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政客-第4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占据如此重大的优势,人家苏天成甚至没有派出大军前来增援,就是依靠着洪承畴率领的大军。就要打败他了,这种条件已经具备了,驻扎在松江府的大军,没有了撤退的道路,所有官道都被江宁营控制了,大军根本没有撤退的机会了。也是到了这个时候,黄得功才明白,为什么在前期的战斗之中,自己率领大军撤到松江府的时候,没有遭遇到江宁营的猛烈进攻,原来人家就想着让自己率领的大军进入到松江府的,这就形成了包围,若是当时的选择是放弃苏州和松江府,争取将大军撤到常州或者是干脆到南京去,争取能够彻底的突出重围,保存实力,恐怕惨烈的厮杀早就开始了。
  固守在松江府城,与外界的接触全部被断绝了,根本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
  奇怪的是,洪承畴率领的大军,就是没有发起进攻,而是静静的围在外面。
  这令黄得功有些想不通,不过他也顾不上那么多了,如今最为重要的事宜,就是稳住大军,没有支援是肯定的,最终的失败也是肯定的,如此的情况下,想要做到效忠朝廷,想要杀身成仁,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他黄得功愿意,下面的军士不一定完全愿意。
  至于说投降的事情,黄得功根本就没有考虑,尽管有洪承畴的来信。
  洪承畴之所以没有马上发起进攻,重点还是想着招降黄得功,黄得功率领的军士,的确是有着不一般战斗力的,能够将这样的军士吸纳到江宁营,也是任何一个指挥官都愿意做的事情,当然,洪承畴没有马上发动进攻,也是想着能够尽量的减少伤亡,徽州府、宁国府、广德州以及常州府、苏州府都被江宁营占领了,目前第一阶段战役,唯一剩下的就是松江府了,可以说胜利近在咫尺,这样的时候也不需要过于着急,何况苏天成根本就没有派遣大军过来增援的意思。
  洪承畴已经专门派人给黄得功送去了两份信函了,劝诫黄得功放弃抵抗,第一次是在苏州的时候,洪承畴在信函里面很明确的告诉黄得功,抵抗是没有多大希望的,当然那一次的写信,洪承畴没有抱多大的希望,甚至是没有想到成功,无非是提前打预防针,毕竟厮杀还没有开始,之后黄得功率领大军撤到了松江府,进入了府城之后,洪承畴再次写信了,这一次他是下定决心的。
  苏天成的话语,他一直都记在心里,对于黄得功这样的将领,以及他手下的军士,尽量想办法招降,可若是黄得功不投降,一心都想着抵抗,那就成全他,完全剿灭他所率领的大军,黄得功本人也不要想着能够活命了。
  洪承畴有着不同的认识,认为黄得功这样的将领,无非是一根筋,只要你能够真正的打败他,采用适当的手法来感化,黄得功还是能够成为江宁营一名骁勇的将军,至少不会比贺人龙差多少的。可惜苏天成的命令是明确的,洪承畴也只能够是执行。
  黄得功收到第二份信函,大军已经被包围在松江府了。
  面临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这个时候的松江府,可不是几百年之后的上海,关键是海运还没有彻底发展起来,朝廷的禁海令,让松江府几乎没有多少的发展余地。四万多大军进入了松江府,光是粮食的消耗,就是非常大的负担,大军集结到松江府,是无奈之下做出来的决定,原来没有这样的打算,预备的粮食也不是很多,要知道松江府本来就只驻扎两万大军的,突然增加了一倍多的大军,补给肯定是困难的。
  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松江府根本就得不到补给,苏州府和常州府完全被江宁营占领了,朝廷就是想着补给,也送不进来,此外黄得功可不笨,从朱由菘做出来的诸多安排来看,南京方面已经放弃了松江府,准备守住南京和凤阳等地了。
  如此的情况下,黄得功依旧没有考虑投降的事情。
  这倒是很少见的情况,实际在大军之中,真正愿意拼死抵抗的人不多了,普通军士就不用多说了,关键是各级的军官,但这些军官听从黄得功的指挥。
  黄得功想的的确是比较简单的,身为军人,马革裹尸是最大的理想,至于说投降,那是军人的耻辱,绝不能够出现这等的情况。
  对于洪承畴的第二份来信,黄得功还是选择了不予理睬,甚至不回信。
  这是黄得功的倔强,很可爱的倔强,可惜用的不是地方了。
  等了三天,洪承畴没有接到任何的消息,他很清楚,黄得功是横下一条心了。
  进攻松江府城,有两套办法,第一套办法是围困,让里面的大军无奈之下选择突围,这样可以减少自身的伤亡,第二套办法就是强攻,首先依靠炮兵营打开缺口,之后大军杀进去,如此进攻的伤亡肯定多一些的。
  所有将士早就做好准备了,特别是再次担任先锋官的贺人龙,更是急不可耐,这次他跟随洪承畴进攻苏州府和松江府,还没有取得很大的胜利,看看人家刘文秀等人,占领了那么多的地方,剿灭了十余万的明军,这种被比下去的滋味可不好受。
  洪承畴终于下定决心,采取强攻的形势,这也是结合实际情况做出来的决定,毕竟战斗的主要目的,是占领南京等地,这就预示着针对南直隶乃至于整个南方的战斗,取得了实质性的胜利,大军不可能为了黄得功一个人磨蹭,既然给了黄得功充足的机会,黄得功自己放弃了,也就怪不得他人了。
  崇祯十六年八月初二,进攻松江府城的战斗开始了。
  隆隆的炮火,掩盖了城墙上面的一切,看见的就是冲天的灰尘。。。
  洪承畴手持望远镜,看着这一切,脸上没有多少的笑容,他为黄得功可惜,内心里面他还是敬佩黄得功,能够誓死抵抗,如今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文武大臣不多了。
  一天一夜过去了,攻城的战斗结束了。
  满身伤痕的黄得功被押解到洪承畴面前的时候,洪承畴亲自端着一碗酒,给黄得功送行,黄得功没有客气,笑着喝下了这碗断头酒。(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内讧的代价(1)'

  黄得功被斩杀的消息,苏天成很快就知道了,除开惋惜,他没有其他的感受,穿越这么多年了,很多的事情,苏天成的看法不一样了,譬如说针对黄得功这类人,按说是需要用尽全力来拉拢的,可有些时候,斩杀了这类人,也是成全他们的名声,更会令苏天成的统一大业尽快的实现。
  大军依旧是兵分两路,苏天成、卢象升等人,率领大军直接进攻应天府,洪承畴率领大军进攻镇江府、扬州府、淮安府,接着展开对凤阳府的进攻,应该说剿灭了近二十万的明军之后,南直隶的守卫大为削弱,除开应天府和凤阳府还有可能出现一些战斗和厮杀,其余地方基本不存在成规模的战斗了。
  命运最惨的还是原来驻扎在徽州府的明军,其中四万人进入浙江之后,早就被朱审烜和杨嗣昌等人侦查到踪迹了,江宁营将士在余杭设伏,等着这股明军进入到包围圈之后,仅仅用了三次的冲锋,就彻底打垮了这股明军,被俘的明军接近三万人,这些俘虏被杨嗣昌毫不客气的用起来了,秋收之后,需要对各地的水利设施进行大规模的整修,毕竟福建和浙江等地,基本没有维修过水利施舍,对于农业生产是非常不利的。估计这些被俘的明军,做梦都想不到,他们会成为苦力,开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
  至于说驻扎在徽州府的剩余一万明军,真正能够撤到南京城的,不足两千人,其余人都被卢象升率领的大军剿灭了,或者是投降了。
  苏天成将所有的俘虏,一律都遣送到浙江去了。交给了杨嗣昌,杨嗣昌需要大量的人手,浙江和福建的水利设施建设工程,全面铺开,需要的就是劳动力。
  进攻应天府的战斗,速度慢下来了。这里的很多地方,都是苏天成熟悉的,他在江宁县担任知县的时候,走过不少的州县,大致的情况是知道的。可洪承畴就不同了,加快了行军的速度,毕竟他要带领大军拿下镇江府、扬州府和淮安府等地方,不管是不是会遭遇到多少的抵抗,至少大军需要行军好几千里了。
  秦三德已经知道了所有的情况。特别是徽州府四万明军,在浙江的余杭被全部歼灭的消息,对于他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聊以自豪的安排,成为了全面溃败的局面,二十五万大军,剩余的仅仅五万余人,接近二十万的大军。全部被剿灭了,总是从战斗力上面去分析。肯定是说不过去的,作战的部署和安排,是有着致命缺陷的。
  出现目前的局面,主要责任就在秦三德的身上。
  必须要想办法了,否则秦三德死无葬身之地了。
  前期的铺垫全部都做好了,剩下的就是一步步的落实。虽然后期的事情全部都是朱由菘直接负责发号施令了,可秦三德没有闲着,他正在努力卸掉自身的责任,而且这个事情的进展还是很不错的。
  首先压制战况的奏折,是朱由菘完全做主的。秦三德以身体不适的原因,让朱由菘负责所有的事宜,做出来所有的决定,这一点南直隶的官吏全部都清楚,所以压住奏折的事宜,怪不到他秦三德的身上,其次就是作战部署失误导致惨败的事宜,这一点想要直接推卸责任,难度肯定是不小的,可秦三德熟悉宫里的情况,瞒天过海不是不可能,皇上也不是第一次被欺骗,至于说那些御史和给事中,如果想要乱说,能够想办法对付,锦衣卫和东厂完全控制了京城的舆论,谁要是想着乱说,身为东厂厂公,秦三德岂能没有办法对付,这里面最为关键的还是内阁,好在内阁首辅周延儒与秦三德的关系不错。
  最后就是朝廷如何处置这件事情了,既然将责任全部都推到朱由菘的身上,那朱由菘的结局肯定是非常惨的,按说朝廷的圣旨,应该是太监来传达的,在这个过程中,秦三德当然可以想到办法,让朱由菘无法开口说话,甚至无法去见到皇上。
  还有南直隶的部分官吏,譬如说南直隶的兵部尚书孙泰,这也是秦三德需要对付的人,南京一样有锦衣卫的暗线,孙泰种种不满的言行和举措,秦三德岂能不知道。
  一切都在努力的过程之中。
  宫里的消息已经有了,王承恩大骂了秦三德,透露出来的意思是很明确的,皇上之所以安排秦三德到南直隶,是处于对秦三德的信任,可惜秦三德没有抓住机会,关键时刻想着离开了,这肯定会令皇上失望的,说不定影响到皇上对锦衣卫和东厂的信任,后果还是有些严重的,不过事已至此,从自身的位置和诸多人的利益考虑,王承恩选择支持秦三德。
  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王承恩是不会说出来的,皇上已经开始担心诸多的皇亲国戚,认为这些皇亲国戚进入到朝廷,不是什么好的决定,特别是朱审烜的背叛,在朝廷里面的影响很大,也直接改变了皇上以前无比信任皇亲国戚的思维。王承恩是完全拥护皇上的决定的,至于说他本人,也感觉到了,若是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皇上一旦再次信任皇亲国戚,太监的地位同样要受到影响。
  从王承恩的角度出发,朱由菘的结局当然很惨。
  得知王承恩大骂自己,秦三德放心了,若是王承恩对这件事情不管不问,那才真的是危险了,既然王承恩开口了,就一定会从中周旋的。
  周延儒那里的消息,还不是非常的明确,这大概是源于周延儒没有明确的表态。
  秦三德是有些怨气的,你周延儒在这等关键的时刻,不明确表态,让他的一颗心不得安宁,上下摇摆,这是什么意思啊,可冷静下来之后,认真仔细分析之后,秦三德明白了,周延儒虽然没有明确的表态,其实也是支持他的,若是周延儒反对了,肯定会有话语透露出来的,这大概因为朱由菘是朝廷的官员,周延儒在这个时候,不能够明确的表态,否则表现出来对太监的关心,皇上会怎么看。
  人着急的时候,一点点的小事情,都会弄得草木皆兵。更何况是关乎到自身的性命事宜了,秦三德想的很多,也按照自身的想法,一步步去落实了,到了现在,他只能够等候,改办的事情全部都办好了。
  相比较起来,朱由菘的感觉要迟钝很多了。
  孙泰提醒之后,朱由菘也引起了警觉,他本来是想着从京城打听一下消息的,但因为手头的事情太多了,特别是接连惨败的消息传来之后,为了能够守卫南京和凤阳府,朱由菘可谓是呕心沥血,暂时顾及不到其他的事情了。
  消息是先后传来的,进攻浙江的四万大军惨败,几乎被全部歼灭的消息以及黄得功兵败之后,不愿意投降自杀的消息传来之后,朱由菘已经知道了,秦三德当初做出来的所有安排,全部都失败了,可谓是断送了二十余万的明军,也丢失了大量的土地。
  这里面的责任就很重大了,对于南京的守卫防御以及凤阳府的守卫做出来全面的部署之后,朱由菘开始思考这里面的责任大小了,要说他完全没有责任,这也是不可能的,毕竟是主帅,可先期的所有事宜,都是监军秦三德安排部署的,这也是不少官吏都知道的,特别是南直隶兵部尚书孙泰,更是清楚里面的缘由,如此情况下,朝廷就算是要处置,也是首先需要处置秦三德的。
  秦三德称病,朱由菘认为是心病,其实就是想到朝廷马上就要追究责任了。
  一直到了这个时候,朱由菘才想起来,南直隶的战斗情况,他没有及时的禀报朝廷,朝廷还不知道具体的情况,应该说第一个阶段的战斗全部都结束了,接下来战斗的重点转向了南京和凤阳府了。
  奏折很快写好和补充好了,朱由菘犹豫是不是给秦三德看看,这里面都是实话实说的,没有掩盖矛盾,没有回避问题,这里面的主要矛盾也是秦三德承担的,朱由菘有着一部分的责任。
  犹豫再三之后,朱由菘也做出来了一个自私的决定,奏折不给秦三德看,直接上奏朝廷,这么长时间过去了,秦三德一直都是称病不出,什么事情都不做,到了如此关键的时刻,也是需要承担前期失败的主要责任了。
  从目前南直隶的稳定来说,朱由菘自我感觉不错,尽管局势很是紧张,可他几乎每天都要出面,布置大大小小的事宜,都是亲自参加的,这种频繁出面的方式,其实是告诉南直隶的诸多官吏,南直隶暂时不会出现什么大事情,所以诸多的官吏,也还能够勉强稳定。
  至于说是不是能够继续稳住南直隶,能不能守住南京城,朱由菘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可他觉得,南京城可是大明王朝的陪都,守住这里问题不是很大,再说了,厮杀开始之后,朝廷也一定会派出大量的援兵,前来增援,或者是对苏天成展开进攻的。(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内讧的代价(2)'

  接到了朱由菘的奏折之后,朱由检已经不仅仅是愤怒,伴随的还有惊恐的情绪了。他怎么都想不到,这么短的时间之内,苏天成居然能够拿下浙江和福建,而且在进攻南直隶的战斗之中,如此的骁勇,近二十万明军被剿灭了,如今的情况是,驻守南直隶的大军人数明显不够,更加可怕的是,左良玉和黄得功麾下的大军覆灭了,南方的防卫也是完全空虚的,等到苏天成拿下了南直隶之后,也就等于是拿下了整个的南方了。
  追究责任是一个方面,更加主要的事情,关键是要守住南京,而且要控制苏天成的行进步伐,失去了南直隶,就意味着失去了南方,不能够让苏天成轻易就统领了整个的南方,那对于朝廷来说是有着致命打击的。
  登基之后,为了能够延续大明王朝的统治,朱由检不知道受了多少的苦,这种苦主要还是体现在内心的,好不容易看见希望了,却因为苏天成的崛起,因为苏天成威胁到了皇权,从而导致了如今的局面。
  朱由检没有完全的绝望,他还有足够依赖的军队,那就是大同边军和辽东边军,史可法与王道直两人调往辽东和大同之后,按照他的密旨,扩充了军队,安宁堡和靖边的互市,基本上由大同总督王道直直接控制,目的就是解决军饷和粮草的事宜,至于说辽东,有了辽饷的支持,加之朝廷的境况好了很多,也是能够大规模的扩充军队的。
  自从苏天成起兵造反,不到一年的时间,辽东边军扩充到了接近三十万人,和以前的规模差不多了。大同边军也扩充到了十五万人,这几十万的大军,就是朱由检强有力的依靠,至于说军队的战斗力,朱由检还想不到那么远。
  接到了奏报,接下来就是如何处置的事宜了。从重处置是必然的,只是这责任如何的划分的事宜,令朱由检犹豫了。
  王承恩是第一个能够发表意见的人,也是朱由检最为信任的太监。
  “皇上,奴婢以为,南直隶的战斗,到了如此的程度,秦三德是必须要承担主要责任的,奴婢曾经举荐秦三德。奴婢也是有责任的。。。”
  王承恩一味的责备秦三德,而且没有丝毫袒护的意思,甚至连自身的责任都说到了,这是朱由检没有想到的,看了好几遍的奏折,他一直都是有些疑惑的,为什么绝大部分的责任,都推到了秦三德的身上。就算是秦三德的部署有些问题,可前期秦三德果断处置了左良玉。稳定了二十万大军,若不是秦三德做出来这个动作,说不定南直隶早就出现了内讧,一旦左良玉投靠了苏天成,只怕苏天成不需要动手,就能够占领南直隶了。
  “朕可不想听这些。朕一直都是有着疑惑的,秦三德曾经是江宁营的监军,不管如何说,都是熟悉战场上诸多事宜的,倒是朱由菘。什么都不熟悉,难不成是就不愿意学习请教吗。。。”
  长期在朱由检的身边,王承恩早就明白该怎么说了,若是直接保秦三德,那肯定是行不通的,皇上要展现自身的英明,自然会分析诸多的情况,越是这个时候,你越是将责任推到一个人的身上,皇上反而会疑心,在这个过程之中,皇上的心思慢慢就出现改变了。
  王承恩掌握的要害是皇上的心思,因为苏天成的造反,因为朱审烜的背叛,皇上的心思被勾起来了,英宗当年的遭遇,谁都是知道的,包括明成祖朱棣,也是通过藩王的身份称帝的,朱审烜站出来支持苏天成,令苏天成在舆论上面主动了很多,而且将来也很有可能出现这一幕,到时候有了朱审烜和朱由菘等人,苏天成登基岂不是顺理成章。
  亦或说朱由菘等人成为傀儡皇帝,也一样是可能的。
  这才是皇上最为担心的地方,至于说太监,权力是皇上给予的,随时都可以收回去的,不可能威胁到皇上的位置,从这个方面说,太监是绝对忠于皇上的,所以从南直隶的事情上面,王承恩只要是掌握了这一点,就完全能够替秦三德翻盘,让秦三德全身而退。
  果然,皇上的话题开始转移了。
  “朕看见了一些奏折,大军遭遇失利之后,秦三德身体不适,一切的事情,都是朱由菘决定的,南直隶乃是朝廷关注的重点,如此关键时刻,处理事情怎能草率。。。”
  皇上的矛头开始对准朱由菘了,不过这是一种本能的担心,王承恩明白里面的意思。这个时候,他不能够说朱由菘的坏话,还是要总结秦三德的不是。
  “皇上,奴婢以为一切都是秦三德的不是啊,正如皇上所言,如此重要的时刻,秦三德让朱大人独自承担重任,说不过去的。。。”
  朱由检的脸色有些变了,还没有等到王承恩说完,就开口了。
  “秦三德的确有些责任,不过朕看这件事情,不能够完全怪到秦三德身上,朱由菘是兵部尚书,是朕任命的主帅,关键时刻,不能够发挥出来作用,却在奏折之中,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秦三德的身上,朕看这件事情不简单。”
  要说以前王承恩如此的说,朱由检有可能怀疑王承恩与朱由菘之间,是不是有什么联系,总是帮着朱由菘说话,这是不正常的,太监与朝中大臣,接触不能够太多,关系更不可能非常的亲密,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王承恩的忠心,他是知道的,也是不用怀疑的,从正面的情绪理解,王承恩估计是考虑到了朝廷里面的局面,为了从大局出发,将所有的责任都怪到了秦三德的身上,要知道秦三德可是王承恩举荐的。
  想到这里,朱由检愈发觉得王承恩忠心了,能够自我检讨,不护短,不知不觉之间,他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朱由菘的身上了,朱由菘不明白军事部署的事宜,要说前面的很多事情,一定是秦三德做主的,这是不用怀疑的,可到了中后期,基本都是朱由菘做主了,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缘故。
  朱审烜的背叛,给予朱由检的打击是非常大的,而且朱审烜曾经是内阁次辅,是大明的晋王,如此尊贵的地位,都投靠苏天成了,谁知道朱由菘是什么想法,要知道朱由菘和苏天成之间的关系是很不错的。
  疑心本来就重的朱由检,想到了这一点,愈发的坐不住了,要知道南直隶的一切事宜,都是朱由菘在发话,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