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政客-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自己读书不错,大太太看着不顺眼,大太太的两个儿子,苏天浩和苏天然,读书都不怎么样,老爷只有三个儿子,要是自己出人头地了,这家产怎么算还说不清楚,所以说,大太太想尽了办法,只差公开动手了,这次将自己留在平阳府城,到底是什么心思,还说不准,或许是在找寻机会也不一定。
  苏天成是不会有那些迂腐的思想的,什么大太太啊,说到底,就是后妈,还好自己的命硬,没有被折磨死,要想自己去孝敬这位大妈,说什么忠孝两全,做梦去吧,感情是相互的。
  可处理苏府的事情,也不能够闹得过分了,毕竟是这样的时代,大太太是内当家,在自己还没有真正取得功名的时候,公开的和大太太对着干,撕破脸皮了,不是好事情。这并非意味着自己不能够显示出来强硬,绝对不能够软弱,要自立自强,让大太太感觉到忌讳,不敢轻易放肆,不敢出手对付自己,只有这样,才可能安安稳稳的过rì子,待到今后取得功名,所有事情都好处理了。
  平阳府城苏府发生的事情,太原府城的大太太很快就会知晓的,毕竟府里的人,大部分都是大太太亲自点名留下来的,肯定是有人报告消息的。
  所以说,苏天成已经很小心了,之所以要求苏平阳直接管家,重点还是从安全的角度考虑的,要是哪一天自己在府里暴毙了,那就太不划算了。
  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就需要集聚自身的力量。
  山西平阳府下辖有六个州,府城在临汾县,也就是后来的临汾市。东面和陕西省接壤,南面靠着太原府、汾州府,西面靠着沁州、潞安府、泽州,北面与河南省接壤,属于山西省的东大门。
  因为历史的原因,山西省不是很富裕,甚至是贫穷,这里属于中原地区,每次朝廷的更迭,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遭受无数战火的洗礼。
  终大明一朝,最为富裕的地方还是在南方,南直隶的浙西四府: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是富的流油的地方,天下闻名,其次就是湖广和两广了。
  山西和云南等地,是公认为穷苦之地。
  山西的商贾特别的多,这里土地贫瘠,得不到多少的收入,只能够是转向经商了,而且山西外流的人口是非常多的,好多的山西人,都到了北直隶和南直隶,甚至是湖广,出门之后,就不愿意回来了,山西人自己感觉到没有多大的出路,只能是在经商的方面拼命,多年下来,倒也有了不少的商贾了,几百年之后,晋商闻名全国,也是有着一定道理的。
  苏天成的父亲苏化文,就是这方面典型的代表。
  苏化文出身商贾之家,子承父业,明朝的等级制度森严,士农工商,商贾是排名最末的,若是不能够取得功名,永远都是生活在底层的,虽然有钱,但没有社会地位,所以众多的商贾,自己拼命挣钱的同时,一定是期盼着儿女能够考取功名的,这种光宗耀祖的思想,一般人根本是难以理解。
  苏化文年轻的时候,也是拼命读书,遗憾的是生来就不是读书的材料,考了好些年,最终还是童生,秀才都没有捞到,索xìng就死心了,安安心心的做生意。
  老天是公平的,苏化文无法取得功名,但做生意却风生水起,一直都是很顺利的,这么多年下来,隐隐成为山西省数一数二的商贾了,就连山西布政使衙门,都知道了。
  这种出名,不是什么好事情,自身没有功名,为了维持家族的生意,就需要投入大量的银子,贿赂各级官吏,要不然,人家随便找个理由,你就要吃亏了。
  山西的商贾,生来就是弱势,承担的赋税比南方地区的赋税要高很多,这看上去有些不公平,南方地区如此的富裕,偏偏承担的赋税少一些。当然了,这里面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明朝的商税低得可怜,三十税一,还不一定能够落实。
  朝廷里面,内阁大臣,绝大部分都是南方的,南方的学子,读书确实厉害一些,考取功名的人多一些,他们把持了朝政,当然是要为南方大地主大商贾说话的,所以说,南方的大地主和大商贾,是能够得到很多好处的。
  有些情况,苏天成还是没有弄清楚的,譬如说父亲苏化文为什么搬到了太原府去了,做生意的地域观念是很浓的,苏化文本来就是平阳府人,轻易是不会挪地方的,除非是太原的商机特别好,可太原是山西的省城,那样的地方,不知道有多少的官僚集团,何况太原府城里面,还有一位著名的藩王:晋王朱审烜。
  这个朱审烜可不简单,朱求桂的儿子,虽然说没有什么权力,但特别善于敛财,富得流油,家里集聚了无数的财宝,最终李自成攻下太原府,所有的财宝都被李自成获取了,自己投靠了满清,结局也不好。
  苏天成隐隐的知道,山西大饥荒的时候,这个晋王朱审烜,死死守着财富和粮食,不肯拿出来,最为过分的是,李自成攻打太原府,身在太原的朱审烜,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居然也不肯拿出来银子,分发给城内的军士抵抗。
  当然,这些都是历史的描写,是不是有夸张的地方,苏天成不是很清楚,既然穿越到明朝来了,所有的情况,都需要自己弄清楚。
  想到了这些,苏天成感觉到了,自己的任务还是很重的,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做了。


'正文 第十三章 恼火的现状'

  “少爷,您的屋子里有些cháo湿和yīn暗,我看是不是重新的整修一下啊。”
  “不用了,叔叔如今管着苏府上下的事物,还是想着哪些地方更需要用钱,我这里已经很不错了。”
  “少爷是不是暂时搬到东面的院子去居住啊。”
  苏天成摇摇头,东面的院子,以前是苏化文和大太太、苏天浩、苏天然等人居住的地方,条件的确好很多的,阳光充足,亭台楼榭、小桥流水,别有一番天地,自己却是和下人居住在南面的。虽然说苏化文和大太太等人,已经离开了平阳府城,到太原府城去了,可这个院子依旧是空着的,没有任何人居住。
  随着时间的流逝,苏天成知道的情况越来越多了,好在他是穿越人士,以前在国家机关工作,好歹也是领导干部,经历过不少的大风大浪了,若是寻常人,遇见这样的歧视,岂不是早气炸了。
  “少爷上次问到的苏府的一些情况,我仔细回忆了,当初我到苏府来,直接就跟着三太太了,三太太仁慈,对我们这些下人都很好的,不过有些情况,我是下人,也不好多问的,免得僭越了。”
  “过去这么多年了,我一直都是很思念母亲的,想着问问叔叔,多知道母亲的一些情况,可怜我甚至不知道母亲长的什么样子啊。”
  苏平阳也低下头,少爷说的是实际情况,刚刚出生的时候,三太太就故去了,当然不可能见到了,也不可能记得三太太长的是什么样子的。
  “好了,不说这些事情了,叔叔认为,这府里都需要注意一些什么事情啊?”
  苏平阳抬起头,他见多识广,自然知道苏府存在哪些问题,以前自己就是在最底层的,对这些情况,理解更加的深刻,这些天,和少爷多次交谈了,他吃惊发现,少爷竟然有着一些不同寻常的认识,当然了,少爷是读书人,天上的文曲星下凡的,厉害是自然的。可少爷的xìng格,有了太多的变化,刚毅果断,看问题很准,似乎是换了一个人。
  苏平阳认为,这是三太太在地下有知,保佑少爷了。
  “少爷,我觉得目前这样维持,还是不错的。”
  苏天成微微皱了一下眉头,这不能够怪苏平阳不说,苏府的问题肯定是有的,可大太太依旧是内当家,虽然没有在平阳府城,却遥控指挥这里的一切事宜,就算是府里的下人,绝大多数都是听从大太太的,自己没有能够建立起来真正的权威,这样的时候,苏平阳不说情况,是害怕自己随意动手,惹下麻烦,其实也是为自己考虑的。
  可苏府的情况,必须要改变,既然父亲和大太太等人,已经搬到太原府城去了,轻易就不会回来了,这里就是自己安身立命所在了,至少在取得功名以前,都是在这里生活的,很多的事情,要一步一步来了,将平阳府城的苏府,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里,是最为关键的事情,设想一下,府里的下人,表面上听从自己的安排,其实是看着大太太的,自己怎么去安心做事情啊。
  而且这件事情要快,不能够拖泥带水。
  “叔叔不要有什么担心的,不就是大娘那里吗,有什么事情,我自然是能够应付的,如今的情势下,该怎么做还是要怎么做的。”
  “少爷说的是,府里现在一共有三十五名下人,都是分布在几个紧要的地方的,厨房里面有十八人,少爷的身边有三人,打扫和收拾东边院子的有十人,走杂的两人,余下就是管家了,这样的分布,确实是有些不妥的。”
  “叔叔说说,该怎么变化。”
  “少爷身边的人太少了,如今我管着府里的事情,少爷的身边,实际上就是二童了,我家婆娘年纪大了,做事情不是那么利落了,少爷又不要她做事情,好多的事情,都是少爷自己动手做的,我都看不下去了,这样可不行啊。”
  “叔叔不要这样说,婶娘年纪大了,照顾了我这么多年了,也该享福了,照顾我的事情,肯定是不要做了,我还在考虑着,是不是安排丫鬟在婶娘的身边,照顾起居饮食的。”
  “少爷万万不要这么做,不管怎么说,我们都是下人,少爷身边都没有丫鬟,下人的身边安排丫鬟了,这传出去了,别人说我不懂规矩了。”
  苏天成笑了。
  “叔叔不要担心那么多,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事情,我会很快处理的,我有个想法,叔叔看看是不是合适。”
  “少爷尽管说,我去做就是了。”
  “叔叔年纪大了,在苏家这么多年了,熟知一切的情况,看看我说的是不是有道理,苏府如今有三十六人,这是包括我在内的,叔叔管着府里的一切事情,婶娘安心休息,苏二童跟在我的身边,余下还有三十二人,苏俊名义上还是管家,包括玉环,剩下还有三十人,打扫东边的院子,就需要十人,这样的安排,简直是混账,有两人打扫足够了,没有住人,不需要每rì里都打扫,顶多一月两次就可以了。”
  苏平阳看着苏天成,透露出来不可思议的表情,少爷这是怎么了,敢在老虎嘴上拔毛。
  “苏府占地近三百亩了,这么大的地方,按说三十多人是远远不够的,可我想过了,必须是有作用的人,否则就算是十个人,也多了,我的考虑,所有人都需要重新安置,厨房里面,不需要那么多的人了,顶多五个人,吃饭的人本来就不多,十八个人给十八人做饭吃,要是大户人家都这么安排,厨房里面,估计站不下了。”
  “至于说该怎么安排,我还没有考虑清楚,对府里的事情,我不是很熟悉,以前也没有关心,就请叔叔多cāo心了,叔叔不要出面,想到了什么,给我说,我来做,这府里的三十多人,多半都是要安排到太原府城去的。”
  “公子,不要这样做啊,若是大太太发脾气了,不好收拾啊。”
  “哈哈,叔叔担心什么啊,难道说大太太不给我银子了,我就活不下去了吗,这样的小事情,我都不能够解决,怎么可能在苏府立足啊,我好想着,大娘早些到府里来,有些事情,彻底说清楚的好。”
  坐在下首的苏平阳,险些没有把持住,难道说少爷将来准备做生意吗,这可万万不行啊,少爷还是要读书的。
  “少爷,老爷本就经商多年了,我觉得,少爷还是不要考虑这样的事情。”
  “叔叔有话,今后尽管明说,叔叔是担心我荒废学业,一心去经商了,不会的。”
  苏天成微笑着摇头。
  “我明年还要参加乡试的,肯定是不能够耽误学业的,我是不赞成死读书的,有人说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过我觉得,书本里面,没有粮食,要是我肚子饿了,衣服穿少了,感觉冷了,守着一堆书,绝不是好办法,学以致用,才是真正读书的办法。”
  苏平阳有些激动,少爷说的这些话,他完全明白了。
  “少爷的意思,我明白了,不过这么多年,少爷一直都是在苦读的,我还是认为,少爷参加乡试之后,再来考虑其他的事情,府里有什么事情,我直接去应付,就是大太太怪罪了,我也一并承担了。”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件事情,叔叔不要说了,我已经下定决心了。”
  苏平阳看看苏天成,发现苏天成的目光清澈,带着一丝坚毅的神态。
  “如今已经是十月了,粮食收割很长时间了,府里的存粮,不知道还有多少。”
  “存粮足够了,这几rì我已经清理过了,还有三十石大米,五十石麦面,节约一些,维持到明年的九月,是可以的。”
  苏天成闭目算了一下,一石相当于189斤,府里一共还有一万五千多斤粮食,均分到每人的头上,刚好是420斤粮食,这些粮食,想着管一年的时间,可能xìng是不大的。况且,苏天成还想着招募一些人,这点的粮食,绝对不够。
  接下来好些年都是饥荒,府里必须存够足够的粮食,而且还要通过粮食交易来赚钱,参加乡试之前,其他的事情,不可能大规模的做,赚钱的事情,是绝对不能够耽误的。


'正文 第十四章 清晰的计划'

  “叔叔,平阳府城的米面价格,是多少啊?”
  “白米四钱银子一石,麦面三钱银子一石。”
  苏天成不知道米面的价格,这是正常的,可问到米面的价格,就有些奇怪了,这是为什么啊,难道说准备做粮食生意了。
  粮食生意可不好做,等级森严,苏化文就是兼做粮食生意。
  经营粮食,分为三个层次,最底层的存在,就是经营普通铺面的众多商户,从大户的手里购进粮食,直接对外出售,获取到可怜的薄利。中间的是大户,开有一家粮行,主营粮食批发,给诸多商铺提供粮食,粮食交易量很大,利润也不薄。最高层的,就是控制粮食来源的商贾,他们是最大的老板,和官府都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甚至是官商勾结的。
  “少爷是想着经营粮食吗,老爷就是在做的,少爷还是不要考虑这样的事情了。”
  苏天成摇摇头,他没有想到做粮食生意,目前有着太多的困难了。
  看见少爷摇头,苏平阳舒了一口气。
  “叔叔,苏府的田地有多少啊,是怎么管理的啊?”
  苏平阳越来越奇怪了,以前,少爷从来不问这些事情,更不要说关心了,毫不夸张的说,对于农家事情,少爷一无所知。
  “唉,这两年,遭遇了诸多的灾荒,苏府的田地,都成为负担了,每年要向官府缴纳赋税,老爷都想着,将土地处理了。”
  苏天成看着苏平阳,没有马上说话。
  “土地主要集中在城郊,去年老爷处理了四百顷,还剩下五百顷,连年的旱灾,土地上面,几乎没有多少的收入了,佃户也无法上缴粮食,可赋税还是要上缴的。如今的赋税,都是上缴白银的,不收粮食了,苏府的五百顷土地,一共要上缴田赋二百二十五两银子。”
  “什么,上缴二百二十五两银子吗?”
  看见少爷吃惊的表情,苏平阳理解错了,叹了一口气,继续解释了。
  “种田纳税,天经地义,可这税赋计算的方法,本就有些不合理,按照每石粮食八钱银子的价格定下里的,如今哪里有这么贵的粮价啊,打我记事的时候开始,就是这样的标准的,再说了,计税的基数,也是按照南直隶的粮食产量来的,山西土地本来就贫瘠,就是这粮食的产粮,南直隶可以达到每亩2。6石,山西最多就是1。4石。”
  “叔叔还是说说,这二百二十五两银子的赋税是怎么计算下来的?”
  “苏府的五百顷土地,一共是七千五百亩,每亩税赋是三厘银子,算下来就是这么多。”
  “这三厘银子的税赋,是怎么算出来的?”
  苏平阳稍微愣了一下,开始解释了。
  “少爷,先前我已经说了,征税是按照每石粮食八钱银子的价格计算的,苏府的田地,属于民田,每亩征税四升粮食,一石粮食是一百升,按照八钱银子的价格,每升粮食,是八枚铜钱,四升就是三十二枚,综合折算之后,每亩田上缴赋税三厘银子,也是三十枚铜钱。”
  苏天成已经迅速在脑海里面计算了,按照苏平阳说的,每亩征收四斗粮食的赋税,按照山西亩产粮食1。4石,接近3%的赋税,要是在南直隶,亩产2。6石粮食,就是1。5%的赋税,如此低的赋税,他还没有见过。
  “叔叔,去年家里收了多少的粮食啊?”
  “这我不是很清楚,都是大太太直接管着的,不过佃农遭灾了,按照以前的约定,他们每亩上缴六斗粮食,承担赋税,其余的就是自己所得了。”
  苏天成倒吸了一口凉气,佃农上缴给地主的粮食,占到总产量的43%了,加上上缴给朝廷的赋税,几乎是产量的一半,这要是遭遇灾祸了,或者是减产了,上缴的是不能够少的,那佃农吃什么啊,岂不是等着饿死吗。
  这个时候,苏天成有些明白了,为什么说大明朝的赋税低的可怜,但农民依旧活不下去,一方面是自然灾害,没有收到粮食,税赋太低,官府没有钱来赈灾,另外一个方面,土地兼并严重,到了大地主和大官僚手里的土地,按照朝廷的规定,他们都有功名,是不上缴赋税的,可税赋的总额是不会少下来的,怎么办呢,这些税赋,就摊到农民的头上了,无形之中加重了赋税,可惜的官府没有得到,真正得到的是个人。
  当然,这都是苏天成的猜想,具体的情况,他还需要了解。
  “去年遭灾了,家里是怎么处理的啊?”
  “粮食还是要交的,实在交不上来的,打下欠条,明年补上来。”
  “哦,这是谁出的主意啊,要是佃农没有粮食吃了,怎么办啊?”
  “种田完粮,佃户是知道的啊,连续两年遭灾了,有些佃户,确实是活不下去了。”
  苏平阳没有直接回答问题,但苏天成已经知道答案了。
  “田地里面,都种什么啊?”
  “田地贫瘠,主要是种的麦子。丰年亩产有1。5石。”
  苏天成的脸sè已经yīn沉下来了,种麦子,佃农更加的吃亏,麦子的价格,本来就低于大米,佃农的负担更重,加上遭遇了灾害,可以想象佃农过的是什么rì子。
  “既然是这样的情况,父亲大人是什么态度啊?”
  苏天成的语气已经有些不好了,苏平阳也听出来了。
  “老爷的意思,准备在太原府城附近购买土地的,这里的土地,准备找到合适的时间,全部都处理了,反正也没有多少的收成了。”
  “叔叔,我问的是父亲大人对佃农是什么态度。”
  苏平阳低下头,不说话了。
  他的心里,有了一丝的欣慰,从少爷说话的语气来看,是考虑到了佃农的困难了,确实,这两年,有些佃农,无法生存,甚至要卖儿卖女了。
  苏天成叹了一口气。
  “既然土地贫瘠,为什么不种玉米啊?”
  “少爷,什么是玉米啊,您是不是说的玉蜀黍啊。”
  苏天成有些脸红,玉米传到中国来,也就是明朝的时间,大约是1531年,明朝嘉庆十年,距今不过百年的时间。
  “是啊,为什么不种植玉蜀黍啊?”
  “唉,以前也种过的,可惜产量太低了,收成更低啊。”
  “种过甘薯吗?”
  苏平阳感觉到自己的脑子有些不够用了,这些东西,少爷是怎么知道的啊,太奇怪了,甘薯这东西,自己也只是听说过,少爷是怎么知道的。
  “少爷,甘薯我不知道,不过听说过的。”
  苏天成有些气馁,甘薯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万历二十一年,看来这东西,目前还在福建一带,没有在北方扩散开来,其实,在如此的饥荒年代,种玉米和甘薯是最好的选择,这些东西,都是可以活命的,也能够很大程度上面,缓解粮食紧缺的情况。
  不过几分钟时间,一个基本清晰的计划,已经在苏天成的脑海里面形成了,只要做好了这件事情,一切都好说了,说不定到时候,自己可以依靠这些东西发家致富。这里面有一点最为关键,玉米和甘薯,都是能够抵抗旱灾的,不需要过多的雨水。
  前世的时候,苏天成曾经下派到农村去,熟悉玉米和红薯的栽培技术,想不到这个时候,能够派上用场了。
  如今是十月了,没有多少的时间耽误,有些事情,必须要马上做了。


'正文 第十五章 用人的办法'

  “叔叔,你准备一下,明rì一大早,我们到郊外的田里去看看。”
  苏平阳想着叫少爷不要去,可少爷说话的语气,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他默默的点头,看来自己还真的是要适应少爷的变化了。
  苏平阳离开后不久,玉环扶着苏俊,一瘸一拐的来了。
  走到了门口,苏俊和玉环都站好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