长孙皇后和李二都是精明之人,稍稍一啄磨,也体会出不少意思,刘远这么主动捐出这么大一笔银子,恐另有内情,从而猜测得出他并不愿意插手争嫡之事,于是这才有修路一事,长乐和刘远的婚事一定,长孙皇后也开始护犊子了。
  不容易啊,付出了这么多,这也算是特别保护了,刘远心里感叹道:李二夫妇对李丽质还真不错,真不愧是自己亲生的,敢情让长孙皇后说出这话,自己还是沾了李丽质的光。
  “谢皇后,微臣一定竭尽全力,尽快把这条路修好。”
  “有劳刘爱卿了。”长孙皇后微微一笑,那是很含蓄、很温婉的一种微笑,虽说只是浅浅的一笑,却亲和力十足,让人有一种春风拂面的感觉。
  “刘将军,祝贺你的计划开展顺利,现在父皇和母后都想知道,这功德社经营了这么久,到底筹备地多少善款了?你也知道,快开春了,路面开始解冰,修路很快就要大规模开展,那钱银自然是少不得的。”李丽质一脸好奇地说。
  刘远和母后当着自己面前说婚嫁的事,饶是和刘远有过肌肤之亲,李丽质还是倍觉尴尬,有心转移话题。
  李丽质很想知道,刘远折腾了这么久,向来这么会捞钱的他,到底又弄了多少钱银,话音刚落,长孙皇后也一脸好奇地看着刘远,很明显,她也想知道。
  刘远稍稍思索一下,很快说道:“那些商家加入功德社,领取功德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一个月固定交一笔银子,就可以使用,而另一种则是提成的方式,比如每卖出一件货物,从中抽成多少捐给功德社,用于修筑长安到淞州的公路所用,具体数目尚没统计出来,不过,以刘某估计,这第一个月大约有一万五千两,刚刚开始少一点,以后还有递增,收入也会相对稳定。”
  一万五千两?这还少?
  长孙皇后和李丽质面面相觑,对刘远无语了。(未完待续。。)
  ps:  回老家的路上。。。。。。。。


 1022 一封书信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长孙皇后和李丽质都知道,这功德社虽说名人众多,不过绝大部分是打酱油一样的存在,就是长孙皇后,也是在功德社成立一个多月后,这才象征性地巡视一下,刘远这种可以说无本的生意,第一个月就进帐一万多两。
  这还嫌少,要知道,削减开销后,那么大的后宫一个月也就一万多两呢。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在经历多次募捐和拍卖,很多人以为刘远已经江郎才尽,很难再弄到什么捐款的好点子,特别是长安铺水泥那个功德碑序,可以说得罪人不少,好不容易积起来的人情债已经用得七七八八,再搞这些,估计也收不起多少银两,而事实上,刘远也没再在这方面下手。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刘远脑瓜子一转,又想出这个绝妙的方法。
  人才啊,长孙皇后忍不住暗叹一声,有些兴致勃勃地问道:“刘爱卿,一个月一万五千两你尚嫌不足,那你觉得,一个月需要多少收入才能称得上满意呢?”
  刘远想了想,这才开腔说道:“大唐地大物博,商业繁荣,而功德社所要面对的,而是整个大唐,太少了都不符合大唐的身份,微臣想,最少也得八十万两,最好是一百两万”
  一百万两?
  长孙皇后都有些吃惊的了,刘远还真敢想,就是八十万两,平均一个月也得七八万两了,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若是真有这么厉害,那么修路的银子也就有有着落,再也不用皇上和朝廷操心了。
  “本宫相信。以刘卿家的才能,肯定能做到,如此一来,皇上和天下的臣民都会很高兴,而国库,也会少一笔很大的负担。”长孙皇后对刘远微微一笑,欣赏中带着鼓励。
  这就是领导说话的艺术啊。虽说长孙皇后心中觉得刘远的想法有点不现实,凭着那一文半文,一个月弄个一万几千两。这已经很了不起了,若想一年赚个一百几十万两,有点异想天开,不过她并不挑明。反而表示相信。
  表面是对相信和赞赏。实则也是“断”了刘远的后路,如此一来,刘远就是做不到,也得想办法做到了。
  不过,刘远的确有这方面的自信,闻言笑着说:“谢皇后,微臣一定竭尽全力,不负皇后厚望。”
  此话说听起来平淡。可是话中透露了无比的霸气与自信,一旁的李大公主看到爱郎这般有自信。眼中也流露出一丝迷醉的神色:这就是刘远,这就是自己相中的男人,这就是一个擅长的创造奇迹的男人。
  放眼整个大唐,有几个敢像刘远这样有信心、有勇气说出这样的话?
  “刘将军,听说那个'每日捐一文,做个好唐人的活动举得很好,很多人踊跃捐款,哦,对了,宫中不少侍卫和宫女也参与这个活动呢。”李丽质笑着说。
  好像怕母后忘记,这也是刘远的功劳,李丽质特意提了出来。
  “还行吧,大唐的百姓还真是好样的,没人强迫,一切都是自愿,微臣每天傍晚都会派人把那些钱银回拢、点收、入库,虽说提倡的是每日捐一文,但是常在里面发现碎银,甚至是整锭的金银,光是长安,这些天每目的收入都在百两以上,收入还算可观吧。”
  李丽质吃惊地说:“什么?一天有过百两银子,还只是长安?折成铜钱,那一天岂不是十万枚铜钱?这也太夸张了吧。”
  “长安人口达几十万之众,士子秀才、皇亲国戚、王公大臣、殷商巨贾多不胜数,很多出手大方,那银子自然就多了,别小看那一文半文不起眼,可是一文文积强起来,那数目就可观了,有句话老话说得好: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积少成多就可观了。”刘远笑着说。
  后世有一个笑话,就是很多人都梦想过全华夏的人,每人给自己一块钱,那么自己马上就可以成为亿万富翁,这个道理是共通的。
  “刘卿家此言正中本宫的心意”长孙皇后回忆道:“相当初国库空虚,本宫自上以下,一律削减宫中的花销,当时很多人劝本宫不必节省,说再苦不能苦皇宫,不过本宫以为身为皇后,敢为天下先,成为天下人之楷模,别看这里省一点,那里节一些,后来一算帐,一年节约了近十万两之巨,可真不能小视”
  刘远一脸敬佩道:“皇上和皇后胸怀天下,体恤万民,这是大唐百姓之福,微臣佩服。”
  “好了,刘卿家不再说这些奉承的话语,这可不像你的风格,可莫要让本宫看轻了。”长孙皇后微笑地说。
  “不敢,这些都是微臣的肺腑之言。”刘远一脸正色地说。
  刘远倒没有说大话,隋唐,这是一个伟大的朝代,这是一个开放的朝代,这是一个进取的时代,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起,在东方确立“天朝上国”的气度,确立华夏的地位与自信,对于来到唐代,对于千古一帝、千古一后的李二夫妇,刘远都是怀着深深的敬意,也就是这份敬意,刘远可以披甲上阵、可以深入敌后、可以不计得失甚至是被李二“欺负”。
  换作一个荒淫无度、鱼肉百姓的昏君,刘远轻则退到海外或找一块无人岛屿,悠然自得地过一生,重则起兵造反,自立为王,当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到时就是醒握天下权、醉卧美人膝。
  可是,刘远并没有,对长孙皇后的这一份尊敬,那是发自内心的,没有半分的掺假,光从国库吃紧,李二为了钱银,宁愿“坑”自己,也不加税于民,加大百姓的负担,而长孙皇后夫唱妇随,大幅削减宫中开销,刘远看过多次,这皇上和皇后吃得比自己还要差。
  光是这一点,就值得刘远尊敬。
  长孙皇后听出刘远话中诚意,闻言淡然一笑:“刘将军言重了,好了,此事不提,本宫要去看看那些插着功德旗的商家,不知将军可愿同行?”
  “这是刘某的荣幸。”
  …………。。
  好不容易陪完巡视的皇后,刘远这才打道回府,没想到一进门,小娘就拿着一封信两眼泪汪汪地走了过来,一脸激动地说:“师兄,好消息来了。”(未完待续。。)




 1023 一诺千金

  “小娘,怎么啦,是不是你家里的人又欺负你了?”刘远一急,连忙问道。
  小娘的脾气很好,不与他人争宠,也不与别人夺利,处处站在刘远的角度,替刘远说话,那是一种默默的、毫无保留的付出,这种付出,就是崔梦瑶也深受感动,知道刘远和小娘的关系特殊,所以刘府的财政大权,小娘一直是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在刘远的庇护下,小娘可以说是一朵养在温室里的花朵,看到小娘突然哭了,刘远忍不住马上追问道。
  哪个家伙不想活?竟然把自家小娘给弄哭了,若真是这样,刘远并不介意让他全家都哭。
  “师兄,你看了此信就明白了。”小娘一脸激动地说。
  刘远拿过信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恩公刘远及夫人刘袁氏亲启”的字样,心头不由跳了跳,抽出信笺一看完,很快就明白小娘失态的原因了:这是一封来自陈子墨的信,他在信中说了,经过多方的努力,他找到了赵元和李方的踪迹,信中还说他会一直追踪下去,直到抓到他们或找到他们为止。
  除此之外,陈子墨也道明这次发现的原因,原来在陈子墨无意中在港口认识了一伙下扶桑的商团,向他们一打听,没想到其中有一个人还真对两人有印象,有个做船工的水手记得,当年有两个操着扬州口音的人向他打听,扶桑哪里招收做首饰的人,这名水手记得二人最重要是有两个原因:一是会做首饰这门手艺的人少。二是当时二人为了打听消息,给了他一两银子作来打赏,所以这名水手记忆犹新。
  无意中打听出两人的下落。陈子墨喜出望外,马上拿出当年二人的画像,而水手也一口咬定,当年向他打听的,正是这二个人,当他听说二人是通缉犯后,还有些后知后觉说。当年两个神色慌张,原来是有人命在身。
  最后,陈子墨在信中说了。他会前去扶桑追寻这二人的下落,但是大海茫茫,生死未卜,再加上扶桑又是异国他乡。不知此行是否顺利。就事前通知一下,把线索告诉刘远和小娘,生怕出了事,这线索也就没人知晓了。
  信中还有一股悲壮的情绪,隐隐有托孤的味道:倘若陈子墨出了事,还请刘远有能力的话,照拂一下自己家中的孤儿寡母,而在信封上写明刘远和小娘亲启的意思。刘远也猜出,可能写信的时候。陈子墨没法确定刘远是出征吐蕃还是在大唐,也不知是活着还是战亡,就特意写上小娘的名字,这样消息就能第一时间传到恩人的手里。
  心思细密之余,那一诺千金的态度,也让刘远暗暗动容。
  表面是在港口认识一个商团的人,然后无意中提到这件事,然后又得到确切的消息,看起来简单,实则非常困难,寻找两个失踪了数年的人,犹如大海捞针,但是偏偏让陈子墨找到了,从这里看得出陈子墨对刘远的委托,极为上心,一直都在寻找。
  成功的背后,不知多少次遭人白眼、不知多少次空手而归、不知多少次被人误解、不知多少次把钱银耗费在打探消息上,这才有了这次的“不期而遇”,刘远当日临时起意拜托一下,没想到他一直记在身上,一直在努力着。
  刘远心中一喜:终于找到两个畜生的下落了。
  当年金玉世家袁掌柜突然身亡,原来隐藏的矛盾全部爆发,特别是赵元和李方把值钱的东西席卷一空,一下子把金玉世家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