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年青父母要读:优秀的孩子是教出来的-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消极的心理的教育,被称为挫折教育。挫折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信心 、恒心,增强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应变力、克服力,培养其完善人格。
现在我们也逐渐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了,承受、克服挫折的勇气和能力却越 来越弱,挫折反应极为强烈,遇到一些小小的失败后就冷漠退让,放弃人生追求,更有甚者 还出现轻生的极端行为。
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事事时时都成功,挫折是经常发生的,接受失败的心理教育也是需 要的。提高挫折的耐受力和适应力是生活在竞争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近 年来,许多发达国家业已兴起培养和提高孩子挫折承受力的教育。这种教育旨在培养孩 子一种内在的自信与乐观。挫折教育的重点,在于让孩子发现自己问题所在或不足,认识到 方向或方法欠妥,并且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还有可能成功,从而理智地调整自己,寻找其他发 展方向。换句话说,面对挫折导致的失败,要心中有数,而不会被挫折打击得一蹶不振。
生活实例
宇宇是全家人的宝贝,深受宠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渐渐地越来越霸道,也 受不得半点委屈,如果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让同学嘲笑了,他都会非常不开心,甚至发脾 气。
有一天,还不到放学时间,宇宇突然气冲冲地从学校跑回了家,呜呜地哭,说什么也不 愿意再去学校了。父母到学校去了解了原委才知道,因为有同学见他今天的衣服扣子扣错了 ,嘲笑了他一下,他受不了打击觉得很丢人。妈妈好说歹说把孩子送进了学校,但是也意识 到儿子的心理太脆弱了。
妈妈经过思考,认为这和大人们的管教方式有关,在家里大家都呵护着宇宇,不让他受一 点刺激,总是顺着他,满足他的任何要求,玩游戏也尽量让他当赢家,怕他输了哭鼻子、发 脾气。孩子仅仅因为被人嘲笑扣错了扣子就逃避学校,那么将来长大以后,又怎么去应对各 种挫折与困难
妈妈在翻阅了一些书籍后,了解到孩子需要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去试验自己的能力,去学会 如 何对付危险的局势。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如果过多地做了,就剥夺了孩子发 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的自立和信心。
妈妈决心对孩子采取挫折教育。晚上宇宇正看动画片,妈妈叫了几声开饭了。他满不在乎地 说:“给我送点饭来啊。”妈妈说要吃自己过来吃。儿子又叫:“那你给我拿饼干吧。”妈 妈 还是让他自己拿。宇宇急了,开始用哭来威胁妈妈,妈妈不理会,等宇宇安静了,妈妈说: “饿了吧,饿了自己去吃,妈妈还是不会给你送过来。”宇宇只好自己离开电视去吃饭。
晚饭后宇宇和爸爸玩跳棋,爸爸故意不让他,宇宇急得哇哇叫,爸爸说:“输了棋就发脾气 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你再好好想想,怎么可以下赢我。”
经过父母的长期努力,宇宇终于变得较懂事了,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也不再 被一些小小的挫折所击倒。宇宇的父母也深深爱孩子,但并不一味地迁就孩子,只有让他们 体验挫折、体验失败,通过不断的磨炼,才会变得自立自强。
实例TIPS
在创设和利用困难情境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为孩子设置的情境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能引起孩子的挫折感 ,但又不能太难,应是孩子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同时,孩子一次面临的难题也不能太多。 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孩子自我调节心态,正确选择外部行为,克服困难,追求下一个目 标;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最后丧 失兴趣和信心。
第31节: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美的熏陶(1)
2在孩子遇到困难而退缩时要鼓励孩子,让他认识到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关键在 于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它,只有鼓起勇气努力向前,才能最终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另外,在孩子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一定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更 有信心地去面对新的困难。
3对陷入挫折情境中的孩子要及时进行疏导。如帮助孩子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 因,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等。在必要时可帮助孩子一步步地实现目标,让孩子体会只有战胜 了困难才能前进一步,而进步、达标的全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在平时则要善于观 察孩 子的活动,把握其发展趋势,如果孩子在克服困难时几经尝试均告失败,就应及时给予具体 帮助。
4要多为孩子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与同伴交往可以使幼儿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 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在同伴群体中,孩子往往会经历一些挫 折,如观点不一致,屈从于被领导的地位等,这样 他必然要在不断的磨炼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在同伴中更好地保持自己的地 位。而这种磨炼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耐挫力。另一方面,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 帮助孩子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激流中,每一个人都随时面临着困难、风险、挫折与失败,这已成为一 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那么,如何教育孩子正确对待挫折,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坚强意志并 能接受各种挑战,以及具有较强克服挫折能力的强者,已引起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关 注。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美的熏陶
卢梭的姑姑
关于卢梭 》》》》
卢梭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 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 ”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 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 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 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 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主要著作有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成长故事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他刚出生时就失去了母亲,由他的姑姑将他抚养成人,姑姑对他从小进行 的美的教育给他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他在《忏悔录》中这样写道:
我对于音乐的爱好,……确信是受了姑姑的影响。她会唱无数美妙的小调和歌曲,以她 那清细的嗓音,唱起来十分动听。这位出色的姑娘的爽朗心情,可以驱散她本人和她周围一 切人的怅惘和悲愁。她的歌声对我的魅力是那样大,不仅她所唱的一些歌曲还一直留在我的 记忆里,甚至在我的记忆力已经衰退的今天,有些在我儿童时代就已经完全忘却了的歌曲, 随着年龄的增长,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给了我一种难以表达的乐趣。
在卢梭的晚年生活中,每当他想起了姑姑教过的歌曲,常会孩子般地哭泣,有一支 姑姑教给他的歌曲一直使他很动情,遗憾的是他忘却了后面一半的歌词,他曾几次想请人补 续后一半被他忘掉的歌词,但是他始终没有这样做,因为他不希望这支使他动情的歌曲还有 别人也会唱。他在童年时期领受过的这支歌曲的美,对他一生的生活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 响。美的熏陶有如此神奇的力量,有时简直难以使人相信。
理论点拨
人们常常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对事物做出美或丑的判断 。人们对生活的美的认识或看法被称为审美观。审美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态度 和 举止言谈的美与丑。审美素养包括认识美、评价美、感觉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 造美等意识和能力。这些都可以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加以培养。
第32节: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美的熏陶(2)
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能有助于他们形成高尚情操,愉悦精神,美化心灵和启迪智慧。将 会使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人生获得更多的幸福,达到更高的境界。孩子们将通过审美的新 角度、新视野,去发现自己、开垦自己、超越自己,同时发现生活,开垦生活,创造生活。
儿童对美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成人相比,他们在欣赏一个事物时,往往注重于外表,为表 面 的形态、色彩所吸引、打动,而不能触及到事物深邃的本质,因此儿童的美感容易流于肤浅 。由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决定,儿童在审美过程中,一般又总是瞬时审美多于连续审美 ,简单审美多于复杂审美。也就是说,儿童常常根据一瞬间的直觉来判断事物的美丑,因而 审美时就缺少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多半只能简单地感受事物的外在形式美,而不能深入地感 受事物的内在属性美。这就使得他们对美的理解显得多变而不稳定,而且呈现出极其丰富的 多样性。父母掌握了儿童审美的这个特点,就应该尊重儿童的美的价值观念,要善于从他们 的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地进行审美教育。我们可以用形象生动的方法,提高孩子感受美的能 力,但不能强迫他们迁就自己的美学价值观念;我们可以帮助孩子逐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但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抹杀、否定孩子对美的独特的追求。
生活实例
在一个儿童节的下午,北京市聚星艺术空间为一个特殊的孩子办了一场特殊的的画展的开幕 式。
其实画展的主人早已经不是儿童了,他已经40多岁了,但是他依然是儿童,因为他的智力 还和孩子一般。
这次展出的所有作品都出自一名智障者——罗铮之手。生于1965年的罗铮成长在一个充满音 乐的家庭,他的父亲罗忠熔是著名的作曲家,母亲李雅美是著名的歌唱家,姐姐罗莹是钢琴 老师,他们在罗铮的成长道路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罗铮虽然患有智障,但是从小生活在优美的音乐里,艺术的熏陶使罗铮对音乐有着超常的 领悟 力和记忆力,并能将音乐大师的乐曲以及内心细腻的感受转化为一幅幅色彩奇异、充满想象 力的画作,因此音乐题材的创作便成为罗铮独特的风格。
罗铮先后在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举办过画展,匈牙利现代音乐大师利盖蒂看过罗铮的油 画《利盖蒂》后,欣然提笔致信罗铮:“亲爱的罗铮:我为你涉及我音乐所作的画而深深感 动,我赞赏你的天才,并祝愿你生活和工作一切顺利、万事如意!——你的利盖蒂。”吴冠 中大师说罗铮的画直抒胸臆、渗透心灵,是与艺术本源紧密契合的灵光心性的显现,属于“ 心音心色”。所以,本次罗铮画展的主题命名为“音色无间”再也合适不过。此外,还有一 部分画是表现他对艺术其他领域,如建筑、雕塑等的感受。他还有大量的无题画,这些画想 象驰骋、神思飞扬,是他画中极其耐人寻味的一部分。
罗铮喜欢在音乐里作画,也喜欢画出他心目中的音乐。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让智商如孩童般 的罗铮虽然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却能提起画笔抒发情感,他的画作所表现出来的用笔功力 和构图意境,即使是磨炼多年的艺术家也难以达到。
实例TIPS
怎样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
输入各种美的信息
家长可以简单传授一些审美知识、理论和自己审美、欣赏美的经验等等,再在这些知识的 指导下,引导孩子接触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初步培养认识美的能力,使他能对各种美 的信息表示关注。
进入审美状态
孩子在审美过程中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听一首乐曲,接触一个美的行为。一方面体验着审美 的 愉快感,培养了感受美的能力;一方面和自己的想象、情感和理解十分和谐地融合,成为一 种审美享受,同时培养鉴赏美的能力。
升华为审美意识,经常以审美的角度去看、去听、去想
第33节: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找回童心(1)
审美状态反复出现,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自己的审美经验中留下深深的印痕,不断 提高评价美的能力,接着就会向高层次升华,追求更为丰富、高雅的审美对象和产生更高层 次的审美要求。
完善审美心理结构
完善审美心理结构,是指审美素养的全面提高,表现为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这两方面全 面增强。审美感受能力包括审美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其中,审 美鉴赏能力形成的前提,则是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把握正确的审美标准,具有高度的审美 修养。创造美的能力是指“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能力。
提高全面素质,形成完善人格
提高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身体素质,是美育的延伸阶段,也是完美人格塑造的 最后阶段。当前,建议家长要特别重视美育,就是因为美育对提高全面素质有特别重要的作 用,它能“以美促健”,最终能使孩子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格。
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找回童心
罗宾德拉纳德·泰戈尔的家长
关于泰戈尔 》》》》
罗宾德拉纳德·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 奖。泰戈尔是具有世界巨大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印度人民称为“诗圣”。 他还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 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谱写了数目难以统计的歌曲。泰戈尔的多次旅行,使他了解到许 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他对东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写是至今为止这类描述中最 细腻的之一。
成长故事
泰戈尔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文、史、哲、艺、政、经等范畴,他几乎无所不精。他的作 品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艺术 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他的成长得益于父亲严格而又得法的教育。
他出身于一个豪华富贵的大家庭中,父亲是受人尊敬的智者。父亲对他的教育概括起来 就是:“潜移默化,身体力行。”父亲除了潜心研究印度宗教圣典和西方哲学书籍之外,还 爱好旅游。
泰戈尔12岁那年,父亲为他主持了成人仪式。仪式举行后,父亲问他愿不愿意跟他一起去喜 马拉雅山旅游。泰戈尔当然愿意,并且十分兴奋。
第一站宿营地是桑地尼克坦,那里空旷无涯,广阔的原野,袒露的荒地,还有那错落有致 的沟沟壑壑,在蓝天白云之下,像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大油画。壮丽的景色深深感染了泰戈尔 ,他第一次获得了在空旷的大自然里自由遨游的乐趣。他们继续向喜马拉雅山进发,沿途游 览了许多地方,还特地参观了阿默尔特萨尔的金庙,和那些虔诚的信徒在一起,吟唱锡克人 的颂神曲。抵达喜马拉雅山麓时已是阳春三月,但山区的春天却姗姗来迟,他们稍事休息 之后,便向海拔7000英尺的德尔豪杰峰攀登。途中要经过几个营地,他们或步行,或骑马, 或坐轿。山路两旁,古松参天,春花初绽,云飞雾绕,鸟语声声,皑皑白雪在峰岭闪烁 ,山路自下盘旋而上,沟壑万丈,层林叠翠。这一切,对泰戈尔来说都宛如天堂,闻所未闻 、见所未见,一颗好奇和探索的童心完全陶醉在这山区的美景之中了。他们到达德尔豪杰峰 后,住在自己早已购置的小屋里。每当太阳从东方的峰岭喷射出万道金光时,泰戈尔和父亲 早已在户外散步了,然后回到屋里读一小时英文,读完就到冰凉的水里沐浴,下午仍是读书 ,讨论宗教问题,晚上则是坐在星空下,听父亲讲天文知识,欣赏高山美丽迷人的夜色。父 子俩在那里整整度过了四个月的旅游生活。
这次旅游,使泰戈尔和喜马拉雅山结下了不解之缘,留给他许多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他后 来称喜马拉雅山是“蛰居在心灵上的情人”。后来,怀着深深的眷恋,曾多次攀登喜马拉 雅山。1916年出版的诗集《飞鹤》就真实地记录了他这些游览活动的感受。以后,泰戈尔 和他的父亲又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桑地尼克坦买了一块地,建了一幢住宅和一座花园,他们 常去那里游览休假。他还在那里创立了植树节和开犁节,使当地植树造林蔚然成风。泰戈尔 的生活已经与桑地尼克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通过在那里的许多实验活动,扩大和增进了 对自己所热爱的大自然的亲近感,饱览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熟悉了普通人民的生活情形,这 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34节: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找回童心(2)
理论点拨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没亲近泥土的童年即没有真正的童年。
我国古代对于人的成长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要求。印度的伟大诗人泰戈尔的父亲正 是这样培养他的儿子。攀越山峰、游览胜迹、长途跋涉、诵诗读书,这对于一个文学家的幼 年来说,其意义不但是一段快乐奇妙的时光,更是一种受益匪浅的经历。这样潜移默化的熏 陶往往在一个人成人后显现出来。如果不是有这样一个父亲,引导儿子去领略大自然的奥秘 和人文的胜迹,印度可能就不会出现那样一个伟大的文学家。
人是大地的产物,土地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而现在的孩子却连什么是土地都不知道,他们心 目中的土地就是宽阔的马路,要不就认为是花圃里的黄泥。应该带孩子们去亲近自然,人与 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在对自然的亲近中让孩子们变得聪明、变得健康。
城市里的孩子失去了很多原本自己可以拥有的优越条件,但是水泥钢筋的世界,隔离了他们 与蓝天、碧海、大地的联系;孩子们与花草树木、飞鸟游鱼亲近的机会已经很少了,所以不 要吝惜时间陪伴孩子去大自然中感受生活。电视上、书本上的大自然离孩子仍旧是遥远的, 想象永远也比不上实践。
智者说:“你是用泥土造的,你还要归于尘土。”一切生命,包括植物、动 物和人,归根到底都来源于自然、生于自然,最后又回归于自然。
实例TIPS
大自然带给孩子们什么?
生命蓬勃生长的氛围
离开城市之后,才会发现生命的丰富多彩:孩子们会被飞过的蜜蜂或是别的什么虫子不小心 蛰到;会发现在城市里寻找不到的斑斓蝴蝶和上万知了的齐声合唱;会放纵自己在泥地里弄 得脏兮兮的,然后在清澈溪水中荡涤自己的所有不快……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离开喧嚣 的城市去乡间旅游,因为只有在这里,人才能彻底地放松,回归于自己最本质的一个状态。
孩子也容易在这样的环境里感受到最原始的生命力:不管是正在发芽的树枝,还是潺潺流水 ,也不管是蓝天白云还是狂风暴雨,大自然的神奇没有经过这样的近距离接触孩子是无 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只有亲身接触到这些神奇,才能够感受到生命和自然的联系。孩子能 在这样的环境中体验到蓬勃的生命力,获得一种超然的快乐。
智慧的灵感
从古到今,我们总能从很多人的身上看到自然的影响,不少历史名人都能在自然中发 现灵感,获益匪浅。
一棵苹果树成全了牛顿的灵光闪现,发现了万有引律;白鹅在池塘中的悠然让七岁的骆宾王 借助一首咏鹅诗展现了自己的诗词天赋;河里的小虾深深地吸引住了齐白石,又在他的画笔 下活蹦乱跳。这些都是自然给予的灵感。童年是一个人智力启蒙的基础阶段。大自然能美化 人的生命、启迪人的智慧。孩子在自然中能培养对线条、形体、色彩、音响、生态 的敏锐观察力和感受力。很多孩子学习音乐、绘画、文学,却无法理解很多艺术巨作的深层 次思想,为什么呢?因为在画室和琴房所能学到的只是技巧,却学不会对生活的新奇、幻化 、天真的感受。
丰富的自然知识
美国有一对夫妇颇具冒险精神,他们把四个孩子带到偏远的农场自己培养。白天,孩子们 像普通的农夫一样在农场干活,并在劳动中讨论种子发芽、遗传、农药等知识;晚上,曾是 大学教授的父亲则负责给孩子们讲授文化知识。到了周末,一家人会开车到附近小镇的图书 馆借阅各种书籍。这种特殊的教育激发了四个孩子前所未有的求知欲,他们如饥似渴地学 习,然后在农场里进行着自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