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地师-第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哦?李知府离任了?”苏昊觉得有些意外。离开京城之前,他专门找人了解过淮安知府李元龄的情况,知道他是华阳人,与某某是同窗,与某某是同乡,等等。准备了一大堆资料,刚到淮安,此人就离任了,这可真是白白浪费感情了。
  “韩知府就韩知府吧。麻烦大哥替我通报一声,就说工部淮安河道主事苏昊求见,同行的还有营缮所的所正和所副二人。”苏昊说道,说着,顺手把一个包了几十文散钱的小布包塞到了衙役的手上。
  “怎么好意思收大人的门敬呢……”衙役尴尬地笑着,不过还是收起了钱,跑进去通报去了。
  少顷,衙役又出来了,脸上的笑意越加灿烂。他对苏昊说道:“苏主事,韩知府有请,还说请马所正和这位……所副大人,也一并进去。”
  “你怎么知道他是马所正?”苏昊诧异道。他记得自己并没有向衙役介绍马玉和江以达二人,只说他们是营缮所的所正和所副,孰料衙役居然一口就称出马玉的姓氏。
  衙役笑而不答,只在前面带路。将苏昊等人带进了府署,穿过长长的院子,来到正中央的府署大堂。这是知府办公的地方。
  大堂里的格局与其他的府署没有什么差异,对着门是主官的公案,两旁有供客人或者下属坐的椅子,每两张椅子中间有茶几。正对公案的下面是一片空地,知府问案的时候,当事人就是站在这里的。
  苏昊带着马玉、江以达走进大堂,在离公案五六步的地方站下,抬手行礼道:“工部淮安河道主事苏昊,拜见知府大人。”
  一直埋头在看卷宗的知府抬起头来,呵呵笑道:“改之来了,还有独文,经兮,速速免礼,快请坐吧。”
  “韩大人!”
  苏昊等人一看知府的样子,不由得都失声喊了起来,眼前这位韩知府,赫然正是原来的丰城知县韩文,实实在在的老熟人了。
  “哈哈,没有想到吧,我们居然在淮安又见面了。”韩文笑着站起身,用手示意苏昊等人落座。苏昊等人客套了两句,这才坐下,一旁早有衙役奉上了茶水。
  “韩大人,怎么会是您啊?下官……啊不,学生真是像做梦一样啊。”苏昊感慨地说道。
  由于有韩倩这样一层关系,苏昊平时也经常会想到韩文,还琢磨了许多次如何回丰城去提亲的问题。他万万没有想到,韩文竟然会从一个七品知县,一步跨过几级,当上了四品知府。更想不到的是,韩文居然会到淮安来当知府,自己竟要再度与韩文共事。
  “说起本官的升迁,还是托改之你的福呢。对了,独文和经兮,你们做的事情也帮了本官很大的忙啊。”韩文说道。
  “不知学生何事帮上了韩大人的忙,还请韩大人明示。”马玉和江以达一起说道。
  韩文道:“本官在丰城当知县,已有三年,官声尚可,也有一些微末的政绩。此前,我已经听在吏部的同年向我透风,说考成之后,吏部会提拔我一级,到某府任一个六品的通判。就在我等着吏部的通知的时候,户部和工部突然派了几名官员到丰城,让我向他们说明修筑罗山水库,还有韩氏灶、红壤改良这些事情。
  这几件事情,你们都是知道的。修水库一事,是改之起的头,独文和经兮功不可没。这韩氏灶、红壤改良,都是改之所为,本官可是一点功劳也没有的……”
  “韩大人过谦了。”苏昊说道,“学生在这些事情上,只是出了点主意,跑了跑腿,没有韩大人的鼎力支持,这几件事如何能够做成呢?”
  “本官也算是贪天之功吧。”韩文说道,“户部和工部的官员考察之后,认定这几件事都做得非常出色,而且给百姓带来的收益也是十分可观的。今年夏季,江西各府县暴雨成灾,唯有丰城县因为有罗山水库蓄洪,全县没有因雨成灾,这个功劳本来应当算在独文和经兮头上的,结果他们也给栽到本官头上了。”
  马玉和江以达连忙说道:“这原本就得益于韩大人的高瞻远瞩,学生只是代韩大人做事而已。”
  “这些事情,本官都会记在心上的。”韩文对几个人说道。
  “然后呢?”苏昊问道。
  韩文道:“然后,又过了半个月,我就接到了吏部的通知,将我连升三级,升任淮安知府。我朝开国至今,这样提拔官员的事情,还是很少见的。听说,这是内阁王次辅亲自下的令,这其中的深意,改之、独文,你们可能悟出?”
  “我明白了。”苏昊点点头说道。
  事情其实已经很明白了,万历和王锡爵有意重用苏昊,但却受到了内阁的抵制,最后给苏昊委任了一个六品主事的职务,发配到淮安来治水。王锡爵非常清楚,苏昊没有任何势力可以依靠,如果单枪匹马在淮安做事,十有**是做不成任何事情的。
  在王锡爵去考察苏昊等人的时候,苏昊等人曾经向他提起过在丰城做的一系列事情,并且也特别提到了韩文对他们的支持。王锡爵灵机一动,当即指示工部和户部去丰城考察韩文的建树,并以此为由,将韩文树为有作为的官员的典型,给予连升三级的奖励。
  随后,王锡爵便指示吏部把韩文派到淮安来当知府,这样一来,苏昊等人在淮安就拥有了一个强有力的靠山,足以扫除许多障碍了。
  韩文与苏昊不同的地方,在于他是读书人出身,身上也没有贴着阉党的标签,是一个大明官场可以接受的人物。提拔韩文,不像提拔苏昊那样敏感,既然是王锡爵发了话,吏部就直接给办了,也没有引起什么非议。
  淮安府这些年来灾害频发,在淮安府当官,已经不算什么好差事了。韩文如果不是看到自己被连升三级的份上,恐怕也不乐意接这样一个烂摊子。当然,不管这个摊子多烂,它毕竟是一顶四品的官帽,韩文有什么会拒绝呢?
  到淮安之前,韩文在吏部的同年把他升迁的前因后果都向他说了一遍,韩文这才知道自己原来是沾了准女婿苏昊的光,也知道了苏昊、马玉等人即将赴淮安上任。这些天,他一直都在府署等着苏昊等人上门,直到今天众人才见了面。
  “改之啊,你任工部主事,是皇上和王次辅替你争取到的,这是皇恩浩荡的事情啊。皇上派你到淮安来治河,若能做得好,你日后的前程当是一片广阔,没准本官也能跟着再沾你一次光呢。”韩文说道。
  苏昊道:“皇上和王次辅的知遇之恩,学生永志不忘。有韩大人坐镇淮安府,学生对于治河的信心就更足了。无论如何,学生也要做出一番成绩,上报朝廷,下报黎民。”
  “好,改之、独文、经兮,我们师生几人就一齐努力,报答这皇恩浩荡吧。”韩文说道。苏昊、马玉这些人都是丰城县的秀才,当年秀才要参加童子试,第一场考试就是在县里考的,知县是法定的主考官,所以可以说是所有秀才的老师。韩文说师生共同努力,是一种比较文艺的说法。
  “学生谨遵韩大人的教诲!”苏昊等三人齐声应道。(未完待续。。)


 221 靠山

  “改之啊,关于治河之事,你有何见解啊?”
  叙过离情之后,韩文把话头引入了正题。这些天他已经想明白了,自己所以能够被连升上级,就是因为上头需要一个能够给苏昊当靠山的淮安知府。自己这个四品官,居然是因为一个六品官而被提拔起来的,这其中耐人寻味之处,实在是太多了。
  韩文知道,自己在淮安的政绩如何,完全取决于苏昊治河能否成功。若是苏昊在治河方面做出成绩了,那自己也能跟着沾光。如果苏昊铩羽而归,那么自己就算把府内的事务管得再好,也是白搭。
  想明白了这一点,韩文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那就是一切围绕着苏昊的需要,以及围绕着苏昊的一切需要。当然,以他对苏昊的了解,他也知道这样做是有益无害的,苏昊在丰城县做的那些事情,无不是脱离常规,但恰恰是这些事情,变成了他韩文的政绩。若是苏昊在淮安府还能够出一些同样的点子,韩文有理由相信,这些事情会给自己的仕途增加亮点的。
  与韩文的有所准备不同,苏昊今天来淮安府署,原本是没打算谈论正事的。以他原来的想法,第一次上门,他的主要任务就是与知府认识认识,联络一下感情,哪有初次见面就谈公务的道理?谁知,面前这个知府居然是自己的老熟人、老领导,各种联络感情的话都不需要再讲了,直接谈正事,倒反而是最合适的。
  “韩大人,学生昨日刚到淮安,眼前还是一抹黑,这个时候谈论治河之事,未免有些太早了。”苏昊说道。
  韩文点点头:“改之说的也对,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治一河、治一府,也是这个道理。改之打算如何了解淮安府的情况,需要本官做些什么,可否说出来让本官参详参详?”
  苏昊想了想,说道:“韩大人,眼下学生倒的确有一件紧要的事情,需要韩大人帮忙。”
  “改之请讲。”韩文道。
  苏昊道:“学生在丰城所训练的那支勘舆营,后来一半去了云南。助邓副总兵测绘云南边关的地图,另外一半,由学生带到了京城,此次又带到淮安来了。兵部对于勘舆、测绘事宜十分看重,要求学生扩编勘舆营的规模,按照一个千户所的编制。
  学生现在手头的士兵只有50余人,离1000人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学生可能近期就要开始募兵了。这件事,不知韩大人能否帮忙。”
  韩文道:“改之,我记得你在丰城募兵之时,要求兵员必须是识字的。此次募兵,也是这样的要求吗?”
  苏昊点头道:“仍然是这样的要求,因为勘舆营做测绘的时候,要写字和算数。完全没有文化底子,只怕是学不来。”
  韩文道:“这就难了,招百来个识字的兵员。比较容易一些。若要招千人,都是识字的,实在是太难了。我初来淮安府,还不知道整个淮安府能不能凑出一千读过书的人呢。”
  苏昊道:“淮安府毕竟是一个府治,下边2州9县,比丰城县要大出10倍,可以招募的范围也就更广了。在丰城的时候,我记得最终报名的也不止百人,在淮安找到一千个识字的农家子弟,应当不难吧。”
  韩文道:“若是早先,淮安也算是出人才的地方,农家送子弟去读书的风气也还算兴盛。可是这些年灾害不断,百姓连饭都吃不上,更何谈读书呢?”
  “先招吧,能招多少算多少。”苏昊不和韩文争了,“韩大人,麻烦你安排几员衙役去办一下此事,把募兵通告发到各县、各乡。我打算先在淮安府所在的山阳县招募,然后再到清河、盐城诸县。招兵之事,本来也不能急,我们要招募一批,训熟之后,再招募下一批,让衙役们注意一下步骤。”
  “我马上就安排人去做,具体的募兵要求,你写一个出来,明日我让兵科的典吏到你主事衙门去与你联络就是。”韩文说道。
  苏昊这是真正感觉到有靠山的好处了,安排一件事情不需要太多的废话,几乎是心想事成。他接着说道:“韩大人,你是知道的,我们勘舆测绘出来的地图,需要由绣工绣到白绢上去。勘舆营扩编了,绣工也要增加,所以……”
  苏昊说起绣工的事情,完全是顺着刚才的话头。但话刚说出来,他就有些窘了,因为最早替他绣地图的人,就是韩倩,而韩倩又是他与韩文之间尽量要避免的一个话题。
  韩文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他抬起头来,用意味深长的目光看了苏昊一眼,然后微笑着说道:“此事也好办,淮安城中绣坊众多,要募几十名绣工还是不难的。此事我也安排衙役给你办了就是。”
  “呃……韩大人,不知……倩儿小姐……是不是也到了淮安府。”苏昊吞吞吐吐地问道。
  马玉和江以达都是知道这些八卦的,听苏昊提起了韩倩,二人连忙扭头去看左右,不敢打扰这准翁婿二人的谈话。韩文以手捻须,说道:“吏部的公函来得甚急,本官也是匆匆赶来赴任。倩儿和她母亲留在丰城处理一些后续的事情,前几日已经办完,启程北上了。估计再过几天,她们母女就会到达淮安,方师爷会护送她们一并前来。”
  “哦,原来如此。”苏昊说道。
  当着马玉、江以达的面,苏昊也没法和韩文探讨儿女之事,两个人互相对了一个眼神,便把话头岔开了。
  “韩大人,学生目前还没有见到河道总督潘大人,不知道他的想法如何。学生到淮安仅仅一日,已经能够感受到淮安百姓所受的水患之苦。学生考虑,治河的事情自然十分重要,改善百姓的民生,尤其是尽量减少水患对百姓的侵害,也是一项重要的事情。在这方面,我们两个衙门的目标,应当是共同的。”苏昊说道。
  韩文道:“正是如此。本官身为淮安知府,当荫护一方百姓。改之若有良策能除淮安水患,那功劳远比当年在丰城打井抗旱要大得多。仅此一项功劳,就足以报王次辅提拔之恩了。”
  “韩大人放心吧,我会努力想出好办法来的。”苏昊说道。
  韩文也承诺道:“改之啊,你有什么好办法,尽管提出来,只要确认是利国利民之事,本官必定会倾全府之力支持你。”
  “多谢韩大人。”苏昊说道。
  这场会谈,在亲切友好的氛围中持续了一个上午。中午的时候,韩文在府署内设宴招待苏昊一行,淮安府的同知、通判、推官、经历等都被喊来作陪。韩文郑重其事地向自己的辅官们介绍了苏昊等人的事迹,其中尤其是苏昊在丰城、播州等地的作为,让这些淮安们的官员们也都唏嘘不己。说到王锡爵亲自去考校苏昊、马玉等人的才学之事时,众人脸上那种羡慕加忌妒的神情,几乎是完全掩饰不住了。
  “苏主事真是年轻有为,加上有贵人相助,日后的前程不可限量啊。” 同知张启说道。
  通判田有年也感叹道:“这么多年,工部从未专门向淮安派过主事来督办治河事项,此次设立淮安河道主事,只怕是因苏主事的才学而起,完全是因人设事。朝廷对苏主事之器重,可见一斑啊。”
  苏昊道:“各位大人过誉了,苏昊其实只是学了点左道旁门之术,不知怎么入了王次辅的法眼,对苏昊委以重任。苏昊接任以来,寝食难安,惟恐有负朝廷的重托。今日见了韩知府,还有张同知、田通判及其各位,苏昊心里才有了点底。日后苏昊若是在治河方面有所建树,那定然是各位鼎力相助所致,苏昊决不敢独自贪功。”
  “哈哈,我等愚笨之人,哪能助苏主事什么力啊。只盼苏主事能够早日全治河之功,救淮安百万百姓于水火,这也是我等的心愿啊。”几位官员齐声地说着漂亮话。
  从品级上说,同知张启是五品,比苏昊的品级要高,通判田有年是六品,与苏昊一样,他们都没有恭维奉承苏昊的必要。但是,一方面有韩文的面子,另一方面众人也注意到了苏昊的年轻,深知欺老莫欺少的道理,是以哪怕是虚与委蛇,也要说几句场面话。
  苏昊是本着花花轿子大家抬的想法,反过来向淮安官员们大肆示好,只求未来做事之时,这些人能够不给自己使绊子。
  韩文安排这顿酒宴,则是用意深远。他把张启等官员介绍给苏昊,存着替苏昊拓展人脉的念头。他把苏昊介绍给张启等人,则又有炫耀自己的势力之意。韩文初到淮安府,也需要立威,让大家知道苏昊是自己的心腹,而且此人前途远大,对于张启等人自然也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酒足菜饱,苏昊、马玉等人起身告辞,返回主事衙门。这一回,他们不需要自己去认路了,韩文拨了五名淮安府的老衙役与苏昊等人同行,说好这五个人未来就留在主事衙门听用。韩文甚至想说这些人的工食银仍然留在淮安府衙支出,被苏昊婉言谢绝了。苏昊不是缺钱的人,再说,若是手上不掌握着这些人的工资,这些人又凭什么会听自己差遣呢。
  在淮安府的第一步,苏昊迈得轻松自如。(未完待续。。)


 222 火耗

  苏昊回到主事衙门的时候,徐光祖已经从宿醉中醒来,正坐在衙门院子里的石凳上对几位负责警卫的勘舆营士兵吹牛。苏昊见此情景,微笑着走上前去,问道:“徐叔,怎么样,休息过来没有?”
  “什么休息过来没有?老儿我根本就没醉!”徐光祖眼睛一瞪,色厉内荏地斥道。
  苏昊也是知道徐光祖脾气的人了,他呵呵一笑,说道:“那好啊,既是徐叔昨夜没有喝醉,不尽兴,要不今晚我约几个人来,咱们喝一回尽兴的?”
  “跟你这种黄口小儿,有什么可喝的。”徐光祖支吾道,他也是上了些年纪的人,头一晚喝狠了,没有一两天是缓不过来的。这个时候苏昊说喝酒的事情,徐光祖只能耍赖拒绝。
  大家哈哈笑了一通,几名士兵都散去了,苏昊叫人送过茶来,就与徐光祖一起坐在石凳上聊开了。
  “李世达的日子不好过。”徐光祖收起调笑的表情,轻声地对苏昊说道。
  他说的李世达,是淮安卫的卫指挥使,苏昊的勘舆营在名义上挂靠在淮安卫之下的,李世达算是他在军事方面的顶头上司。徐光祖与李世达的父辈有几分交情,在李世达面前也算是个长辈,昨夜他就是与李世达等人喝酒去了,也探听到了一些消息。
  苏昊点点头道:“淮安这个地方,衙门太多了。河道方面有河道总兵府,槽运方面有槽运总兵府,都是军方的机构,势力却都比淮安卫要大,李世达日子难过,也是正常的。”
  徐光祖道:“听李世达说,河道和槽运两边的兵,都有朝廷直接拨的饷银养着。淮安卫的粮饷是靠自己屯田种地来挣。这两年淮安闹灾荒。军屯也被水冲了好几处。淮安卫是一个大卫,下面不但有本卫的兵马,还辖着盐城、东海、海州三个守御千户所,加起来有七八千士卒。这一闹灾荒,七八千士卒,还有他们的家眷什么的,算起来有三万多人,都着李世达给口粮,李世达愁得头发都白了。”
  “这也不奇怪啊,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苏昊倒不觉得意外,他现在对于大明军方的事情也算有所了解了,知道下面有些卫所的官兵生活十分拮据,明军的战斗力不断衰落,也与此有关。看淮安百姓生活困苦的样子,卫所兵的生活想必也好不到哪去。
  徐光祖道:“李世达没办法,现在只好组织卫所兵去做河工,挣点工食银子养家糊口。我昨晚去看他,你猜乍的……”
  “我猜不着。”苏昊摇头道。徐光祖这话没头没脑,让苏昊从何猜起。
  徐光祖道:“李世达听说我是跟着工部主事来的,连叫了我几声徐叔,让我回来跟你求求情。在河工方面,照顾一下淮安卫。”
  “他是让我多雇点淮安卫的士兵?”苏昊问道。
  徐光祖摇摇头,道:“不是,他是央我说情。对卫所兵的工食银子,少扣一点火耗。”
  “火耗?”苏昊瞪圆了眼睛,这工食银子里。怎么还出来火耗了?
  明朝的时候,地方政府向百姓征税,收上来的是一些散碎银两。这些银两要押解到京城去入库,必须先在当地熔炼成规定制式的银锭。金属在熔炼加工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些损耗,一两碎银子熔成银锭,可能会损失几分,这是客观现象。这些损耗当然不能由地方官来承担,所以中枢就规定,地方收取税银的时候,可以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损耗的补偿,这些补偿,就叫作火耗。
  大明官方规定的火耗一般是3%,地方官府在熔炼银锭时候实际的损耗,可能不到3%,这中间的差额,就可以成为地方官府的额外收入。时间长了,各个部门都学到了这个方法,在办事的时候,都会巧立名目要求拿一点折扣,同样冠以火耗的名义,用后世的词汇来说,就是所谓工本费、手续费了。
  苏昊是听说过有关这方面的规则的,但要说到河工的工食银子里还要提取火耗,他就是前所未闻了。联想到章襄、李士柏等人支支吾吾的样子,苏昊心里多少有了一些眉目。
  徐光祖道:“李世达跟我说,河道上雇夫役,一天是给4分银子的工食银,工部的典吏要收一成的火耗。淮安卫派出1000士卒做河工,一天就要交给典吏4两银子作为火耗,这一个月下来,就是100多两。”
  “河道上岂止一万河工,若是都按这个标准算,这经手人光是收这火耗银子,一个月就是上千两的收入。徐叔,我到这来当这工部主事,只怕是动了某些人碗里的肉啊。”苏昊冷笑道。
  徐光祖道:“当时李世达说完这个以后,下面还有几个千户、镇抚啥的,又补充了一些。听他们说,这火耗是典吏收的,典吏下面的那些皂隶,也要依例收孝敬银子,这个二两,那个八钱的,人人有份。淮安卫一个寻常的百户,见了河道上的皂隶都要点头哈腰,隔三差五就要摆酒宴请。若是侍候不周,人家找个缘由把你这个百户里的士卒给辞了,好几百口人就只能去喝风了。”
  “这还有王法没有!”苏昊当真怒了。他的脑子里浮现出这样的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