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第一强兵-第1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言难尽,楷也是接到幽州急报,这才知道的,详情如何,也不是很清楚,但二将军死于袁绍手下的周昂之手,肯定是不会错的。”
抬头北望,田楷的语气中带着浓浓的杀机。
“先前捧刘虞称帝,表面上是韩馥在搅风雨,实际上却是袁绍在背后主使,先前他故作恭顺,佯装为韩馥所迫,无奈从之,到得如今,他算计了韩馥,全取冀州,态度大变,如先前判若两人。韩馥为了避祸,逃到了张邈处,一切种种,这才大白于天下!”
“先有暗算利用之恨,再有杀弟之仇,以主公的脾气,又岂能容他?如今幽州大雪封路,无法进兵,带明年雪融之际,主公势必兴兵讨之,故而楷不及再见君侯一面,须得先行返回平原备战。”
田楷还有些话压着没说。
接到急报后,他确实有意向泰山求援,求的不是援兵,而是粮草。冀州虽然兵马众多,但幽州更是兵强马壮,以公孙瓒的脾气,也不大可能请求外援,幽州缺的,只有粮草。
但现泰山军与黄巾军这一战,双方都没有大规模的消耗,王羽几乎完整的收编了百万黄巾。收编只是个开始,依照王羽的作风,接下来他肯定是要妥善安置这些人的。
青州残破,泰山也不过一郡之地,王羽能不能解决安置流民的问题,尚在两可之间,又拿什么去援助幽州?
他不想让王羽为难,索性提前一走了之。依照主公的意思,也是要速战速决的,王羽能帮幽州军护住侧翼,就已经帮了很大的忙了。
“原来如此。”想到当日并肩作战的情谊,于禁也是一阵黯然,同时,他刚刚有些放松的神经,再次紧绷了起来。
公孙瓒和袁绍开战,无论胜负,对青州的影响都不会小了。
袁绍和自家前仇旧怨已经难以计数,以自家主公的脾气,和解的可能性根本不存在,冀州若胜,很难说会不会进而攻略青州。
幽州若是赢了,也会有不少麻烦,只有实力声望差不多的人,才能做盟友,弱者和强者结盟,顶多算是依附,比如那位玄德公……想到这里,于禁心中忽然一动,问道:“这么说,玄德公日前先行离开,也是为了此事了?”
“他?”田楷愣了一下,继而不屑的笑道:“他又不是我幽州的嫡系,哪里会这么积极?他是去捡便宜去了。”
“捡便宜?”于禁对刘备没啥感觉,但他知道,自家君侯对此人很关注。
“是啊。”
田楷叹了口气:“说起来他也很有先见之明呢,早就算到君侯与黄巾决战的时间,故而提前绕去历城、祝阿一带,打算收拢些溃兵,增强实力呢。此人……嗨,俺是看不透的,主公念旧情,也只好由着他去了。希望君侯不要与他一般见识,楷替我家主公先行谢过了。”
“不妨事,收编也好,截杀也好,我家君侯本来也没有布置,玄德公既然有心,也算是为民除害了。”于禁有点明白了,自家主公关注刘备,确非无的放矢。
此人出身不高,实力也不强,但对时机的把握,却在很多人之上。济南国与泰山郡隔着泰山,吃过泰山轻骑的亏,黄巾兵若溃散,也只能向南北两面的山区里逃。以黄巾溃兵的数量,刘备这场守株待兔之旅,收获应当很不小,付出却极为有限。
确实不能小觑此人!
主公那边不须提醒,但公明是个方正之人,自己须得多加提示才好。
各怀心事的送走了田楷,转过头来,于禁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相比于来年很可能发生的河北大战,眼前的麻烦更棘手,这几十万人要如何安置呢?
让他们一直停留在这里肯定是不行的,几十万人坐吃山空,别说王羽,就算袁家兄弟也养不起啊。要尽早把他们遣返回家才行,若是太迟,耽误了春耕就完蛋了。
可这种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
组织疏导,于禁可以自己搞定,但如何将这些人分开,送到什么地方去,于禁就一点头绪都没有了。
什么地方有多少良田,多少荒地,可以容纳多少人口,附近还有没有残余的贼寇……这些他都不知道。同时,他也不肯坐等王羽赶到,想着在那之前,至少做点事出来,所以,他没法不犯愁。
其实等王羽来也是白搭,王羽在大方略上经常有神来之笔,但在这些琐事、细节方面却从来都是当甩手掌柜的。
他的策略,通常都要经过贾诩的拾遗补缺,然后由执行的将领自行发挥,他自己则专心去冲锋陷阵了。
青州未来的政略,肯定由主公来主导,但安置百姓这件事,八成还是得自己张罗,于禁对此心知肚明,也很有自觉。
不过,这件事确实超出他的能力范畴了,哪怕是王羽给他找了帮手也一样。
孔北海派了好大一群人来,可那帮人这会儿都忙着吟诗作赋,为主公歌功颂德呢,哪有几个做实事的?
何况,于禁也看出来了,这帮人是既无心,也无力,青州的具体情况,自己不知道,拿去问这些人,他们也一样傻眼。
有心正经帮忙的也不是没有,但一听过于禁提出的要求,这些人也是脸色惨白,无言以对。地方官也好,名士也好,他们更擅长的是官场上的勾心斗角,而不是实务。
连管宁这种名动一时的大人物,也只知道老家朱虚城的一些情况,真正对青州了若指掌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
青州刺史府里可能有这种人,但随着临淄城破,刺史府已经成了一片白地,那些人或死或逃,早就没了踪迹,一时间却又去**?
所以,于禁也只能自己发愁了。
送走田楷,刚回到府衙,就有亲兵匆匆赶来,迎面禀报:“将军,孔使君又派人来参赞了。”
“哦。”于禁没精打采的点点头,孔融现在算是泰山军的铁杆了,可他能帮上的忙实在太少,于禁已经不报期望了。
“将军,这位王先生跟先前那些不太一样,他带着北海的详细民政情况来的,水渠、道路、人口、田亩,各式情报应有尽有。”
“哦?有这种事?”于禁惊喜交集,急忙吩咐道:“快,快带他来……不,某亲自去见王先生。”
“喏。”
(未完待续)
二二零章 田丰来访
就在于禁接待意外来客的同时,王羽也正在面对差不多的状况,他面对着的,是一个很熟悉的陌生人。
“元皓……呃,还是应该叫田先生?总之,先生别来无恙乎?”
来的是在二次会盟时有过一面之缘的田丰,人是熟人,但来路却很奇怪,田丰报的名字叫田缺,要不是他持着张邈的帖子上门,正忙得团团乱转的王羽差点就让对方吃闭门羹了。
这年头难道很流行化名?一个徐庶是这样,现在田丰又是如此。当然,比这些更重要的是,对方的来意是什么?上次此人是代表韩馥来的,现在呢?是袁绍还是张邈,又或……王羽心中一动,语气中也带了几分热切。
现在他最缺的就是政略方面的人才,孔融那边的名士,只适合做宣传造势,谈起实务一律抓瞎,青州不少能人都逃难去了,等消息传开,也许会回来一些,但自己又哪里等得了那么久?
田丰在这个节骨眼上出现,莫非是瞌睡掉枕头?
“正如君侯所想,丰此来是为了投效君侯,因为族人尚在冀州,不欲为人所知,故而化名前来。不过,在正式拜见君侯之前,恕丰斗胆,敢问君侯志向如何?”
田丰行事非常直率,三言两语就解释清楚了目的和化名的原因,最后还提出了要求。
比起绕来绕去的兜圈子,王羽更欣赏这种直来直去的作风,他欣然点头应道:“先生但问无妨。”
“世人皆言君侯之忠义,然则,以丰看来,君侯之忠义,颇为与众不同。鏖战洛阳,君侯扬名天下,当时君侯行事可谓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为了朝廷大义,出生入死亦不退避,诡计良谋亦不用极,大有不挽乾坤不罢手的气势。”
“然则,自二次会盟开始,君侯的作风突然变了。或有人言,君侯顾忌天子安危,所以放弃进逼洛阳,退而牧守一方,以待良机。可以丰观之,君侯分明打的就是功成身退……不,应该说是好处捞光就走的主意,丰之见,君侯以为然否?”
“然也。”王羽并不否认。二次会盟的事,他表面上找了很多原因,瞒过普通人是足够了,但对上田丰这种当代顶尖的人物,却是完全无从遁形。
“进,似安实危,退一步则海阔天空,君侯当时的抉择虽然显得有些生硬,但也不失为明智之举。”田丰正襟危坐,问题一个接一个,虽然语气还算客气,但听起来却像是质问一般,“以丰想来,在将军做决断的同时,应该就已经有了攻略青州的计划吧?”
“正是。”王羽不以为忤。
据他所知,田丰就是这脾气,所以在袁绍那里完全吃不开,最后的结局也很凄惨。何况,田丰也不是单纯为了质问而质问,他似乎在提醒自己什么东西。
“君侯的战略环环相扣,不可谓不深谋远虑,丰虽自负智计,却也唯有自叹不如。君侯只手逆转乾坤,一夕平定百万蛾贼,武功更是煊赫天下,震惊四方。”
田丰向王羽拱拱手,像是在恭维,但王羽心知,对方这些话不过是先扬后抑的铺垫罢了,下面的才是正题。
“然则,”
果然,只见田丰话锋一转,口若悬河道:“大胜之后,君侯有征讨不臣的大义名分在手,却不趁势扩张,反而赦免蛾贼,加以安抚,摆出了止息兵戈,休养安民的架势。固然,此策亦不为英明之举,可君侯行事的作风,就实在让人琢磨不透了。”
田丰摊摊手,道:“在洛阳,君侯示人以忠勇,忠,仿佛史籍中的圣人,勇,则似骠骑复生,白起转世;二次会盟时,君侯纵横捭阖于诸侯之间,大是游刃有余;待回返泰山,平定青州也是智珠在握,仿佛天下尽在掌中的样子……”
“丰虽自忖有些智谋,也早有投效之意,可是,丰实在不知道,能为君侯做些什么,又能得到些什么。不知其他人如何看待将军,但丰看将军,却一直都是雾里看花,难知如阴,如果不是在冀州无处容身,此刻也不敢冒昧上门啊。”
“元皓先生的意思……”听田丰说了这许多,王羽若有所觉,但始终还差了那么一点才参透,一时不能作答。看向贾诩时,只见胖子捻须微笑,明显有会于心的样子,却不肯出言提示,搞得王羽更加迷茫了。
“举例来说,袁本初何以据冀州?其家世固然是主因,但同时,也是因为投效者都知道,他们能得到什么,所以各方名士,冀州豪强,纷纷报效。袁公路与其兄不合,但他二人同出一门,本质上却没多大区别,只是所在地域有差别罢了。”
“刘景升,陶恭祖与袁氏兄弟类似,只是主导权相对较弱罢了,陶恭祖尚且有一定的决策权,刘景升只能在荆襄几大世家之间找平衡罢了。”
田丰不等王羽回答,自顾自的评说起了天下英雄。
“董卓出身寒微,却另辟蹊径,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被君侯赶去了关中,但其志向却很明朗。还有另辟蹊径的就是曹孟德,他知道家世无法与旁人相比,故而将目标转向了不得志的寒门子弟。如今东郡他已据有泰半,再有荀文若从中斡旋,其势将成矣。”
说完正面例子,他又举了两个反面例子。
“与君侯相似,似乎为了战而战的也有,与将军联盟的公孙伯珪,以及江东孙文台。这二人亦如君侯一般,武功赫赫,却乏人看好,不过,与君侯不同的是,世人不看好这二人,乃是因为不看好他们的前途,而对君侯,则是不了解君侯到底要什么。”
“丰的意思,君侯明白了吗?”
王羽点点头。
为何而战,战后谁分享利益,这不就是政治纲领吗?
之前自己争战的目标,都是根据前世所知的天下大势走向来决定的,每个步骤都很精准明智,但放在一起,就无法保持一致性,让人看起来很糊涂。
而且,早在在河东的时候,自己就已经和黄巾扯上关系了,眼下的青州策略,看起来也很容易让人误会,也就难怪田丰会有此问了。
明白归明白,这件事却不太容易解释。
想了想,他缓缓开口,问道:“元皓先生以为,大汉国势何以摧颓如斯?”
“这……”田丰微微一滞,看了眼王羽,疑道:“君侯的意思,莫非是说朝廷不善料民,故而……”
王羽的行为看起来的确很像是同情黄巾,从表面上看,这倒也不错,汉廷料民不善,以至于天下皆反,大厦轰然崩塌。
不过,如果王羽的见地只有这样,那田丰就真的要失望而归了。
民间的反乱,从来都只能是契机,可以掀翻一个王朝,却无法建立起新王朝。当今之世,世家的影响力无所不在,光凭草民,哪有可能成就大业?这可不是个人力量所能扭转的。
“非也,本侯以为,但凡一个王朝覆灭,最直接的诱因无非三个。”王羽微笑着摇头,然后竖起了三根手指。
“哦?愿闻其详。”话题有点跑偏,但田丰却兴致盎然,就算目的达不到,能从王羽这里得到点新鲜观点,也是个不错的收获。
不单是他,一边贾诩也收起了漫不经心的笑容,竖起了耳朵。
田丰看到的这些,他自然不会一无所觉,但王羽每次都很有道理,也找不到理由劝谏,只能任由他去了,至于王羽心中到底有什么长远规划,贾诩还真就不知道。
“其一,朝廷的经济崩溃,或财政破产……”
中原王朝的兴衰,在汉朝前后,规律完全不一样。秦汉皆以强亡,后世的王朝衰亡的轨迹则很明显,相关的理论研究不计其数,王羽也听过不少,此时拿出来的,是他最认同的一个。
“不错。”田丰微微颔首,这个说法不新鲜,除了开国年间那些年,朝廷的用度一直都很窘迫,并不是什么秘密,“其二,朝中出现分裂,执政者们无法凝聚共识……”王羽屈起了第二根手指。
“不错!”田丰的眼睛一亮,这句话算是说到点子上了。
董卓入京前的那场大乱,说到底,就是皇权、外戚、士人三方的争端。
几十年来,朝廷内部一直就没消停过,争斗都是在这三方之间展开的。只要有一方占了上风,两个弱者就会联合起来对付强者。
汉光武立国之初,吸取了西汉覆亡的教训,为了防止出现霍光、王莽这样的权臣,他采取的是平抑豪强的策略。
豪强就是士人,他们当然不情愿被压制,刘秀在的时候还好,等刘秀一死,他们就开始闹腾了。
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的皇帝们没有祖先的雄才大略,无法抵挡士党的反扑,只好采取拉一派打一派的策略,以姻亲的手段拉拢了一些大豪强,于是,外戚势力应运而生。
外戚既是皇家一派,又有士党的标记,开始被夹在两者中间很辛苦,但没多久就发挥自身优势,掌控了权力,把皇帝和士党统统压了下去。
东汉末年,出自名门,权倾一时的外戚不计其数,比如汉章帝时代的,大汉朝第三位冠军侯窦宪就是。
屡经乱离后,皇帝们吸取了教训,不再与豪强联姻,而是从寒门或者民间挑选,借以与士党抗衡。何进就是寒门外戚。
结果,因为立嫡之争,何进与灵帝背离,利用士党与灵帝对抗。灵帝的恼怒自不待言,何进也低估了士党,高估了自己,被士党算计得死死的。
他听了袁绍的计策,大张旗鼓的招诸侯进京,惊得十常侍慌乱不已,最后铤而走险,杀了何进。
何进一死,乱出主意的袁绍一下就精明起来,果断反击,杀了十常侍,要不是董卓突然杀出,凭借这场大功,袁家就大权在握了。
只要随便扶一个宗室出来,靠着拥立之功,袁家的权势就能超过当年的霍光,甚至王莽!
这其中牵涉极多,在与袁绍接触前,田丰也未知端的,谁想王羽却一句话就说得明明变得,比他研究那么久看得还透彻。
田丰眼中不由流露出了一丝欣赏之意,心中的期待也更强烈了。
(未完待续)
二二一章 青州方略
王羽侃侃而谈,田丰听得饶有兴致,贾诩却在一旁偷笑。
他在王羽身边的时间最长,知道的隐秘也最多,对田丰的疑问是最有发言权的。王羽的战略和作风为何没有连续性?原因很简单,很多事他都不懂。
这个原因要是说出去,肯定没人信。
大多数诸侯肯定认为王羽又在耍什么诡计,搞扮猪吃老虎那一套;相对友善的那些,会认为王羽在谦虚;普通人一定觉得贾诩坏了良心,所以吃里扒外的诋毁自家主公;至于田丰……贾诩想了想,有了答案,嗯,此人会八成觉得主公不肯坦诚相见,起身拂袖而去。
然而,这就是事实。
相处了这么久,贾诩已经发现了,除了那些让人匪夷所思的盘外招,以及对天下大势的了解之外,在政略、谋略方面,自家主公没什么太特殊的地方。
打仗时,他的头脑很灵活,可也仅限于战场上;对大势很了解,但在细节上却经常有疏忽。比如这次,奉高之战他不费吹灰之力就吓倒了几十万大军,但若不是运气好,把张宁掌控在手中,收降,和收降后安置的事有那么容易吗?
在收降之前,他甚至连青州的具体情况都没了解一下!跟着这种没心没肺的主公,真是苦了文则啊。
依照贾诩的猜测,王羽和徐荣的出身应该差不多,都是某个秘密传承的继承者。传承的教派或者势力的实力应该不大,却很有内涵,所以,王羽的表现才这么奇怪。
至于具体是哪家哪派,贾诩就不知道了,先秦的学派实在太多了,哪能一一胜数?如果只是猜测的话,贾诩认为,王羽很可能是鬼谷一脉的传人,就他所知,也只有这个教派是最符合的了。
鬼谷传承的学术非常多,包括兵家、纵横、阴阳等等,跟王羽展示出来的手段都能沾点边。
兵家不用说,王羽出道以来战无不胜,虽然对基础常识了解不足,可从他展现出来的手段来看,他应该是没学全,只学了奇兵、诡道那一部分内容,所以他第一次出手,就是刺杀。
阴阳,王羽通晓天文地理,尤其擅长勘察地势,无论是谁,看过他亲手绘制的地图,都只有目瞪口呆的份儿。
还有,在河东破城,以及空袭的手段,应该也属于阴阳学的范畴,人都在天上飞了,这不是法术是什么?所谓法术,不就是以人力模拟出天地之力的效果么?
也正因如此,他才同情黄巾,甚至允许对方在领地内传教。
当然,在这方面,他学的也不全,同样是个半吊子。
最后,纵横术。尽管知道王羽的底细,但贾诩还是很佩服对方的应变能力的,尤其是诡辩之术。
显然,由于年纪的制约,主公学的也不够精深,大多是凭借天赋自己领悟的,但就表现出来的水准来看,他的传承和天赋都是上上之选。以人君而言,这样已经足够了,毕竟主公才十六岁,不是吗?
王羽身上最让贾诩欣赏的,还是他接受意见的态度,以及学习后,化为己用的速度。
就拿王羽正煞有其事的说辞来说,贾诩不知道前者什么时候总结出了这一二三,但那第二条却是意识到许攸的存在后,他和王羽商量如何对付袁绍,以及今后战略时分析出来的。
结果,王羽为了应付田丰,不暴露身份,把话题生搬硬套的扯到了这方面,居然还将对方说得连连点头,这不就是本事么?
什么都懂的人忽悠什么都不懂的,那不叫本事,反过来才叫厉害。贾诩很满意,跟了个这样的主公,虽然开始要操心的事很多,但再等几年,自己就是元老了,可以坐享富贵了。
这不,帮手不是来了?看这位田元皓的性情,应该是个爽快人,有啥想法就说,有啥活儿就干,他来了,自己就轻松多了。
贾诩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佯装认真,其实是在压抑笑意。本来还有些担心,怕主公搞不定此人,现在看来,也没啥问题了。
“第三,就是社会阶层固化。”
王羽不知道贾诩在哪儿笑眯眯的想什么,猜老狐狸的心思,他没那个本事。但田丰比较容易对付,这位大才不是个擅长隐藏心事的人,情绪都摆在脸上,被王羽尽收眼底,所以,他也是越说越有底气。
看来田丰是个纯粹的文人,纯粹的文人就喜欢这道道,大道理,一二三四条,听起来多有气势啊。
“社会阶层……固化?”田丰皱了皱眉头,原因不是王羽说的内容,而是后者嘴里的新名词。
“就是下层没有上升渠道,官员的儿子永远是当官的,农民的儿子永远是农民,诸如此类。”王羽解释道:“农民还好安抚,怕的就是那些习文学武的人,在辛辛苦苦的付出努力之后,却依然找不到前途,若是这些人铤而走险,可比纯粹的黄巾作乱可怕多了。”
田丰凝神思考了片刻,缓缓点头:“君侯总结的很精辟,这三条正是我大汉由盛转衰的主因,其他的弊病虽多,却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