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钢铁大亨-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工作都陆续准备好之后,沈淮才会在恰当的时机再上报区、市相关部门,干脆利落的把改制这事完成掉,这样可以避免引起大的争议。

会议后,沈淮让赵东到办公室,问他:“徐溪亭、汪康升,都只愿意持千分之五的股权;他们两个人多出来的份额,我希望你来接手,有没有压力?”

“虱子多了不怕咬,别人是百万‘富’翁,我也算是,不过是负数的‘负’。”赵东拉了把椅子在沈淮跟前坐下,“你真的就不打算持股吗?”

“这话我跟你说过了,在中国,没有既当官、又发财的好事,我也唯有不占好处,才能理直气壮的,推动改制往前走。我要是私心太重,我的底气就不够硬啊。”沈淮说道。

“看何镇长、李书记他们的意思,估计也会投钱进来。”赵东说道。

“他们的锋芒没有我露得这么凶,所以也就不遭人恨。再一步,老何跟老李,都四十多了。现在提倡干部年轻化,他们再往上升,也会在区县副职停止不前,他们拿钱投到钢厂里,这时候支持钢厂发展,将来钢厂发展了,他们拿这笔股权当作养老,也不怕别人说三道四。就算有人纠缠不休,他们大不了这官不当了,也没有什么可惜的。”沈淮自嘲道,“我就不行,我官瘾大。”

赵东跟着笑了笑。

第一百五十三章背水一战

管理层持股是沈淮决意要做的事情;而且这个工作宜早不宜迟。

唯有管理层持股,以江康升、钱文惠、徐溪亭、赵东、潘成等人,才能围绕钢厂的利益真正的团结起来,而不会给人轻易的瓦解掉。

这次同时让何清社、李锋等镇上干部持股,一是让何清社、李锋等人分享钢厂高速发展的利益,再一个,也是要他们时时刻刻都能站出来维护钢厂利益。

将来有谁真看他不顺眼,要下手整他,把他从梅溪镇党委书记的位子上调走,给梅溪镇塞一个新的党委书记,这不是什么不算特别困难的事情。但是,想要把梅溪镇上上下下的党政人员都撤换掉,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虽然国内还是官本位,一把手的权力极大,但权力再大也是相对的。

就算是谭启平到东华时,对地方势力也只能采取分化、拉拢的策略,而不敢将所有人都得罪干净。

沈淮就是要通过这次股权改制,将能聚集起来的人,初步的拧成一股力量,叫人没有分化瓦解的可能。

唯有改制成功了,他在东华才能算是有一点根基,不会再因为谭启平的疏远而惶惶不安。

就算是一个利益集团内部,也是要分层次,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所有人拧成一股势力。徐溪亭、汪康升等人还是趋于保守,守成有余而进取不足,沈淮更愿意扶持赵东上位。

实际上,这段时间来,赵东也是他管理钢厂最核心的助手,在钢厂也形成拥有自己的影响力跟威望。

这次管理层持股,为了控制影响,总持股比例控制10%以下,徐溪亭、汪康升、钱文惠、赵东四人是一级,最多可以持有1%的股权,但相应每人都要向业信银行贷近八十万的资金投入钢厂。

徐溪亭、汪康升还是怕风险太大,无意持满名下的份额;他们多出来的份额,沈淮准备让赵东接手。

这么一来,赵东就要向银行借货一百六十万投入钢厂,持有2%的股权。

就算是拿股权进行质押,而一旦失败,就意味在钢厂的奋斗跟努力都会化为乌有,这在九四年还是普通人所能承受的压力。

“改制之后,你们就剩背水一战了。”沈淮也怕赵东肩上压力太大,会有负面影响,“你跟明霞说过后,她怎么想?”

“明霞有三四天没睡得着觉,不过大概也给海鹏他小子刺激到了,决定跟着我放手一搏。为了表决心,她跟我星期天把证给领了,说是要‘同死生、共富贵’。”赵东笑道,“不过我们也是拿股权出去抵押,要输,又能输到哪里去?我半年前跟你时,还不是什么都没有,难不成才过去半年时间,就怕东怕西的?”

“有这个心态就好,国内的机会现在还很多,只要有拼搏、敢闯的勇气,还是很有机会的。要是再过十几年二十年,等国内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大多数的经济领域都形成稳定的利益集团,还想要靠个人的努力出人投头,就要困难得多。这些在国外都有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应该要具备这个远见。”沈淮肯定赵东的姿态,说道:“对了,你们把证领了,打算什么时候办酒,我可等着交饭票呢?”

“办酒的事,还要等钢厂忙过这节再说,明霞她爸妈也能理解。到时候少不了要你上人情。”赵东笑道。

“喜宴可以缓些时候再办,不过领证这么重要的事,我们小范围还是要先庆祝一下。”沈淮说道,“你打电话问一下海鹏有没有空,晚上我来请客。不要太多人,把我表姐都喊上,差不多一桌人就行了。”

“好咧。”赵东答应道,“我要先回厂里一趟。”

“我正好也到工地走一走。”沈淮拿起车钥匙,与赵东一起下楼去。

集资房项目,资金到位后,建起来倒很快。

临近钢厂路的两栋住宅楼都快封顶,住宅楼外面都给绿色的围幕包裹着,只能隐隐约约的看着工人的身影在脚手架上忙碌;另外四栋住宅楼也都拔地而起,以一周一层的速度,下个月这六栋楼就都能封顶做外墙装饰。

新住宅区的规划,是六栋楼为一个社区单元。

等外围管线、社会工程完成之后,第一个社区单元的六栋楼,差不多到七八月就能全部交付。

而在这个在建单元的西侧,新的社区单位已开始破土动工。

九四年土地资源还谈不上紧缺,故而这块地就建两个社区单元共十二栋楼,但也差不多有六七百套住宅,计划在十月之前全部完工。

沈淮站在钢厂路边,看着南面给绿色幕帐围着的住宅楼。

要说新建的住宅区还有什么地方不如意,就是窝在西南角上。

钢厂路往西给梅溪河堵住,只有几条狭窄而弯曲的巷道跟北面的梅溪老街相接,汽车要出去,只能走东面的学堂街绕。

梅溪镇的农贸市场、供销社、卫生院、镇小、镇中、信用社、邮局、文化站、镇政府、派出所等,都在下梅公路往北的梅溪镇北片区。

“笛笛”

听到车喇叭响,沈淮侧头看过去,见杨海鹏把他新买的桑塔纳停在路边,大步走过来。

“怎么赶过来了?”沈淮问道。

“刚才接到赵东的电话,知道你在这里,反正我这会儿也没事做,就过来呗。”杨海鹏说道,手叉腰着,看着南面新建的楼房,说道,“这楼建得好快,这过去才两个月吧?”

“这不过是多层住宅楼,就算是摩天大厦,深圳那边还创造出三天建一层的记录。”沈淮笑着说道,“只要资金充足,队伍能拉上工地,一星期一层的速度,在国内已经不能算叫快了。”

“这十二栋楼建好,还要不要继续建?”杨海鹏问道。

截止到现在,钢厂以及其他企业的城镇职工及镇政府工作人员,参与集资建房累计有五百余户。加上镇上、钢厂垫付的资金,目前已经有近两千万资金到账,最后会在交房时,五百余户集资款的总额应该两千七百万左右。

集资房项目相当顺利,也是镇上及钢厂组织有力,这么多集资户里,钢厂职工就占了一半;杨海鹏他们还想着继续做集资房项目。

沈淮摇了摇头,说道:“梅溪的城镇居民户也就两千六百来户,也是给憋了这么多年,积累了一批极需改善住宅的人,所以能一下子聚集了五百多户参与集资建房。接下来,短时间里,不会有太多集资建房的需求了。”

“十二栋楼共有六百四十八套住宅,扣除已经参与集资建房的五百八十余户人家外,还能余六十来套住宅。”杨海鹏说道,“朱立跟我们算过细账了,建造、税费,加上要支付给钢厂的土地费,最终的集资款两千七百来万,差不多能抵消掉这些成本,剩下来的六十来套住宅就是工程利润。不过照你这么说,这工程利润要折现,还需要消化些时间。”

沈淮摇了摇头,说道:“渚江建设现在发展,更需要资金。镇置业公司会把多余的住宅折成土地款,交给钢厂;渚江建设该得的工程款项,镇置业公司都会及时支付现钱。”

镇置业公司作为集资房项目的组织者,除了少许的管理费用外,不会从中抽取利润。钢厂前期提供建房用地,这本身就是钢厂的资产,自然折成土地款收回去。

就渚江建设而言,整个项目核算下来,最后差不多能有近三百万的工程利润,也算是相当的丰厚,不过这些利润都压在多建出来的六十多套房子上。

这年头,农村人口要在镇区或进城买房,受到“农转非”的户口限制,梅溪镇每年也就十几二十来个“农转非”的名额。城镇职工解决住宅,主要还是依赖于单位的福利分房制度,单位效益差的,职工收入也差,享受不到福利房,也没有能力去购私房。

就梅溪镇而言,一次集资建房能有五百多户,也是长期以来的积累以及钢厂带头组织的缘故,短时间里不可能有更大的需求。

多下的六十多套房,看上去不多,但在九四年想要消化掉,还是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更何况住宅区窝在镇区的西南角上,地理位置还是有些偏了,更不利于吸引外镇的人来购房。

沈淮知道,要是将多建出来的六十多套房,作为工程利润交给渚江建设自行消化,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发展速度,决定还是由钢厂来接手这多余出来的房子。

杨海鹏知道钢厂应该更渴望资金,问道:“钢厂今年内要连着上三四个项目,资金不缺吗?”

“要是股权改制成功的话,在年中之前,钢厂能有三四千万的建设资金可以用。设备改造跟电力扩容,也不需要一下子把钱投进去,有一个过程。等过了六月,只要钢厂实现连续两个季度的盈利,就可以要求银行重新进行审计授信。银行增加对钢厂的贷款,钢厂的资金就会进一步宽裕下来。”沈淮说道,“钢厂回收一部分住宅,倒不是纯粹帮渚江建设,也是有用场的。如今市钢厂职工的居住环境很恶劣,很多很有技术水平的工程师,跟赵东他家一样,都是一家好几口人窝一小套筒子楼里;或许干脆就住棚屋。我请这些工程师到梅溪来工作,要尊重他们的价值,口头上喊得再漂亮没用,提供住房,我想吸引力会更大一些吧?”

杨海鹏听到沈淮这打算,嘿嘿一笑,说道,“市钢厂那边,都骂你把人心给勾坏了。”

第一百五十四章如何造路

沈淮目前就是以市钢厂为超越目标。

梅溪钢铁厂要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虽然沈淮很重视内部职工的培养,但梅溪钢铁厂的底子太薄弱了,要完全依靠自身的培养,需要相当长的周期,才能积累下足以应付他所计划的扩张需求。

沈淮从市钢厂挖人,从来都不会手软:中专学历以上、在市钢厂获得助理工程师职称,到梅溪来,工资福利直接翻倍;中级职称的骨干,工资福利直接翻两倍。

虽然市钢厂是国有企业,是铁饭碗,但这些年来效益很差,赵东等骨干在市钢厂一个月也才四五百元工资,结婚分房全无奢望,自然有“树挪死、人挪活”的想法。

沈淮也不管梅溪钢铁厂此时实际是处于人员超编状态,只要市钢厂的员工愿意过来,又确实有真材实料,他都不加拒绝的接收。

甚至因为人力成本过高,造成梅溪钢铁厂的月盈利水平在年后有所下降,沈淮也在所不惜。相应的好处,就是梅溪钢铁厂的技术力量一下子厚实起来。在经过磨合之后,不仅使梅溪钢铁厂的生产管理水平,进一步的提高,也为接下来的扩张,做好人员及技上的储备。

听杨海鹏说市钢厂那边指着脊梁骨骂他的事情,沈淮浑不在意地说道:“大前天顾同在英皇国际,当着我的面,也想骂我一顿,我鸟没有鸟他,他能奈我何?”

杨海鹏摇头而笑:

半年时间,以赵东、徐闻刀、潘成等人为首,市钢厂差不多有五分之一的骨干跳到梅溪钢铁厂来。而且这时候有勇气跳出来,除了对自己的水平有自信外,也是野心勃勃,很有干劲跟闯劲的人,可以说是市钢厂长期积累下来,最优质的人才。

人才逆流的趋势,顾同他们根本没有能力遏制。

也因为有梅溪钢铁厂在,顾同他们想要再压制市钢厂的工人,就变得困难,甚至不得不转变态度,对一些有能力的刺头采取安抚政策,以减缓骨干流失的速度。毕竟市钢厂的生产还要维持下去,骨干还是组织生产的中坚力量,不能或缺。

顾同给逼得焦头烂额,再好的脾气,看到沈淮的人,估计也难以按耐得住,不过想想沈淮的性格,连高天河都不鸟,何惧顾同?

杨海鹏以前也是在市钢厂受不了窝囊气,跟顾同吵了一架,才自己把铁饭碗砸掉跳出来单干,他更巴不得在沈淮的率领下,梅溪钢铁厂能将市钢厂彻底的压在身下,到时候再看看顾同他们。

杨海鹏问沈淮:“在你的计划,打算几年把市钢厂干翻掉?或者干脆把市钢厂兼并过来?”

“兼并市钢厂?”沈淮摇了摇头,说道,“这个可能性不大,不过市钢厂要是还不整顿,超越它,不是太难的目标。”

杨海鹏想想也是:梅溪钢铁厂兼并市钢厂,这涉及到市政府颜面以及相应行政级别的问题,而谭启平此时也不可能强力的支持他吞并市钢厂。不过市钢厂的钢材年产量也就六十万吨,梅溪钢铁厂要是年中的扩容计划能顺利实施,差不多就能达到市钢厂三分之一产能的水平。

明年建成货运码头,原材料及钢材销运的通道打开,梅溪钢铁厂将进一步突破发展瓶颈。

杨海鹏对钢铁产业的了解程度以及本身的专业水平,都很高,不在赵东等人之下,他对梅溪钢铁厂的发展影响,要比何清社他们有信心多了。

市钢厂七八千职工,中专以上学历的,也有上千人,当初熊文斌选择赵东、杨海鹏等人重点培养,自然也是有他们的过人之处。

也恰是如此,杨海鹏才能了解沈淮的志向,才会坚决不移的站在他这一边。

“对了。”沈淮想起一件事,问杨海鹏,“戴乐生他儿子的情况,你有没有打听出来?”

“你说那个戴毅啊?我找人打听过,纯粹是一皮包公司。他出售给市钢厂的废旧钢铁,是从淮海钢铁转出来的炉料,他空手套白狼,从中吃差价,甚至连运料的车皮,都由市钢厂这边负责联系。”杨海鹏说道。

“朝中有爹好发财,给他两边倒一下,轻轻松松就是几百万上千万落进口袋里去。”沈淮无奈一笑。

他大前天在英皇国际遇到跟高小虎的那个青年,就是省委组织部长戴乐生的儿子戴毅。听杨海鹏这么说,沈淮也知道戴毅是来捞钱的,手里没有实体,说到底就是依附在他老子官位之上的吸血鬼、寄生虫。这种人,只要他的老子失势,也将变得无足轻重。

虽然这种人很可恨,但不会有太大的威胁,叫沈淮放心不小。

至于高天河拿市钢厂的利益,去交换戴乐生在政治上的支持,沈淮已经能平静地看待这些事情了。

“赵东刚才电话里说股权改制的事情,镇党政会议已经通过了。”杨海鹏问道,“我想来想去,市里那一关很难过啊。要不是我出面约老熊谈一次?”

相比较镇上的官员,沈淮更信得过杨海鹏、褚宜良等人,在改制方案还在严格保留秘密之时,他已经就这些事跟禇宜良、杨海鹏交流过。

杨海鹏是知道沈淮已经给谭启平疏离,梅溪钢铁厂要进行股权改制,这么敏感性的事情,他担心没有谭启平的强力支持,市政府那一关很难跨过去。

他知道熊文斌对谭启平的影响很大,想着去做做熊文斌的工作。

“不要让老熊夹在当中难做人。”沈淮摇了摇头,不让杨海鹏去做熊文斌的工作。

说实话,沈淮更担心此时变得小心翼翼的熊文斌没有支持他们搞股权改制的勇气,结果只会叫大家闹得更不愉快。

沈淮说道:“高天河在省里搭上省委组织部长戴乐生这条线,市里的情况将变得更微妙,潜流会有,但明面上我想大家都会避免再出现剧烈的斗争。”

杨海鹏点点头,说道:“高天河应该不会有将谭书记挤出东华的想法,更多是想保证他那块利益不丢掉,所以有主动妥协的可能。梅溪钢铁厂改制,说到底是要高天河批,倒是能看出高天河的态度。”

这时候衣兜里的手机响了起来,沈淮见是孙亚琳的电话,接通说道:“连吃晚饭时间还早呢,你怎么这么着急打电话过来。”

“姑奶奶我叫你们镇这条破路给坑了,过桥车胎就给扎爆了,你赶紧过来接我。”孙亚琳在电话那头气急败坏地说道。

沈淮与杨海鹏赶到梅溪大桥东侧,汽修公司刚派拖车把孙亚琳那辆三叉戟拖走。

孙亚琳穿着玫红色的风衣,她的身材本来就高,再穿细尖根的高跟脚,就显得额外的挺拔;她白皙的脸蛋,给一副超大蛤蟆镜遮去一半,但红唇有如烈焰,肌滑如脂,站在路边就额外的惹人注目。

“你们镇这破路,什么时候能修一修?”孙亚琳跟杨海鹏打了一声招呼,就坐进沈淮的车,抱怨道。

“业信银行要是能放三千万贷款给梅溪镇,我明儿就修路?”沈淮说道。

“不就三千万吗?明天我就放给你,你敢要吗?”孙亚琳挑衅地问道。

就跟梅溪镇之前拖欠朱立近两百万工程款一样,乡镇欠外债的情况,已经相当普遍了,但直接以乡镇政府的名义,公开向银行大规模借贷,还是严格禁止的;这也是要防止地方政府滥用金融资源,给国家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孙亚琳也是看准沈淮不敢去突破一些政策底线的。

“走BT程序如何?”沈淮说道。

孙亚琳愣怔了一下,没想到沈淮脑子里转的是这么念头,一下子觉得刚才出口猛浪了,叫沈淮抓住了把柄,想改口都来不及。

“怎么,没话说了?还是说想把自己刚才的话给咽回去?”沈淮得意洋洋的看着孙亚琳。

“你在法国那几年,没怎么读书啊?”孙亚琳侧过脸来,看着沈淮,“你真了解BT的操作程序?”

“这有什么复杂的?我在省经济学院给学生上了两年的课,要没有一点真材实料,怎么去糊弄人家去?”沈淮不屑一顾地说道。

“是啊,还把人家小姑娘糊弄上床了,你真厉害啊。”孙亚琳小嘴不饶人,逮到机会忍不住刺沈淮一下,“说起来还真是奇怪啊,你都能把人家女儿肚子搞大了,怎么几次看你跟朱胖子站一起,你们俩都跟事情没发生过似的?”

病房相见之后,沈淮再也没有见到朱仪,倒是隔三岔五跟她父亲朱立见面,他心知朱仪应该没有把什么事都跟她家里说,他的脸皮也厚,时间一长,也就没有尴尬了,这件事应该就算过去了。

沈淮摸了摸鼻头,不理会孙亚琳挑刺的话,说道:

“业信银行再能提供三千万的建设贷款,我明天就能说服市建公司接待梅溪大桥的项目。这笔贷款算是由市建公司承接的,用于梅溪大桥及下梅公路拓建工程,工程建成后,移用梅溪镇使用,而梅溪镇则在五年内分期向市建公司支付全部的工程款。”

“市建公司就算了。”孙亚琳摇了摇头,说道,“说起市建公司的信用,还远远比不上你们梅溪镇。天衡大厦是不得已,只能继续交给市建公司承建,你也应该清楚市建公司的账目有多混乱。”

沈淮苦涩一笑,东华市属国有企业有三百来家,基本上都处于资源或渠道垄断的地位,但能维持不亏损的,不到四成。

第一百五十五章又在英皇

渚溪建设还很弱小,没有建造大中型桥梁的能力,沈淮也不能拔苗助长,梅溪大桥跟下梅公路拓建工程以及江港码头项目,会让他们参与部分工程,但不会交给他们总承包。

虽然孙亚琳对市建公司很不满,但除了市建外,沈淮也想象不出东华还有更合适的路桥建设公司。

要用BT(投资—移交)模式来重建梅溪大桥、拓宽下梅公路,需要地方利益集团参与进来,才可能实施这个项目。

沈淮想了想,跟孙亚琳说道:“就技术力量来说,除了市建公司,在东华市还能找哪家路桥公司能接这个工程?我找时间跟区里沟通一下,看能不能以区里的名义去促成这桩事。即使梅溪镇三年过渡期时,财政大包干,实际的财政自主权还是有限。唐闸区要是能揽下这件事,哪怕是向银行借贷,至少不会有什么政策风险,业信银行也能放心。”

“梅溪镇财政自理,唐闸区会揽下这件事?”孙亚琳问道。

“不管财政怎么大包干,镇上的地税收入,都是要先上缴到区财政,再由区财政按一定比例返还下来。所谓的大包干,就是全额返还而已,上缴再返还的程序还是不会少,所以财政的主动权,还是在上级政府手里。只要区里愿意接手这桩事,以后归还工程款也好,归还建设贷款也好,区里都直接从返还税费里扣减,不用担心梅溪镇会赖账。”沈淮解释道。

“潘石华可靠吗?”孙亚琳问道,“他会不会暗中给你添堵?”

孙亚琳也是打算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