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年青父母要读:优秀的孩子是教出来的-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司。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就吞并了该地区20多家炼 油厂,控制该州90%炼油业、全部主要输油管及宾夕法尼亚铁路的全部油车,又接管新泽西 一铁路公司的终点设施,迫使纽约、匹兹堡、费城的石油资本家纷纷拜倒在其脚下。接着, 为控制全美石油工业,他操纵纽约中央铁路公司和伊利公司同宾夕法尼亚公司开展铁路运费 方面的竞争。结果,在8年内,美孚石油公司炼油能力从占全美4%猛增到95%。美孚公司几 乎控制了美国全部工业和几条大铁路干线。1882年,它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托拉斯。后来 ,洛克菲勒财团又形成由花旗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等四家大银行和三家保险公司组成的 金融核心机构,这七大企业控制全国银行资产的12%和全国保险业资产的26%,洛氏家族通 过它们影响工业企业决策。洛克菲勒财团创办基金会,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其他社会 团体赠款,扩大影响和势力。洛克菲勒财团还指派亲信人物担任政府要职,如曾任国务卿的 杜勒斯、腊斯克都担任过洛氏基金会董事长的职务;基辛格出任国务卿之前,曾担任纳尔逊 ·洛克菲勒(老洛克菲勒之孙)的外交政策私人顾问。该家族的成员也活跃于政治舞台,左 右内政和外交政策,如纳尔逊·洛克菲勒就曾担任1974~1977年的美国副总统。
第40节:树立孩子的金钱意识(2)
成长故事
2004年7月11日,坐拥亿万家财、在美国叱咤风云的劳伦斯·洛克菲勒在睡梦中与世长辞, 享年94岁。这位洛克菲勒家族的第3代传人,尽管含着金钥匙出生,却绝不是一位纨绔子弟 ,他在有生之年不仅开了风险投资的先河,还为美国的环保及慈善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老约翰·洛克菲勒唯一的儿子和继承人是小约翰·洛克菲勒。小约翰·洛克菲勒共有6个子 女,姐姐芭布斯最大,其他都是男孩,从大到小分别是约翰、纳尔逊、劳伦斯、温斯罗普和 大卫。劳伦斯·洛克菲勒1910年5月26日生于纽约。童年时期,劳伦斯与年长他两岁的哥哥 纳尔逊关系最亲密,他们曾一同饲养兔子然后卖给科学实验室换取零用钱。这样的事情听起 来似乎很难和富可敌国的洛克菲勒家族联系起来,但事实的确如此。洛克菲勒家族的子孙 能获得日后非凡的成就,和他们自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为了避免孩子被家族 的光环宠坏,不管是老约翰·洛克菲勒还是小约翰·洛克菲勒,在教子方面相当花心思,并 有一套祖传的教育计划。父亲鼓励劳伦斯等孩子做家务挣钱:逮到走廊上的苍蝇,每100只 奖 一角钱;捉住阁楼上的耗子每只奖5分,背柴禾、劈柴禾也有价钱。劳伦斯和哥哥纳尔逊, 分别在7岁和9岁时取得了擦全家皮鞋的特许权,每双皮鞋得2分,长筒靴每双得1角。
劳伦斯的中学时代是在林肯中学度过的,这所中学以“实践出真知”的教学理论闻名 ,劳伦斯在摄影、旅游以及探险等方面的兴趣得到了鼓励及发展。劳伦斯和他的几个哥哥姐 姐,一直保持着勤俭的美德,这得益于他们的家庭环境 。小约翰·洛克菲勒一直像父亲那样,定期翻阅孩子的账本,检查他们的支出。作为浸礼会 教 友,洛克菲勒家族抵制跳舞和酗酒,因此在他们的家里看不见富人豪宅里常有的舞厅和酒吧 。虔诚的宗教信仰,令洛克菲勒家族在优越的生活中依然保持节约。
老约翰·洛克菲勒曾说,赚钱的能力是上帝赐给洛克菲勒家族的一份礼物。劳伦斯从祖父 那里继承了赚钱的天赋,他的名下拥有15亿美元的资产,在《福布斯》全球587位亿万富翁 中排名第377位。1937年,劳伦斯继承了祖父买下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从华尔街踏上创业之 路,开了美国风险投资的先河。出人意料的是,他并没有购入更多的蓝筹股,而是开始投资 并协助新成立的企业创业。他的第一次尝试非常偶然。当时,他和新婚妻子预备订制几件家 具。当他看到一位芬兰设计师设计的曲木家具照片时,预感到这些家具会成为现代 家居的理想选择,于是下订单购买了一批,在纽约开了一家专卖店。尽管许多人曾对生意 前景表示怀疑,但结果家具十分抢手,直到1940年货源因芬兰冬季战争受到影响,生意才被 迫中断。劳伦斯的第二桩买卖则更有影响力。他结识了一战飞行员埃迪·瑞肯贝克,认为瑞 肯贝克关于商业空运即将兴起的看法很有见地。于是,1938年,他资助瑞肯贝克成立了东方 航空,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而东方航空也成为战后赢利最多的航空 公司。此外,他在1939年投资的麦道航空公司也成为军用航空器的主要供货商。
理论点拨
一所小学校为了锻炼孩子们,决定让孩子们当一回小管家,让孩子们帮助学校购买一些体育 用品,学校希望他们能够买得又便宜又好。
其实他们掌握的钱都是经过计算的,除去买物品需要的钱,只要孩子们合理使用,用于坐车 、喝水、吃饭都绰绰有余。
孩子们都觉得手中的钱好像很多,大部分孩子又对金钱的概念不强,所以很挥霍:有 一组的孩子商量着要多去几个市场比较价格买便宜的篮球,但是就为了比较几十块的差价他 们竟然坐出租车往返两个市场,结果等确定好买哪一家的商品后,他们发现剩下的钱在吃 饭和坐公交车中只能选择其一了。 另一组的孩子被要求买50副乒乓球拍,他们也很有想法,认为批发市场更便宜,不过因为比 较远,已到了中午,孩子们决定先吃饭。附近有茶餐厅,不过孩子们却被美国牛排吸引了 ,一人买了一份。买乒乓球拍的时候预算不够了,为了完成任务只好买了30副,还有孩子 挺惊奇地说:“乒乓球拍怎么那么贵!”
第41节:树立孩子的金钱意识(3)
没有一个组完成任务。回到学校,老师们惊叹:这些孩子真不会花钱,难道他们 就不知道几十块的差价仍仍不够补偿他们的出租车费?难道他们就不知道先为买东西留够预 算再用剩下的钱吃饭?这些孩子为什么就一点理财的常识都没有呢?
对金钱缺少概念,这应该是现在的孩子的一个通病。
生活实例
孩子对金钱没有概念是因为父母犯了错误:
不让孩子知道家里的经济情况。孩子只知道没有钱就向父母伸手,完全不知道父母的钱 从何而来。这方面,相对贫困一点的家庭也许还好一点,因为他们不能完全满足孩 子的物质需要,而一些富裕家庭,孩子似乎总是在金钱方面被满足,于是得到了一个概念, 就 是钱是很容易得到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家庭,都应该让孩子知道,钱是父母工作挣来的,而 且家里的经济条件处在什么样的水平,哪些东西是孩子可以享受的,哪些是不能享受的。
孩子的物欲过强。现代人非常推崇挥金如土的生活方式,人们总爱渲染明星或富豪们奢 华的生活,这些风气会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对物质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还不知 道工作艰辛就已经开始向往奢华的生活。
不知道如何花钱。孩子们花钱没有计划,不知道哪些东西是必须买的,哪些是不太重要的 ,买东西没有轻重缓急的区别,不知道什么商品才是自己需要的,花了很多钱,却没花在需 要的地方。
教育孩子把钱用在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上是每个家长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不管为孩子花钱多 少,都要用以下三条标准来衡量:是否高效益地使用金钱、财物,合理消费,用所当用;是 否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形成和建立良好的品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是否杜 绝了奢侈浪费。
实例TIPS
如何让树立孩子正确的金钱意识呢
教孩子认识各种货币的价值及其使用。家长从小就注意让孩子识别各种货币,让他们认识 货币上的面值,告诉孩子钱是做什么用的,让孩子从小知道你是如何购买东西的。
让孩子知道钱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孩子都会有对钱的渴望,不过钱并不能换回所有的东 西。要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用金钱来衡量其价值,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还有 快乐的心情等比钱更重要,当孩子正确认识了金钱以后,才不会功利地去追求金钱,而且 更懂得珍惜自己拥有的,充满感激和快乐。
让孩子学会正确地花钱。孩子的消费行为是由被动逐步走向主动的,给孩子零用钱并不 是让孩子挥霍,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会把钱花在有需要的地方。很多富豪家族都要求孩子对自 己的零花钱记账,每一笔钱的去向都必须清清楚楚。普通家庭的父母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然后定期检查孩子的账本,一定要及时纠正孩子胡乱花钱、挥霍浪费的行为。
教孩子学会积累。孩子手里的零用钱、压岁钱应该计划使用,适当积累,让孩子在存钱、 用钱的过程中养成节俭的好品质。
教孩子懂得量入为出、珍惜物品。要让孩子明白,花钱必须有经济来源,花钱要看支付 能力如何,并让孩子懂得所吃、所穿、所用来之不易,随意浪费是不珍惜劳动果实、不尊重 劳动的表现。让孩子经常参加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
让孩子自己承担一部分花费。孩子有了一定积蓄后,除了生活的必需品家长资助他们购买 ,一些他们平时不需要花太多钱,不是很重要的支出让孩子自己去支付。
学会分享。体验到捐款和助人的喜悦,懂得从小就要关心和帮助别人,自觉自愿地把自己 的微小积蓄捐赠一部分给需要帮助的人们,让孩子从小就体验到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帮助和 分享。
给孩子一些机会去赚钱。假期让孩子去打工,如果时间允许,孩子可以做一些兼职,只 要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可以让孩子通过劳动获得一些收入,这样既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钱 支配,也可以令孩子更懂得珍惜。
第42节:帮助孩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1)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要做好示范,不能一边教育孩子正确花钱,一边自己花钱却毫无 节制,大手大脚,因为家长的很多模式也会传给孩子的。
帮助孩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海明威的家长
关于海明威 》》》》
海明威(l899…1961),美国文学家。海明威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 音 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以 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1954年海明威成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 的代表作为《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他在艺术上简约有力 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 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成长故事
海明威的父亲克拉伦斯·艾德家兹·海明威是一个杰出的医生,也是一个热心的、训练有素 的运动员,又是一个专业的研究自然界的人。他热衷于钓鱼和打猎。他的兴趣和爱好对儿子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也十分关心儿子的前途和成长,并且为此花了不少的工夫和心思。
他的教育方式很有独到之处。他教育小海明威时既严格又灵活,随时根据具体情况改变自己 的教育方式。他们居住在橡树园镇,北部是印第安人居住的密执安湖畔,那儿 景色优美、气候宜人。父亲引起了儿子对于户外活动的爱好。美丽的大自然也使小海明 威深深迷恋。夏天,他们居住在密执安北部湖畔的房子里,海明威医生有时候带他儿子一起 出诊,横过华隆湖到印第安人居住地区。他们经常一起钓鱼和打猎。小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动 的,对什么事都好奇不已。小海明威就是这样。每当父亲出诊或者打猎钓鱼的时候,小 海明威总是拉着爸爸的衣服央求着一起去,爸爸每次都答应他的要求,带上他穿越茂密的森 林,趟过哗哗的流水,拜访那些散落的村庄,小海明威大开眼界,眼前的一切对他来说是 那么新奇有趣,长途跋涉中他的体力和意志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增长了不少见识。
小海明威渐渐地迷恋上跟着父亲出诊,彻底成了父亲的小“跟屁虫”,父亲发现 后觉得不妙,觉得事事依赖父母对孩子成长不利,依赖心理会影响一个人的才能的发展。 他觉得是培养海明威的独立能力的时候了。于是,在小海明威4岁那年,当他又缠着爸爸带 他一起出门时,父亲拒绝了他,小海明威不明白为什么爸爸不再喜欢带他一起出去了。他问 爸爸:“是我做错什么了吗?”爸爸扶着他的肩膀,非常严肃地说:“孩子,你没有做错什 么。爸爸只是想让你自己去活动。不要总是跟着我!”然后又补充了一句:“这样才会对你 有好处!”说完,他给了小海明威一个鱼竿,并鼓励他说:“大胆去玩自己的吧!你肯定行 !”从此海明威就开始一个人在山林和水边玩耍。后来,等他又长大一些的时候,父亲又给 了他一杆猎枪。就这样在父亲的不断指引和鼓励下,小海明威开始独立玩耍,很快就迷恋起 钓鱼、打猎,以及探险。
在大自然中玩得久了之后,海明威又迷恋上了读书。父亲培养出的那些爱好伴随他一生。他 独立、喜好探索的性格也在父亲的引导下形成了。
理论点拨
海明威的创作总在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之中,他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有鲜明的特色。这种独 立的精神得益于他那明智的父亲。一个人的性格和习惯往往是在幼年时萌发的, 有些人性格中的根深蒂固的依赖性与父母早年的教育有关。家长如果对孩子包办一切,时 时把孩子带在身边,就会让孩子养成依赖心理,失去锻炼的机会和独立发展的空间。与中 国的家长相比,欧美的父母大多重视孩子的独立性的培养,往往对孩子只是进行指点和 引导,鼓励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实践,自己去大自然或者社会中领略知识、增长才干。这样 的明智之举很值得中国家长借鉴。
第43节:帮助孩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2)
“好好读书吧,认真准备考试,其他的事情都不用担心,有我们在呢!”很多父母都对孩子 这样说,甚至很多孩子都已经十七八岁了,父母依然会这样说,因为孩子面临联考了 。长期如此,孩子的心理就产生了依赖,没关系,什么事情都有父母呢。
再看看美国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是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多吃一些苦头,做出很多 我们都认为不可思议的“冷漠”的举动:蹒跚学步的孩子跌倒了,没有谁会匆忙跑去把孩子 扶起来,而是大叫:“快点起来!接着跑!”
其实所有的父母都是心疼孩子的,他们知道给孩子勇气和让孩子坚强,这样的爱比扶起摔倒 的孩子更重要。
所以别奇怪为什么有些孩子总是表现得惊人的勇敢和坚强,因为他们的父母舍得让自己的孩 子承受苦难。
生活实例
鑫鑫4岁了,平时在家活泼话多,恋父母,喜欢跟父母玩,几乎每次送鑫鑫去幼儿园,都是 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似乎离开妈妈一分钟他都会觉得难以接受,死缠硬磨不让妈妈走,
好容易妈妈脱了身,鑫鑫在幼儿园里也两眼泪汪汪的,一句话不讲,不做游戏,不和别的孩 子玩耍。
其实父母疼爱孩子、孩子眷恋父母,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的天性或本能。孩子对养育 、爱护自己的人本有一种信赖感。但如果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影响了他的独立生活,使他不能 跟同伴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不能正常地在幼儿园生活,很可能就是依赖过度了。
老师给鑫鑫的父母想了办法,让鑫鑫的妈妈每次送鑫鑫上幼儿园的时候都承诺什么时候来接 孩子,平时也多锻炼鑫鑫自己洗手、自己吃饭、自己睡觉等。在家的时候,妈妈也经 常带孩子出去玩耍,让他熟悉不同的生活环境,慢慢地,鑫鑫对于父母的离开不再严重焦虑 ,也能够心情平静地去幼儿园了。
实例TIPS
如何让孩子不再过分依赖
别给孩子太多的保护
孩子缺少保护自己的能力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父母对孩子的保护也应该有一个限度。过分宠 爱、过度保护、过多照顾、过高期望反而束缚了孩子的手脚,影响孩子的独立。
如果你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应该先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已经有 了强烈的独立愿望,父母只需要一步步引导就能让孩子慢慢学会独立:一开始的时候让孩子 自己睡一张小床而不是被妈妈抱在怀里睡,但是小床可以就在妈妈的床边方便妈妈照顾孩子 ;孩子的动作比较熟练以后,让孩子自己抱着奶瓶喝奶;在孩子能力范围内,自己用 自己的杯子喝水,不要父母喂食;让孩子结交朋友、挑选喜欢的零食。不要 担心孩子完成得不好,你可以站在孩子身边,在孩子出现困难的第一时间帮助他,但是万不 可替孩子完成所有的事情,只要孩子能够做的事,都不要插手。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他走向 自主独立。
及时鼓励孩子
让孩子学习独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应该有一定的耐心:在孩子的生活、游戏、学习和 劳动中都可以贯穿这样的训练。每当孩子碰到困难不能独立完成要做的事,大人应鼓励 和引导,必要时可适当帮助,但一定要坚持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如果任务确实已经超 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也不应该盲目地让孩子坚持,否则会让孩子失去自信,觉得自己 没用。不要取笑或挖苦孩子的失败,因为孩子的内心十分敏感,你的一次取笑可能就会让孩 子终生为自己贴上一个自卑的标签。
家长还应该注意的就是意见要统一,孩子遇到了困难想要退缩,家长绝不能有对立的建议。
培养孩子有一技之长
罗曼·罗兰的家长
关于罗曼·罗兰 》》》》
法国著名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出生于法国中部高原克拉姆西城一个 中产阶级的家庭。他早年写过不少剧本,《群狼》、《丹东》和《七月十四日》被合称为“ 革命戏剧”;同时,他还写了《圣路易》、《哀尔帝》和《理智的胜利》三部戏剧,合称为 “信仰悲剧”。20世纪初,罗曼·罗兰写了几部名人传记,如《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 传》、《托尔斯泰传》和《甘地传》等。与此同时,他经过10年酝酿、10年写作,完成了杰 出的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1915年,他因“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 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第44节:培养孩子有一技之长
成长故事
罗曼·罗兰虽然以文学创作闻名于世,但是他与音乐也有着不解之缘。他最 为著名的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写的就是一个音乐家的一生。他从小就十分喜爱音乐, 他曾说过:“在我生命的历程中,音乐占有了我,它是我最初的爱,也可能是我最后的爱, 我像女人爱孩子一样爱它。”这种对音乐的深挚的爱好,一方面或许是天生的,一方面来 源于母亲的启蒙和支持。
1866年1月29日,罗曼·罗兰出生于法国克拉姆西城的天主教家庭。他父亲是个公证员,母 亲是一个公证员之女。对上帝虔诚且爱好音乐的母亲给了孩子很大的影响。他小时候想学音 乐却没有老师,因为他生长在外省的一个小城市里,当母亲发现了他对音乐的兴趣之后,便 尽自己的能力教他弹琴,虽然母亲技艺不高,但是教给了儿子许多音乐基础知识,使他对于 音乐的兴趣更为浓厚了。
罗曼·罗兰十分聪明,但体弱多病。幼年时,他从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建立起对英雄人物 的一种热爱之情。为了保证孩子能受到优良教育,母亲不惜代价地将家迁至巴黎。母亲这 时发现孩子不仅对音乐有强烈的兴趣,而且有很高的天赋。这时候,她是又高兴又发愁。高 兴的是儿子有这样的天赋,想好好让他发展;发愁的是会不会耽误他的学业。犹豫了一阵子 ,她最终被孩子对音乐强烈的渴望打动了,决定支持儿子学习音乐。当时她在巴黎人生 地不熟,没有朋友可托,也缺乏关系,但是这位母亲锲而不舍地为儿子寻找着老师和学习音 乐的地方,这几乎就是她生活的重心。只要一听说哪儿有音乐家,她就想尽办法送儿子去学 习,以她的诚心打动了老师,儿子得到了很好的教育。一段时间以后,她惊喜地发现 儿子的琴艺已经超过了大多数教过他的老师。她想,必须为儿子寻找更好的老师了。这时, 她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学琴的一个老师就住在巴黎,叫约瑟芬·马丹,这位钢琴家不仅有 一套自己独特的演奏技巧,而且还认识著名的作曲家肖邦。于是,她便去拜访自己小时候的 这位老师,恳求她指点儿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