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大科学家-第2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唐绍仪纠正道:“正是有鉴于此,唐某见六国银行团一意坚持监督我国政府财政的条件,只好婉言谢绝,另寻它家。经过几番挑选商谈,最终选定进来声名鹊起的华熙银行作为借款对象,华熙银行同意借款500万元,条件也非常优惠,年利息只有三厘。而六国银行团的利息是五厘!”

赵秉钧道:“只怕咱们给出的条件也很‘优惠’吧?”

“我们的条件是以京张铁路收入及财产作为担保,给予华熙银行在全国范围内的货币发行权。”既然签署的协议要在内阁通过,自然要把所有条款公之于众,所以唐绍仪也没有隐瞒。

赵秉钧惊讶出声:“什么?你居然要把货币发行权给华熙银行?”

他居然也知道货币发行权,由此可见是有备而来。

唐绍仪神色不动:“是啊!现在全国金融市场混乱,货币种类繁多,严重阻碍货物流通与经济发展,急需由某家银行统一货币。而华熙银行发行的银元雕工精美、轻重适宜,已经在长江流域得到广泛流通,并逐渐向全国蔓延,想来在座各位也都用过。既然它已经有货币发行之实,现在给它一个虚名又何妨?”

赵秉钧瞪大眼睛:“可华熙银行是一家外国银行,怎么能把我们的货币发行权给它?”

唐绍仪轻描淡写地说道:“谁说华熙银行是外国银行?纯粹是以讹传讹!就唐某所知,华熙银行的股东近乎百分之百都是我国国民,怎么可能是外国银行?”

赵秉钧顿时跳了起来:“胡说!谁不知道华熙银行的经理是位美利坚女子?唐少川,你以为你信口胡说就能骗过在座各位么?”

此时张謇轻声说道:“老夫听说,华熙银行经理莉莉丝女士已经加入中国国籍了。百熙,你说是不是?”

孙元起只好答道:“啬翁说的没错!去年年底为解决川陕等地银元短缺,华熙银行与四川、陕西、甘肃等省联手发行货币,当时怕各地士绅因华熙银行是外资银行而拒用新版银元,莉莉丝女士便在四川加入了中国国籍。”

赵秉钧顿时气得怒发冲冠,手指点着孙元起张謇等人:“你、你们……!”

唐绍仪兀自不觉道:“大家还有什么意见么?如果没有意见的话,那我们还是举手表决吧!”说完自己举起了胳膊。

孙元起、张謇、汤寿潜自然投赞成票,宋教仁、王宠惠也很快举手赞成。如此一来,即便袁系的赵秉钧、段祺瑞、刘冠雄以及中间派陆征祥、熊希龄等五人全部投反对票,这些议案也可以获得简单多数而在国务会议通过。

不待剩余的几个人表态,赵秉钧便恨声说道:“反正协议还要到大总统府用印。即便你们在内阁勉强通过,在大总统那里也过不去!”说罢拂袖而去,留下众人在会议室里大眼瞪小眼。

第三五零章旧赐铜山许铸钱(上)

赵秉钧这可不是虚言恫吓。

按照民国初年的政治架构,就算提案在内阁全票通过,没有大总统府的批准和用印,最终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很明显,赵秉钧今天出席国务会议的目的,就是受袁世凯之命出面阻止借款提案的通过。现在目的没有达到,隐藏于幕后的老袁自然要跳到前台亲自出手。想到这一层,唐绍仪、孙元起等都不免有些英雄气短。

赵秉钧走后,国务会议的气氛也变得沉闷起来,草草通过包括设立稽勋局在内的几项提案后,唐绍仪便宣布会议结束。待秘书厅整理好会议文件,他夹着公文包匆忙赶往大总统府,向袁世凯当面请示去了。孙元起则兴味索然地返回了什刹海旧居。

莉莉丝正在书房翻阅文件,见孙元起回来便迫不及待地起身问道:“扬克,事情怎么样?”

孙元起简要介绍道:“我先拜会了张謇、汤寿潜两位总长,他们愿意投票支持,不过张謇的条件是要华熙银行在取得全国的货币发行权后,帮助他成立一到两家小银行;而汤寿潜的条件则是要华熙银行与他们浙江兴业银行实行货币互兑。我觉得应该没什么问题,便擅自做主,替你答应了他们。”

莉莉丝笑道:“什么叫擅自做主?你是华熙银行的最大股东,本来就拥有决定权好不好?不过这两个条件确实没什么太大问题,你答应他们也无不可。纵观世界银行业。哪家大银行周边不是依附着无数中小银行?反正多它们一个不多,少他们一个不少!”

孙元起又道:“但令我们感到吃惊的是。一直不参加国务会议的内务总长赵秉钧今天突然现身,而且从他后来的言行举动判断,他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阻止华熙银行借款协议在内阁的通过。尽管最终协议在内阁以简单多数通过,却将面临一个更大的障碍,那就是大总统府的反对。

“赵秉钧是袁项城的心腹,他的出现显然出自袁世凯的指使,原因也很好理解。现在中国财政面临巨大困难。必须每月巨额借款才能勉强维持运转,而借款的主要对象就是六国银行团。袁项城是聪明人,自然不会因为一点蝇头小利而得罪最大的金主。

“当然,他也不愿意把货币发行权交给我们,毕竟我们不是同一派系,彼此存在利益纠葛。作为大总统,袁项城或许不懂经济学。但他的顾问幕僚一定有人懂。华熙银行拥有货币发行权,就意味着我们随时可以扼住政府的喉咙。袁项城这么强势的人,怎么可能答应这个条件?”

莉莉丝蹙眉道:“那怎么办?你可以努力说服美国公使嘉乐恒先生,甚至可以阻止六国银行团向中国政府施压,但却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袁世凯对你的戒心,除非你现在就解散新中国党、辞去四川都督职位、让出川陕甘晋四省地盘、将军权交给北洋系……毫无疑问。这是不可能的!”

是的,这是不可能的。只要孙元起失去权势,华熙银行马上就会沦为任人宰割的俎上鱼肉,得到货币发行权又有什么意义?那时候华熙银行手里的货币发行权就好比乞丐手中的金元宝,丢之唯恐不及。还想拿在手来操纵天下?

孙元起道:“事已至此,尽人事安天命吧!”

莉莉丝也点点头:“只有这样了!不过在结果出来之前。你是不是应该遵照约定,前去拜会嘉乐恒先生?”

悲催的孙元起只好再次出门。

等他下午回来的时候,莉莉丝、陈训恩两人正陪着唐绍仪在堂上说话,见到孙元起都站起身来。唐绍仪笑着问道:“唐某冒昧来访,还请贤弟恕罪!听莉莉丝女史说,你去拜会美国驻华公使嘉乐恒先生了,结果怎么样?”唐绍仪虽然在笑,却笑得极为勉强,想来在大总统府又是一番争执。

孙元起答道:“嘉乐恒先生已经答应代为说项,想来问题应该不大。少川总理刚刚谒见大总统,不知大总统意下如何?”

“唉!”唐绍仪还未回答先是一声长叹:“之前唐某曾和大总统说过,我对北洋系和同盟会、新中国党诸君皆以诚相待,不偏不倚,旨在调和三方矛盾。虽然经常就一些事务发生争执,但对事不对人,唐某绝无他意。今天上午我去大总统府汇报裁军善后借款协议,又发生一些争论,不料大总统气愤之下竟然脱口而出:‘少川,我已老了,是没有几天好做了,总统之位早晚要让给你们的,还是你来坐吧!’唐某这才知道,大总统早已对我心生芥蒂!”

孙元起也是大吃一惊:看来袁世凯对眼下这种有名无实的大总统生活终于厌烦了,他开始发泄自己的不满,想要扩大手中的职权,企图实现专制。下一步,他是不是就该尝试越过国务院直接行事了?

孙元起赶紧劝道:“所谓‘相打无好拳,相骂无好言’,这不过是大总统的一时气话,当不得真,少川总理不必多心!”

唐绍仪摇摇头:“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其实早些天,由于唐某经常和大总统面争庭论,大总统府的侍从武官见到我去大总统府,便在私下议论道:‘瞧,今儿个总理又来欺负咱们大总统了!’最初还以为是下人戏谑之言,今天看来,唐某是积怨已深啊!只怕如大总统所言,我是没有几天好做了!”

孙元起不知道该如何劝慰,只好换个话题:“那大总统对于借款协议怎么看?”

唐绍仪也开始有些火气:“大总统见唐某签署的借款协议草案勃然大怒,并严加指责,认为唐某此举严重损害了民国政府与各国友邦之间的友谊。一旦各国公使提出抗议,唐某必须亲自到各国公使馆登门道歉!”顿一顿又说道:“幸好百熙你与嘉乐恒先生交谊颇深,能够请动他出面说项,让各国公使不至于提出抗议,替唐某保留几分颜面。唐某在此谨表谢忱!”

客套之后,孙元起试探着问道:“少川总理,那借款协议草案现在何处?是被退回国务院,还是在大总统府留中不发?”

唐绍仪道:“目前是在大总统府留中不发。”

孙元起松了一口气:“既然如此,应该还有转圜馀地!今天已经有些晚了,有些来不及,而且嘉乐恒拜会大总统、联系各国公使也需要时间。明天一早孙某便去大总统府谒见,顺便探探口风,看看大总统究竟打算如何处置这件事。”

唐绍仪微微点头:“这样也好!”

第二天孙元起起了个大早,洗漱完毕便赶往大总统府。对于孙元起这等重要人物,卫兵自然不敢轻易挡驾,通报之后便得到袁世凯的接见。此时袁世凯刚吃完早饭,正端着一盖碗鹿茸当作饭后点心,见了孙元起还招呼道:“百熙,这是奉天送来的头茬花鹿茸,质量最优,温而不燥,可以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最是大补。要不要来一碗尝尝?”

不知是古人卫生条件差、身体虚弱,还是古代中医药发达、药材纯正,吃补药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日常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并非单单袁世凯如此。尤其清代以来,更是进补成风,有些家资的都配几服丸药放在家里,不管男女老少,有事没事嗑几粒,有病治病,没病强身。我们现在翻看《曾文正公(曾国藩)家书全集》,还能看到不少买药、配药的段落。

但孙元起对于补药向来不感冒,闻言连忙谢绝:“谢谢大总统美意,只是孙某素来身体强健,无须进补,只好敬谢不敏。”

袁世凯摇了摇头,似乎对孙元起不能享受如此上等的鹿茸表示惋惜:“医家素来有‘四季五补’之说,即春季升补、夏季清补、秋季平补、冬季滋补、四季通补,哪有无须进补之说?百熙你精通格物致知,有空不妨研究一下我中华医学,必定会眼界大开!”然后放下盖碗问道:“对了,百熙你一大早登门,是不是有什么要事?”

孙元起道:“确实有要事请大总统定夺!前些日子,在下接四川转来驻藏陆军混成协第一标后营管带程凤翔急电,称去年冬天已革标统钟颖策动拉萨川军兵变,囚禁前清驻藏办事大臣联豫、驻藏左参赞罗长裿等长官。其后,已革达赖土登嘉措又派鹰犬达桑丹东潜回藏区,发动僧侣贵族叛乱,导致藏人与汉兵在拉萨开战,死伤无数,血流成河,藏地糜烂不可收拾。

“西藏虽然环境恶劣,不适合汉人居住,但地势险要,为西南屏藩。如果祸乱不止,将会波及新疆、青海、四川、云南等省。而且英国人一直对西藏垂涎不已,数数派兵干涉藏区内政,如果不早日弭平,会给英国人派兵入川留下借口。所以在下恳请委任程凤翔为西藏办事长官,处理藏务。此外,由四川派遣一协军力随同入藏,协助平定叛乱。”

第三五零章旧赐铜山许铸钱(下)

虽然青藏高原五六月份才会冰雪融化,春暖花开,但军队入藏的话却可以提前一个月出发,毕竟从成都出发到青藏高原脚下的雅安、打箭炉(现在的康定),也需要半个多月。此时动议,再加上军队出发前的准备,时间上卡得非常好。

至于北线入藏的第四十八混成协,眼下已经协助张世膺、程子寅的第四十五混成协攻略甘肃,马上就会由兰州、西宁一线攻入青海,然后由唐古拉山口南下西藏。只是青海、甘肃与北京之间的联系,正好被陕西、山西两省隔断,消息一时半会传不到袁世凯耳朵里,所以孙元起也懒得主动提起,可以省却无数麻烦。

孙元起没有一上来就提裁军善后借款的事情,这让袁世凯有些意外。沉吟片刻,他才说道:“只怕有些不妥吧?”

“有何不妥?”孙元起反问道。

袁世凯道:“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月前来访的时候曾提出,英国政府承认中华民国的基本条件就是不许中央政府干涉西藏内政和不许中央政府在拉萨或西藏保持无限制的军队。如果冒昧进军西藏,很有可能招致英国的强烈抗议,惹出无数麻烦。或许百熙你会以为老夫怯懦畏葸、卖国求荣,其实老夫也有不得已的苦衷。所谓‘弱国无外交’,现在我国军事实力不及英、法、美、德、日、俄等列强,在财政上政府也要依赖借款过活,如此一来。难免要在外交上仰人鼻息、看人脸色。

“再者,西藏虽然重要。但僻处边陲,终是疥癣之疾。而且西藏山高地寒、土瘠民贫,处处依赖中央政府扶持。在当前中央政府还靠借债度日的情况下,得之不足为喜,失之不足为忧。既然他们现在想乱,那就让他们乱吧,反正他们也掀不起什么大浪。等三五十年后国家强盛了,能够傲视欧美列强。西藏自然会主动俯首称臣!”

孙元起不得不承认袁世凯说的非常有道理,而且在真实历史中,三五十年之后太祖确实会把西藏僧侣们收拾的服服帖帖。但有了自己这只蝴蝶,那一切就保不准了。至少由于自己的出现,汪帅哥已经人头落地,蒋介石、阎锡山洗心革面皈依新中国党,四川、陕西等地也都纷纷易主。谁知道自己翅膀这么一扇。历史会不会改变方向?

另外孙元起知道,现代国家疆界主要是在一战、二战前后的五十年间确立,作为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拥有重划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疆界的权力。虽然两次大战大英帝国都是惨胜,但虎死不倒威、驴死不倒架,它在欧美各国中还是拥有很大的话语权。相比之下,中国虽然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下场就惨多了。

参加一战,中国纯粹是打酱油。

一战1914年7月28日爆发,中国迟至1917年8月14日才对德国宣战,此时战争已经呯呯嘭嘭打了三年多时间。而北洋政府之所以参战,其中目的之一竟然是为了取得日本贷款。扩大实力,来对付南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力量。而为了宣战。还引发了府院之争、张勋复辟等一系列事件。

等到1918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不仅没能收回战前德国在中国强占的一切特权和利益,反而被《凡尔赛和约》要求将德国霸占中国山东的铁路、矿山、电讯设备、胶州地区的租借地及其他特权和利益转让给日本至于中国参加二战的经历更是众所周知,进行的最早,坚持的时间最长,战场最广阔,陆军作战规模最大,所付出的牺牲也最惨重,最后一分钱好处没捞着!如果英国现在乘机染指西藏,中国根本没希望通过两次世界大战来收回主权,后果将不堪设想。

孙元起道:“既然大总统担心进军西藏会招致英国强烈抗议,那此事便由我四川暗自进行好了,如果朱尔典先生有什么意见,可以让他直接找我。反正我们四川没用他们英国一分钱,也不怕他们从中刁难!”

袁世凯苦笑道:“百熙你既是四川都督,同时也是内阁的教育总长,一举一动不仅代表四川,更代表内阁的意思。你觉得朱尔典公使会相信进军西藏是四川私下所为的说辞么?”

孙元起道:“朱尔典先生为什么不相信?他在中国三四十年,自然知道什么叫‘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如今孙某身在京师,远离四川数千公里,麾下将领激于义愤私自妄为也是有的。更何况现今局势如此,内阁政令难以越过长江以南,有时候甚至不出国务院之门,大总统也不可能完全掌控全国各省军队。有些部队私自调动大总统和在下不知道,想来朱尔典先生也能够理解。”

袁世凯明明说道:“要想让朱尔典公使无话可说,也不是没有办法的!”

“哦?”

袁世凯道:“即便众所周知老夫难以完全掌控全国军队、派兵入藏是由四川独力所为,朱尔典公使依然会提出抗议的根本原因在于,百熙你是教育总长兼四川都督,又一直标榜遵行国家主义,派兵入藏必然是出自你指使。你是内阁成员,内阁成员由大总统任命,他不找老夫抗议还能找谁?要想让朱尔典公使无话可说,最好的办法便是百熙你暂时卸任四川都督之职。”

孙元起不禁呵呵冷笑:我说袁世凯怎么那么好心,原来挖个坑在这里等着呢!

袁世凯仿佛没有听见孙元起的冷笑,兀自继续说道:“如百熙刚才所说,如今你身在京师,远离四川数千公里,如果事事请示,则费时耗力。烦不胜烦;若不请示,则都督一职形同虚设。而且学部近来兴办教育。千头万绪;四川有有编户五百万、人口五千万,事务繁殷,一旦缓急有事,难免顾此失彼。

“虽然魏晋以来,地方官员多带中央官号,中央官员兼地方职务者也在在有之。但民国初建,实行民主共和,设官分职自当另有一番景象。应该一人一官、一官一职、一职一事。百熙为天下青年师长,如果能主动卸任四川都督之职,定然可为南方各省都督树立一个典范。”

孙元起冷笑道:“大总统想树立典范,应该找黎黄陂才是。先让孙某这个穷教书先生挨刀,只怕天下人会以为大总统是柿子专挑软的捏吧?”黎元洪现在是以副大总统而兼领鄂督,确实要比孙元起这个教育总长兼川督更煊赫,影响也更大。

袁世凯神色不动:“百熙请放心。一人一官乃是大势所趋,不久的将来黎黄陂会主动卸任一职的。如果百熙敢为天下先,大总统府将不吝啬奖励!”

孙元起有些鄙夷:现在大总统府能拿出什么奖励让我动心?

美女?不稀罕!

官职?你袁世凯又不会把大总统的位子让给我坐。就算让给我,哥哥我也不稀罕!

金钱?笑话!大总统府早就穷得揭不开锅,靠每月向六国银行团借钱过活,还想给我送钱?送的少了。我不稀罕;送的多了,你袁世凯送得起么?

就在孙元起准备反唇相讥的时候,袁世凯推开茶碗,从抽屉里拿出一摞文件,最上面的赫然是唐绍仪昨天所来的裁军善后借款议案。他似乎察觉到孙元起的目光。悠然从笔架上摘下一只狼毫小楷笔,蘸了蘸墨水。翻开议案便准备批阅。

怪不得他敢提出让自己主动卸任四川都督的要求,原来他手里捏着这柄尚方宝剑!

孙元起这才明白议案为什么会留中不发。转念一想:辞去四川都督似乎也没什么大碍,反正自己现在鞭长莫及,很多时候都是当甩手掌柜。随便从心腹亲信中选一个都督,加上杨度、蒋志清、吴克仁、沈翔云、刘明昭等人扶持,川中应该稳如泰山。当下便说道:“既然大总统如此抬爱,孙某恭敬不如从命,愿意主动卸任四川都督之职!”

袁世凯展颜笑道:“这样便好!不过四川北接陕甘、南控云贵、西仰青藏、东临湘鄂,为西南要地,不可一日无主。虽说之前你我约定,老夫不得干涉川陕等地政务,不过老夫还是想向百熙推荐一位人选。这个人选尽管是老夫推荐,但并非是我北洋中人,说起来他还是百熙你的学生。所以严格说来,老夫这也不算干涉。”

美其名曰“推荐”,其实就是任命。要不是袁世凯说那人是自己的学生,孙元起简直要立刻拂袖而去:货币发行权虽然重要,但还没有重要到让孙元起放弃四川的地步!

要知道,眼下全国没有货币发行权而大肆发行货币的地方势力海了去了!有点良心的还用白银、黄铜等贵金属铸造,没良心的就直接印行筹饷券、军用票等纸币,用于购买百姓的财务。这些纸币没有任何信用保证,说白了就是一堆废纸,用它买东西相当于明火执仗的抢劫。相比之下,华熙银行的银元算是最最公道的,所以才赢得社会的普遍认同,迅速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流通。

也就是说,现在华熙银行的成功在于它的公道,而不在于中央政府授不授予货币发行权。华熙银行是没有货币发行权,但我就要发行货币,你中央政府能奈我何?

现在四川、陕西就要派军入藏,你中央政府又能奈我何?

孙元起当下按捺住怒火,沉声问道:“不知大总统想要推荐谁?”

袁世凯道:“陈宧陈养铦!陈养铦在光绪二十五年在京师大学堂就读时,曾向百熙文学,所以说起来他算是你的学生。他叔祖父是原工部尚书陈文悫公(陈学棻),曾参加过革命,也曾入锡良幕府,鼎革之前曾任第二十镇统制、军务处总办等职,现在赋闲在家。老夫看他人才不可多得,所以才向百熙郑重推荐。”

对陈宧这个人孙元起没有太多印象,不过能得到袁世凯推荐,如果说和北洋系没有瓜葛,孙元起是打死也不信的。让陈宧入川,无非就是袁世凯想用太祖爷三大政治权谋里的掺沙子、挖墙脚,企图把四川变成袁系势力范围。

孙元起摇摇头:“都督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