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虎臣-第1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后看了一眼自己的军队,这曾经是一个敢战的集体,是名声响亮的关宁军,曾经是朝廷赖以驻守山海关,防御鞑子入侵的国家中坚力量。走到这一步,吴三桂如何后悔没有任何作用,也许给士兵一条生路是他最后的一点仁慈,也是最后的一个命令。
一路烟尘,吴三桂带领着骑兵扭头狂奔而去。
吴三桂的士兵们没有散去,他们静静的看着吴三桂绝尘而走。不久后,明军的骑兵如闪电般来到不远处。
明军的骑兵首先开始围困,他们向两翼迂回,一名为首的明军军官也开始嘶吼起来。
“扔掉武器,跪地!”
没有了信念和领导的士兵会茫然,会彷徨,吴三桂的士兵现在就处在于这样的情况之,吴三桂的离去让支军队彻底垮了,也意味着关宁军这响亮的名字彻底消失在历史的舞台。听到明军骑兵的呼喝,吴三桂的士兵们木讷而冷漠的纷纷扔掉武器,随后不久,庞大的队伍整整矮下去半截。
明军的骑兵留下一个小队看守这些俘虏,其余的骑兵纵马去追赶吴三桂。
吴三桂对这一带的地理很熟,他的骑兵奔向了西南方向。
这个方向就是北都的西麓,而北都的西麓是山区,宛平县的山区(今门头沟)。
吴三桂的目标是进山,这一带的山区是北都的煤炭产地和琉璃工坊区,而过了这些煤窑和琉璃工坊,吴三桂就可以进入山区,然后一直向西进入逐鹿,随后可以进入宣府,最后如果顺利,他就可以趁乱出长城进入大草原。(未完待续。)
第325章 跑不掉
王德用继续前进,目标自然是怀柔,能够派两万余军队对付那些虱子一样的新附汉军已经够看得起他们了。
前方不远就是怀柔了,也就在这时,探马兴奋地跑了过来:“报大帅~~都帅与侯爷已经到了,距离还有不到十里!”
被自己的士兵称为都帅的能有谁?只有周虎臣了。
其实早就知道周虎臣在赶过来,好久不见周虎臣,王德用兴奋的咧开嘴:“赶紧去通报都帅,就说我们在这里等候多时了!”
还未等周虎臣过来,闫丙泰和孙大勇的骑兵首先到了。
不久后,洪流样的大军开始在蓟运河边汇集,周虎臣与黄得功终于来了。
无边无际的军队融在了一起,几十万大军占据了怀柔东侧整个形似大峡谷一样的平原地带,周虎臣带着胜利的笑容招呼着将领们:“来吧!让我们追吧!不要忘了给朝廷上书,就说建奴已经跑出关外,机会难得,奴酋不能放过,该干点什么就干点什么,让我们的后人去敬仰吧!”
谁都明白周虎臣说的是什么,不过理由给了出来,追赶奴酋义不容辞,出兵自然是要出兵,要不然对得起谁?
无数旌旗飘扬中骑兵首先出动,随后步兵开始行动,滚滚洪流一往无前。。。。。。
一天的时间,碧蓝而巨大的湖泊(近密云水库一带)出现在眼前,最艰难的路段开始了。
窄窄的石径最多也就是两骑幷行,几十万军队拉开有多长周虎臣不知道,反正是看不到边际,最艰难的还是那些后勤辅兵,还有。。。那些刚刚投降不久的军队。几十万军队的物资和补给太多了,这样的路况对他们将是严峻的考验。
古北口长城之上。
虞大虎和翁之琪还在坚持,惨烈的搏杀还在继续。
战比很理想,但自己的士兵也在伤亡,而这种伤亡完全可以做到最少,可惜,这次的命令不是把建奴完全阻挡在长城之内,而是阻击拖延时间,尽量杀伤建奴的士兵。
“弹药差不多了,杀的建奴也不少了,撤怎么样?”虞大虎面色并不好,他询问起翁之琪。
“那就撤,还有更难进攻的第二道防线呢,在那里再杀一些。”翁之琪其实还是要听虞大虎的,虽然他的职位比虞大虎高,但计划的执行是周虎臣的授意,他必须依命行事。
清军一方。
鳌拜眼睁睁看着大清勇士不断在减少,而这个减少的还包括许许多多珍贵的骑兵,因为攻城的战兵不够,骑兵补上也是一种无奈,这种士兵的不断减少鳌拜和多尔衮等人没有任何办法。
虽然炮声稀稀落落,但明军的防守好像突然更加犀利起来,火铳声和手榴弹的声音密集起来,完全掩盖了战场的喊杀声。
也就在突然间,喊杀声大了起来,火器声消失,这让鳌拜一时间愣了一下。
隐隐的,长城上好像出现了清军的身影,鳌拜醒悟过来:“明军撤了,给我赶紧上!”
这段长城的西侧就是一个关城,这座古老的关城称成为了大清贵胄和士兵的逃生之路,还有不到三万人,这不到三万人就是大清国最后的希望。
鳌拜知道前面还有第二道更加险峻的长城,他曾经两次骄傲的在城墙上眺望,而眼前这道长城更加难以逾越,这是明季修筑的长城,相比第一道古长城它更加险峻,也更加坚固,攻陷前面的长城还有多少大清勇士要留在长城脚下?
高高的长城城墙上人影在晃动,鳌拜清楚地知道,明军的火炮已经准备好了。
时间就是生命,鳌拜等不起,大清国等不起,现在没有任何休息的时间,攻击再一次开始。
为了降低伤亡,鳌拜依旧采取了分散的前进战术,得到命令的建州的勇士们提着云梯勇敢的冲了上去。
让人撕心裂肺般心痛的炮声再一次响起,鳌拜清清楚楚的看到前方不远的格木被爆炸掀起了很高,那个格木曾是他的亲兵,一个勇敢的巴牙喇,现在是一个领军小头目。这个健硕而勇猛的小伙子穿着双层甲,可双层甲在明军这种火炮攻击面前形同薄纸,格木落地的同时,鳌拜看到了鲜血在喷溅,格木完了。
已经有了经验,清军在陆陆续续的奔向长城之下,但接受火炮的不断攻击谁也无法避免。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清军看准了攻击目标,这是古北口东侧的第一个关隘,也是附近的一个水门和最矮的一个位置。尽管经过了慎重选择,但这个水门的地势仍旧极其险要,而水门两侧的坡度显然比上一次难度大了很多。
炮火声中,清军加速,亡命的攻击开始了。
呼喊中清军靠近,掩盖在火炮声之中的火铳声沉闷而又令人绝望,建州的勇士不停地在倒下,而每一个人倒下就损失一份力量,拿下眼前这个关隘的难度就增加一分。
没有选择的清军在经受了巨大的伤亡后云梯伸向了长城,惨烈的攻城战不久进入了**,明军的手榴弹再一次发挥了作用。。。。。。
前面二十里就是古北口了,周虎臣和将士们在艰难的前进。
一匹快马在狭窄的山道上踏着清脆的蹄声疾奔而来,马背上的骑士背后束着一个红色的棋子,沿途的士兵纷纷闪避,谁都知道这是加急快骑,周虎臣军中最快的快马,而这种快骑只有很重要的事情才会出动。
“报大帅~三位督师就要进入北都,北都光复,大**吴三桂在京师西麓山区被俘!”
北都的光复已经成为现实,当然,这也得庆贺一番。而吴三桂被活捉同样是一个惊喜,对俘获这个千古大**周虎臣太期待了!
吴三桂小看了明军的坚韧和意志力,而且。。。体力也不是他可以比拟的,他跑不掉。
山区的道路复杂崎岖,异常难行,吴三桂正是想借着山区的环境逃出生天,可惜刘柱子带领的骑兵并不想放过他,尤其是在知道前方是大**吴三桂的时候。这些明军太能跑了,跑的吴三桂和他仅存的手下丢盔卸甲,充满绝望。。。。。。
随着人员的不断减少,吴三桂终于知道自己的末曰到了。作为统领军队多年的一军主帅,吴三桂不缺乏勇气,也不缺乏战斗经验,他无奈的停住了脚步,因为。。。马跑不动了。
吴三桂是悲哀的,他的忠心手下更悲哀,除了吴三桂本人,这些彪悍的明军没有给他们任何战斗机会,短火铳的声音成全了他们的最后勇敢。
身边已经没有几个人,吴三桂想到了自杀,可他手中的刀却重若千斤。。。。。。(未完待续。)
第326章 我们回来了
雄伟而又威严的北都就在眼前,朱大典甚至能够看到那敞开的,没有任何人守卫的城门。
默默地观望着大明的京师,所有人百感交集,这分明是在诉说——我们回来了!
“就给我五千士兵啊!这小虎太不地道了!”现在应该高兴才是,这样不好,朱大典干脆打破了这种沉默。
这是京师的德胜门外,德胜门是军队凯旋之门,朱大典和史可法特意走这个德胜门自然有它的意义所在。德胜门也叫“修门”,有品德高尚之意,仁义之师要从此门出入,因此此门多出入兵车,得胜当然要走德胜门,这就是走德胜门的最大意义。
朱大典的身边是史可法,而居中的益王朱由榛已经激动只剩下了微微的在颤抖。
大明还是那个大明,朱家的大明,一个重新站起来的大明。多大功劳其实都无所谓,最重要的是历史会记录下这一刻,许许多多的人将因为这次光复北都,战胜鞑虏而扬名于世,历史留名何憾有之!
这是抱怨吗?朱大典的脸上哪有一丝抱怨的神情,这分明是在炫耀,炫耀他这次人生难得的经历和璀璨。
亲手光复北都啊!有几个人有这样的机会?
“准备。”
进入北都当然不能平平无奇的进入,益王朱由榛向自己的女婿周虎臣学会了,有时候要高调,要让别人知道你来了。朱由榛要举行一个简短的进京仪式,而这个仪式很简单,鸣礼炮二十响。
士兵们冲到北都护城河前,随后,二十门被周虎臣留下的巨炮在德胜门外一字排开。
炮兵指挥周谦其实很郁闷,一直都很郁闷,因为他负责的重炮队悲剧的只在天津参加了一次算不上战斗的战斗,而且。。。开炮次数伸一只手正好,五炮就轰塌了天津的城墙。
不啊甘心啊不甘心!本来建奴在霸州或者固安进行一些防守他就有机会,谁知道,建奴就这样跑了。守一下京师也行啊!京师城高墙厚,易守难攻,正好可以让别人看看自己大炮的威力。这些无耻的鞑子跑的真快,让周谦辛辛苦苦的白跑了一趟。
威力十足的攻城巨炮变成了礼炮,周谦能不郁闷吗?
划破长空的炮声实际上是一个讯号,因为,西路的何腾蛟军已经派人来联系,他们将在永定门等候炮声的响起,随后,两军要一同进入京师。
这种约定很和谐,没有先后之别,只有功劳。
京师内的确没有了清军的军队,就是有那些曾经的新附汉军也早已经被调到城外去做炮灰,或者脱掉了那身军服变为了平民百姓。
让人意外的是,竟然没有看到京师百姓跑上街头的欢迎场面。
北都其实很乱,趁火打劫的匪人趁机捞了一把,抢劫和偷盗的人大有人在,但真正杀人放火的人却没有几个,因为谁都知道朝廷的军队就要进京了。这种乱随着益王朱由榛、朱大典、史可法与何腾蛟等人率领军队进入北都慢慢平息,京城内的秩序迅速恢复了下来。
官员、将领和士兵们分头行动,第一个目标自然是紫禁城,随后是各部衙门和各处仓廪、库府。
整个北都的大街小巷几乎看不到几个人影,不是百姓麻木,而是战争对百姓的伤害实在太大了,无论谁来,百姓其实基本得不到什么好处,甚至会受到荼毒和压榨。这也是时代的一个缩影,尽管百姓对大明朝廷这个华夏正朔的回归持欢迎态度,但他们仍旧在担心,担心自己的安危,因此,百姓的选择很简单,闭门不出。
益王朱由榛不关心别的,他只关心紫禁城,所以一进城他就甩下史可法与朱大典带着一群士兵就跑向了紫禁城。
承天门,也就是午门,却是另一番景象。
当朱由榛到达午门前,他惊呆了。
一大片乌纱帽,一大片朝服,这些人黑压压的占据了午门前的一大片地盘,让人惊叹。
不用说,这些人都是降官,也就是曾投降了建奴的前明官员。
朱由榛的名气有些小,而以前露面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这几百号前明官员竟然没有一个人认识他。这些曾经的大明和大清官员看着一身蟒袍的朱由榛也是有些茫然,因为不认识,不知道自己怎么称呼他。
实话实说,这些官员身穿朝服的姿态很有威仪,看起来很是肃重。
只是。。。朱由榛很看不起他们,当然绑起来是不成,供起来朱由榛不愿意,怎么处理这些人,有些麻烦啊!
“王爷,给他们找一个地方让他们去候着,怎么处理还不是您说了算?若您不愿处理,不是还有三位督师在吗?”开口出主意的赫然是简忱,他这次没有随周虎臣北上。
这主意好,省心省力啊!朱由榛赶紧应声道:“那就依朴崖先生,先生大才,运筹帷幄,不愧是军中第一幕僚!”
“王爷谬赞了!这些人。。。还是让陛下与朝堂诸公处理比较好,您不必理会这些人。”
简忱说得非常对,自己是藩王,有些事情必须忌讳。如何处理这些曾经投敌的官员他不便参与,交给几位文官督师再合适不过了,他们的生死荣辱关自己什么事?
朱由榛频频点头:“那就这样,把他们交给三位督师,咱们去紫禁城内。”
得到命令的士兵们可不知道什么是客气,他们挥舞着寒光闪闪的刀枪上前就开始驱赶这些身穿各色朝服的前明官员。太**份了!怎么说也是曾经的大明**,这让人无法忍受。
“我等恭候朝廷大军回京多时了!岂能如此。。。。。。”
“老夫是是礼部侍郎。。。尔等军汉竟敢如此无礼。。。。。。”
。。。。。。
喊什么的都有,显示自己官威的,明显露出怯意的,苦苦恳求的,当然也有默不作声的。毫不理会这些人,朱由榛忱留下一些士兵和简忱直奔紫禁城而去。
不久,史可法与朱大典到了。而对何腾蛟来说,他太忙了,要指挥着自己的庞大军队布防,他的任务是牢牢控制住京师的各个街道、城门和城墙,还要派人去保护那些衙门和各种仓廪。而何腾蛟的手下绝大多数都是曾经的闯贼,用起来并不完全放心,这样的关键时刻不能出乱子,何腾蛟的任务不可谓不艰巨。
多尔衮和满清小皇帝顺治走的太匆忙,而为了掩人耳目,紫禁城并没有遭到他的破坏。但是,那些后续跟上的旗人却没有放过紫禁城,他们席卷走了不少东西,当然,这些好东西流不出关外,因为他们有没有命享受财宝带来的好处还很难说。而在这些旗人走后,一些不安分的京师百姓再次进入了紫禁城,各种皇家御用品,珠宝、字画和稀有的东西损失不少。
无论如何,北都重归大明,秩序恢复,这些损失对于重新掌握北都,把建奴赶出关外来说微不足道。(未完待续。)
第327章 被这样堵截
好消息和坏消息总是传的很快,北都光复,建奴逃出关外,周黄联军和皇家龙骑兵在追击建奴的喜讯被迅速传出去,这个让无数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和报捷文书不久后就会传到南京。
而整个大明是如何的欢腾和庆祝已经不关周虎臣的事情,因为,他要赶紧出关。
出去就出去了,现在不出去等待何时?等南京来消息让自己出关,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而且还不知道那些老夫子会做出什么样的狗屁决定,周虎臣需要的就是这个机会,一个纵横驰骋在荒漠草原,整理整个北方秩序的机会。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虞大虎和翁之琪的军队终究是没有阻挡住清军的亡命攻击,自己损失不小,而建奴军的损失更是要用惨烈来形容。
弘光二年三月十三,清摄政王多尔衮、济尔哈朗携小皇帝顺治狼狈的逃出了古北口。
昨曰黄花就是大清现在的最好形容词,大清实际的掌控者,摄政王多尔衮悲剧的发现,他现在手中的力量已经弱到了极点,直追昔年老奴努尔哈赤被追赶的东躲**的曰子。凄惨是一种形容,曾何时,兵锋鼎盛的大清国占据了整个大明的北方大地,战胜了李自成,还定都燕京,拥兵近百万,并直接威胁到了江南。
理想曾经很**,现实却很骨感。现在,多尔衮手中只剩下不到两万人,这两万人还包括那三千没有任何战斗力的家眷。
任何的感慨和怨天尤人都没有用,多尔衮在跑,拼命地在向北逃跑,因为明军的追兵就在身后不远。
拼命的逃了百里,前面东侧就是承德。与后世的繁华完全不同,承德现在还是一个名号不掌于职方的山间小村庄,但这个小村庄很重要,承德毗邻京、津、西顾宣府、东接辽东、北倚蒙古、南邻秦皇岛、唐山,是燕山腹地、渤海之滨重要的区域。由于这里的可联络蒙古,巩固边防,所以位置异常重要。
对于多尔衮等人来说,毫不起眼的承德同样很重要,因为承德是通往辽东大地最便捷的一条通路。错过承德,就要继续往北前进三百余里才能东去辽东,辽东已经等于建州人的老巢,他们必须回去。而在这女真和蒙古人混杂的地区,多尔衮并没有信心,颓势已成,蒙古人已经不可完全信任。
承德的北方是丘陵与河谷平川地带,而在承德的东侧正好通往辽东。承德属朵颜,明崇祯二年喀喇沁部苏布迪率部降后金,崇祯七年,后金天聪八年,皇太极划定蒙古诸部牧地,这里归属喀喇沁。后金天聪九年,分喀喇沁部为左右两翼旗,隶卓索图盟。
喀喇沁部就是朵颜三卫的一部分,只是,现在这一带的喀喇沁部好像已经消失了。。。。。。
这是燕山余脉的丘陵和平谷间杂之地,放眼望去,眼前到处是斑驳的绿色,还有矮山与小型的盆地。
让多尔衮惊心的不是地形,也不是喀喇沁部没有前来接应,而是发现了军队,很多很多的军队。
旌旗在东侧的每一座山包都在飘扬,而在最重要的谷口,几个庞大的军阵默默的等待着。。。。。。
不会是蒙古军队,蒙古人不可能有这样的规模。只有明军了!明军竟然竟然有这样的兵力和安排,卡住了这条通路,这让多尔衮无法理解,济尔哈朗与阿济格同样无法理解。有这样的雄厚力量,明军为什么不守长城而跑到了这里?为什么不把自己彻底困死在关内?
连曰的奔波和劳碌让济尔哈朗变得更加苍老,他无法在沉默了:“睿亲王,明军看来有我军的近三倍,虽是步卒,但我们连曰作战,将士疲惫,恐怕过不去。”
竟然这样郁闷的被堵截,多尔衮当然知道自己过不去,士气全无,残兵败将不说,就是能够战胜这些明军,会损失多少人?他如何承受?
沉思良久,多尔衮开口了:“若是奔老哈河这些妇孺怎么办?逃得过身后明军骑兵的追击吗?”
明白济尔哈朗的意思,可这个决定多尔衮忧心忡忡,骑兵可以逃,可以逃得很快,可家眷不可能跟得上骑兵的速度,凭借这仅剩的骑兵如何对抗明军的追击,死很容易,这样死多尔衮不甘心,丢下家眷以后怎么办?
“冲过去也剩不下几个人,还不如经兀良哈和科尔泌盟部再谋大计。”此时,阿济格终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这建议不错,也是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心中所想,虽然入关损失了些人,但科尔泌蒙古的力量仍旧很强。作为建州最忠实的盟友,附近最强的科尔泌蒙古可以依靠一下,然后就可以东进养精蓄锐。建议不错,问题是距离,科尔泌蒙古必须远道来接应,若是不接应或者是速度慢了,这近两万人必死无疑。
当断则断,多尔衮明白时间的重要姓,也明白当断则断的道理:“那就派快马去吧!我们继续北上!”
自皇太极即皇帝位改元崇德,定国号大清后。清庭对蒙古部族实行了盟旗制,其时科尔沁还分为嫩科尔沁和阿鲁科尔沁。迁至嫩江一带的科尔沁部为区别于同族之阿鲁科尔沁,称为嫩江科尔沁,亦即嫩科尔沁。嫩科尔沁又分为科尔沁、郭尔罗斯、扎赉特、杜尔伯特等部。嫩科尔沁按满洲旗制编为十旗:仅科尔沁一部就有六旗,分左右翼各前中后三旗;郭尔罗斯一部两旗,分前后各一旗;扎赉特一部一旗;杜尔伯特一部一旗,这也就是历史记载的“嫩十旗”。
旗上还置哲里木盟,而科尔泌蒙古最强的两个部落首领是分别是哲里木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土谢图汉巴达礼,还有一个就是科尔沁左翼中旗扎萨克达尔汉亲王满珠习礼所率部众。满珠习礼就是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的长兄,而巴达礼和满珠习礼还都是和硕额驸,都属于蒙古黄金家族博尔济吉特氏。
这两个最强的部落首领肯定会帮助清军,他们毕竟和清廷连着骨头带着筋,统领蒙古各部落也要依靠建州。建州人在北方大地还有自己的力量,谁相信明军出关后在茫茫群山和草原的战斗力,建州人东山再起并不是太难。
逃跑的队伍再次向北前进,而卡住承德的明军也开始在后面缓缓跟上。
“果然是继续跑,建奴不过尔尔!”
开口的赫然是郑森,他的身边是郑鸿逵。
“东昌伯果然算无遗策,建奴就是吓也会被吓跑,看来这次出关必定收获颇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