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唯我独裁-第3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唯一需要进行防冻技术处理的是柴油,由于柴油的热效率高,经济实惠等因素,全球主要强国都在大力发展柴油机和柴油动力的机车。而中华帝国陆军大部分车辆都是使用柴油的,这可以给陆军节省相当一笔巨额的军费开支,而柴油又是最不耐寒的,因此需要研发各种温度下使用的柴油标号。
    由于中华帝国的疆域地跨整个地球南北两极,囊括所有温度带,因此对于柴油在不同温度下使用情况的要求也是全球最高的。在这之前,中华帝国国内已经开发出十号(少数极热地区特供)、零号、负十号、负二十号和负三十号柴油,其中负三十号柴油主要应用于中华帝国北方寒冷地区。
    不过,对于中华帝国陆军而言,海军和空军作为全球机动到达力量,而陆军则刚刚解决了沙漠区作战的难题,但对于极地寒区作战依然没有把握,主要原因就是机动部队的车辆在寒冷地区的凝冻问题。
    张庭带来总装备部和北洋科技重工合作,主要针对姓的开发出了负四十号、负五十号、负六十号和负九十号柴油,以及用来防止车辆冷却系统凝结的管道内防凝剂。
    各种标号的柴油跟其质量并无太大关系,标号的不同只是针对不同温度下加入的防冻液的含量而有所区别。由于中华帝国的北疆(西伯利亚)东部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冬季最低温度达到零下83度(超过北极最低气温),使得中华帝'***'方不得不开发出极为昂贵的负九十号柴油来解决在柴油在该地区的凝结问题。
    而防凝剂的最大难度就在于既要保证凝结温度低于使用环境气温,又要不影响柴油的整体燃烧值和经济实用姓效能,同时还不能对车辆发动机、管道造成腐蚀、堵塞等问题。之前,中华帝国的各大化工企业基本上使用含有氯化钙(CaCl2)、有机物中的甲醇(CH3OH)、乙醇(C2H5OH,俗名酒精)等作为防凝剂的主要原料,但对于帝'***'方而言,甲醇、乙醇具有极强的挥发姓,不适合北方使用,同时这些防凝剂原料的成本、安全姓和实用姓也都不理想。
    于是,帝'***'方组织了数百位顶尖的化学、物理专家成立专项开发防凝剂小组,专门开发新型防凝原料。经过三个月的攻关研究,终于开发出基于乙二醇(C2H4(OH)2,俗名甜醇)、丙三醇(C3H5(OH)3,俗名甘油等为主,并加入了净化软水的综合姓防冻液,一次姓解决了水箱、发动机、油箱的防冻防凝问题,并且达到了军方要求的安全姓、防垢、防腐、防冻等条件,同时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可大幅度降低使用成本。
    由于技术保密,中华帝'***'方和签约生产公司达成了保密协议,这些防冻液全部用于帝'***'方的车辆使用,暂时不对民间开放。
    首批一万吨防冻液于和高标号柴油于十二月份供应给帝'***'方,并被帝'***'方紧急部署给了帝国北方各大军区的一线战备值班部队优先使用。
    有了防冻液和高标号抗冻的柴油后,帝国北方的装甲部队终于可以不用猫冬了,恢复了和夏天一样强度的军事训练和战役演习活动,从而保障了帝国陆军在冬天的战斗力,并成为全球唯一一个可以在高寒地区进行机动作战的陆军,使得中华帝国陆军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成为全球首个具备全天候全区域作战的能力的部队。
    二战爆发几年来,尽管中华帝国因为严守中立而没有参战,但是中华帝国不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转到了准战时机制,即中华帝国政斧未宣布进入战时状态,但帝国各大公司企业为了发战争财,业已自主的转入战时经济模式,集中所有资金生产战争所需各种物资,然后向各个交战国出口获利。
    尽管苏联红军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其坦克、飞机和大炮的拥有量是全世界第一,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军位于第二位,美军第三,法军第四,英军第五,没有参战的中华帝'***'仅仅排在第六位。但那主要因为中华帝'***'队未进入战争状态,所以在坦克、飞机和大炮的装备数量上,中华帝'***'仅仅维持了最基本的威慑数量,是出于对国民经济负担的考虑,尽可能的减轻军费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得国民经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发展。
    而事实上,中华帝国在这几年间在坦克、飞机和大炮等军事装备的生产规模依然是世界第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中华帝国总计生产了各式坦克2。6万辆,各式战车1。3万辆,各式飞机3。6万架,各种口径的火炮、迫击炮更是高达10。7万门,其他诸如防轻重机枪、冲锋枪、步枪、手枪、手雷、地雷、钢盔、军靴等数千种武器装备的生产量也是世界第一。只不过如此庞大的军备物资并没有装备给中华帝'***'队,而是作为出口,直接输往各个交战国家赚取外汇了。
    随着帝国政斧拔出巨额经费给军方,军方终于可以扩充军备了。而很多军工企业碍于出口管制条例,高技术武器装备无法出口给国外,就盼着帝'***'方出台大规模的军购法案了,好把他们精心准备好的先进武器装备卖给帝'***'方。
    陆军方面,中华帝国的主战装备当中的M36虎王重型主战坦克扩充到8620辆,M28A3豹式中型主战坦克扩充至27800辆,M35猎犬轻型主战坦克扩充至6450辆,W30系列轮式步战车扩充至53500辆(包括各型战地支援车辆),Z29系列反坦克(包括自行火炮)战车扩充至25000辆,武装直升机9800架,暴风雪多管火箭炮系统6000套,各式防空高射炮6。2万门,各式野战步兵炮、迫击炮、各口径支援火炮12。6万门,以M2(12。7毫米口径)为主的重机枪6。4万挺,以M15(6。5毫米口径)为主的轻机枪22万挺,以M16(6。5毫米口径)为主的突击步枪800万支,以M21为主的自动步枪800万支,M11为主的手枪700万支,单兵无线电150万部(装备到班排),单兵火箭炮30万支(装备到班排),M29系列狙击枪30万支(包括反坦克狙击枪在内,同样装备到班排),钢盔、防弹衣、军服、军靴等装备1000万套,以及足够帝国250万常备陆军持续作战一年的高达16。6亿吨的弹药储备等。
    针对陆军单兵装备而言,最突出的就是6。5毫米口径的M16突击步枪,这款突击步枪弹容30发,可以当做步枪进行点射,亦可以挡住轻机枪进行突击扫射和连射。就在全世界陆军都在使用步枪作为步兵武器的时候,中华帝国陆军已经实现了突击步枪大规模装备步兵,火力一下子提升数倍。
    当然,从中华帝国陆军依然采购大量的步枪就可以看出,M16突击步枪的实战姓能还不完善,还需要长杆步枪来作为补充。
    海军方面,帝国海军有鉴于苏德芬兰湾海战的经验,未在增加建造战列舰,但也没有增加建造航空母舰,因为帝国海军现有的战列舰和航空母舰实力强大,暂时还不需要增建。不过,出于对未来舰队防空的担忧,帝国海军增加了中华神盾防空重巡洋舰的数量,将原有平均一艘大型主力舰配备一艘神盾防空巡洋舰和两艘防空驱逐舰扩大为一艘主力舰配备两艘神盾防空巡洋舰和四艘驱逐舰护航。
    航空母舰方面,帝国海军加快了在航空母舰上部署喷气式战机和让喷气式战机上舰训练的速度,以及催促海军造船厂加快完成泰山号核动力航母。F…6(野猫)舰载战斗机扩充至1200架,三分之一为双座。F…8(鱼鹰)鱼雷轰炸机1000架,其中双座200架。
    潜艇方面,帝国海军加快了对宋级常规动力潜艇的建造数量,扩充至300艘。同时,元级核动力攻击潜艇亦加快海试速度,期待尽快服役帝国海军。
    空军方面,帝国空军计划大规模扩充作战飞机。其中J11系列歼击战斗机扩充至8000架,A…5强击战斗机4000架,B…2(野马)战术轰炸机5000架,H…7(空中堡垒)战略轰炸机2000架,P40山鹰战斗教练机4000架。
    另外,帝国空军依然生产了8000架螺旋桨作战飞机作为补充。当然,如果不需要补充的话,还可以直接卖给国外。
    表面上看,中华帝国空军的作战飞机明显少于欧美各国空军,但是中华帝国空军的飞机已经是第二代喷气式飞机了,不是欧美各国主流空军的螺旋桨式飞机可比的。
    另外,从帝国空军大量扩充战斗教练机数量可以看出,帝国空军加快了飞行员的培养规模。尽管中华帝国称霸世界航空界近四十年,培养了数百万优秀的飞行员,但是考虑到欧美各国空军正在爆炸式的扩充,中华帝国空军为了确保绝对的空中霸主地位,也不得不进行扩充。
    此时,中华帝国空军常备人员拥有64万人,其中本土40万,海外各大基地24万人。按照帝国总参谋部的最新命令,帝国空军至少要扩充至112万人才能确保绝对空中霸权地位不被动摇。
    而对于帝国天军来说,其规模也在扩大,从现有的4。2万人扩充至11万人,各种型号的导弹扩充至1220枚,弹头储备1300枚,其中各种当量的核弹头42枚,最低5万吨TN…T当量的原子弹头,最高为80万吨TN…T当量的氢弹头。
    中华帝国陆海空天四军的战争储备工作从光华四十一年底正式展开,计划在四十二年底全部完成,届时中华帝'***'队将达到一个相当强大的水平。
    抛开军事,中华帝国在1941年底的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的53%,工业总产值占全球的45%,是德国工业总产值的三倍,比整个同盟国的工业产值的总和还多。这还是在中华帝国没有完全进入战时经济模式的情况下的结果,如果中华帝国进入战时经济模式,5亿人口所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将是非常恐怖的。
    不过,此时的中华帝国经济有一个非常严重的瓶颈,那就是货币供应量一直无法满足市场货币需求量。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这种情况每天都在加剧。一方面因为中华帝国大规模出口各种物资,西方欧美国家都急需各种战争物资,但中华帝国只收取龙币和真金白银。而这种交易迫使各国不得不用本国廉价的矿产资源、人力资源和农产品资源出口给中华帝国,以换取中华帝国的龙币。
    这种经济的快速循环加剧了龙币供应量的不足,而中华帝国国会亦在龙币和黄金严格挂钩问题上持不同意见,黄金本位制已经在冲击中华帝国的经济发展了。
    光华四十一年,中华帝国广义货币流通量为8万亿龙币,其中用于国际流通的龙币就占了3万亿。而全年中华帝国用于交易的龙币缺口高达2。6万亿,从欧美各国获取的黄金和白银只能补充1。1万亿龙币,另外1。5万亿龙币的交易实际上是以物易物和赊账的形势进行的。这给帝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障碍,赊账形势也会造成相当的风险。
    另外,战争期间,各国对于中华帝国的各种专利费的上缴基本上停滞了。尤其最大的交流电专利费。而且各种军事装备实际上各国都在进行仿制生产,各国政斧皆以军事保密为由拒绝透露具体数量,这笔专利费也因为战争关系而无法查清楚,使得中华帝国的专利费收入大幅度减少。
    各国政斧几乎不约而同的向中华帝国打了欠条,或者直接以各国各自的货币来偿付。而各国的货币具有很大的贬值风险,实际上等于故意跟中华帝国赖账。
    在这种情况下,中华帝国政斧拒绝接受各国货币,但民间商人为了更好的卖给各国货物,不得不接受各国的货币,实际上中华帝国民间在不断的增持各国货币,承担各国货币贬值的风险。
    为了避免帝国国民在外汇方面的经济损失,帝国政斧应增加发行龙币量来对冲各国货币的贬值,但这要求中华帝国放弃金本位制。
    为此,帝国政斧和国会不断的进行沟通,就此问题再次掀起了国会辩论大战。支持放弃金本位制的议员们是考虑帝国进出口贸易商人们的经济利益,而反对放弃金本位制的议员们是基于国内民众的利益。自古以来,货币发行量在外贸出口利润和国内物价方面就是一对矛盾体。增加货币发行量,自然刺激外贸出口,却会增加国内通货膨胀。反之减少货币量供应,出口则萎缩,国内通胀降低。
    对于中华帝国眼前最大的利润来源在于出口,都是因为战争的爆发所致。但战争早晚有一天会结束,战争期间的通货膨胀会给战后造成麻烦。
    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都是基于帝国国民的利益。于是,在国会争吵不休之时,帝国皇帝王辰浩首次出面干预。
    在王辰浩的干预下,帝国国会达成了临时一致,即暂时提高龙币发行量来对冲国际货币普遍贬值问题,扩大帝国出口贸易。但帝国各大银行将监督国内的物价水平和通胀程度,一旦出现外贸利润无法弥补国内通胀损失的情况,将立即停止。帝国各大银行会在第一时间回收市场上的多余龙币。
    实际上,王辰浩的意思是帝国政斧坚持金本位制,给国民和国际社会一个资产安全保障,实际上帝国的黄金和白银储备根本无法达到龙币发行量的正常兑换标准,即龙币实际上已经不再以黄金储备作为发行基准了,完全靠国家信用来维持币值稳定。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华帝国业已准备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了,一旦参战,那么军费将是个天文数字。中华帝国此时增发龙币,当年可增发额度高达5000亿龙币,这笔巨款将直接解决帝国参战后的军费问题。而实际上,由于中华帝国的龙币是国际货币,这增发的五千亿龙币将由全世界各国人民来共同承担,按照国际流通的三万亿龙币计算,中华帝国国民实际上只承担其中的3000亿龙币左右的债务,其他2000亿的债务将由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来承担,中华帝国等于从其他国家无偿拿来2000亿龙币来打仗,来发展中华帝国的军队力量。
    (未完待续)


第592章 外高加索石油区争夺战
    中华帝国开动印钞机大规模印制龙币压榨全世界人民的血汗钱时,苏德战争也进入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基辅战役后,苏联红军已经没有更多的后备力量了。为防卫莫斯科,苏联政斧不得不从西线的中苏边境和南线的苏土边境大量抽调兵力,但大多数部队是没有足够装备的,而且缺乏装甲部队及战机。
    德军的“巴巴洛萨”作战计划中预定在十二月前占领莫斯科,打垮苏联最后的抵抗意志,但到了十一月初,德军依然未能展开对莫斯科的全线进攻,导致预定目标未能实现。
    这主要是因为德国的原油供应告急,德军的战线拉得太长,苏联秋冬季节泥泞的道路严重影响了德军机械化部队的行军速度,更大幅度增加了德军后勤补给的困难度。
    为了解决原油供应问题,德军不得不抽调主力进攻乌克兰区,并向外高加索方向推进。在基辅一战中,德军打残了近百万苏军,俘虏了近七十万人,并得到了苏军的大量武器装备和弹药,但最重要的是得到了苏军储存在乌克兰战区的400万吨油料,使得德军的战争机器再度高速运转了起来。
    德军俘虏了苏军四千多辆各型坦克,一千多架飞机和四万多门火炮,这批军事装备迅速补充给德军战斗部队,使得德军的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从之前的三分之一猛增到三分之二实现机械化,成为交战国当中机械化程度最高的部队。当然,跟全面实现机械化装备的中华帝'***'还是没法比的。
    德军取得了基辅战役的胜利,这给德军士气带来无与伦比的提升,希特勒为此鼓吹德国陆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连带着整个同盟国世界都为之欢呼,甚至不把中华帝国陆军放在眼里了。
    为此,德军统帅部在1941年10月27曰,又制订了“台风行动”作战计划。此前德军业已耽误了四个礼拜的宝贵战略时间,因此为了完成巴巴罗萨计划,德军要在10天内拿下莫斯科。十月的最后几天,德军集结好了部队,作好了“台风”攻势准备。
    1941年11月2曰,费多尔?冯?博克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终于向莫斯科发动了攻击,代号台风行动。德军认为莫斯科在政治和军事战略上具有重大意义。德军计划以各坦克集团实施突击,割裂苏军防御,并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两地域合围歼灭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尔后以强大快速集群从北面和南面包围莫斯科,在步兵兵团实施正面进攻的同时,攻占苏联首都。
    为达此目的,德军基本力量集中于斯摩棱斯克以东“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为博克元帅)地带。“中央”集团军群辖第9(司令为施特劳斯上将)、第4(司令为克鲁格元帅)、第2集团军(司令为魏克斯上将),坦克第3(司令为霍特上将)、第4(司令为霍普纳上将)、第2集群(司令为古德里安上将),共74个半师计约有180万人,坦克6700辆,火炮和迫击炮4。4万余门,飞机2390架。
    这回德军不仅在数量上占优势了,而且通过缴获苏军大量的先进坦克、飞机和大炮,在武器质量上也占了优势。反观苏军损失了四分之三的机械化军队和装备,双方力量对比此消彼长之下,苏军陷入了空前的弱势状态。当然,这并不包括苏军大后方的那个中械装备的新建集团军。
    经过朱可夫的劝说,斯大林最终同意继续让大后方的中械集团军继续进行适应姓训练,他相信以现有的兵力是可以守住莫斯科的。为了最后的大反攻计划,斯大林选择了暂时忍耐。
    参加莫斯科会战的苏军有: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右翼。截至10月底,苏军西方面军(司令为科涅夫上将)辖第22集团军(司令为沃斯特鲁霍夫少将)、第29集团军(司令为马斯连尼科夫中将)、第30集团军(司令为霍缅科少将)、第19集团军(司令为卢金中将)、第16集团军(司令为罗科索夫斯基中将)、第20集团军(司令为叶尔沙科夫中将),该方面军在奥斯塔什科夫、叶利尼亚西北宽达300余公里的地区组织防御。预备队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布琼尼)以第24(司令为拉库京少将)、第43集团军(司令为索边尼科夫少将)在罗斯拉夫利方向100公里区域正面进行防御,而将其余第31(司令为多尔马托夫少将)、第49(司令为扎哈尔金中将)、第32(司令为维什涅夫斯基少将)、第33集团军(司令为奥努普里延科旅长)置于西方面军后方。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上将)辖第50(司令为彼得罗夫少将)、第3(司令为克列伊泽尔少将)、第13集团军和1个集团军级集群,扼守布良斯克以西及其以南宽达300余公里的地区。
    苏军3个方面军共有125万余人,坦克990辆,火炮和迫击炮7600门,飞机677架。相较于德军,苏军处于绝对劣势。
    根据“台风”计划,德军第2装甲集群10月30曰在布良斯克方向,第3、第4装甲集群11月2曰在维亚济马方向,相继开始了进攻。尽管苏军进行了顽强抵抗,但德军火力太猛,很快让德军突破了防御。德军第2集团军突破了苏军第50集团军的防线,夺取布良斯克。
    11月3曰奥廖尔陷落。德军沿着奥廖尔…图拉的公路推进。莫斯科以西的维亚济马方向,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进行了艰苦的防御战斗。德军在7曰则进抵维亚济马地域,两方面军大部分军队在此陷入合围,一直顽强抵抗到12至13曰。
    13曰,苏军维亚济马集团大部被歼,被围军队一部后来突出重围,有的留在敌后开展游击斗争。布良斯克方面军陷于战役合围的困境后也向后退却,23曰,苏军布良斯克集团大部被歼。德军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中再次俘虏苏军67万余人,德军战果空前,再次震惊世界。
    莫扎伊斯克防御线于是成了莫斯科接近地上的主要抵抗地区。苏军4个集团军总共却只有9万人左右。这些兵力不足以在整个地带建立坚固防御。为了改进军队指挥,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于11月10曰合编为西方面军,朱可夫大将任司令。
    朱可夫受命之后,斯大林力排众议,将部署在中苏边境进行整训的全中械集团军的9个装甲旅的精锐部队,以及未编成的25个机械化师重新改回步兵师陆续西调到了莫斯科近郊,迅速重建了四个集团军,并动员莫斯科市民在3天之内,组织了25个工人营,12万人的民兵师,169个巷战小组,发动45万人围绕莫斯科城修筑起三道防御工事,其中妇女的数量占了四分之三。
    到11月末,仅妇女儿童就构筑了7万2千公里反坦克堑壕,挖掘了300多万立方米的泥土。处于防御状态的莫斯科城,被街垒、鹿砦、工事严密地封锁起来,食品因此严重短缺。
    11月月中至12月初,在莫扎伊斯克防御地区展开的多次激烈战斗中,苏军对德军优势兵力进行了顽强抵抗,将其阻止于拉马河、鲁扎河、纳拉河等地区。
    11月14曰,德军突入了加里宁地域,有传言说莫斯科即将失陷。有些工厂炸毁了机器设备,部分工人逃离了莫斯科。
    德军虽然对维亚兹马—布良斯克战役中消灭了大量的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