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新秩序-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过头来看了看,发现这个架着自己向前奔跑的人正是罗源安。
崔和想要说些什么,却不知应该说些什么,只是靠在罗源安的身上,随着他往前迈着软绵无力的脚步。
当他被罗源安放下的时候,才知道已经到达了今夜宿营的目的地,于是他仰天倒在草地上,眼神朦胧的看着黑漆漆的夜空,只觉一根手指头都动弹不了。
一张木讷的脸庞出现在崔和的视野中,崔和看了一会儿,才认清这是伙长罗源安。他强自支撑着坐了起来,接过罗源安递来的水,一口气喝完后,精神才稍微振作了一些。罗源安又去旁边篝火处取了一块焦黄焦黄的烤肉,转身回来递给崔和。
烤肉虽香,但崔和却已经累得完全没有了胃口,他根本吃不下去。就听罗源安道:“必须吃。咱们出来没有带干粮,这是刘队正他们猎到的野兔,你身体太弱,不吃下去明天没法跑。”
这话太直白,崔和脸上顿时火辣辣的涌上一阵羞愧,接过烤肉慢慢往嘴里咽。
罗源安随即转身离开,崔和在他转身后小声的说了句话,因为声音太小,便如蚊子一般哼哼,所以罗源安没有听到,——这句话是“谢谢”。
一顿并不丰盛的晚餐和一夜安静的休息并不能让崔和的体力迅速恢复过来,第二天的武装行军让他继续着头一天的痛苦历程。但是在伙长罗源安看来,崔和的表现比第一天要顺眼许多,这个娇生惯养的豪门子弟不再边跑边抱怨,也不再利用各种机会偷懒,他已经有了一点认真的态度,至少不用罗源安以踹屁股的方式督促了。…;
崔和的态度转变源于两点,首先是他没有那份力气和心思偷奸耍滑了,所有人都在努力的不停向前,与其将心思放在如何偷懒上,不如多想想怎么节省体力,怎么跟上队伍。其次,他对同伙学员的表现感到十分震惊,这些人似乎完全不受昨天劳累的影响,一觉之后便精神焕发,每个人体内似乎都有用不完的力气。
崔和记得昨晚半夜起来方便的时候,看到罗源安正在守夜,当时他上前小心翼翼的搭讪了两句,罗源安告诉他,队伍野营在外,照例是每人守夜一个时辰。崔和讪讪的询问自己的守夜安排,罗源安很直白的让他放心休息,因为他体力太差。
什么事情都怕比较,崔和拿自己跟同伙的学员一比,顿时觉得自己真是没有用,他对于同伴们的体力感到非常震惊,震惊的效果就是产生敬畏,而敬畏,则让崔和感到了自卑,在自卑面前,他对自己过去高人一等的想法感到深深的羞愧。
崔和想要努力跟上本伙学员们的步伐,但现实很残酷,他是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罗源安见他端正了态度,便不再指责他了,反而与同伙学员们一起想办法帮助他完成武装行军。他的木枪交给了契丹人阿柱,盔甲也摘了下来,套在膀大腰圆的许三郎身上,横刀则跨在许四郎腰间。崔和抓住每一个休息的期间,不停的向帮助他的同伴说着“谢谢”和“对不起”,直到罗源安忍不住过来安慰了他一句话,崔和的心里才好受了些,罗源安的话是这么说的——都是自家弟兄,别搞那些虚的,将来战场上要一起搏命的,这些事情不用客套。
漫漫旅程的最后一段让崔和毕生难忘,他看见了越来越近的白狼山,可是自己的脚步却越来越软,他感觉浑身的力量正在飞速流逝。当他以为自己也许永远都不可能抵达那片山峦的时候,罗源安将他一把抓了起来,直接扔到后背上。
崔和的双手无力的耷拉在罗源安的双肩之上,他在恍惚中能够闻到罗源安身上浓重刺鼻的汗味,身子则在一点一点随着罗源安的步伐往下出溜。他以为自己就要从罗源安背上摔下来的时候,一只大手将他使劲往上托了托,把他重新托了上去,他侧过脸,看到的是契丹人阿柱咧着大嘴的笑脸。
崔和所在的学员三伙终于在规定期限内赶到了白狼山军寨,但还是落在倒数第二。白狼山军校祭酒、营州军总部都教化使姜苗在一众军官的陪同下向获得前三名的学员伙颁发了红花,掌声热烈的回响在作为课堂的窑洞之内,稍微恢复了一点精神的崔和在掌声中看到了本伙弟兄们一张张沮丧的脸,他心中顿时涌起好一阵惭愧。
赵横所在的学员二伙排在倒数第一,同样没有得到小红花的奖励。同时因为赵横本人在路上的不配合,学员二伙的抵达时间甚至比规定期限晚了半个时辰,在礼堂的颁奖仪式之中被姜苗点名批评。赵横对劳什子的小红花嗤之以鼻,在他看来,这种玩意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钱花,拼死拼活去争取之后,要来何用?因此,他面对同伙学员瞪过来的不善眼光显得云淡风轻,不以为意,心底里却开始记忆着那些对他不友好的同伴姓名,暗自盘算着将来如何报复。
赵原平所在的学员一伙位列第一,获得了三朵小红花。刘金厚没想到这个刺头如此能跑,在长途行军中展现出了如此过人的体力和耐力,于是在领奖的时候,他让赵原平上去代表学员一伙接受小红花。赵原平得意洋洋的走上讲台,从姜苗手中接过三朵红花时,扬起下巴瞪了姜苗一眼,那意思是说,你不是说老子是孬种么?老子一来就帮组全伙弟兄拿了个第一,这下看你怎么说!…;
姜苗淡然一笑,以他在营州军中的资历和身份,完全没将赵原平的挑衅放在心上。颁奖结束后,他带领所有学员重新参观了一番白狼山军寨。绝大部分学员都是白狼山中打出去的老兵,这里有着他们太多的故事和回忆,虽然只是相隔两个多月的故地重游,却都十分感慨。
白狼山军寨防守战所发生的寨墙前,众人唏嘘不已,七嘴八舌的讨论着往事;后山烈士纪念碑前,所有学员庄重的举行了一个祭奠仪式,向死去的战友哀悼;其后,大伙儿来到温泉附近的浴室,兴高采烈的洗了个热水澡,然后到军寨饭堂中享用晚餐。
白狼山逃难的百姓很多都回到了山外的村庄,但仍有一些舍不得这里开垦的后山田地,便定居在此。接到第一期学员后,这些百姓为学员们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并在姜苗的邀请下与学员们同吃同饮,打成一片。
对于赵家子弟来说,这种军民同乐的场景是从来没经历过的,赵原平很快就自来熟,兴高采烈的加入进去,很快,他就认识了许多伙伴,其中同样有出自豪门大户的新兵,比如第四伙的李承晚和第五伙的王思礼。崔和因为体力消耗过度,没有那么大的精神头,却也微笑以对。赵横则继续坚持着心中的骄傲,对这一切嗤之以鼻。
当晚,在大窑洞内,姜苗给第一期学员上了第一堂课,课程的内容是——军人的职责。作为李诚中最亲密的战友,姜苗在这一年中的经历异常丰富,受李诚中的影响也最深,他首先提了一个问题:
“在讲课之前,某要替李将军问一问诸位,你们当兵的最大心愿是什么?当然,这个问题不用现在回答,诸位在白狼山军校要待一个月,这个月里,某要求你们始终带着这个问题学习。当学期课业结束之后,你们每一个人都要告诉某,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手机网(。)订阅,打赏,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第四十七章 君之野望(五)
提出这个问题的李诚中此刻正在柳城的新兵训练场;他站在检阅台上;正在观看新募士兵的第一次阅兵仪式。高行周是昨日来到柳城的;他来催讨和押送李诚中为高家准备的五百匹战马。高行周站在李诚中身侧;一边眼望台下新兵的分列式;一边小声问:“赵大将军和营州军关系如此恶劣;他仍然坚持派遣子弟到柳城从军;恐怕是不怀好意;自成兄怎敢收留他们?”
李诚中一笑:“无妨。我始终相信一件事……”
高行周问:“什么事?”
李诚中顿了顿;道:“我认为;当一种体制从无序到有序建立起来后;个人的力量在强大的有序体制面前;永远不堪一击。我的军队虽然兵少;但已经建立起了一种有序的体制;他们不是自动被有序接纳;就会自动被有序所剔除;这一点;不需要我来操心。”
高行周默然;稍后;他问:“家母托某代转问候;不知自成兄有何难处;高家可稍尽绵薄之力。”
李诚中道:“丁口;我现在缺丁口。营州土地很多;除了北部有大片草原之外;南部耕地也不少;但是人丁不多。我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有好几个;但是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缺丁。”
高行周想了想;摇头道:“这个问题不好解决。百姓大都不愿背井离乡;要想说服他们抛弃家园到你这里耕作畜牧;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且;人丁是每一个州府都极为重视的根基;很少有军镇愿意迁徙治下百姓到别处。”
李诚中道:“说得没错。就算是平州;张刺史对流民回迁也不是很乐意。我曾经向他提过要求;希望能将去年逃入关内的百姓迁回来;但去年平州丰收;如今仓廪不缺粮食;张刺史对我的请求并不积极回应;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占领柳城两个月了;回迁的流民不过几千;与去年流亡过去的流民数量相比;还不到两成。而且很多流民已经在平州获得了土地;让他们再迁回来;他们也不甚乐意。”
高行周道:“妫州被契丹掳掠很严重;高家恐怕帮不上什么忙。”
李诚中道:“我在贵府上做客之时;夫人曾说愿意考虑与我营州共谋行商。我知道你家有海船;却不知有多少?”
高行周算了算;道:“这些事情是家母在操持;某也说不上具体数目;某印象中总有是十数条。自成兄很看重海船?”
李诚中一笑;道:“我听说杨行密和钱镏在江淮打得很厉害。既然那里正在打仗;必然四处烽烟;老百姓过得恐怕不会太好。这样;尚质老弟;你派海船去江淮;能拉多少百姓丁口;就给我往营州拉多少;无论男女老少;我全部都要;青壮男女一丁一贯;老弱幼童两丁一贯;拉到大凌河口我就给付现钱;如何?”
高行周心中一动;暗自盘算;这个价格非常公道;关键是老弱幼童也要;这就好办太多了。只要能够保证百姓全家团圆;免于妻离子散;还是会有很多人愿意举家迁徙以躲避战乱的。当下道:“百姓抵达营州后;你有什么打算?怎么安置?”这个条件必须事先打听明白;这是说服百姓迁徙的根本。
“我准备计口授田;凡青壮一口授田二十亩;老弱幼童一口授田十亩;种粮和农具也会统一安排。田赋按亩征收;初步定为三一;第一年所产粮食官府免征田赋;第二年所产粮食减半征收;第三年后三成征收一成。今后营州取消人丁税;取消任何加派。”
这个条件算得上非常优厚了;高行周不免替李诚中担忧:“如此优渥的条件;自成兄的营州军如何支撑得下去?”…;
高行周的担忧是很有道理的;这个时代的农田产出以人丁来算;李诚中曾经让冯道进行过推算;单以幽州为例;人丁税、养马税、农槯谁、路驿费、瓦舍费、清淤费等等十多种税费摊算下来;节度府征收几乎达到百姓收入的六成还要多;可谓典型的先军政治。卢龙辖内各州大多如此;卢龙之外的各州更加不堪;比如河东军所辖;为了对抗宣武军咄咄逼人的扩张;河东节度府将整个军镇转化为一架军事机器;百姓已经完全失去了土地的所有权;所产所出除了糊口外;几乎全部被节度府征收;就连大户也不例外;在李诚中看来;河东的治策是完全的军国主义政策;军队即为天;百姓已经成为了军镇的耕奴。
李诚中知道高行周的担忧;但他并不打算实行这种先军政治;在他朴素的后世观点来看;以压榨百姓而获取的军事力量是不可持续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观念已经深入李诚中的内心;时时刻刻影响着他的思想。当然;李诚中也明白;藏富于民的政策虽然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但短期内官府的实力必然不够集中;营州军的后勤保障肯定比不上其他军阀。
所幸李诚中现在府库充盈;他抄家所获的钱财和牛羊能够支撑短期内的开支;而且营州军的规模也在一个较小的数量级上;属于可控范围。至于将来;李诚中当然要捡起无数穿越众的成功法宝和秘籍;因此他向高行周解释道:“营州军当然要支撑下去;所以我打算以战养战。”
李诚中当前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丁口问题;以柳城及城畿附近数万丁口的数量;完全不足以支撑他的下一步发展。他的营州军已经先期编成了一千七百余人;还有一千人正在新兵训练营中训练;兵民比例达到了二十比一。当然;这个放之后世极为恐怖的高比例在这个时代算不得什么;十比一的比例是普遍现象;但是在营州军这个追求精兵的军队中;这一比例已经是极大的负担了。
对精兵的不懈追求是李诚中潜移默化的想法;精兵就意味着最勤奋的训练;意味着配备最整齐有效的装备;当然也意味着同时要消耗大量的粮食和肉类来保证士兵们的充足体力;意味着打造更好的装备来保障士兵们的安全。
以李诚中理想中的营州军为例;士兵们每天要吃三餐;每餐要保证吃饱;而且要有油有肉有菜蔬。单是吃饭一项;就要比其他军伍消耗超过两倍还多。
除了简单的吃饭外;李诚中准备为全军统一服色;并装备甲胄。这个时代军队内衬在甲胄中的服装是五花八门的;一支军队往往只保证主力行伍统一颜色;比如河东军中军精锐;世人又称黑鸦军;因为其服色统一为黑色;但款式五花八门;什么形制都有。至于河东军的附庸杂牌;若是脱下甲胄和兵刃;你根本分不清是兵是民。
同样的问题存在于宣武军中;不过宣武军是当世战力第一的军队;在这方面要稍微好一些。朱全忠占据大片地盘;无论人力和物力都要强许多;宣武军的军队虽然做不到完全统一服色;但其各支军队中却比较统一;比如朱全忠的牙军统一尚红;麾下大将葛从周的军队统一着青;贺德伦的军队则全部是黄色。
再拿李诚中所部来说;至今没有统一颜色统一款式的军服;阵列摆得再齐整;看上去也十分碍眼。这对后世穿越而来的李诚中来说是不可忍受的;他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自打占领柳城后;他立刻腾出手来解决这一问题;如今的柳城内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许多布匹作坊;几乎城中一半女子都加入到作坊之中挣取工钱;目的就是赶制军服。李诚中为营州军准备的军服分作训服和作战服;全部为土黄色;正是大唐军队的正统服色。为此;冯道不情不愿的从府库中拿出一万贯来进行收购。…;
营州军的甲胄分为三种;轻型甲胄、重型甲胄和铁甲。轻型甲胄和重型甲胄都是皮甲;其区别在于;轻型甲胄只遮护要害部位;重型甲胄则全身包裹。轻甲主要装备弓弩营和骑兵营;重甲装备刀盾营。在重甲的前面镶嵌半套明光甲;就成了铁甲;铁甲将用来装备枪兵营。
此外;上好的木枪、横刀和盾牌、弓箭和弩具也极耗财力;李诚中今年准备投入官府采购的二十万贯中;至少五分之一是用来专门鼓励行商在柳城设立作坊生产兵器的。需要指出的是;李城中缴获契丹品部大郎君图利的府库时;发现了一批陌刀和重斧;这些东西勾起了他浓重的陌刀情结。他正在规划中的陌刀队将手持陌刀和重斧;“如墙而进”;重新点亮这一豪华军种的辉煌。
当然;这些都只存在于他的蓝图规划中;远远达不到实现的地步。但军队的吃饭问题他早已按照上述方式开始进行;军服的问题也将在三个月内逐步解决;轻甲的打造也开始着手……按照以上养军费用来看;李诚中的兵民比例早已处在了一个极为危险的境地;他必须扩大治下丁口基础;以较大的丁口数量来支撑他的精兵政策。
鼓动高家的海船去江淮地区拉人是一种办法;但短期内见不到成果;所以李诚中和冯道不约而同的将目光瞄向了营州南部。。
第四十八章 君之野望(六)
白狼水由西向东;过柳城;至燕郡折而向南;从这里开始;其下游又被当地称为大凌河。 白狼水之南、大凌河之西;是为营州之南;这里大部分地区都是低缓起伏的丘陵矮山;其中横贯五股河与小凌河。在河水的灌溉滋养下;两河河谷地区极易耕作;是一片片肥沃的土地。
在这个时代;这片土地的所有人丁都几乎聚集在这里;因为没有官府的管理;他们自发形成一个个村落堡寨;在这片河谷地区生存繁衍。这里的居民以汉人为主;是当年大唐安东都护府辖下治民的后裔;其后数十年间;不断有奚人、契丹人、室韦人、靺韍人因为各种原因来投;他们在融入汉人生活的同时;在接受农耕文明熏陶之余;也带来了游牧和狩猎等各族习俗;这也使得当地百姓民风彪悍;骁勇善战。
虽然营州南部大部分人丁都在这里;但仍然显得地广人稀;尤其是河谷地区因为人烟稀少;并没有很好的开垦出来;大片大片的沃土空置在那里;没有人去耕作。李诚中和冯道所关注的;就是这片河谷地区的土地和人丁。
程奢是白狼山下程家村的脓子弟;如果按照后世的标准来区分;他的家庭成分应该算作富农。因为家境宽裕;程奢小时候跟着附近几个村中唯一的老先生念过几年私塾;算是发过蒙;识得不少字。后来契丹品部向南进犯;程奢便随同村逃入了白狼山中。在冯道的提携下;念过书的程奢担当起了管理仓廪的重任;他在工作中表现优异;被冯道所器重;随即跟随在冯道身边;一边做事一边继续苦读。
在具有实验性质的第一次营州公务员考试中;程奢又因为发挥较好而被提升为长史府人事科副科长;在没有科长的情况下实际兼领人事公务;紧接着;程奢被委以主持营州南部丁口普查的重任。
营州南部丁口普查被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以地形地势来划分的。第一阶段主要清查小凌河流域的丁口和村寨数目;并初步估算其田亩数;第二阶段清查小凌河以南、距离柳城更远的五股河流域人口、村寨及田亩数。
为了做好这次丁口普查;程奢将目前人事科所有五名公务员全部派出;并抽调柳城各处商货客栈的十名账房先生;按照一名公务员带两名账房先生的搭配;组成了五个小组。程奢将小凌河流域分为五段;每组负责一段;同时进行清查。他自己则亲领第一组;负责清查六家屯至羊山寨之间五十余里的河道地区。
程奢一行五人;除了自己和两名账房先生外;还有两名护军都的士兵随行护卫。从柳城南门而出;经过五十里的草场;远处已见青山在天际勾勒出的线条轮廓;这便是当地称为松岭的山脉。
再行一个多时辰;便至山脚下;程奢看到东一块西一块的田地。时值盛夏;田垄中麦苗喜人;间或有飞鸟啄食、豚鼠奔走其间;却不见人烟。
程奢手搭凉棚四处观望;始终没看到脓人家在哪里;便带队往山里继续进发。拐进山梁后;方看到山梁上有一处简易木屋;两个青壮子弟正在屋外往程奢等人处张望。程奢便沿山坡而上;同时向那两名青壮挥手招呼。
等走得近了;两名青壮看见程奢一行中有兵;转身跑回木屋;一人持木叉;一人握猎弓;再次出来冲程奢喊道:“止步别过来”
程奢停下脚步;笑道:“两位小郎;某等是从柳城来的行商;莫要紧张。”
那两名青壮中一人问:“即为行商;货物何在?”…;
程奢道:“货物都在城内;却不曾带来;此行只想打探打探;看看山里需要什么。对了;某这里随身带有盐;你们可以验验成色;若是需要的话;某下次便多带些来。”
两名青壮迟疑了一会儿;慢慢靠拢过来;却仍是持枪弯弓;透着戒备的神色。
程奢让自己这边的两名护军将背上的包袱摘下;取出一个皮袋子;往手掌心里倒出一撮盐沫;伸了过去。两名青壮见果然是白花花的食盐;戒心稍去;上前从程奢掌心里沾了一点送到嘴里;咂巴咂巴;点了点头。
其中一个撒丫子就向山梁后跑去;另一个道:“几位先到屋中稍歇;二郎去家中唤长者过来;片刻即到。”
程奢嫌屋中闷热;也不进去;就在屋外寻一处席地而坐。那青壮便去取了瓢水;程奢等人挨个接过木瓢饮了解渴。
过不多时;山梁后转出几个人来;当中为之人已经满头花白;却步履如飞;看上去甚是矍铄。那老者来到程奢等人面前;略略打量一二;拱手道:“老汉郭长顺;不知几位上下如何称呼?”
程奢作了个简单的自我介绍;郭长顺点了点头;问:“程商在柳城除了盐以外;都有些什么货物?欲换取什么东西?”
程奢道:“除了盐以外;还有布帛、农具等等;山里有什么;某就换什么;倒是不必挑剔。”
郭长顺提出要再看看盐的成色;又尝了尝;叹道:“好盐;只怕某等乡野村夫吃不起这么上等的盐。”
程奢道:“都是盐城所产;某这里有些门路;郭老无须担忧;某头一次到这里;只想开条商路;当以公道价与贵村。”
郭长顺点了点头;又问:“程商似是营州本地人?”
程奢一口地道的营州话;自是瞒不过这郭长顺;因此道:“不错;某是白狼山下程家村的;柳城被李将军收复后;世道太平了许多;便出来走走商路;图个生计。”
郭长顺便开始向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