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辛亥大英雄-第4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难不成他真要打法国?法军陆军实力可比他强多了!还有英国也已经派去11个师,再加上比利时,兵力比他多了百万呢。”
听到众人猜测不断,杨秋摆摆手阻止了瞎猜,指了指贝祖贻和廖仲恺:“别猜了,最多再有几天就会明朗,还是先听听仲恺和淞荪的汇报。”
负责战时工商的廖仲恺先开口:“战时经济转换开始时有些乱,但现在已经好多了。工业生产总量已经出现明显增加,全国有资质的工厂都已经进入军工转换。总统提出的十万小作坊计划也全部发放完机器,速度快的已经造出首批标准零件,大部分的质量都达到要求。目前我国的石油储备库存还有1200万吨,国内油田也已经能确保战时最低的每年2500万吨标准。铜钨锰铬等重要有色金属储备270万吨,上月还首次交付1吨司克龙(铝锂合金),2吨镍基合金和1吨镍基钛合金。主要化工品的锦纶、化肥、合成橡胶、炸药、三酸两碱、合成氨、磷钾都有很大提高,今年的总产量预计是2500万吨,是去年的1点3倍。粗钢最少4000万吨,水泥3200万吨、煤炭5亿吨。天然橡胶、生丝、桐油、钨和猪鬃等战略物资都已经实施国家管制,局势未明朗前我们不建议大规模出口这些紧俏货。
军工方面,31型坦克已经减到每月300辆,36型增加到每月400,年底增加到600辆没问题。从目前平均每月约消耗200辆看,产量还是足够的,没必要立刻放大。其它装甲车辆目前是每月3500辆,各类车辆每月55万辆(含摩托不含拖拉机,还有一半汽车厂转产航空)。每月可以下水22艘万吨轮,35艘军舰(含登陆艇等)和其它船只78艘,年总造船吨位预计在600万吨上下。飞机是最快的,光上月就交付了3113架,同月消耗才372架。早期的厉风和化蛇都已经移交给小厂减少产量,这部分主要用于改装对地攻击飞机,装备亚盟军和出口。最主要的双电(海军闪电、空军雷电)战斗机每月730架,新教练机每月210架,轰五320架,轰七230架,运十260架,运六130架,运八和运九36架。新的歼八天权型战斗机刚开始上线,零配件生产还没跟上,所以这半年最多只能保证每月一个大队(118架)。喷气飞机也开始预产,但它们的产量受到镍基等新材料的限制,年内每月最多只能交付30架。枪炮方面,现在每月还可以交付各类枪支20万支,各型火炮5500门以及配套的全部弹药。
战争和胜利等刺激下,再加十万小作坊计划,已经明显带动起工业扩张热潮。我们的预计是,产能峰值应该出现在41年底或42年初,但困难也应该在这个时候会出现!因为到时候很可能要打三线战争,而且我们工业产能余量比英美要差很多。要是能获得英美支持,从美国引进一批新制造设备和技术,或许还能往上窜一截。”廖仲恺把文件一合,最后说道:“从总的情况看,我们因为动手早,所以储备比较充足。只要不出现大变故,维持中亚战场和消耗量没有问题,再加上波斯湾和高加索日子会紧点,但要是加上日本只要军队能确保沿海安全,工业就能撑住,但粮食恐怕就不够了!”
“对!”
贝祖贻接过来继续说道:“军队抽走六百万青壮劳力不会有太大麻烦,主要是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余粮本来就有限,这些年的储备量一直上不去,还是靠战前从美国进口才勉强凑足。中亚又太远,交通经济落后,连很多建筑材料都不能满足。最近的工业城市鄂木斯克和彼得罗巴夫斯克产量很低,除非拿下车里雅宾斯克和奥伦堡,才具备系统性的工业补给能力。所以部队在前面打仗,我们就要跟在后面修路架桥,造机场和后勤中心,消耗极大!现在我国管理内的中亚人口已经接近400万,拿下此战起码又增200万。而且现在的仗都围绕着产粮最大的河中平原展开,想全部恢复至少要41年。至于3010工程中的杂交水稻项目也不知道何时突破,所以这个压力是很大的。
解决办法有两个,第一是法属越南、吕宋、暹罗和印度这几个亚洲主要产粮区随便拿一个。第二就是尽快解决塔什干,最好能赶在春耕前结束。这样今年的粮食压力就会小很多,军费也能压缩到500亿。还能尽早动手修建从塔什干至伊朗马什哈德的铁路,到时候就能从美国和南美进口弥补不足,毕竟马六甲这里不太安全。但要是被要塞群拖上三四个月,不仅军费要增加到700亿(约合350亿美元),还得祭天求老天爷今年开恩风调雨顺。”
“呵呵,这个就要问我们的国防部长了。子清,淞荪这是提醒你呢,赶紧的给他弄个产粮区。咦?子清,你今天怎么不说话?对了,怎么没见子安?”蒋方震这才发现宋子清有些心神不定。
宋子清没有隐瞒,拿起笔按惯例用支架撑起军用小地图,站到杨秋和部长们中间,手指点向了塔什干:“子安昨天半夜去前线了。根据徐树铮汇报,谢汝翼的集团军已经完成第一步计划,将撒马尔罕和塔什干切断。孙传芳也已经解放杜尚别等南方地区,目前正在进攻突厥斯坦山的卡尔希苏军防线,还派出两个师分头进攻卡甘和土库曼纳巴赫。从北面进攻的三个军也已经推进到日尔加外围,不过他们在这里遇上了不小麻烦。”
“哦?”杨秋一挑眉毛:“是什么麻烦?”……
第856章 砸不烂的乌龟壳
4月1日清晨,塔什干以北79公里的日尔加外围,花了四个月,动用二十万战俘修建的南下铁路在越过希姆肯特后停在了这里。铁路的尽头,两列酷似K5“利奥波德”的1938年式铁锤重型列车炮在士兵调度下,向左右两条十字形临时铁轨徐徐开进。列车上,机动铁道炮701营的士兵已经开始做炮击前的准备工作。
铁道炮前方22公里的占格巴扎岗筑垒地域,就是让宋子清和总参谋头疼的麻烦,甚至还惊动开战至今都没出过手的岳鹏亲自来检查。“参数出来了吗?好,就按照这个,40分钟后还没开炮,自个去禁闭室待着!联系指挥部,30分钟后我要看到侦察机就位。”孔庆桂大声的下完命令后,亲自爬上观测车厢顶上的观测台,折叠式升降台很快将他和几位军官送上45米高。
几十年了,孔庆桂还是不习惯西北的寒冷,将手里的暖炉递给勤务兵后才拿起望远镜。这个高度已经能看到前面的筑垒地域,望远镜里的画面让首次参战的铁道炮营军官倒吸口冷气。只见到宽15公里,纵深5公里的筑垒地域内如鬼城般寂静,各式各样的残破工事冒着黑烟,奇形怪状的尸体遍布地表,一辆辆坦克歪着脑袋,大大小小弹坑比烧饼上的芝麻还密集,甚至可以看到一架被打断机翼的化蛇乙笔直倒插在树林边的泥地里。为夺取这个南下塔什干的必经之地,15军五个师、波军1个旅和6万苏军已经在这个叫占格巴扎岗的地方绞杀了一周,但付出三千多将士阵亡的代价后,依然看不到夺取的希望。其实不仅仅这里,南面的谢汝翼乌兹别克集团军同样被挡在阿尔马扎尔的河道南岸,全部原因就是45公里外依山而建的苏军要塞群。
“狗娘养的!”
看着机舱里露出半截身体的飞行员遗体,当年参加过巧夺伊尔库茨克要塞,已经是少将的孔庆桂依然改不了火爆脾气,收回暖炉指着远处依山而建的苏军要塞,骂骂咧咧:“看到没?1号车用增程弹压住要塞炮!2号车往筑垒地域打,给我炸平了!知道吗?”
明确目标后,两位连长立即按需调整炮弹。
铁锤重型列车炮是陆军威力最大的身管火炮,外形和K5类似,口径305毫米、50倍口径,使用256公斤底部排气增程弹时射程55公里、同重量底部凹陷增程弹射程47公里,450公斤重弹时是32公里,研制中的火箭增程弹可以达到80公里以上的射程。
陆军一直有大口径情结,欧战后就想用缴获的大贝尔塔仿造一款500毫米口径的远程重型火炮,但随着军队走大空军路线,陆军很多计划都被裁撤,尤其是300毫米以上重型火炮计划几乎全军覆没。直到两艘安海级战列舰改换330毫米舰炮,秦章书觉得可以利用这批火炮实现梦想已久的远程重炮,于是立刻提出改装计划。但当时军费不足,向来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陆军只筹集到3门的改装费用,交给安庆铁路机械厂和南京海军工厂联合研制。杨秋得知后还将K5的底盘图纸交给两厂研究,经过两年的实验和修改后于1938年8月定型交付。由于火炮是海军淘汰下来的,只需要翻新就行,所以相比德国K5每门120万美元的高价,铁锤的全套费用只要72万民元(约合36万美元)。战争开始后,陆军部已经将剩余14门炮全部进行改装,截至目前已经交付7门。
35分钟后,等两架雷电改双座侦察机从铁锤头顶飞过,1号车率先开炮。“轰!”剧烈地轰鸣,不仅将重型列车底盘摇得咯吱作响,还惊动了后方休整的数万陆军将士。如果说1号车因为射击目标远在47公里外,超过地面目视距离还没什么感觉的话,那么2号车的炮弹就让大家明白了铁锤的威力有多大。
450公斤低速重型榴弹准确命中22公里外的筑垒地域,地表立刻升起一团高达300米的蘑菇云,站在高处的士兵能清晰看到,爆炸周边的所有建筑和暗堡都像被强风刮过般被彻底铲平。两门铁锤列车炮,以每小时8枚的速度向目标投掷炮弹,从海军发展而来的火控确保了每一枚炮弹都能准确命中目标,尤其是让步兵战友们吃足苦头的筑垒地域内,更是被爆炸冲击波一遍遍冲刷着,躲在掩体和堑壕内的苏军被炸得支离破碎,碎石横扫、弹片乱飞,那种爆炸后深达数米的弹坑,令所有人触目心惊。
随着列车炮开火,休整的步兵再次带上M56头盔,端着枪冲入出击阵地,军官们也按计划部署进攻路线,一辆辆的坦克开始发动,等待冲锋号的响起。
与此同时,天空中也出现了一个中队的雷电战斗机,远远散开拱卫着身后的运十高空观测机。机舱内空军战略轰炸司令余磊和15军军长戴锦堂指着蘑菇云下方,几座灰褐色依托山势躲在森林里的苏军要塞群为岳鹏讲解困难:“看,在那里。塔什干总计有三个要塞群,由北向南是“突厥斯坦”“斯大林”和“加里宁”,分别对应日加尔、塔什干和阿尔马扎尔。这三座主要塞基本类似,都有一座双联1937式305毫米要塞炮,塔什干是两座双联要塞炮。轻弹最大射程44公里,重弹可以打30公里。副要塞里也都是203毫米远程加农炮,最大射程27公里。主副要塞都是地井结构,内部隔层厚2米,弹药库都在最底下,距离顶盖大约20米。副要塞两层,主要塞是三层,为防直接贯穿,主要塞的弹药库被设计在旁边的山体内,有通道相连所有要塞的外壁平均厚3米,炮塔顶盖原本也是厚3米,但冬天时阿帕纳先科又命人在上面加盖了一层2米厚的水泥钢筋层,两层中间还铺设了150毫米厚钢板。为躲开我们的空中侦察,故意在顶盖上覆土,加上冬季降雪,所以侦察机一直以为只是简单地覆土加固,直到炸开土层后才知道里面还有水泥层。我们试过偷袭,但要塞布局很巧妙,山势和森林密集不说,中间还各有两道步兵阵地保护。他们还把东西两面的森林全砍光,突击对很容易暴露在山岗上。
我们下面的占格巴岗筑垒地域一共有四道防线,两段延伸进入山区,总计大约有6万苏军和5个国际纵队,总兵力在8万之间。15军和33军已经摧毁其中两道,但剩下两道都在要塞炮的射程内。您看孔庆桂的铁锤列车炮根本炸不动要塞,所以现在只能先干掉附近的步兵和山体死角,用炮弹烟雾压制干扰他们瞄准,然后解决筑垒地域和沿途的防御工事。”
“看,他们开火了!”余磊的话音中,苏军要塞炮开始反击,主要塞内的双联305毫米要塞炮率先向筑垒地域前方射击,紧接着6门躲在副要塞内的203毫米远程加农炮也以主炮为轴心,呈夹角火力支援。戴安澜指着爆炸落点继续说道:“八门要塞炮形成的交叉火力,正好可以覆盖占格巴扎岗前方15公里的全部范围,所以部队冲进去伤亡很大。我们还组织过三次百机轰炸,可大半炸弹都被山体和森林吃掉,现在又是融雪期,连燃烧弹的效果也不好。南面的情况也差不多,我们这里是山岗和森林,那边是森林和河道。阿帕纳先科利用溶雪的机会,将锡尔河和附近河道全部炸开增加流量,好几次都冲断了浮桥。加上要塞炮的威胁,所以谢汝翼已经暂停渡河,主力转进向南配合孙传芳先夹击撒马尔罕。”
两人介绍完后,岳鹏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了。总参谋部的作战计划中是按照3米要塞顶盖计算火力的,铁锤列车炮虽然破不开这个厚度,但空军目前装备的最大800公斤穿甲弹已经足够,即使打不穿,爆炸也能震裂内层形成散射流杀伤内部士兵。可现在突然增加到5米水泥加钢板夹层,防护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460毫米克虏伯均质装甲,这个数值连海军的406毫米特重型穿甲弹都打不动!散射流也会被钢板吸收,形成不了内部杀伤。
800公斤航空穿甲弹都砸不穿,更别提地面射击角度更小的铁道炮了。所以根据空军的计算,最少要3吨以上级别的炸弹才行。但3吨级航空穿甲弹不是立刻就能造出来的,因为穿甲弹弹体不像高爆弹直接用生铁铸造就行,必须需要使用合金钢铸技术。别说国内,就算是欧美都没法用机加工处理3吨的合金钢铸,必须纯手工制造。且不说纯手工造价昂贵耗时耗力,光是从设计到定型就最起码三四个月。所以这个突发情况让陆军伤透脑筋,甚至还想到欧战时缴获的那门420毫米大贝尔塔,但大贝尔塔射程太短,根本过不去。空军也想到用海军406毫米穿甲弹改装成炸弹,但406毫米炮弹本身就重1吨多,炸弹和炮弹不同,需要修改外形,加装尾翼,还要填充平衡,即使改装出来重量也会超过2吨,俯冲轰炸机根本带不动。如果用轰炸机,依山而建的要塞水平轰炸角度很小,没有足够数量根本无法确保命中,所以才调来列车炮希望先炸出可以覆盖投弹的角度。
由于日尔加和阿尔马扎尔又是夹击塔什干的必经之路,不拔掉这两个大钉子,就根本无从谈胜利。所以徐树铮只能先包围,调来列车炮配合空军日夜轰炸,然后将主要精力放在撒马尔罕和乌尔根奇方向,一边加速扫清外围,一边想办法。
了解完全部情况后,回到希姆肯特前指的岳鹏先把这里的情况发电报告诉北京,还让装备部立刻研究重型炸弹,最后和徐树铮研究后下令取消借铁道炮掩护进攻的计划,在已经实现大包围的情况下实在是没必要冒这种险。
塔什干的歼灭战受阻的同时,杜聿明的第十装甲师在配合24军夹击杜尚别后,已经和24军106师一起奉命悄然避开视线,迂回到撒马尔罕西面230公里的布哈拉。
前往布哈拉山口的泥路上,一眼望不到头的士兵坐在坦克、卡车和马车上,用围巾捂着口鼻滚滚向西开进。由于这里是突厥斯坦山山脉和外温古兹…卡拉库姆头沙漠的结合部,所以中午的风一刮,满天都是黄沙。“呵呵,还是你们舒服,坦克卡车全都是轮子,看我们有匹马就不错了。”106师师长林熏南策马追上了杜聿明的半履带指挥车,拉开门钻入车厢坐下后,立刻摆出个舒服的姿势。
杜聿明哑然失笑:“幼湘你是生在福中不知福,不信你去坦克里面试试,跑十里路就能颠到你骨头散架。”
“我可不去,那里面热得像蒸笼,还是两条腿自在。”林熏南嘴上羡慕,但真让他开坦克立刻摇头。见到桌上的地图,问道:“对了,听说塔什干那边遇上麻烦了。”
阿帕纳先科的要塞大阵已经传遍各军,所以杜聿明笑笑说道:“是啊,阿帕纳先科摆出了要塞大阵,可算是把谢汝翼司令他们坑苦了。听说七天里砸进去两万人马都没撬开,连总参谋长都惊动了,亲赴前线考察情况。”
“要塞就是麻烦,还好,不用我们兄弟去打。对了,布哈拉还有多远?有情报了吗?”
“还是15公里,侦察营应该快遭遇了。”杜聿明将侦察机的电报交给林熏南:“目前发现是两个团,30辆坦克、1个炮兵营和两个反坦克营。怎么样,你先来还是让兄弟我试试手?”
林熏南倒也爽快,摆摆手笑道:“得了,我们这些泥腿子,就不和你抢功了。”
杜聿明呵呵一笑,将电报扔给参谋:“命令季明的一团加快速度,一小时后我要看到战斗打响。”
(未完待续)
第857章 孙传芳的左勾拳
@@@@@@
4月3日中午12点,8辆25型坦克和5辆猎犬装甲车抵达布哈拉城南。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敌人,让驻扎在这里的苏军第255步兵师非常诧异,因为这里距离东面主战场足有230公里,且四周都是沙漠缺乏占领价值。所以一开始师长卡夫斯基判断是小股部队,可等他部署好防线,一个完整的装甲团让他知道对方为何出现在这里了。因为这里是突厥斯坦山山脉尽头,虽然距离中央战场遥远,但如果被对手突破进入身后的纳沃伊,就可以顺利越过山脉天堑形成对撒马尔罕的左勾拳。
不过他也没太担心,因为他已经有新的杀手锏,那就是乌尔根奇铁路被切断前从莫斯科紧急运来的6门ZIS…57反坦克炮,和6辆最新的T…34/57坦克。伏龙芝学院毕业的卡夫斯基和大多数苏军将领酷爱进攻不同,他在防守上很有一套,所以立刻按照国防军最擅长的装甲突破步兵清剿战术,将六门反坦克炮拆分部署在左右两翼的村庄里,然后将T34/57部署在城内死角覆盖上干草和伪装物,再将剩余的T26摆在正面,试图用T26的牺牲将对手勾引到威力巨大的57炮的伏击圈。最后他还将主力步兵摆在城东二线,这样等敌人坦克冲进来,就可以用新式坦克做箭头,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后投入步兵。
在他对面的季明却不同,国防军装甲师的信条就是进攻,不断地进攻。要不是第十装甲师和第106步兵师已经连续开进10个小时,早已是人困马乏,按照杜聿明的性格早就用两个师直接淹没这个小城了。所以季明的战术很简单,两个坦克营从左右做钳形进攻,调动防守力量,剩余的三营掩护步兵做主攻。“都听好了!我知道大家赶路都很辛苦,但正因为辛苦需要休整,所以必须尽快拿下布哈拉夺取水源!明白了吗?”随着季明做好战前动员,针对撒马尔罕的左勾拳终于打出。
“开火!”
随着季明的命令,8门85毫米野战榴弹炮率先发起炮击。这种轻便的野战榴弹炮已经取代老式的70步兵炮和75毫米野战炮,成为国防军的制式武器。虽然口径只增大了十毫米,但弹丸威力却比75炮大了百分之二十。轰隆隆、轰隆隆炮兵的覆盖火力下,只有十平方公里的小城烟雾翻腾,简陋的泥胚建筑不断倒塌,不时有没躲好的苏军被炸死。很快,被卡夫斯基部署在后面的4门122毫米榴弹炮和10门76毫米野战炮开始还击,炮弹你来我往不停在双方之间破坏地表。
“突击!突击!步兵跟上!”
两个装甲营率先冲出掩护的丘陵,81辆31坦克分成两路,在沙地上碾压出滚滚沙尘,向着城市东西两面冲去。“不要急!稳住,等坦克团把他们勾引过来。”见到坦克出动,卡夫斯基兴奋地对着电话大喊,稳住反坦克炮兵阵地后,又下令坦克团的T26出击。
经历战争初期的混乱后,苏军已经意识到手中武器和对手有很大差距,已经没有人认为T26能对付数倍的31型坦克。所以苏联坦克兵们很清楚自己的工作,就是把对手勾引到村庄旁的反坦克阵地去。“轰轰轰。”空旷的沙地成了坦克交战的最佳场所,冲击两翼的两个坦克营配合非常默契,见到T26立即各自分出一个连停车开炮,剩余的坦克连则加速追击,避免因开炮导致减慢速度。设计时就考虑到未来战争需求,留出余量的31型坦克虽然已经逐步让位给36型,但并不代表它们就已经落后。恰恰相反,即使现在它们依然可以笑傲世界,连英美都多次表示要批量购买。
充沛的余量设计思路下,L56/70毫米线膛炮威力十足,一经出现就引领了世界坦克炮的长身管革命。英法德苏甚至美国和日本,都开始为新坦克加长炮管增强威力。足够击穿T34的线膛炮在炮手潜望镜的配合下,很快就击毁了7辆T26,剩余的T26见状不妙立刻加速向村庄逃跑。“炮手就位!穿甲弹准备。”见到坦克将对手引来,反坦克连的上尉阿莫夫立刻大声下达命令:“方位正南,距离1500米,填弹。机枪注意逃出来的敌人。”
阿莫夫的命令下,三根细长的57毫米炮管悄悄从泥胚房子后面探了出来。ZIS…2/57毫米反坦克炮是一种被逼出来的武器,阿瓦士战役和东哈萨克战役中拙劣的反坦克手段让苏联上下痛定思痛,即使知道这种炮加工难度大,30发炮弹后膛线会被磨损精度下降,40发炮弹打转等等劣势,依然咬着牙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